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藤野先生课件

藤野先生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藤野先生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第1篇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投影机、电脑等先进现代电教媒体的出现和运用,对改善语文教学现状,扭转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上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首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增强学生各方面素质。

现代教育手段的使用,一改以往课堂“唾沫星子回溅、粉笔灰尘乱飞”的弊病,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他们视、听、思维积极参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热情高涨。使得陈闷的唐诗欣赏课变得图文并茂。比如在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利用电脑制作了课件,设计了教学过程将课的内容演化成动画,静静的月光,广寂的天籁,且吟且酌,加深了学生对词内容的意境,设计一道道思考题,让学生随画面的展开或深思或发言,兴趣盎然,末了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不但内容大为增加,效果还不错。

其二,现代教育手段的使用,解放了教师的劳动量加大了课堂容量。

往日的语文课,尤其是复习备考,基础知识还可以,但阅读理解大多无从下手,印页子太多,抄文段太长,没法子只好写了擦,擦了写,教师苦不堪言,学生叫苦连天,多媒体的使用,卸掉了教师身上的包袱,使其轻装上阵,课前只需将文段输入文段,上课时点击鼠标,文段清晰可辨,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师生的负担,使教学的重心由“教”向“学”转化,促进学生的意义的学,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上,也使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进行学科研讨,探索教学规律,使教学构思由“随意型”向“定向型”发展,教师拍手称快,学生连连叫好。

其三,现代教育手段的使用,极大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有利于和外界进行沟通,了解先进信息。

我们农村学校条件落后,信息闭塞,近年中考形势的发展迅速,先进教学理念,却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大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苦衷,也为复习备考埋下了不利因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后,利用课余,向同行请教掌握了上网技术,就从信息库调来先进资料,并及时应用在课堂上,既提高了复习效率,又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

其四,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更能紧扣文本,突出重点和难点

众所周知,让学生去理解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重点、难点,有时是很困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静态变为动态,把原本枯燥的内容更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起到展现重点、难点的作用。如《背影》一文,由于岁月的流逝和当前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让如今的孩子去理解父子深情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中,可以抓住背影这一关键,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几副动画,反复让学生对比课文观看父亲爬月台、过铁路、买橘子等的场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这一重点。

其五,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语文课来说,多种文学体裁中魅力无穷的语言文字具有审美功能,而语言文字描绘的场景,其感染力并不是仅凭教师的讲解就能使学生领会的,而现代教育手段则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视听信息等的传递,直观的创设情景,激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情感体验中,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其六,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课各科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展示给学生,形成展示网络,大大扩充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按各种不同的需求,获得不同的认识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知识比较分散,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识。如《藤野先生》一文,把文章中作者见到藤野先生前对东京的失望、去仙台途中作者的忧国情思以及与藤野先生相知相认的过程和惜别的缘由等,集中起来做进一步梳理,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爱国思想是全文的主线,这样也能把记叙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理解的比较透彻。多媒体的这种密集型的信息提供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第2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学习表达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与本文的对话,在思想上与文章作者形成共鸣。在初中语文教材之中,每篇课文都蕴含着深刻内涵,表达了作者最真切的情感。通过开展阅读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让知识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不能显得过于沉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实际课文内容出发,创设各种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变得乐于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桥之美》教学中,这篇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与桥相关的图片,并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对桥的美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配合轻柔的音乐,学生开始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提升了审美有趣味。

2.结合教材,合理提出问题

在学生阅读课文之间,教师要提出与本节课所讲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阅读,让阅读更加高效进行。学生边读边想,可以更好的融入文本,充分感悟作者的情感,与文本加强对话。教师可以利用文章的重点词句提问,鼓励学生多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动。学生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以后,才可以轻松理解文章内容,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中,在学生阅读课文前,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是如何衔接连缀起来的?(2)文中表现了闻一多的哪些品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仔细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了解了文章的主旨。最后,教师可以提问:“通过阅读这篇n文,你们获得了哪些启示?”学生由于对课文内容理解比较透彻,很快答道:“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3.鼓励质疑,引导学生探究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要求学生将阅读时出现的疑问提出来,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当学生初读文章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如文章大意、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等,然后让学生再次细细品味,多开动脑筋思考,提出质疑,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例如:在《藤野先生》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深刻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对鲁迅也很关心,没有一点民族偏见,能够帮助他实现做医生的梦想。但是鲁迅后来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在探究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4.拓展训练,发散学生思维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而言,其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应加大对教材的挖掘力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延伸教学。如此一来,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第3篇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虽然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但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性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失,在时下流行的“做题式”教学中,学生已不再是文章的感悟者、欣赏者,而成了阅读的机器和分析的机器。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丰厚的背景和情感、形象的思维和创造、个性的领悟和培养、语言的艺术和灵性,应该说,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她更是一门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感的艺术,美文需要美教。只有这样,语文,这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美的艺术,才能真正走进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里。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途径来诱发语文课的美感,唤起学生心底的“那种感觉”、那种愉悦,让学生去享受语文。

让学生享受语文,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去学会审美,调动审美情趣欣赏美。这是一种至高的学习境界,更是一种至高的教学艺术。语文教师应当还语文以美好的面目和情感,让学生去享受。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这一点呢?

一、艺术导课,激发兴趣。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精彩巧妙的导入语,往往会在瞬间即可激发学生的热情,触动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的思索,把自己投入审美的角色中。导语的设计千姿百态,我认为最富有神奇力量的当属“设置疑问”法。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我在领着学生欣赏徐志摩的现代抒情诗《再别康桥》时,开始即提出问题,设下疑问:“《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11月在重访英国归途中所作的诗篇。诗人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写尽了康桥的柔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情,动人心弦。那么,康桥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竟令作者如此痴情?同学们想知道吗?”这种具有诱惑性的发问,立即激起了同学们急切地探求原因的热情,对即将学习的诗作产生了强烈的新奇感。这样,教师充满激情的导入,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预定的意境中。

二、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时机启发诱导,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推波助澜,让其情绪达到沸点,从而在如痴如醉、心灵震颤的美感中受到感染,引发共鸣。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景物片段描写时,进行了如下创设:用录音机播放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在悠扬美妙的乐曲中,老师对江南春江作了这样的描绘:“静静的夜晚,春风拂面,月亮披着面纱从东山而起,悄悄的江面上,一叶扁舟随波荡漾,淡淡的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多美的一片春江月色啊!同学们,何不放飞我们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呢?”老师充满激情的描绘,收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仿佛让学生看到了整个画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乐曲中的意境描述下来。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乐曲的艺术美,提高了欣赏品位,而且培养了情趣,调动了创作的欲望。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怎能不会是享受呢?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美的情境,以此感染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教者动情、学者动容的境界。

三、塑好语言形象,体验真情美感。

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优美的语言是教学所必需的。教师优美的语言不仅是学生听课时的一种享受,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用语习惯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育。教师的语言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要准确、简明、生动、活泼。高尔基说:“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准确、明晰和生动。”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让学生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二要感情丰富。上课时教师的感情一旦融于语言,就能有效地扣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三要语调和谐、抑扬顿挫。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每当……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可见,藤野先生的课堂语言确实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语言上讲究节奏和韵律,使语言或轻松愉快,或深沉凝重,或激昂慷慨、坚定有力,或委婉舒缓、如沐春风,都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一位年轻的教师在领着学生欣赏《再别康桥》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自己的朗诵置于轻松、浪漫的音乐和画面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缠绵中带有潇洒,超脱中又有执著,飘逸中带有坚实,轻灵中又有感伤。这位教师满含深情、柔和轻盈的语言,仿佛将学生带到了那充满梦幻的康桥大学,连在座的听课老师都陶醉了。在这样的氛围中,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体验美感。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能力;培养途径

审美体验能力其实就是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理解美的一种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所以,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培养。通过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中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以熏陶学生文学情感,同时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情感。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设情境,提升审美兴趣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快速的融入学习活动中,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强化学生对阅读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积极性。因此,在新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提升学生审美兴趣。

以《丑小鸭》这篇阅读为例。本篇阅读是《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作品,文章将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理想的人比喻成丑小鸭。故事中折射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人性的尊重;对挫折的抗争;对美好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为深化学生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如:播放《丑小鸭》相关的动画视频,将文本内容以真实、生动地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同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美”与“丑”的对比,如:“鸭儿们啄他,小鸡们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也用脚踢他”与“过去他遭受过那么多的不幸和苦难,可是现在他感到非常高兴。”通过文章细节的对比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有效指导,强化审美感知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通常会忽视对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以强化学生阅读中的审美感知。

教师在讲到《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表达过母爱的伟大,而著名学者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感情。”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文阅读中。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我”当做自己,以此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有助于加深学生的阅读感受。另外,文章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细节。如:“文章写了母亲的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突出了母亲怎样的品格?”、“文章写到‘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哪?”通过以上指导让学生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走进阅读。

三、阅读体验,培养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阅读内容、多种阅读体裁,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与艺术美。如:人物、自然、结构等,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各种各样的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第一种:人物美,就是指通过外貌、心理、行为、事件等描写展现作者高尚情操的一类阅读,借助这类阅读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作者的审美理想,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感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驱动学生向其学习。如《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等。第二种:自然美,通常是通过对花草虫鱼等一些自然景物的描写包含学生深刻的情感与健康的审美情趣的一类作品。如:《济南的冬天》、《大自然的语言》等,是一种人性化的自然美,通过这些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另外一种就是:结构美,指的是一些结构严谨、精妙的阅读作品,如:以时间为序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以空间为序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借助这些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提升。

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外材料;活力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应该打破学科的界限,注重跨学科的跳跃,适当拓宽学习领域,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一线教师要认识到课外阅读材料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能够恰到好处地引进课外材料,一方面对课文学习进行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调节课堂气氛构建活力语文课堂。下面是我结合具体课例,探讨引入课外阅读材料对课文解读的作用,粗浅做法,仅供参考。

一、引入课外材料,导入新课

未成曲调先有情。作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找到一块跳板,使得学生首先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增加好感,愿意走近它,慢慢观察它,继而接受它。我们可以选择的跳板很多,比如课文相关的课外材料,就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间距,让学生 “跳一跳”就能够“摘得到桃子”。课前,教师可以收集整理与课文相关联的资料,如作者简介,作者的逸闻趣事,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等,经过精心的筛选,通过合理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如教学《端午日》一课,导入时老师利用悲哀的乐曲做背景,深情讲述屈原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含恨跳江而亡,以死明志的故事,给学生平静的心湖投下一块石头,引起唏嘘一片。然后利用精美的课件,展示一幅幅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端午风俗图片。不论是故事还是图片,都是教师想方设法拓展文本,为学习课铺垫。这些举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会自然产生探究课文的愿望。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导入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奋情绪,使得他们快速调整状态,愉快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事实证明,巧用课外材料导入新课,可以架起学生与书本的桥梁。学生主动地通过这个“桥”,积极地汲取知识的甘露。

二、插入课外材料,营造情境

教学时教师把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的心坎上,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诱发,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未开始学习课文,心已经被带到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从而萌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如教学《,你在哪里》一课时,利用声像俱佳的多媒体,直观形象地给学生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和着悲伤的音乐,在浓浓的哀思中,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流泪。教师继续煽情:我们敬爱的已经逝世一周年了,许多人仍在深切地悼念他,深情地怀念他。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用独特的方式找寻他,释放对总理的深情厚谊。从而让学生怀着对总理的深厚感情,开始新课学习。

课堂上,教师把精心挑选的合适的课外材料,利用集合声音、文字、图画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感性内容,积淀深厚的情感。这样的课堂“课伊始情已生”,学生自然愿意带着浓情去触摸冰冷的文章整体内容,进而品味作者深藏的情味和丰厚的旨趣。

三、添上课外材料,辅助理解

因为阅历、知识等因素,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会多少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出现思维一时阻塞的现象。此时在他们的脑海中就会疑云缭绕,急需通过老师的“盲杖”,来指引清晰的阅读方向。此时教师从课外引入与课文有关联的材料,适当进行文本延伸,能够为释疑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引领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平等的交流,水到渠成地对某些知识点解疑释惑,巧妙化解课文的难点,让课堂教学得以正常维系。

如教学《范进中举》,必然要引导分析范进中举喜极发疯的原因。这方面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适时引进《儒林外史》这本小说涉及的社会背景以及牵连的科举制度,帮助学生弄明白古代科举考试给读书人身心的严重荼毒,排除文本解读障碍,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思想的困顿,此时如果仅仅凭借教师的说教,难以化解疑难点。如果教师及时添加课外材料,用相关的资料辅助一下。四两拨千斤,可以消释学生阅读的“绊脚石”,助推“文本解读”,体现出“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使用课外材料,迁移知识

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个例子,依靠课本中有限的文章,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贯通语文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要想迁移知识、培养语感,重要的途径还是培养学生海量阅读的习惯。所以教师要能够睿智地引领学生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课外材料,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带到课外,进一步巩固,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藤野先生》,课文学习结束时,老师可以趁势引导学生阅读类文。(1)诗歌《自题小像》,本诗和课文的主旨相合,都是表达作者的爱国深情。这种情感在两篇文章中都能一一印证。(2)《忆先生》和《我的老师》,将课文中学习的尊师、念师的情感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在这些文章中再次巩固。

实行课程改革后,新教材的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收集资料”的题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树立引进课外材料的思想,不断更新课程资源观念,加强课程资源整合意识,给学生收集整理合适的课外材料,侧面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逐步厚积学生的知识,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助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新课程观念在不断更新,很多的语文教师敏锐地发现:教材不再是语言文字学习的唯一途径。所以重视课外阅读材料的引进,就像重视菜中盐一样,把语文课堂教学进行适当延伸,已经成为流行,成为时尚。我们老师一定要智慧渗透课外阅读材料,有益补充课文知识,努力成就完美高效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潘云忠.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J].文学教育(上).2014(05)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第6篇

一、初中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同时随着学习量的增加和内容的不断加深,使得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出现激烈的分化。当然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是,作为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其它原因,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听课质量不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途径

1、讲究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导入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例如:教学《藤野先生》时,可这样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由此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2、利用故事,引发兴趣。比如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教学,是学生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也是教师最头疼的教学,但文言文一般都有一个写作的背景。那么我们教师可以运用好这些背景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上课之前,先布置学生组织故事会。学生一定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查找相关的资料,用现代汉语把故事详细的、声情并茂的讲出来。这样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也就会对学习感兴趣了。如在教学《隆中对》、和《出师表》时,就把相应的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等等故事用"故事会"的形式先让学生先来讲,这样,在已经有了故事会的基础上,再去学习课文,文言文的教学不就变得有趣多了吗?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影视资源,拓宽教学道路。通过课件或影视的展示,再造语文形象、语文场景,将空洞的语文变成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新鲜、强烈的刺激也会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学《论语》时,首先出示孔子的画像,祖国各地的乃至世界各地的孔庙,以及朝圣的盛况,再出示他的几个突出的弟子。学生自然想知道这样一位人物及他的作品了,学习《论语》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如教学《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时,也可以把课文制作成flas,让学生感受景物的美。同样,在教学《智取生辰纲》、《香菱学诗》、《杨修之死》等时,还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电视剧集,学生对内容预先有个了解,再去学习课文内容,也就更容易多了。自然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让语文融入生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组织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举办故事会,讲述语文故事;指导学生创作表演课本剧;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一些名胜古迹,历史遗址;观看影片;欣赏书法、绘画、音乐、名著等;开展续对联、猜谜语、成语接龙、知识抢答赛等活动。

5、树立民主意识,培养师生感情。不难想像,一位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语文教师,很难使学生对其所授之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教师要有教学民主的思想,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与他们交朋友。要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把平等带进课堂,把信任带进课堂,把激情带进课堂,把期待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温和恳切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在课堂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想方设法帮助各类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体贴关怀,善于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友好交往,会使学生对教师有好感,会由此而发展对教师所教课程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

6、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布置作业。改革作业的设置,重新对它进行优化设计,把握好作业的三个度,即作业的数量、时间和难易程度。同时注重知识的扩展,要有多样性、自主性、启发性、综合性和趣味性,注意书面作业与知识记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等,让学生真正喜欢做作业,认真完成作业,这样的作业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65-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旗帜。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承载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功能。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中。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1.渗透到语文教师的日常行为中。中学语文教师能否正确认识和积极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开展针对语文教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教学工作中,体现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工作岗位做起,在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规范、改进自己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使日常业务工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

同时,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自警、自律、自省,做到慎独、慎微、慎初,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自觉构筑思想道德防线。同时,要敢于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营造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自觉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批评意见,把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当做一种警戒、一面镜子,当做自己的义务和进步的动力,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符合家长和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要做到这些,关键是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教师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信仰,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相信职业的崇高和正义,内心真正有了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2.渗透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阅读文本中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内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情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容及时、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人物传记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事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入探究其优秀品质,从而凝聚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核心价值;在诗歌阅读教学中,选取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诗词,通过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和报国情怀。

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核心价值内化为思想意识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用鲁迅的弃医从文,鞭挞黑暗社会事迹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阅读《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时,可以借助相关视频了解伟人的经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理清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三年革命经历,两部著作,三次论战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伟大革命家的崇高人格。

3.渗透到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写作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写作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渗透到写作教学中。在注重写作技巧和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在进行写作训练时,敢于和善于把现实道德领域中的一些新的主题素材放进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之中,选择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通过写作进行辨析,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可以采用命题或半命题的方式选择学生普遍关注的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话题,结合初、高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张扬个性,自由抒发真情实感,潜移默化地将核心价值观熔铸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如以“责任”为话题的作文,学生通过例举“三鹿奶粉事件”一针见血地鞭挞了某些行业存在信任危机,大胆呼吁国民应承担社会责任;以“风采”为题的作文,学生在自由选择文体的前提下,教师通过讲述我国航天员驾驶宇宙飞船漫步太空的事迹,引导学生领略中华风采,教育学生应该向太空英雄致敬,为祖国喝彩,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样,学生的习作不仅文质兼美,立意高远,而且提高了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德育;学生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是语文教师凭借语文教材,发挥个人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动、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实施德育,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下面,谈谈语文学科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1 发挥德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语文教材,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社戏》等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2 在学生感悟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中的情景和情感。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将学生的情感带进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作者心灵相通,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的氛围体验,那是启迪智慧,滋润情感,会让人如痴如醉。我在上《孙权劝学》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揣摩人物心理,我让学生上台表演,每三个人为一小组,分别饰演孙权、吕蒙和鲁肃。我给了学生五分钟的准备时间,接下来课堂就变成了一个舞台,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上台展示他们在刚才五分钟里所准备的情节,上台表演的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下面的同学就成了现场评委。同学们在表演中加进去了自己的思想,同时又能够体验古人的思想。课后谈感想时,学生都说感悟很深。这样的感悟,在作者的文字里融进自我的人生体验,那是情感的愉悦,那是顿悟的乐趣,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其次,通过多媒体的综合效应,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的参与,达到身心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和谐统一。多媒体利用了现代的声、光、电创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现代氛围,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文字、语音、形象、色彩这一新奇的美,这种美感对学生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使他们获得美的陶冶,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制作科技含量高、说明性强的《化石吟》、《看云识天气》课件时,选用大量化石、云层图片,更从网络下载了一段关于恐龙化石的影碟片段,使课文一下子生动起来,为学生设立了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有视觉感知带动想象,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不仅能很快地抓住实质,而且还留有宽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3 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其实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呢?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再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后者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一种经验要成功地向别人传达,也必须借助于感情。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我们要自立自强,在天空中展翅高飞。” 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所以,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总之,把语文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充分的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这应该也是一名语文教师最终的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