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石钟山记翻译

石钟山记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石钟山记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石钟山记翻译范文第1篇

“之”作助词时,只有它用在领属性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才可以翻译成“的”。如:

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3. 语长吉之事尤备。(《李贺小传》)

4. 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

以上句子中,“之”是“的”的意思。但是,更多的时候,“之”不能翻译成“的”。

一、 “之”是动词或者代词的时候,不能翻译成“的”。

这是肯定的,因为动词或者代词它们表示的是动作或者代指,所以,它们翻译出来的语言就只能是动词或者代词了。如:

1. 未之有也。(“之”代事情)(《张衡传》)

2. 胜、惠共止之。(“之”代苏武)(《苏武》)

3. 拔剑撞而破之。(“之”代玉斗)(《鸿门宴》)

4. 牛何之? (“之”是“去”)(《齐桓晋文之事》)

5.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之”是“去”)(《归去来兮辞》)

以上的句子中,“之”是动词或者代词,所以,不能翻译成“的”。

二、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能翻译成“的”。如:

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2. 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3. 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三、 助词,用来标志宾语前置,不能翻译成“的”。如:

1. 句读之不知。(《师说》)

2. 何陋之有?(《陋室铭》)

3. 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四、 助词,用来标志定语后置,不能翻译成“的”。如:

1. 爪牙之利。(《劝学》)

2. 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

3.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五、 助词,用在时间词之后,凑足音节,不能翻译成“的”。如:

1.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石钟山记翻译范文第2篇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说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这些文言句式。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及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①该考点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③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知识汇总】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②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用动词“为”或“是”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或用“非”来表否定判断。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⑤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 被动句

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为”“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④用“被”表被动,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⑤没有被动标志,语意上表被动,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常见的宾语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前置,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 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如“今战士还者”(《赤壁之战》);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 状语后置

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形+于+宾”的形式,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像这些“以”“于”等介词构成的状语在翻译时大都要置于动词前。

4. 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谓语,使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③省略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题讲解】

例1 判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砚说》)

误译 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解释为“这”,“非”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译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例2 被动句:“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中古文言》)

误译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 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语意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体现出被动关系。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它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答案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例3 宾语前置句:“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记》)

误译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

答案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语后置句:“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误译 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解析 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例5 状语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职也。”(《杨烈妇传》)

误译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了,也是你的职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可译为“死在这里”或“死在这件事上”。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成现代文时大多要提到谓语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

例6 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 在哪里呢,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谓语成分,被前置了,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到主语之后。主谓倒装是为了突出谓语,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成“主语+谓语”式。

答案 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 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补出来。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些需要补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个采分点。

答案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方法归纳】

1. 借助语法分析

准确地理解句式,离不开对该句的语法分析(主要是主谓宾的分析)。一般按三个步骤:①查找全句充当谓语的那个词(主要是动词)。②分析动词谓语的前半部分:主语是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状语是名词,为词类活用作状语;不见主语是省略主语。③分析动词谓语后半部分:及物动词后无对象,可能是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可能省略了介词“于”或者是使动用法;后面紧跟“介词+名词(代词)”,可能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2. 抓住语言标志

文言句式常有标志词,可参照前面的“知识汇总”部分。要抓住各种句式的实质,掌握规律,学得扎实、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时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扬公则传》,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

(3)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4)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5)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叶有德,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考点分析】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说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这些文言句式。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及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①该考点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③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知识汇总】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②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用动词“为”或“是”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或用“非”来表否定判断。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⑤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 被动句

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为”“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④用“被”表被动,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⑤没有被动标志,语意上表被动,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常见的宾语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前置,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 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如“今战士还者”(《赤壁之战》);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 状语后置

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形+于+宾”的形式,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像这些“以”“于”等介词构成的状语在翻译时大都要置于动词前。

4. 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谓语,使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③省略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题讲解】

例1 判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砚说》)

误译 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解释为“这”,“非”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译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例2 被动句:“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中古文言》)

误译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 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语意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体现出被动关系。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它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答案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例3 宾语前置句:“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记》)

误译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

答案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语后置句:“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误译 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解析 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例5 状语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职也。”(《杨烈妇传》)

误译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了,也是你的职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可译为“死在这里”或“死在这件事上”。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成现代文时大多要提到谓语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

例6 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 在哪里呢,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谓语成分,被前置了,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到主语之后。主谓倒装是为了突出谓语,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成“主语+谓语”式。

答案 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 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补出来。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些需要补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个采分点。

答案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方法归纳】

1. 借助语法分析

准确地理解句式,离不开对该句的语法分析(主要是主谓宾的分析)。一般按三个步骤:①查找全句充当谓语的那个词(主要是动词)。②分析动词谓语的前半部分:主语是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状语是名词,为词类活用作状语;不见主语是省略主语。③分析动词谓语后半部分:及物动词后无对象,可能是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可能省略了介词“于”或者是使动用法;后面紧跟“介词+名词(代词)”,可能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2. 抓住语言标志

文言句式常有标志词,可参照前面的“知识汇总”部分。要抓住各种句式的实质,掌握规律,学得扎实、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时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扬公则传》,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

(3)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4)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5)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石钟山记翻译范文第3篇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石钟山记翻译范文第4篇

去年感恩节,在IBM硅谷Rational分部做企业软件工程的金尊和跟朋友游览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后,仿《石钟山记》写了篇游记,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今与同游饱览人间秀色指点他邦江山,其乐何似”。这位喜欢赋诗填词的IT人当时正在挑灯夜战地写一本书。今年五月,他的书出现在许多计算机书店的书架上,看过的人说,金尊和把软件工程写成了畅销书。

“从前软件工程方面的书,多是因为故弄玄虚而变得面目可憎,我是想让所有对软件感兴趣的人都能在翻开我的书之后还能继续读下去”。金尊和这本名为《软件工程实践导论》的书对稍有点计算机基础甚至只会上网的人来说都没有多大的阅读障碍,除了里面偶尔冒出来的几行编程语言。

他说软件工程是在作战,敌人是“未知”,不断变化的新因素是工程的障碍,而软件工程的一个目标就是要降低风险。“三十六计”古往今来被广为引用,除了“瞒天过海”、“借刀杀人”、“调虎离山”等成语人人运用自如而外,“三十六计”七十二变之后被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管理三十六计”、“营销三十六计”、“IT三十六计”各行其道,以至“爱情三十六计”。金尊和也创造了一套“软件工程三十六计”,“经济为本、用户为先、管理需求、及早集成……”,全是大白话一样的四字短语。其用意在于用形象得有点家常的词语让看书的人很快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的高级经理干毅民就说,能把软件工程这么枯燥的东西写得这么生动的还真不多见。

软件工程是分解成许多环节的创造和生产软件的过程,用金尊和的话说,关键是解决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钱做出软件还让用户满意这个问题。而现在软件工程的教材多半是人云亦云,看书的人则被不断翻新的新术语和新模式弄得晕头转向,软件工程中的一些基本常识都渐渐被人们忽视了,在提解决方案的时候就处处是陷阱。金尊和开玩笑说,在国内外IT行业干了十年,因此有一肚子想法,而且自己平时还喜欢舞文弄墨,写书的念头就越来越强烈。

石钟山记翻译范文第5篇

一、读译结合,贯穿一条主线

“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文言作品的反复诵读,既能于字里行间品味作品含蓄隽永的意蕴旨趣,又能将古汉语语法以典型文句的形式逐步内化和积淀下来,从而形成举一反三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诵读是贯穿文言文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绝不能以过多的翻译讲解取代了学生的诵读。文言文的诵读一般有以下四个阶段:一是读准确,解决字音上的问题;二是读通顺,解决断句和停顿上的问题;三是读生动,在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中表达感情;四是读成诵,力争通过反复朗读背诵经典的篇章或段落。

二、虚实相生,兼顾两个层面

文言文教学包括“言”和“文”两个层面。所谓“言”,是指文章的语言载体,即通过翻译词句、疏通文义,以夯实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阅读能力,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所谓“文”,是指文章的内容形式,即通过对作品思想艺术的整体鉴赏,体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学习文章的艺术手法,这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两个目标中,“言”是形式,“文”是内容;“言”为实,“文”为虚;“言”是基础,“文”是深化: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文言文教学要由“言”入“文”,虚实相生,才是完整的教学。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或是只抠词句的意思而不谈作品的鉴赏,或是脱离词句的落实而空谈思想艺术。我们既要看到文言基础的重要性,扎扎实实落实词句的翻译;又要看到经典著作的典范性,对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多加揣摩,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鉴赏水平。

三、“死去活来”,抓住三个关键

在知识积累上要牢牢掌握,强调“记死”;在能力训练和作品鉴赏上要灵活运用,强调“用活”:此所谓文言文教学的“死去活来”。具体说来,要在三个关键点上记牢用活。

1.知识积累。文言文教学要善总结、勤积累、多记忆。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指导学生科学记忆,既要记教材的重点,又要记自己的难点;既要记用法,又要记意义;既要记关键字词,又要记典型例句。只有积累了足够的文言基础知识,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实现文言阅读的厚积薄发与融会贯通。

2.联系语境。为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推断词句意义的能力,教师要多提供典型句段,引导学生调动积累,通过对具体语言环境地分析比较,确定最佳答案。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夜缒而出”与《鸿门宴》中“(范增)拔剑撞而破之”都有一“而”字,但用法值得推敲。前者为突出出城之艰难、形势之危急和烛之武之义勇,强调烛之武是用绳子吊着出的城,“缒”是“出”的特殊方式,其间的连词“而”表修饰关系;后者为突出范增接过刘邦所赠玉斗后的愤怒,“撞”是动作,“破”是“撞”的结果,“撞”与“破”之间构成了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其间的“而”表顺承关系。

3.古为今用。文言文中所展现的社会风尚、思想观念、为人处世等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其中既有优良传统,又有陋习恶俗,教师要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将课文与生活打通,将历史与现实对接,以今天的观念去审视历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灵魂的洗礼。如读《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我们感动于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伟大使命感;读《鸿门宴》和《勾践灭吴》,我们看到了厄运面前不同的态度造就不同的结局;读《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我们懂得了审慎做学问、尽力追梦想的深刻道理……学生可以通过辩论、写作等形式,思考整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

四、师生互动,落实四个步骤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过逐词逐句地串讲灌输给学生的知识,远不如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而且这种机械呆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会使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日益丧失。因此,教师绝不能以过多的讲解取代学生的阅读、思考和练习,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实现师生间双向互动。具体说来,包括四个步骤。

1.自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独立解决相当一部分词句的翻译问题。自学过程中,一要借助课下注释,做到有注必读;二要借助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词典》,解决难点词。学生要采用“勾画圈点”的办法,勾重点、写所得、标难点,为下一步有侧重地学习做好准备。

2.讨论。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公开发表意见,教师要发动学生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小组之间、同桌之间互问互译,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大家充分发言,彼此启发,取长补短,既能巩固一部分所得,解决一部分问题,又能使教学难点更为集中。

3.点拨。教师要通过参与讨论和听取发言这两个渠道,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准确把握学生难点,并加以有力地矫正和精当地点拨。教师的讲解要结合教材重点、学生难点和自身特点,普遍问题展开讲,个别问题单独讲;重要问题讲详点,次要问题讲略点;教师所长多讲点,教师所短少讲点。通过关键到位的点拨,发挥教师特长,落实教学重点,突破学生难点。

石钟山记翻译范文第6篇

――吴忠全,作家,代表作《桥声》《有声默片》

微评:内心平衡即为淡定。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最后只会有两种结局:要么自己累死,要么被别人整死。

――胡小西,《最小说》设计总监。

微评:只在乎自己的想法?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丢下有人拣。希望丢的和捡的人都幸福。

――王浣,著名插画家

微评:幸福本无定义。

如果上帝给了你一张漂亮的脸蛋,你要留心,这是对你灵魂的一个考验。如果你的灵魂平庸,这平庸会反映在脸蛋上,把漂亮现形为粗俗。如果上帝给了你一张丑陋的脸蛋,你要宽心,这是给你灵魂的一个机会。如果你的灵魂优秀,这优秀也会反映在脸蛋上,把丑陋修正成独特。

――周国平,著名学者、作家

微评:不以美为美,不以丑为丑。

我们人生里,经常遭遇混账东西,我们激愤、反抗、搏斗、吵架。某一天,我们蓦然发现:一切都没有改变,混账东西层出不穷,结果只是自己累惨。那么,痛下决心,改变自己吧:一笑了之。结果会慢慢显现:你赢了!你变干净了!所以:理想往往不是通过与他人战斗达到的,而是固守自己。

――池莉,当代著名女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微评:君子顺他变己。

人生的路,就是一种感受,一种体会。无论如何,我们都会走到终点,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生活中,有的人欢乐多于悲哀,有的人坎坷多于欢欣。不管这个过程如何复杂,结局都是一样的。生活注重的就是过程。不论未来如何,明天怎样,实实在在地过好今天,就是装点了明天,美化了未来。

――柯云路,著名作家,著有《新星》等二十余部作品

微评:过程重于结果。

我们是否每天都从上帝手里偷来一些时光,然后玩的玩、努力的努力?要是上帝哪天不高兴,收回他的手,我们就再也偷不到什么了。生命太多变数,时间谁属?明天或下辈子,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会先到来。每当虚度了一天,我总是心怀愧疚;我的愧疚心却又总是追不上我爱玩和懈怠的心。惭愧啊!尽量努力吧。

――张小娴,香港著名作家

微评:常怀愧疚,必无遗憾。

“天生我材必有用”没错!问题是大多数人“天生我材我不知”。每个人天分不同,长于此的常拙于彼,视力差的常音感强,文字记忆差的常图像记忆好,被认为自闭无能的可能是数学天才。可惜父母急着往同一个模子塞,用同一种方法教。只比考试成绩,忽略个人特质。

――刘墉,号梦然,画家、作家

微评:谁都知道这个理儿

不要艳羡别人。要明白,他的人生和你一样,像一幅刺绣,在正面呈现那柔亮艳丽的图景之时,背后却布满了芜杂而痛楚的针脚。

――七堇年,青年作家,著作《尘曲》《大地之灯》等

微评:美丽源于痛苦。

青岛,初春。春天了!杏含苞欲放,柳蓄势待发,迎春花绽开笑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不怕你笑我矫情,我是真的热爱大自然。一枝一叶,一花一草,无限生机,无比神奇,无尽风情!几年后退休了,一定返回乡间,纵情山水,笑吟风月,种瓜种豆,何其快哉!

――林少华,著名翻译家,译作代表《挪威的森林》

微评:若非矫情,必爱自然。

节日不会让幸福灿烂,幸福在于每天每分每秒的守望和期望。真正的幸福植于内心的永恒,而不在于形式的烂漫!学会守望和坚持,才是真正的幸福!

――石钟山,著名作家、编剧。著有《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等

微评:坚守心灵之月,幸福就在此时。

拿每一刻都当生命的流量,拿每一天都当生命的植被呵护,生命的硬道理就出来了!

――于卓,著名作家,与王跃文并称“南王北于”

微评:珍惜每时每刻!

难和不难都是相对而言的,演员投入的状态非常重要,最难的是如何全心全意的投入,能投入了,演起来就不难了!

――王宝强,著名演员,代表作《天下无贼》《士兵突击》等

微评:演戏当投入,做事理亦然。

很少有人能够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点,用有些人的话来说,眼睛是用来看别人的,而对于自己来说,仿佛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缺点。所以,留一只眼看自己,多看看自己的缺点及优点,让我们学会反省,学会宽容别人。留一只眼看自己,可以让自己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让自己尽力往好的方向改正。

――加措,雅江扎噶寺活佛,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微评:别把两只眼都盯在别人身上。

生命不只是关乎自己而已。你必须知道,你也为了他人而存在。去爱、去教导、去学习、去服务,让世界变得更好。

石钟山记翻译范文第7篇

承蒙学校领导的看重,作为刚毕业两年的青年教师,我荣幸地站在了高中教师队伍的行列。回顾一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高中语文复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既要勤勤垦垦地做好系统复习,又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补缺补差工作,更要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紧张有序的一年过后,回首高中路程,我深有感慨。在这一年来的语文复习工作中,我是这样走过的。

1.常听课.深钻研

由于是第一次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缺乏上高中的经验,尤其是进入复习阶段,感觉有点茫然抓不住重点。于是我就先向那些从教多年,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们讨教。每个知识点的复习。我总要随堂跟踪听课,并且要听完整,做详细的记录,了解老教师们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巩固练习的设置、快慢进度的安排等教学环节。一学年下来,听课本就用了四本,总共听了140多节课!这可是我收获的一笔不小的财富!

聆听别人上课的同时,我还仔细深入地研究指导高考命题的考纲和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大纲,真正吃透大纲精神。清楚考点的实质,考点涵盖了哪些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今年有所变动的考点更是抓住不放松,仔细研究以便指导复习。因为如果忽视新增考点,粗疏大意,必会有遗"珠"之憾。

然后,再立足所教班级实际,设计教学。虽然听了老教师的优秀课,但不能照抄照搬,我一般遵循"借鉴、仿效、调整、增补、创新"的原则,立足本班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发挥老师的应有效能,实现语文复习的高效化发展。

2.归类练习,举一反三

2.1字,词、句的复习要抓重点,突破难点,归类辨析,注意运用。近几年的高考答卷,突出的问题是错别字多。因此,要学一些汉字结构的知识,了解形、音、义的特点,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归类辨析,读准字音,记清字形,辨明字义。对词的掌握,难点在从古汉语中吸收过来的、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词语(如"缥缈""觊觎"之类),要在复习课文和平日阅读书报时注意积累。要确切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了解构词方式,分清感彩。复习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以便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巩固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读多了,练多了,就能逐步娴熟于心,把文章中的词语,句式、表达方法逐渐消化、吸收。写作时就会涌现于笔端,考试时也可增强语感而得心应手。反之,脱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去死背字、词,必然事倍功半。

2.2文言文复习的重点是,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借助复习范文,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掌握古今异义的文言词语和特殊的文言句式。了解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特点。作翻译练习,一定要忠实于原文,以直译为主,不可随意增减或引申。译文的文字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对古文在语法上的省略,应作必要的补充。例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车阳马生序》)句首省略了主语"我",译时需补上。古今汉语有些句子的词序是有差异的,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语法调整词序。例如:"子何恃而往"(《为学》),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翻译时要把词序调整为"子恃何而往?"译作"你凭什么前去呢?"

复习文言文,也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诗经o硕鼠》中读到"莫我肯硕"的句式时,可联系《隆中对》中"时人莫之许也"的同类句式,从中找出否定句中的词序规律,即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面。那么,读《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就可以把"不余欺"理解为"不欺余"了。

3.转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在新课改和新课标的作用下,其定位由原有的传授知识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参与和合作:要做到,改变原有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知识为学生主动接受,以语文教学作为进行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建构过程;改变教师只传授语文知识为共同参与、协作,树立灵活的教学观念,教师也已不是传统的教学控制、支配者,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学习环境,制定适应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评定教学成果,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自觉地开展语文;创造学生的语文学习氛围,创新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上的质疑能力

事实证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问或是质疑教师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语文包括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个产生疑问、提出疑问,随后解决疑问的过程。学生有疑问,才有了学习和探究的兴致,教师才能够恰当地切入以解惑。教师必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把自己的疑问拿出来大家讨论,老师可适当补充,这样学生既能主动发言,又学会了探究学习的方法。

石钟山记翻译范文第8篇

一、改枯燥的文言文为有血有肉的故事

由于文言文语言晦涩难懂,学生学习比较吃力,而单纯的串讲又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笔者根据课文的特点,对课文进行加工处理,充分挖掘课文的故事性,以故事为突破口,通过对故事的描述,为学生学习课文,理解道理,进行情景建设和气氛营造,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为学》一文时,先介绍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设想两个和尚的对话语气,心理情景,试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成一幕小短剧,这样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再对重点字词讲解,了解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这种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改教师串讲为学生研讨

字词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容忽视,传统的教师串讲方式使学生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更不能变知识为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书中的注释是学生理解字词的主要工具,此外学生手中还有大量关于文言文方面的资料。于是笔者采用“活学活用”的方法,充分发挥注释及资料的作用,巧妙地变讲授课为学生研讨课,具体做法是:①先让学生借助资料、注释充分预习课文;②课堂上分组选一名学生讲解(串讲时不参阅任何资料),其他学生边听边看教材;③如讲解的学生有错误,其他学生可给予纠正:④有争议的地方,大家讨论解决,每名学生都可轮流讲解。这种做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更扎实、有效。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兴趣变得浓厚,钻研风气也逐渐形成,学习的自主、自觉意识大大增强了。

三、文言知识讲授与审美情境结合

文言文教学中往往侧重字词句的注释,忽视了其整体性、艺术性的发展。那些充满情感、哲理的文言文在课堂上经字词翻译,实词、虚词讲解,其中蕴味情调往往被冲淡。中学生所特有的早期敏锐的感受能力一旦被拖入冰冷的字词翻译中便把文言文当成了枯燥的语言符号,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培养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字的文质兼美、形神具佳的意境和美感。

具体做法如下:(1)激情诵读,通过听录音及教师辅导进行以声传情、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如学习《岳阳楼记》一文,通过诵读,学生不但可以领略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另外,语感处于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讲解,而是在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下,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自身有所感受、有所领悟,学习有进步,能力有提高。由此可见,教师优美的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对文言美的欣赏和追求。(2)情境感受,运用“野外情境”教学方式,运用幻灯、图片增强教学直观性。如学习《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文章,通过对内容的赏析,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描写生活,体会生活的美及真切感人的情与理。学生在感受情境的同时,形象直观地理解了学习内容,更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知识结合

传统的教法是以课本为主,学生得到的仅是课本知识,而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因此笔者把课文作为例文深入挖掘文中典范之处,然后由它的典范之处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将类似的、有相通之处的文章纳入学习范围,使课堂教学与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还将其灵活运用,使文言文学习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如学习《论语十则》一文,在学习课本的知识以外,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论语》的相关内容。学生更多地了解儒家的思想,积累更多的文言知识,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等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而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大的驱动力。教师的教学情感是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方剂。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