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热荩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 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2、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如从一年级开始:1、要注意运用多种形式“开火车、口算卡、男女比赛、限时完成等"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2、要准确教学,是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算法。3、要特别注重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以使其逐步形成较高的心算技巧。4、要注意连续适度的计算量,达到熟练不厌烦为准。5、注重学生简算意识和简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灵活的计算技巧。
提高计算能力首先要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计算依据法则,而法则是根据数的性质以及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推断得来的。充分重视算理,驭理入法,方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切实的保证。在计算8+6的教学时,教师没有停留在算法多样上,更没有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十来达到口算的目的,使学生懂得这种题目通过“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的方法口算,这种“凑十法”的口算策略同样适用于后续学习8加几、7加几的进位加法,因而这种策略的优化其潜在价值巨大。“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做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为了使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2、对比明理法。如:二年级学习三位数加、减法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正确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才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
1、让学生动手体验。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
2、让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125×11为例,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 20×11=220 5×11=55 最后算1100+220+55=1375;估算时要说明的是在此类型的估算中,只要将11估成10,然后计算125×10=1250,也就是125×11≈1250即可,关于这一类型的估算说明在教学参考书上有明确文字;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125×1=125 125×10=1250 最后算125+1250=1375。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学生通过说想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四则运算”这个单元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掌握四则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了计算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运算顺序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虽然拿到一个算式,你问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他们都知道,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接着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这说明了看似简单的运算顺序并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记住运算顺序就能计算,在识记和运用上还存在着脱节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
1、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明确运算顺序。
2、熟记运算顺序,达到张口就来的水平,这样在计算时就形成条件反射,看到算式接着就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运算顺序的熟记,为学生计算的步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关解决了学生头脑中的一个难题。
3、在书写格式上要做好示范工作,边讲边写,告诉学生这一步算的什么,写的数是哪个算式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没有参与计算的要原搬照抄,参与计算的是写计算结果。
4、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计算的运算顺序,利用同桌或左右邻的关系进行互帮互助,达到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5、在解答解决问题时,提倡学生列综合算式,在纠正错误中让孩子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正确的书写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要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
四、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
关键词:数学教学;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85-01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一个人计算能力的高低是其思维敏捷度和思维灵活性在计算方面的体现,它反映了这个人数学基本素质的高低。但是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加上计算课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对于计算是退避三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特提出与大家分享。
1.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大,就越能学的好,反过来,学得好还会促进兴趣的提高。随着数学教学的升级,数学学科自身的单调,抽象的特征逐渐显示,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是数学教学应解决的首要环节。在教学中要讲究训练形式,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连续五次作业全对就评为"计算大王"等,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训练,培养坚强的意志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长期的计算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2.1精心设计练习,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位数及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的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随着小学各个阶段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低中年级主要是一、两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口算题的难度应当由易到难,要有一个坡度;要求应当由低到高,逐步提高。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748=1000, 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也会直接受到影响。计算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好笔算和口算的关系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都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另外,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进行口算、听算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3.1算教学必须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安排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每一册教学参考书都对本学期的口算提出分阶段要求,教师要使口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3.2安排口算。义务教材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而一些较难的但又不是最基本的口算,则放在笔算之后教学,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是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只教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如27+6,27+30,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因此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笔算之前,只教学口算;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掌握要困难些,所以一年级先教笔算,二年级再进一步要求会口算。这样使学生既能学好笔算,又能形成较强的口算能力。
3.3口算算理的教学。口算例题都要注意通过直观的淙演示和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
3.4学生口算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要使学生口算能力提高,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方法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千万不要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口算两位数加法:28+37,我发现有的学生是这样想的:8+7=15,个位是5,十位上是2+3+1=6,十位写6,这完全是笔算的思路。其实口算应当这样想:28+30=58,58+7=75才对,不用在脑子里出现竖式。
4.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培养;计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计算题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缺乏浓厚的兴趣、认真的态度、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例如:一些计算题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看错运算符号、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验算所造成的.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智力再好,没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也难于提高.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一、培养浓厚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 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 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 开展计算竞赛活动
对于枯燥无味的计算,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往往会随便应付,造成更多的计算错误. 这时,适当开展一些计算竞赛活动,往往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计算的兴趣,达到提高计算准确率的目的.
2. 热情鼓励学生,加强愉快学习的体验
对于学生的粗心出错,我们要热情鼓励. 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的希望,促其改正缺点.
3.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
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学习效率.
4. 设悬念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需求.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出示三道除法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第一道题能除尽,第二道题补“0”,也能除尽. 当学生计算到第三题时,纷纷举手,问老师:您是否把题出错了?有的同学甚至抱怨地说:这第三道题算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呀!这时便是教学的最佳时机,在学生疑惑之时,开始新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数学计算伴随学生的一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定的题量,让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 如每天坚持练一练. 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我所教的班级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 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形成计算技能,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
对于较为普遍或易混淆的计算问题,就要利用课堂最佳时间,通过典型错例的对比分析,使个别同学的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共识,从而明晰学生的计算思维.
对于学生易计算错误的计算题,要建立错题档案卡片,反复巩固练习,切实克服常犯的计算毛病,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认真书写,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 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1. 培养学生认真审清题目要求的习惯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经常粗心大意,看不清楚题目,或者把数看错,如6看成0,7看成1,或者把符号看错,如“÷”看成“+”,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看清楚题目中数字和符号的习惯,速度不要过快,整体记忆,不要看一位写一位,写好后再迅速与原数比照一下,从而减少误看而带来的计算错误.
2. 培养学生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卷面干净的习惯
很多学生不注重练字,经常书写潦草,导致自己看错,从而引起计算出错. 例如字迹潦草6和0、1和7、3和5分不清,“ .”或“0”写得太小易漏看,30看成3,都可能使计算出现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作业和练习的书写均要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卷面干净. 特别是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规范清楚,数字的大小、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
3. 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法则细心计算的习惯
对于跟计算有关的概念、法则,要熟练掌握,用到时有清晰而完整的第一印象,根据法则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计算,避免计算中的一错再错,培养学生不急不躁、冷静思考、认真细心耐心计算的习惯.
4. 是培养学生认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一、20以内进位加法
看大数,分小数,凑整十,加零头。
(掌握“凑十法”,提倡“递推法”。)
二、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口算方法和简单。
十位退一,个加补,又准又快写得数。
三、加法意义,竖式计算
两数合并用加法,加的结果叫做和。
数位对其从右起,逢十进一别忘记。
四、减法的意义竖式计算
从大去小用减法,减的结果叫做差。
数位对齐从右起,不够减时前位拿。
五、两位数乘法
两位数乘法并不难,计算过程有三点:
乘数个位要先算,再用十位乘一遍,
乘积末位是关键,要和十位来对端;
两次乘积相加完,层层计算记心间
六、两位数除法
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除三位。
除到那位商那位,余数要比除数小,
然后再除下一位,试商方法要灵活,
掌握“四舍五入”法,还有“同商比较法”,
了解“折半定商法”,不足除数商九、八。(包括:同头、高位少1)
七、混合运算
拿到式题认真看,先算乘除后加碱。
遇到括号要先算,运用规律要改变。
一些数据要记牢,技能技巧掌握好。
八、加、减法速算
加减法速算你莫愁,拿到算式看清楚,
接近整百凑整数,如下处理无谬误。
加法不足减补数,超余零头加在后。
减法不足加补数,超余零头减在后。
九、多位数读法
读书方法很容易,首先四位一分级。
要从位读起,几千几百几十几。
级的单位读亿万,末尾有零都不读
(级末尾0不读,整个数末尾0不读)
中间夹零读一个,汉字表达没参和。
注读零的:
1、万级个级首位有零
2、整个万级是零
3、上级末尾下级首位都有0
4、每级中间有0
十、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计算题,以点对准好对齐。
算法如同算整数,算毕把点往下移。
十一、小数乘法
小数乘小数,法则同整数。
定积小数位,因数共同凑。
十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的小数点一划,(去掉小数点)
被除数的小数点搬家,向右搬家搬几位,
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它。
十三、质数歌
一位质数2、3、5和7,
两位1、3、7、9前加1,
4后3,7前有9,7后1,
3、4、6后加7、1,
2、5、7、8后添9、3,
二十五个质数要记全。
十四、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法易学懂,分子分母分别乘。算式意义要搞清,上下能约更轻松。分数除法方法妙,原来除号变乘号。除数子母打颠倒,进行计算离不了。
十五、约分
约分、约分,相乘约净,省时省力。从上往下,从左到右,弄清数据,一数不漏。遇到小数,去点为整,位数不够,用“零”来补。
十六、互质数的判断
分数比化简,互质数两端。观察记五点:1和所有数;相邻两个数;两质必互质。大数是质数,两数定互质。小数是质数,大数不倍数。(是小数的)
十七、文字题
叙述形式有三种,读法意义和名称。解题方法要记清,缩句化简一步算。标点词语把句断,分层布列莫迟延。列式方法有两种,可用算式和方程。
十八、比较关系应用题
(一)相差关系
1、多多少,少多少,都是大减小。
2、已知条件说比多,比前用加比后减。
3、已知条件说比少,比前用减比后加。
(二)倍数关系
1、倍在问题里用除。
2、倍在已知条件里,求是前用乘,求是后用除。
(三)求比几倍多(少)几的数
根据倍数分乘数,根据多少分加减。
算除先加减,算乘后加减。
十九、找单位“1”
单位“1“藏得巧,根据分率把你找。
“其中“的前站得好,”是、占、比“后坐得妙;
“问答式“能找到,补充说明要搞好。
百分数常遇到,不带“率“字有礼貌。
找出一对好朋友,然后确定乘除号。
找单位“1“的说明:
抓住含有不带单位名称的分数的“关键句“、“关键词”,进行剖析,这样就解决了不少学生对于分数应用题苦于不知“从何下手”进行分析数量关系。因此,使学生学会迅速找“关键句”、“关键词语”进行剖析数量关系,不仅能有利于掌握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规律,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先“找”后“析”是六年级学生普遍的学习规律,切记引导学生认真有序地进行分析。
分数应用题1、找 2、明 3、定 4、对应的解题思路。
二十、正反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分三段,不变数量在中间,
前后归一分开列,然后等号来连接。
反比例分三段,不变数量在前面,
“如果”分开归总列,再用等号来连接。
你学会了吗??
顺口溜用题思路举例: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六年制数学课本第四册中“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两种应用题,是大小两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一个差。已知差与两数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这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所以“比……多“与“比……少“两种应用题,都是求两个数相差的逆推题,题目结构相同。已知条件得”多几“与”少几“应用题,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已。学生解这类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见”多’ 就用加法算,见“少”就用减法算,凭个别字眼判定算法。
教学思路是:
1、分析数量关系,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2、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使应用题的“事”转化为“理”,又由 “理”转化为“式”直观地表达出来,然后找出规律。
例:P17例5 光明小学种树,种了300棵柳树,种的杨树比柳树多70棵,种杨树多少棵?
一、 提问:有哪几种树? (柳树,杨树)
谁与谁比?(杨树与柳树比)
谁多?(杨树多) 谁少?(柳树少)
二、计算的关系式:柳树棵数+杨树比柳树多的棵数=杨树的棵数
三、算式表示:300+70=370(棵)
四、如果把第一个条件改为问题,问题改为条件,应该怎样算。
五、然后得出关键句:已知条件说比多(要求数在比前)比前用加,(要求数在比后)比后减。
解应用题儿歌
题目读几遍,从中找关键;
先看求什么,再去找条件;
合理列算式,仔细来计算;
一题求多解,单位莫遗忘;
结果要验算,最后写答案。
四舍五入法儿歌
四舍五入方法好,近似数来有法找;
取到哪位看下位,再同5字作比较;
是5大5前进1,小于5的全舍掉;
等号换成约等号,使人一看就明了。
长度单位认识歌
1厘米,很淘气,仔细找,才见你。
指甲盖1厘米,伸出手指比一比。
长短和我差不多,大约就是一厘米。
100个我是1米,我是米的小兄弟,
物体长了别用我,要不一定累死你。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除数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一看)
除到哪位商那位, (二商三乘减)
除数是两位的除法
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那位,记熟口诀定好位。
试商方法要灵活,不够商“1”“0”占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再除下一位。
除数当姐余当妹。 (四比五余)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括号括号抢第一,
乘法、除法排第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后,计算的正确率大大下降。许多家长甚至教师都习惯地认为计算出错误是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把计算失误全部归罪于孩子的不认真、粗心大意。事实上,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粗心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仅占一小部分。而其中大部分错误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大致如下:
1.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习上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敷衍了事。如把运算符号看错了:加号看成乘号,除号看成减号或把两位小数看成一位小数等。
2.10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口算不熟练,对乘法口诀不熟,因而计算时出错。
3.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还有的干脆提笔就抄错数,或者算对了结果却写错。如,有的学生计算把“4”写成“9”,又如有的学生把“0”写出了头,回头来又把它误为“6”。
4.竖式中数位对不齐,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和计算法则错误。如,241×162,第一个部分积为482,第二个部分积为1446,其中末位上的“6”没有与第一个部分积里的“8”对齐,而是写在“4”和“8”的中间,加时不注意,又把“6”与“4”相加而不是与“8”相加。
二、应对策略
1.以口算为基础提升学生口算能力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题,如:1.25×0.8= 0÷2.8= 0.25×4= 6.5÷6.5=……,这些口算题我经常以卡片、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我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2.以估算为手段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估算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例如,在计算39×486时,可以让学生大致说说积大概是多少,从而知道,积的位数,不至于出现较大的错误;在简算3.74×9.8=?时,学生经常出3.74×9.8=3.74×(9.8+O.2)的错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估算,3.74×9.8两个因数分别是两位、一位小数,则积一定是三位小数,末位4×8=32,则积的末尾一定是2,可见,结果肯定是错的,再分析原因,问题就解决了;可见估算可以让学生的直观思维活跃起来,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以练习为关键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淼跹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如四年级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在口45÷34的除法算式中,在口中可以填写哪些数,商是两位数?填写哪些数,商是一位数。通过这种填空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商的位数的确定方法。总之,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4.以习惯为前提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的审题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留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认真计算。
(2)专心校对。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写的题目,都要及时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3)积极验算。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作为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编顺口溜:抄题写数立即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当然,检验时要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4)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免今后再出同类错误。学生还可以自己收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察看,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
(5)规范书写。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计算正确前提与保证。
一、持之以恒,规范计算要求,加强口算、听算、估算训练。
计算规范是正确计算的前提和保证。在计算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试卷整洁,其中包括草稿在内。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提高计算能力,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无论哪个年级都严格按本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对而快的程度,每人准备一个听算本,每天在课前用3分钟进行听算训练,这样,即训练学生听力,又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也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现在的五(3)班一直是我跟踪研究的对象,每学到计算内容时,我结合课题,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同时加强计算准确率和速度的训练。这期间,每天练习本上设计一些计算题,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做计算题的兴趣,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在A4纸上出32道计算题测试,经过几次跟踪测试,学生学完这一个单元后,计算方法扎扎实实掌握,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计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简算3.74×9.8=?时,学生经常出现3.74×9.8=3.74×(9.8+0.2)的错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估算,3.74×9.8两个因数分别是两位、一位小数,则积一定是三位小数,末位4×8=32,则积的末尾一定是2,可见结果肯定是错的,再分析原因,问题就解决了。当然,训练重在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透彻理解算理, 纠正学生计算中的错误。
要使学生计算中少出错误,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即考虑这道题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性质等。比如,有的学生对于简单的乘法口诀都不熟悉,那么,在计算时,势必会出现计算速度较慢,正确率较低的状况。又如,在计算0.25×(40+8)时,有的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还不清楚,便会出现0.25×(40+8)=0.25×40+8=10+8=18这样的错误。当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有的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混淆的现象。这时,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知识迁移,不断深入。
三、注重对比训练,重视错题分析,注重平时训练的方式
对于容易混淆的计算问题,或者为突出新知识的特征,一般在复习课中,安排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比帮助沟通与辨析,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的内涵、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能力,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看题,仔细解题的良好习惯。学生计算出现了错误,要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寻找错误的根源,及时改正过来。对于重复犯的某种错误,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即达到“治病”作用,又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免今后再出同类错误。学生还可以自己收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察看,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还要注重平时训练的方式。一次测试,我深有体会,三(3)班做除法竖式计算时,我按下面的方法训练几次,学生计算速度就是快,每次快下课时,我出3―5道计算题比赛,看谁排到前面。专门准备一个考试本,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高,每个学生都想得第一,连平时不爱做作业的学生也在快速完成,一次计算考试,三(3)班40分钟后,只有6人没完成,而三(1)班我没有用到这种办法,40分钟后,还有16人没完成,平均分三班86.2分,一班82.2分。这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检查、验算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所以,教学中尽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有效防止错误,并持之以恒地做好计算教学工作,那就一定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目前学生的状况
现状一:口算能力差。十道口算题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对六、七道,甚至有的学生只能算对三四道,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全部做对。
现状二:经常抄错题目中的数字或运算符号。
现状三:竖式计算正确率不高。该点小数点的没点,该添零的没有添零……
现状四:乘法口诀不过关。有的背的颠三倒四,有的必须从第一句开始背才想得起来。
现状五:能简便计算的没有简算或算错了,不能简算的胡乱简算。
现状六:计算器成了学生偷懒的工具。
二、剖析及对策
“读数和计数、知道时间、购物付款和找零、计重和测量、看懂浅易的时间表及简单的图表及图示,以及完成与此有关的必要计算”以及“估算和近似计算的能力”是成人生活、工作及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由此可见,数与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严格要求是前提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
(二)加强口算很重要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口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有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了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
(三)培养兴趣很关键
在计算教学中,练习课起着熟练计算,形成技能的重要作用。也因为如此,我们的计算练习课容易陷入题海大战的误区,一节课往往是教师廖廖数语,学生埋头苦算,到最后可能是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速度与技能,但他们对这些计算题的厌恶也从此生根发芽,学习后进生更是畏之如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挖掘计算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计算的信心与兴趣,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更真实效。
1.题型多样化。简而言之就是练习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要一味口算、竖式计算等老面孔。适当加入形式多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换换口味,保持新鲜感。比如在设计巩固练习时,用“大家来找茬”代替了以往常用的“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来”这种老模式。大家一看这个要求顿时产生了好奇心,迫切想解决问题:对列式计算的文字题,设计“你列式、我计算”教学过程,同桌之间明确分工,每人列一道题的算式并给对方计算,所以他们在列算式时加倍细心,唯恐自己列错算式。这样的设计不但达到练习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而且激发了兴趣。
2.竞赛趣味化。学生喜欢竞赛这种形式是每个教师的共识,练习课上是这种练习形式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我就在计算教学中仿照《开心辞典》开展过“24点快算”等计算竞赛,学生那种热情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爱学习。竞赛不仅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更可以在师生之间开展。
(四)培养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教学的根本。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否简算,如何简算,然后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
2.打好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每日一题,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每日三题,加强训练,但教师必须及时批改,及时反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4.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六)计算器引入要适时
计算器的使用有它的优越性,允许学生在进行统计计算、求面积、体积计算、解答应用题和验算时使用计算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及学习兴趣。但是也要认识到,计算器不能代替计算的基础知识,不能代替口算和基本的笔算,不能偷懒的工具。
(七)问题课题化是有效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