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秋天的古诗

秋天的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秋天的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秋天的古诗范文第1篇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八声甘州》

4、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昭君怨》

5、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6、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

7、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赠庐司户》

秋天的古诗范文第2篇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秋天的古诗范文第3篇

第二课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课前布置学生思考:至少用两种方法表达自己对某个季节的喜爱,并准备相关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师:一年四季多奇妙啊!她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美丽。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哪个季节?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表达对她的喜爱呢?

生:我喜欢春天。画了一张画。看,春天来了,柳树绿了,花儿开了,小燕子飞回来了,春天真美丽!

师:画得真棒!你是用画画的方法表达你对春天的喜爱的。(板书:画画。)

生:我也喜欢春天。我会唱《春天在哪里》。(生唱:“春天在哪里……”)

师:唱得真好!歌声传达了你对春天的喜爱。(板书:唱歌。)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也喜欢春天。我会背古诗《春晓》。(生背:“春眠不觉晓……”)

师:联想真丰富。(板书:背古诗。)

生:我喜欢秋天。在秋天里,有很多果子成熟了。我会背儿歌《秋天到》。(生背:“秋天到、秋天到,果园里真热闹……”)

师:好。用儿歌来表达喜爱之情也是不错的方法。(板书:儿歌。)

生:我最喜欢春天。我把课文改一下。(生读:柳树青青,它亲亲河水说:“我是春天。”)

师:太棒了!你都成了小诗人了。(板书:写诗。)

生:四个季节我都喜欢。我把课文读了几遍。我会背诵课文了。(生背:“草芽尖尖……”)

师:读得很有感情!我听出你对四季的喜爱了,这真是好办法。(板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根据板书小结)你们想到的办法真多。我相信一定还有很多同学能巧妙地表达自己对四季的喜爱之情的。(板书:……)现在,四人小组交流,把你们的好方法说出来和同学分享一下吧!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小画家组:装点四季的色彩。

(1)学生绘画作品;(2)介绍收集图片。

2、小擂台:

(1)唱响四季的颂歌;(2)介绍收集的音乐作品。

3、小诗人组:紧跟四季的脚步。

(1)古诗(2)儿歌;(3)小散文。

4、小作家组:抒写美丽的四季。

秋天的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导入语 设计 情景创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对成功的课堂导入的最好诠释。下面我结合人教版三年级段的几篇课例,对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作简要分析:

一、古诗导入,拨动思维之弦

【示例一】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先送给大家一份礼物。(出示古诗《小池》)

生:学过。

师:赶快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听到泉水在流动。

生2:我仿佛看到了满池荷花正盛开了。

生3:我仿佛看到一只蜻蜓停在了尖尖的小荷上。

……

师:通过你们的想象,一幅《小池》美景图就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出示画面)

师:看了这幅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诗和画都很美。

师:是呀,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语文就应该这样,不但要能把文字想象成画,还要会把画转变成文字,只要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你就会觉得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无穷的魅力。

师过渡: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美,名山大川遍布各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北的小兴安岭,去领略它的美丽与富饶吧!(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生:齐读课题。

【评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辞藻华丽、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露着小兴安岭的魅力和作者对祖国美丽大自然的热爱,要让学生深切体会,必须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教师让学生从已学的古诗《小池》入手,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提高学生兴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展开联想,想象古诗所包含的美丽画面。再指出学习语文的方法,不但要能把文字想象成画,还要会把画转变成文字,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小兴安岭的美丽。

二、以点带面,变抽象为具体

【示例二】

师:(出示一片落叶)同学们,这是什么?

生1:这是一片黄叶。

生2:这是一片落叶。

师:是的,但在老师眼里,它还是一封信,上面写着:秋天来了!大自然中这样的书信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生1:我看到成群的大雁往南飞了,就知道秋天来了。

生2:我看到满山的枫叶红了,就知道秋天来了。

生3:我看到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就知道秋天来了。

……

师:是呀,秋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她不仅带来了缤纷的色彩,还带来了奇妙的声音,不信,请竖起你的耳朵,一起去听听――秋的声音。

(板书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评析】

以熟悉的事物导入课堂,可消除陌生感,拉近学生情感,给学生搭建认识新知的桥梁。对于学生来说,秋天的声音相对比较陌生、抽象,但对于秋天的景物却能说出个一二来。古人语:“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我就从学生熟知的落叶引入,让孩子们说说大自然中还有谁也是秋天的信物,以点带面。再引领孩子们聆听秋的声音,走进秋的音乐殿堂就顺理成章了。

三、提出话题,激发学习兴趣

【示例三】

师:说到玩,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许多令人回味的故事来,谁愿意说说自己平时都喜欢玩什么?在玩中有哪些收获?

生1:我喜欢玩积木,在玩积木中我懂得了不能只顾高,更要注意稳。

生2:我喜欢收集奇形怪状的石头,从中我知道了山上的石头有棱有角,河里的石头圆圆滑滑的。

生3:我从小喜欢跳橡皮筋,要跳好橡皮筋,跳的动作应和橡皮筋的弹性一致。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大家喜欢玩的花样还真多,但有人在玩的过程中有了重大发明,你们相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玩出了名堂》。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评析】

每个学生对于玩都是充满了兴趣和向往,说起玩肯定是兴致勃勃的,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玩导入课文,学生当然兴趣盎然地投入课堂,接下来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玩和列文虎克的玩出了名堂比较,知道原来玩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引发学生深思。

成功的导入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堂课的氛围浓厚,起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2012(10).

[2]小学教学参考. 2013(16).

秋天的古诗范文第5篇

秋辞古诗的意思: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秋辞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来源:文章屋网 )

秋天的古诗范文第6篇

一、课堂教学中的缺憾美有时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内容选择上的灵活性,练习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弹性,但对于低中段孩子来说,识字和个性化阅读始终是重点。每上一课,总是奢望能将识字和阅读及其他的一些教学任务完美结合,顺利完成。这种思维定势实现于公开课上,执教者总希望通过一堂课展现给大家三维目标的和谐实现、师生的多元交流等等,似乎这成了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而过少地去考虑这堂课是否收到了实效,这种课型是否易于操作、推广。然而让听课者看到的往往是前者多于后者。例如《秋天的雨》第一课时,预设目标是认识生字,会写五六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对秋天有所感受。当实施教学时,发现孩子大多数已完成了识字任务,课文也读得很流利。于是当引导孩子阅读第二段时,边运用道具(树叶)边做动作边示范读,孩子们兴趣大增,完全投入了秋天的情境当中,读了还想读,演了还想演,有好几次试图将孩子的思维从朗读中牵回到写字上来,都很难成功,索性就将写字这一内容从本堂课中删除掉了。结果孩子整整朗读了一节课,孩子们自己似乎成了那银杏叶、枫叶、田野、果子、,兴致勃勃地表演着,自我陶醉在“秋天”里,下课了还在意犹未尽地表演。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固然是一堂课的精彩,但如果在内容的选择安排上不遵重孩子的意愿,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那么再多的精彩也只是教师个人的精彩;如果为了内容、结构与预设的丝丝入扣而不去关注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这种精彩怎么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彩呢,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呢?还不如让内容的有缺来成就孩子的精彩。语文课堂未必需要负载面面俱到的任务,允许“有缺”,但不是说不要任务、不要目标。因此,遇到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安排课时内容,真正让这些内容能对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2、新课程提供的语文教材给教师带来广泛的用材的理念。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对提供的内容可以进行合理的裁减和重组,较好地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

二、语文课堂教学有时也可适当地“拖堂”

秋天的古诗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 古诗;学习方法;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小学生对中华古诗文的诵读,强调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还具体规定每个学段的背诵篇数和诵读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不仅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还专门附录了小学阶段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每一册的语文课本中都安排了4首左右的古诗,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呢?多年来,我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古诗的学法指导。新修订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想: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我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尝试“以诗解诗”来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

古诗语句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诗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所谓“以诗解诗”,就是以相关的诗文为中介,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古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古诗意境。

一、在学习古诗的同类型引入相关诗句――互相生发

在古诗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们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再让学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地久天长,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平时注意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注意同类型古诗的比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在感悟古诗的意境时引入相关诗句――降低难度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但是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古诗的意境在很多时候只可意会,这时,与其生硬地解说、灌输,不如引入相关诗句去体会其意境。如在学习《春日》这首古诗时,诗中没有一句对春天景象的具体描绘,有的只是朱熹在赏春之时所产生的一些个人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这种感受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呢?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并非易事,我首先让学生来想象“泗水河边有哪些景物”,然后用课外的诗句来描绘这些景物,当学生想到“山”时,就引入“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当学生想到“水”时,不失时机地引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学生想到“花”时,引入“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当学生想到“草”时,及时引入“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当学生想到“树”时,又恰到好处地引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然后让学生把想到的这些景物整合起来,感受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朱熹所描绘的万紫千红的意境。

三、在体会情感的独特处引入相关诗句――显而易见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诗人借诗句所抒发的情感,是最个人化的东西。即使面对同一景象,由于个人的经历、心境等不同,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独特感受。同样是写秋景,王维的《山居秋暝》用朴素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呈现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山村清幽明丽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使我们感受到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的则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而杜牧的《山行》不见一丝伤感的痕迹,有的只是真挚的爱恋(“停车坐爱”),有的只是热烈的赞颂(“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只是对大自然的热爱(“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独特的视角,更表露了诗人积极振奋的炽热情感。学生在学习《山行》一诗时,无须“架空分析”,只要通过与《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学生就能走进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以诗文作为情感中介,必须遵循“有关”“有用”“有度”的原则,不能为“引入”而“引入”。所引诗句必须与解读课文有密切的联系,对理解诗文有帮助,要浅显易懂。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看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的某一处有关系,是触发。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宏图。这样学诗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

实践证明,“以诗解诗”的古诗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诗句。这种古诗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周仁济. 古诗赏析及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秋天的古诗范文第8篇

停车在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闲情逸致地走到小路上散步,忽然,树枝奏出古典的乐曲,一片一片树叶从上面掉下了,我停住了脚步,我想起了一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样的诗句。我坐在路边树下的石块上,捡起了一张叶子,我看到它已经是黄红相间了,哦!我知道了,原来是秋姑娘给我们送信来了。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清晨,朦朦胧胧的雾笼罩着金黄的田野,露珠在稻叶上垂涎欲滴,太阳公公跳出来了,饱满的谷穗向他彬彬有礼地深深鞠着躬,秋风吹过,露珠倾刻间沙沙地掉落田里,发出一阵阵动听的音乐声。

秋,是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古人往往喜欢用美妙的词句来形容当时的心境,我曾看过一首古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月,你给了诗人太多的灵感和思想,淡淡的月光里,秋菊凝霜,秋虫“唧唧”,秋天亦有一丝丝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