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热带雨林气候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气候类型;纬度分布;海陆位置
【中图分类号】G552.04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31-01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由于各地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季风、人类活动”等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因而气候差异很大。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每一种气候类型都是由各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影响的主导因素是有差异的,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地形是一个重要因素。地形中由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山脉分布、山脉走向和迎风坡背风坡”等的不同,都会对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产生影响,甚至会破坏气候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因此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由于地形知识综合性强、要求有很强的空间概念,因此也就必然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对地形知识的拓展分析,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化解。一般情况下,从赤道到两极依次出现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极地气候。但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常出现一些特殊现象,笔者总结如下:
一、纬度分布特殊
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至南北纬1O。之间的地区,受纬度位置及大气环流影响,具有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及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其实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地峡东北部。它们虽然远离赤道,但由于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地带,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从而使七述地不但气温较高,而且降水也较为丰富,符合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所以发育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是因为处于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之下而形成的。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时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成因相似的是南美洲圭亚那高原上的热带草原气候。
二、海陆位置特殊
1、沿海地区的热带沙漠气侯。一般而言,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但由于受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也有降水较少的气候类型分布。世界上许多地区的热带沙漠气候一直分布到西部沿海,主要是由于离岸风和流经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西侧的阿塔卡马沙漠、澳大利亚西侧的维多利亚大沙漠、撒哈拉以南非洲西侧的纳米布沙漠的形成都是上述原因形成的,索马里半岛沿岸的热带沙漠也跟夏季的离岸风和索马里寒流有关。
2、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J陛气候一般分布于温带大陆性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干旱少雨。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西距海洋都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地处高大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而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另外,亚洲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也是距海较近,但由于地势高,受海洋影响小,所以沿海地带形成地中海气候,而内陆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类似的还有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内部的温带大陆。眭气候。
3、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纬4O°一60°之间的大陆西岸,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有一些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常年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的特征是冬暖夏凉,年温差小:海洋性气候区内愈靠近大洋,气候的海洋性愈强。特别是在冬季,因沿岸有暖流经过,西风从暖流海面吹来,气流温暖潮湿,因此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东岸暖得多。最冷月均温均在0℃以上。夏季时暖流水温仍较大陆温度低,海上要比陆上凉得多,这里受西风影响最热月均温在22℃以下。由于冬暖夏凉,年温差要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小得多。全年有雨,冬雨较多:此区正当温带气旋活动的路径上,气旋雨量丰沛,特别是冬季时温带气旋更为活跃,雨日很多,但降水强度并不大。冬季降水量在全年所占比例稍大,全年没有干季。用一句话概括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在晋教版地理教材中,巴西这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从“茂密的热带雨林”“复杂的种族成分”“快速发展的经济”三个方面介绍了巴西。教材通过“信息传递”和“积极参与”等内容和活动适当拓展了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概况、现状以及森林的作用等内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本节课的设计,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巴西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二、学情分析
巴西是南美洲的大国,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处于热带的国家,拥有热带雨林的国家,是足球王国,这些知识学生可能已经具备。同时巴西无论从纬度位置、气候、人种、文化上都与我国有很大差异。所有这些都会让学生对巴西充满好奇心和亲近感,进而产生学习它、认识它、了解它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读图认识巴西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并探讨各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阅读教材,课外搜集资料并结合实际列举出森林的意义。
3.知道热带雨林的分布,用事实材料说明热带雨林的现状及保护措施,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巴西的地理位置及其自然环境、热带雨林危机及保护措施。
五、教学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收集巴西的图片、资料,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巴西球员和桑巴舞的图片播放巴西亚马孙河、热带雨林和丰富矿产资源视频。
设问:通过以上的信息,大家能猜到今天我们要学习哪个国家吗?
回答:巴西。
提问:大家对巴西有什么印象呢?
可能回答:巴西足球、位于南半球、有热带雨林等。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太平洋去巴西参观一下,好不好?
板书:巴西——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新课学习】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设问:我们要想准确地到达巴西目的地,首先需要知道巴西的什么呢?
回答:地理位置。
板书:地理位置
设问:需要知道巴西的哪些位置呢?
回答: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
(课件展示巴西位置图)
【活动】
同学们可以到讲台上在课件上为大家指出巴西地理位置吗?
生1:巴西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生2:赤道穿过北部,南回归线穿过南部。
设问:纬度位置除了能给我们定位巴西以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回答:知道巴西的热量带,巴西主要处于热带。
生3:巴西东临大西洋。
生4:位于南美洲东部。
【小结】刚才各位同学很积极、主动,给大家讲得也非常准确到位,说明大家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学会了读图和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
过渡:根据大家的准确定位我们已经来到了巴西,在这里你还会看到那么高峻的山脉吗?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巴西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多媒体展示巴西地形图)
学生指出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位置。
板书:地形——平原(亚马孙)、高原(巴西)为主
强调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过渡:大家来到巴西,会感觉到巴西气候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呢?
生:炎热,因为巴西纬度位置低,位于热带。
(多媒体展示巴西气候类型图)
设问:巴西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呢?
生: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
提问:这两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呢?
生A: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
生B:热带草原全年高温,具有明显干、湿两季。
师:很好,大家还记得热带草原气候在哪个地区分布最广吗?
回答: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板书: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
过渡:设问: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是哪条呢?
生:亚马孙河。
设问:有哪位同学知道其中的原因呢?
回答: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降水丰沛。
板书:河流——亚马孙河(流量大)
承转:巴西地处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全年高温,降水丰沛,湿热的气候条件孕育了茂密的森林。上课前放的视频里面那茂密的热带雨林大家喜欢吗?
回答:喜欢。
师:请大家结合教材,参考搜集的资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森林的作用,并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汇报讨论成果。
A组:为人类提供木材、果品、药品、工艺盆景等。
B组: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c组:净化空气,改善大气质量。
D组:调节气候。
E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师:森林有这么多的作用,我们应该保护它才是,可是巴西的热带雨林却为什么在“哭泣”呢?(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破坏图片和“哭泣的森林”漫画)
【总结】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很优。越,为巴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八、教学反思
1.考纲要求: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高考热点:(1)从考查内容上看,侧重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特别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2)从考查形式上看,往往以区域分布图、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等为载体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特点;(3)从考查能力上看,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读图能力。
3.考点分布:2011年上海地理卷第58题;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1~2题;2012年天津文综卷地理部分第10~11题;2012年安徽文综卷第26~27题;2012年江苏地理卷第1~2题;2012年北京文综卷第4~5题;2013年北京文综卷第40(2)题。
4.命题趋势:利用模式图、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区域地图考查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各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二、特殊自然带及成因
全球陆地自然带绝大多数具有地带性,并且与气候类型相对应。各种气候条件影响下都能形成与之相对应的陆地自然带。所以一般情况下,依据某地的气候类型就能判断出其所在的自然带。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全球陆地自然带中,由于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有那么几处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并不对应,从而形成了特殊自然带。总的来说,特殊自然带的形成一般与水、热的变化有关。特殊自然带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现象,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南半球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湿润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位于信风带的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范围到达60°N,这是因为该地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和矿化度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又如位于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增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形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等活动都可以使自然带的分布发生改变。
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侧沿海的热带雨林带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东南信风来自海洋,带来暖湿气流;暖流增温增湿热带草原带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
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埃及尼罗河沿岸形成“绿色长廊”尼罗河水的灌溉热带荒漠带 [HJ2.4mm]
三、高考真题
例1 (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26~27题) 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完成(1)~(2)题。
[TPL14.TIF,BP]
(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A (2)B
【解析】 本组题考查的内容是:不同温度带地表植被、不同海拔高度与风速的关系。据图可看出①为下层有灌木的针叶林,说明自然带垂直分布明显,所以四五十米处风速较大;②为下层有灌木的阔叶林,说明该地处于温带;④为下层无灌木的孤立的针叶林,防风效果不是很好。防风效果最好的是茂密的、自然带垂直分布明显的森林。因此,第1小题选A。华北平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第2小题选B。
例2 [2013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40(2)题] 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回答问题。
[TPL15.TIF,BP]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答案】 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世界各种自然带的成因。①地出现热带雨林景观属于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布;②地自然带的垂直变化属于垂直地带性分异。
四、强化训练
1.读世界上某种自然带局部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自然带的分布地区中,甲地区最高纬度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陆地的纬度分布
B.降水条件
C.地形
D.洋流
(2)据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可知北半球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现象,而南半球缺失这两种自然带,其原因是( )
A.受西风漂流的影响
B.受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影响
C.受地形与地势的影响
D.受热量与水分条件的影响
2.下图中为我国西北某地区的自然景观,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TPL17.TIF,BP]
A.该景观表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林地、草地的成因是此地降水丰富
C.林地、草地可能是因为附近有高山冰雪融水而形成的
D.林地、草地的形成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3.下图中甲、乙两地纬度相近,但两地自然带明显不同。请写出甲、乙两地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非洲气候带分布图。
材料二: 下图为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征。
(2)A、B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同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其原因是什么?
(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谱非常完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乞力马扎罗山森林带和草原带的分布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请分析其原因。
[JZ] 参考答案与解析
1.(1)A (2)B
【解析】 从图中可知该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其一般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部。该自然带在非洲西南部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S,这主要是受陆地纬度分布的限制,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低于35°S。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是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因为南半球该纬度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
2.C
【解析】 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偶尔会有绿洲分布,这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有大量的冰雪融水,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这里的绿洲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形成的。
3.甲为温带荒漠带,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原因:乙地受西风影响显著,降水丰富,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甲地地形为高原,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带。
【解析】 甲、乙两地均位于西风带内,乙地位于沿海平原地带,受西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地表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甲地位于巴塔哥尼亚高原,且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地带,降水稀少。正是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才使得温带落叶阔叶林不能继续向东延伸,从而使山脉东部形成温带荒漠带。
4.(1)南北对称分布。
(2)A地受赤道低气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且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3)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
(4)南坡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植被类型的分布可得出非洲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第(2)题,A地为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而B地为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在地形、盛行风和洋流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所谓比较教学法就是要打破地理要素的分割,如区域分割、学科分割,加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直观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气候知识作简单的剖析。众所周知,要分析气候就需要首先分析气温和降水,不同的气温带和降水带组合成不同的气候带,而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和洋流因素。要分析地方的气候成因就要综合各种因索。
例1,欧洲西部和亚洲东部的气候比较。
两地同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又都靠着大洋,可是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亚洲东部却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该如何解释呢?这就需要用比较法。两地虽同处在中纬度,同靠着大洋,但一个在大陆西部、大洋东侧,另一个却在大陆东部、大洋两岸。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大西洋东岸,终年受西风带影响,西风从大西洋挟带着大量的水汽而来,形成丰富的降水,再加上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也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因而形成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亚洲东部则是深受季风的影响。由于海陆物理性质不同,夏季,从太平洋、印度洋吹来的含有丰富水汽的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从西伯利亚、蒙古吹来的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本区,造成低温少雨。因此形成显著的季风气候。
例2,欧洲西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气候比较。
两地同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同处于大陆西岸、同处于西风带、同有暖流经过,同有巨大的山系,可为什么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范围却是一个大、一个小呢?在欧洲西部,高大的阿尔卑斯山是东西走向,与西风的方向一致,不会阻挡来自海洋上的湿润空气,而北美洲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系却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风的进入,因而就形成了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例3,非洲低纬度(赤道地区)的西部和东部的气候比较。
赤道穿过非洲大陆,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但在西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部却为热带草原气候,原因是什么?因为西部为地势低的刚果盆地(扎伊尔盆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而东部却为东非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只形成了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在东非高原上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才形成了高山气候,为炎热的非洲带去了一份凉意。
例4,南美洲40℃附近的大陆西侧和东侧气候的比较。
虽同处在西风带内,但西侧位于迎风坡,湿润的西风光临陆地,遇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降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在东侧则是位于背风坡,由于西来风流产生焚风效应,水汽消失,很难致雨,则形成干旱、半干旱气候,有的地方出现温带沙漠。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互动与合作,提高思维能力
比较法是一种较为活跃的思维形式,是思维与理解的基石。尤其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纷杂,空间广阔,更需要通过比较确定新的概念,认清新的地理事物。例如,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图,首先引导学生找出世界上共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哪些洲哪些地区和国家气候类型相同或类似,学生很快就能从地图上找出答案。接着把六大洲的气候地图放在一起对照比较,便于掌握各洲的气候特点。气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空间观念要运用气候地图去比较,识别各洲气候的异同,这时教师布置具体的任务:你能说出每个大洲的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吗?进行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查地图、翻课本,不知不觉中动手又动脑,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引起了争论,合作学习就有适当的辩论,这种辩论为课堂增添活力,增强互动。学生从个体思维到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别的同学的观点、证据,提出疑问,并不断补充、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相互之间的认知冲突中激发他们求知若渴,也进一步使他们的思路更明确,认识更完善,这种互动式学习有助于集体知识水平的共同提高,尤其是有助于后进生的学习。小组内小结出的结论是“集体智慧”。学生之间互动学习所得出的知识比教师讲授得来的知识影响更深刻。通过教师的讲评,师生共同归纳完整的结论。这样就能把知识牢固印在学生的头脑中,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并能强化知识加强理解记忆。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培养创新精神
推理是以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为根据,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以已知推求未知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方法。也就是平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地理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方法,能不断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智慧品质。试以演绎推理为例: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了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从赤道向南北延伸到10度的纬度范围,而且是处在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下和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区域内。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提出问题:世界上哪些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个问题一般的学生都能答出。在此基础上,老师可设疑:是不是在赤道附近的区域,它的气候一定是热带雨林气候呢?如果不是,又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查找地图,找出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却是热带草原气候。如果第一步是泛泛读图的话,那么第二问则要“攻进去,钻出来”认真研讨。这一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积极分析、推导,并展开广阔的空间思维。让学生说出其理由依据。这种要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思考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旁边的学生提出异议或补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老师在旁指点引导,并一一进行评价。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由于地貌地势的影响,超过了赤道低压带的影响,破坏热带雨林气候东西延伸的完整性。推理法的运用,不仅强化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在尝试中解决问题
【关键词】中职地理教学 观察想象 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67-01
当代是世界各国高度开放融合的时代,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人口、资源、生态等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地理素养的高低是人类正确认识处理这些问题的基础;中职地理课堂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和发散思维等能力,促进创新思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需要。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地理观察是指对地理事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观察能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地理教学中可供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教学挂图、景观图片、各种实物标本、模型、自然环境中的星体运行、气象变化、地形、植被、人文环境中的城镇建设、工业布局、交通发展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要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不同的观察对象,运用恰当的观察方法。例如:讲到我国气候时,可指导学生对当地气温、降水、风向等天气要素进行不间断连续观测,为讲授天气、气候提供感性知识,并培养学生系统观察、持久观察的能力;区域地理教学中,通过对有关地区的气候、河流、山脉、平原、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矿产、交通、工农业布局状况等经济要素的观察,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地区自然与经济地理的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握事物典型特征的观察能力。
二、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认识活动。这里的表象是指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或者说是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人们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这里的新形象是指人们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它可能是现实中已经存在而人们尚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我们知道地理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未经验过的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的形象,教师先启发学生回忆我国夏天雷阵雨天气的情景:天气闷热、电闪雷鸣、大雨哗哗、雨过天晴,并向学生点明,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特征很像我国夏季的雷阵雨天气,进而指出,这种天气在我国主要出现在夏季,而热带雨林气候区几乎天天如此,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通过想象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的形象;“构造地震”是个抽象的地理现象, 但是当我们循着教材中的文字叙述, 通过想象,就会在头脑中呈现出构造地震发生时的景象,进而会对“构造地震的成因、危害、特点”有鲜明的认识。
三、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与综合是智力发展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思维方法,其中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结果。分析与综合也是地理课堂中常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我国东北地区农业时,只有在对该区域发展农业的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人口、工业基础、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综合出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农业机械发达”的社会经济优势;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时,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要讲清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同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处于同样的地理纬度、同样靠近海洋,气候却迥然不同”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分析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基础上,综合各因素影响的强弱,才能合理解释;通过这类地理实例的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四、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思维之所以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主要来自抽象概括。抽象概括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发现普遍现象中的差异及各类现象间的联系,分离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具体属性抽象为原理、规律性、模型的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抽象概括是形成地理概念、规律的基本教学手段,课堂上要尽可能体现抽象概括过程。
五、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判断是对地理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特点或关系的判定,推理是以已知的知识为根据,推出新论断的思维形式,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当学生掌握了相当量的地理知识后,可以辨析地理表述的正确或错误,推出结论。例如:“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学生在掌握了我国气候、植被、农业、山川分布等知识基础上推理得到的判断;学习了气候的成因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某地的气温、降水数据,来推知其所属的气候类型,从而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按照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角度思考,多方面全方位地分析和探讨问题,寻求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思维形式。对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地运用是发散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职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利用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对其进行探讨。目前可以关注的问题很多,如气候变暖问题,环境问题,大型工程建设选址布局问题、区域中长期产业规划等。在讲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时,对当地经济开发区的建设选址与产业引领政策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建设的背景,选址与产业引领政策的地理科学依据,面临的制约条件和有利因素等,这就训练了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的传授是基础,各种能力是通过掌握运用地理知识而得到提升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观察想象、常分析综合、勤抽象概括、不断判断推理、强化发散思维,这样才能使教育适应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教学片段(一)
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师:世界总共有多少种气候?
学生:11种
教师:亚洲有多少种气候类型?亚洲缺失哪几种气候类型?
学生:9种,亚洲缺失温带海洋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教师:亚洲为什么没有这两种气候类型?
学生:温带海洋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受海陆分布的影响亚洲在这个范围内没有陆地;热带草原受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交替控制,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而亚洲,特别是南亚和东亚受季风环流控制没有形成草原气候,而形成季风气候。
案例分析(一)
如果教师直接以知识梳理的方式来复习气候类型的分布、形成原因和特点,则显得枯燥、乏味,而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通过教师呈现的图文材料分析探究性问题,获取知识,这不但能够梳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树立全球空间观把我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片段(二)
多媒体展示: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1月东亚季风环流示意图
学生活动:绘制1月东亚地区的风向(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绘出东亚的风向)
教师:东亚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我们都知道在我国秦岭淮河线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我们生在南方体验不到北方的气候特点,我们就通过一个实验来体验一下冬季风的特点。
实验:(开课时间在3月份,气温偏低)教师手持一个小风扇,把风扇靠近多个学生的脸吹,教师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普遍感到风是冷的。
教师:这个实验能够完全验证西风季风的寒冷干燥吗?
学生:不能,西北季风寒冷干燥,风扇的风是冷风,干燥不明显。
多媒体展示: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7月东亚季风环流示意图
实验:教师手持一个电吹风,吹拂多个学生的脸面,学生普遍感受到是热风。
教师:这个实验同样只能验证夏季风的温暖,不能验证夏季风的湿润。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冬季风的冷,夏季风的热,那么为什么夏季风是温暖湿润冬季风寒冷干燥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冬季风从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吹出,由陆地吹响海洋,性质干燥;由高纬吹响较低的纬度,性质寒冷,但由于风是从高纬吹向较低的纬度,气温会升高,水汽压会降低,又增加了空气的干燥度。在我国,冬季风吹到云贵高原,经过长途跋涉以及地形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冬季风发生变性,这时的冬季风不能讲是寒冷干燥了。
教师:我们知道热带草原气候干季受信风带控制,信风往往是干热风,因为在热带草原气候区信风是从陆地上吹过来的,当然是从较高的纬度吹向较低的纬度,所以造就了它的性质是干热的。那么受信风控制的地区是不是都是干燥少雨的呢?
学生:不是,全球有四小片区域是受信风控制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教师:对的,马达加斯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以及中美洲这四片区域的热带雨林分布是非地带性因素造成的,这些地区的信风是从海洋上吹过来的,所以性质就不是干热了,而是湿热。
案例分析(二)
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告知的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因为是二轮复习,所以教师把相关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复习,增加了深度和难度,体现了高三地理教学的特点和从更高的视角,整体握高中自然地理。
教学片段(三)
多媒体:播放《地球脉动-奇幻的沙漠》视频剪辑:雾逐渐从秘鲁近海岸形成,随风飘到沿岸沙漠,水汽在沙漠植物上凝结成水滴,小鸟在吮吸着水滴……
读世界海洋多雾区分布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多雾区说法正确的是
A.多雾海区均为暖流流经的地区B.与多雾海区相邻的陆地上均为草原
C.多雾海区均为信风盛行的大陆西岸地区 D.多雾海区多为寒流流经的地区
(2)关于图中六个地区雾的共性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表层海水温度较低,使其上空大气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雾
B.有冷空气从温暖的洋面上吹过
C.锋面频繁过境,使其上空出现逆温层所致
D.受高压系统影响,晴朗少云,大气逆辐射弱
学生:第一题选D,第二题选A
教师:正确,图示海域均为寒流,我们知道,寒流对气候影响是减温、减湿,图示海域附近均为热带沙漠气候,该气候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寒流加剧这些地区的干燥程度,比如南美洲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南北绵延1000公里,是世界的干极。寒流上空有逆温层出现,但不是锋面造成的而是寒流本身造成的,近地面温度低,高空温度高,从而形成逆温层。在低纬地区(或夏季)的寒流附近会有海雾出现,这种雾叫平流雾,很像夏季冰块上空会冒“白烟”,而中高纬度(或冬季)的暖流附近也会形成海雾,这种雾叫蒸发雾,很像冬季一杯热水上空会出现“白烟”,比如北太平暖流冬季多大雾,就是这个原因。
案例分析(三)
通过视频,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了解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不是神乎其神的,而是可以捕捉到的。这样不仅加强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有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
教学片段(四)
下左图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下右图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3~4题。
(3)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B.受暖流影响C.受寒流影响D.受陆地影响
(4)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右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甲地 B.乙地C.丙地D.丁地
学生甲:第3题选C,第4题选B
学生乙:从右图气温折线和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它所表示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最低月气温在7月,所以应该在南半球,而乙地在北半球,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
学生丙:不对,7月乙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雨季。雨季,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气温低。
教师:对乙同学的提问和丙同学的解释大力表扬。甲地在回归线附近,为热带沙漠气候,丙地在南亚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丁地在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而乙地在东非高原,虽然离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形的原因没有发育成雨林,而形成草原。热带气候全年高温,不能从最低月气温判断所属半球,雨季(湿季)气温比旱季(干季)气温低。
案例分析(四)
2. 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8万km2,人口有1.27亿(2000),首都是东京,经济:由于该国缺乏矿产资源,因此需要大量进口工业原料、燃料,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成了加工贸易型的经济。
4.日本的平原是关东平原。居民主要是大和族。通用日语。
5.欧洲西部的三大地形区是:北部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山为主的山地,中部是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为主的平原区,南部是阿尔卑斯山系为主的山地延伸到三大半岛。
6. 巴西的传统节日是狂欢节,节日期间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7.东南亚的气候主要有两种: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8.美国共有50个州和一个首都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其中的两个海外州是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州。人口有2.82亿(2000), 面积是937万km2 。世界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
9.世界上的工业密集地带是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向南到意大利。
10. 巴西有世界现已建成的水电站是伊泰普水电站,是由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合建的。
11. 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仅30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分为三大地形区,东部:大分水岭为主的山地;中部:澳大利亚大盆地为主的平原;西部:宽广平坦的高原。
12.俄罗斯的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北美国家通用的语言是英语。拉丁美洲的人种以混血人种为主。 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贝加尔湖。属于(淡、咸)淡水湖。
13.南极特有的鸟类是企鹅。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磷虾。北极的主要动物有北极熊。俄罗斯的气候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太平洋沿岸是温带季风气候。其中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稠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主要承担内河航运的河流是伏尔加河。
14. 美国农业的特点是实现了农业地区专门化和农业生产专门化。
2. 15. 世界的盆地是刚果盆地。该盆地所在的大洲号称“高原大陆”“热带大陆”。该盆地内部的气候类型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俄罗斯管道运输的主要对象是石油和天然气。
16.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其中东南沿海最为稠密。人口有 1.70亿(2000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是70%以上。
17.东南亚的主要物产:稻米:缅(甸)、越(南)、泰(国)。橡(胶)油(棕):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椰子: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18.南亚有两条河流,位于印度境内的是恒河,另一条是印度河,位于巴基斯坦国境内。南亚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三季:3~5月为热季,西南季风尚未来临,高温少雨;6~10月为雨季,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90%,湿热多雨;从11月~次年2月为凉季,盛行干燥的东北季风,气候凉爽宜人。
19.世界上的第二人口大国是印度,2000年人口已达到10亿。 南亚的三大宗教是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印度80%的人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97%以上的人口为穆斯林。
20. 世界的内陆国是哈萨克斯坦。被誉为“白金之国”的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
21. 马来西亚的锡矿产量居世界首位。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国家是新加坡。
22. 世界上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是中东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中东地区是世界的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的“圣城”是耶路撒冷。
23. 东南亚的平原是湄公河三角洲。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东南亚的范围由两部分组成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