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困难像弹簧

困难像弹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困难像弹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困难像弹簧范文第1篇

余江韬奋学校段浩男

困难弹簧吗?我认为像。但:“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认变并不正确。你们看,弹簧你作用在它身上的力越大,受到的反作用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那如果在一件事上作用力越多不是越失败吗?因此 我认为在做某件事时不应当蛮干,而应巧妙地 绕开它,方能成功,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一年级时曾一度流行的磁铁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有一次我和小表哥到大表哥家去玩,见有一个圆形的大磁铁很是喜欢。我们俩将它把玩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可是当在我手中时却一滑,摔在了地上成了两半。

我的心怦怦地跳着,妈呀!这可怎么办呢?被表哥知道了肯定会灭了我的,赶快拼回去吧。我将两半磁铁用力推呀推,好不容易合并了又一弹,弹开了。在无数次地尝试不能之后我想去表哥 那儿去交待了,小表哥却一拍脑袋,拉着我找了起来。

困难像弹簧范文第2篇

终于,我买钢琴了。可我虽然勤学苦练,困难还是来了。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去上钢琴课,不曾想,老师已等我许久了,我抱歉地拿起书弹起来。

一曲终了。

晏老师立刻指出我最大的缺点,“弹得飞快,是不是又去看火箭升空啊?”“手指不要塌,要立起来,你就这两个不足。”老师笑着说。说完就一步步地教我怎样改正这两个缺点,我一边点头一边照老师说的去做。、

果然,老师指出我的缺点后,我弹得更好了。接着,老师示范了一遍,哦,我的天啊,我简直是在仙境中聆听那似流水潺潺的优美、柔和、轻快的小曲。我嘴巴已张成“O”字形,真是不可思议。

一节课上完了。

走在这条小道上,我反复咀嚼这两句话,一直到家。、

困难像弹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超重失重;教具;数字化;制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1(S)-0054-2

1背景

高中物理教学中,超失重部分缺乏理想的实验或器材。教学中要求从实验现象去认识超失重。常用实验有:弹簧秤悬挂钩码做变速运动时示数变化;在台秤上下蹲或起立时示数变化:塑料瓶底钻孔使水流出,竖直上抛或自由落体时水不流出:纸带悬挂重物突然变速。纸带断开;市面上常见超重失重演示器:利用定滑轮在圆盘测力计两端悬挂重物,使测力计升降获得超失重状态观察示数。

这些实验存在不足:第一。只有定性观察。缺少实验数据的支持,感性认知递进到理性认知存在困难;第二,实验现象不方便观察。如弹簧秤本身需移动,示数变化不易观察:第三,定量数据不准确,教材中超失重定义由牛顿第二定律导出。实验中不能获得加速度与受力变化同步数据,故无法反过来验证理论推导。鉴于此,笔者自制了超重失重演示器,利用传统实验方法与数字化实验手段相结合。实现了定性观察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既有直观易见的物理现象,又有准确的实验数据来帮助学生受力分析物理过程。

2原理

通过物体超失重现象控制不同指示灯工作,同时通过DISlab数字化系统同步采集受力与加速度数据。利用四根拉伸弹簧悬挂内置超失重感应模块、电梯运行模拟模块的箱体。在弹簧原长处释放箱体,使箱体做上下往复的阻尼运动。在平衡位置上方,加速度向下,箱体内处于失重状态,在平衡位置下方,加速度向上,箱体内处于超重状态。

超失重感应模块是在内部安装红绿两色发光二极管工作回路的透明塑料盒。两回路一端共同接在自制簧片上,另一端接在上下放置的两铜片上,簧片置于两铜片之间。在释放箱体做阻尼运动的过程中,因为超失重现象。悬挂物对簧片拉力改变、簧片有规律地上下振动,接触上下两端的铜片连通回路,使得红绿两灯交替发光来标志超重与失重。因模块本身在运动无法观察,故在运行箱体内安装摄像头,镜头正对簧片位置,将簧片超失重现象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电梯运行模拟模块原理是模拟电梯运行场景,将玩具小人在箱体运动过程中对箱体的压力和加速度变化情况利用传感器采集,同步输出数据并绘制图像,与簧片上下振动的现象对应。帮助学生清晰认知压力与加速度大小方向的关系。这样就实现了从实验现象到数据图像的递进式认知。数据图像亦可反过来验证理论推导。

3制作

(1)材料

超失重感应模块和电梯运行模拟模块需要发光二极管、纽扣电池、发音集成电路、导线、扬声器、双面贴、自制簧片(由铜片制作)、圆盘、玩具小人、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运行箱体和支架需要拉伸弹簧、小号塑料整理箱、摄像头、钓鱼线、金属片、PVC塑料管(直径32mm)、PVC管连接头、L型角铁和大号塑料整理箱。另加工过程中紧固部分需要螺丝及螺帽。

(2)工具

电烙铁,电钻,钢锯,锉刀,螺丝刀,钢丝钳,尖嘴钳,砂纸,游标卡尺。

(3)制作过程

将发光二极管、纽扣电池、发音集成电路和扬声器串联成两相同电路。两回路一端共同接在自制簧片上,另一端接在上下放置的两铜片上。将电路元件通过双面贴粘在透明塑料盒的内壁上。将两铜片和簧片一端九十度弯折,在弯折部分钻孔穿螺丝,在塑料盒两边侧壁上各挖一条卡槽,通过螺丝和螺帽将铜片及簧片固定在侧壁上,使得铜片与簧片位置可任意上下调节。在小号塑料整理箱内壁上安装卡扣。把前面制作的超失重感应模块悬挂在其内壁上,即为运行箱体。在运行箱体底部及摄像头底座上钻孔。用螺丝将摄像头固定并正对超失重感应模块。这样就将实验中簧片的超失重现象显示在了屏幕上。

剪出四块三角形金属片,大小与弹簧直径相仿。将其插入弹簧中再弯曲尖端向上形成小盘卡住弹簧,用长螺丝穿过小盘再打孔固定在大号塑料整理箱上盖即可悬挂弹簧。此处采用两颗螺帽设计,便于上下调节高度,控制悬挂的运行箱体平衡。下端悬挂运行箱体部分使弹簧螺旋穿几圈过钻好的略小于弹簧直径的圆孔,另在圆孔旁边钻三个小孔拴钓鱼线固定弹簧。

在力传感器上通过螺丝固定一放置玩具小人的圆盘。将力传感器竖直固定于运行箱体内。将加速度传感器固定于运行箱体侧壁。这里条件允许可采用无线传感器,避免因线材拉扯造成的误差。在悬挂弹簧的长螺丝底部缠绕钓鱼线,且在运行箱体上钻孔使钓鱼线贯穿运行箱体。另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在底座上(自上盖到底座长约2米),解决了箱体运行时侧偏不稳定的问题。且摩擦较小。对实验无影响。

将PVC管切割为16根长50cm的圆管,经打磨后一端与连接头相连。做成类似火炬形状的标准件,可自由插接延长。通过L型角铁将8个连接头固定在大号整理箱上盖及底座对应位置(上下各4个)。使用时,将50cm长圆管相连接,4根为一个支柱。整理箱作为支架的上盖与底座,将支柱插入上盖和底座上固定好的连接头中,即可搭起两米高实验装置。不用教具时,可拆卸支架将所有元件内置于整理箱中,便于携带。

4使用

困难像弹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理 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方法论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掌握它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显然无法达到学习的要求,因此,我们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感到物理难学。怎样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呢?笔者以为,在教学中适当贯彻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人们只有对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用这一认识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后才能够把握事物的规律。而对于只有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来讲,理解掌握这一认识规律显然是很困难的。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已经观察认识了一些物理现象,这种经验的直觉思维往往影响他们正确认识科学的物理规律。凭“想当然”看问题,这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一种原因。

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比如在讲授二力平衡的条件这一物理规律时,首先让学生跟我一起做个小实验:把尺子平放在食指,使它静止不动,让学生分析尺子的受力情况,并观察尺子掉下的现象。然后摆出平衡的三条假设及思考题,最后设计了下列实验。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完成了感性到理性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认识发展的两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只是完成了认识过程的一半,重要的是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检验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次飞跃意义更伟大。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我又设计了两个实验:

学生通过这两个实验,检验了自己所得出的两力平衡的条件,从而牢固地掌握了这一知识,并能正确应用。

又例如在讲授“阿基米德定律”这一物理规律时,我改变了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师讲述得出定律”的模式,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具体做法是:在复习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已有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1)压力差法:F =F -F ;(2)实验法:F =G-G′]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找到用实验研究计算任意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普遍规律的方法。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器材和步骤自己动手做实验,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对每一个概念、规律我都不断地、有意地让学生搜集事实、提出假说、验证假说、作出结论、验证结论。遵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组织教学,学生容易于潜移默化中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辩证法的规律可归纳为:1.量与质的互相转化的规律;2.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3.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知识和辩证法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教材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因素,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1.量与质互相转化规律的渗透

在讲初中物理第一册弹簧秤的原理时,我启发学生认识到,由于弹簧有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性质,所以弹簧秤可测力。同时给学生做一个拉力过大超过弹簧的限度而损坏弹簧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结论是有条件的,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解,像这种弹簧秤受到的拉力逐渐增大,引起弹簧秤质的变化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量变到质变规律的具体体现。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中,通过实验,学生得出了:物体由无限远靠近凸透镜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像的质的变化。而二倍焦距就是像的性质由缩小到放大的关节点。焦点则是使像由实变虚,由倒变正,由与物分处凸透镜两侧而变为同侧,由能用光屏显示和不能再用光屏显示的关节点。

通过这些物理知识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奠定了基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质互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地向前发展的。

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物理知识入了门,教师教也轻松。师生始终处于一种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气氛中,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2.对立统一规律的渗透

世界上每一个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对立的方面。一分是二是观察事物的一个根本方法。例如我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到摩擦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利和害是矛盾的、对立的,然而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不仅摩擦问题如此,其它问题也符合这个规律。

在热膨胀的教学中,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一般物体都是温度升高时膨胀,温度降低时收缩。教师这时提出问题:“热膨胀在生活和生产中有什么应用吗?”这时一个学生回答:“热膨胀对人们是有利的,比如一次我的乒乓球瘪了一块,把它放在开水里一烫,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使球重新鼓起来了。”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道:“老师,难道热膨胀只有利而无害吗?”听到这样的问题,我感到高兴,这说明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已初步地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他们看问题有辩证的思想。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发学生讨论,举例说明采取那些办法来防止热胀冷缩受阻时产生的力的破坏作用,同时教学内容“热胀冷缩在技术上的意义”很快被学生掌握了。

实践证明:在学生如饥似渴地接受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与知识融合在一起的思想教育因素真实可信、自然亲切地被学生接受了。和追求新知识一样,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思想教育,其已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就这样,德育如潺潺春雨,丝丝缕缕潜入学生的心田,为学生由衷地接受。

物理知识的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有极有利的条件和丰富的材料。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阐述教学内容,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在分析讲解物理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这方面的教育,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困难像弹簧范文第5篇

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弱,你弱他强,只有坚强勇敢,才能战胜困难,让自己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看到成功。

只有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一个失去双手,患有一种怪病的姑娘,她的坚强,她的勇敢,她的乐观,使我由衷的敬佩她!尽管她失去双手,但是她并没有绝望,而是用脚去练习写字,用脚给自己自理……随着每天刻苦的训练,一种异于正常人的写字练习,她已经熟能生巧,写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点一滴的努力与毅力,使她战胜困难,获得成功!2008年的书法大赛,在1300米上,她写下了栩栩如生,无人能比的大字,最终她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也许双手残缺,对于一般人是难以接受,只能被困难打倒,而这位姑娘怀着乐观的态度,对生活充满希望,最后战胜困难。而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连一个字都不想多写,更何况像那位姑娘一样勇于面对困难,与困难作争斗。换作是我们,我们只能坐以待毙。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在困难面前,勇于挑战,勇于面对,坚强勇敢,战胜困难。

当生活赐于你荒野时,不要气馁,因为当它赐于荒野时,它要你成为高飞的鹰,让我们坚强勇敢,战胜困难吧!

困难像弹簧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AN)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AN破裂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AN占85%[1],AN破裂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再出血与急性脑积水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2],其治疗方法为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其适应症越来越广,效果也更加肯定。近期一项多中心合作大宗病例前瞻性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小于手术夹闭[3],这与血管内治疗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密不可分。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选择这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1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症及治疗时机

1.1 随着血管内技术的进步,特别是GDC的问世,使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球囊再塑型技术、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的应用使其治疗适应症更加拓宽。目前认为适应症主要有:①颅内巨大动脉瘤,如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岩段、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动脉瘤;②梭形、宽颈或无瘤颈动脉瘤;③手术夹闭失败者或夹闭后复发者;④全身情况不允许(如HuntHess分级IVV级)或患者拒绝开颅者;⑤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瘤周粘连明显,开颅手术风险较大者。当然,直接开颅可处理的囊状动脉瘤更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最佳适应症。而且血管内治疗因其创伤极小、疗效好,能解决开颅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手段。

1.2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可能在短期内再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或残废,也可加重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因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一经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应予以积极的外科治疗,对于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时机目前多主张在早期,超早期进行,所谓"超早期"是指在动脉瘤破裂导致SAH后24h内进行[4]。在第一次出血后的24~48h内,约10%的动脉瘤可能再破裂出血,同时在出血后24h内红细胞尚未溶解,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很少,不至引起血管痉挛,如果等到3d后血凝块溶解及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脑血管痉挛,无疑会大大增加微导管在血管内推进的难度,增加动脉瘤栓塞的困难和危险。Laidlaw[4]研究表明,在SAH24h内对破裂动脉瘤行早期GDC栓塞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不会增加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机会,而且术中动脉瘤破裂穿孔率比3d后栓塞治疗低。尽早对破裂动脉瘤实施血管内GDC栓塞术,不仅可防止破裂动脉瘤再出血,而且能缓解已出现的脑动脉痉挛,防止血管痉挛所致迟发性脑缺血。超早期血管内治疗具有微创性,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低,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护理管理和早期康复的优势,不受动脉瘤大小、位置、患者年龄、术前状况等开颅手术及制约因素的影响。对超早期不能完全栓塞或瘤颈残留的患者,虽然没有达到完全治愈,但却能避免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甚至死亡的可能,为患者安全度过SAH急性阶段后再栓塞或手术夹闭争取了宝贵时间。对于HuntHessIVV级病例超早期介入治疗为其生存及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能[5],在这方面成功救治的病例多有报道。对破裂动脉瘤及时确诊,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这一观点已成功神经外科同行的共识。

2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新技术

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治疗的时机不同,对该病的治疗、预后和康复有很大的差别。临床对于脑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准确性要求很高,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脑动脉瘤的诊断方法由原来单一的DSA方法发展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MR仿真内窥镜(MRVE)技术、3DCTA技术、超声技术等。

2.1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 3DDSA是建立在球管旋转技术、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三者结合的基础上的。1998年Heautot等[6]首次报道球管2次旋转后DSA的3D成像,即3DDSA。目前3DDSA在正确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有其无法代替的优越性,它可显示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2DDSA无法显示的小动脉瘤做出明确诊断,特别是可显示巨大动脉瘤瘤腔内或瘤壁上有无"危险"动脉穿支。在动脉瘤的治疗方面,3DDSA图像为术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角度和解剖显示,使术者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增加手术自信心。3DDSA图像非常精确地显示动脉瘤的直径,从而使术者准确选择微弹簧圈的直径,一次放置到位,减少了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的用量。3DDSA图像能正确显示瘤颈,分辨出窄颈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可分别用栓塞技术、再塑形技术和支架技术。

2.2 MR仿真内窥镜(MRVE)技术 MRVE是一种新的无需插管、完全无创的获得血管类似纤维内窥镜效果图像的仿真内窥镜技术,采用MRI薄层无间隔交叉扫描获得3D容积影像数据,经计算机专用内窥镜成像软件包重建后形成管腔内表面数字影像。由有经验的医师观察、分析所得动脉瘤内窥镜成像表现形式并写出报告,作为动脉瘤内窥镜表现的最终描述,这样报告的准确性很高。相对于DSA,MRI增强MRA即可较真实反映动脉瘤的情况,又无插管带来的损伤,易为人们接受。同时,MR采用多平面断层血管重建技术,能更好的显示动脉瘤颈部、瘤体大小和载瘤血管与周围血管的关系[7]。并可进行动态观察,对动脉瘤患者行MRI内窥镜成像以观察瘤腔内形态,对判断动脉瘤颈后面有重要价值。

2.3 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技术 CT血管造影(CTA)是螺旋CT的一种高级应用,是一种新的微创脑血管成像检查。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增强后,连续快速容积扫描,而后用计算机三维影像重建技术显示血管结构,这就是3DCTA技术,3DCTA的优点是在显示血管的同时可显示脑组织,可了解血管与脑组织的关系,并可识别钙化灶。尤其适合显示重叠的血管、血管与邻近结构的三维关系。3DCTA在诊断动脉瘤方面有其优势,方便、快捷,不受病情的影响,可作为一种筛查方法。Zouaoui等[8]提出应用3DCTA在小动脉瘤的诊断方面甚至优于MRA与DSA,可显示3mm以下的动脉瘤,Lenhart等[9]报道3DCTA能很好的显示动脉瘤形态、瘤颈及瘤底、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只有3DCTA才能显示。3DCTA对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3%及100%。3DCTA对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及破裂出血后的动脉瘤均是较好的检查方法。

2.4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诊断技术 TCD在监测,诊断脑血管痉挛并指导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通过TCD监测可以及早发现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现在多主张蛛网膜下腔出血确诊后立即行TCD检查。随着彩色编码技术的出现,彩色多普勒技术应运而生,将其与切面超声成像及频谱多普勒相结合,即形成了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TCCS的应用弥补上TCD的不足,可直观、实时、动态显示脑底动脉的形态、走行及动脉瘤等病灶,极大地丰富了颅脑超声诊断的信息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检查、诊断的需要。新开发使用的超声造影剂微泡直径小于红细胞,经静脉注射后可达到颅内血管,从而增强多普勒信号,对Willis'环及颅内小血管、低流速血管的显示达到了质的飞跃。Griewing等[10]应用超声造影剂后,可使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提高到89%,且所测量的动脉瘤大小与DSA基本一致;同时对脑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准确性达到100%。对TCCS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即成为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3DTCCS),它可真实反映血管的解剖学变化,从而提高了结果的客观性,减少了误差。

3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管内治疗新技术,新材料

3.1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 弹簧圈栓塞治疗AN,经历了游离微弹簧圈技术,机械可脱微弹簧圈技术和电解可脱微弹簧技术等几个阶段,1991年Guglielmi设计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使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闭塞动脉瘤的主要原理有两方面:一是弹簧圈闭塞动脉瘤腔;二是电解脱卸弹簧圈时诱发血栓。由于GDC的柔软性好,可控性强,手术操作方便、安全,成功率高,目前已被广大神经外科医师接受。Debrun等[11]用GDC栓塞治疗144例动脉瘤患者和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结果优良为74%,89例非急性期患者,优良结果为90%,手术致死残率为2.2%,无手术死亡。Cogmard等[12]、Vinuela等[13]报道的结果比外科手术更令人满意。GDC栓塞治疗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为70~85%。而对于宽颈或梭形动脉瘤,完全填塞比较困难。Moret等提出应用瘤颈重塑形(remodeling)技术治疗宽颈动脉瘤,疗效可靠,近来支架结合GDC治疗宽颈,梭形,夹层动脉瘤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14]。

除了技术改进之外,人们开始研制能提高动脉瘤栓塞致密度,减少并发症的弹簧圈,在普通GDC之后,又出现了超柔软和抗解旋GDC,第4代GDC则在解脱装置方面进行了改进,通过特殊解脱装置使电流局限于解脱区,大大缩短了解脱时间。新一代机械解脱弹簧圈(DCS),材料改为铂金,解脱装置也进行了改进,包括反旋解脱,水压解脱等,其柔韧性和可控性也有提高;另一种电解可脱卸弹簧圈(EDC)可以多点解脱,解决了GDC填塞过程中尾端遗留载瘤动脉的问题,Guglielmi于1998年2月在脑血管外科会议上公布了3DGDC的体外体内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3DGDC作为填塞宽颈动脉瘤的"第一枚"弹簧圈有重要作用[15]。这种3DGDC看上去是在宽颈动脉瘤内提供了一种固有的稳定的框架,从而能够继续填塞普通GDC。新一代GDCMatrix是共聚物涂层的铂金弹簧圈,共聚物是聚乙二醇-聚乳酸(polyglycolicpolylacticacid, PGLA)其体积占弹簧总体积的70%,在90d内可在体内完全吸收[16]。Matrix同老一代GDC相比有以下特点:①致血栓能力强;②增加了成熟的动脉瘤内的结缔组织的数量;③增加了瘤颈部组织的厚度;④可减小动脉瘤的体积,而对载瘤动脉直径无影响。另一种水解脱微弹簧圈TRUFILL?DCS:该系统由高压注射器,弹簧圈输送管和铂金弹簧圈组成。弹簧圈的解脱依靠高压注射器产生液压,其栓塞体积比(弹簧圈体积与动脉瘤体积之比)高达40%,利用液压解脱弹簧圈安全、可靠、迅速(平均解脱时间为8s),解脱时微导管头偏移微小,实现弹簧圈的精确定位。还有一种可膨胀性水凝胶-铂金弹簧圈(hydrocoil embolic system,HES):HES是铂金弹簧圈外被覆生物水凝胶。水凝胶在生物生理环境中可以膨胀以完全填塞动脉瘤,而无需继发血栓填塞动脉瘤,其解脱方式为液压解脱[17]。近年还出现与动脉瘤壁贴附更好的球形弹簧圈,致血栓能力强的带纤毛弹簧圈等。这些栓塞材料各有其独特优点。

3.2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 Turjman等进行了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颈动脉瘤实验的可行性研究,并认为通过支架网孔填塞GDC更利于动脉瘤的致密栓塞。Nelson等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动脉瘤内弹簧圈治疗颈动脉实验性宽颈动脉瘤。1995年Guglielmi等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动脉瘤内弹簧圈治疗实验性梭形动脉瘤。这种联合的模式证明可以克服单独应用GDC处理宽颈动脉瘤的缺点,使动脉瘤内弹簧圈的紧密填塞成为可能,同时减低了弹簧圈的迁移和突入载瘤动脉的风险。所有的实验研究得出了满意的结果。Higashida于1997年首先报道了临床上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成功治疗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后,这方面的临床工作才逐渐展开。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 可用于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与夹层动脉瘤。该技术的要点是先骑跨动脉瘤口放置相应的支架,再通过支架网眼将微导管插入到动脉瘤腔内,放置微弹簧圈从而闭塞动脉瘤,并防止微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内。网孔支架植入结合GDC填塞治疗动脉瘤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其短期疗效也得到了肯定。颅内支架需要具备更好的柔韧性、支撑性及更轻的组织反应性。Smart公司设计的颅内专用自膨胀型支架和Guidant公司生产的颅内专用球囊膨胀性支架会逐渐取代冠脉支架来治疗颅内病变。国内外正在应用一些涂层支架如聚氨基甲酸乙酯(polyurethane)涂层支架,肝素化支架及放射性支架来减少血栓形成或内膜过度增生,防止血管狭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8]。近来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Neuroform[19]开始应用,Neuroform支架专用于颅内血管的重建,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其特点是:①微导管输送;②自膨胀式释放;③开放式网格设计,支架柔顺性好,减少了分支血管的堵塞,可用于弯曲血管,同时允许通过支架网孔进行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④支架释放后缩短率低,为1.8~5.4%。

3.3 液体栓塞技术的应用 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ONXY的应用:ONXY是由次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二甲基亚砜和钽粉组成。ONYX具有非粘附性,这种非粘附性特性有可能避免微导管与血管的粘连,使病灶栓塞结束后撤出微导管更容易、安全。不像NBCA等粘附性栓塞剂在操作中非常担心导管与血管的粘连,另外ONYX对病灶渗透力强,注入病灶后变成海绵状膨胀并闭塞病灶。二甲基亚砜(DMSO)是ONYX的有机溶剂成分,实验研究证实DMSO虽有潜在血管毒性,在实际应用中严格掌握注射剂量及时间,可避免其血管毒性的发生,说明ONYX可安全应用于临床血管病的治疗。Murayama等率先用ONYX与多种栓塞材料相结合进行血管内治疗各种类型动脉瘤,Moret等[20]用16~20%ONYX与血管内金属支架或球囊相结合治疗21例动脉瘤。Mawad等[20]用ONYX与球囊结合治疗30例脑动脉瘤,完全栓塞的动脉瘤随访3mo未发现再通。Ciceri等用血管内金属支架与ONYX联合应用临床治疗15例复杂脑动脉瘤,绝大数治疗后完全闭塞而载瘤动脉保持畅通。ONXY为液体栓塞材料,与动脉瘤腔的匹配性较GDC等固体栓塞材料好。ONXY潜在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有机溶剂DMSO的潜在血管毒性。

3.4 球囊再塑形技术 Moret等首创"球囊再塑型"技术治疗宽颈动脉瘤。此操作可经动脉入路也可经双侧股动脉入路,经输送管送入不可脱的球囊充盈后阻塞动脉瘤颈开口部,暂时阻断载瘤动脉血流和缩小瘤颈;经另一予置于动脉瘤内的微导管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腔,中间可将球囊排空,等待1~2min确认弹簧圈稳定,然后解脱GDC。如此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动脉瘤被致密填塞。再塑型技术的优点是:①充盈的球囊可以暂时固定微导管;②有效防止了弹簧圈经瘤颈突入载瘤动脉;③反复充盈球囊可使弹簧圈的填塞更紧密,提高完全闭塞率。

3.5 双微导管技术 在栓塞宽颈动脉瘤过程中,当出现弹簧圈不稳定或危及载瘤动脉的迹象时,双微管技术可以很有帮助。即在对侧置同样的鞘、导引管、微导管,第1根GDC送入后暂不解脱,经第2根微导管送入第二根传统GDC,与第1根在动脉瘤内稳定地编织在一起后再解脱第1根GDC,然后陆续交替填入GDC直到紧密填塞动脉瘤。由于第2根微导管的插入,不但对技术要求更高,而且可能增加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风险,所以系统肝素化和持续导管滴注是必要的。

4 并发症及其防治

动脉瘤术中破裂是栓塞术中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Vinuela报道其发生率占并发症的2.73%,可能与手术时机,操作熟练程度有关,术中证实动脉瘤破裂后操作者应保持镇静,立即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启动凝血系统,若微弹簧圈大部分逸出动脉瘤外,不应将弹簧圈拉回瘤内,而应继续填塞,动脉瘤闭塞后出血即可停止,术后立即CT复查。若颅内血肿较大,应开颅清除血肿,若出血仅为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尽早作腰穿置管引流,大部分病人预后理想。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破裂SAH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21],为减少痉挛的出现,熟练的技术、轻柔的操作,手术时机,减少操作时间,正确的用药均是必要的因素。目前多主张术前、术中、术后应用尼莫同即"尼莫同化",术中见明显痉挛可推注罂粟碱,术后立即行腰穿置管引流,争取超早期手术等。随着对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手段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血管内球囊扩张术,颈内动脉注射罂粟碱,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转化酶抑制剂灌注,NO携带体以及基因治疗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马廉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规范[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4(1):6

[2] TreggiariVenzi, Suter PM. Romand JA[J]. Neurosurgery,2001,48(2):249

[3] International subarchnoid aneurysm trail (ISAT) collaborative group. International subarchnoid aneurysm trail (ISAT) of neurosurgical clipping versus endovascular coiling in 2143 patients with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a randomized trail[J].Lancet,2002,360:1267

[4] Laidlaw JD,Siu KH.Ultraearly surgery fo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prrhage: outcomes for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391 patients not selected grade and age[J].J Neurosurg,2002,97(8):2508

[5] Bracard S, Lebedinsky R, Joao MN,et al.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hunt and hess grade IVandV aneurysms[J].AJNR AM J Neuroradio,2002,23(6~7):9537

[6] Heautot JF, Chabert E, Gandon Y ,et al. Analysi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by a new3dimensional computerised Xray angiography system[J].Neuroradiology,1998,40(4):203

[7] Dai M, Au H,Chiu LC,et al.New advanced MRA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in detection of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its neck[J].Radiology,1997,21:5

[8] Zouaoui A, Sahel M,Marro B,et al.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in detection of cerebral aneurysms in acut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Neurosurgery,1997,41(1):125.

[9] Lenhart M,Bretschneider T,Gmeinwieser J,et al. Cerebral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Acta Radio,1997,38(5):791

[10] Griewing B, Motsch L,Piek J,et al.Transcranial power model Doppler dulex sonograph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J].Neuroimag ,1998,8(3):155

[11] Debrun GM, Aletich VA, Kehrli P, et al. Selection of cerebral aneurys ms for treatment using Gugliel mi detachable coils: the preliminary University of Illionis at Chicago experience[J]. Neurosurgery, 1998,43:1281

[12] Cognard C, Weill A, Rey A, et al. Intracranial berry aneurys ms: angiographic and clinical results after endovascular treatment[J].Radiology,1998,206:499

[13] Vinuela F, Duckwiler G, Mawad M. Gugliel mi detachable coil embolization of acute intracranial aneurysm: perioperative anatomical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403 patients[J].Neurosurg, 1997, 86:475

[14] Fiorella D,Albuquerque FC, Han P, et al.Preliminary experience using neuroform st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s[J].Neurosury,2004,54:6

[15] Guglielmi G. Treament of 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using a new threedimensionalshape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technique case report[J].Neurosurgery,1999,45:959

[16] Kallmes DF, Fujiwara NH. New expandable hydrogelplatinum coil hybrid device for aneurysm embolization[J].ALNR, 2002,23:1580

[17] Cloft HJ, Kallmes DF.Aneurysm Packing with hydro coil embolic system versus platinum coils: inilial clinical experience[J].AJNR,2004,25:60

[18] Kay IP ,Wardeh AJ ,Kozuma K,et al. Radioactive stents delay but do not prevent instent neointimal hyperplasia[J].Circulation,2001,103:14

[19] Moret J, Piotin M, Spelle L, et al. Liquid material(Onyx )in aneurysms treatment. The 6th Congress of 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J].Neuroradiology(WFITN) Sept,2001,3:54

[20] Mawad M, Klucznik R, Ciceri E, 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s with the liquid polymer Onyx: 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The 6th Congree of WFITN[J].Sept,2001,58:96

困难像弹簧范文第7篇

读完《鲁班学艺》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鲁班那刻苦学习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这篇文章通过记叙鲁班辞别父母,千里迢迢,历尽辛苦,到终南山拜师学艺的经过,来教育人们只有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不怕困难,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我觉得鲁班有两点值得我学习:一是鲁班学艺的时候,非常刻苦。当师傅收他做徒弟以后,他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地去学。我是小学毕业生,即将升入初中,只有现在搞好学习,将来才能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贡献力量。在学习中,我就是要学习鲁班的这种精神。学习,只能是一心一意地学,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以为自己有点小聪明,就不勤奋学习了。

二是要学习鲁班那种不怕困难,决不半途而废的精神。以后,我在学习上如果再碰到困难,一定要迎着困难上!“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困难像弹簧范文第8篇

但是,风通过自己的毅力,

打败了墙,

阳光,怕乌云阻挡她将阳光洒向大地,

洒向万物,

雪,露,冰雹,

他们也各有所怕,

但是,他们都克服了。

艾琦,人生总有挫败,

不要因为上次象棋比赛输给你的死对头蓝冰,

就萎靡不振。

有个名人说过——

困难像弹簧,

你请它就弱,

你弱他就强!

你也一样,

克服挫败,

做回原来的自己,

做一个爱说爱笑的阳光女孩吧!

来,

我们重新做回一对快乐的知心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