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星星变奏曲

星星变奏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星星变奏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星星变奏曲范文第1篇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的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从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的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的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星星变奏曲范文第2篇

1.交响曲(Symphony)

广义的来说,交响曲是为管弦乐所写的奏鸣曲。这个曲式源自于巴洛克时期,当时对此名称的解释相当于现在的歌剧《序曲》,也就是由快板-慢板-快板形式所组成的三个乐章的器乐曲。古典时期以后一般公认的模式是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轮旋曲式。

2交响诗

(Symphonic poem)

是一种以标题音乐手法完成的单乐章管弦乐作品,与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有别,李斯特首先在作品中引用。交响诗是在音乐中发展诗的理念,用音乐来营造情绪抒发感情,表现诗的意境,气氛和内容。交响诗的题材自由,手法不受限制,作曲家得以自由表达乐念,是在标题音乐中最发达的乐种。浪漫派后期德国音乐家理查・施特劳斯(R. Strauss,1864~1949)在交响诗方面堪称一代宗师,他将交响诗改称为“音诗”。

3.协奏曲(Concerto)

协奏曲起源于16世纪,最初是指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以别于当时盛行的无伴奏合唱(A capplla),到巴洛克时代才指附有伴奏的器乐独奏之意。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大都是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这是由小协奏群(Concertino)对着全体乐团(Tutti)同时演奏或是交替出现,音乐间成了一种竞奏的模式。独奏乐器协奏曲到了巴洛克后期才出现,而现在最常听到的协奏曲式在古典时期才臻于完美。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大协奏曲,如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古典时期的协奏曲通常有三个乐章-快板、慢板、快板。

4.进行曲(March)

原本是要使一队士兵能够有秩序的前进时伴奏用的一种曲式。通常使用简单、鲜明有力的节奏与整齐规律的乐句。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中的《婚礼进行曲》。

5.变奏曲(Variation)

变奏曲是将一结构完整的音乐主题加以变化,使其节奏、旋律、和声、调性、配器等有所改变。亦称“主题与变奏”,长曲子的变奏,甚至可达三十个以上。变奏曲的主题不一定是原创,时常采自他人作品。如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就采自Diabelli所写的一首圆舞曲旋律。

6.叙事曲(Ballade)

源自意大利语“ballare”,为跳舞之意,中世初期原指边舞边唱的歌曲,十三世纪时逐渐与舞蹈分离,走向由游吟诗人主导的纯文学与音乐形式。十六世纪开始此语已应用于任何有叙事性的通俗歌曲。十九世纪肖邦首先创作纯器乐叙事曲,将此名词借用到篇幅较长且富有戏剧性的钢琴小品上。此外勃拉姆斯、李斯持、格里格、弗雷等皆有叙事曲的作品。

叮咚评书

■大家好,这周叮咚给大家带来

一本好书――《时代的噪音》

这本书书写了从20世纪初到我们所处的21世纪,西方音乐人如何用音乐制造噪音,以反思时代、纪录历史,或者追求改变社会。

除了深刻分析这些重要音乐人的创作理念,本书也试图刻画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反抗史:从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与工运早期阶段、左翼运动、麦卡锡主义,反战运动、民权运动,经济转型和雷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战争与和平、发展与贫穷。所以这本书的读者不局限摇滚乐迷.。

张铁志的《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影响了我们对摇滚与政治的认识,《时代的噪音》则以更诗意的文字与分析,深化我们对摇滚文化、抗议行动与历史变迁之间关系的理解,而成为很立体的一本摇滚图书。

在我们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抵抗之声”的两难悖论在于:一方面,中国摇滚和民谣的抗议之声星星之火远未燎原;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谨防对中国摇滚和民谣由来已久的泛政治和意识形态化的解读,事实上,无论是崔健、左小祖咒,还是周云蓬,和很多优秀歌手一样,他们都发出过“抵抗之声”,却不能被称作“抗议歌手”。可惜在西方人尤其是西方媒体眼里,似乎往往只存在中国政治,不存在中国艺术。

在这个盛行“与人争斗,其乐无穷”斗争哲学的国度,我们还亟须以“时代的噪音”

超越斗争哲学,“抗议之声”重要的不只是斗争,还在于“其乐(yue)无穷”。

作者介绍

张铁志,台湾当前最活跃的摇滚、文化与政治评论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多个NGO理事。著作《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引起广泛回响。曾任《南方周末》年度原创文化奖音乐类、《南方都市报》华语音乐传媒奖评委。现于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香港《信报》,大陆《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城市画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等主要媒体撰写专栏。

【读者互动】

乐侃越乐呵

1.137****3741

叮咚好,我前天听老师说了一个新名词叫做“四域音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叮咚: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色彩缤纷,独树一帜,同中原音乐并为上古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率,相互辉映,进而衍生发展。珠江流域的粤文化,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西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136****7051

主持人您好,我非常喜欢这个版面,第一次发短信过来,我想知道“沙发音乐”是什么?是必须在沙发上听的音乐吗?

叮咚:首先很感谢您支持这个版面。关于沙发音乐,其实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很久以前就流行过一种东西叫沙发音乐“LoungeMusic”,大部分的人都会把身体放软了、陷在沙发里瘫着听,所以我们称之为“沙发音乐”。Lounge这个字在英文里,带有“闲散”、“悠哉”、“舒服”的意义,而什么样的音乐能给你这样的感觉呢?如果在音乐里头加点关于热带度假胜地的异国风情,比方是民谣、轻爵士、拉丁打击乐、阿根廷探戈、西班牙、弗拉门戈,是不是有一种难得的惬意?这种能带给你惬意的音乐,其实就可以算是沙发音乐。

3.159****0640

叮咚你好,我很喜欢日本动画片,你知道“OP”是什么意思么?

叮咚:片头曲(Opening Theme/Song,简称OP)是电视剧或电视动画剧初播放的乐曲、歌曲。数目如多于一首歌的,在随后发行的原声CD、及动画资料中会以OP1、OP2或主题曲(片头曲)一、主题曲(片头曲)二……来表示。部分作品的片头曲里会显示原作或编剧、导演、制作、赞助商、片头曲词曲、歌手等讯息。有些没有片尾曲的作品,会加上脚本、声优或演员等(因此有像海贼王片头曲一样长达2分30秒的)。这些只是常例,依作品会有不同情形,目前一首片头曲通常会用13~26集(一季到两季份),超长的话有可能持续一年。

微博语录

@谷建芬:我已经75岁高龄了,写了一辈子的歌,到了晚年才开始写儿歌,看到孩子们唱新学堂歌,看到家长们欣慰的表情。对孩子们真的感到很亏欠,真应该早点开始写啊。所以我晚年生活最主要工作就是为孩子们写歌。

@吕思清:青岛电视台做我的专访,翻出父亲于1979年绘谱,1988年重新装订给我的“梁祝”谱子。上面父亲写道,“小儿思清,愿你将它演奏出神话般的传奇!”。一句话,寄托了父亲对我音乐道路的无限憧憬。正因为有他的鼓励,我在音乐这条路上才走得那么坚实那么远。愿各位的生活也有如音乐般神话的传奇。

星星变奏曲范文第3篇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音乐语言。音乐课上起来的感觉和与其它学科相比,有着鲜明的不同之处,音乐是倾听的艺术,是一种依赖直觉和空间的艺术,音乐课与斟酌字句的语文课和严谨的数学课有着许多的不同。

首先如何让音乐课上出“音乐味”呢?如果要拥有音乐的良好氛围,教师必须先做一名最好的听众。可以听――听音乐,听故事,听发言,听感受,因为,在音乐学习的基础阶段,感受比掌握严谨的乐理知识更为重要。古时候的人们学习古琴等乐器也是靠口耳相传。

其次,要上好音乐课,教师必须是一名好演员。音乐课上教师如能切实地做好“情”、“动”、“活”、“美”这四个字,那这节音乐课肯定是多姿多彩的,我们不都喜欢听那些有激情的老师讲课吗?他们的课堂节奏松弛有度,学生将会在老师的引导陪同下快乐地探索着音乐天地的奥秘。“瞧,小松鼠来问好了!”,这时,教师的小木鱼敲了起来,要学生们模仿节奏。“钢琴上也能表现出乒乓球的声音呢,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教师一边播放钢琴独奏曲《乒乓变奏曲》,一边模拟打乒乓球的动作,学生对此非常有兴趣。

再如在我的教学中,学生的起立、问好都是用音乐进行的,听即兴音乐编创动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形式。根据教师弹奏的音高来决定哪组的孩子起立歌唱,孩子们很喜欢这样有挑战的项目。

再次,要上好音乐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听有听的学问,表演也有表演的规律。在舞蹈室外,挂着这样的话――“舞蹈是活动的雕塑,流动的画卷。”因此,在音乐表演课上,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学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例如通过形体简笔画让学生捕捉形体表演和美术的共同点,通过对影像的观察模仿理解动作,通过自创自编动作的展示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好的音乐课就是让情感围绕着课堂。例如在欣赏《小星星》时,我首先问学生:“你们喜欢星星吗?你喜欢什么星星?你是怎么观察星星的?”学生天生爱看星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说到宇宙里的星星特别开心,个个争先恐后,发言很热烈。接下来我说:“今天,老师把你们喜欢的星星都请来了,有仙女座,有北极星,有牛郎织女星等等。你知道它们在干什么?请你用动作表示出来。”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边听音乐边用身体动作表示。通过自己的想象,随着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学生表演了各种不同的动作:有的学北斗星;有的模仿小动物嬉戏……,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到活动中,不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欣赏中,而且创造性地用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

星星变奏曲范文第4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共有新诗四个单元计18首,加上散文诗8首,共有26首。可见新诗作为一种独特又高雅的文学样式,在教材编排中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也说明新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然而,笔者观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新诗教学受到了冷遇,有的老师虽然教授,却也只是敷衍了事,读读、讲讲相关练习而已。有的老师选择一两首重点上上,有的老师甚至整单元放弃教学。学生行走于诗歌的字面之上,所学零零碎碎,最终难成系统,难有收获。这样,新诗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项空白,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内容、情感熏陶的断链。

笔者进行过一些调查,总结其受冷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有的老师说自己教学能力有限,本来就不会教新诗;有的说中考考纲中没有要考新诗阅读的,所以不用好好教。还有一个原因,任何文章的诞生总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个人情怀有关。近代史虽是丰富多彩的,但人们似乎并不了解或者说不太感兴趣,古诗的时代背景等因其久远和格式化反而更容易了解把握,新诗不像古诗一样家喻户晓,教师自然就不乐意多上了。

而我个人认为新诗教学,在初中阶段绝不可被忽视。

一、 新诗教学承接着小学和高中

小学阶段古诗教学已成一道风景,但新诗很少出现。而初中是学习新诗的一个起步阶段,承担了让学生认识新诗、初步赏读新诗、热爱新诗的任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初中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好好学习。中考虽然不考新诗阅读,但不等于不要好好教学,语文教学不可功利。再者,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新诗的深化阶段(与古诗文相比,所占比例不大,更显初中新诗教学的重要),基础则是在初中打下的,兴趣也是在初中培养的,一些小诗人也是在初中就开始跃跃欲试的。而高中阶段,新诗教学任务量大,涵盖面广,教学任务又重,如果初中没有新诗学习的兴趣和功底,高中老师的教学将很费力。所以,初中新诗教学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关联着小学与高中的语文教学。

二、 新诗是对古诗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诗歌是璀璨的文化明珠,其形式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等无一不打动人心,作为中国人,几乎是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读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学阶段也学习了不少古诗,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家都重视它,课程标准、中考考纲也重视它。

所谓新诗,自然就是在古代诗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由诗。它是对古诗的继承和发展。新诗既由古诗演化而来,它就继承了中华古典诗词的美感,同样具有美的熏陶作用。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就继承了《诗经》一咏三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一咏三叹中,“乡愁”由个人的离愁到两岸的离愁,情感高远,境界开阔。赏读此诗,情意绵绵。

什么是朦胧诗呢?关于朦胧诗有各种解说。其实诗歌的朦胧美始发于诗经中的《蒹葭》。从蒹葭和清霜创设的朦胧意境懂得什么叫朦胧美,才能更好地理解《星星变奏曲》等朦胧诗的朦胧美,再结合时代背景读懂这类诗的象征意义,才能对朦胧诗作全面把握。

诵读是积累的第一步。人们爱学古诗,还因为古诗是最精练最空灵的文化,易记易用易触思。新诗当然也有其特点。学习新诗,从某个角度看,恰是对古诗学习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它与古诗一样魅力无穷,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识记、欣赏,不可小觑。

三、 新诗与其他文学样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诗歌(新诗)是与小说、散文、戏剧相并列的文学样式,语文的文学味主要就是通过对这四大文学样式的学习感悟、品味得来,新诗有着独立的个性,同时又与各种文学体裁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新诗,一样需要知人论世,一样需要谋篇布局,一样讲究写作手法,一样可以进行想象联想的最佳训练,一样具有审美的愉悦……但不同的文学样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所以既可互相关联又不可或缺。

新诗《在山的那一边》《华南虎》《星星变奏曲》《我用残损的手掌》等都用了象征手法。学生在反复诵读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的特点、研究意象的含义、挖掘深层的情思,这与散文,尤其是写景散文、抒情散文的学习有什么两样?有时候,散文讲究点韵律就变成散文诗了。可见,诗不是孤立的文体。再如:端木蕻良的散文《土地的誓言》不仅有诗的韵律,其在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爱这土地》等诗歌也一脉相承。如果再结合小说《最后一课》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否可以组合为一个爱国主义主题?由此上升到“任何被蹂躏、被侵略的国家和民族都是打不垮征服不了的”高度,是否可以升华学生的崇高情感呢?

星星变奏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修养 古典音乐 音乐教学

音乐是一门有着独特文化形态的艺术,能够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真实地展现出来,而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人们能够结合现实生活,感知到音乐所要体现的细腻感情,同时对提高音乐修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态度、情感和价值的展现成为了音乐教学的关键,简而言之,培育学生的音乐修养成为了音乐教学的主要工作。作为音乐中的经典,古典音乐始终给人们一种古老的味道。运用好这些经久不衰的经典音乐,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最震撼的音乐效果,同时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使学生从身体到心灵,体味一场真正的古典盛宴。

一、古典音乐对学生音乐修养的重要性

优雅动听的音乐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并与音乐产生共鸣,当真正走入到音乐中后,还能够激发人们对人生、对未来的思考。在音乐中,流行和古典等仅是一个时间的代名词,并不是将音乐划分开来。每一个时代的音乐具有不同的特色,这些音乐贯穿了时代,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流行和古典。但不管他们的存在是否被接受,是否广为人知,它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①。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偏爱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认知非常浅薄且不认同,但是古典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流传下来的瑰宝,赋予了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气息,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该作品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人们所展现出来的勇于抗争、争取自由的精神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够使他们更加乐于了解音乐,敢于走入音乐世界。除此之外,与流行音乐相比,古典音乐往往是由多种声乐、配器演奏出来的庞大阵容,其带给人们的震撼效果,是其他任何音乐所无法代替的。从节奏的把握、和声的创作等每一个环节均透着作曲家的心血。这些经过很长时间考验的音乐,在带给学生精神洗礼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如何运用古典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视听结合,在古典音乐欣赏中体味音乐魅力

采用音乐符号来实现“视觉”触及,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古典音乐,更加利于学生在赏析音乐时,将感知到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使抽象音乐更加形象直观。在赏析主题较为鲜明的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影片或者图片将音乐的大背景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同时还能够起到为学生提供想象载体的效果。例如,在赏析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时,由于该曲从序曲展现狮王雄壮威武的形象,到终曲所有动物大团圆的场面,所要表达的是热闹的节日氛围中各种动物滑稽有趣的形象。教师通过图片将每一段音乐所展示的不同动物形象,通过图片传达给学生,再辅以音乐相伴,学生仿佛进入到了音乐世界中。一场音乐盛宴,在激发学生对音乐感知的同时,也使他们逐渐体会到音乐的魅力,进而更加热爱音乐,为塑造学生的音乐修养创造了极佳的基础条件。由此可知,通过视觉的激发,再加之听觉的刺激,相辅相成,将音乐的各种元素串联起来,使音乐更加形象生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使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更强。

(二)“律动”引发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音乐本身能够结合动作来展现,在配合相应动作展现时,学生的感觉也会变得更加敏锐,对音乐中所要表达的非常细微的含义和主题更加敏感,体会也更加深刻。例如,赏析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由于该曲是一首舞曲,其具有独特的规格性,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古典舞曲。正是因为该曲是小步舞曲,为此,教师利用该舞曲的特性,在引导学生赏析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入到音乐不同阶段带来的不同感受中,而强烈的节奏感,也刺激学生思想随之起舞。每一位作曲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给每一个人的感受也大不相同,而这些不同的感受,均源自音乐中不同元素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但是由于学生很难抓住乐曲的拍子,为此,仅靠听是无法有效解决该问题的,这时教师将不同的律动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赏析音乐的关键,深刻体会旋律,进而不断提高感知能力。

(三)“游戏”强化体念,提高学生对音乐的体味兴趣

如今的学生有着独特的思维模式,在他们的成长中,科技的发达带给他们更加宽广的世界,他们的思想更加新潮,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局限他们的思维,他们也不乐于接受,为此,将“游戏”元素带入到教学中,引导他们在边学边玩中感知音乐,提升音乐修养②。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全情投入到音乐的感受中,音乐的跌宕起伏,使他们的情绪也随之受到影响,进而为音乐修养的培育创造了极佳的环境。例如,在赏析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时,该曲是莫扎特为一位女弟子创作的作品,其以鲜明的主题,单纯质朴、轻快的节奏展现了一个丰富且可爱的氛围。学生在最初并不能够感受到该曲的变化,仅是发现其与《闪烁的小星》有些相似之处,并且能够听出演奏所使用的乐器。教师将“三变”游戏带入到教学中,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走入变奏曲的曲式风格中,辅以钢琴弹奏将每次变奏的序曲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主旋律的变化;随着游戏的深入,通过钢琴演奏,多媒体的配合,将“小星星”的三次变奏展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不仅更加了解如何体味音乐,同时对音乐的不同变化也有了更加细微的感受。通过较为简单的变奏,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更加深入,同时利用游戏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感知中,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想象空间。再结合多媒体将抽象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图片,学生更加明确主题,逐渐走入到了音乐殿堂,感受着音乐带来的不同变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修养。

注释:

①闫飞.论古典音乐与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提升[J].新西部,2010(8)

星星变奏曲范文第6篇

在蒋小风的交响乐作品中,《艳山红》并未列入,据说这是蒋小风生前为这个年轻乐团特意选择的。沉寂50多年,直到2012年从安徽交响乐团年轻音乐家的手上又传出了蒋小风的声音,因此安徽省交响乐团就有了意义,2012年5月的国家大剧院也有了意义。借此,我们可以重新了解蒋小风的学术成就。

一、提升了“气息悠长的歌唱”美

《艳山红》美不胜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通过自由变奏与展开提升“气息悠长的歌唱”美。

《艳山红》采用的是以变奏原则为主的奏鸣曲式。

蒋小风曾说过,“中国的变奏曲是世界上最好的,像‘小放牛’等,‘充满了音乐’”。技术不难,但“充满了音乐”难,这里“音乐”显然包含了价值判断。西方变奏曲常常是展现作曲家的智慧,而《艳山红》的变奏展现的更多是蒋小风的“音乐”和情感表达。

《艳山红》采用了有特点的奏鸣曲式。呈示部、再现部都是Adagio速度,可以说这是首充满了歌唱性的交响诗(见表1)。

要像《二泉映月》那样歌唱,一直是中国作曲家的追求。与西方音乐作品迥异,中国音乐作品变化多端,内在的器局宏大,有着千年传统东方式的展开,价值独特。《艳山红》的呈示部就是这样的连绵不绝、气息悠长、美不胜收,尽显中国气派,成就了蒋小风特有的“气息悠长的歌唱”美。

调性成了蒋小风推动乐思发展的主要手段。调性在乐段之间、乐段内部、乐句内部,甚至乐节的内部,像万花筒似的变化无穷,令人目不暇接。蒋小风有自己的美学观点:“音乐,尤其是器乐,是不能一览无余的。”在这里他的“秘密”就是民族的“旋宫转调”手法,既丰富了色彩,又容易保持民族的风格,让旋律得以充分地歌唱。时时有新,具有吸引力;时时有变,具有神秘性;一曲终了,还想再听,具有耐听性(谱例1)。对交响乐歌唱的执著追求和个性使然,使他对经过部、连接部也不轻易放过,比如《艳山红》里主副部之间的连接部,也是第一次小,是那么美丽且充满了音乐(谱例2)。

主题美、变奏美、展开美,美不胜收。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蒋小风怀着真挚的感情,让我们民族音乐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展壮大。在当代中国交响乐作品中,如此气息悠长、满足、别致的歌唱很难见到,说蒋先生“提升了(我们民族)气息悠长的歌唱”美,实不为过。《艳山红》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对当今中国乐坛上出现探索性的多调性、泛调性和无调性的音乐,笔者也持肯定态度,因为这是音乐发展的必然。人类探索未知的天性,将永远地去扩大听觉艺术的美。但也要注意,不能因为对手段的热衷而忘记了音乐存在的目的。调性和其他一切技术一样,只是手段,争论手段的高下是没有意义的,意义仅在于创作实践中出色地回答时代和人民的呼唤。一位中国画家,在国画“传统”与“先锋”的争论中,说过一句话中国的线条艺术并未完结。笔者也要说,中国的调性音乐没有完,被历史肯定的中国调性音乐的经典乐曲库,还远未完成。

二、形成了不断的激情美

《艳山红》特点之二是形成了不断的激情美。微观平面地看,就被“埋”在曲式中了;而立体宏观地看,对整部作品的美学取向,对凝聚全曲作用独特,它甚至可以成为作品点睛之笔的价值所在。很多经典留给人们的记忆片段,常常就是那的部分。像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末乐章的等。向来为作曲家所重视,而蒋小风在《艳山红》呈示部的连接部和副部中竟形成了一个“区 ”。

他曾称赞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慢板乐章,说它“迭起”,这大概也是我们东方人所喜爱的。在《艳山红》呈示部的连接部和副部33个小节中,连续形成了多个各有奇趣的。蒋小风除用旋宫转调外,又用了结构的手段,让乐曲时时有新、时时有变,的凝聚力把“歌唱”扣人心弦地延续了123小节乃至全曲。充满激情、回味无穷的区,像一部电视剧因为有了好的主题歌,它让人把《艳山红》记住了,爱上了。

三、拓展了民族的和声美

《艳山红》特点之三是拓展了民族的和声美。其呈示部主部是个单三部曲式,它再现段的旋律很美(笔者揣测蒋小风首先写出的是这个主题,然后才结构全曲),但它的和声更别致。很注重非四五度进行,和弦很简单,几乎都是三和弦,当然也有他喜欢的减三小七和弦和小调四级九和弦,只是由于连接得不一般,和声就显得特别新颖美丽(谱例3)。

谱例3:

了解蒋小风的创作都会感受到,对和声民族化的探索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说“民族自立”不是空话,要建立由民族的旋律、民族的音乐思维带来的民族和声,恐怕需要几代人付出艰苦的努力进行探索、实践和总结,并永远地探索下去。理论永远是滞后的,那么实践的责任就重大了。和声,在他那双艺术家的耳朵里,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他曾说过,要把和声写得像旋律一样美。《艳山红》尤其是呈示部、再现部的副部,“旋宫转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美丽和声(谱例1)。

瞬息万变,目不暇接。既民族,又别致。由此可见,《艳山红》是一部难得的杰作。

四、独特的中国交响乐展开部及其他

“中国交响乐的展开部”,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很有吸引力,也很重大。谱例4大概是蒋小风的《第一协奏交响曲》的旋律谱,是他一次回合肥作《宫调思维论》讲学,谈到“旋宫转调”介绍的谱例。自信到一部交响乐的呈示、展开只用旋律谱来介绍,也足以看出这多么独特之处。让我们看看他在展开中是如何在“气息悠长地歌唱”。原谱例长达119小节,这里且看42小节。

谱例4:

笔者还见过蒋小风《第一二胡协奏曲》的总谱,展开部就是二胡华彩乐段。甩开乐队,一把独奏二胡,前后几十小节,上下十几个调性翻飞,这又该是什么样的展开部啊。

蒋小风主要音乐作品的目录如下:

《第一协奏交响曲》:为小提琴、钢琴二重奏,交响乐队协奏。第一音诗107面总谱,533小节;第二音诗88面总谱,401小节;第三音诗98面总谱,475小节。(《第一交响曲》是《第一协奏交响曲》的交响乐队演奏的版本)

《第二协奏交响曲》:为两架大提琴二重奏,交响乐队协奏。第一音剧 43面总谱,255小节;第二音剧 52面总谱,251小节。

《第三协奏交响曲》:第一音画《欢歌》为两支长笛二重奏,交响乐队协奏。华彩乐段由一支长笛演奏双音。32面总谱,189小节;第二音画《情歌》为双簧管和英国管二重奏,交响乐队协奏。华彩乐段由双簧管演奏双音。18面总谱,87小节;第三音画《舞歌》为两支单簧管二重奏,交响乐队协奏。华彩乐段由一支单簧管演奏双音。70面总谱,350小节;第四音画《长歌》为两支大管二重奏,交响乐队协奏。华彩乐段由一支大管演奏四音和弦。53面总谱,266小节。

《第四协奏交响曲》:为二胡、琵琶二重奏,交响乐队协奏。92面总谱,539小节。

《二胡协奏曲》:为二胡独奏,民族管弦乐队协奏。79面总谱。

蒋小风先生一生坎坷,但在他的音乐里却没有一丝哀愁,阳光、美丽、激情、讴歌是他作品的基调。这一切因为源自于“热爱”,他爱这片土地,爱勤劳朴素的人民。他爱生活,他无法不讴歌。

蒋小风常常会刨根问底地思考我们说不清、不太在意的重大问题。比如“什么是音乐?”这颇像《李尔王》中有名的独白:“我是谁?”而这恰恰是生为地球人,身为音乐人,必须要解决的“哪儿来,哪儿去”的大问题。在《音乐本质论》中,他有着67个字的精确定义。还有“什么是乐感?”等,都是我们极想弄清又难以说清的问题,他都有毫不含糊、明确果断的独立见解。

蒋小风一生留下了10本专著:《宫调思维论》约11.4万字,299谱例;《音乐本质论》约11.4万字,257谱例;《指挥艺术论》《音乐娱乐论》《我的奇思怪想》《蒋小风音乐论文集》《蒋风之创作改编演奏的二胡琵琶曲》《蒋风之年表》《盲音乐家孙文明和他的二胡作品》,乐谱36面,约13200字;《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选》。

除《宫调思维论》已由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资助出版外,绝大部分都未曾发表。他独坐冷板凳,唯愿薪火尽传。

此外,蒋小风还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安徽艺术学院教师,中国歌剧舞剧院乐团指挥。无论是作曲家、理论家、指挥家、教师、评论家,一生只是为了音乐。音乐像十字架一样压在他背上,一路顽强地蹒跚前行,身后却留下一路星星点点的绿叶、鲜花……

星星变奏曲范文第7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九月的天凉了,菊香撩起久封的思念,秋,迟迟地到来,使诸花再没有在喧嚣的风雨中醒来。

清晨推开天窗,迎进一夜悲凉。加重的使命感使一片片青涩的生命夭折。好像,每到这时节,万物便终归泥土。

秋之别曲仿佛隐约着几许哀婉,异口同声,也许是对夭折生命的怜惜。无端、满足,青涩的生命等待平庸。

没有色彩,没有希望,没有迷离,一些飘落到墙外未知世界或者阴暗泥泞的屋檐下和清流做伴的生灵,都将化作来日的春泥,储蓄更伟大的生命。

夜的聆听

我本就多愁善感,离家的浓重相思,敲打着我这不是浪子的浪子,悲伤寂寥的执著,轻抛累赘,紧抱毅然的花。

今夜,操场上的风呼啸地吹,风的手摇响铜铃,“丁当,丁当”,倾泻一长串细碎清脆的音符。玄黄的灯在静夜中冥思。小窗外,飞扬萤火虫成群结队,有的粘在窗上,有的依偎在星子旁,让我分不清那点滴的光芒到底来自星星还是来自虫儿。

夜更深了,一脸迷疑和一连串铃声。好像面朝大海,生命的舵轮在沿岸搁浅。残破的舟楫在漂泊,像是一具具灰尘阴鸷的死尸。

悔过

颤抖的心牵引颤抖的手,由于风过线断,一切都在沉迷。我在想:人,不就一辈子?何必汲汲于名利?名利是一个陷阱,一旦掉下去,万劫不复。其实走错了一步不用害怕,坚定信念,便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假如,人往往因害怕走错一步,便裹足不前,那无异于扼杀自己。未到最后,怎知当初是对是错?

时光嘀嗒嘀嗒,一分一秒不停地走,前一秒和后一秒之间,便是生命,握住它,即是永恒。

超越的执著,随着悠扬的风啸越去越远,越去越远

……

三虫留言

作者的思绪由秋而起,又由秋而落。许许多多叠加在一起,仿佛是变奏曲,在我们的耳边缓缓响起,最后,归于沉寂。

星星变奏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合作能力;展示展讲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深入开展已经近两年时间,通过我们的努力摸索和学习,其使用已经普及,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也有了一个较深的了解和认识。的确,使用导学案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许多不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提高,课堂上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同时教师的课堂工作量减轻了不少,教师使用导学案过程中,感受着导学案带来的变化,同时也反思导学案在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只有合理使用导学案,才能使导学案发挥最大的效力,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学效果上,使用导学案后学生的成绩明显进步

自从使用了导学案后,八年级学生的成绩明显比去年学生有大幅度提高,平均分增幅达到了10分之多,各个评价指标都不同程度有所提高,七年级学生的成绩也有较好的表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虽然在课堂上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着知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对上课、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学生厌学、逃课、逃学等现象。每次考试试卷上的考题教师讲过了,学生始终觉得陌生。而使用学案教学的语文课堂,采用问题导学,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学生有针对性学习和记忆,特别是通过问题串的呈现,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所以自从语文课堂上使用了导学案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因而成绩提高很快。我校的“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是利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它是建立在平时的教研组集体备课基础上,设计具有针对性问题的教学手段,这种课堂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加以强化,对考点进行明晰化,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就会重视学习,成绩也会提高,成绩一提高,学习兴趣就更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运用导学案的六步教学模式后,学生的知识面大为扩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占了学生的课堂时间,课后的作业又占用了学生不多的课后时间,造成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不牢固,甚至没有记忆的局面,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利用导学案教学,适当的增加了学习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导学案中设计使用一些接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和生活实例,学生的知识面大幅度扩大,学生也乐于学习,最主要的还是学生对题目的见多识广,知识传授和巩固练习都在语文课堂上解决了,不留作业在课外,这样就让学生在课堂内将问题解决,再难的题目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思考。导学案的问题需要学生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也就增加了印象,这就大幅度加强了学生的知识的记忆。在导学案中,我们常要设计拓展延伸这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课外链接,通过链接与作业相关的作品、学生的生活背景、文学相关的知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主要设计的问题是选择最近几年的热点和考点问题,环节设计为直击中考,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动力,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用课本的知识去解决课外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增高了,比如在《沁园春・雪》这节课的导学案中,直击中考可以设计的诗歌《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在《星星变奏曲》这节课的导学案中,直击中考环节设计的是刘益善的《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的相关问题,利用导学案优化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导学案中的问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不仅仅学到了课本的知识,还增加了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运用导学案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发挥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导学案中此环节的编写实施,主要是围绕关键问题进行设计的。比如在《星星变奏曲》的合作交流环节上,问题可以设计为:①“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有着怎样的联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②比较课文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形式上的异同点,简述这两节诗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的?学生先自己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同桌二人合作交流,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再是小组四人合作交流,其他人倾听,最后讨论,形成自己的意见。学生在组长的统一安排和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交流研讨,这样的理解比较多义性的课文,就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去擦亮学生的思维火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在本环节问题设计时充分挖掘能让学生进行小组互动的话题,让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互补、相互提高,因为小组不同成员之间的信息互换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形成更全面、更有深度的认识。

四、导学案的六步教学模式下,学生展示和学生展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学案导学模式在我校的实施,使语文课堂留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展示展讲,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文积累的能力,课堂展示展讲也调节了课堂气氛,沟通了师生心灵,通过学案来导学的语文课堂,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胆量。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和展讲,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展讲,老师的补充,特别将教学考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探讨,以保证能顺利解决学习难点,进一步达到了六步教学模式的高效化。

五、使用学案导学语文课堂的一些困惑

(1)问题设计的优化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开端,教学活动应该围绕有效问题而逐步展开,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怎样设计更加切合六步教学模式的导学案,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的具体性、针对性、连贯性的方针怎样才能落到实处,课堂练习的设计,怎样达到高效。

(2)分层教学如何落实,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特别是初中的学生因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怎样才能做到更好的兼顾,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的目标,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只有以问题推动才能使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学生更好提高,利用导学案的六步教学模式教学,仍在实践与探索阶段,但课堂的教与学的效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抓实以学案导学的六步教学模式,一定会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小燕.初中语文导学案运用的有效性[J].基础教育论坛,2013(6).

[2]李泓. 巧借导学案,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