首页 > 文章中心 > 曹植的七步诗

曹植的七步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曹植的七步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曹植的七步诗范文第1篇

以前我只知道《七步诗》是一首诗的名字,不怎么去了解它,后来听老师一说,我对《七步诗》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老师说,这首诗来源于三国,魏国期,曹操有两个很出色的儿子,曹植就是其中一个,他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才华出众,很受父亲的疼爱。曹后,他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有一天,曹丕要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来,不然要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他,又伤心又愤怒,原来兄弟之情在权利面前时是如此不堪一击。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果然,在七步之内做出了这首《七步诗》。这首诗的内容是: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的意思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豆秸本是同条羹上生出来的,豆秸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急迫呢?后来,这首诗的意义已不再是这首诗的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邃的正是内涵。成了永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利、财产兄弟反目成仇、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我觉得这首诗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他在教育者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团结一心,不要不要因名利权利而破坏感情,反目成仇。国家也一样,只是安定团结、和谐相处了,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曹植的七步诗范文第2篇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曹植的七步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方法

一、以作者和背景作为切入点

应当清楚,任何作品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只有将其放在特定的背景下理解才能理解得深刻,也只有在特定背景下理解起来才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诗歌自然不例外。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读时人的诗歌,一看就懂;可是,读古人作品,往往就得看注解了。道理很简单:时人的诗,就是以我们所处的时代为背景的,不用说我们也清楚;而古人的诗,则是以古人所处的时代为背景的,我们是两眼摸黑,理解起来自然困难重重。教学诗歌,除了字词的解释外,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等都是开启理解之门的钥匙。以曹植《七步诗》为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看过《三国演义》的都清楚,曹丕因为嫉妒弟弟曹植,担心他跟自己争夺王位,于是刚一即位,就命令他在走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来,否则小命难保。七步做首诗,曹丕显然有意为难曹植,不想曹植七步之内居然完成!哥哥心意,弟弟心知肚明,于是借题发挥,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的责问。有了这个故事做铺垫,理解诗歌无疑会大大降低难度。《七步诗》当然是诗,但曹丕用意不在诗,曹植用意同样不在诗。准确理解的关键不在诗本身,而在做诗的那个背景!讲清了这个故事背景,一切尽在不言中。可是,如果不讲清这个背景,学生眼里的不外乎尽是豆子豆叶等的,要读出诗中味道,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看,尽管只有二十八个字,却为读者展现了一副美不胜收的国画:深秋之夜,月已落,霜满天,天地一片寂静,远处几声乌啼传来,令人倍感寂寥。江岸上枫叶火红,江面上渔火点点。仔细品味,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月是落了的,霜是满天的,乌啼是深夜的,渔火是零星的,钟声是客船上听到的——画面很美,但画面中每一事物却都不透着凄凉、透着寂寥!此情此景,诗人能是兴奋的吗?为什么不高兴?如果已经告诉了学生该诗是诗人落第之时、飘泊异乡之时的有感而发,诗意就更明白了。名落孙山,飘泊他乡,诗人愁啊!“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可是,二十八个字中有一字是“愁”字吗?没有,但却字字不离愁思!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三、感悟诗歌的情感

古代诗歌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这是现代诗歌难以企及的。古诗的意境,所谓的诗情画意很多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解决之道只有一条:熟读。诚如本文开头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没有熟读,没有大量的熟读,令人很难体会出古诗何以魅力无穷,更不要说小学生了。当然,小学生读古诗,未必就一定能体会出意境,但长久的坚持,肯定会有所收获。实际上,只要孩子们能从熟读中感到快乐,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诵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要读,认真读,就已经意味着有收获了。怎么读?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其次是要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感情怎么读得出来?那就要看你是否读到家了。简言之,诗歌感情的体会需要千百次的反复诵读,仅仅几遍或者十几遍是无济于事的。

四、通过词句讲解体会诗意

曹植的七步诗范文第4篇

出自曹植的《七步诗》。整首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相逼呢?

(来源:文章屋网 )

曹植的七步诗范文第5篇

史上最大的团队

战国末年,吕不韦受封秦国丞相,独揽朝政十年之久。但吕不韦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想象孔子一样流芳百世,于是便让自己的三千门客共同,写成一部《吕氏春秋》,然后挥笔署上自己的大名。他还命门客把全文抄出,贴在城墙上,并张贴布告——谁能在书中改动一个字,当即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万人争相阅读,但仍然无人来改动一字,“一字千金”的成语自此问世,《吕氏春秋》也一炮而红。

哥哥怀疑弟弟有“”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曾对才高八斗的弟弟曹植既猜疑又嫉恨。曹后,曹丕得势,欲杀曹植。曹丕说:“当年老爸在世时,你小子很不老实,常写点小破文章炫耀于人,我怀疑有人替你,我出个题,七步之内必须作出,否则你就到黄泉路上送老爸一程吧!”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曹植含泪作出七步诗,证明并没有替自己。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曹植死罪可免,但还是被亲哥哥贬到乡下终老此生去了。

儿子帮老爸“捉刀”

明代奸相严嵩臭名昭著,他为官专擅跋扈,窃权媚上。当时的嘉靖皇帝正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热衷用青词(祭神的文书)向上天祈福,渴望得道成仙,而善于投机的严嵩却写不好青词。幸运的是他有个聪明儿子严世蕃,儿子帮父亲写了几篇青词,讨得嘉靖欢心,严嵩竟被授予内阁首辅大臣之位,时人讥讽其为“青词宰相”,自此权倾朝野20余年。之力,不可谓小。

曹植的七步诗范文第6篇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古诗可以使小学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领悟到古诗的意境并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感悟识记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吟诵,借助书中的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的诵读,身临其境进入诗的境界,细致地感受诗的形象美,使学生深入领悟作品中的情致与趣味,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在反复阅读的同时,还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识记。例如曹植写的《七步诗》,据古书记载曹丕因嫉妒弟弟曹植的才华,害怕他与自己争夺王位,就命令其弟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来,否则就要用刑罚来处治他。七步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诗人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责问。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识记。

二、朗读指导法

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够领会诗所表达的意境,理解诗的内容。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注意掌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读,自己练读、全班试读、同学间互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句的音律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教师在课堂上要用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够加深对诗的内容的透彻理解。熟读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对诗的韵味、声律、意境等有较好的理解。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古诗的特点,积极启发学生投入到古诗的学习中。让学生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同时要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借助历史还原现场法

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距离我们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民俗、情感以及社会、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可联系现实生活,把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或让诗人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我们身边,还原现场,拉近距离。不能够实景实物进行观察,但可借助多媒体、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动态演示,向学生描述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画面,使学生置身于其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通过把诗描述成散文等方法,唤起学生心中的意象,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美。教学时还应指导学生想象诗的情节、场景。教学《送孟浩然广陵》一诗,只需要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从诗中描绘的场景和画面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顺理而下,学生自然就领悟了诗中的意味:晴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而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远逝而去。他敬爱的好友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舟帆远去了;望呀,望呀,舟帆只剩影儿了;眨眼之间,帆影也不见了。”可见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切。于是,长叹道:“唯见长江天际流”。感情真挚,感人至深。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曹植的七步诗范文第7篇

一、了解诗人

文如其人,诗也如其人。一首古诗,要么是诗人的托物言志,要么是诗人的触景生情,诗人性格、命运的差异对他的诗歌创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教学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时,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才了解到这个短命的“诗鬼”竟是皇室宗亲,他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郑王李亮,只是到了他这一代已时隔近两百年,故虽为皇室宗亲实则极为疏远,但他自己却时常以此自居,因而他在很多诗中都极力地描写皇室奢华的宫廷生活,连想象中自己的战马都佩戴“金络脑”,以显尊贵。有资料说此人虽满腹才华但相貌实在不敢恭维,且自幼孱弱多病、穷困潦倒,而更不幸的是他为避父讳而无缘科举,他纵有远大志向,奈何无处施展……了解了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彩,更深刻地感受诗人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中所遭遇的悲壮。

二、把握背景

每一首诗都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如曹植的《七步诗》,据古书记载曹丕因为嫉恨弟弟曹植的才华,更担心弟弟会跟自己争夺王位,就命令他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如写不出来,就要对他施以酷刑,而这首诗正是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的,诗人向他的兄长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责问,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内部排挤斗争的残酷,从中也不难看出曹氏集团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由之路。再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如果不了解李白之前所遭受的劫难,很难理解他离开那个伤心地的迫不及待。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三、研读词句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对诗句的理解,有时甚至理解了字、词,就理解了诗意,体味到了作者的感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己形单影只的寂寞了。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对诗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进行仔细地研读,我们从诗句的表面意义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就会发现这句诗同样还揭示了“是金子终究会发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从而使学生获得人生的启迪。

四、注意比较

曹植的七步诗范文第8篇

曹 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曜难久恃。

“杂诗”之题,为汉魏以来诗人们所常用,类似于现当代的“无题”诗,多为抒发感慨而作,如本诗。

表面看来,本诗首先叙写了一位佳人的形象:她生在山明水秀的南国,容颜犹如春天盛开的桃李一般娇艳、美丽;她早晚都在江之北岸,在潇湘水中的小洲之上,或游赏,或止宿。若诗止于此,我们看到的便只是一位美貌佳人在南国水乡游宿的画面。然而,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让我们走近佳人的现实人生:当时的世俗是轻视佳人丽质的。于是,佳人的命运便引发了关注:既然世俗如此,那么美丽的女子啊,你又会为谁微露皓齿、粲然而笑?问又何需答,自然是无人赏识其美。忧惧之情遂油然而生。看,诗歌的结句部分,诗人不由发出这样的忧叹:低头抬头之间,岁月便匆匆流逝,又是一年岁将暮,而佳人的美丽是难以长在的啊!无人欣赏,佳人便只得空入迟暮。

诗歌由对佳人之美的叙写,自然地转入对佳人之美无人赏识的慨叹,再转入对佳人之美难以永在的忧伤,情致深婉。然而,如果只是读出此诗的这般内容,这般情怀,那还不过仅仅停留在了诗歌的表层。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也唯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真正走入诗歌的深层意蕴。

其人如何?其世怎样?

其人乃曹操之子,曹丕(当时的皇帝)之弟。处身于距离皇权最近的地方,且具有超世之文才,用世之抱负,如何不遭受猜忌之痛,饱尝压抑之苦?从传说中的《七步诗》可知,从诗中美若桃李却遭世俗所薄的佳人形象,不也可知吗?是的,在这首诗里,曹植像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一样,用比喻之法,借“佳人”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含蓄蕴藉,骨气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