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赞扬老师的诗句

赞扬老师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赞扬老师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赞扬老师的诗句范文第1篇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创设情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1、散文描述法

2、音乐烘托法

3、绘画激趣法

四、理解诗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1、 释 (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3)儿女共沾巾:分手时的少男少女。(4)潭影空人心:空,使……一扫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杂念一扫而空。

2、补(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调 (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无限河山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泪无穷无尽。(3)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

4、想(1)海日生残夜:黑夜尚未散尽,一轮红日就从大海中冉冉升起。[先译后联想]黑暗之中孕育着光明,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当中,最后光明冲破了黑暗,放出万道霞光。这是多么令人惊奇多么令人鼓舞的一幅画呀!

5、品(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

(2)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品]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初语第三册)[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五、指导朗读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朗读教学时,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一是为读而读,对学生的朗读不加以指导和评点,走过场而已。二是只放录音带而不亲自示范朗读。由于朗读带一般由艺术表演家录制而成,其阅历和感悟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顾城乡学生的差别,不因材施教,不考虑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硬要机械模仿,无异于拔苗助长。我们主张最好老师当面范读,同时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因材施教,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起到录音带无法替代的作用。录音带的作用适合于诗歌欣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一般不适用于范读。三是朗读前缺乏感情理解的基础和忽视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

2、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3、古诗的读法有三种类型:朗读、朗诵和长吟,这三种对节奏的处理要求有所不同,应当分清类型。另外,师生对朗读的要求也不一样,应该有所区别。

4、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赞扬老师的诗句范文第2篇

新年伊始,一场不见硝烟的疫情阻击战就开始了,无数“逆行者”在时代的洪流中,奉献自我。其中,不乏平日默默无闻,却依旧努力拼搏的平凡人。

星火.微光.医者仁心

疫情当下,她们,带着无畏,决心,勇气,冲向前线。她们是英雄,却也是孩子;“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她们的责任心令人敬佩;病人的痛苦,她们尽心解决;而自己的痛,她们尽力忍着,这种大无畏精神让人心疼;为了胜利,她们将自己那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割下,而那一句“我们连命都不要了,还要什么头发?”则让人们敬仰;她们那不要命的拼搏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后人的称赞吗?不,是为了肩负责任,是为了让人们远离痛苦,同样也神州大地能再次迎来春天。

致敬,医者;致敬,奋斗着的平凡人。

星火.微光.育者苦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在疫情当中显得更加真实。

总是听见网上说老师总是在微信群,钉钉群里大喊大叫,日夜不停。可是你想过了吗,老师整天的唠叨,训斥是为了什么?她们本可以在家中享受,为什么还要整天忙着改卷子,批作业,视频讲课?都是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补上我们因疫情而拉下的课程,为了我们不因因疫情而悔恨终生。我们每天叫苦叫累,她们却日日夜夜不停工作,从不说累,她们的那种精神,必应得到尊重。

致敬,育者;致敬,奋斗着的平凡人。

星火.微光.万众一心

当我们将目光从她们身上移开,继而看到的是无数在家中宅着的“普通人”,自疫情以来,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响应国家号召,待在家中不出们。他们,也应得到尊重,当我们都在赞扬医护人员,老师等人是,却忽视了他们,若没有他们遵守规则,不添堵不添乱,怎么会有中国疫情初步胜利的现状。他们,也是英雄,可以说,是他们齐心协力,造就了中国。

赞扬老师的诗句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当今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诗歌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以教授课文《声声慢》和《孔雀东南飞》为例,从诗歌教学的诵读和探究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如何使诗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提起诗歌,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春花秋月、大漠孤烟、姹紫嫣红、孤藤老树等等的景象,虽然毫不相同但却一样让人感觉到美丽与陶醉。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孕育了无数杰出的诗人,诗歌在我们璀璨的中华悠久文明中,是最明亮的一颗星星。诗歌不仅仅是人文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认真去传承与发扬。

本人在中专执教语文近五年,发现现在的学生急于求成,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学这个有没有用”。虽然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偏重于实用,但一些经典的诗歌仍然有被收录在教材中,对此,我十分认同。我认为不管到任何时刻,语文的审美性与文学性都不能丢弃,我们在讲究实用之外不能忽略了美,更不能割裂了语文的含义。下面,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谈一谈。

1诵读发现字词之美

我今年教的是中专二年级的语文,在今年所教授的三十多篇课文中,学生学习兴趣最浓的是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与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这一个发现让我十分惊讶,原先我以为因为时代的久远学生会对古诗兴趣不大。但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我发现关键在老师的引导与教学。诗歌的学习没有诀窍,诵读是一条必经之路。我在教导这两首诗歌的时候,把诵读放在了首要的地位。例如《声声慢》,开篇十四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在教学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不停诵读,找出这十四个字的特点以及理解诗人的动作与心境的变换。学生首先发现了它们是“叠词”,其次学生们感悟到作者的动作先是寻觅一番,而后发现周围一片冷清,心里觉得十分凄凉,更是一片戚戚然。叠词的运用以及反复强调,再次凸显了作者的愁绪,诗句中十四个字,虽无一字是愁,但实则景景是愁,处处是愁。套用作者的最后一句,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愁绪也强烈地感染了读者,叫人不禁沉浸在诗人的愁怀中无法自拔。

而当我讲解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一句时,我要求学生一再地朗读,特别注意读到“雁过也”时,要放慢速度,特别把最后一个“也”字拉长,要读出那种大雁飞过的感觉。这句话诗人写得特别好,不仅有形,而且有声。我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看着大雁飞走,感觉周遭的一切物是人非的悲痛。

当我提问“大雁的鸣叫真的伤心吗?为什么?”学生回答说不是的,是因为诗人的心情悲伤,所以听见大雁鸣叫的声音也觉得很悲凄。我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列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告诉学生在诗歌中,一切的景语皆情语,因为诗人自己感动,于是看见花在落泪,诗人不愿意别离,所以听见的鸟鸣叫得心碎。这就是文学的美,没有科学根据,只凭借着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去体悟那一种深沉的美丽。学生听后不停点头,我也收到了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2探究擦出思想的火花

现在中专的课本里常选用一些现代的励志小品文,这些文章当然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然而那些经典传统的诗歌,除了能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同样能够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擦出思想的火花。新课标中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的确如此,有一些诗歌可以带给人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有一些诗歌却因为人们的解读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叙事诗,诗歌中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专制的残酷以及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人们渴望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讲授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去回顾温习中国古代那些美丽的爱情故事。例如 “牛郎织女”、诗人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血泪沈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双飞蝴蝶”等等。同时,我也让学生们思考三个问题,第一、这几个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第二、而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你认为有哪些?第三、为什么这些故事会经久不衰地流传下来? 转贴于

带着问题我们开始了这首诗歌的学习,通过对课文重点章节的分析以及细节的讲解,学生渐渐掌握了课文的主要脉络以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些学生不理解刘兰芝为什么那么惧怕她婆婆,而她婆婆又为何能那么权威?我指出,这其实与当时的封建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据《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焦母在那个家庭当中的地位就如同一个皇帝般可以为所欲为,无所不能。刘兰芝和焦仲卿他们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死已经是一种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大限度的反抗与叛逆。

我讲到这里,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之前提出的三个问题。他指出,这几个故事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受到封建礼教、家长专制的迫害与摧残。而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这些故事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像刘兰芝焦仲卿这样敢于反抗的精神值得歌颂和赞扬。对于他的回答,我暂时不置可否,而是问其他同学的意见。大多数同学表示同意,而有些同学则有自己的看法。我鼓励有不同想法的同学站起来回答。于是有人提出第二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当时人们的门阀观念太过严重,虚荣心太强。还有同学说第三个问题他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些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当今社会婆媳矛盾突出,婚嫁门第观念严重。

让我十分惊讶的是,有一位平日里十分沉默的女同学举手回答,说她认为这些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做不了刘兰芝焦仲卿、梁山伯祝英台,很多人都不敢为爱情而死,他们却敢,人们很羡慕,于是就流传至今。她的回答十分另类,颇有新意。这让我不禁想起作家李碧华写过的一段话,“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对于学生们的这些回答,我都予以了肯定。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同的文章由不同的人读来,肯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语文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诗歌尤其如此。我最欣慰的是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语文能力与情感素质。

综上所述,中专的诗歌教学应该得到我们充分的重视。诵读和探究对于诗歌的鉴赏更是必不可少的。诵读是鉴赏的基础,探究是鉴赏的深入,只有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赞扬老师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民主;兴趣;想象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美国学者阿瑞提也曾说:“创造活力可以看成具有双重的作用,它增加和开拓出新的领域使世界更广阔,同时又由于使人的内在心灵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发展了人本身。”可见创新精神多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新。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呢?

一、民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

“你有一只苹果,我有一只苹果,换一换,每个人还是一只苹果。你有一个概念,我有一个概念,换一换,每个人就有两个概念”。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心灵的感受、理解、欣赏、耕耘、创造的过程,是多元的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

在教学《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凯勒的精神,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样两个问题走进海伦的世界:1.文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并说打动你的理由,可以写上自己的批注;2.读了文章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性,也为了使讨论进行得深入一些,我这样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畅所欲言。集体交流时,学生谈得最多的是课文的第四、六自然段,学生为海伦刻苦学习、坚忍不拔的精神而感动。有的说:小海伦虽然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对知识是如此渴求,我看到了一个坚强的小海伦。有的说:小海伦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作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她对未来有着无限的追求,有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完课文后,我请学生用一句话写出最想说的话。不一会儿,一句句话诞生了。“海伦,你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真令我佩服!”“海伦,生活的强者,命运的主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让我们以海伦为榜样,共同努力学习吧!”……就这样,榜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竖起。

二、兴趣创新能力培养的水份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溶入课堂,做到乐学、善学,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培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的倾向态度会激起无限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时,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伴着音乐欣赏几组与春天美景有关的画面,引出了今天古诗的内容。在了解作者杨万里,初读古诗后,我问学生:这是一幅追春图!可全诗无一“春”字,春在哪儿呢?同时向学生展现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表达所看到的情景。学生听我这么一问,忙睁大眼睛找春天。就这样学生理解全诗的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就水到渠成了。

三、想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肥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里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动脑,产生奇思妙想,让创新有取之不尽的源泉。这是一堂六年级的语文课――《明天,我们毕业》。大屏幕上是绿草如茵的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天真烂漫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此时,在轻松舒缓的音乐声中,同学们那优美动情的声音也在流淌:“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你一首歌,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你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学生入境动情,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想象如甘泉汩汩流来:有的说:“啊,老师!美丽的阳光因你而灿烂,路边的野花因你而芬芳,无知的孩子因你而聪明!”有的说:“您是一滴露珠,滋润着美丽的花圃,当蓓蕾绽开青春的笑脸,露珠早已干涸,您不后悔!因为您是花儿的乳母!”……孩子们是那样的忘我,那样的投入。在这意境里,孩子们固有的灵性在迸发,原始的诗情在生长,创新的火花在燃烧。谁能说,这样的课堂不令人神往?

四、鼓励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阳光

赞扬老师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一、 从关键词语着眼

词语作为语言最基本的要素,是运用语言的基本单位,不会运用,词语也就没有了灵魂。所以,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词语教学最终要指向运用,这是词语教学的核心。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创设“词语运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运用,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值。例如,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一文中“诠释”一词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诠释”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诠释”是说明、解释的意思。

师: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生:文中是指谭千秋用他51岁的宝贵生命解释了什么是高尚的师德。

生:文中是指谭千秋用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行动解释了什么是伟大的师爱。

师:读读课文,找找谭老师的表现,他的一言一行还“诠释”了什么?

生: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每天早早地赶到学校”,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生: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绘声绘色”“妙语连珠”“很有幽默感”的教学,诠释了他高超的教学技艺。

生:谭千秋,一位普通的父亲,他用“给女儿洗漱穿戴”“带着她出去散步”,诠释了父爱的温暖。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语境中,借助文本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这是一种指向于“言语运用”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在课文情境的基础上,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进了对文本中人物品质的感受和体验,真正做到了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

二、 从优美句式入手

苏教版小语教材文质兼美,课文中不乏优美的句子,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相关的句子训练。例如,苏教版五下《灰椋鸟》一文中描写灰椋鸟归林时队形的语句结构整齐,而且动词运用非常恰当:“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教学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写句子,锤炼语言表达。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又一群,一批又一批排着各种队形的灰椋鸟向我们飞来。想象一下,可能还会有哪些奇特的队形呢?

生:有的围成了一个巨大的爱心。

生:有的聚成了一座高高的山峰。

生:有的形成了一股巨大的龙卷风。

生:有的凝成了一条蜿蜒起伏的长龙。

生:有的汇成了一股涓涓细流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加法,把这几位同学的想象加在一起,不就组成了一段优美整齐的排比句了吗?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有的_________,有的 ,有的 ……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文本中优美的句式,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积累、欣赏,更重要的是为生所用。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的句式仿写几句,重组文本言语材料,不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到灰椋鸟队伍之大、数量之多,气势之壮观,还积累了语言表达形式,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 从典型段落切入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典型结构,可以进行言语实践的训练,开展仿写练习活动。例如,苏教版三下《庐山的云雾》的第2自然段,围绕“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具体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这四种姿态,通过四个比喻,妙不可言。这种典型的先总述后分写的构段形式及打比方的描法,对于小学生写作有很强的示范性。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悟总分段落的结构特点,然后学着写写天空中千姿百态的白云,或花坛里美丽的……现摘录学生练习片段如下:

天空的白云千姿百态。那些在我们头顶的云,仿佛老师一样慈爱地望着我们;那些飘在树顶的白云,仿佛人们为小鸟搭的白色绒窝。白云遮挡天空,它是巨大的天幕;白云缓缓飘动,它又是潺潺的溪流。

小盛开了,多么美丽呀!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真是五彩缤纷。有大有小,大的像绣球,小的似碧玉,美得那么可爱!那花朵,有的像老爷爷的杖,有的若蛟龙的爪子,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瞧!那一朵粉红色的昂首挺胸,豆芽似的花瓣紧紧簇拥在一起,远远望去,既像一个小绒球,又像一个大家族围坐在一起,商议什么事情。再瞧那儿,一簇簇堆在一起,在听秋风老师为她们讲故事呢!看她们一个个扬着脑袋,挺着胸脯,坐得端端正正的,大概都想得到秋风老师的表扬吧!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在练说仿写中调动语言积累,展开思维活动,进行语言实践,这是语言吸纳运用,这是情感领会倾吐。学生说得自由自在,练得兴趣盎然,把白云、写得非常生动、美丽。通过这样的练习,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经在同学们的心中生了根。

四、 从特殊文体着墨

翻阅语文教材,诗歌是一个小小百花园。这些儿童诗贴近儿童生活,形式灵活,简单易懂,琅琅上口,深受学生喜爱,让它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学生读写结合是很不错的措施。例如,苏教版三下《长城和运河》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两部分的结构相同,运用反复的写法,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文本规范、准确、优美的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我在课文学习即将结束时,设计了一道语言尝试运用训练题:从古到今,你知道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伟大奇迹?请你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模仿文中的诗句写写诗,赞颂它。

学生在课堂上群情激昂,跃跃欲试。他们根据搜集的资料,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着祖国的伟大奇迹。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作品:

《东海大桥》: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横卧在东海上/熠熠生辉,气势雄伟/北起芦潮港,南到小阳山/东海大桥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

赞扬老师的诗句范文第6篇

一、文言文

【考场实录】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答:锡宴不到场,这是不听从虔君的命令。人家的主人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安心处在一起吗?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世人讥讽他持禄加固宠幸。

【错因分析】(1)①不懂通假,“锡”通“赐”,“锡宴”就是“赐宴”;②误解实词,“虔”,恭敬,误译为人名;“人主”,国君,误译为“人家的主人”。(2)①不懂省略,“纠正”之后省略“弊病”,没有补充;②实词漏译,“持禄”应该按照两个词翻译。

【增分对策】(1)实词过关。重读五本必修教材,对所有文言到“三会”:会读、会翻译、会解释加点的词,特别要注意对课文注释实词的理解、记忆。(2)掌握翻译方法。① “对译法”是基本的方法,除专有名词、虚词之外的词语,一一对应翻译为现代汉语词汇。②“补充法”,原文省略的主语、宾语等成分。③“调整法”,遇到倒装句、被动句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要调整为合适的现代汉语句式。

【参考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二、古代诗歌

【考场实录】

(1)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

答:①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怨愤;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表达自己对君主混淆是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向往。

(2)简要分析“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016年高考天津卷)

答:①沉落的太阳边,鸟儿纷纷飞下,借此抒发作者繁乱的心绪;②景与情结合,秋天的原野,一片荒芜,结合了诗人沉闷的心情。

【错因分析】(1)乱贴标签,“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怨愤”“对君主混淆是非的不满”等说法受到思维定式影响,大凡李白的诗歌,考生都习惯给其贴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壮志难酬的标签,没有透过具体的诗句去认真分析思考。(2)答案不全面,要点①只是写出了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没有答出“表现手法”。(3)不用术语答题,要点②中的“情与景结合”可改为“寓情于景”。

【增分对策】鉴赏诗歌思想情感:(1)从标题入手,紧抓表达情感的关键词;(2)从注释入手,理解背景、词语、典故;(3)抓关键词句,根据“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便可以想到本诗对大唐盛世的赞扬。

鉴赏艺术手法:(1)建立手法术语系统,掌握各种手法的特点、表现效果;(2)根据诗歌内容、形式特点,确定手法名称;(3)规范答题,依照“手法名Q+引述分析+运用效果”的格式书写答案。

【参考答案】(1)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天原野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三、实用类文本

【考场实录】

(1)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

答:①他在1985年第一次有了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的愿望。②泰国之行使他深受刺激,他痛感自己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③他接触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并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表达。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

答:①坚持独立思考,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②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成名,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务本求真。③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

【错因分析】(1)照抄原文,要点①②基本是照抄原文内容,没有体现题干要求的“概括”精神;角度重合,要点不全,要点①②都指向思想的求改变,角度是相同的,仍然缺少了他想要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这个要点。(2)以具体代抽象,要点①“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和要点②“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成名,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等都是具体事件,不是“治学特点”;要点不明,答题不规范,要点②中的“务本求真”,要点③中的“经世致用”都是观点句,应该置于句首。

【增分对策】(1)圈点勾画:根据题干要求,圈点勾画文中相关素材(事件、语言、评价)。(2)角度归类:从不同的角度对答案素材进行分项整合,如第(1)题,可从思想变化、小说创作、特色追求这三个角度进行分类。(3)抽象处理:对圈点出的答案素材进行“抽象化”处理,即“化事为理”。如第(2)题中要点①“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是具体事件,不能代替其体现的“治学特点”,可概括为“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要点②“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成名,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可概括为“积少成多,不断增改”。 【参考答案】

(1)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地位;③他认为自己是从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四、文学类文本

【考场实录】

(1)“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Ⅲ卷)

答:①“我”并不是作者,是作者安排的故事的讲述人;②“我”与王得贵是朋友,得贵让“我”捎钱给他爹,因此认识了王有福,并劝他去法院告状,他不听;③“我”与王有福认识不同,王有福撞了德巴街酒店的玻璃受了伤,害怕赔偿,还内疚,我认为他应该以法维权。

(2)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Ⅲ卷)

答:①朴实懂礼貌,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经济拮据,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的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错因分析】(1)审题不清,答案要点部分涉及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但都不是十分明确;以情节代观点,要点②③基本是对原文情节的复述,没有汲及“作用”层面。(2)概括不准确,“懂礼貌”“经济拮据”等没有准确把握王有福的性格特点。

【增分对策】(1)分析次要人物,需要从次要人物参与的情节、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与主要人物的关系等方面思考。(2)概括人物性格,要依据相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等。这里根据“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可以概括出王有福的“谦卑”;二是关注人物的语言,根据“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可以得出王有福的“小怕事”“狡猾”;根据“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可以概括出王有福的“善良”等。

【参考答案】

赞扬老师的诗句范文第7篇

——窦桂梅《牛郎织女》示范课的启示

肖田中小学语文温风云

近观窦桂梅老师在杭州“千课万人”观摩活动上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感触颇深,亦耐人寻味。同时,我禁不住要问:对年仅十一二岁的孩子,有必要大谈“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吗?引发了我的深思。

我们都知道,窦桂梅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创新为生命”,形成了她教学上有理论、有思想、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思想品格:

一是关爱学生的教学思想品格

“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这是窦桂梅有名的教改命题,是她对教育实质特点的深刻理解。

窦桂梅说,要把语文教学课堂变成温馨愉悦的儿童乐土,“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好学生的感觉”,要把冷峻的说教变成亲切的嘱咐,把严肃的鼓励变成真挚的叮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潜能、智慧。

二是注重创新的教学思想品格

创新,即是窦桂梅教学的方向目标,也是她教学的灵魂特色。“三超越”是对她教学创新的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超越教材”,她努力形成现代课程意识,冲破传统教材和教学传统的禁锢,构建开放的、多维的、立体的课程、教材体系;“超越教师”,她辩证认识“师”与“生”的“教”与“学”的关系,摒弃“教师中心”“师道权威”的陈腐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学习观,尊重学生的人格,适应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探求和涉猎的积极性,全方位地解放学生的视界、思想、感情和心灵,让学生的攀登信念、超越意识、求异思维、批判见识、攻关志向、创新品格逐步地发展起来;“超越自我”,她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持续发展,探索思维规律、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学会——会学——乐学”的学习境界。窦桂梅在创新教学的总体框架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求异意识、争鸣意识、合作意识,注重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的全面训练,形成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格和创新学习个性。

三是崇高效能审美的教学思想品格

窦桂梅提出“让诗教永驻语文的课堂”。在她潜心营造的审美教学大格局中,教师是美的,学生是美的,显性教学是美的,隐性教学是美的,教材是美的,设计是美的,结构是美的,教法也是美的。

听窦桂梅的课,人们都说是一种审美享受。课上有娓娓动听、婉转清亮的朗读,有美观精致、隽永流丽的板书,有新颖快捷、栩栩如生的图画,还有变化有致的电脑多媒体的配置和旋律优美的音乐的衬托,多种教学语言、手段、因素构成了审美的意蕴、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意境。而尤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师生的对话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悟的诗彩,让人听不够、看不够。窦桂梅教学大美育的创造实践揭示了教改的一个真谤:具有审美品格的 教师,是高层次的教师;具有审美品格的教改实

她坚持以科研为教改的动力和方法,注重研究语文教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注重探索语文教改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注重实现教改思想的升华、认识的飞跃、理论的总结努力把语文教改的实践形态转化为语文教改的理论形态,逐步实现由创新教育的“必然王国”向创新教育的“自由王国”的转变,实现有所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持续发展。验,是高层次的教改实验。

在本次观摩课上窦桂梅老师执教《牛郎织女》,是按照“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的顺序教学的。《牛郎织女》是我过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被落选在了新学期小学语文教材里。她的教学“预案”里写的是 “主题:美满”,实录中写的是“主题:对‘美满’爱情的追求”。读到此处,我有点疑惑了,是赞扬牛郎织女“对‘美满’爱情的追求”,还是教学生“对‘美满’爱情的追求”?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教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如下几处:织女与王母娘娘是什么关系?有人说在《宝莲灯》中,玉帝和王母娘是夫妻;在《七仙女》里是母子,说织女是玉帝的女儿。我想,王母娘是织女的母亲也好,是织女的外祖母(“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也罢,总之不是小姐和女管家的关系。姐妹们劝织女[师:和你一起下凡的仙女有谁?(让“织女”推荐其他“仙女”,然后教师对着被点名“仙女”)姐妹们,你们知不知道织女下这样决心的后果吗?劝劝她吧。生:哎呀,织女啊,你知不知道王母娘娘可是心狠手辣呀,你要是到了人间,那违反了天规,王母娘娘可是要对你进行严厉的惩罚呀。说不定还丢了性命呢,还是不要下人间了。 (板书“决心”)] 细听窦老师《牛郎织女》,我发现教育学生“对‘美满’爱情的追求”的话还真不少!

师:牛郎和织女的决心,打破了人间与天上的界限,他们是争取理想生活和爱情自由的英雄!他俩对爱情不灰心、不变心!始终坚守着一颗执着而坚贞的心。可毕竟他俩一年才见一面,在你眼里,你觉得这算是“美满的爱情”吗?

……

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描绘的是一个多么温柔可人的美丽的女子呀。男孩们,将来,真的有了让你心仪的女子,不防也用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女孩看你好有文采,读着这纯洁与美好的诗句,说不上,给你回信——“星星知我心”于是一段美满的姻缘就此诞生了。(大笑)

……

师:……不管怎样,“爱情”是我们生命中绕不开的长长的日子。我尊重同学们的意见,敬重你们能这样大大方方地谈成人对你们刻意回避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信你们会有更深的体悟。

……

赞扬老师的诗句范文第8篇

一、添加法

添加法是把话题或话题核心词当作文题的一部分,在它们的前后添加词语从而形成文题的一种拟题方法。它有三种情况:

1、前缀法:即在话题或话题核心词前面加词语而形成文题。如2001年文题《感悟诚信》《呼唤诚信》《歌颂诚信》等,2002年文题《面对选择》《秋菊的选择》等。

2、后缀法:即在话题或话题核心词后面添加词语而形成文题。如2001年文题《诚信为本》《诚信无价》等,2003年文题,《理智的重要》《情要深深,理要昭昭》等。

3、前后添加法:即在话题或话题核心词的前面和后面同时添加词语,从而形成文题。如2002年文题《我选择善良》《我选择你,我的中国》等,2003年文题《重情更须重理》《莫让感情蒙蔽了眼睛》等。

采用添加法拟文题,考生先要注意分析话题本身的语法结构。如果话题是一个词,很适合采用这种方法;如果话题是一个短语或句子,那就要先提取话题核心词。

二、借用法

借用法就是借用名言警句、格言俗语等生命力较强、影响力极大的句子来作为文章题目的一种拟题方法。

1、借用名句:

如2001年文题《众里寻他千百度》,考生借辛弃疾的名言来表达呼唤诚信、寻找诚信的主题;2002年文题《去留肝胆两昆仑》,考生借谭嗣同的诗句高度赞扬了他为国难而死、为变法而死的伟大选择;2003年文题《感时花溅泪》,考生借杜甫的名句说明了一个人的感情往往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即景随情迁的道理。

2、借用歌词、名著等

如2001年文题《明明白白我的心》,考生借成龙、陈淑桦演唱的歌词,表白自己坦荡诚信、拒绝坑蒙拐骗的价值取向;2002年文题《神曲》,考生借但丁的作品名称来作自己的文题,描写了在岁月的四个时期,人在社会中被扭曲的心灵,而“我”却走向了个性、自尊、自爱的选择历程。

三、化用法

化用法就是借名言警句、格言俗语等作为范本,利用其形式,加进自己的内容,形成一种仿拟的警句式文题的一种方法。

如2001年文题《诚信所至,金石为开》,就是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化用而来的;2002年文题《择善而从》,就是对《论语》中名句“择其善其而从之”压缩而成,从而表达出作者的一种明确的选择;2003年文题《怎一个情字了得》就是化用李清照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修辞法

修辞法就是巧妙地利用各种修辞格来拟题的一种方法,它能让文题新颖含蓄、精练生动,从而使文章闪现出一种生动、形象的光彩来。

如2001年文题《诚信是金》《诚信―――生命的双桅船》等,2002年文题《我心如雪》《站在心灵的十字路口》等,2003年文题《情感是一把双刃剑》《感情――― 一副有色眼镜》等,它们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格。又如2001年文题《诚信漂流记》《诚信走访记》《诚信摆渡》等,2002年文题《与永恒拔河》《让爱导航》《心,请你告诉我》等,2003年文题《让理性主持宣判》等,它们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此外,还可使用反问、借代、对偶、双关、夸张、呼告等修辞格,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五、算式法

算式法就是特意借助数学公式这一形式来拟题的一种方法,运用算式法拟题可以达到一种新颖别致的视觉效果。

如2001年文题《7-1=0》,就很形象地表达出丢弃诚信背囊后将会一事无成、一无所有的观点;而2002年文题《1>100》,主人公在“一百个好处”与“一个中国国籍”之间选择了“1”,文题艺术地诠释了“心灵的选择”这一话题。

六、切文法

切文法就是根据自己所选的文体和所选的题材来拟题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