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贺的诗

李贺的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李贺的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贺的诗范文第1篇

意象有观念意象及高级审美意象之分,而文学艺术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在中国古诗人的笔下,马的意象就是“至情”、“至理”的高级艺术形象,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早在《诗经》时代,马意象就出现在了诗文中,到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中,马的意象频繁出现,并且马的意象在李贺的诗中具有不同的精神内蕴,如“瘦马”的怀才不遇,但仍刚劲执着;“肥马”的平庸无能但仍长期受用;以及“骏马”境况凄凉但仍显豪壮之情.

一、李贺诗中“马”的意象与杜甫诗中“马”的意象的异同

在唐代咏马的诗人中,李贺和杜甫是最具代表性的。据记载,“在李贺的诗中,咏马的特多,径题马诗及句中谈到马的竟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杜甫的咏马诗虽不算多,可查阅的整篇为咏马且有代表性的咏马诗有12首,[2]但是他的咏马诗不但史料价值高,而且艺术价值也很高。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咏马诗,却表达出不完全相同的寓意,且诗歌的表达形式也不完全相同。这是由诗人个性的差别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不同造成的。但是同样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不平的仕途又使二人的马诗传达出一些相同的信息。下面就二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论述。

(一)不同的吟咏主题与不同的审美取向

1、不同的吟咏主题

首先,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马诗”,乐观的态度和对仕途的无限向往,表现在马诗上,集中在这首著名的《房兵曹胡马》,他写到: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一般认为是作于开元十八年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之际,所以语词矫健豪纵,充满着天地任我闯的睥睨之势。诗歌风格超迈遒劲,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但是与李贺强烈的出仕之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仕途坎坷曲折、终不现用。但李贺为人又抱负不凡,自视甚高,在遭逢怀才不遇之下,自然郁结难抒,更何况造成他终生微卑的原因,竟是与之争名者所谓的“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这样的无稽之由。出身高贵却毫无补益,少年成名却不被赏识。

2、不同的审美取向

杜甫和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杜诗多歌行体,诗歌感情充沛。而李诗则一律用五绝形式,诗歌铿锵有力。[4]杜甫所写的十二首马诗中。有7首为七言古体,这七首古体诗中有6首是歌行体诗歌。如《高都护骢马行》和《李雩县丈人胡马行》各有十六句,《骢马行》24句,《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达34句之多。杜甫为何要用歌行体来写马呢?歌行体可长可短的自由形式便于对马进行细致的描绘,并且可以自由的抒情和议论。以《高都护骢马行》[5]为例。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全诗采用七言句式,句式结构比较自由,较少讲求对仗工整,形式的安排主要取决于内容的需要和抒情的要求。诗歌婉婉道出骏马的来历、志向和遭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全诗除了“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一对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对仗之外,其余的句对都算不上。

李贺的则不同,整组咏马诗都采用五绝,简洁明快,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马的群像,刻画有力深沉,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李贺能写出气势如此壮阔的全诗,实在难得。

杜甫和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另一个不同点是杜诗故事性强,李诗抒情性强。杜诗擅于对马进行整体描写,一首马诗就是一匹马的故事。马的形貌、气质、来历、遭遇等等,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二)相同的出仕愿望与相同的坎坷仕途

1、相同的出仕愿望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渴望出仕的普遍心态。杜甫和李贺也不例外。表现在咏马诗上,杜甫有“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李贺有“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2、相同的坎坷仕途

杜甫先是在安史之乱爆发时被囚于长安,后冒险投奔唐肃宗,肃宗见其忠诚,授予左拾遗。可是杜甫生性耿直,不肯屈从权势,[第一论文 网 dylw.net]多次向统治者提出忠言善谏,不被采纳,后被贬到地方任微职。他一等再等,始终没有等到再被重用的一天。出于对肃宗的失望,他最后辞去官职,举家搬到边地秦州。从此,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缺衣少食,诸病缠身。

二、李贺对“马”意象写作的继承与创新

从《诗经》开始,“马”的意象就成为中国古诗人抒写的对象,并且赋予了马一种精神品格,如《小雅·车攻》中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③写出了马的俊朗,且暗示出英雄的昂扬斗志,又如《楚辞·离骚》中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③则又以“马”的意象来寄寓诗人的壮志,以至到唐代,“马”的意象频繁出现,进而形成了一种写作有关“马”诗的传统,虽然在杜甫的诗歌中也曾经出现有关“瘦马”意象,但却不如李贺笔下的“瘦马”刻画的传神、意境构设的独特。

三、李贺诗中“马”意象的影响与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继李贺之后,又出现了众多写“马”的意象的诗人。如南宋诗人辛弃疾就是写作马诗最多的诗人,他继承了李贺写“马”意象的传统。游国恩说:“李贺的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诗,都或在意境、或在手法、或在语言、或在意象上受过他的影响。南宋、金元的诗人也 有模仿他的诗歌的。”[6]在辛弃疾的《稼轩词》中,描写了数量众多的动物意象,其中数量出现最多的是“马”的意象。

马意象是李贺怀着一种深沉且特殊的感情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在诗人李贺的笔下,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马的形象,而且深刻感受到了该意象背后的独特内蕴;李贺以“瘦马”自比,寄寓忧愤之情,与“肥马”相比,深怀嘲讽之意,以“走马”作比,深表不舍之情,可见,马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已成为一种人格的显现。不仅李贺,在中国古诗人的笔下,马已经被赋予了一种精神品格,或积极向上或平庸无能或悲惨凄凉。可见,马意象作为中国古诗人的所咏之物,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写作对象,而且印证了创作者的情感历程并彰显了其人生品格。

参考文献:

[1]王充闾.李贺咏马. [M]中华诗词,2007:57.

[2] 巍立明.古道驰骏马画形寓深悲—浅析杜甫咏马诗 [J ] .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3] 杨凤琴.论唐代咏物诗的时代精神[J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

李贺的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李贺意象色彩时空

李贺,字长吉,有着皇室后裔的远亲血统,但早已没落,其父晋肃,早殁,为避讳父名而无法参加进士考试,贫病交加,二十七岁郁郁而终。

与进士无缘并不意味断绝建功立业的想法,少负盛名的李贺酷好幻想,具有远大抱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国十三首》其五),但时代未曾给他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

李贺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不久,八年动荡改变了整个国势,盛唐气象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中唐文人的徘徊和不知所措。他们在艺术趣味、审美心态上与盛唐诗人相比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面对社会的巨大变迁,他们更多注目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如韩愈、刘禹锡相比,李贺诗更加阴暗幽冷。

一、意象:凄冷心境的外露

李贺自幼体弱多病,父亲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仕途不得意而生计窘迫。由此可见,李贺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心境都不尽如人意。李贺是李唐王朝郑王的旁支后裔,郑王李亮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所以李贺诗中经常出现“宗孙”、“诸王孙”一类词语。如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李贺自称“唐诸王孙李长吉”;《仁和里杂叙皇浦》:“欲雕小说干天官,宗孙不调为谁怜。”身为皇室宗孙的一分子,李贺认为自己有责任协助君主治理好这个“家天下”。同时李贺幼负文名,“贺年七岁,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1]“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2]个人才能和潜藏于意识中的皇室宗亲的自我认可和期许使李贺对于取得功名跻身朝廷有着强烈的期待,更何况从初唐以来,文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而李贺面对的现实是:为了避讳父名“晋肃”,他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也就意味着无法进入统治阶层内部,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心高命薄,强烈反差带来了他的极度悲愤,直接体现于其诗中意象的凄冷。对他的心态最好的注释是:“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致陈商》)

李贺的诗中经常可以看到马、兰、芙蓉、露等自然意象,以及寒、冷、愁、悲、怨、恨、苦、哭、泣等心理、感觉意象。

中国自古有以千里马比喻俊才之说,李贺诗集中涉及马意象的诗有三十多首,例如:“晴嘶卧沙马,老去悲啼展。”(《经沙苑》)“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平城下》)“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马诗》其九)但众多马意象的共同特征是处境悲苦,均不是意气风发之马。“露”意象在李贺诗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整个诗集中,“露”意象及与“露”相关的复合意象达四十多处。如“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月明白露秋泪滴”(《五粒小松歌》),这些以露为中心构成的复合意象往往与人的哭泣联系,整体氛围凄冷幽怨。其他如兰、芙蓉等意象所表现情调也大抵以凄清阴冷为主。

李贺223首诗中出现“寒”、“愁”等幽冷意象的有164首,占其诗总数的三分之二,“老”字出现50多次,“死”字出现20多次。如“花城柳暗愁杀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三月》),“朝朝暮暮愁海翻”(《梁台古意》),“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等。这些意象的凄怨审美特征,从深层次的角度而言,是诗人独特心态和情感外化的结果。杜牧所作的《李长吉歌诗叙》中描述:“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冶,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极为妥贴。

这种带有浓重凄苦色彩的心态源于诗人对生命处境、价值和归宿的心灵探索。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体弱多病的李贺对生命短促的感受比其他人来得格外深刻,这种紧促感和危机感使李贺的诗中时刻体现着对生命价值的强烈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焦灼、痛苦和悲怆。

二、色彩:冷艳梦境的描绘

伴随李贺诗歌凄冷意象的是冷艳的色彩运用,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陆游评李贺:“如百家锦衲,五色眩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钱钟书先生则说:“长吉词诡调激,色彩藻密”,“幻情奇彩,前无古人”(《谈艺录》)。所有这些评价都肯定了李贺诗中色彩繁复绚烂的独特风格。

罗根泽先生在《乐府文学史》中指出:“李贺乐府诗词别具特殊风格,古人形容美人曰:‘冷如秋霜,艳如桃李’,‘冷艳’二字,确可为贺词评语。”[3]李贺好用色彩,这些色彩表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布意,均落第二义”(《谈艺录》)。

李贺喜欢使用大量冷色调的词描绘事物,意象鲜明、意境幽冷;或者在暖色词语前面附加修饰,修饰语大多凄冷寒洌。明人王思任《昌谷诗解序》说李贺“喜用‘鬼’字、‘死’字、‘血’字,如此之类,幽冷溪刻,法当夭乏”。[4]他喜欢将色彩字与鬼、泣、死、血之类的词配合使用来强化诗境的幽冷与艳丽。如“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夫采玉歌》),“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草发垂恨鬓,光露泣幽泪”(《昌谷诗》)等。

色彩的繁复运用给李贺的诗歌带来迥然于盛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浓墨重彩后暗藏清冷幽邃,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评价李贺诗风格:“他的艳不是香艳,而是幽艳或古艳,甚且是怪艳。”[5]李贺诗的艳丽不同于前人的“香艳”,和他所运用意象的古朴有关,艳不失古;在于他熟练地调匀多种阴冷的色调,意象冷艳;还在于他常从人所不及的角度描绘色彩,焕然出新。

色彩的绚烂只是李贺诗的外在特征,映射出来的还是李贺凄苦的内心世界,浓艳的色泽、幽冷的意象,这种异于常人的感觉,使情调更加悲凉凄惨,宣泄的是无可诉说的满腔悲愤。

三、时空:意识的快速切换

李贺是一个经历不太多的诗人,英年早逝,让他没能走完一般人正常的生命过程。按照王国维的分类,李贺当属主观诗人,他所描述的更多的是自己感觉中的世界,带有极大的不确定和虚幻的成分。

他注重描写个人的直觉幻觉,特别善于捕捉瞬息之间所感受到的事物的直观形象。它们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着一种直觉、幻觉和他自身感情的特殊的融合。

同时,沿袭先民万物有灵思想、楚巫文化、道家思想的影响,李贺的诗里有截然不同于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传统的意象,神仙、鬼怪和梦幻是他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这种异类主题折射出李贺的时空意识。死亡、幽灵、鬼域、神仙或是梦幻世界,无非都是现实世界的延伸,除了忧生畏死的情结外,也是对此岸世界的转换。而这些,都属于冰冷无情的外部世界,超出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不会因为人的愿望而改变。

人对自己所处时空的感受成为其人生意识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时空意识就是一种生命意识、宇宙意识。李贺一生体弱多病,对生命的消亡得特别敏感,这种发自意识底层对时间流逝的恐惧反映在诗歌中使人格外震撼。“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古悠悠行》)“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喜欢把漫长的时间凝结成短暂的瞬间来反映,以造成惊心动魄的反差效果,如“今古”“千岁”和“尽”“消”这样的词语相联结,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张力。

天长地久在这里完全被颠覆,沧海桑田只是须臾之间,数千年一开花的王母桃花无数次盛开和凋零,连传说中长生不死的彭祖巫咸也几经轮回。这打破了以往传统中天地永恒的说法。中国文人常常面对宇宙自然产生感慨,感叹自然的长存和人生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正所谓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常常压得中国文人喘不过气来,他们试图用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方式来缓解时光逝去带来的惶惑和无奈,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同样也是李贺所渴望却无法实现的报负。

神人原本是凡尘中人的美好期望和精神依托,他们长生不死,活得无拘无束,代表着幸福的永恒实现。而李贺笔下却不再有永恒的概念,这些神人们也会经历轮回,“彭祖巫咸几回死”。如果永恒的事物都无法经历时间的洗礼,那么原本就短暂微不足道的人生,更是沧海一粟,转瞬即逝。这种无情的时空快速转换所隐藏的,是李贺对于生之须臾更加强烈的体验,没有任何人可以逃脱死亡的威胁,生命在李贺的诗中是一种绝望的存在,这恰恰体现着他对人生的执著留恋。

这种迫切而悲烈的生命意识打动了其他人,在李商隐的《李贺传》中,李贺的逝世也成为另一种生命形态的延续。“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因为天帝修建成了白玉楼,所以召李贺上天撰文以记,这样的故事恰恰应和了李贺的诗风。

种种异于前人的意象、色彩、时空意识,综合体现的是李贺诗歌中奇异荒诞的风格。当我们今天着力研究从西方引入的意识流、魔幻主义、象征派的时候,一千多年以前的李贺,已经用他的生命意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融合了种种诡谲因素的世界,这个世界,一直在吸引、打动我们。

参考文献:

[1]李肪等编.太平广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VOL二百二.

[2]刘等编.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八十七・李贺.中华书局,2002.

李贺的诗范文第3篇

我迷李贺诗,应该是从少年时代起。那时候,在图书馆抄写了一批李贺的诗歌,结合《诗词例话》进行品读,潜心研究其诗艺,窥一斑而见全豹,甚至慢慢地学会了欣赏诗歌,自己也开始尝试涂鸦。记得1993年春天的时候,自己写了一首绝句“桃粉轻飞柳叶轻,芙蓉根暖水传星,我今难寐鸡三唱,为谢君情嗅野风”,送给当时我校的一位诗友。诗中写到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震动,芙蓉根暖。诗虽不雅,然写作苦心孤诣,一如李贺,而桃粉、芙蓉根暖、雄鸡一唱天下白之类,皆是李贺爱用的语言与意象。

后来也曾看到邵毅平的《十大文学畸人》一书,把李贺与唐伯虎、徐青藤同列为十大文学畸人,心中还是颇为感动与震撼。李贺吟诗竟至呕血的地步。李贺母亲总认为他骑着小毛驴、带着小书僮外出觅诗、写出一句投入锦袋的创作方法固然浪漫有效,然而似会把心从诗中呕出,以至早夭。后来身体较弱的李贺真的在二十七岁去世,临死前还对母亲说,是上帝因为新作了一栋大楼,羡慕他的文采好,所以请他去为大楼写诗作赋去了。而这故事,我看了,竟不知道这是李贺的自我安慰,还是安慰母亲,抑或是讽刺下帝不如上帝之有眼光认识到李贺的大材?呜呼,我为李贺拊掌叹息也!

随后有那么几年,我告别古今文学朋友,束书不观经年,写了一些时论文字与应酬文章。中规中矩犹恐不及,锥纳囊中,尚自韬光养晦,谁还肯作不可一世语?徒增辱耳!年代已久,铁生锈而血成痂,不期仍有刮垢磨光、重见天日之时,而机缘却在重读《李贺诗选》。

家里只有两本李贺诗集。一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李贺诗选注》,这是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读本,诗后有欣赏与注释。到了区政府后,碰巧又买了一本岳麓书社出版的《李贺集》。这是一本全集,有注释与集解,但无欣赏。

开春之后,某个夜晚,酒足饭饱,寂寂无事,随手拿起《李贺诗选注》。一开篇,就觉满纸云烟,望远镜中迎面而来的记忆,如呼啸而至的子弹,将我击成沉重的内伤。一瞬间,我感到生命的涌动,如,如火山井喷,如李贺诗中所描写的那样: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因为反观自己,我真的感到自己的生命太平凡了,太柔弱了,太平庸了,太委靡不振了,感觉到自己太没出息了,太没有生命意志与生命火花了。鲁迅曾说过,唐朝的伟大,在于它使瘦成鬼样的李贺也向往建功立业。是啊,你看病鬼一样的李贺志向是何其远大!

――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而我等新时代的青年,为何如此万马齐喑,远不如李贺笔下的马那样生机勃勃?

病中的书生李贺,也如他的远祖唐太宗一样爱马。他一口气写了二十三首马诗,不乏佳句,不乏所向无敌的气魄。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自古英雄爱马,而像李贺这样爱马的书生,古今少见。李贺虽是病身,而他的强力生命,真的是龙马精神。我已记不起邵毅平为什么把李贺称作畸人,可是在我看来,李贺的生命意识是如何健旺!

李贺对生命又是珍惜的,当他狂情过后,沉寂下来,他无由地感叹逝者如斯,时不我待。当他用功完毕、放学回家时,他感叹“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感叹自己早生华发。当他听完音乐,寂然而坐,却不由得“今夕岁华落,令人惜平生。心事如波涛,中座时时惊”。

好一个“惊”字,好一个“惜”字。而当今世上,衮衮诸公,又怎忍把流光,换成了浅吟低唱?

那时候生在乡下,经常看到乡里的粗豪汉子们,轩昂八尺,而竟沦为挑粪挖土之人,心里真的是很感叹,觉得可惜的,而他们竟习染而不自觉。只是自己却是不肯将笔底明珠,闲抛淡掷。然而中国的文化,到最近虽然有奋勇争先之势,而在民间与群众心中,我觉得尚有不少和光同尘、抱朴守拙的思想。如果谁自谓颇挺出,欲据要路津,只怕会遭众人耻笑。而木秀于木,冷言摧之,口水淹之,踏上千只脚,万世不得翻身。

时至今日,脾气颇大,不可一世曾经年少的我,竟也忧谗畏讥,缚手缚脚,不得开颜,是何道理哉?

昨天看世乒赛,看到高手相争,我悟出一个道理,打败对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往往就是要以强克强,以毒攻毒,什么以柔克刚,那是鬼话。只有将对方的强势打法克服,才能赢取真正的胜利。否则,即算赢了,那也是运气。

李贺的诗范文第4篇

生:李贺是中唐诗人,他才情卓越,却英年早逝,有“诗鬼”之称。

生:李贺是唐代皇室的宗亲,因避其父李晋的名讳,而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

师:我作一点补充,因为这事,韩愈很为他不平,曾撰文《讳辩》,其中有语云: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话说得很有分量,但现实没有办法改变。好,继续刚才的话题。

生:李贺曾被举荐当了几年的小官,后来因为生病辞官而归。

生:李贺写诗很勤奋,也很刻苦,白天他常常带着书僮走山探水,一有灵感就马上用纸片记录下来,然后将纸片放到随身携带的锦囊里,到了晚上再把纸片拿出来进行整合,修改,常常是彻夜不眠。

师:我注意到你用了一个词“走山探水”,颇有古意。是呀,自然界的山水草木滋养了李贺的诗情,乃至残灯常常将他瘦长的影子深深嵌在不眠的墙壁上,他也乐此不疲。他母亲见状很不忍心,说:“儿呀,你这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吗?”

好,刚才的交流,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是李贺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使他在仕途上发展的前景变得渺茫,一生郁闷寡欢;一是他写起诗来有点玩命的意味,也就加重损害了他原先就有病的身体。可以这么说,在心理和生理上,诗人都过早地咀嚼了人生的绝望。很显然这一切都会影响诗人的心绪,自然也就会在他的诗歌里隐现。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李贺“呕心而出”的诗作。先请同学们把《天山谣》这首诗自读一遍。

(学生自读)

师:请说说你对这首诗内容的初步理解。

生:诗中写了一些仙人的活动,有采花的,有吹笙的。对,还有月宫的桂树。

生:还有秦妃卷帘的动态,还有龙和凤。

师:有没有同学再作补充?

生:诗中写了银河,也写了群星在银河中漂浮、流动。

生:最后好像还写了人世间的变化。

师:很好。哪一个同学能否综合一下大家的理解,用一句话来归纳诗歌主体的内容?

生:诗歌的主体内容是写天庭里仙人生活的一些图景。

师:“一些”是多少?诗歌中哪些诗句分别描画了这些图景?

生:诗歌当中的四联八句,分别描绘四幅图景。

师:非常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四联诗句齐读一遍,体味一下诗中描述的景象。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四组的同学借助适当的想象,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分别将四联的诗句散文化,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轻声讨论。

(学生讨论,有的动起了笔)

师:下面请同学互相交流。

生:月宫里金灿灿的桂花扬着妩媚的笑脸,在风中私语。梦一般的花海,奇香袭人。仙女粉色的衣裙徜徉在花海中,她们信手采下花瓣放入香囊中随身携带,桂花的清香便缠绕在她们的身边。

生:刚从梦中醒来的秦妃,缓缓地卷起北窗的帘儿,一片晨光倾泻在她的身上。窗前的梧桐在晨光照射下分外青绿,依旧小巧的青凤在树的枝头上闪动着黑豆似的眼睛。

生:风吹过,飘来了悠然的笙箫声,王子一袭白衫如玉树临风。笙乐回旋,如同凤凰的鸣叫,逗引起神龙翻云舞烟,播种着瑶草。

生:眉黛一闪,一群粉色的仙女姗姗而来,飘带挽在纤细的手臂上,一阵清风滑过,扬起一抹红色。春天的兰花娇艳欲滴,仙女们采撷着兰花,藕丝裙摆掠过的地方,草叶“簌簌”轻响。

师:非常好,很具有想象力。再请四个组的同学分别给四幅图画各拟一个四字的画名。

生:仙女采香。

生:秦妃临窗。

生:王子吹笙。

生:仙女拾兰。

师:好是好,不过,我觉得“仙女拾兰”的“兰”字,改为“翠”可能更好一些,而“仙女采香”与“仙女拾兰”有重复的嫌疑,可以考虑改为“桂香袭人”。

(学生轻声表示赞许)

师:这四幅图画看似独立的,却是被置于一统的天庭背景之下,描摹的又都是仙人的生活,想想这些画面呈现出来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悠然自在,闲适惬意。

师:这样的悠然自在、闲适惬意,还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沉默)

师:我们还是从诗歌中寻找答案。提醒一下,诗中二、三联中有“花未落”和“青凤小”之句,品味一下其中的“未”和“小”的意蕴。

生:“未”是“不”的意思,“花未落”,说的是仙树不枯萎,仙花不凋落。

生:“小”有“小巧”的意思,也就是说青凤依旧娇小。

师:想想,树木不枯,花儿不败,那只引领秦妃成仙的青凤,虽历经了悠悠千年,却依旧小巧。在这仙境中,时间仿佛是停滞不前的,一切似乎都是……(有意停顿)

生(插言):恒久不变。

师:对。刚才同学们在交流对这首诗歌内容初步理解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到诗的最后还写到人世的变化。我们一起看最后两句诗,那位同学先说说诗的大意是什么。

生:太阳就像奔跑的马一样行走得飞快,海水又变成了陆地,扬起了尘土。就是“沧海”变“桑田”的意思。

师:注意一下,诗中“东指”的主体是谁?

生:仙女。

师:也就是说,这两句诗是仙人眼里的人间生活,诗句中人间生活的特点什么?

生:极为短暂,就如白驹过隙。

师:天上人间,在诗人的笔下形成这么大的反差,天上树木常青,天上花色不败,天上仙人红颜常驻,还有龙舞凤栖,这是一种至善至美的仙境,而这一切恰好又是世间人情物态的一种反衬,这样的反衬还暗含着人生苦短的伤感。在我们最近学过的唐人诗中,这样的伤感也时常显现。大家能不能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生:王勃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生: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生: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生:李白的“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这也正是诗歌的命意之所在。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李贺的《梦天》,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读一遍。

(一女生读《梦天》,结果读错了一个字音,学生轻声纠正)

师:请同学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想想比较诗歌的异同可以从那些方面入手?

(学生在座位上参差不齐地说“内容”“手法”)

生:内容上都描写了天庭的景象。不同点是,《天上谣》展开的是仙人生活的一个个场景,显现出天庭生活的闲适自在和环境的优美;《梦天》……(一时语塞)

师(点拨):《梦天》更多的是将笔墨倾注在对什么物象的描摹上?

生:对月亮的描写。

师(点头):继续说,诗歌中写了有关月亮的什么内容?

生:有月光初出,光影幽冷像在哭泣;有满月皎洁如玉轮一般。

师:而那云楼半露、那桂香鸣也只是月亮的一个陪衬。其他同学继续说。

生:两首诗都写了人世间的变化的快速,不过《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弘海水杯中泻”,还写了人世物象的渺小。

生:《天上谣》用了许多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而《梦天》写的是诗人的一个梦,具有的是梦幻色彩。

(学生笑)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用“神话色彩”和“梦幻色彩”来界定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很有见地,只是他在表述的时候还缺少了一些有力的依据。他提到色彩,也就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会想到画面,想想两首诗显现出来的画面有什么不同?

生:《天上谣》的画面显得和谐而清晰,《梦天》的画面……(一时语塞)

(学生窃窃私语,一学生说“多变而迷离”)

师:用画面的“和谐而清晰”和“多变而迷离”这样来表述说服力要强得多。刚才都是从内容上比较,那么手法上有什么异同呢?

生:两首诗多运用了神话传说,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生: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师:想想,两首诗中的景,与我们所读到的大多数诗歌中的景,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生:诗中的景都是虚景,是想象中的景。

师:这样的一种想象之景,主要是借助于哪一种修辞营造出来的?

生(齐):夸张。

师:两首诗都写了天上人间,无论诗人选择怎样的景象,它只是传达情感的一个载体。那么诗的字里行间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对天庭闲适和谐、恒久不变的生活的向往。

生:对人世沧桑多变的感慨。

生:对人生短暂的大无奈。

生:还有对自身境遇的不满。

师:可以说,天庭里的一切是美妙无比的,然而这样的生活只是诗人借助于文字所憧憬的梦,是一种虚幻的存现。诗人真实的生活又是如何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品读诗人的另一首诗《秋来》。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读一遍。

(学生自读)

师:再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鉴赏诗歌,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切入角度,就是从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切入。你以为这首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生:“苦”和“恨”。

师:好。“苦”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想想诗人为何而“苦”?

生:因为“秋来”,因为“桐风”。

师:关键词找得很准确。这样的梧桐秋风让诗人“心惊”,于是,一些客观的物象也深深烙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感。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生:在诗人的视觉与听觉中,灯光似乎特别的“衰”微,虫叫也携带着刺人的“寒”意。

师:这还只是表层的“景”苦和“物”苦,而“景”“物”的苦生发出来的是“心”苦。请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心”苦的关键句。

生:“谁看青简一编书?”

师:这句诗的意思是,这世间有谁来翻阅、欣赏我呕心沥血所写的诗章呢!诗句潜在的含义是什么?

生:知音难求,怀才不遇。

师:这“苦”,诗中还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找出这句诗。

生:“思牵今夜肠应直。”

师:“肠”,在自然状态里应该是弯曲的,古人形容愁苦郁结之深也常常用“曲”来表述,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说是“肠一日而九回”。

生:柳宗元也有诗句谓之“江流曲似九回肠”。

师:而李贺却自铸新词,用“肠直”之说,来强化本该弯曲之“肠”却被强拉成“直”, 其“苦”之意味,不言而喻。这样的汉字组合,给后人的视觉和心灵都以一种强烈的冲击,让人的心为之而悸动。

诗人内心的“苦”自然转化为心中的“恨”,“恨”是“苦”的深化。那么诗人又为何而“恨”?

生:“雨冷香魂吊书客”。

生:“秋坟鬼唱鲍家诗”。

师:香魂凭吊,鬼唱鲍诗,而且这样的“恨”恒久而绵长。诗中的结句化用了“苌弘化碧”的传说,说的是苌弘因忠贞而遭小人诋毁,剖肠而死,其血为人收藏三年而化为碧玉。

(学生轻声叹息)

师:想想,诗的结句意思是什么?

生:诗人的恨,即使过了千年也无法消释。

师:这样的恨,也正是志士怀才不遇的千古同恨啊!诗人上天只能浸渍在虚无飘渺的幻想中,入世又无以找到知音,只能在阴冥的世界里寻求同调,不亦悲乎!是否可以这样说,诗人只是游荡在天庭与人世中的一个孤魂。然而,正是这个“孤”,使诗人成为中唐诗人中的另类,成为他人无以取代的“这一个”。

自此,我们能否给李贺的诗加上一个修饰语,亦如教材中用“豪放飘逸”修饰李白的诗,用“沉郁顿挫”修饰杜甫的诗?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环节未能展开)

师:我们可以用“诡异多变”来表述对李贺诗的理解。因为“独特”,因为“多变”,也就有了李贺诗的“新意”,其实这也正是中唐诗人对既往诗人诗作的一种突围,正是这样的“突围”,才使得唐诗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

最后布置一条作业:课后阅读李贺的诗作《李凭箜篌引》。传统的说法,这是一首描述音乐的杰作,但现在有学者以为,诗中的音乐与音乐和音乐家本身并无多大关系,它只是一个媒介,借助这个媒介,“使得诗人再次领略到某种神秘的意味,并在这种神秘意味的对照下,表达了自己的生存感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过常宝教授语),我们同学又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呢?

[附]板书

天上

桂香袭人 秦妃临窗

王子吹笙 仙女拾翠 悠闲 恒久

诡异多变的李贺诗

月起幽冷 云楼半露 想象奇特

月圆皎洁 桂香鸣 夸张大胆

新意

人间

秋来桐风 灯残虫寒 渺小短促

谁看青简 苦

香魂凭吊 鬼唱鲍诗

恨血千年 恨

李贺的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作家;身体;作品;影响

有句话说,吃鸡蛋,不必问是哪只鸡下的蛋。同样,看一部作家的作品,通常不会考虑他(她)有着怎样的人,比如,长的怎么样,是怎样的气质等等。但是,其实这些与作家的作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家的身体,可以包括其长相、身高、体格、心理等方面。那到底这些会与作品有什么关系呢?

一、作家的外貌(代表人物:李贺、郁达夫、鲁迅、贾岛)

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与个人容貌无关。但其实作家的外貌与其作品也有着较大的关系。在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中有记载:“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通过这段描写,可知李贺的外貌并不佳,外形的瘦弱,外貌的怪异,致使他性格孤僻内向,不太喜欢与人交流,性情有些压抑。

外貌的不足引起内心的压抑,从而导致他的诗作中常常多以“鬼怪”作为吟咏对象,在他看来,鬼是爱与美的体现。他的《苏小小墓》、《神弦》、《南天山中行》等一系列诗中,他写鬼魂,写死亡,写寒冷,写黑夜。因而被人称为“诗鬼”。一定程度上,外貌对李贺的影响是很大的。作家的外形气质通常与作品有着很大的关系。如郁达夫,他的外形是清瘦的,脸上时常透露出苦闷与忧愁,这与他的作品气质是很相符的;鲁迅先生在晚年时期,相貌如刀刻一般,显得非常冷峻,而眼光又是极冷的,这与他峻拔的文风十分贴近。不过也有例外,著名诗人贾岛,他的诗构思奇,意境冷,遣词硬,用韵险,句法新,形成了奇险硬瘦的风格,素有“郊寒岛瘦”之称,但事实上,贾岛却是个大胖子,与其诗的风格大相径庭。

二、作家真假面(代表人物:三毛)

茅盾曾说,一个“人”,他在卧室里对待他的夫人是一种面目,在客厅里接见他的朋友或亲戚又是一种面目。同样,作家又具有很多面,作家在作品中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由于读者的过度期望,会造成作家外表与内心差距的扩大,作家们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通常会掩饰真实的自我,努力迎合读者心中的理想形象,从而形成了多面形象。在读者心中,女作家三毛是一个热爱生活、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可是,1990年时三毛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从来不把真面目拿出来。三毛的好友季季说:“许多读者也许永远不知道,三毛作品的‘坦诚相见’,有一大部分是出于‘自我幻化’;她‘温柔、多情、仁慈’(以三毛之名)满足他人的同时,也一步步残酷地挖掏自己(陈平)。”她在作品中努力创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主人公,使读者进入他们的世界里,给读者灌输了一个完美的形象,似乎热情、乐观、坚强。一方面她是三毛,是一个洒脱、开朗、积极向上的作家,另一方面,她是陈平,是一个早年失却感情寄托,内心孤寂,身体虚弱,懦弱的女人。三毛与陈平,一个属于创作,一个属于生活。

三、残缺与超越(代表人物:拜伦)

古语有云:“胸中有不平之气,不得通其道,故述之于文。”不平则鸣,但凡有所著述之人,多有胸中郁结。而这些在生理上有残缺的作家,更是常将心中的痛感与苦闷付诸笔端,在文学的天地中抒发自己的丰富情感。

残疾作家的自卑心理在其笔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正写,一种是反写。所谓正写,即是作家直面自己的残疾及自卑,在作品中,将自己的心绪、情感暴露出来。而反写,则是指作家把自己的残疾与自卑反面描写出来,自己是残疾,作品中的主人公却偏偏是运动健将,是生龙活虎的正常人,作家以此来弥补自己心中的遗憾,得到内心渴望的满足。

诗人拜伦一生下来,右脚就有些畸形,因为脚的残疾,给他带来了不少的痛苦,这对他性格的形成及以后的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自己的跛脚,拜伦在童年少年时期,经常受到同龄人的欺负与侮辱,这使得他极为敏感,在内心极度的自卑与自尊下,他常常表现得非常傲慢和狂暴。

在他的诗作中,他塑造的人物通常是“拜伦式英雄”,这种人物通常与社会势不两立,追求自由与独立,且具有孤傲、倔强、叛逆的形象,但他们在与社会的冲突中却又往往表现出忧郁、悲观、自卑和失望的情绪。

不得不说,拜伦正是通过塑造这些英雄形象来弥补现实生活中自身的遗憾,以求得到精神的满足。

四、身体与作品(代表人物:郁达夫、李贺)

作品是作家将自己的经历通过艺术加工后的物化形式。因此,作家的体验与经历对作品的影响是很大的。在这里,主要研究的是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我国唐代诗人李贺,生来就体弱,且外貌不佳,因此性格内向,感情抑郁,思想苦闷。著名学者苏雪林在《唐诗概论》中说道:“多病的人神经也比较灵敏,视宇宙间一切无不可悲可感,他的思想也就一天一天变得幽僻凄厉,甚至离开了热闹的人境,跑到凄凉的鬼境。”所以也就无怪乎李贺诗作被评价为“鬼气森森”了。他的很多诗作中吟咏的对象,大多是纸钱、血、泪、啼血杜鹃、孤坟等虚幻荒诞的事物。诗作中也充满了幽冷艳丽的色彩,奇诡神秘的气氛。因此“鬼才”、“鬼仙”、“诗鬼”也就成了李贺的别称。

体弱多病成为李贺奇诡幽冷诗风的重要原因。

当代作家郁达夫由于早年家庭生活水平困难,身体状况不佳,先天不足,而后天又缺乏调养,营养不良。由于身体的羸弱多病,郁达夫对疾病特别关注。他一生共创作小说40余篇,然而写到“病”的,就有30多篇。他作品中的大多数主人公都是疾病患者。肺结核、胃病、脑溢血、伤寒、肺炎、疟疾、神经衰弱和忧郁症……且只要患病之后,就只能活一年半载。如《南迁》中伊人有着严重的肺结核;《风铃》中质夫有神经病。

此外,郁达夫还很关注痛苦。其小说中的主人公总是有着各种苦闷,性的苦闷,生的苦闷。如《沉沦》里,留学日本的主人公自轻自贱,偷看房东女儿洗澡;《茫茫夜》中,海棠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肉体。在他其他的作品中,也是描写了各种苦闷,这种痛苦深深地浸染了小说。

五、写作的代价(代表人物:李贺、鲁迅、网络作家)

写作给了作家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很多作家笔耕不辍,勤奋写作,这时,身体状况则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以其奇才横溢,诗风幽冷凄艳,独具一格,引起了时人的瞩目。他是极为勤奋作诗的一位,“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投书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辙曰:是儿当要呕出心乃已尔!”通过这两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体弱却勤奋的诗人形象,他写诗可谓是达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李贺长期处于一种自杀式的写作状态中,似乎每一句诗的吟出都是要将心呕出,血沥尽一般,诗人的英年早逝,和其勤奋苦吟不无关系。当代作家鲁迅先生,原本身体状况就不佳,早在1912年,他的日记中就有“肺痛”、“肋痛”、“发烧”等记录,鲁迅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和支气管炎,但先生却对此太过忽略。鲁迅经常熬夜写作,为了提神,常常大量抽烟(因经济原因,鲁迅后期长期吸廉价的纸烟)长期与劣质烟草为伍,对于一个肺病患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长期伏案工作,且习惯于深夜写作,对身体的摧残不言而喻,且因勤于写作,日益繁重的“用笔战斗”使鲁迅长期缺乏身体锻炼,使得他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降至低谷,更加重了病情。种种情况的叠加,造成了鲁迅先生的早逝。

现今新生了一种新的写作群体,那就是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不同的是,他们的文字日更新量是远远大于传统作家的,而这种速度的背后,则意味着过大的创作压力和身体的超负荷运转。

随着网络小说市场的逐步健全,网络作家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起来。很多网络作家为了多出作品,长期伏案面对电脑辛勤码字,缺乏锻炼与休息,频频出现网络作家过劳猝死的消息。

李贺的诗范文第6篇

乐曲之美,要通过乐器来表现。诗中李凭所弹箜篌接近今天的竖琴,表现力相当强,适合反映各种音乐形象。其次是乐曲本身的美,这是重点。通过诗的折射可以得知:当几个音乐片段接连奏出时,音乐形象就分别呈现了;片段连贯成整体,乐曲的总体也就成形。音乐形象的丰富性使整首乐曲呈现出多姿多色。最后,当乐师通过乐器演奏乐曲时,除了娴熟的技艺外,还注入了自己一腔情感,画龙点睛地使音乐富有了生命力。李凭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箜篌能手,演出想必是声情并茂、激动人心的。

听众听曲,必然产生联想,这是音乐赋予你的自由、理想的圣地。在这个艺术世界空灵的殿堂里,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力,那么,沧海桑田应有尽有,喜怒哀乐说来就来;人间有的这里会有,人间没有的这里也可以有。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让灵魂受到洗涤。一唱三叹则回肠荡气,余音袅袅而绕梁三日。这就是音乐的魔力。不过这还未必是听曲的最佳境界!高山流水心有灵犀,知音难觅。真正倾心于这种乐器、这首乐曲、这位乐师的有几人?一旦三者兼得又是何境界!李贺,才华横溢的诗人,巧遇李凭箜篌,令他浮想翩翩,令他梦笔生辉。最好的乐器、美妙的乐曲、一流的乐师遇到卓越的诗人,于是名家好手共同造就了《李凭箜篌引》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

深秋,京都某处,李凭调摆好精美的箜篌,开篇直叙难以抑制的悲痛,琴声划然如长堤决口。巨大的声浪汹涌而来,叩击人们的心灵;巨大的声浪澎湃滔天,搏击苍穹,使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云都为之动容,凄然停步。“空山凝云颓不流”描写的就是这种音乐效果,这是序曲。接着,乐曲第一段开始。节奏转慢,强度转弱,旋律柔长宛转,先表现悲痛欲绝的湘妃在湘江岸边抚竹而哭,泪水滴嗒地洒向竹枝。继而是鼓瑟能手素女,不忍目睹湘妃惨状,不忍耳听湘妃悲啼,她轻拨丝弦,解说湘妃的不幸,抒发愁情;故事凄艳动人,琴声如泣如诉。弹吧,山在听,水在听,万物在听,李贺也在听。弹吧,素女在弹,李凭也在弹。此时此刻,我们的诗人恐怕已经分不出到底是谁在弹奏了。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是乐曲的第二段。突然,弦上暴发出强音。短促的,美玉破碎般清脆;长响的,凤凰鸣叫般嘹亮。描写那些高贵的发声体,是为了衬托出乐器所发出的优雅乐声,从而表现美妙非凡的琴曲。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滚动的音阶,美则美矣,只是不如李贺“芙蓉泣露”仪态万千。瞧,谁家丽人相思苦,泪珠莹莹如荷上露珠。泪珠滚,露珠滚,轻巧的音阶也在滚。音阶滚出了露珠的声音,为它们注入灵气,弥补有形无声的不足。而露珠和泪珠又使滚动的音阶诉诸形象,弥补有声无形的不足。两两媲美,交相辉映,这是诗与乐的最好结合。我们再看:它们滚着、滚着,化成幽香的兰花。花儿开启朱唇,仰天而笑;声声阵阵,玲珑剔透——弦音叮咚,串串不止。显然,乐声似笑声,笑声是乐声。这里,乐曲是在不知不觉中转悲为喜的,犹如含泪的笑。否则李贺就不会把“香兰笑”与“芙蓉泣露”并在一起。这个变化,为乐曲的作了初步准备。这明朗欢快的箜篌声,和暖着京城里原本冷漠的寒光秋色,直入天空,感动了天皇。

乐曲经过进一步铺垫,即要奇峰突起。“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不知何时,风云变幻。狂风、闪电、雷声一齐出现,哗啦啦,下起滂沱秋雨。莫不是女娲补好的天破了?莫不是天帝发出惊呼?其实,这是李凭接连弹出高亢激越的旋律。二十三弦齐鸣,仿佛万物齐响。轰隆之声有如排山倒海,使听众应接不暇,产生错觉。何况赏乐至此已进入其境,原本就如痴如醉。此时,迭宕,惊心动魄。这里的乐曲,与韩愈《听颖师弹琴》“失势一落千丈强”有相似之处,大抵多为急速下行的音阶。大自然虽变化多端,万物终有相同点。两位诗人对音乐的感受虽不同,对大自然的这个客观规律的认识却是一致的。

李贺的诗范文第7篇

1、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3、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来源:文章屋网 )

李贺的诗范文第8篇

善于承受,就是拥有一种生存的智慧。人们能够以博大的胸怀和坦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旅途,不受外界的影响,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成功的时候,不让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保持应有的冷静;失败的时候,牢记“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灰心,不懈努力,奋发图强。

俗语有云:“量小非君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话说得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即不为身外美好的事物喜出望外,也不以自己的处境困厄而悲伤不已。但要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因处境不佳,或是漂泊异乡,或是受到挫折,或是怀才不遇,没有赏识而郁闷忧愁,意志消沉。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何止王勃;忧伤过度,英年早逝的又何止李贺一人呢?坡多次遭贬却逍遥自在,写出了大量洒脱不羁的诗词佳作;曹雪芹生活艰难,但是他“十年辛苦不寻常”写出了文学巨著《红楼梦》。如过李贺等人有坡的气度,曹雪芹的坦荡,岂不是可以有更多绝妙诗篇留于后世?

“胜败乃兵家常事,悲喜乃人常情。”在成功的氛围中,人生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切与你生命有关的过去、现在、将来、未来的诸多元素(血统、智商、家庭、财富等等)的集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