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幕遮周邦彦

苏幕遮周邦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苏幕遮周邦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幕遮周邦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周邦彦 黄庭坚 诗词化用 吴激词

吴激(1090―1142),字彦高,道号东山散人,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北宋宰相吴之子,书画家米芾之婿,善诗文,而又得妇翁书画笔意。吴激早年出仕北宋,后奉命使金。因为才学出名而被金人留在金国,官至金国的翰林侍制,卒于皇统二年。吴激词风格清婉,多家园故国之思,与蔡松年齐名,时称“吴蔡体”,吴激被元好问推为“国朝第一作手”。

历来有关吴激的研究性论著大多是单独论述吴激一人的诗文著作,或者是以“吴蔡体”为出发点进行大篇幅概说,尚未发现到关于吴激“化用前人诗句”创作手法的单独成篇的论文。所以本处文献综述仅从以下三方面表述。

首先,从传统上追溯,前人“诗词化用”古已有之,现以北宋时期周邦彦、黄庭坚为例子,谈谈“诗词化用”在北宋的发展状况。陶文鹏《融化诗句 浑然天成》详细地介绍了周邦彦点化前人诗词入句的特点;李泽琴《“夺胎换骨”――谈诗词化用现象》则进一步谈了黄庭坚“夺胎换骨”手法化用诗句的特点。

其次,需要注意的就是关于吴激个人创作的研究,邹自振、陈宗沅共同完成了《金代作家吴激生平与创作简论》,这本著作很好地概括了吴激生平,为我们解读吴激提供了便利。张大烛《略论吴激词》等著述则对吴激的诗词创作进行了研究探讨。在关于吴激的研究论文中,我们不可忽视以“吴蔡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那部分论著。王定勇《“吴蔡体”之体格探赜》;少鸣《论吴激、蔡松年词及对金词之影响》;李静《吴激、蔡松年的交往与词之异同探析》。很多都把吴蔡体放在一起研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著作探寻吴激作为一个个体所具有的与别人关联又异于旁人的创作特点。

最后,在综合前人“诗词化用”创作特点,以及吴激个人创作背景与手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北宋“诗词化用”手法对吴激词的影响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这里有一些关于吴激单篇词作进行研究的文献可供参考,王美春《妙在自然 意趣横生――吴激《〈诉衷情〉词鉴赏》单独对《诉衷情》一词进行赏析。姚小勇《伤情之作 忧愤之词――读吴激〈人月圆 宴北人张侍制家有感〉》则细致分析了吴激《人月圆》的艺术特色。这些更好地从基础层面进行了吴激“化用诗词”手法的表述,但没有形成专门研究这一特色的完备理论。

在文学史上,“诗词化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个现象一直都存在于文学创作中。而把“诗词化用”这个手法用得出神入化,首屈一指的就是周邦彦。周邦彦在词作中很少有不引用前人诗词入句的,有的篇章甚至于有五六处引用。有很多文学评论提及到他的这一个特点,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清真词多用唐人诗句括入律,浑然天成。”张炎《词源》也说:“采唐诗融化为自己者,乃其所长。”俞平伯先生则说:“清真善用前人绝构,略加点染,便有味外味。”

周邦彦化用前人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状物抒情的需要来剪裁、浓缩、隐身、改造,使这些化用的诗句与自己的诗句自然融为一体,用别人的话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激发出一种词句的审美张力。周邦彦的化用更好地深化了词的意蕴,提升了词的境界,使词作典重高雅,富艳精工。

玉楼春

周邦彦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这首《玉楼春》是周邦彦写与情人隔绝后又故地重游之时,表达人事已非的惆怅词作。全词化用了很多诗句,上片“秋藕”化用了谢《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秋藕折轻丝。”“当时”化用唐温庭筠《杨柳枝》词:“正是玉人断肠处,一渠春水赤栏桥。”“今日”化用宋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而下片“烟中”两句,化用谢《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以及温庭筠《春日野行》:“蝶翎胡粉尽,鸦背夕阳多。”这些化用不是单纯地照搬,他通过自己的再创作使这些句子为自己所用。他借用“列远岫”,在其后填上了“青无数”,三个字就把视野拓展到层层叠叠的远山翠峰上。他把“鸦背”改成“雁背”,“鸿雁传书”,使大雁成为寄托相思的动物,这一处用“雁背”更加合情合景。“雁背夕阳红欲暮”比“鸦背夕阳多”更有色彩,也更加生动。这些静态的景物衬托着词人的内心,越是“青无数”,越是“红欲暮”,就越是惆怅与孤独。难怪俞平伯先生《读词偶得》评论这一联点化前人诗句的“妙处”云:“与上文神理绵绵,似离似粘。……‘独寻’一句,有多少怅怅迟迟,款步低眉之苦。俄而自省,目之所穷,唯有乱山拔地,碧到遥天,冷雁悲沉,夕阳红远,以外则风烟浩荡而已,其可寻耶。于情致若何不著一字,唯将这么一大块,极空阔,极莽苍,极庄严,然而极无情冷淡的境界放在眼下,使人兀然若得自会其愁苦,岂非尽得风流乎。”

北宋文人把诗词化用得出神入化的不仅仅有周邦彦,还有一位就是黄庭坚。黄庭坚主张“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方法。《答洪驹父书》:“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从这里我们知道“点铁成金”讲的是将古人的陈旧言辞置于文章,并且点化出新鲜精妙的诗意。而“夺胎换骨”说始见于宋人惠洪的《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通过这个我们知道“夺胎换骨”指的是以有限之才去追寻无穷之意,难以达到对文辞的精工锤炼,不改变原作的诗意,而创造新鲜工整的语辞去提炼更为精彩的诗境。

北宋文人“诗词化用”影响到了金初文人吴激,吴激在作词的时候化用诗词之多达到了堆砌的程度。但是吴激的堆砌不但未使词作臃肿,反而增强了词作的抒情效果,他所引用的诗句全部是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出发的,剪裁点缀巧若天成。可以说吴激不仅继承了周邦彦的婉约精工,还继承了苏轼的“以诗为词”,从而体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金末刘祁在《归潜志》(卷八)中说:“彦高词集篇数不多,皆精微尽善,虽多用前人诗句,其剪裁点缀若天成,真奇作也。先人尝云,诗不宜用前人语。若夫乐章,则剪截古人语亦无害,但要能使用尔。如彦高《人月圆》,半是古人句,其思致含蓄甚远,不露圭角,不尤胜于宇文自作者哉?”

人月圆

吴 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还唱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天姿胜雪,宫鬓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这是吴激的代表作,通篇都在熔裁唐人诗句。起首“南朝”二句,分别融合变化了杜牧诗《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和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以此来写自己在金国看到宋宫姬在筵席上吟唱故国歌曲时心中的悲凉之感。接着“旧时”三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宫姬沦落他国写出人世浮沉、世事已非。下片诸句,则以白居易《琵琶行》作为化用根本,并化用了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句。吴激把这些诗意撷取入词,化用为自己心情的真实写照。“同是天涯”一句结尾,如同余音绕梁,让人读来心中有所想,深深地体会到了词人的内心情感。与吴激同时代的宇文虚中就此事作了一首《念奴娇》,但看了吴激的词之后自叹弗如,日后有人向宇文虚中求作,宇文都说:“吴郎近以乐府高天下,可往求之。”

吴激现存的作品不多,但是化用诗词方面,除了《人月圆》之外,还有别的佐证。

满庭芳

千里伤春,江南三月,故人何处汀州。满簪华发,花鸟莫深愁。烽火年年未了,清宵梦,定绕林丘。君知否,人间得丧,一笑付文楸。 幽州。山偃蹇,孤云何事,飞去还留?问来今往古,谁不悠悠。怪底眉间好色,灯花报、消息刀头。看看是,珠帘暮卷,天际识归舟。

该词以女性口吻写对远人的思乡之情,开首一句“千里伤春,江南三月,故人何处汀州。”与后文“看看是,珠帘暮卷,天际识归舟。”遥相呼应。而“天际识归舟”化用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句。更加形象地描绘出妇人每每卷帘凝望,看着天际的一艘又一艘归舟。那种初见时的期盼,以及看清不是归人时候的失望、惆怅跃然纸上。

风流子

书剑忆游梁,当时事、底处不堪伤。望兰楫嫩漪,向吴南浦;杏花微雨,窥宋东墙。凤城外、燕随青步障,丝惹紫游缰。曲水古今,暮云楼阁;禁烟前后,春草池塘。

回首断人肠,年芳但如雾,镜发已成霜。独自蚁尊陶写,蝶梦悠扬。听出塞琵琶,风沙淅沥;寄书鸿雁,烟月微茫。不似海门潮信,犹到浔阳。

“底处不堪伤”化用了李煌《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化用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草池塘”、“不似海门潮信,犹到得阳”化用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以上都是吴激词化用前人诗句的例子,这些诗词化用做到了妙合无垠、语如己出,自然浑成又含蓄蕴藉,形成悲凉慷慨的词风,这是吴激词的显著特征。由此可见北宋“诗词化用”手法对吴激词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郭绍虞.宋金元文论选[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钟振振,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刘祈.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俞平伯.读词偶得.上海书店.1984.

[7]陶文鹏.融化诗句 浑然天成.

[8]李泽琴.“夺胎换骨”――谈诗词化用现象.

[9]邹自振.陈宗沅.金代作家吴激生平与创作简论.

[10]张大烛.略论吴激词.

苏幕遮周邦彦范文第2篇

关于词牌的研究,字词产生以来就一直未曾间断。唐代崔令钦《教场记》曲名表中记录了开元、天宝年间教场所演奏的二百二十四曲。后来,考稽唐诗宋词的,大都溯源于教坊曲。到南宋初年,王灼所著《碧鸡漫谈》五卷,从卷三至卷五较详细地论述了词曲的源流、演变。词牌的考证自此成了词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明代杨慎《词旨》六卷。其卷一“词名多取诗名”诸条则是专门探讨词牌来源的。继之又有都穆的《男豪居士诗话》、郭绍孔的《词谱》等续作为《词旨》作了补充。到了清代,毛先舒又在此基础上推衍增广而写成《填词名解》。此书专门解说词调、词牌。考证各调的始创造者与调名的缘起。此书所释词牌记三百八十一个(不包括毛自度曲十五调)其中有些解说虽未尽可据,但作者在解释调名时,兼得了各调的创调情况和音乐特点,这对了解唐诗宋词的构成和演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之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问世的《钦定词谱》一书,乾隆时汪汲在《填词名解》的基础上写的《词名集解》都对词牌进行了解说。

词牌的名称,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一、“词名多取诗名”。明代杨先慎在《词旨》中指出“词名多取诗名”,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词最早是可以歌唱的诗。例如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其内容写的就是渔夫,其调名也是【渔歌子】了;又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内容写的就是对江南的怀念。

二、采自古人的诗句。如【点绛唇】来自江淹的“白雪凝穷貌,明珠点绛唇”。【满庭芳】采自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柳宗元“满庭芳草积”。

三、以事命名,包括即事命名和以典故命名。即事命名的如【荔枝香】。据【唐书】、【唐礼乐志】记载:唐明皇驾幸骊山,适逢杨贵妃生日,乐队在长生殿演奏新曲,这时恰好南方进献荔枝,香满一室,于是这新曲便定为荔枝香】。以典故命名的,如《金人捧玉盘》。据王琦《汇解》引《三辅黄图》说,汉武帝造神明台,“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捧玉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和玉胥服之,以求仙道”。【金人捧玉盘】便是以这一典故命名的。此外【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词牌也属于这一类型。

四、以人命名。如【兰陵王】,据【隋唐嘉话】记载,北齐文襄王长子兰陵王长恭,勇猛无比,但长相似妇人,自嫌外貌不足威敌,于是戴上面具闯入敌阵,其部下为其高歌【兰陵王】助阵。唐教坊为此编了【兰陵王】乐曲。此外,【念奴娇】、【谢秋娘】(又名【望江南】)也属这一类。

五、以物命名。如【滴滴金】。滴滴金是一种名。据史铸《菊谱辩疑》载:南方有一种,由花梢引露滴入土便可生根繁育,【滴滴金】这一词牌便是以这种命名的。此外【一萼红】、【合欢带】等也都是以物命名的。

六、以地名、宫室园林命名。如【八声甘州】、【六州歌头】六州、甘州均系地名;以宫室园林命名的如【沁园春】是以汉代冰水公主园命名的。

七、以流传的歌谣命名。如【踏歌辞】。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宫女每到十月十五日便相互挽手用脚打拍子唱:“赤凤凰来。”之后相沿有《缭踏歌》、《踏歌行》、《踏谣娘》等,按照这一流传的歌舞曲调所填词取名《踏歌辞》。

八、以句式特点、韵脚、字数命名。以句式特点命名的,如【字字双】。据《才鬼录》记载,“唐有中涓宿农妓馆,见童子捧酒寻三人至,皆古衣冠,相谓曰:‘崔常侍何来迟?’俄一刻至。凄然有恨别之状,固共联词:‘床头锦衾斑复斑,架上衣裳殷复殷,空庭明月闲复闲,夜长路远山复山’。词中句句迭字,故得名。”又如【三字令】,因词通篇用的是三字句式而得名。以词中韵脚命名的如【声声慢】因句句都是以“声”字收韵,故名。以字数命名如【十六字令】,全词十六个字,【二十字令】全词二十个字。

九、以乐曲特点命名。如周邦彦【六丑】。据载:周邦彦新制词调名【六丑】,皇上问其命名依据,他回答:此词犯六调,皆生生美者,然极难歌”,这正如“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又如【尉迟杯】,此调粗犷激昂,正像尉迟敬德喝酒用大杯一样,故名。

十、用词中一句命名。如【如梦令】。【如梦令】又名【宴桃源】、【忆仙婆】,原是后唐庄崇自度曲。原词是:“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弯歌风,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日落花烟重。”以词中“如梦,如梦”命名。

十一、以风俗服饰命名。如【菩萨蛮】、【苏幕遮】。据《词旨》云:“【菩萨蛮】西域妇髻也,盖以其金冠缨络,蛮妇而似菩萨也。【苏幕遮】西域妇帽也,盖马周缘覆肩,帽沿而以幕也。

词牌中的“令”、“近”、“引”、、“慢”、“犯”等字是什么意思呢?凡词牌中带“令”都是小令,如【十六字令】、【三台令】等,词分长调、中调、小令,凡在五十八字以内的词称为小令。凡词牌中带“近”、“引”、、“慢”的,如【梅花引】、【祝英台近】、【扬州慢】都是较短的曲子,长不过百余子。据王伯良《曲律》云,“慢”是登场的首曲,北方叫“楔子”,南方叫“引子”。“近”是“过曲”,用在戏剧的慢词与对白之间。梁启勋在《词学》中解释 “引”字时授引徐诚庵的话说:“凡调之有引字者,乃引而伸之之义,字数必多于原词,如【千秋岁】七十一字,【千秋岁引】则八十二字矣。”“犯”有“吸取”、“借用”的意思,《曲律》说“犯有二义,一月犯宫调,二曰犯他调句法”。《历代诗余》也说:犯,乃歌时假借别调依调。”“四犯”,就是合四调而成。

一般来说,词牌带“慢”、“近”、、“引”的比不带的字数要多,但有个别词牌带与不带几个字没区别,如【江城子】与【江城子慢】、【诉衷情】与【诉衷情近】、【千秋岁】与【千秋岁引】字数上没区别。

苏幕遮周邦彦范文第3篇

2、计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杜甫《客夜》

3、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杜甫《宿府》

4、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5、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唐多令》

6、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7、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8、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9、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0、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杜甫《宿江边阁》

11、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12、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13、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5、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技上月三更。——崔涂《春夕》

16、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7、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1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9、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楼感旧》

20、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1、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

22、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23、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

2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

25、照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26、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2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28、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苏幕遮周邦彦范文第4篇

童年时,我是在古代诗词中、国画中认识荷花的。最早背诵的关于荷花的诗,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也许是中国人最熟知的关于荷花的诗。在儿时的幻想中,荷花接天映日,浩荡如海,很有气势。那时,经常吃莲心和藕粉,吃用荷叶包的肉,虽没有机会观荷,却对荷有了亲切感。后来读到晋人的乐府诗:“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这些诗句通俗如民谣,把荷的形态和特征描绘得形象生动。再后来熟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记住了那些歌颂莲荷的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古人在诗中写到的荷和莲,其实是同一形象。

第一次仔细欣赏荷花,是在杭州的西湖。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

,湖中的荷花,姿态和色彩都让人赞叹不已,荷叶,荷花,莲蓬,各有道不尽的美妙,没有一片相同的荷叶,没有一朵相同的荷花,真正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西湖里的荷,虽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气势,但荷叶那种悦目的碧绿,是湖畔别的植物所没有的。荷叶上滚动的露水,晶莹如珍珠。而荷花更是优雅多姿,红红白白,千娇照水。

写荷叶最有名的诗句,是宋人周邦彦《苏幕遮》中那几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荷花的优雅,用文字很难描述,花蕾初结,含苞待放,乃至盛开,各有不同的风韵。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风流全在半开时”,写的就是不同时段的荷花。郭震的《莲花》,也写得很有意思:“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后来经常见到荷花,也见过村姑划着木盆和小船在荷花池中采摘莲蓬,每次都让我感觉惊喜。此类情景,古人的诗中作过很多生动的描绘、比喻和想象。描写采莲的古诗多不胜数,我喜欢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写得有声有色,有情趣有动感。现在的小学课本中,也有一首题为《江南》的乐府民歌,虽流传在千百年前,如今读,依然有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画家石禅的一幅鱼戏荷花图,画面上正是诗中的景象。

毕业赠言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儿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亟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足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苏幕遮周邦彦范文第5篇

文言文中思念的句子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4相思一夜 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2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3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3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3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3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3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3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4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4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4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4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4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4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48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49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50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51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席慕蓉《印记》

52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53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5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55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56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57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58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59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60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61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62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

63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64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终身误》

65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66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6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68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69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70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71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72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73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74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75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76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77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78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苏幕遮周邦彦范文第6篇

一、在阅读中体会情感,领悟人生境界

诗歌美在情感。阅读中,我们融入诗歌情境,与诗人一道去经历那些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忧愤,或是豪迈,或是同情,或是无奈的情感。让这些情感陶冶我们的情操,滋养我们的品性,增长我们的才干。

例如通过初步的阅读杜甫的《蜀相》,学生很容易就能抓住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惋惜的情感。通过深入地阅读分析,理解杜甫的理想追求,学生逐步认识到杜甫在缅怀诸葛亮英雄业绩的同时,更有对自己年华已逝,功业无成的深深悲痛。

“丞相”一词曾经饱含多少美丽的情感,如今就有多少心酸的无奈。我们依稀看到杜甫高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时的意气风发;我们也清楚记得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我们更不会忘记长安十年,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为实现理想而奔波的委曲求全。如今他身处乱世,漂泊西南,人生暮年,仕途无望。“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咏怀古迹》)诸葛亮,诗人人生的模范,如今见到丞相的遗迹,却只剩下唏嘘感慨了。想起当年的宏志伟愿,除了辛酸,是否自嘲更胜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面对松柏森森的诸葛武侯祠,杜甫的心中恐怕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伟大如诸葛孔明尚且如此,杜甫能如何?芸芸众生亦能如何?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沉重似乎全部汇集在这十四个字上了。这样“英雄”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依旧会有。它不是杜甫的预见,而是杜甫一生的血泪总结。一代诗圣,他的目光永远不是只停留在自己的身上,他似乎真的为中华民族的苦难而生,为炎黄子孙的不平际遇而活。

二、在阅读中领略风光,体味生活情趣

诗歌是高度浓缩的生活。在诗歌中有美丽的风景,有沧桑的遗迹;有灯红酒绿的繁华,也有鸡犬相闻的平凡;有金戈铁马的气势如虹,也有天涯孤旅的寂寞寥落;有温馨的家园,也有凄冷的边塞。即使是相似的主题,诗人不同,生活亦是迥异。阅读一首诗歌,就是在经历一种生活。我们只有真正进入生活,才能更加充分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和他要传达的理趣。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给学生留下过极为深刻的印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收录的他的《夜归鹿门歌》就呈现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唐诗鉴赏辞典》)如果我们走进这个隐士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行程满带寂寞,他的房屋过于冷清,他的内心里“恬然超脱”过于刻意,他的消极躲避是那样的显而易见!由此,你还能说山水田园是就是恬淡的,惬意的吗?

相对来说周邦彦的《苏幕遮》似乎更有人情味:“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是一首异常有生活情味理趣的诗歌。它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疏旷中的闲适,没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融入。与陶诗的不染世俗相比,这首词是完全生活化,并且世俗化的。他的满带惊喜的“鸟雀呼晴”,窥檐晓语是那样的清新而富有情味;他的宿雨初干,水面风荷是那样的细腻而富有风情;他的荷舟轻梦是那样的惬意而安然;他的故乡之思又是那样的渺邈而又清晰。这首词展现另一种形式的倦意仕途。他描绘的生活离我们是那样的遥远,体会这个中的况味真的不是想象就能做到,只能在我们的唇齿之间反复吟咏去沉潜了!

三、在阅读中追溯历史,关注国计民生

一首好诗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给人的思考空间也是无限广阔的。在阅读白居易的《长恨歌》时,我们学习它不是要讨论李唐王朝命运转折的罪魁祸首是谁的问题,也不是要替杨玉环洗雪冤屈。这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矛盾与复杂。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到诸如“事业与爱情”、“选择与命运”、“生死与永恒”、“历史与真实”、“父母与子女”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何去看待唐玄宗与杨玉环的遭遇?如何评价二人的爱恨纠葛?如何理解白居易超越生死爱情的解读?如何筛选后人的纷纭评说?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让我们的认识获得进步,让我们的思考不断深入。

苏幕遮周邦彦范文第7篇

(一)“教”“学”热冷相对

“诗歌”是最纯粹的文学,对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诗歌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诗歌教学却一直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相关研究如火如荼,诗歌鉴赏文本书籍、单篇诗歌教学指导、诗歌鉴赏习题等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语文教师大多跋涉其中,苦心孤诣;另一方面,学生对诗歌学习却是漠视加排斥,任教师怎样渲染、讲析、引导、训练,大多对诗歌始终抱着敬而远之甚至是反感的态度。诗歌教学不仅没能拉近学生和语文的距离,反而使大部分学生对语文更加疏远。

为什么这么广泛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仍然不能将诗歌的教与学有效连通起来呢?一方面,正如现在的教育研究所关注的那样,还有一部分教师的努力没有切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理念亟待改变;另一方面,教材作为教学双方对话的平台、教学双方的焊接点却不能适合所有层级的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必修与选修教学“油水分离”或界限模糊

选修课的开设是高中新课改的亮点,也是难点之一。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对必修课内容的延伸、补充、拓展和提高,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发展体系,从而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创造条件。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弄清必修和选修的关系,把握住高中选修课的定位。必修课强调“共同基础”,选修课重在“多样选择”,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继承、巩固、拓展、提高。两者之间既有继承性,也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是指选修必须重视对必修内容的梳理和巩固,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独立性是前者强调基础,后者注重拓展,强调探究,着眼于发展和提高。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对必修和选修两者关系没有弄清的现象,尤其是对古代诗歌教学,比较典型的是两种教学情况:

1.必修与选修教学“油水分离”

有些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在必修教材教学中不研究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教学,比如在教《杜甫诗三首》时,就不考虑选修中杜甫的诗歌,到选修教学时又将必修中介绍过的杜甫及其作品重复一遍,这就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课时,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2.必修与选修教学界限模糊

可能是由于考试因素的存在,有些老师把选修中的古典诗歌上成了必修古典诗歌。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欣赏与运用的能力,它力求唤醒学生的学习精神,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此让学生运用前阶段必修课学习得到的学习方法进行尝试与运用,因而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老师不能将选修当作必修来上。

其次,虽然必修与选修有诸多不同之处,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必修奠基选修,选修提升必修。根据教学安排,选修课是安排在必修课之后进行。必修课里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可视为给选修课作铺垫,开个头。在必修中所学到的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选修课中来,使之有所发挥,发展。教师在开展选修课教学时应有意识地随时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应像必修课一样受到重视,甚至更加受到重视。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必修与选修教学的有效结合这一课题就摆在了我们一线教学者的面前,笔者和本组的同仁们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有了一点心得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二、有效结合方式

(一)教材的整合

1.理论思考

高中语文进入选修阶段后,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成为很多学校的首选。该教材的诗歌部分,包括25位诗人的30首诗,分别编放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个单元。编写者意在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确立单元主题,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构建起诗歌鉴赏方法的能力体系,从而真正成为一个读者、一个鉴赏者。用心良苦,匠心独运,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一,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确立单元是否符合实际的鉴赏过程和规律?我们知道,多数诗歌的解读不可能单纯地依赖于某一种方法或是某一个角度,而某一种鉴赏方法或角度也很难贯穿于一首诗鉴赏过程的始终。只有综合使用多种手法多层面地鉴赏,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名篇名作更是如此。比如:《旅夜书怀》被划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要鉴赏这首诗,除“缘景明情”把握诗的意境,也需要“因声求气”“知人论世”来体会诗的声韵,理解诗的主旨。同理,其他单元的其他诗篇也是如此。如果把鉴赏方法或鉴赏步骤生硬地割裂开来,理想化地确立单元主题,这与学生鉴赏诗歌的实际过程和认识规律不相符,即使每个单元教学各有侧重,也不可避免单元主题的交叉或是重复,不利于实现编者建构诗歌鉴赏方法体系的初衷。

第二,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确立单元是否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这种拓展和提高不仅仅是篇目的不同,也不是语文课程目标上的根本改变,而是通过更丰富深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进一步改善并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关注点上形成相对系统的认知。现行教材以鉴赏方法为单元主题的划分,使得“大家”的作品以及同类题材的作品支离化,如李白、杜甫的7篇诗作被零散地分布在三个单元。这对于大家的作品,对于同类题材的诗歌整体阅读而言仍是单篇教学,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无疑还会继续停留在必修阶段的只鳞片爪中。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大诗人及同题材作品的深入了解与准确把握,不利于系统认知的形成。

第三,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确立单元是否有利于实现古诗课程的最终目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取了中国历史上优秀的诗歌作品,承载着引导学生感受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而以鉴赏方法为单元主题的引领,很容易导致教学中过于关注鉴赏方法的建构,从而弱化甚至淡化对诗歌文化内涵挖掘的倾向。我们知道,鉴赏方法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些方法之后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如果方法的学习没有指向生命与文化的作用,我们的教学也会走向纯技术的教导而丧失应有的价值。这显然与新课程精神以及编写者的意图是有偏差的。

第四,必修中出现许多和选修中是同一个作者的诗歌,笔者认为,将选修和必修相关作品按照一定标准重新组合,或许能成为一种思路或是探索。

2.实践操作

经过思考和实践,我们认为,如果以古代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主题来重构单元内容,把教材现有的三个单元主题理解为解读一首诗的三个步骤或角度贯穿整个诗歌单元教学的始终,然后把必修相关诗歌分别归入到相应主题,是否更有助于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体系的建构,更有利于古代诗歌选修课感受文化、传承精神这一最终课程目标的实现呢?是否更有利于我们的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以往的人教版教材和现行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基本上是在兼顾体裁知识和大家专题的同时,侧重以文学史为线索构成古代诗歌的单元内容。这种单元构成虽然表面上给人以“重知识轻方法、多孤篇少同类”的感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至少实现了对诗歌基本知识的掌握、名家名作的认知;在鉴赏方法的形成、审美品味的陶冶、文化人格的养成等方面也接近或基本是实现了大纲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应该是在对传统的继承与思想的修正下进行,符合诗歌教学规律的单元建构需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加以继承或改进。比如“大家专题”单元就很好地指向了古代诗歌教学的最高目标――对文化的体认感悟;而必修课中在题材类别上的整体阅读不足则需要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弥补和调整。我们再深入思考一层就不难发现,不同题材的诗作反映了不同的主题,呈现出不同特点的文化。这与诗歌史上的“李白文化”“杜甫文化”等同属文化现象。如果我们以文化主题来重构单元,形成大家和题材类别专题,则不仅能很好地解决必修课诗歌单元“多孤篇少同类”的问题,实现从必修到选修教学目标的逐层递进和深入,也能很好地完成必修与选修教学与高考古代诗歌复习的顺利对接。

于是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整合探索:

我们首先确立高中古代诗歌选修教学单元重构的基本原则,再依据重构原则建构出两个文化主题单元,最后依据不同的文化主题确定教学思路。具体分三个方面谈。

(1)文化主题单元的重构原则

在充分领会和尊重编写者意图的前提下,我们这样确立单元重构的原则。即以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为指向,以诗歌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为主线,以必修与选修教材的现有内容为基本材料,以学生鉴赏的思维过程为实施依据,兼顾课时和高考两个因素,对现有篇目做个别增补,构建出两个大的文化单元。把教材原有的“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等三个单元主题作为鉴赏诗歌的三个方法或步骤贯穿于古代诗歌必修与选修课整合教学的始终。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鉴赏实际过程,也能充实和丰富学生在必修阶段的认知系统,凸显古代诗歌选修课的文化性,从而达成古诗文选修课目标。之所以强调以教材现有内容为基本材料,一方面在于它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与必修模块的诗歌作品共同建构了古代诗歌相对完整的作品体系,不重复、不交叉、与必修互为补充。所以,为凸显文化主题单元,除增加个别篇目外,一般不做替换。另外,也防止了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增删篇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文化主题单元的重构内容

现有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文本资料,不仅有昂居于诗峰之巅的诗仙、诗圣之作,更有众多诗人群体所构建的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风景。李白、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诗其人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文学领域,超越了诗歌本身,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灿烂的文化。而大漠边关的雄心与愁心(边塞诗),山水田园中的诗意栖居(山水田园诗),怅望千秋一洒泪的感慨(咏诗怀古诗),命运际遇的咏叹调(咏怀诗),相思成疾的离别歌(思乡离别诗)等也都成为古代诗歌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就是说,除了李白文化、杜甫文化还有山水田园文化、边塞文化、离别相思文化等。因此,依据现有教材可重构出“大家作品”和“诗词风景”两个大的文化主题单元。在大单元的统领下,再依据诗歌的内容或题材特点分出小单元――共七个文化专题。其中“大家作品”包括李白、杜甫两个文化专题。“诗词风景”单元包括由不同题材类别的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咏怀感伤诗、思乡离别诗等构成的五个文化专题。

文化主题单元一:“大家作品”

专题一:李白专题――《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将进酒》

专题二:杜甫专题――《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兵车行》

文化主题单元二:“诗词风景”

专题三:大漠边关――《采薇》《国殇》(屈原)、《燕歌行》(高适)、《出塞》(王昌龄)

专题四:诗意栖居――《归园田居》《定风波》《望海潮》《杂诗十二首其一》(陶渊明)、《积雨辋川庄作》(王维)、《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新城道中》(苏轼)

专题六:命运咏叹――《离骚》《短歌行》《琵琶行》《登建康赏心亭》《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拟行路难》(鲍照)、《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虞美人》《书愤》

专题五:怅望千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嵬》《长恨歌》(白居易)、《扬州慢》(姜夔)

专题七:相思成歌――《氓》《雨霖铃》《涉江采芙蓉》《孔雀东南飞》《锦瑟》《醉花阴》《声声慢》《湘夫人》(屈原)、《一剪梅》(李清照)、《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苏幕遮》(周邦彦)、《菩萨蛮》(韦庄、温庭筠各一首)、《今离别》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诗词由于内容的丰富性,在题材的类别上是有交叉或是有争议的。比如屈原《湘夫人》既可以归入相思离别类也可归入咏怀作品,我们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类,不必强求统一。个别诗词由于内容的特殊性,很难归入专题的某一类。如《李凭箜篌引》纯粹描写演奏技艺,描写音乐美的,限于课时又不便有更多的补充,个别鉴赏即可。

(二)教学内容及鉴赏方法方面的有效结合

除了以上将选修和必修教材有效整合外,笔者还和本组的其他老师进行了教学内容选择上和鉴赏方法方面的有效结合的尝试。经过课堂实践,我们认为在这一方面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有效结合。

1.从欣赏诗歌的方法入手进行结合

如老师在进行《短歌行》《〈拟行路难〉其四》的教学时,教会学生利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欣赏诗歌。在教学《涉江采芙蓉》和《苏幕遮・燎沉香》时,要求学生采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方法来欣赏诗歌,如在这节课“情读”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诗词描写的画面进行再现。

2.从诗歌所表现的情感角度入手进行结合

如教学《短歌行》《〈拟行路难〉其四》时,老师可抓住两首诗歌的类似情感,一“忧”一“愁”,一“求贤”,一“寻主(怀才不遇)”进行诗歌思想内容解读,这样对学生在阅读有类似思想感情的诗歌时,就有了欣赏铺垫,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比如选修中的杜甫的诗歌。

3.从诗歌出现相同意向入手进行结合

如教学《涉江采芙蓉》和《苏幕遮・燎沉香》时,老师比较欣赏这两首诗歌拥有一个共同的意象――芙蓉。老师抓住这一共同意象,顺理成章解读出共同的情感――思乡。而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共同意象表达出共同乡愁这一情感上,而是顺势引用了大量其他有关“芙蓉”这一意象的诗歌,总结出古代诗歌中“芙蓉”表达出的三个情感,这让学生以后再阅读这一类诗歌时,解读情感就有了抓手。

4.从诗歌创作所处的时代特点相近入手进行结合

苏幕遮周邦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文学教学 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

语文教学由“少、慢、差、费”到“杂、闹、差、费”是无奈,更是问题。一线教师不能因为它“太复杂”而“不愿意”面对。在新课改风生水起,新课程理念层出不穷,一新遮百丑之际,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辨明语文究竟是什么,文学内容究竟该如何确定。

语文是什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的专责是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积累语言材料,获得正确而丰富的语感,拥有适应实际需要的技能技巧;同时,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作为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教材,应该扎实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应当看到“文”与“道”是水融,不可分割的。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踩出一条路之前我们必须做好一些准备。(1)把握整体情形,即通读所有篇目,对文学内容整体了解、做出初步的评价并正视存在的问题。(2)深入领会重点篇目,有选择地重点爆破。(3)跨越教材局限横纵整合篇目,形成审美意识,培养探究及思想的能力。

一、探索

“文学是什么?文学有些什么知识是有用的?有没有值得教学、必须教学的知识?知识是怎么教学的?这些都不知道,没有人,没有哪个权威部门确定过”。(胡勤)文学就好似一只大象,我们只是它脚边的蚂蚁,探索到其中一鳞半爪就已幸福万分了。那我们如何带领学生去领悟和感受呢?我认为那其实就是盲人摸象的过程:(1)我们得带领学生们走入这片陌生的文学领地,给他们介绍自己心中的“象”,让他们心向往之,进而想要勇敢地尝试“摸象”;(2)心有所动后就要实践给学生们看,如何“摸象”,如何感悟;(3)当他们敢于尝试了,就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象”的意识。

二、文学教学的横向联系

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感悟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所以文学教学的横向整合应该是创设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比如,“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思乡,是四大文学主题之一。其中三篇文字文意逐层递进,《想北平》直接体现,《我心归去》深入一层探讨故乡的含义,《乡土情结》深入探讨故国之思、爱国情怀的根由。逐篇铺排、递进、升华。利用得当则可举一反三。语文文学教学更应反映语文学科的特色――源于生活。当代的乡土情结有大量的作品体现,歌词《故乡的云》,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等等,既贴近生活又浅显易懂,从中探讨写法的不同,学习体会老舍的平易通俗,对比手法;体悟歌词重章复沓,借物抒情之美;感受诗歌含蓄蕴藉、深挚婉曲的特点。也可引导学生寻找相关内容,自己解析探讨,甚至可以自己尝试写诗写歌词。再探讨人“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人到底要寻觅和追求什么?”带着这样的思索,《前方》这样的文章就会可亲可敬得多了。

如果推而广之,我们的四大文学主题:乡愁、爱情、死亡、隐逸,是否都可以看作亘古有之的人类情怀?是否可以自行归纳其他三类文字?是否可以自主自觉地思考这些人类情怀的当代表现及其出现缘由?这样才是回归了文学教学的根本――思索生活,文以致用。

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曾评说我们的语文教改“就像跳皮筋的小姑娘,一会儿跳到左边,一会儿跳到右边,不管在左边还是在右边,嘴里都念念有词”。他道出了语文教育在哲学层次上无根的事实。我认为文学的根就是生活,文学打动人、感染人,文学之所以称之为文学就是因为它是生活的,它必须与生活相关,反映人生百态,表达人间冷暖,显现灵魂独白。所以横向整合意味着:第一,尽量由浅入深,由兴趣入手,引入现代文本,令学生感到可亲可爱,尽量不使文学教学成为一个清高孤傲的才女,否则将注定红颜薄命;第二,尽量将深奥难解的文字与生活相联,毕竟文学也不应是象牙塔中的一盏孤灯,它的光芒本应普照人世。这样横向整合后不仅给我们带来鲜活的生活,而且将带给我们联想的思路、搜寻的眼光、摘取的习惯。在这种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再对种种文学现象进行深加工与精加工――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走出自己的路来。

三、文学教学的纵向联系

同样是乡土情结,我们也可以进行纵深式文学欣赏。比如《秋思》《月夜》《邯郸冬至夜思家》等诗歌,主题一望即明,但作者的表达手法却各不相同,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描写,有“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借写他人来写自己的想象,也有《月夜》中虚实结合想象憧憬结合的写法。纵向比较学习多种技法,技法也只是为了表情达意服务的。再深入探讨离家思家,去国必然怀国,那么《离骚》这样较有难度的篇章也可以用理解而悲悯的感情来融化了。再如苏教版必修二分为“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四大板块,老师一路狂奔,学生浮光掠影,实质却似镜花水月。我尝试作纵向的整合,例中《荷塘月色》可在以往阅读教学基础上,掌握写景抒情类散文的多种解读途径――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知人论世、借助文中直抒胸臆语句。学会这样的阅读方法后,指导学生解读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甚至回溯到古代诗歌中的周邦彦的《苏幕遮》,柳永的《甘草子》,张先的《系裙腰》同为写荷,抓住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写法也就把握了它们不同的情感。

也可借助苏教版教材按人文专题编排的特点进行纵向的整合比较,比如,透过翠翠的爱情、林黛玉的爱情、祥林嫂的爱情,认识人物悲剧的社会性因素,进而认识到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甚至将金岳霖、孙犁的爱情观比较,全面认识什么是爱情,真正的爱情又应是什么样的。将这样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得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宽,阅读的知识体系也得到构建,实现阅读知识从点状分布到网状分布,从而实现从“授人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纵向整合要我们比较注重处理各章节教学内容,对教材的整体知识进行关联分析。明确每一学年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将不同年级的知识由点串成线,将零散的知识梳理成板块,从局部到整体地去把握与实施教材,从而做到“见木见林”。

文学教学本应是一个良家女子,是以分数和考试为唯一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使她日渐成为颜色憔悴的风尘女子。现在我们要让她洗尽铅华,成为文学本身,以其本真自然的面目回归到每一位读者身边,尤其是回到青少年读者身边,使文学能够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以高雅的情调征服所有学生,以儒雅的气质打动所有学生,以高尚的、悲悯的、崇高的、动人的思想感染所有学生。我们跋涉在文学教学的探索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于漪.聚焦在文化认同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

8-9.

[2]王家伦.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的多元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1.

[3]余映潮.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横向联系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4.

[4]张婷婷.高中语文进入课改后的困惑及其对策.教学月刊,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