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经典地位;延时的修辞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10-01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被闻一多推崇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名诗,是被王]运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著作。“然而,其迄今1300年接受史,并非“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蔚为大观的景象,而是跌宕起伏的坎坷之路。它诞生后近400年都无处寻觅,直到宋代借郭茂倩《乐府诗集》方才重现诗坛,又近500年后在《诗薮》中得到第一次阐释。胡应麟之后的400年才真正进入接受史的黄金时代。”《春江花月夜》的由最初的被摒弃于诗品之外到成为“抒情诗的最好标本”,这种间到底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跌宕起伏的接受过程?是什么样的因素推动了它的经典文本地位的确立?本文试图从延时修辞接受的角度对《春江花月夜》经典文本地位的确立做接受修辞分析。

对于《春江花月夜》的修辞接受历史,我们以陈文忠《唐人青春之歌走向顶峰之路〈春江花月夜〉1300年接受史考察》中对其接受史的划分为依据,分为唐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三个历史时期进行考察。

一、延时的修辞接受――经典地位的确立过程

(一)唐宋金元时期的接受

《春江花月夜》创作后的唐宋金元时期是其接受的第一时期,也是其文艺价值被埋没的黑暗时期。

在唐、五代时期,张若虚的名字仅仅是因为依附于他人传记(《明皇杂录》郑处诲、《旧唐书?贺知章传》、《新唐书?刘晏传》)才得以保留。

到了宋代,郭茂倩才在《乐府诗集》中收录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并且只是以“清商曲词、吴声歌曲”系列作品面貌出现,郭茂倩并没有对其进行评价,实质上也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修辞审美接受。宋元时期,诗话大盛,可是宋元几百种诗话中,居然没有只言片语对《春江花月夜》的论及。唐宋金元时期令人惊叹不已的诗评家们对《春江花月夜》的集体无视,是一个十分怪异的现象。

(二)明清时期的接受

明清时期的接受过程是《春江花月夜》被经典化的过程,是接受者使得它从“艺术作品”到“审美对象”的审美化过程,也是接受者成为自觉审美主体的延时接受过程。

从明到清,高的《唐诗品汇》第一次对《春江花月夜》做了精选,胡应麟的《诗薮》、贺裳《载酒园诗话》、王]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附问〉》分别从风格鉴赏到“盛唐第一家”再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最终奠定了《春江花月夜》的经典地位。

(三)近代“宫体自赎”时期的接受

闻一多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中对《春江花月夜》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这引起了80年代对闻一多“宫体自赎”说持对立观点的程千帆、周振甫和李泽厚、吴小如两派争论。通过闻一多的评价和这两派的论争,接受者更加深入地对《春江花月夜》进行了自觉地审美审读,《春江花月夜》的经典地位也更加牢固。

二、延时的修辞接受――经典地位确立的修辞分析

(一)文内和文外接受语境对《春江花月夜》延时接受的修辞制约

首先,是诗歌本身的文内语境。

我们知道《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宫体诗。这种文内语境是决定了《春江花月夜》在以后各个时代沉浮不同境遇的文本自身决定因素。

其次,是诗歌本身存在的不同时代文学思潮的文外语境。

在唐代,当时初唐四杰歌行深受齐梁余习影响,当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的陈子昂为人认识后,四杰地位便陡然下降。远在吴越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张若虚,更难以进入主流审美视野。在初唐诗风转变的时期,可以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生不逢时,它宫体诗,歌行体的文内语境对它在唐宋金元时期重视诗律汉魏风骨的文外语境下长期不被接受埋下了伏笔。

到明代,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风气更为开放,浪漫思潮更为盛行。融合诗歌母题“春、江、花、月、夜”的《春江花月夜》自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何景明在《明月篇序》中从诗学“性情”论出发,对四杰做了“重新评价”。他对否定四杰的言论作了彻底颠覆,甚至认为四杰歌行还在杜甫之上,并把爱情题材和爱情主题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个大胆的见解显然是时代的产物。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适合的文外语境以及它自身的优美婉转的文内语境的制约,《春江花月夜》的重现光辉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近代,学者们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石上,不再局限于对《春江花月夜》的诗歌体式、诗歌主旨、用韵规律、构建方式、艺术特色等方面的鉴赏。学者们在文学接受史的层面对《春江花月夜》的接受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论争。这些文外语境中的论争从另外一个方面反向地巩固了它的经典地位,深化了接受者对它的认识。

《春江花月夜》的文内语境和文外语境的相互关系:或统一、或迥异,在一开始的被排斥到最终成为经典接受的历程中,无疑具有相当的作用。

(二)语境迁移对《春江花月夜》延时接受的修辞制约

“修辞接受往往是与接受语境的迁移联系在一起的活动”,每一次语境的历时迁移,都会对接受产生影响。

纵观《春江花月夜》的延时接受过程,它的每一次被接受和不被接受无一不是与语境迁移密切相关的。在唐宋金元时期,当时的主流诗学语境是格律诗的兴起,而《春江花月夜》作为一首有这浓厚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宫体诗,显得与当时的主流诗学风潮格格不入,这种语境的负迁移很明是《春江花月夜》长期被忽视甚至是漠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明代,对“四杰”地位的重新认识以及“春、江、花、月、夜”诗学母题的重新崛起的诗学新风尚与《春江花月夜》的语境首次重合,语境的正迁移在这个时候对《春江花月夜》经典地位的确立无疑是具有这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近代,诗学研究氛围更加开放,各种怀疑和肯定的风潮盛行,而这种肯定与怀疑的争鸣在某种意义上正好正向迁移到了《春江花月夜》的地位确立过程中。

总之,当当下语境(唐宋金元时期)和文本的修辞接受的信道受阻时,它自然就被那个时代的接受者集体盲视;当当下语境(明清时期到现代)和文本的修辞接受的信道接通时,它的经典地位便一步一步被确立了。

(三)接受者不断地自我调整对《春江花月夜》延时接受的修辞制约

接受修辞学认为“在更广阔的视野上,修辞接受活动的每一次现实化,都意味着接受的可能性延伸。”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接受者”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集体的认证,是不同时代接受者和同一时代不同接受者的统称。从唐宋金元的不被接受,到明清的经典地位确立,这是《春江花月夜》本身的魅力所在,也是接受者不断自我调整,对它的不断深化认识过程。后时代的接受者站在前人的接受基础上对它进行着不断深入的审美接受,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接受都是对它的经典地位的进一步价值论证。

总之,《春江花月夜》的经典化过程也是一部其延时修辞接受的审美接受过程,这个延时修辞接受过程有起始点却没有终点,随着这个过程的无限制延伸,接受者对《春江花月夜》的认识也将继续深化着。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M].重庆出版社,1984.

[3]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谭学纯、唐跃.小说语言美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5]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范文第2篇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而语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上好音乐欣赏课最主要的就是把握语言的艺术,只有把握了语言的艺术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欣赏欲,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熟悉音乐、理解音乐,下面就我的教学体会,谈谈音乐欣赏与文学的综合。

在音乐欣赏课中,需要创造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首先来自于教师的语言。在欣赏之前,用抒情的语调、优美的语言描述乐曲的意境,为学生营造联想的空间,当乐曲结束后,又可以让学生自由谈论欣赏的感受,这时学生的表述会比较贴切、生动,也有的比较直观化。在学生表述的同时,教师除了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外,还要注意在这些表述里搜索素材,当学生表述接近尾声时,便把这些素材进行组织做一个简要的总结,这样上欣赏课才不会使课堂沉闷,把教师与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融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乐曲美感的体验和感悟。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首先我向学生介绍这好似黄河两岸穷苦的劳动大众的血泪控诉,然后再听一下激动人心的乐曲前的朗诵词(课本中的《黄水谣》配有朗诵词):“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地接近胜利。但是,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痛苦的”,学生听完之后不但情绪被感染,更会仔细地去听音乐的歌词,切身感悟音乐,然后再引导学生观看一些抗日影片片段,通过音、像结合,让学生想象体会当时的黄河两岸的人们所遭受的一切灾难,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同时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会引起更强烈的共鸣。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我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解乐曲所描写的意境,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又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最后两段“项王败阵”与“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苍凉、悲哀与明朗欢快交替的情绪,我把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两个乐段中“明朗欢快”的情绪是为了表现楚王项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对楚王项羽的较高评价。这节欣赏课引用了两首古诗,增进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再如,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小黑板写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复习了初中时所学的那首著名诗篇。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性学科 学科综合 融合

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作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高中音乐欣赏与学科综合的做法。

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贝多芬的《爱格蒙特》所写的十段配乐中的序曲,这部戏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他领导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斗争,是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那么也就很难体验到这部序曲中戏剧性的感情变化:痛苦的、激烈的反抗、悲壮的颂歌和胜利的狂欢。

二、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我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讲解乐曲所描写的意境,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最后两段“项王败阵”与“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苍凉、悲哀与明朗欢快交替的情绪,我把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两个乐段中“明朗欢快”的情绪是为了表现楚王项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对楚王项羽的较高评价。这节欣赏课引用了两首古诗,增进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三、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就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

四、音乐与政治的综合

音乐作为一种文艺手段,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亿万人民起来保家卫国,《延安颂》号召了多少年轻人投身到革命圣地延安,投身到解放全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中。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音乐作品也为当时的政治服务,也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如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一部经典作品,乐曲以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的雄伟气概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由于这部作品创作于1969年,不免打上了“”的政治烙印,在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中加上了《东方红》的曲调。虽然加上了《东方红》的曲调,但并不影响这部钢琴协奏曲的价值。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我向同学介绍了钢琴家殷承宗在回忆改编、创作《黄河》时的一些文章,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的政治背景。

五、音乐与心理学的综合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范文第4篇

《春江花月夜》所带给我们的美丽是无与伦比的。它词音妙语,韵调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完全沉浸在春江花月夜下的美景之中,感受到作者思绪的飞扬,也不禁进入那个如梦似幻的梦境,思绪同那古老的心灵一道飞升、跨越时空。“没有了自我,及有了生命及有了时空……所见的只有当空的皓月,波光辉耀的水面,如炯似雾笼罩的花朵……”正是这首诗提供的审美情境,充分激发了我们的审美,得到无比的快悦,身心仿佛给春江月夜下的美景洗去了尘世的污染,情逸神荡,爽朗无比。因此闻一多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

当然,这首诗众说纷纭。诗人以日升一月落为线,将实景与诗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恍恍惚惚、气氛朦胧。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而渐次展开,补虚补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却又有深邃的、丰富的内容蕴于其中,等着我们去发掘、体味。诗人开头反复抒写月光之晶莹可爱,天上地下、整个宇宙都沉浸在银色的光辉里,仿佛被净化一般。面对当空的皓月、静寂的大地,自然让人想到宇宙的苍茫无穷、个体的渺小短暂,使诗人产生了深邃的宇宙意识,探问谁先见月、月先照人,追问宇宙、人生的发端,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代代相传;而江月,宇宙有如滚滚不尽的江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感慨人生苦短,但诗人并不因此颓丧、消沉,由扁舟巾的游子,想到明月楼上的思归,把自己的同情心投射到游子的身上,对面作笔,一唱三叹,虚实结合。这是经宇宙意识升华过的博爱胸怀,诗人超越了自我,把与自己相似的普天下的游子之思、思物之恋纳入自己博大的内心。正如闻一多在《唐诗杂记・宫体诗的自赎》中认为的那样,说第二层表现了“更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的境界,在神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惊愕,没有憧憬,只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神奇,更幽默的微笑。他更迷茫了,然而也更满足了。”他认为诗中充满了“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这是很有见解的。综观全诗,虽略带淡淡的愁思,却哀而不伤,这与历史上同类题材的汉末五言诗在感情基调上截然相反。鉴于篇幅所限,不能将盛唐气象影响下与汉末乱离影响下的这类诗加以探讨,但其中蕴含的精神气质肯定是不同的。

有人认为《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里,诗人把游子思归的离愁别绪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托出离愁之苦(似乎暗示此诗借用了《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景的手法),又用江月同人生对比,显出人生的短暂,因此离愁越发显得浓郁;此诗虽带有些凄凉和哀伤,但同时也显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范文第5篇

2、晓镜但愁去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5、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7、松冈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西州张少府》

8、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洲韩判官》

9、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10、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1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12、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柳》

1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14、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15、近水楼台易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俞文豹《清夜录》

16、月亮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17、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木至》

1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20、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曹操《短歌行》

21、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22、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诗画同构 悲天悯人 关照同情 生命意识

《春江花月夜》一诗,全篇描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最具魅力的良辰美景,使人不由得沉醉于美好,沉思于人生。诗情画意冥思哲理高度统一也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一、明丽澄澈的诗画同构

诗人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明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明月随潮,情景历历。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江水以活泼的生命。诗人用生花妙笔随意点染,便渲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妙之“花”,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的具体意象,月是全诗中通贯上下的丝线,月引诗情,诗情随着月华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华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清明澄澈得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嫩绿的春色,宛转的江流,半开的花蕾,银色的月光……在这一刻,静谧的夜晚构成了一个明丽晶莹的月光世界。月光下的世间绰约迷离呈现出的美的境界,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刘勰《文心雕龙》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追求的正是这种文艺美学的审美关照。这种艺术境界恰似晶莹澄静的月色,如明月在松间朗照一样,澄澈明净,如清泉在石上淙淙的流淌一样,流畅自然。而此时此刻的历经者和感受者,经月光清洗过后的心湖,只有一片月光在静静荡漾,人心也随之晶莹剔透。由心见性,以此心静观明月朗照,月华如水,轻轻柔柔铺在这宁静的港湾。心静与月明相契合,创造出澄澈静幽的审美境界,这正是中国文学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同时也是诗画同构的绝佳写照。

二、悲天悯人的关照同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与人,谁是谁最初的邂逅?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因景生情,因情而爱,因爱而求。求,既是热烈的追寻和探索,也是内心对于自己所钟情事物的渴望与期盼。可是此时的他却迷惘了,何人初见?何年初照?天与人,这是一种永恒的探索,历代诗人总是举头望明月,低头赋新诗。此时作者将月亮与人相对照,体现人与天融为一体的浓郁的生命关照和悲悯情调!这种问询是作为人世间主体的人对于自己的未知发出的提问,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人这个主体本身而把月拿来作为关照,既是同情着月的初照、初见的孤独与寂寞,也是对于人本身于月的初照初见的探究与悲悯。此时的人已然成为了月的陪衬,而月的孤独与寂寞,不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照吗?孤独者或许并不寂寞,因为内心是温暖的,这恰恰是诗意得以产生的前提和意境。然而诗人此时却一定是孤独的,因为此时的月,因为此时的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阔达的境野,进一步延伸了宇宙与永恒的思考与关怀,有着强烈的宇宙空间意识。月亮在传统的文化中承担了孤独失意的美学意象,月亮美学的结构形式与艺术生命的情感体验发生了同物对映效应,对象因此可以移入人的感情,即月与人相互的移情入境,同情共境。春江花月夜,以月升开篇,最后以月落结篇: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闺中思妇,自然是“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月亮既然是沟通二者的共情物,那么在外的游子当然也可以想象自己“应照离人妆镜台”。恰恰是在这种共情于境的此时此刻,游子如许的离愁,伴随着月华如霰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上,闺中思妇也应该是“可怜楼上月徘徊”的――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太遥远的相爱――那好吧,既然如此,不能够醉赏花阴下,那就千里共婵娟吧。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此诗的作者,是在悲天,也是在悯人。悲天,因为月是有阴晴圆缺的,悯人,因为人是有游子思妇的。在月与人的相互观照中,一方面突出和强化了月作为失意孤独、凄清的美学意象,一方面由此也凸显了孑孑人独立、茕茕以相照的孤独者和客居游子的孤独与失意。但同时又提出了一个与之对应的命题,那就是月和人的偶合。当独孤的两个个体以一种同命相连的眼睛和思想去观察对方的时候,不由得在对对方的审视和同情的观照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慰藉。这种慰藉,既是对对方深深地同情和理解,也是由彼及此,产生的对自己的同情和安慰。于是,在这种情境中的双方,在这种相互的关照同情中,完成了对自己心情的调整――因为对方也有与自己一样的情境,故不再觉得自己孤独失意,因为对方也和此时的自己一样,于是从心底便觉得有了“伴儿”,即在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和我处于一样情境的孤独者,于是在心里猛然产生和拥有了共同的心理和语言――于是不再孤独,甚至于在心理上完成了圆满――月和人可以相互陪伴相互慰藉。闻一多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伤情已然淡去,共情悄然渲染,同情于同境,关照于同情,这就把传统文人的传统情思又扩大和提高了,扩大了伤己伤月的伤情诗意,提高了人月比拟而产生的悲天悯人的关照同情。

三、青春朦胧的生命意识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 音乐;欣赏;学科综合

“提倡学科综合”是教育部制订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明确提出的新理念,这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是音乐教育理念的新成果。其实,从历史的足迹来看,音乐具有综合属性。如音乐与文学结合为标题音乐,音乐与诗歌结合为歌曲,音乐与戏剧结合为歌剧和戏曲,还有交响诗、电脑音乐等音乐体裁。遵循这种“综合性”特征进行教学,无疑是符合音乐艺术规律的。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是孤独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的形式。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设计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同样可以把音乐与数学、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整合起来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如音乐与文学的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结合;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语音特点、生活习俗、文体交流等有着密切联系,故此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结合也非难事。在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结合也并非难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音乐欣赏与其他学科综合的做法。

一、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理解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是我国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中的名曲之一,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这首乐曲在国内外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在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对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较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宛如给我们了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月光透过层层白云,映入江面,远去渔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那优美、深沉的旋律,描绘出了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加之教师充分的揭示,让学生以高度艺术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的静谧、清澈的月夜意境中。乐曲旋律中的“淙淙流水”之声,“悠悠花香”之气,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音乐的伟大。

二、音乐与舞蹈的综合

音乐与舞蹈有着天然的共同性,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以音乐的节奏为基础,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通过舞蹈技能的训练,能通过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青少年天生好动,在课堂中让他们跟随音乐的节奏、节拍进行律动,用体态来表现音乐,是他们最乐意的事,课堂气氛也会随之而变得活跃。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有大量的民歌和民族音乐欣赏曲目。在教学中,以民族舞为载体,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丰富了知识。如欣赏蒙古族民歌,我先教学生蒙古族舞蹈中“抖肩”和“翻腕”的基本动作;如欣赏新疆维吾尔自治民歌,我先教给学生维吾尔舞蹈中“移颈”和“绕腕”的基本动作,然后再欣赏这个民歌。除此以外,课堂上可以根据教材和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自己编舞,形式可以是集体、分组或个人的。其创编的动作不一定要统一,给他们一个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苏武牧羊》这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多少年来一直传唱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成为人民群众的心声。《苏武牧羊》这首歌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当时优秀的学堂乐歌之一。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的爱国人民群众无比愤慨,中国人民在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苏武的“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成为人民心中的精神力量。后来,这首歌在时期同其他革命歌曲一样,起到了激励人民作战到底和必胜的信念。在歌曲的旋律中,由五声音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悲壮、深沉的音乐气质。庄重、坚定、平稳的节奏塑造了苏武的高大形象。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由富于变化。这种调性的对比,加强了歌曲坚定、诚挚的感情,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歌词与旋律的结合也非常的贴切。所有这些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大草原风光图片,然后让学生看着那张美丽的草原风光图片欣赏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学生欣赏作品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单调的黄沙滚滚的宁静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了奇妙的俄罗斯歌曲,接着听到渐渐走近的马匹与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悒郁的东方歌曲的音调,一个阿拉伯的商队从广阔的沙漠中走过,俄罗斯歌曲和东方音调特有的音响中,在俄罗斯军队的护送下,走过广漠的荒原,一点也不顾虑旅行安全,他们一步一步的远去了,俄罗斯歌曲和东方音调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片平静与和谐的回声,又渐渐消失在了大草原的深处。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东西方音乐融合的交响音画。

五、音乐与思想政治的综合

音乐教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倍受重视,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社会主义的音乐教育就是要以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及旋律美多姿多彩的抒情及结构美来净化新一代的心灵。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音乐作为一种文艺手段,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

“倡导学科综合”是音乐教学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综合教学促使学生更完善、更准确、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以提升审美教育的质量,促成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通过综合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和发展;通过综合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养成他们全面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但我们应该把握适当的“尺度”,并不是每一单元、每一节课都综合,也不是每次综合都要涉及各个学科,关键是要杜绝形式上的综合,追求合理、自然、得体的综合。

【参考文献】

[1] 王安国,吴斌.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 曹理,何工.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范文第8篇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唐朝,白居易《长恨歌》。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宋朝,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