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江仙苏轼

临江仙苏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临江仙苏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江仙苏轼范文第1篇

1、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父》唐杜甫

译文: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无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2、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临江仙》宋苏轼

译文: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洒论文呢?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

(来源:文章屋网 )

临江仙苏轼范文第2篇

“但愿初相遇,不负有心人”的意思是爱是不对等的,希望自己最早能够在对爱保持纯真的时候,就能够遇到合适的人,希望能够给真心爱我的人全心全意的爱。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是: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

(来源:文章屋网 )

临江仙苏轼范文第3篇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①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飘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注】 ①本词写于词人被贬闲居期间。

1. 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分析其效果。

2.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三句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

3. 概括词的下阕的主要情感。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 ①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本词写于苏轼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时。

1. 结合全词来看,词人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2. 试分析“归来欲断无肠”的艺术效果。

3. 结尾两句“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四、 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其一)

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 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临江仙苏轼范文第4篇

1、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2、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3、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4、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5、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秋瑾《九日感赋》

6、茂苑人归,秦楼燕宿,同惜天涯为旅。——《齐天乐·新烟初试花如梦》

7、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沈约《咏湖中雁》

8、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9、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10、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11、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1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13、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4、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15、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16、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7、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18、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19、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二首·其一》

20、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王维《不遇咏》

21、半窗灯晕,几叶芭蕉,客梦床头。——《诉衷情·秋情》

2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23、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24、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25、不知天外雁,何事乐?——徐祯卿《在武昌作》

2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7、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

28、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29、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30、泪鸿怨角,空教人瘦。——《瑞龙吟·送梅津》

31、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王恭《春雁》

32、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33、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白居易《除夜寄微之》

34、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35、听杜字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36、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37、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38、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39、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40、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41、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2、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3、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44、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4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6、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47、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高適《除夜作》

48、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49、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5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1、旧事逐寒朝,啼鹃恨未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52、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53、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54、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郑燮《满江红·思家》

5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56、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5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58、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王维《杂诗三首》

临江仙苏轼范文第5篇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1.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2.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2.1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2 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3.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临江仙苏轼范文第6篇

潘玉儿的父亲是街市上的小商贩,她则沦为歌伎。她美艳动人,妖冶风流。婴儿般的肌肤和一双柔弱无骨的美足成为她的制胜法宝。萧宝卷荒无度,到民间广选美女,始乱终弃。但自从碰上潘玉儿,就像是遇到了克星一样,死心塌地。为了讨好潘玉儿,这位游戏人间的皇帝做下了很多荒唐之事,痴情得一塌糊涂。

当他们的女儿夭折后,萧宝卷为了安抚潘玉儿,特别为她修建了神仙、永寿、玉寿三座宫殿。极尽奢华。在炎热的盛夏,为了让花园绿树成荫,他命人从各处寻找参天大树。为了获得一棵大树,不惜破门入户,强行抢夺。他甚至还突发奇想,命工匠把黄金凿成莲花的形状,一朵一朵地贴在地板上。当潘玉儿脚踝,袅袅婷婷行走其上时,就营造出了“步步生莲花”的美幻图景。

萧宝卷生性怪异。即使做了皇帝,也本性不移,而潘玉儿的出现,则让他变本加厉。更为荒诞不经。

在后宫中,萧宝卷时常以奴仆自居,为潘玉儿端茶送水,捏脚捶背。他们出外游玩时,他让美人坐在可以躺下睡觉的舒适的轿子上,自己却骑着马,像个随从式地跟在后头,即使众人议论纷纷,他也毫不在意。

荒唐的事情还有很多。潘玉儿出身市井,萧宝卷为了让她重温旧梦,特意在皇宫中搭建了一个市集,卖肉卖酒卖杂货,像煞有介事地做起了小生意。据《南齐书卷七・东昏侯》记载,他“又于苑中立市,太官每日进酒肉杂肴,使宫人屠酤,潘妃为市令,帝为市魁,执罚,争者就潘妃决判”。他让潘玉儿做市场的管理者,而自己充当城管小头目,执行罚款事宜。如果有什么纠纷,就由潘玉儿来裁决。为了真实再现市井生活,萧宝卷动用了数干宫人。这事儿在民间也闹得沸沸扬扬,百姓为此编了个民间小调“阅武堂,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酤酒。”

潘玉儿缘何能如此牢牢地掌控萧宝卷的心昵?除了潘玉儿自身的条件外,恐怕关键还在萧宝卷自身上。萧宝卷和南唐后主李煜一样,有恋足癖,所以对潘玉儿“步步生莲花”的一双美足无比热爱,时常爱不释手,甚至又吻又咬。有时他把潘玉儿的美足咬疼了,她便用杖怒击其背,毫不留情。而这位皇帝不仅不发火,还总是一副顺从样儿,乖乖地受罚。大有受虐倾向。而潘玉儿能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也正是切中了他的心理要害,满足了他的怪癖要求。

临江仙苏轼范文第7篇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性文体,着重抒发超出“礼义”规范的人性人情,以追求审美价值为己任。清朝人王岱就曾这样说过:“诗以温厚储蓄,怨不怒,哀不伤,乐不为旨,词则欲其极怒、极伤、极而已。”到了宋代,也就是词日丽中天,繁花似锦的阶段。首先应提到的是第一个致力于填词的作家柳永,他政治上失意,又长期在酒馆歌楼中流连忘返,因而也得以吸收民间新声的优点,创制出沤鸿篇巨制的慢词。而给宋词带来根本性变化的是苏轼。

苏轼所作的340多首词之中,豪放词为数并不多,却明显占了主流。词人或是在职,或是流放在外,饱受艰辛,抒发出的感情却是激昂旷达的,是那种高旷飘逸的豪放。我们看到他的词作或是表现为挽弓射虎的激昂慷慨,或是吟啸徐行的开朗旷达,或是对月伤怀的浓郁悲凉;他的感情在词作中是恣意奔放的。他同时又将神话、寓言、笑话纳入词中,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悟;他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摆脱了词为艳科的传统约束,确立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苏轼在词作中注入了词人自我的思想情趣和精神节操,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与诗歌创作一样,词创作也是苏轼自由驰骋、大胆挥洒的一方天地。他在创作中摆脱约束,显示词人的艺术个性,也显示他独特的文化精神。词作的风格,也就是词人本性的流露,是他对审美理想追求,贬斥柳永浮艳之词的东坡却又独独欣赏“浙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的雅致,可见清旷、达观正是苏轼所追求词学的审美理想。

苏轼是一位以性情取胜的词家,他在词中写给自己的心灵感受,自己的人生感悟,透露出苏轼超逸旷达的风格,呈现给我们一股游于世外,景随情迁,情随心动的积极、乐观的旷达风格。苏轼在词作《荷花媚》中就写道:“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这两句就凸现了苏词中的旷达之风。

一叶舟轻,双桨惊鸿。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行香子・过七里滩》)

这是苏轼所作的一首山水词。它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流动、变化的画面,自在轻柔,给我们一种清新的大自然气息。作者用他那旷达的胸怀装下了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舟一鸿,容山水在胸。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写景时,远写与近写,动写与静写交融在一起,将刹那间的感受织入永久的文字之中。因而我们所说的旷达并不是超脱现实,不食人间烟火,或是写想象、幻想中的境界。我们看到词人是以写现实生活中的景物、画境为主,并都赋予了笔下的景、境一种超常的美。那么词人又处于何地呢?他则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将自己的心灵升华到旷达、清静的境界,也使他的词作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味道。还有他的山水词《临江仙・风水洞作》《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也都是有意无意地将人生升华到超逸的审美的境界。

苏轼词作表现出的旷达的词风,远不止这些山水词,像咏怀词《阳关曲・中秋作》等,赠答词《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等,这些都是超出常境,表达了词人的高致、旷达的作品。还有一首脍炙人口,也是最能体现苏轼真性情,旷达胸怀的中秋思弟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在丙辰年,也就是1076年中秋之夜,因见月思及自己的人生遭遇和亲人而作。从全词来看,苏轼开篇就出奇语,抬头望月却要问“明月几时有”?突发奇想欲乘风归去,却又恐天上寒冷,这里也有意指他的政治遭遇。等他想通之后,觉得不如留在人间,于是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积极乐观的情绪。这种起伏跌宕的写法,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人世间的遭遇使他倍觉苦闷,内心深处也有深深的郁愤之情,于是他想要借助佛道思想,尤其是老庄思想进行自我排遣,逃脱尘世功名的纠绊,“欲乘风归去”。苏轼自有“奋励当世志”,虽是屡被贬逐,却终有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况且词人又耐不住天上的寒冷,于是作者儒家入世的思想最终战胜了佛道的出世思想。他认为入世不易,出世尤难,倒不如在人间做个地方官,只要奋发努力,也可以为国家,为人民尽一份心、效一份力。

临江仙苏轼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苏轼 题材 革新 内容 形式 豪放

苏轼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为词的发展开拓出全新的世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把词与诗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

苏词不仅内容开阔,而且表现重点有所转移。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凡是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与苏诗一样,苏词也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展现其乐观旷达的情怀和超然物外的境界。在这之前,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至苏轼藉词发抒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始摆脱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另一旗帜。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这首词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和少年时代豪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词作展现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

在风格上,于柔媚婉约之外,另创恢宏雄迈的豪放词风,这在两宋词史上是一次重大转变,为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派开了先路。《江神子・密州出猎》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此词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念奴娇・赤壁怀古》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同时借此讴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在形式上,无论是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还是语言、音律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增强了词这一新诗体的表现功能。他开创了直抒胸臆甚至纯以议论写怀的抒情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以宏大场面烘托非凡人物,用日常小景寄情寓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人生思考,寄托美好愿望。

苏轼使词由“歌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的词,侧重表现作者的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较深入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风貌,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e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作为一位忧国爱民、深有抱负的士大夫文人,苏轼的浩然正气,广漠绵邈的箪思深虑,情感复杂的精神生活,常通过此类词表现出来。苏词充分地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倾诉自己的人生感慨,抒写作者多种多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感受,叙述生活的事件,表现了亲人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描绘山川景色和农村生活场景。将词作为陶写性情之具,其意义首先在于开拓了词的抒情功用,使词在合东歌唱之外,还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其次在于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很好地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他注重以词陶写情性、与传统诗教偏重社会政治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又有所不同,而是比较贴近于歌词创作的实际,对传统诗教作了合乎情理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