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雪中送炭造句

雪中送炭造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雪中送炭造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雪中送炭造句范文第1篇

落井下石的反义词 :

普渡众生、解衣衣人、相濡以沫、救死扶伤、恻隐之心、乐于助人、雪中送炭、扶危济困、锦上添花、雪里送炭、治病救人、一臂之力、成人之美、济困扶危、好善乐施、从井救人、助人为乐

落井下石的造句

1. 我们要为别人雪中送炭,不要落井下石。

2. 这种落井下石的勾当非君子所当为。

3. 他都已经被害得这么惨了,你还落井下石!

4. 落井下石可能不道义,但是它确实又赢了。

5. 这种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落井下石的小人,不值得交往。

6. 你要不能帮忙就算了,千万别再落井下石。

7. 他对你纵有深仇大恨,也不该落井下石。

8. 治病救人的反义词是落井下石、致人死地。

9. 消费者在这时却落井下石。

10. 朋友有难,他不但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真是可耻。

11. 他是个落井下石的小人。

雪中送炭造句范文第2篇

1、中国陈旧的空中交通控制系统更是雪上加霜。

2、老李最近不但失业,又生了重病,可真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啊!

3、不肯雪中送炭也就算了,但请别再落井下石,使情况雪上加霜,更加糟糕!

4、除庞大的医疗费负担外,男主人又失业在家,这个家庭的经济可说是雪上加霜,亟须外界援助。

5、他心里本苦,又遭到这种意外的打击,真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了。

6、这些人往往大批涌往城市,使市区本已负荷过重[不堪重负]的各种设施雪上加霜。

7、老王不小心扭到脚,现在又被玻璃割破了手,真是雪上加霜。

8、另外燃料、玻璃和金属价格的上涨对这些啤酒商真是雪上加霜。

9、我知道,而且我还把皮夹掉在计程车里,真是雪上加霜!

10、燃油、玻璃和金属等其它物价的上涨更使情况雪上加霜。

11、结交快乐的朋友。()整日愁眉不展只能让你雪上加霜。

12、显而易见,肥胖症、抽烟和重度污染将使得癌症问题雪上加霜。

13、他丢了工作,雪上加霜的是他太太也离开了他。

14、从抗病毒程序保护的系统中清除危害更是雪上加霜。

15、他说:“如果你是一个身处困境的业主,那么这一切对你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雪中送炭造句范文第3篇

报数

三更时分,曹操集结三万大军,准备趁夜色偷袭袁绍。大军迅速集结完毕,曹操满意地来到队伍前面喊口令:“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一,二,三,四,……5462……23751……”然后,大家都睡着了……

手机彩铃

公交车不让乘客带宠物和动物上车。一个老太太把一只活公鸡装到布兜儿里,带上了车。老太太刚找到座位坐好,公鸡把头伸了出来,打了一个清脆的鸣儿,把司机吓了一跳。司机问:“什么东西?”老太太迅速把鸡头按回袋子里,说:“手机彩铃!”

为什么姓唐

小侄女问我唐老鸭为什么姓唐,我跟她解释说因为唐老鸭喜欢吃糖;小侄女又问我米老鼠为什么姓米,我说因为米老鼠爱吃米。小侄女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抓起身边的史莱克丢出了窗外。

要完了

3号床小刘的药液快滴完了,却不见护士来。同房间的一位病人热心地说:“我帮你喊护士。”说着,就站在门口高喊道:“护士快来呀,3号床快完了。”小刘听后,感觉别扭,对门口说道:“你喊的不对,是药完了。”那个热心病人马上改口道:“护士,3号床要完了,3号床要完了。”

见证奇迹

跟男友在菜市场上看见一个卖刷锅球的中年妇女,旁边有人问:“你这东西好用吗?”只见中年妇女拿起刷锅球用力地蹭起一口黑底锅,大声喊道:“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写下心得

六岁的小明对任何动物都很感兴趣。一天,他把一只跳蚤的脚切得只剩两只,说:“跳呀!跳呀!”结果,跳蚤依然会跳。于是,他又把跳蚤剩下的两只脚切断,对着跳蚤说:“跳呀!跳呀!”这时,跳蚤再也跳不动了。最后,他写下了心得:“跳蚤在切断脚后,就变成聋子了……”

造句

语文课上,小强趴在桌子上睡觉,这时老师提问:“小强,你造一个疑问句。”小强不知所措:“老师,你是问我吗?”老师:“很好,再造一个祈使句。”小强:“老师我没听清,请再说一遍!”“下面,再造一个感叹句。”小强低着头说:“太难了!我不会。”“回答得很好,坐下吧。”

微言快语

@智慧四戒:势不可使尽,若用尽,祸一定来;福不可享尽,若享尽,缘分必断;规矩不可行尽,若行尽,会予人麻烦;好话不可说尽,若说尽,则流于平淡。四戒深奥在于:永远保持不及、求缺的境界,方可做到大智若愚、持盈保泰!

@易中天:每个人的生存空间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该低头时稍微低一下头,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抬头需要底气,低头需要勇气。自认怀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有勇于低头并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够在人生的波峰浪谷间笑傲风云。

@职场宝典:人脉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要提早储备;即使你瞧不起某个人,也要尊重他的位置;善良而不愚蠢,正直而不迂腐,执着而不固执;偶尔吃点小亏不要紧,凡事不可斤斤计较;不要拉帮结派,等距离交往才是上策;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手拉一把。

话外音

最美的风景是你的心境,最暖的阳光是你的眼光,只要心不封闭、眼不迷惘,你就不曾丢失自己。学会清扫眼尘,此乃真勇敢;懂得抚慰心伤,斯为大智慧。

――北村

不是不知道要做什么,而是知道,却仍然没有做。很多人的悲伤在于此。

――司马南

一个人的气质,并不在容颜和身材,而是所经历过的往事,是内在留下的印迹,令人深沉而安谧。所以,优雅不是装扮出来的,而是一种阅历的凝聚;淡然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一段人生的沉淀。时间会让一颗灵魂,变得越来越动人。控制自己的脾气,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杨澜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宋)黄庭坚

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清)张月楼

网络新词

超级中学

高考状元产地往往向一些著名高中集中,这些学校不仅能“批量”生产状元,而且还会囊括全省的高分考生,同时这些学校进入名校的学生人数也非常多。人们把那些“高分学生集中”“考入名校人数较多”的学校称为“超级中学”。

雪中送炭造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感 言语实践 言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93-01

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在语文教学中,有关语感的一些基本问题,人们已达成了共识:语感在语言由于应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学生的语感培养也要作为一种要求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注入新活力,而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阵地。如何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呢?

1 言语实践中体会情感,培养语感

言语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机地渗透德育。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

1.1角色入境,真切感受

中国古诗贵在“意境”。“意境”即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他所描摹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达到一种完美和谐的艺术境界。在意境美的感受中,使学生理解诗人感情,进行有感情的吟诵古诗。如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时,笔者先向学生简介时代背景和诗人当时的感受,以帮助学生填补知识上的空白,能深入地体会作者的亲身感受。紧接着笔者又出示六月西湖美景图,教室里顿时一片“啧啧”称赞声,荷叶真大啊!荷花真美,看,莲蓬含苞欲放,多可爱……声音此起彼伏。最后,笔者和学生通过释、留、补、调的方法一起把原文译成现代文,诗中的美景学生已是亲临体验,无需老师更多的言语。

1.2情趣交融,感受意境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也是读。教学中,根据具体课文,要尽可能以读代讲,以读激情,安排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在读中领悟。”

如笔者在教学《燕子》一课时,先请同学自由读课文,从里面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可以是一句,也可是几句,细细品味一下。然后出示优美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笔者把学生带到室外,来到正值春天的校园,让他们亲自体验五彩缤纷、百花盛开朵的美景,当大家情绪正浓时,悠扬的音乐声响起,学生情不自禁地去找自己的伙伴,来一次美的诗歌朗诵会,在充满春美韵味的音乐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得到了满足。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1.3走进生活,体验情感

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也越见深切。一些年代久远或与学生生活有距离的文章,如《草船借箭》《海底世界》等,教学中可联系电影、电视的有关镜头,或利用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敏锐的语感。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2 言语分析中抓字眼、品词句,体会语义,培养语感

这里的言语分析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这是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而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称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力。

2.1比较揣摩关键词语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在教学《燕子》“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时,笔者把句中的“痕”与“根”做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在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了文章中的一字一语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胡,也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致有误失。”

2.2推敲揣摩标点符号

培养语感,还要引导学生在标点符号上多思多想。标点是文字的眉目,在玩味句子的同时,却不可把标点忽略。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注意指导学生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使学生从读的语气、语调变化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是祈使句,要求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的得住吗?”是疑问句,读时句尾语调要下降,还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这真是雪中送炭呀!”是感叹句,句尾语调先升后降;“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是反问句,重读“怎么能”,表达更加肯定的意思。

语感是高贵优雅的精神之花,扎根于阅读教学中的培养。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就在于借助阅读教学这个阵地,创设各种各样的语言训练的机会,强化学生语感,为语文教学开辟一条新大道。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6.

[2]王尚文.语感论(修订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

[3]陈雨花.语感训练四练[M].小学语文教师,2003.6.

雪中送炭造句范文第5篇

教育如水,水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滋润而教育也是如此,奉献自己,滋润他人。

教学要以学生为根本,以情感为源头,以转化为途径,以强化方法、升华情感、提高素养为目的。

教师要以春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

生活中他真诚、纯朴、阳光、乐观;工作中他勤奋、踏实、谨慎、善思。他很平凡,因为他天天往返于教室与办公室之间,奔走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从不搞特殊;他很低调,因为他总是静心工作,潜心思考,从不张扬。但他却是教师们眼中的一位“明星”。

三尺讲台,传李杜韩柳诗文,十五余载,授孔孟老庄学问;岁月轨迹,尽在佳作美文中;成长印痕,都含字词句段篇里。这就是对他语文教坛生涯的真实写照。虽然步入管理岗位已4年,但是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喜爱的语文课堂。课堂上,他精神饱满,激情洋溢,是一位“教学之星”。他探索教法,课堂实践,凝炼风格,“情化”语文教学模式逐渐成熟,初见成效。科研中,他悉心钻研,总结提升,确立课题,是一位“科研之星”。独立承担市区级课题2项,在研究交流中,促进自己与课题组教师的专业成长。

除此以外,他身姿矫健,动作轻盈,是一位“运动之星”。接力比赛时,被称为“飞毛腿”的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达终点;足球对抗时,他球技精湛,技法纯熟,令人拍手叫好。教导处副主任岗位上,他思维缜密,运筹帷幄,是一位“管理之星”。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制作课件、帮教师修改汇报稿,都是真心相帮,全力相助。当看到他的奖杯、奖状、证书时,又不得不称他为“荣誉之星”,虽然荣誉的光环围绕着他,但是他永远是那么谦虚,那么平和。他说:“作为教师,就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做一个宁静的读书者、睿智的实践者、深沉的思想者。”

这就是崔建军,一位平凡但不平庸的教师。

(本刊记者韩大勇,天津市津南区双港实验小学教学校长李恩璐)

语文是情感的载体,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离开了情感,语文教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文本的情感融入教师的教中,用教师的情感转化学生的情感,进而让学生乐学。那么,情感教学的“情”究竟在何处呢?

一、“情”在课中,以情触情

语文教师要让自己的感情飞扬于课堂,在课堂上就应该精神饱满,激情洋溢。如果说语文课是“情感课”的话,那么,文章是情感的种子,语文教师则是情感传播者。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的心田播下情感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那么,教师该怎样恰当的表达情感呢?于漪说:“感动自己。”即要用你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教师可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及作品的实际尽情挥洒。作为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因素,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达到与作者情感交流的共鸣效应。

例如,在教学《忆江南》时,一上课,我给学生放了一段有关江南水乡画面的录像资料,并配以教师的配乐朗读。学生很感兴趣。利用课件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我的描述又给学生营造了优美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达到了“课伊始,情已生”的效果。

接下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江南的美丽,体会江南的“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会“能不忆江南”等诗句的含义,感悟到“好”中之感情、“景”中之深情、“忆”中之痴情。课尾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吟诵,吟唱相关诗词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深化,由喜爱《忆江南》的美景到喜爱白居易其人,最后到对我国诗词文化的热爱。正因为这堂课注重了教学的情感投入,才使得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始激荡。显而易见,“知识”“能力”并不是语文课堂上最后的终点,“情感”才是语文教学中要着力进行培养和提升的本质。语文课绝对不能把课文仅仅当作课文来教,而应牢牢记住它是一种表达情感内涵的载体和方式。以情促学、以情促教,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跟文本的意境沟通,让整个课堂洋溢着情感,激荡着情感,同时也滋生着更多的情感。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别忘了播撒情感的种子。让情感的种子在你的课堂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让你的课堂因为情感的投入而熠熠生辉。

二、“情”在境中,以情染情

教师要注意渲染课堂气氛,创造浓郁的情景,让学生在一种特定的氛围中,似见其形,似闻其声,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触景生情,达到情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

如教学《梅花魂》这篇课文,我努力挖掘出文章内涵:“思念”

启发学生读、想、说,达到训练语言的目的,不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以真实生动的情景代替枯燥的讲解,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在学生一遍遍有层次的感悟、一次次的体验中,能把学生领进文中的意境,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这就能体现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过程这一特点。

三、“情”在读中,以读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抓住感情主线,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悟情、动情、入情,与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以达到“情文相生”的目标。在教学“中朝人民分别”这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看分别时感人的视频,再自读学文,找出联想到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接着,学生汇报读后感受时,引导学生抓住“唯一”“雪中送炭”“永远”等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联系收集的资料,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热爱之情。当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没有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时,利用课件再现画面,激情渲染,调拨情感之弦,让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情感相融合,真切地感受小镇早晨的恬静,使教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达到情感上的共振。最后,通过配乐朗读,熟读成诵,回归整体。

总之,语文课堂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情感体验的学科课程,要充分认识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脱离了情感的语文在学生的眼里是枯燥的,是无趣的、毫无生机的。情之所在,语文根之所系。就让我们通过情感的共鸣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语文教学的“容颜”更加美丽吧。

我推荐的书

?《魅力教师的修炼》,周成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雪中送炭造句范文第6篇

关键词:手机;短信文化;流行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136-02

纵观人类文化史的发展进程,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每一种新媒介都会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即是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一著名论断便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在20世纪末出现的手机,目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介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手机短信流行现象

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这个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个通讯交流的东西,竟会在多年后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甚至对政治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从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联通先后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2005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3,046.5亿条,比上年增长39.9%。2006年全年短信发送量达到4,296.7亿条,比前一年增长了41.0%,而仅在2007年3月,就发送了1,826亿条,比2006年12月增长了38.1%,这还不是在年节月份。2007年,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5,921.0亿条,同比增长37.8%。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彩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7年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拥有手机的5.47亿人口中使用短信业务的占到69.37%,中国的手机短信用户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节除夕到初六7天的时间里,中国人就发出了152亿条节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统计数为7亿条,以常住人口1300万人计算,相当于每人发送50多条。从1998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里,不管你愿意与否,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

互联网在40年前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今天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昭示着一场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2006年底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调查显示,63.1%的被访者曾经使用手机向他人发送过短信,其中年轻人发送短信的比例高达89.0%。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已经成为手机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的普遍接受者。这注定了手机短信这场“全民文化运动”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年轻人的文化运动。

二、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

著名文化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从消息树到尺素书简,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从电话传真到BP机,从电脑网络到移动手机,人类需求的多样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次次推动了信息传播工具的革命,从而推动了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从这样的背景来看,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正给人类的沟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灵巧而热情地在70个字的空间里享受到信息传播的乐趣。

(一)技术方面

手机短信更加便捷,无需任何其他的附加设备,也不受相应地理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在电信信号的覆盖区域内就可以随心所欲接发短信了。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短信迅速流行膨胀的根本因素

短信突破了目前中国的消费价格壁垒,无论是手机自身的价格还是发送信息的费用,在一般意义上说都是最普通的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短信用户使用手机短信是因为短信更为便宜。短信一般为0.1元/条,而手机话费市内一般为0.2元/分钟。对那些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电话。这样,短信的使用就远远高于其他沟通方式了。

(三)手机短信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

1、手机短信是无声传播,比电话更好地排除了第三者的干扰,同时也避免了对第三者的干扰,因此短信具有更强的私密性,使意外的信息扩散被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建构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使得短信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中国移动目前推出的手机“飞信”业务(点对众)更加凸显了短信文化对人际交往圈的影响,加入了“飞信”业务,使用者就可以利用PC端对加入的所有手机用户进行实时短信群发,短信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3、短信沟通实现了到达的无限制性。打对方手机,对方可能会关机,可能会不接电话,也可能手机没电。这样,沟通都无法进行。但短信沟通是没有限制的,除非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是会到达对方的。因此,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短信沟通的效率也要高于手机联系,这也是短信文化更为流行的原因。

4、手机短信是一种典型的间接传播方式。受儒学影响的东方文化模式,尤其是作为儒学发源地的中国,比起西方族群更多地也更乐于采纳间接传播的人际传播模式。“儒学关于考虑别人、考虑合适的人际关系的传统使那些能给彼此留面子的传播方式得到了发展。间接传播有助于避免遭对方拒绝或彼此有分歧的尴尬场面,而使相互关系和双方的面子都保全下来。”

(四)从手机用户的年龄抽样调查统计

追捧青睐短信的消费者更多的是青少年一族――“拇指一族”。从手机短信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上来看,短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同时,这种时尚也造成一种从众压力,当短信文化被公认为时尚时,不短信就是不时尚,如此,谁敢不短信,谁愿不时尚?

三、手机短信的内容与功能

限于技术条件,目前多数手机短信的文本信息的信息量限制为160个英文字符,或者140个字节的二进制信息(即70个汉字),为了以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的信息量,追求传播效率的最大化,短小精练、言简意赅成为短信文本最显著的特征,这也刚好与现代社会快速、便捷的需要相适应。尽管短信文本篇幅短小,但其涉及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的调查显示,手机短信使用者发送最多的是问候语、闲聊、正经的事情和一般的笑话,比例分别占到被访者的66.5%、60.1%、59.6%和51.2%。另外,工作沟通、情感表达方面的内容选择比例也相对较多,而彩票信息、股票信息等内容发送比例较少。根据短信内容的目的与用途,笔者将短信内容分为幽默风趣类、结朋会友类、节日祝福类、谈情说爱类、工作沟通类以及新闻、财经、气象等信息服务短信等几大类别。

短信文化的实质在于娱乐。虽然并没有多少实质的信息传播,但很多“短信一族”却依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幽默短信。“这段日子以来,我一直想对你说三个字,但又怕说了连普通朋友也做不成,可我控制不住,还是想说:借点钱!”“老师:请同学们用‘况且’造句。某同学立刻举手站起来说:过年了,村里的戏班响起了‘况且、况且’的声音。”这样的作品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经历心理的巨大变化,第一则由被人恋爱的惊喜到篇尾的陡然被嘲弄,一驰一张完成幽默美感的渗透。第二则运用孩子的童真和摹拟的谐音给人增添笑料,创作完全撷取身边素材,没有多少雕刻的痕迹。手机短信的共享性与其传递的便捷化,使幽默迅速在人们之间传播。短信正成为中国人娱乐色彩最浓的方式之一。

通过手机发送爱情短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的情爱方式。中国人是很讲究面子的,因此,很多事在公开场合,在口头上很难表达出来,譬如说一些情话,譬如说一些道歉的话。而短信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短信这种传输方式,改变了人类语言一定要通过嘴巴的传统方式,利用手机点对点的直接交流,使许多不易出口的话通过手表达了出来,达到了沟通的目的。问问现在热恋中的年轻人,哪个没在手机短信里给情人发送过绵绵情话呢?

除了幽默短信和爱情短信之外,节日祝福短信是广泛流传的另一种短信文本。我们常见的一则短信:“祝你在新年中,一帆风顺,人财两旺,三羊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简单的数字成语把东方人节庆的祝福表现得淋漓尽致。汉字比单词表达的意思更多,无需冠词和介词,没有单词的间隔,中文显得更为紧凑,这是非常符合短信短小精悍的特点的。中文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都更符合短信时代的风韵。

工作短信是比较少的。正式的工作往来大多是通过正式的沟通方式来联系的,譬如公函、书信、电话。短信这种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会削弱工作联系的正式性,亦显得过于随意,而不够严肃与郑重。友情短信以幽默短信为主,也有一般的笑话与节日祝福问候。其他内容的短信,如新闻服务、天气预报等商业性信息和公益性信息都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随着短信通讯方式的渐趋成熟,短信息快速去粗取精,以前所未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散发独特韵味,中国当代民间一种新兴休闲文化应运而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说,短信文化是继网络文化之后,又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兴文化。作为一种民间的语言,短信文本充分体现了民间的智慧,这都是在正式的新闻媒介上所看不到的。短信文化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民俗文化,它将民间的、私下的、口头流传的文化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开来,将文本传播的形式引领到一个与声像传播同等的平台参与了竞争,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通过对短信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手机短息具有如下功能:

(一)手机短信具有交流信息的功能

短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传统的交流往往是要面对面的,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但短信却可以通过书写的形式进行表达。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都可以通过短信来实现。这也为那些生性木讷、不善言辞的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让他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手机短信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

一些相关数据为此提供了佐证:从零点调查公司的用户接受的短信服务内容来看,短信聊天游戏以57.1%的使用者比例位居首位,其次是笑话、幽默等娱乐信息(44.6%),再次是新闻、财经等信息(25.3%)和手机图片铃声下载(19.8%),还有15.5%的人使用过答题游戏、情景游戏等其它短信服务产品无独有偶,通讯产业巨头西门子2006年3月对5300名来自8个国家的手机用户进行调查,询问他们什么样的应用将会促使他们升级现有的手机,结果发现,娱乐和电子邮件高居榜首。可见,娱乐精神在当代短信文化领域的突出体现具有超乎国界的普遍性。

(三)手机短信具有维系情感的功能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短信沟通也是一种礼仪,是增进人们相互间的情感,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礼节。比如,久未谋面的朋友,一条情真意切的短信能让彼此感受到一份牵挂,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如“朋友,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锦上添花,但一定雪中送炭;不一定常常联系,但总放在心上!”短信文化的情感功能具有一种独特的属性,它或许不及电话交谈来得亲切,但它排除了音调、语气有可能给沟通造成的负面效应,以一派纯净、简洁、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这种情感功能是声音所不可替代的,因为声音表达了某种情感,音调、语气都会影响沟通的双方,而短信则没有声音,呈现的是一种干净、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无论是爱情短信、友情短信,还是祝福短信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具有加强情感的功能。

(四)手机短信具有教育的功能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短信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2006年4月北大哲学系推出“手机国学”国学爱好者可以通过“国学短信”的方式学习。国学短信不仅包括经史子集中的精髓语句,还有国学大师的剖析解释。这条信息的标志着教育界已经开始自觉地利用手机短信这个谁都不能忽视的新兴信息传播载体,短信文化的教育功能正在被一些有识之士开发运用。

另外,短信还有一些其他应用功能。如铃声下载、图片传情,手机QQ,通过手机短信,仍可以时刻在线与QQ上的好友聊天。

结语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介质,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文化功能,短信文化逐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短信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文化媒介,它的出现宣告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短信为人们开拓了一个秘密的人际交流空间,溶入到亿万人的生活方式中,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丁妍,沈汝发.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2][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

化交流文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刘海玲.手机短信中的修辞学及其文化分析[J].应用写作.2008,

(10).

雪中送炭造句范文第7篇

一、盘活课程资源,积累作文素材

1.语文课本。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课本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丰富多彩的内容,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是启迪学生作文的渊源。不论是过去全国卷中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的亲疏与认知关系”,还是上海市试卷中的“面对大海”“杂”,虽然所说的“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却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

2.校园生活。校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优良的校风、校训所蕴涵的文化氛围,又构成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着诱导和启迪学生的作用。班级、课堂、同学、老师,每一天、每一刻,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都会捕捉到身边的变化,点燃学生的灵感,从中挖掘出有意义的作文素材。

3.影视网络。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和影视成为我们学习的有利助手。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作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效利用影视网络资源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料的搜索、讨论、研究、交流的机会,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对于作文中苦于知识匮乏、积累较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4.自然社会。自然与社会都是一本综合教材,也是一本立体教材。日常生活中的温馨、合家共乐的快慰、兄弟姊妹的亲情、残缺家庭的酸楚、背井离乡的眷恋等,都是学生感受生活、表达心情的第一手素材;邻里之间、经济发展、文体盛事、社会和谐、国际关系等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库。大自然妙趣横生、包罗万象,本身就是适于学生思考、展示个性的环境。比如让学生在春暖花开时节去领略自然美景,在烈日炎炎的酷暑中体悟夏的热烈,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共享丰收的喜悦,在白雪皑皑的隆冬品味那一分安详与宁静……所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便是如此。

二、优化各类活动。丰富作文构思

结合校本课程资源,优化作文活动,可将作文活动分成几个专题系列:

1.亲情系列

亲情是古今中外文人笔下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学生成长旅程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依托和慰藉。引导学生体验与亲人在一起的生活、品味人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拥有亲情生活的乐趣,形成作文写作的动机。这个系列可以对应于每年的母亲节和国庆节,以“献给母亲的歌”和“我爱我家”为主题。

有位学生在《我爱我家》一文中写道:

清晨被公鸡嘹亮的嗓音唤醒,懒懒地睁开眼,与床再接一次吻,便迎着初升的曙光,准备又一天的开始。远远地闻到了包子的味道,便飘飘欲仙了,被香味勾到了厨房。没等刷牙洗脸,就迫不及待地先吃早餐了,妈妈只得劝着说:“脸还没洗呢!别变花猫了。”爸爸哼着小曲,给这个安静的早晨添加了一些惬意……

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文章负载着作者思想的泪或笑,承载着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真实的情感是动人的;浸染了真实感情的思想就是鲜活的。写作有了真实的情感,便获取了鲜活的生命。

2.社会生活系列

美国作家奥尔科特说:“在乡村出生长大的人等于受了一部分最好的教育。”在来自农村的学生视野里,家乡所独有的简单景致:青山、绿树、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桥、风雨中的小楼阁、低矮的屋檐老屋……不再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已成为作文中可以撷取的素材,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在最熟悉的自然景物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学会品美、说美、写美。

有学生这样写回家所见的荷塘:

那高高低低、大大小小、亭亭玉立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阳伞。往远处看,每张荷叶的上方下面,总有一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的还是一个花苞,像一支令箭,直刺苍穹,显得器宇轩昂、生机勃勃,令人油然而生敬意;有的已经舒展开放,那紫红的花瓣,簇拥着流苏样的花蕊和嫩绿的小莲蓬,娇羞欲滴,让人怜爱;有的花瓣已经落尽,青绿的颈杆上,是一只蜂房样硕大的莲蓬,它低着头,默默地哺育着怀里的莲子……

这样的习作来自学生的细心观察,来自于自身丰富的精神体验,得益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启发。这些素材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质朴无华的生动性。把这些独特的课程资源与个人内在感悟融会起来,就能产生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作文。

3.文化旅游系列

挖掘民间厚重的文化资源,了解民俗风物。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收集家乡有特色的风俗礼仪,如节日的庆贺、婚丧的仪式等;记录家乡的传说故事;介绍家乡的特产或风景。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文化,从传统佳节到地方特有的节日,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典故传说到幼年所唱的童谣等,都在学生的调查和回顾中鲜活起来。

三、借鉴模仿他人,深化作文立意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思想主旨。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应是简单的材料收集,而必须是在重温共鸣中,经过思想的过滤,以思维发散为依托的连珠穿线,并且让课程资源与写作话题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深化作文立意,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味。

1.提取课本资源,增强学生思想的深刻性。在对课本资源的吟诵、感悟中提取其思想内核,增强学生思想的深刻性。如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课文,史铁生、海伦·凯勒对生命的感悟,能够深深感染学生,以此增强他们思想的深刻性。

2.提取课本资源,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对课程资源的感悟中提取其细节和意象,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如学习必修二“珍爱生命”的课文后,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感悟:“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注定要我们自己一步一步走过去。没有谁能做你永远的救星。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和厄运之中,只要精神不倒,生命的旗帜依然飘扬……”

3.提取课程经典,拓展作文思路的广度和深度。在对课程经典的意会中,展开联想,拓展作文思路的广度和深度。如提取必修五“直面人生”的司马迁、屈原、鲁迅、培根、周国平等对人生的论述,面对生死抉择,面对逆境、厄运的考验,学生由此联想到历史上的很多人物并加以阐述。

模仿是作文水平快速提高的捷径,我们要屏除闭门造车的习惯,善于站在名家和同伴的“肩膀”上,积累、模仿、学习他们文章中的闪光之处,把他们文章中的优点化为己有,在自己的文章中巧妙地呈现出来。

四、丰厚人文底蕴,扮靓作文语言

写作时,没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制成一件适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真正做到“说自己的话”,是学生形成自己的言语风格的重要标志,是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到作文能力形成的质的飞跃。

雪中送炭造句范文第8篇

01

淑女速成记

白衬衣、马甲、西裤、高跟鞋、通勤包,她就这样气宇轩昂地跨进了院子大门,门外横匾上有四个大字――“淑女学堂”。

镜头一:身着汉服,小心翼翼跪坐于蒲团上,十指纤纤翻开古诗词集,首先带给大家的是国学名篇的讲授。“你,先来读一段。”慈善的老者慧眼识“英才”。“咳咳,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停…还是读诗经吧,大家一起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对了嘛,淑女,也是要勇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呀”...

镜头二:啊,古琴…要剪指甲么...那好吧,就为了能有优雅动人的抚琴画面牺牲了。

宫商角徵羽,噢,就是哆来咪发唆吧,曾经研究过…嗯,看我弹起来是否很有一番韵味?对了,要配合诗词弹唱,还要有余音绕梁的效果。唱个什么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老师,这算是美好愿景了吧。

镜头三:看这室内人人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即便只是挥动云袖,泼墨舒意。立于案侧,观摩老者写字作画:草书、行书苍劲有力,梅、兰、竹、菊、荷花、牡丹盛放于纸上。这一袭暗香浮动(墨香),这份由内而外的优雅淡定和这一派胸有成竹的气节,不禁令人向往沉醉。要我来写?这份架势我还是有的,至于效果么…又何必在意?

镜头四:“哼哼,将你的军!!”“我又输了…荒天化日之下,你看你杀气腾腾,哪有一丝淑女作风?”“这楚河汉界是智慧的较量,气势如虹是我的一贯作风,淑女做事也要伶俐有效率”…――棋艺,国学精粹之一,看似文雅,实则残酷。怎么感觉又回到了职场?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技能大比拼”。

镜头五:茶道…这个我略懂。茶有生、熟之分,节前、节后之分,泡茶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好,那我献丑来煎一壶……啊,原来我会的这是功夫茶中的待客之式,另外还有自饮和斗茶的形式,可真是讲究。

镜头六:淡妆素粉,碧发如云,闲庭信步,撵花微笑。――NO,NO,这不是新版的芙蓉姐姐,这是淑女礼仪课程和形象塑造。古云“不学礼,无以立”,不论是在职场、家庭或朋友之间,坐立行言、说话的态度、表意的方式、做事的尺度,若要做有风度登堂入室的女人,这其中的几分讲究如何拿捏便是要心知肚明。

无数场景跳转……

这是坐落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女子学堂”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现代社会的淑女,帮助实现女性更好的生活。或许有人好奇,这课程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或是寥寥无用?淑女真的能够速成吗?那么问问自己,是有着怎样的目的而来,真心接受教化和自身的积淀程度是怎样,之前所期待的聪慧和从容,也许不是朝夕之间可以习得的;而为了某个人某段情而付出的努力能有多大收获,也是未知数。然而在这庭院深深深几许、花繁叶茂、雅致清幽的环境中,经过国学研究、博大的文化熏陶,由内修到外艺的一份积累,的确是能让人有心智开明、内心充裕的体会。要知道,一旦跨出了这世外桃源的大门,便又要接受世俗的标准、男人的目光、旁人的言说――对于这些女人们与之为伴、痛并快乐着的源泉,究竟我们意味什么?何种可谓是淑女?)

02

淑女的两面新标准

内在气场――速成不来的淑女气质

淑女是理智大于情感的理性女人,属于聪慧睿智的那一类。她有睿智的思想,内敛的性格,丰富的内心,体恤的本性,绝不无原则地两肋插刀,是感性加知性的代表。

淑女的做派温文尔雅,有风度,不吝啬,得体大度,理智平和从容。她的身上带有一种无言的高贵,是优越感使然。

淑女看上去有点曲高和寡,其实却是最好接近的,让人如沐春风。她不会有咖啡的刺激,不会有白水的平淡,更不会有可乐般速成的。淑女是平和的,最接近于中国人的本质。

智慧 淑女不可或缺的养分

越来越多的男性认为,女性魅力包涵了女性内在的才智,而才智体现出的美感常常就是聪慧。社会不再只强调对女性作单一评价,而更加注重对她们综合素质的评价。

智慧其实是淑女不可或缺的养分,缺少了智慧,贤淑便无从谈起,更谈不上什么魅力了。秀外慧中恰到好处地解释了这个浅显的道理。 智慧是与人的领悟力相关的,大至人生哲学,小至生活常识,悟性使你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时能够把握分寸,能够有明智地抉择。

充满睿智的淑女犹如一杯醇厚的佳酿,外表深不可测,喝一口下去,滋味却在喉头燃烧,叫人回味无穷。一位贤妻,在丈夫事业陷于困境时,能从容地带好孩子,同时又给丈夫营造一种宽松的生活氛围。一个职业淑女,在自己事业做得很出色时,不咄咄逼人,给周围的人一种和风细雨的感觉,这也是智慧的表现。一个令男人心醉神迷的淑女,能在众多的诱惑面前把握住自己,不偏离生活的轨道,这难道不需要智慧吗?

自信 因为渴盼男人赐予你幸福永远是被动而不安全的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亦舒

在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那种自怨自艾、柔弱无助的女人已日渐失去市场。男人不再是女人的主宰,女人也早已不是男人的附庸。“男人追求的极致是成功,女人追求的极致是幸福”的名言也日渐黯然失色。女人学会自我拯救和自我完善永远是最重要的。渴盼男人赐予你幸福永远是被动而不安全的。

男人欣赏乐观自信的女人。这个世界上自强自立的女人多了,男人背负的精神压力就比较小。而且,一个男人能与一个不仅只满足衣食之安的女人共度人生,生活永远不会陈旧,人生也不会走向退化。

高贵 心态上的高贵

小仲马的《茶花女》中的主子爱上女仆,只因为身为女仆的那个女人气质高贵而又有十足的女人味。这种女人往往会给男人生活信心和勇气,因为她们生命里潜存着一种净化男人心灵、激励男人斗志的人性魅力。现代女性要做到不媚俗、不盲从、不虚华,自然少不了要有这种让男人倍加欣赏的高贵气质。

女人的高贵并非指的是一定要出身豪门或者本身所处的地位如何显赫,这里的高贵是指心态上的高贵。男人最反感放荡轻浮、心态猥琐的女人。生活中男人可以是女人的护花使者,但女人本身要给男人提供一种信心――这种信心就是让男人放心,而且乐意为你托付爱。

有着高雅的兴趣:爱好文学并有一定鉴赏能力;欣赏音乐且有较好的情趣;喜欢美术而有基本的色彩感;喜欢花草树木、珍稀动物而有良好的自然意识等等。许多女人并不是天生丽质,但在她们身上却洋溢着高贵的气质:聪明、洒脱、敏锐,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美,一种和谐的美,一种优雅的美。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最夺目的不一定是淑女,但她却是最得人心的那一个。她是一杯醇厚的葡萄酒,微醺微醉的感觉将出现在你反复品味之后。她那淡淡的笑容和清澈的眼波往往能拨动男人心底深处微妙的弦。

个性 传统根本不利于个性的发展

“应该珍爱自己形体的缺陷,与其消除它们,不如改造它们,让它们成为惹人怜爱的个性特征。” ――索菲亚・罗兰

女人的美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得千人一面。

传统的中国人偏好压抑个性,把对自我克制与对行为的约束,看成重要的修养,力求一言一行循规蹈矩,不失礼法,不离尺度。这种传统根本不利于个性的发展,但并不是说不需要礼仪,而是在不违背的前提下,塑造独具特色的人性美。

假如一个女人失去了个性,必然会变得与众人没有什么两样。即使你的外表多么地动人,衣着多么华贵,也只能是一个装饰用的“花瓶”,失去令人回味的空间,就像一壶泡了很久的茶,索然无味。

善意 即使她比别人的道行高出几段

男人当然喜欢女人的温柔,因为女人的温柔能让男人的心灵取暖。

这里所说的善意一部分是指女人的温柔。然而,温柔有时候似乎又是一种没有原则的爱。一个女人对一个不值得托付温柔的男人付出爱,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成全了男人的罪恶。聪明乐观的女人往往能尝试着让自己的心灵变得通达起来,让爱在一种平淡中走向坚固和永恒。

聪明的淑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放弃对男人最有效的武器――温柔。男人对于女人的心理障碍,往往就是担心她们惟恐他人不知道自己有多么能干,而喜欢颐指气使。淑女给男人的感觉永远是可人的,即使她比别人的道行高出几段,却依然是温婉贤淑。

人们普遍有一种心理,对那些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心领神会、体贴入微的人,都有一种由衷的感激与喜爱。对于旁人的善意,一句饱含温情的话语,就像一缕春风,温暖他人的胸怀,同时也映衬出女人善良的美德。

修养 淑女韵味的四季风景

从一个女人的韵味里可以看到一种文化修养,让人赏心悦目;淑女韵味之根要深扎在文化的沃土里才会枝繁叶茂;当韵味成为一种自然的气质时,这个女人像一口井,并不是看一眼就能一目了然的,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空间。

淑女相信修养与天性是小鸟的两只翅膀,共同展翅才能在风情世界里飞翔。缺失天性万万不能,有天性而无悟性同样不能。悟性的一半来自修养,得到它需要修炼学识,修炼人格。真正理解女人风情的本质,张扬得有板有眼,敛放得当。把女人生命中美好的娇艳释放出来,又不走火入魔地使自己沦落。

完美的淑女可以扮演各种身份。每一种身份,都可对应韵味的浓度。当她成为恋人时,她可以有西施般的风情;当她成为妻子时,便有娇妻般的情意;当她成为母亲时,她的韵味就比较成熟,更具有慈母的情怀;当她经历了太多的人生沧桑时,韵味也就变得醇厚、浓重,充满质感。这是淑女韵味的四季风景。

现代淑女很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对无伤大雅的越轨也能宽宏大量地佯装无事。但如果你以为她们是传统淑女那样柔弱无刚、夫命是从,那可就错得太离谱。她们这样的女子习惯于“闻弦音而知雅意”,但如果有人因此得寸进尺,可别指望她会轻易让步。

淑女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她们绝不会大声嚷嚷、唠叨,也不会不分场合做野蛮女友,更不会当众撒泼。她们能欣赏周围美的事物,能容纳不同个性的人,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只是敬而远之。不是只有社交名嫒才可以在社交应酬中如鱼得水,八面玲珑也不是交际花的专利。在人事倾轧严重的地方,没有几手防身术岂能站稳脚跟?淑女的社交原则是不倚不靠,保持适度距离,即使暂时的好处没她的份儿,然而,最后的不倒翁可能就是她。

坚强独立 生活也在她的镇定面前低下高傲的头颅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女人往往感情胜过理智,对待友情、事业、婚姻亦如是,这是阻碍女人发展的致命弱点。站在现实的根基上能够清醒地审视自己的有主见的女人,是男人眼中最可爱的女人。

有些女人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摆到一个乞求感情的地位上,悲剧的根源往往就在这里。男人往往就是这样:你过于看重他,也就是昭示他可以轻而易举地主宰你的感情和幸福。感情最在乎尊重和平等。男人爱上一个女人的同时,更在乎爱情的默契、宽容和理解。因为这种爱不至阻止男人身心释放地闯荡人生――毕竟,在男人的眼里爱情并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

坚强独立的淑女们也许会经历不幸,但依然会嫣然一笑,笑对生活,直到生活也在她的镇定面前低下高傲的头颅。别指望淑女会伤害自己。她也会为情所困,毕竟世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是,这不会成为她堕落与放纵的理由。因为她知道沉溺在伤感中,在得到人们最初的同情之后,没有人会继续对你感兴趣,还不如趁早重整山河,善待自己赢得他人的尊重。现代淑女的人生舞台除了上演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她们最不擅长的就是怨妇的角色,因为谁也不喜欢这种过时的情调。

成熟妩媚

传统意义上的三从四德不再是淑女的惟一标准

传统意义上的三从四德不再是淑女的惟一标准,个性丰富的现代型淑女一样受到宠爱,这是性感中的性感,女人中的女人。

最耐人寻味的性感从来都是超越视觉,成之于内而形之于外,先天之外,亦得靠后天一点一滴地经营与表达。

性感之所以是性感,在于它能引发一种性的吸引力。性感在不同的女性身上,自会散发出不同的味道或产生异样的效果,要看其散发的手段是否高明及是否有意境。 媚俗的性感与淑女的性感自然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媚俗的性感是看起来性感,是感官上的视觉反应,可以引起人原始的性冲动;淑女的性感是本身就性感,是来自于内在的品位,引起人们文明的遐想,是一种美的意境。

03

淑女是个褒义词吗?

人物简介:杨效宏,45岁,从事教育行业。作为社会学研究者,对于女性的历史地位、现状发展、男女关系都有着自己深刻犀利的见解。

Q:您是怎样看待当下女性的社会角色的?

A:阶段性来讲,现代女性越来越回归到古老的角色扮演中,这是由男性社会机制决定的女性附庸性质的角色。例如在职场中对女性职位的限制、获得竞升的比例,根源在于心理上附属地位的扮演。这其实是非强迫性的现象,因为在现有的消费社会中,各种刺激让人们欲望滋生而趋于道德感单薄、价值观改变,这个时候社会资源的分配起了关键性作用――分配机制的不健全,会倾向于作为强者的男性,女性匮乏社会资源。因此为了能够快速获得社会财富、进一步享受和拥有社会地位,女性愿意依附于男性,默认现有机制。比如作为时尚元素和享乐目的被当作观赏对象,或者婚姻中出现诸多状况、成为怨妇泼妇,女性也很无奈,这是社会转型中女性被抛弃,没有提供一个公平的机制。

现在有些女权主义的提法过于夸张,毕竟男女在生理机能上就具有明显的差别,这决定社会分工的不同,若是非要将两者平等对待那也算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好比计划经济时期,企图实现男女平等,在社会分担和分配上都不实行差异化,然而女性承担更多痛苦――我们就可以看到,当社会经济状况糟糕的时候,男女可以共同承担;而一旦社会财富剧增,女性却比男性少享受到物质,这也就是女性放弃自我、愿意攀附的原因。

所以可以说“淑女学堂”的设立意味着女性对自身地位的妥协认可。“淑女”的诞生,意味着一个相对于独立女性、自我女性的概念,是一种要求,一种对女性的归类,并不符合自由化多元化的追求。在我认为,“淑女”的定义相当模糊,仅仅是针对“粗糙”而产生,似乎并不是褒义。而此类学校的技巧培训、职场训练都自然有它的益处,然而站在社会学角度来看,它的出现是富有象征意味的,从受众的地位层面表明了对女性空间的压迫和限制。

Q:那么您认为现代女性应该具有何种能力素质?

A:你看,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表明了女性的弱势,没有谁拷问男性的需要具有的一切,也没有男性学堂的开设。我认为女性更多的需要的是“适应”的能力,在当下这样一种男女生存结构中。例如求职时,男性往往只需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女性就首先需要证明她们和男性一样能干。之前看过一个关于联想的CFO马雪的访谈,在提出这位成功女性种种职场硕果之后,立马开始论述她对于家庭的兼顾和平衡,比如作家务、会做饭,这种提法就相当有意思。

Q:谈谈历史中和现实生活中您喜欢的女性形象,另外用怎样的词语形容女性会很吸引您?

A:在历史上不认为有欣赏的女性,因为在封建体制中,她们多少都属于男人的附庸。

现实中欣赏张柏芝,因为她敢作敢为,相当的具有独立性;但是同样也喜欢林志玲,声音、语气、表情等,呵呵,男人的通病吧。

喜欢的词语最古老的还是“窈窕淑女”,现代一点的就是“清新优雅”――这种感觉就非常富有气质,职场中也常遇到此类女性,她们亲和、容易接近,体现在对人的方式、说话表情等细节中,是骨子里透露的修养。而小鸟依人这类词就很没好感。

Q:淑女学堂开设的课程中,会给您的夫人推荐哪些?诗词国学、琴棋书画、刺绣茶道、仪态礼仪、美容塑身、理财之道、职场策略等。

A:在我看来女性的内涵和修为不是速成的,而提供的基础性平台我相信有一定修为的女性已经具备了,抱歉这些课程我都不推荐。

Q:您认为“君子学堂”的想法怎么样?男性需要哪些基本素质呢?

A:你从我的谈话中就可以听出来,在现代社会生存状态和现有机制下,男性的被要求非常不明显,君子学堂没有存在的必要,不需要这种画蛇添足。

男性最需要的是责任感,一旦具有了,不论是在社会或是家庭中,都能扮演好角色;另外一定要有知识有文化,才能懂得道理,尊重女性。

设想一个女性大步挺进、男性止步不前,而后者还处处凌驾于前者之上的社会,实在是觉得可笑。那样一个孱弱的男权社会,从根基上,已经被轻视了。

04

淑女已生,君子待成

原来,莫不是这“淑女”一词,为女性的归类开创了模糊而恒久的标准。让我们回到最初来看,“窈窕淑女”形象的诞生,只是为了符合“君子好逑”的追逐和幻想,从那一刻起,女性已经是作为男性赏析和比较的客体,作为附属、作为陈列、作为炫耀,被贴上了评估价值的标签,而她们是否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又有谁在乎?一路走来,女性的美的定义永远都伴随着男性审视的目光,她们的身体似乎生来就为男人而造。怎样才能获取注意和关爱、怎样才能维系男人心中的那份热烈和新鲜感――这些目的使得千百年来女性对于自我的改造乐此不疲:三寸金莲的残酷、裹胸的可笑、唐朝的丰乳肥臀、宋代的清瘦忧郁……终于有一天,烽火戏诸侯发生了,红颜祸水、红颜多薄命成为了对女性屈从地位的最怜悯最可悲的诠释。而那些才情横溢、潇洒独立的女子,不是经历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悲凉,便是为着那高傲自负的气节而落得青灯长伴、郁郁而终的下场。

从上学读书、识字造句,到博览群书、直抒胸臆,不断丰富多样的人文教化,让现代女性开始逐渐独立,她们试图要摒弃“淑女”的标准,要求社会给予自己一个全面的审评和公正的起点。然而男与女的差异根源是与身俱来的生理性的,从原始社会体力劳动开始,女性的肩不能抗手不能提已经使她们输在了起跑线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分配更是带来财富和地位享受的差别。女性主义的兴起像是一场揭伤疤的运动,唤醒了社会制度的一直以来视若无睹的疼痛。她们在职场中雷厉风行、她们在生活中大胆追求、勇于表现,她们在婚后为家庭付出、为子女改变――女性是坚强而有魄力的,她们不再哭闹,只是用最有力而快速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独立。虽然依靠这样执拗的方式来企图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事实,有那么一些自讨苦吃的意味;然而女性们义无返顾,她们生动的灵魂已经被禁锢了太久太久,哪怕只是改善、只是起点平等,她们也要在奋力争取中完成这狭隘意义上的华丽转身。

此时的男性,又在这女性竭力展现的舞台上作出了怎样的回应?男权主义,似乎才是他们世界中的真理。

工作场合中,严肃苛刻的女性领导,多数会引得男性下属背后的窃窃私语,质疑其婚姻的完整和心理的健全;

若是某女快速有效的完成了艰难的工作任务,常常会有“她依靠XX男人”、“拿身体做交易”的流言四起;

求职晋升中,更有因为女性的性别而被不公平对待、被取消资格的现象――而领导多数是男性。

家庭方面,“黄脸婆”常常被用来形容成功男人身后,在家相夫教子、照顾父母的糟糠之妻;

男人寻花问柳、家庭破败已经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男人有钱就变坏”―― 这样冠冕堂皇的借口,甚至意味着社会默许了有钱男人必定会不专情的陋习。这些是在道德层面的匮乏和退步,更不要说日常生活中抢车位、发生口角争执、语言不尊重女性的情况,让人不得不感叹,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男权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的进步仍旧没有停止,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已婚女性坚持认为她们应该不断学习,充实和完善自己,来维持已有的幸福生活;并且,没有对另一半有过多的要求。至此,女性的美与德,还需要证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