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石灰吟古诗

石灰吟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石灰吟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石灰吟古诗范文第1篇

一、朗读,读出意蕴

1.读要融情。正确、优美的诵读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走入古诗意境的一条道路。朗读古诗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读应有悟。古诗一解释往往就容易变成标准答案,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教师请他们通过查字典等方法印证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感受自学成功的愉悦,疑问处还可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意思,达到自悟自得。

3.读必交流。古诗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递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师生初步交流互读,从师生相互读、互评、再读、再评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诗歌的意境,要求能从读诗到吟诗。

二、想象,激发潜能

1.读诗,展开想象,感受音乐之美

诗歌,讲究音律的和谐押韵,极富有音乐的美感。格罗塞曾说:“每首原始的诗,不仅是诗的作品,同样也是音乐作品。”有些古诗文形式,像宋词、元曲,本来就是供艺人演唱之用。教学古诗中,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将诗文读出感情,读出音乐感来,“悦耳有时比悦容更为重要”。给古诗配以恰到好处的音乐,营造氛围,可以触发学生的想象力。

2.画诗,展开想象,给古诗配以插图

古人讲究诗画统一,王维云:诗画兼具,则传神也。不少写景状物的诗歌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拿起七彩的画笔,将读到的东西“画”下来。如《绝句》(小语第六册):黄鹂、白鹭、茅屋,披雪的山峦、泊岸的船队,春意融融下却不乏荒凉寂寞之感。学生画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解诗意的过程,是想象力得以驰骋、个性得以张扬的过程。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只要学生的“画”不背离诗的原意,我们就应该予以肯定与鼓励。

3.写诗,展开想象,增补诗中空白

补充古诗的“空白”, 古诗讲究字词的精炼,但又要在几十个字中表达完整的内容,所以,诗句中存在大量的“空白”,即“言未及但意已寓”之处,内容上跳跃性强。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尊重诗歌本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来补充这些“空白”。如教学《游园不值》,我就启发学生想象:“小扣柴扉久不开”,是主人不愿还是主人不在?叶绍翁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学生充分想象后组织交流,然后再去理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论诗,提升品位

1.析词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学中,我补充了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将“绿”与“过“、“到”等词的对比品味,想象江南勃勃春景,最后很好地理解了“绿”的精妙之处:“绿”把江南融融春意的动态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又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思乡念归之情。

2.品诗境。如果说诗句只是一块块砖石,那么,整首诗才是完整的建筑物。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整首诗的把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启发想象,感受这架建筑体的艺术效果――诗的意境之美。如《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戴青箬笠穿绿蓑衣的渔者,好一幅美景!如果孤立地看这一个个孤单的意象,我们是不可能很好地体味到诗的意境的,只有把它们联系起来融为一体,借助想象的力量,才可以享受到那份桃花源般的境界下怡然自得的超然心态。

石灰吟古诗范文第2篇

一场古诗文大赛

崔子龙

今年三月份,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 古诗文大赛。

我们班是一班,理所当然是第一个登台了。我们班先吟了《三字经》。这时,台下的听众们说什么的都有:太没文化水平了,都五年级了,还背三字经!我们的邻诵一看架势不对,便迅速吟完那颇绕嘴的三字经,又拿出了“杀手锏”——《满江红》,这首富有情感的吟诵,台下的听众便鸦雀无声。朗诵最后一声:朝天阙!引起了听众们的掌声,掌声持续了足足三分钟。

别的班也都不错,例如:二班的《沁园春·雪》就博得了台下许多听众的喝彩;三班的《相思》也吸引了台下许多感情丰富的观众,纷纷“捐献”自己的泪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当数四班同学吟的那首《石灰吟》,吟出了一种为了正义事业不息生命代价的英雄气概。

石灰吟古诗范文第3篇

古诗词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写下来的,他们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思想。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

――(唐)刘禹锡

淘沙取金是最古老的采金方法。金的化学性质稳定,质地坚韧不锈,十分昂贵。但它在地壳中含量极少,多以自然金单独存在,有的也与其他矿共生,经风化侵蚀,雨水冲刷,在长期的迁徙中同泥沙混合形成沙金矿,其含金量也很低。由于金的密度为19.3 g/cm2,较石英沙密度2.65 g/cm2大得多,在冲沙淘金中易先沉降,这样使金沙分离。诗人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惊涛恶浪中辛苦采得的稀贵金属,最后又全部化为王侯贵族的奢侈品。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石灰石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矿物,色青灰,质坚硬,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钙。诗中描绘了用石灰石烧制石灰的过程。先将石灰石敲碎,在石灰窑内经高温煅烧,便制得雪白的生石灰CaO,再与水作用生成白色粉状的熟石灰(消石灰)Ca(OH)2,最后遇到空气中的CO2又生成白色的CaCO3。石灰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尽管“粉身碎骨”,总保持自身的“洁白”不染,它在建筑、农业等领域用途十分广泛。作者写石灰风格以表现自己永葆清白的情操。

借助诗词的描绘,我们还可以更形象、深刻地理解有关的化学知识。比如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很多同学不会区分烟和雾。通过对下面几句诗词中“烟”和“雾”描写的分析,我们对这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③南朝四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石灰吟古诗范文第4篇

一、反复吟诵,感品其味

诗有诗味,诗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听之悦耳,细品有音乐之味,其诗句在用词上精炼、准确、含蓄、细品回味无穷,余音萦绕。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古诗时,教师范读,若能读出诗味来,可以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起到声情并茂的作用。学生若能反复吟诵好古诗,可以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其诗味最浓之处,体现在抑扬的韵律和顿挫的节奏上,如朗诵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五言律诗,按诗的意境,根据诗的内容,从顿挫的节奏上来讲,五言是顿,其中“欲穷”,“更上”两个词的停顿时要读出“拖音”。从韵律上说,前两句要读得平缓,后两句要读得激越些。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对于七言古诗的朗读节奏是三顿,其节奏主要表现在停顿和快慢上,同样应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节发展来取不同的快慢形式,这里需注意一下;如果诗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若表达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其速序可采取中等为宜,这些勿须说明,我们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读出来既可。如课本中于谦的《石灰吟》应这样读: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要边吟边想,悟感其情

有的古诗中有画,画中含情,情中带寓意。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及时善于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把诗句变为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领悟诗意,领悟诗人之情。

千古绝唱李坤的《锄禾》一诗,就是一幅田园劳作图,画面上展示的是“一轮烈日当空,赤膊耕作的农夫,滴滴汗水落到灼热的土地上。”画意是“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农民终年辛勤劳作。”知此景此情,就可以领悟到作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慨叹之情。同时,不仅表达作者对农民的同情,也反映出了心中的不平,对骄奢、腐败的愤慨。

三、熟吟背读,感其美意

石灰吟古诗范文第5篇

【摘 要】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见,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了解事物的共性和个性,认识事物本质。因此,“比较”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比较阅读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学习古诗词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比较阅读法”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恰当、合理的比较引导学生透视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光课内的就有六十首,且这些古诗词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到许多历史知识和典故,还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来理解。因此,在教学这些诗词时采用比较阅读,既可减少教学时间,又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1. 把同一作者相同风格的诗词作比较 如学清照的词《武陵春》和《醉花阴》,这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对故去丈夫的无限思念与忧愁之情,体现出哀婉动人的风格;但在写法上却略有不同:《武陵春》重在通过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抒情,尤其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用奇特的比拟,假设的情景写出了词人的愁绪之深之重,与春天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照。《醉花阴》重在通过写景抒情,“薄雾浓云”、“玉枕纱橱”、“暗香盈袖”、“帘卷西风”等词句无不烘托出“愁永昼”、“凉初透”的秋季萧瑟氛围,塑造出“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的女主人公形象。

2. 把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诗词作比较 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浣溪沙》,这两首词风格迥异,《江》粗犷豪放,《浣》清新祥和。《江》的上阕记叙出猎情况,下阕抒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尤其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比起同为豪放诗派的范仲淹更为奔放洒脱;《浣》的上阕描写乡村之景,下阕记叙寻茶之事,“簌簌衣巾落枣花——牛衣古柳卖黄瓜——敲门试问野人家”无不流露出自然的生活情趣。

又如:诗圣杜甫《春望》一诗集中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诗人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诗人的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为平复叛军而喜,为收复失地而狂,为结伴返乡而歌),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惊,一首是喜极而狂,正反对照,突出诗人与祖国人民共呼吸,共命运的崇高人文情怀。

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饱经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因而她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

3. 把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诗词作比较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o采薇》)。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在教《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古诗时,可紧紧抓住两首古诗中一个非常传神的“留”字,让学生明白了这两个“留”字都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石灰吟》中诗人愿意像石灰那样不怕磨练,洁身自好,敢于粉身碎骨,是为了把清白永留人间。《墨梅》中诗人借墨梅的不畏严寒、清香四溢的特性,表达自己对贞洁自守的高尚品格的向往。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多元化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

也有一些不同的作品描写了同一种事物,却有不同的神韵。如对春草的描写: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几句诗都是写草,但草的深浅、情态各不相同,把这几句诗比较来读,学生就会得到作文启示,原来同一事物可以写得这么多彩多样。

同是送别诗,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种少年刚肠的离别。王维在《渭城曲》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李白的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4. 把同一词牌名的不同作家的诗词作比较 如晏殊的《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和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晏殊身处北宋繁华稳定时期,官居高位,内无衣食之忧,外无家国之患,自然在所描写的少女乡邻生活——“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嬴,笑从双脸生” 中流露出生活的快乐与轻松;辛弃疾却面临南宋风雨飘摇的战乱时期,奸臣排挤,朝廷无能,内忧外患,在所描写的军营战斗生活中,为国戍边的豪情与壮志难酬的愤慨同存——“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石灰吟古诗范文第6篇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背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知道许多外国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了解许多外国的流行元素,对中国那些经典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却知之甚少。在对本校学生进行节日调查时,很多学生不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元宵节;尽管大部分学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却难以把这段历史完整地复述下来。学生正在接受一种被称为“快餐”的文化――快餐文化。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掩卷沉思:如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这一代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呢?因此,我们认为,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灵魂,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尤为重要。

二、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以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怀。如《青花》一文介绍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民间瓷艺人的精神: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属,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著名瓷器青花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懂得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继而引发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是比较完美的?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感态度。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他坚强、乐观,关心国家的命运,敢于和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斗争。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更要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事迹挖掘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让他们受到精神上的洗礼。透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似乎读了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祖国各地的风俗,回顾了祖国的历史。

2.古诗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人文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又怎能深刻体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通过吟诵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举措。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层次,积极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1.课前5分钟民族文化演讲,每月评选出“知识小博士”。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规定每天(或一周两三天)实行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是各地区的民俗习惯,也可以是名人故事,抑或是山川、建筑、诗词歌赋、对联灯谜等的介绍。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进行,一段时间内介绍一种,从易到难地梯度进行。此类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既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又提高演讲能力。

石灰吟古诗范文第7篇

一、掌握方法,品出诗意

1.抓住关键词句。大部分诗词,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正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中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领悟诗意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2.把握诗词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如了解了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之一,学生才会对王维的诗作《山居秋瞑》,描述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感受诗人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咏物诗通过吟咏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把握诗词分类,了解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掌握诗词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消除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一些隔阂。

3.了解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4.把握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特点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如赏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见,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5.明确表现手法。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衬托、对比、渲染、运用典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

二、学以致用,挖掘诗情

1.利用教材主旨穿插诗词教学。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这一亲情单元里面,我设置了有关“亲情”的仿句练习,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表现亲情,如“亲情是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哀,亲情是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哭泣,亲情是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焦急,亲情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哀愁,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想念,亲情是王冕‘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的惦记,亲情是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挂念,亲情是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罢不能。”

2.针对学生习惯直接引用诗句的现状,让学生归纳运用古诗的其它方法进行比较赏析,以便更好的运用古诗。可让学生尝试通过截取诗中关键意象,转用古诗主旨,化用古诗意境等方式运用古诗。如很多同学擅长直接引用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表现亲情。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化用古诗,如将之改为“不管我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永远走不出的是母亲用爱的针线编织的叮咛;无论我是失意还是得意,永远不会忘怀的是行装上那密密的针脚。”相信学生经过比较,自然会清楚后一种运用更有创新意识,更有韵味。

3.归纳整理同一主题的诗词,另辟蹊径。如学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整理出这一组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可以要求学生以“思乡”为话题,化用这些诗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

4.充分利用天气、时节、时事等一切生活资源,运用古诗。如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我们可让学生用诗来诉说雨,如“雨的语言丰富多彩,它可以是内心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漫漫春夜;它可以是离人的眼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徘徊在王昌龄送别友人失落的梦中。”

石灰吟古诗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诗词 鉴赏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35

诗词鉴赏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使得诗词鉴赏更加科学有效。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教学功利化现象严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对诗词挖掘的深度往往不够。其次是教学模式僵化,几乎都是教师赏析,学生被动地做笔记,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发展。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笔者试图从激发兴趣、积累常识、自主学习、进行拓展活动四个方面来谈谈培养小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诗词鉴赏兴趣

情境教学是导入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音乐或者图片,学生看到这些东西,就会很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也容易接受新知识。例如,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上课时我先播放了歌曲《水调歌头》的后半部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听到歌曲,学生兴致勃勃。这几句词学生也较为熟悉。接下来再进入全词的讲解,就简单多了。借助歌曲,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世事难料,世上难有十全十美事情的豁达心境,以及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感受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情境的创设有效触发了学生的感官,消除了课堂压抑紧张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品读诗词的情感之美。

二、积累常识,归纳诗词鉴赏方法

我国诗词发展的历史漫长,诗词变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多彩,如果没有一定的常识积累、经验总结,很难找到诗词鉴赏的切入口。因此在上诗词鉴赏课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常识的积累,平时的练习也应布置相关的作业,强化这方面的训练。首先,学生要了解诗歌的类别。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着特殊的韵律及格式,其分类方法包括按音律和按内容分两种。按音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南北朝民歌》等都属于古体诗;绝句和律诗则属于近体诗。按内容可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临别送行、怀古咏史、山水田园和边塞军旅等主题。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赋、比、兴”等古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其次,要掌握著名诗人的风格。由于诗人所处的年代、人生阅历、写作手法、思想感情各具特色,诗词的风格也形成了各自的风采。比如李白的诗清逸洒脱,苏轼的词豪放豁达,陆游的诗雄浑奔放,杜牧的诗婉约含蓄……第三,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比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怕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高洁情操。诗词往往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抒感,学习时要灵活变通,切不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三、熟读背诵,提高自主鉴赏能力

熟读背诵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好办法。学生只有将诗词读熟、读透,才能了然于心,运用时才能信手拈来。另外,背诵时要结合诗人的风格和诗词表达的情感,有节奏、有韵律地诵出来,音调上需有抑扬顿挫。比如读《蒹葭》要用低沉缓慢的调子,表达出诗人追求不到“伊人”时内心的忧伤。但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气势一定要读出来,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怀,读出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同的诗词风格迥异,只有多诵读,才能把握诗词的格调,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开设讲座,拓展学生的鉴赏水平

教材中的诗词篇幅有限,要想获得更多的关于诗词的知识,就需要加强课外积累和阅读拓展。我们可以举办一些诗词鉴赏活动,开设相关的讲座。活动时给学生拟定一个活动主题,并且提供一些参考用书,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搜集资料,补充学习我国诗词发展的历史,延伸对诗词历史背景知识的学习。开设讲座时可以给学生多讲一些专题内容,如“诗圣”杜甫的诗和杜甫所在的历史时期,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教师可以着重给学生拓展“安史之乱”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