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苗岭的早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苗岭的早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苗岭早晨》 苗族飞歌 原型 流变

《苗岭的早晨》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其素材取自贵州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具有苗族飞歌优美、质朴、高亢、委婉的特点;这种运用西方交响乐队中最具旋律美感的小提琴独奏来诠释苗族人民乐观开朗、热情豪放的民族性格,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随着小提琴家指尖在琴上缓缓的滑动,一幅苗族与命运不断抗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立刻呈现在人们眼前。笔者试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其原型及其流变做一简单的梳理,试图对苗族音乐文化及其传播方式做出笔者个人的阐释。

一、文化背景

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苗族总人口接近九百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祖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在历史上曾多次迁徙,最后定居在苗岭山脉与武陵山脉的崇山峻岭中。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风格独特,苗族飞歌及木鼓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歌和舞,具有普遍意义的芦笙舞,表演技巧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绚丽多彩,在国内国际上均享有盛名。苗族节日甚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苗年节”、“牯藏节”、“龙船节”等。

苗族正是因为历史上战乱、迁徙等方面的原因,其居住地多是在雷公山、武陵山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一带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正是在这种艰难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铸造了当地苗民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品格,同时也孕育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飞歌”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歌谣之一。飞歌旋律悠扬,高亢嘹亮,音调极富特色,其中“535”和“b3”音都是极具苗族飞歌的特性音调,深刻表现苗族人民的性格特点。作曲家陈刚正是依据这独特的旋律及特性音调,编创出了脍炙人口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二、文本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苗族飞歌的特性音调作为基础,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秀丽的景色,表现苗族人民幸福、欢乐的生活情景。从其诞生至今,深受小提琴演奏家及听众的喜爱。

乐曲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个较长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徐缓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带入雷公山上晨曦微露、峰峦起伏、青山绿水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

随后,乐曲速度逐渐加快。小提琴模仿二胡滑音和笛子花舌音等的演奏手法,模拟各种鸟类在晨曦中的鸣叫,钢琴配合鸟鸣的回声,回荡山谷,犹如大山深处、密林之中的百鸟在晨曦中尽情地欢唱。

第二部分为该曲的主体,是由取材于引子的几个音调加以发展,且相互对比、又互有联系的方整型乐段组成。在钢琴轻盈的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第一主题;接着第二个旋律在中音区奏出,情绪活泼,极富跳跃性;在钢琴由上至下的刮奏之后,第三段旋律于低音区奏出,粗犷雄浑,带有劳动性的节奏特点。而后,该旋律又由慢逐渐加快,过渡到高音区后以更快的速度加以重复,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如芒筒在婉转低吟,似芦笙在引吭高歌,生动描绘出苗族同胞闻歌起舞、欢快劳动的生活场景。随着乐曲的演奏速度进一步加快,渐渐达到了,突然音乐戛然而止,好似一切又恢复了平静。紧接着,音乐又重新回到自由的散板,再现引子部分。因为再现部分较之引子有很大的压缩,起到尾声的作用,其与引子部分形成呼应,再一次将听众的视线带入苗家山寨秀丽的景色之中。

三、原型及其流变

《苗岭的早晨》是陈钢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口笛曲则缘自白诚仁创作的同名口笛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乐曲以清新、优美的旋律缓缓奏出,描绘一幅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加之欢快、热烈的节奏,刻画苗族人民开朗、愉悦的心情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乐曲的引子部分以苗族音乐中极富民族特点的“飞歌”旋律为基础,描绘了苗家山寨幽静、恬淡的自然风景,笛子运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清脆婉转的鸣唱,仿佛让听众置身于清新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大森林之中。

苗族飞歌是居住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是苗族民歌中的一块奇异的宝石,是苗族民歌歌唱艺术中的瑰宝。主要流传于贵州凯里、台江、剑河一带,其传唱方式为“口口相传”,主要是长辈传给晚辈,代代传唱。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震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

口笛曲的原曲则取自凯里一带流传的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白诚任先生在这首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的编创,曲调保存了飞歌原有的风格特点,运用转调、节奏变化以及模拟鸟鸣等手法,使乐曲有了较大的发展。

后来经陈刚先生改编、移植为小提琴独奏曲。陈先生充分运用其深厚的作曲功底,使小提琴演奏在技能技巧上有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乐曲有了较大的扩展,以ABA三段体的形式作为乐曲发展的框架,运用各种作曲手段,使其成为一首完整的小提琴独奏曲,小提琴柔美的音色及欢快、跳跃的演奏技法,完好地表达了苗寨旖旎的山水风光以及苗族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

以后,又有些作曲家将这首作品改编成竹笛、古筝、电子琴等器乐独奏曲进行演奏,使其具有更广的传播性。

四、音乐学视域

从口笛曲与小提琴独奏曲的两个版本来看,在音乐结构上有较大的变化,但在整个作品的风格上,保持了原型特有的意蕴。其风格特点均保持了苗族飞歌高亢嘹亮的韵味,深刻体现苗族人民的审美追求。以小提琴为载体的《苗岭的早晨》,作曲家在以原曲为创作基点的同时,结合小提琴作品的写作技法,以挖掘和发挥小提琴的音色特点进行再创作,以严谨的曲式、丰富的和声、形象的织体支撑起在小提琴作品中演奏的原曲优美动听的“线性旋律”,赋予原曲立体的思维与形象。小提琴作品的风格依旧是富于民族意蕴的,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标准,充满着苗族飞歌所特有的艺术神韵,使苗歌韵律更具有广泛的传播价值。

苗族飞歌是苗族民歌中较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其“飞”字即有这山飞到那山之意,深刻体现苗族飞歌的歌唱特点;站在高高的苗岭山上纵情歌唱,歌声传遍苗岭的山山水水,抒发了苗族人民的真情实感,亦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的性格。苗族飞歌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民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是苗族人民的形象代言;苗族飞歌深受苗族人民所喜爱,并在苗乡广为传唱,得到全体苗族人民的广泛认同,表现其“共时性”的特征。

《苗岭的早晨》原型及其流变,作为历时性的音乐创意,音乐语境的深入着眼于历史进程中的“视界融合”,强调任何解释都不可能是原样重复,探索音乐形态和审美范畴的继承、变异、创生与发展。这一视角必然注意到音乐文本的复合性,即原始语境和新语境的交错。音乐文本存在于人类音乐实践,“活动创意—主体表现—作品创作—评论反思(产生新的创意)”的解释学循环活动中。由于主体的介入,音乐文本在每一个解释学环节中都产生着新旧语境的相互对话、撞击与交融,体现了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发展。①

五、结语

音乐在新时期的表现及其改编形式,依然是对作品原型的新的解释,由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的不同,对作品进行新的改编、创作和演出,是新的历史情况下对作品进行新的阐释,也正是在这种解释中,赋予作品以全新的意义。

《苗岭的早晨》是一曲苗族人民的颂歌,其原型及其流变,深刻反映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这是时代需要所赋予的立体性传播方式,使其更富于时代感和现实感,较之其“口口相传”的原生传播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更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使其飞出苗岭、飞向世界,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苗族人民及其性格特点,使苗族人民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苗族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苗岭的早晨更加绚丽而多彩。

①引自谢嘉幸《音乐的语境—— 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第353页。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音乐的语境—— 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岳军.从《苗岭的早晨》看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J].大舞台,1998(4).

[3]覃彩鸾.处处飞歌的苗族[J].当代广西,2005(3).

苗岭的早晨范文第2篇

初入小学校门的我,那样的年幼无知。记得那是一堂数学课,刚上到一半,一位姓张的老师走了进来,问我们想不想学电子琴,当时我连什么是电子琴都不知道,小孩子就是对新鲜事物好奇,一回到家我便吵着要学电子琴,爸妈见我如此喜欢,便答应了。

我的学琴生涯就此开始了:

第一次上课,我坐在刚买的电子琴前,觉得好好玩哦!至于第一次到底是怎么学的我不记得了。

一、二年级里,我经过几番波折:换琴、换老师,终于在二年级的暑假坐在了四川音乐学院的考级现场。这可是我第一次考级呀!心里“咚咚咚”直跳,生怕弹错了音。第一次考级合格。

苗岭的早晨范文第3篇

先说乐器吧!虽说我不会什么乐器,但我喜欢。就比如说,古筝,那是我从小就喜爱的,也是我一直以来很想学的,它那悠扬的声音,使人的心也渐渐安静下来;

小提琴,有不少人熟悉,它那轻盈高亢,沉郁并存的声音,让人不觉跟着哼唱起来;钢琴,奏出来也是很动听的,它那华丽的声音,使人不禁回忆往事。

再说乐曲,用古筝弹奏的《高山流水》和《出水莲》,我是百听不厌,因为它们很婉转;用小提琴弹奏的《梁祝》和《苗岭的早晨》,让人不禁闭上眼睛细细地去聆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献给爱丽丝》和《命运》,都是用钢琴演奏的,它们使人听了后联想翩翩。

苗岭的早晨范文第4篇

黑格尔曾说:在音乐中,人们可以把内心世界的自由推向最高峰……要达到这种状态和效果需要有一个自由的、不受限制的空间氛围。而新课程教育改革正符合这种要求,它使学生有了自由的感受空间和展示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由选择、自由参与和表现。可中学生偏科情况严重,音乐课纪律难管,让老师深感头痛,所以,在音乐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度”的把握至关重要,稍有不甚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组织教学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不放不活

教师仿佛给学生安装了一把“锁”,既不敢“放”学生,怕学生乱,又过于严格。在学生面前,部分老师常用过激的态度和方法处理问题,让学生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由于平时只知道一时的严格要求,但是不能长期督促强化。此外,“偏心现象”也是造成执纪不严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对一些平时比较调皮的、上课常捣蛋的同学盯得很紧,而对一些音乐科目学得比较好的,在器乐、声乐等方面有特长的同学管得比较松,对他们的违纪现象往往是轻描淡写或是视而不见。

(二)放而混乱

因为音乐教师上课较为随意,教学方式不能够吸引学生,或对学生溺爱有余而严格不足,造成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混乱现象。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把爱的教育理解成纵容学生,对学生的许多做法不闻不问,对学生许多错误的见解不能给出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评价,生怕说了以后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学生的美丑、是非观点将越来越模糊。

(三)活而不乱

音乐教师上课激情四射,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体验音乐并发表对音乐作品的见解。课堂有松有紧,节奏有快有慢,气氛欢快活泼、轻松自然,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今天,在以上三种组织教学情况中,音乐课堂上需要的是“活而不乱”。即,让学生学得灵活、有效,让课堂轻松愉快而有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有严厉约束,就会出现“一池死水”;而没有约束的放任自由,必将导致“一盘散沙”。

二、组织音乐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应遵循的原则

新课程教育改革虽然给了音乐教师很大的音乐教学空间,给了学生很大的音乐学习空间,但是它绝对不是任意和随性的。组织音乐课堂教学的“活而不乱”有一定的规范性,要做到、做好,就必须处理好以下三对具体关系。

(一)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

音乐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严与宽在师生交往合作中的分寸,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严”并不是教师对学生过分严厉,故意制造严肃的氛围,而是有一定的音乐课堂秩序要求,各个环节衔接自然。“宽”需要音乐教师创设开放的音乐教学环境,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动”。

1.转变角色

教育界一位知名人士曾经分析过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课堂是“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就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很明显,这种现象与新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弱化指导者的身份,灵活地转变角色,以民主的态度,用自己的热情带动学生,让他们真正驰骋于音乐中。

2.加强合作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中的协调能力。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而是需要通过各种合作来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合作的好坏。

(二)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不控制学生的行为,采取放养式、无原则的方式迁就学生,学生想唱(动)就唱(动),不想唱(动)就算了,这是音乐教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往往使学生无组织、无纪律,放任自由。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大胆地“放”,既要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又要收放自如,把握住课堂的主体。

1.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爱因斯坦曾描述过想象的重要性:“想象力比人类任何知识都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在培养乐感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再造想象的能力。如在聆听《苗岭的早晨》时,要求学生想象乐曲描绘的情景,有的学生说描绘了苗岭飞歌,百鸟鸣唱的情景,有的学生说描绘了苗岭的锦绣山寨,还有的学生说描绘出了苗岭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学生如此丰富的想象,连老师也不由得佩服他们。

2.给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

在音乐教学中,如教师照本宣科只顾自己讲,不给学生提高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那么学生将失去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机会。例如:在欣赏歌曲《川江船夫号子》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它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情感的变化,跟随音乐表演它所表现的令人震撼的情景,让他们自由地表现,最后一起评评哪组的表演最精彩。这样的课堂更有生机,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也更加充分。

(三)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课程标准对教学中比较注重的一点是课堂要以实践为中心,以多种活动为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习、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合理安排活动,做到动静结合。

1.动中有静

音乐充满着绚丽多彩的诗情画意,它需要通过想象才能身临其境。因此,音乐既需要动,又需要给孩子一片宁静的空间,如在聆听歌曲《划船曲》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师介绍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迷人的景色,再谈谈对这块地方的更多的了解,这样学生就能充分理解这一乐曲。

2.发挥评价的调控作用

苗岭的早晨范文第5篇

从上场贵广高铁的第一天起,军号声一直伴随着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的建设者和侗族、苗族乡亲整整六年。项目经理黄鹏飞说,每天听到这嘹亮的军号声,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披挂上阵的战士,热血沸腾。

12月26日,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全长857公里的贵广高铁就要正式通车运营了。随着项目经理黄鹏飞率领最后一批留守人员撤离,为苗岭深山的军号声画上了休止符。

此刻,这位牵龙穿山,顶天立地的硬汉,心情依依不舍,久久不愿跨出这别离的一步。

二十一局集团承建的贵广高铁全长30.386公里,途经黔东南最落后的黎平、从江、榕江三县。这里的自然条件之险恶不可想象,侗族、苗族群众外出只能翻山越岭,徒步而行。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是对贵州地形地貌的形象概括。2008年12月,黄鹏飞带领他的兄弟姐妹,削平了一座山头,才让大家有了安身之地。与项目部相邻的有两个村,但要绕十来公里远。那村名令人瞠目结舌:一个叫天堂,另一个叫地狱。但地狱村的村民不甘忍受地狱之苦,便以谐音更名为“己约村”。

但遗憾的是,千百年来,由于这苗岭大山地势险峻,偏僻闭塞,他们祖祖辈辈蛰居在这深山老林里,与“仙女杉”为伴,过着贫困的生活。尽管侗乡苗寨的芦笙吹了千年,侗歌唱了几百年,但他们向往的“人间天堂”,只是一种奢望和梦想。

站在高处放眼远望,唯一能看到的现代标记,就只有那飞架在大山之间的电力线和信号基站了。除此之外,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松杉含秀,飘渺悬浮的云涛雾海,蛮荒古意盎然。

第一项目部仅隧道就超过了8公里,但在“隧道专家”黄鹏飞面前,这些工程都不是难事。最让他犯怵的是,如何才能将300多万吨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运到工地?

从黎平县城到己约村项目部驻地,有上百公里的土路,弯多坡陡,黔道比蜀道难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倘若李白到过这里,那么蜀道难的名篇,是否会改写?

这30公里便道是材料运输的生命线,为了整治道路,黄鹏飞组建了一支30人的养路队,配以挖机、装载机、推土机等大型设备配合。即使这样,一遇雨天,常常是刚刚维修好的便道,一夜之间就变得面目全非。

2009年5月13日,黄鹏飞至今记忆犹新。这天,黎平地区突降暴雨,吕岑村至天堂村8公里便道,塌方滑坡60多处,道路瘫痪,工地数百人的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只能靠人工背运。项目部调动3台挖机、3台装载机和几十名突击队员,24小时连续不间断,轮班清理了三天三夜。第二天上午,一场更大的暴雨,又发生塌方70余处,又是四天三夜的不眠之夜,累计清理土石,至少有10多万方。

为了解决13米长大卡车转弯难的问题,黄鹏飞和队长邱凯专门试车做标记,加宽上百个弯道。但山高路险,绝大多数司机跑过一趟后,说什么也不愿意再次进山。

为了“抓”住司机运货,保障工程所需物资材料,保障部派人每天到双江接车。以贴心周到的服务,为运货司机买盒饭、干粮、矿泉水等,跟车同行。

路难行,运到项目部的砂石料高达200元/方,与兄弟单位相比,砂石料每方高出150元,水泥钢筋每吨高出100元。面对如此之高的材料成本,黄鹏飞寝食难安。他决心彻底改变曾经的管理模式,向管理要效益!

黄鹏飞在百旺1#隧道出口成立架子队,推行开挖、支护、二衬工序分班承包,并采用“劳务工费加小料”的承包模式,制定了涵盖奖惩激励机制的《架子队责任成本管理办法》。

在成立架子队前,小型机具的损坏率特别高,刚买回来的机具,用不了几天就坏了,甚至第二天就报废了。经调查,纯属使用不当。百乐隧道1#斜井购买的8台电焊机,9个月全部变成了一堆废铁。

成立架子队后,项目部给架子队一次性配发了4台同样品牌的焊机,并核定包干补贴维修费用。结果半年多了,该队的电焊机不仅一台没坏,还有一台是崭新的。电焊工也勤快了,把报废的修复再用。仅小型机械费用,一年一个洞口就降低成本150万元。

苗岭的早晨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兴趣;联想;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89-01

一年级第一课欣赏《快乐的一天》,音乐在播放,儿童正听着。不一会儿,一些儿童在“动荡”,又一会儿,全班在“沸腾”:说话的、扭动的、玩耍的……

有经验的老师想法子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转化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有趣。

一年级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教二年级《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劳动。听赏结果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二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学生:“优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学生:“音乐慢慢的、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学生:“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学生:“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学生有的哼一、二小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三年级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有些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学生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四年级学生在欣赏《苗岭的早晨》和《瑶族舞曲》时,均能从节奏、速度、乐器音色、拍子改变等认识作品结构、音乐层次和音乐情绪。一些学生还能听出乐曲的末段音乐语言与首段相近,这说明他们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在细听中,他们能结合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音色性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欣赏《苗岭的早晨》时,学生说:“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树林,一鸟醒来站在高树梢上快乐的练声,众多小鸟听到后也都起床跟着练声”(A段):“鸟儿非常愉快,叽叽喳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开始一天的生活”(B段):“再次表现清晨的清新、美丽的景色”(A段)。因此,欣赏教学要精心策划,整体音乐的感受达到什么要求,细听音乐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具体设计。要立足“听”去感知音乐,立足“想”去认识音乐,激励学生谈自己听音乐时的内心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审美评价。

苗岭的早晨范文第7篇

一、语言带入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作为老师,我们在语言方面就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之有美,更要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在备课时还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使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

例如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先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音乐,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渐入佳境后,又及时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它,在此基础上,简要概括出在这个交响童话故事中,猫的馋嘴与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老爷爷的善良、可亲等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交响童话音乐的艺术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入音乐意境后,必然会对音乐的旋律织体和声节奏赞叹不绝,激动万分,并有一种急于表述的激情。这时,教师就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尽管他们往往词不达意,但教师还是应当给予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性的意境表述,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

二、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图画再现教材情境,实际上就是把歌曲内容形象化,符合中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在用图画再现情境时,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启发、描述,以主导学生的认识的方向性,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如在《苗岭的早晨》这课教学中,教师导语:“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苗岭看看那边的早晨,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放音乐,请同学们边听边看图: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远处,群山绵延,一条小溪在山谷中静静流淌,近处,小树林里小鸟叽叽喳喳地唱起了歌,几个苗族姑娘正去山上干活。让学生边听、边唱、边想,充分调动感官,触景生情,体会乐曲的意境。这样通过“图画”和辅助聆听,使学生能进一步地亲近大自然、接受大自然,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音响渐起,曲调清新、自然、淳朴,学生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通过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处理方法尽情地表现出来。

三、生活展示情境

音乐教学不能只让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树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时我用录音机播放《绿荫》,同学们边听、边唱、边想,充分调动感官,触景生情,使学生能进一步地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境界。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知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由此可见,从生活中去体验音乐,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柯伦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

四、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歌曲中的角色不再是音乐书上的角色,而就是同学们自己。这样,孩子们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运用了表演,不仅使歌曲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笼罩上了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而且富有戏剧性,学生情绪热烈,印象很深刻。在教学中有一单元是欣赏戏曲,上课之前我在戏院借了几套服装,有老生、青衣、花旦、老旦等头饰。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中,我和同学们同台演出,同学们穿着服装一个个争相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一下子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苗岭的早晨范文第8篇

有经验的老师想法子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 转化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 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 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 有趣。

鉴于七岁儿童多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音乐欣赏要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 认知水平,创造条件(如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游戏、一个故事等)把陌生的音乐转化为熟悉的音乐 ,同时重视身体活动去感应音乐,获取音乐带来的快乐。一年级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 教二年级《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 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 ,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 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 ,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 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劳动。听赏结果 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 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 ,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 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二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 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 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学生:“优 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学生:“音乐慢慢的 、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 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 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学生:“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 ?”学生:“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 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学生有的哼一、二小 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三年级 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 想。有些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 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学生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四年级学生在欣赏《苗岭的早晨》和《瑶族舞曲》时,均能从节奏、速度、乐器音色、拍子改变等认识作 品结构、音乐层次和音乐情绪。一些学生还能听出乐曲的末段音乐语言与首段相近,这说明他们欣赏能力有了 进一步提高。在细听中,他们能结合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音色性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欣赏《苗岭的 早晨》时,学生说:“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树林,一鸟醒来站在高树梢上快乐的练声,众多小鸟听到后也都 起床跟着练声”(A段):“鸟儿非常愉快,叽叽喳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开始一天的生活”(B段):“ 再次表现清晨的清新、美丽的景色”(A段)。因此,欣赏教学要精心策划,整体音乐的感受达到什么要求,细 听音乐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具体设计。要立足“听”去感知音乐,立足“想”去认识音乐,激励学生谈自己听 音乐时的内心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审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