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阅读训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节选自《陶庵梦忆(卷五)》明・张岱)
注释
①瓜州:亦作瓜洲,在江苏扬州市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与镇江隔岸相对。②撞钲(zhēng)挝(zhuā)鼓:敲锣打鼓。钲,即锣;挝,敲打。③(diān)(duō):用手估量物体轻重。这里用于形容人倒挂的情形。④金山:在江苏镇江市西北。旧在江中,后沙涨成陆,与南岸相连。⑤(jié):一种水生动物。此喻指龙舟。(zuó):相互激烈冲撞。⑥(dié):轻便的船。这里指船上的灯都打开了。
译文
瓜州赛舟时,龙船有一二十只,刻画着龙头龙尾,利用它的猛烈姿态;船内坐着二十个人手拿大的船桨,利用他们的彪悍气势;船中间有彩篷,船的前后有旌旗绣伞,利用它们的绚丽色彩;敲锣打鼓,利用它们的整齐节奏;船艄的后面陈列一架兵器,利用它的锋利锐气;龙头上面一个人倒立着,摇摇摆摆,利用他的惊险气氛;龙尾上挂着一个小孩,也是利用他的惊险气氛。从五月初一到十五,天天分出船位比赛。五月五日在金山比赛,镇江也有比赛。水流湍急,泡沫横飞,群龙争斗,偶而进入漩涡里面,则奋力划船,曲折地划出来。金山上人头攒动,隔江望去,像蚂蚁汇集蜜蜂群聚,蠢蠢欲动。晚上则是船灯一齐点亮,两岸人声鼎沸。
1.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只断一处)。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
2.与“取其危”的“危”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时危见臣节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正襟危坐 D.危如累卵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偶堕洄涡/堕名城,杀豪俊
B.则捷/捷足先登
C.蟠委出之/委而去之
D.蚁附蜂屯/屯大泽乡
4.请从文中摘抄一句表现龙舟竞渡扣人心弦、惊险激烈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解说出它的含义。
摘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说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艄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
___________________
②晚则万齐开,两岸沓沓然而沸。
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线的句子描绘了人们在金山上观赏龙舟竞渡的盛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关键词:阅读训练 经典阅读
所谓的“做阅读”,指的是“经典片段”的阅读,其阅读的内容是从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名著中,选择的精彩片段、代表章节,需要老师的修改或二次创作过程,通过教师阅读设计,进行策略引导,引领孩子深入经典片段,领略文学巨匠的写作技巧,寻找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完成阅读训练后,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走进经典世界的阅读。
相对于传统的“阅读训练”,即选用书店购买或教辅资料印发的形式,提供各类现成“阅读题”作业,让学生多练多做,反复纠错,达到多快好省地训练“语文能力”的目的,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前期的经典阅读积淀,能引领学生寻找和发现名著中的文字之美、情节之美;要有慧眼,及时选择和教材有联系或有共通相似处的经典,;要有慧心,设计融合阅读和练笔及鉴赏推荐的题目,引导进行广度和深度拓展。通常我们称它为“阅读作业单”。它一般由以下构成:1、阅读导入2、阅读链接3、阅读心得4、阅读推荐5、交流平台。(附阅读作业单一份,取部分段落)
五(10)班周末阅读作业纸
温馨提示:
本片段选自小说《城南旧事》,认真阅读,看看你发现了了什么。
完成“读后检测”优秀者,获1-5分加分。
阅读链接:
早晨的太阳,正照到西厢房里,照到她的不太干净的脸上,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流过泪坑淌到嘴边了。忽然,她站起来,撩开袖口,撩起裤角,轻轻地说:“看我爸爸打的!”我是蹲着的,伸出手正好摸到她的腿上那一条条肿起的伤痕。我轻轻地摸,倒惹得她哭出声音来了。她因为不敢放声,嘤嘤地小声哭,真是可怜。我说:“你爸爸干吗打你?”她当时说不出话来,哭了好一会儿才说:“他不许我出来玩。”
“是因为在我家呆太久了?”妞儿点点头。因为在我家玩久了,害得她挨打,我又难过,又害怕,想到那个高大的男人,我不由得说:“那么你快回去吧!”她站着不动,说:“他一早出去还没回来。”
我告诉妞儿,我们从前不住在北京,是从一个很远的岛上来的,她也说:“我们从前也不住在这儿,我们住在齐化门那边。”“齐化门?”我点点头说,“我知道那地方。”“你怎么也知道齐化门呢?”妞儿奇怪地问我。
“你是讲故事吧?”“也许是故事,”我斜着头又深深地想了想,“反正我知道齐化门就是了。”
“喝喝,你瞧你什么都知道,我不是要跟你说唱戏的事,你哪儿知道我要跟你说什么呀!”
妞儿犹豫了一会儿,伏在我的耳旁小声而急快地说:“我不是我妈生的,我爸爸也不是亲的。”
她说得那样快,好像一个闪电过去那么快,跟着就像一声雷打进了我的心,使我的心跳了一大跳。她说完后,把附在我耳旁的手挪开,睁着大眼睛看我,好像在等着看我听了她的话,会怎么个样子。我呢,也只是和她对瞪着眼,一句话也说不出。∥
A.阅读心得:
通过教师指向深入阅读的问题引领和穿插客观检测或主观表达的练笔设计等策略,帮助学生深入阅读经典片段,领略写作技巧,体会思想感情,并训练语文能力。
1.片段部分已用∥两部分。
请各为它们取个小标题:
从这两部分内容,分别看出主人公“英子”是个怎样的女孩?
2.片段主要写了“英子”和“妞儿”之间发生的事。阅读后,我们了解到妞儿是个可怜的孩子,请简单说说她的身世及不幸遭遇。
3.有感情地读划横线的部分。签字: 你认为应该读出的心情。
4.你小的时候有无像英子一样问过父母有趣的事?或者做过一些印象深刻的幼稚可爱的行为,记录下你曾经的纯真片段
B.阅读推荐:
以故事简介及名家书评、影视介绍等多种方式为催化媒介,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台湾作家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以一个儿童的双眼讲述人生的悲欢离合,用天真的口吻向读者道尽世间喜怒哀乐。请大家去阅读适合的版本,(如金波倾力推荐版、配插画版等)也可去欣赏同名电影。
C.交流平台:
采用“一句话”或“一段感悟”的方式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父母共评等,搭建一个读后反馈的平台,享受读书的心得和收获。
交流平台:“一句话”的读后感
读读来自豆瓣网上的书评,它们本身也是美丽的诗: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用了两三天慢慢看完,特别醉,特别美,林海音笔下昏黄遥远的童年,就是一幅幅老北京山水画。
一.经典片段阅读训练法之初体验:
(一)选择内容适合高段学生,使之“可读”
首先,要选择适宜青少年读的名著经典,要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质、审美能力的培养,认知视野的拓宽和心灵的净化。不能过于深奥难读,艰涩枯燥,也不能过于浅显,缺少吸引力。内容情节上尽量好看、经典,具有代表性,行文上尽量有特点,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能帮助学生领略文学巨匠的写作技巧,寻找文字的魅力,便于学习模仿。
其次,关注学段、学龄和课堂,适度延伸拓展,运用迁移,寻找最近发展区。把握阅读时间和容量,不能越厨代庖切勿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学生的经典阅读内容的选择,还是立足语文课堂,在“语文教科书”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使有限教材内容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以五年级语文课文为例,可利用的经典作品阅读内容不少。
(二)做细读的有效策略,使之“会读”
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从单一的较浅显的课文走向纵深的,较广博的经典文本,要想实施有效,必须探索具体的策略,并在实践中反思、完善、突破:
1.精选片段
大部分的经典名著因为书的厚度,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还没开始看就心生畏惧。鸿篇巨著,该从何看起?引导小学生爱上阅读经典名著必须遵循由部分到整体的阅读技巧,我们必须精心挑选名著片段,给学生打开一扇美丽的窗,让学生通过触摸、张望这个窗口,对外面其它的宏观世界产生兴趣。一旦学生有了读下去的兴趣后,孩子自己便会深入其中,读得忘乎所以。
如读动物小说《春田狐的爱》,就要精选小说中最悲壮,最让人揪心的片段――狐狸维克多因无法救出孩子,在万般无奈和绝望情况下,艰难地做出抉择,杀死自己的孩子,给它一份永久的“自由”和尊严。这个片段不仅有对动物细腻真实的心理、性格勾勒,还有唯美清冷的环境描写,孩子阅读这个片段,不仅感受到人类对动物无情损害,更感受到流淌在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当然也会情不自禁地开始喜爱并关注西顿这位世界级的动物小说大师的其它作品。
2.适当改动
经典创作出自不同年代、国家、名族,并且因为作者的不同风格,读者的文化差异,会让人觉得情节复杂,深奥难懂,即便在精选片段之后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保留原著精华的基础上,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要对片段作适当改动,使之语言上浅显易懂,行文思路上清晰明了,更适宜于小学高段孩子的阅读。比如在原著中,关于螳螂的描述,作者运用了将近六千多字,配以观察日记、手绘插图、各类资料,其叙述风格是比较随意的观察日记体形式,显然不太适合小学生。在经典阅读片段《螳螂》时,笔者就作了大量改动,分别选择了螳螂的外形、捕食、繁殖三个最精彩的内容,适当修改,用并列段落的形式一千字左右紧凑地呈现给学生,以利于学生读后对螳螂形成一个对比鲜明的整体认知。
3.问题引导
学生面对经典片段,他们的理解和感受的深浅度是不一样的,如何引导孩子阅读逐步从模糊走向清晰,走向深度阅读和思考。教师必须有针对该片段的问题引导和体验交流。所以,要设计适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聚焦重点,唤醒学生想象,填补情节空白,激发他们表达和分享欲望以及阅读原著的兴趣。
4.鼓励主观表达
阅读课外的名著片段,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用“请君入瓮”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唯一结论,在扼杀“读者个性”的同时,也会剿灭阅读热情。而反之,则会点燃学生的表达和思辨火花,对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和健全人格有极大椭。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笔者就充分设计了有利学生主观表达的问题。帮助学生引向对人物性格、情节局势的更深思考,并通过交流评价,是之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后续阅读的欲望。
【关键词】多层次;语言积累;重点挖掘;文本仿写
一、发散课文内涵,加深阅读理解
作为语言教学工作者,在教授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通过采用开放式阅读方式对文本进行深层次剖析。使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在掌握文本重点语句的同时也深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遣词造句方式方法的独到之处,体会作者相通过文字表达的真实意境。阅读训练是一种陶冶情操、重塑品格的独特方法,在不断的阅读中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系统化的提高个人的阅读素养。
例如,在学习小学课本中《草船借箭》一文时,在对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时,教师提出问题周瑜长叹的原因是什么?周瑜在长叹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一种状况?这种在阅读中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掌握内涵所在。学生1回答说:周瑜长叹时因为他对诸葛亮十分佩服,深深体会到诸葛亮的厉害之处.学生2:周瑜一定非常怨恨诸葛亮,心生嫉妒,想着以后怎么在他身上讨到便宜。学生3;周瑜长叹因想到诸葛亮果然厉害心生敬佩,同时也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这样好的策略。学生4认为周瑜在长叹时心中五味杂谈,即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为有这样一位对手感到担心。学生5则认为周瑜在感叹时心中不禁困惑,在我的地盘他竟可以这样从容,此人乃我心腹大患呐。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剖析解读,在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多层面理解有助于发挥学生在阅读中与文章进行呼应,通过理解文中人物思想进而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讲解。
二、利用课文留白,开发想象空间
在新课改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空白处被留了出来,这些地方有的是在文中转折处,有的是在引人入胜的地方戛然而止,使读者自行展开瞎想和深思,也有的地方是在鼓弄玄虚。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留白空间发挥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在思考过程中加深对文章主旨理解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训练过程中通过联系自身实际对阅读内容展开遐想,在增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刻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在对阅读中的留白处进行填补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要求学生采用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填充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学生在选择语言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学习小学课本中《最后一头战象》一文时,文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嘎羧在凝望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它是怎么想的?它为什么会亲吻那块江中的礁石?它在呼唤着谁?这段文中的留白带来了诸多疑问,在探究这些疑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通过上下文的结合将文中留白处进行填充同时把握文中所刻画的情景,在探究与思考中提高阅读语言的训练。学生1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嘎羧在江面呆呆伫立,头脑中呈现的是当年战争中的惨烈场面,战友一个个的倒下,鲜血染红了整片江面,他们为了保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挥洒了自己年轻的汗水和鲜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当嘎羧站到那块礁石上时,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就是自己当年曾经倒下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还留有在战斗过程中搏杀所留下的痕迹以及弟兄们的呐喊。于是它情不自禁的亲吻了那块礁石,仿佛亲吻着当年一起战斗的的同胞,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想念。学生2认为,嘎羧站在那块礁石上,往日威武的战象驮着抗日英雄们穿梭于枪林弹雨的场景浮现在眼前,在场景中有鬼子被抗日英雄们杀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英雄们也在枪林弹雨中一个接着一个的倒下,纷纷葬入江中,何等的悲壮……嘎羧看着这块埋葬了战友和敌人的土地,不自禁的亲了又亲。想起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想起战友最后血洒江中, 它不禁心中大喊:兄弟们,你们离开了好长时间,在这段时间有没有想我,我很快就来陪你们了,你们再等等我!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对文中留白进行填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深层次、多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在发挥学生个性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把握。
三、巧妙进行仿写,实现读写结合
在引导学生对文章段落进行理解时,教师应对文中富有个性的语言文字进行摘选,深入挖掘文字间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在掌握文章语言文字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文字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对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仿写,使学生将读与写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在这样的读与写并进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独立构建文字表述,发散学生的思维,开放视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在主旨和作者思想的解读。在仿写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对自己内心活动进行表述,在打好自身文字运用基础的同时也促进对语言文字的解读能力。
[JP3]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鞫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为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玄宗大悦,许以衡轴处之。嘉贞因曰:“臣闻时难得而易失,及其过也,虽圣贤不能为时。昔马周起徒步谒圣主,血气方盛,太宗用之尽其才,才五十而终。向用稍晚,则无及也。今臣幸少壮,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时用之。他日衰老,何能为也!”玄宗曰:“卿第往太原,行当召卿。”卒用之为相。在职尚简易,善疏决。论者称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嘉贞落魄有大志 [WB]落魄:潦倒失意。
B.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DW]环堵:四围墙,形容居室狭小简陋。
C.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WB]凝滞:没有解决。
D.昔马周起徒步谒圣主[DW]徒步:步行,代指平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WB]亦不自[ZZ1]异,亦不下人
[DW]神采俊杰,则天甚[ZZ1]异之
B.[WB]玄宗将[ZZ1]罪告事者
[DW]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ZZ1]罪之
C.[WB]向用[ZZ1]稍晚,则无及也
[DW][ZZ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D.[WB]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ZZ1]然
[DW]虽有反坐,此则不[ZZ1]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嘉贞早年被免官归乡后,不甘心久居人下,他抓住机会,随机应变,终于再度崛起,后又几次升迁。
[JP3]B.张嘉贞在监察御史任上被人诬告,但他宽宏大量,以国事为重,劝阻了玄宗加罪于诬告者的打算。
C.玄宗皇帝对张嘉贞直言要官表面上虽“大悦”,可心中不满,便打发他离开京城,到太原作官去了。
D.张嘉贞为人不卑不亢,忠诚直率,颇具政治才能,最终官至宰相。他执政崇尚简易,善于疏导,为人称道。
参考答案:
1.A(落魄:豪放)
2.D(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罪:名词用作动词,治罪。向:连词,假使、假如。然:助词,……的样子;代词,这样)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ZZ(Z]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ZZ)]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吸引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高尚的凄美。
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上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在于它不迎合季节,既盛开于五六月间,也持续到十月残秋。
B 作者很善于细节描写,例如文中画线语句通过对碧荷上水露的描写,产生了集静态美与动态美于一体的效果。
C 第7段无疑而问,自然过渡,既水到渠成引出作者以为最美的荷花,又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D 作者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仅富有文化意蕴,而且切合文章题意,深化了主题。
E 作者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看荷花,是因为这里的荷花有警醒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民族历史耻辱的意义。
2 作者最爱十月的残荷,为什么要从春夏的荷花写起?
答:[ZZ1Z]
3 从第8段看,作者笔下的荷花的神奇世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ZZ1Z]
4 文章题目为“绝唱”,请根据文意,理解“绝唱”的含义。
答:[ZZ1Z]
参考答案:
1 A(不一样在于它不迎合季节,是一池没有绿叶没有红花的枯梗残荷)E(是为表现两者的残缺美,越是摧毁越美丽)
2 写三四月间的出水绿叶和五六月间新绽红荷的色彩鲜艳之美为下铺垫,突出(或“衬托”)了十月残荷桔梗、败叶的独特之美。
3 ①背景,以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为独特背景;②精神(情操),荷虽残,志不残,桔梗、败叶、黑莲蓬依然在空中高擎;③图案,残荷组成的各种美丽、幽秘的图案。
关键词: 阅读 写作训练 应用
在中考中,作文素有“半壁江山”之称,教师及学生都明白作文的重要性。但中学生写作现状令人堪忧:真正对作文有兴趣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害怕作文,厌烦作文,写不好作文,在作文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逃避性、盲目性和脆弱性,严重影响到语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让学生随阅读进行小练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这项训练就是围绕阅读中的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形式活泼多样,可写人记事,也可描景状物,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使长期沉积在脑中的感知记忆得以复苏,或喜或怒,尽情表达,极易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期系统训练,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又可激发学生的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丰收。具体做法如下。
一、巧妙结合阅读中的对话进行练笔
在众多的阅读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尤其是精练的人物对话都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透过它,可以更深入地探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把握主题。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我”回到了分别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伙伴闰土,然而“我”却怎么也感受不到那种好友重逢的激动与喜悦。因为,“我”在他那枯枝般的手上看不到红活圆实的痕迹;在他那灰蒙蒙的脸上找不到那紫红色的活泼与可爱;更因为在他那微弱的“老爷”声中,再也寻觅不到那亲密无间的“兄弟”之谊。这一声“老爷”如一阵刺骨的寒风吹进“我”的胸膛,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这一声“老爷”的背后蕴涵着什么呢?学生从他的那份“欢喜”中读出了两个童真少年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从他那份“凄凉”中读出了他生活的拮据与精神的苦闷;更从他的困窘中读出了他所认为的封建等级的不可逾越。他如木偶一般逆来顺受地迎接着生活中的一切苦难,与“我”再也不可能成为“兄弟”了。同学们在颤抖的声音中解读着闰土的心语;在沉郁的文笔中述说着闰土的无奈;在激愤的思潮中控诉着封建制度的腐朽。他们用心灵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二、巧妙结合阅读中的争辩进行练笔
在课堂阅读的进程中,往往有因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是一种观点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讨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而生动的过程。我们可在辩论之后,让学生写出心中所思。这样做,既可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又可创造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双得。
例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古代圣贤孟子层层深入地论述了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极富有说服力。然而人们所渴求的一帆风顺的境地不更能促进成才吗?到底是“逆境成才”,还是“顺境成才”?这时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学生们争先表达自己的看法,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还自发地结成了统一战线,形成了双峰对峙的局势。赞成“逆境成才”的同学们列举了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等古今中外名人在挫折困境中成就伟业的例子来证明,极富有气势。赞成“顺境成才”的同学们则条分缕晰地分析城乡教育差别较大的现状,强调良好的环境对成才的重要作用,还列举了温室培育蔬菜、水果、花卉等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双方或证明自己的观点,或搏击对方,争得面红耳赤,难分伯仲。当时激烈的争辩场面,至今还令我记忆犹新。小练笔交上来后更是令我激动不已。它们有血有肉,是学生们思维碰撞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真正地获得了阅读与写作的双丰收。
三、巧妙结合阅读文本中的场景进行练笔
在典范的阅读材料中,常常有很多精彩的场景增添了作品的表现力。它们有的以优美的场景吸引读者,有的以深情的描述感染读者,有的以耐人寻味的场景启人深思。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紧密地结合这些精彩的描写,深入分析体验感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赏析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阅读写作与情感体验相得益彰。
豫让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注:①漆身为厉: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
考点训练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列举罪过而责之
B.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遇到
C.卒释去之最后
D.寡人赦之,亦已足矣足够
2.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A.漆其头以为饮器
B.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C.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D.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
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B.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
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此天下之贤人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豫让在服侍范氏和中行氏时,没有什么名声,范氏和中行氏也只是按平常人对待他。
B.豫让认为只有智伯了解他,为了替智伯报仇,他改名易姓扮作受过刑的人进宫涂刷厕所,想刺杀赵襄王。
C.朋友认为豫让没有必要折磨自己去为智伯报仇,而应该献礼并臣服于襄子才是明智之举。
D.豫让企求襄子要他把衣服给自己,并拔剑击刺衣服以此告慰智伯,这令襄子十分感动。
5.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②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杨日红/设题】
(参考答案见下期)
文言文阅读训练二
卜式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考点训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输家财半助边捐献
B.时汉方事匈奴征战
C.邑人贫者,贷之借钱与物给人
D.天子诛匈奴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田畜为事
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B.臣生与人亡所争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C.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D.而弟尽破其产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说明卜式爱国的一组是()
①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②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③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④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4.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有个弟弟,弟弟长大以后,卜式摆脱家庭,外出牧羊,从而导致了弟弟的破产。
B.卜式以放羊致富,上书武帝,愿献家财的一半,用来支付边防费用,这是一种爱国行为。
C.卜式上书后,皇帝问他:“想做官吗?”卜式表示不愿做官,还是愿意放羊。
D.卜式认为,汉朝要杀死匈奴,有才能的人应该有为保卫祖国牺牲生命的精神,有钱财的人应该献出钱财帮助国家。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②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③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美国]罗伯特・凯塞
在德国对英国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很少有可能想起伊万斯,更不会在他那瘦削的胸膛上挂一枚奖章,即使在他死后也不会。
他绝不会在一次低沉的鼓声和嘶哑的喇叭声中进行的殡仪中接受人们的致敬。事实上,人们很可能根本不会为他举行葬礼。
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他在码头上干过活,那里尘土飞扬,对他的肺部都有影响。战争后期,为招募新兵进行的体格检查并不十分严格。尽管如此,由于视力差和其他缺陷,人们拒绝他入伍。
后来,他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员。他接受了一年训练,学习如何戴防毒面具,如何让昏倒的妇女苏醒过来,怎样把行人引导到最近的防空洞,等等。在训练中,他表现平常。
这一天夜间,约克・伊万斯值班。过去1个月中,他几乎每夜都要值班,因为每夜都有空袭警报。
那天夜间11时,他打电话给民防指挥中心,报告说他看到远处有一个亮光。伊万斯的长官听说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抽雪茄烟,不过烟火太亮罢了。
伊万斯守护在郊区某地一个公用电话间旁,敌人轰炸城区时,这里也挨过炸弹。当一枚大炸弹丢下来时,他没有来得及离开。
这个炸弹没有爆炸,对此,伊万斯开始蛮高兴。炸弹是带着撕裂人神经的尖叫声落到地面上的。过了一会儿,伊万斯想到他应当去看看这枚炸弹,看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哑弹。在受训期间,他看过不少图片和图表,他知道,这是一枚定时炸弹,而且是一枚大的。
几分钟之后,他把这一切向上司作了报告。
“炸弹在哪里?”上司问道。
“在街心花园里,”伊万斯答道。
上司命令说:“把无关的人赶走,把附近住宅里的人撤光,让行人不要靠近!”
“是,先生!”伊百斯说。
我们也许有必要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定时炸弹。
它装有一个定时装置,其原理是用酸腐蚀金属。被腐蚀的金属板各处厚度不同,因而腐蚀的速度,可以定在1分钟到1月之间。最后,当金属被穿透、酸液滴到雷酸汞引信上时,就会把炸弹引爆。
伊万斯遵照命令行事。在不到1小时内,他把附近几户人家撤走。在这以后,他坚守在岗位上疏导行人。
早上7时以前,行人不多。在这以后,上班的工人和各种行人成群结队而至,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汽车。
在连续遭到轰炸的地区,有这样一种荒唐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
突然,约克・伊万斯发现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事。这枚炸弹落在两条街的交叉口上,使四个方向的行人受到威胁。
伊万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他把炸弹后面100多码的地方用绳子拦了起来,然后,他把自己的岗位移到十字路口的中间。
有数以百计的行人听到他说:“此处有定时炸弹,请走开,请走开。”他们走开了。
从这里路过的人中有一位是附近圣公会教堂的神父。这位神父向记者提供了关于伊万斯生命最后一刻的最生动的情况。
神父说:“他几乎完全没有必要用手指炸弹在哪里。炸弹就在他身后的草坪上。很明显,他是了解这是多么危险的。他的面色苍白、憔悴,但是,从他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丝毫的颤抖。我永远忘不掉这个场面:他吹哨子,呼喊着,要人们离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像中世纪的麻风病人,这些人摇着铃,呼喊着‘避开我,避开我!’我要他用绳子把大街拦起来,然后自己撤离。但是,他却对我说:‘我的任务是留在这里。请走开罢,不要给别人树立坏榜样。’于是,我只得走开,到电话间打电话向有关方面求助。”
9时10分,炸弹爆炸了,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伊万斯连尸骨也没有留下。
(选自《西方新闻作品选读》)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文章一开始为什么一再强调约克・伊万斯这个人物是那样的平凡?谈谈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
2.请简要分析约克・伊万斯这个人物形象。
答:
3.本文的题目作为新闻标题,你觉得是否巧妙,它有哪些含义。
答:
百年冷暖看哲学(节选)
何民捷
1912年北京大学哲学门建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学科在中国建立。从那时起至今100年里,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发生了剧烈变化,哲学学科的发展也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一方面,现代哲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本身就是这个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哲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曲折也与此密不可分。怎样看待百年哲学的演变?怎样看待中国哲学的发展?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
记者:确实,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来产生了众多大师和经典。有人说,大学是人类文明的思想培育室,新的观念在这里萌芽成形,最终成为思想武器。怎么从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历史中看待这100年来中国哲学的发展变化?
王博:百年来的哲学,就如同百年的中国,始终是在古今中西之间纠结。这种纠结集中体现在我们以何种姿态去面对西方的思想和价值,中国传统的思想在当代世界究竟有什么意义以及中西思想如何融合会通。
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主张全盘西化的,在中西印比较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地位和价值的梁漱溟,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熊十力以及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汤用彤等。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哲学界,金岳霖和冯友兰融会中西的哲学创造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是过去100年中国社会和思想发展的主线索,也是中国哲学研究和创造的最大背景。
张岱年曾经评价说,熊十力、金岳霖和冯友兰三家学说都体现了中西哲学的融合,三者中西的比重是不同的,熊十力是中九西一,金岳霖是西九中一,冯友兰的哲学体系则是中西各半,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中西结合。此三家中西结合的比例和效果如何,学者自然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但中西融合的趋势是任何的哲学思考和创造都无法回避的。
上世纪50年代之后,在中西之外,成为哲学和一般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冯定先生有一体两翼的比喻,用来说明哲学和中西哲学的关系。哲学为体,中西是两翼。
百年哲学演变的历史,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我想谈两点。一是学术中的独立思考精神。学术的终极目的是追求真理,哲学也不例外。无论是历史文献的研究,还是哲学思想的创造,学者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二是如何理解哲学,它的定义、范围和界限是什么。作为产生在欧洲的学科,哲学在西方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诸多形态的变化。我们不能够把对某一哲学形态的理解看做是哲学本身,应从对哲学的狭隘理解中摆脱出来,把它看做是以思辨的方式对宇宙人生进行的一般思考。
记者:今年哲学系百年系庆的主题是“哲学与当代中国”。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哲学研究的关注点应当放在哪里?
王博:当前,我国哲学研究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哲学研究,二是哲学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就第一方面而言,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当然离不开百年的传统。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过去的100年中,逐渐形成了历史文献、理论分析和人文关怀三者并重的学术风格。这些学术风格是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应该继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之上,国际化和创造性应该是哲学研究要强化的方向。众所周知,从进入中国的最初阶段,哲学就面临着一个和中国固有学术及思想对接的问题。这个对接的过程既是重新描述和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过程,又是来自西方的哲学被中国文化不断理解和接纳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术研究注定是国际化的,中国的哲学研究可以在国际化中提升自己、走向世界。创造性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它包含着学术的创新和思想的创造。学术的创新立足于学术共同体的知识积累、严格的专业训练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当代中国需要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哲学家。
就第二方面来说,伴随着当代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建设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哲学可以发挥自己理性和思辨的力量,在价值和秩序的领域,在更广泛的文化建设中承担责任。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确实道出了哲学家的使命。哲学家关心的是宇宙和人生的普遍问题,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历史的或者文献的,还是当代的和与生命相关的。学术与思想的结合,方能真正体现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9月13日)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是过去100年中国社会和思想发展的主线索,也是中国哲学研究和创造的最大背景。结合文本,谈谈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在当代中国哲学领域的表现。对于未来中西文化的融合,你有怎样的看法?
答:
2.对学术的创新和思想的创造,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答:
没有笑声歌声呐喊声的
校园是残缺的
――与鲍寅初对话素质教育
记者:“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罗大佑一曲《童年》曾喊出一代儿童的心声。最近,我们走访几所中小学时看到,随处是你追我赶的身影,红扑扑的笑脸,还有汗渍渍的脑袋。打太极拳的,打篮球的,骑木马的,学昆曲的,吹箫笛的,还有搞机器人的……如此景象,昔日在别的地方校园真的很难见到。
鲍寅初:我认为,学校里除了有琅琅读书声、教师讲课声外,还应该有悦耳的歌声、开心的笑声、运动时的呐喊声!没有笑声歌声呐喊声的校园是残缺的,是悲哀的,是不健康的。
记者:教育局专门出台铁规让孩子们“好好玩”,在当地被誉为一次“教育风暴”。当时你会不会觉得很冒险?
鲍寅初:2007年年初,我们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三项规定”,即丰富校园生活、规范办学行为、不搞有偿家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几条是:“还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小学每天下午3∶20后、初中每天下午4∶00后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初中非毕业年级不准组织任何形式的节假日集体补课”。
记者:家长方面会不会有意见?在竞争年代,人家的孩子都在学,我们的孩子却在玩,考试起来不是吃亏吗?孩子是全面发展了,但最后的高考场上拼得过那些狠抓应试教育的城市吗?
鲍寅初:实际上,每年高考结果出来,苏州考生交出的答卷很漂亮。苏州的高考成绩稳居江苏省内前列,今年一举囊括文科、理科、艺术类三个全省第一名,这在全国也是极罕见的。铁的数字足以回击社会上的流行说法:搞素质教育的看上去挺美,高考成绩上不去。
记者:你是说,素质教育和高考分数并不是水火不容。
鲍寅初:是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高考作为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还将长期存在。我从来没说过素质教育不要抓分数,我只是反对老师以牺牲学生的健康、运动和兴趣爱好为代价获取分数。如果要牺牲这些来获得一个好分数,代价太大了。我们的现实选择应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应对考试升学,努力把分数和素质的“两难”转化为“双赢”。
记者:我们也发现,这几年的高考优胜者已罕有高分低能者、死读书者。
鲍寅初:高素质与高考分往往相伴而行。去年省文科状元杨清嘉,不仅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喜欢唱歌和漫画,而且在老师指点下,学习习惯良好,善于利用课堂45分钟。“三项规定”实施当年,就有86名学生因综合素质优异被哈佛、早稻田大学等提前录取。其实,真正高素质的学生是能获得高分数的。
(选自《半月谈》2009年第11期,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在第一节访谈中,记者引用了罗大佑的《童年》中的歌词,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答:
2.怎样理解第二节中“好好玩”一词的含义?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