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苏武牧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武牧羊范文第1篇

1、翻译: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产了小羊才准许苏武回国。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2、原文:

《汉书.苏武传》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来源:文章屋网 )

苏武牧羊范文第2篇

上世纪二十年代, “东北扬琴”的创始人赵殿学,根据广为流传的同名民歌改编成扬琴独奏曲。全曲运用了民间器乐常用的变奏手法以及他独创的颤竹(现通称‘弹轮’)、揉弦等技法,表现了苏武经历的艰辛和磨难以及他正气凛然的爱国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本文分析的版本是经过项祖华先生再次改编的。乐曲中不仅保留了东北扬琴的传统技法,还成功地借鉴了一些姊妹艺术的演奏技法:如由古筝上、下滑音派生的滑抹音、戏曲的唱腔等。本曲集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为一体,是扬琴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全曲采用变奏的三段结构,即散板:自由的引子,慢板,苍凉的第一段;悲壮不屈的第二段;快速热烈的第三段构成。在调式调性上采用主调的“属调”记谱,这样就产生了我们民族调式里经常要避免的“偏音”――“4”,偏音的大量出现对本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情绪的表达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保持了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的同时,又使音乐更具独特魅力。

引子部分尽管没有突破传统的民族器乐曲的模式,但却非常短小,是主题音乐的变奏。值得注意的是,作曲家在这里将原本属于一句的音乐,用分解和弦式的音型阻隔了音乐的继续前进,产生了一种悲咽的效果,很明显作曲家借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方法,将苏武在塞外19年的屈辱、艰辛用戏曲演唱的形式表现出来,使音乐形象更生动、情绪更感人。演奏上要求“气沉丹田”,运用太极提倡的“内力”来表现苏武悲壮坚韧的英雄气质。同时,作曲家用带“倚音”的八度轮音来表现草原大漠的宽广和苍凉,表现了主人公在19年里遭受的磨乱,更体现了主人公坚贞不渝的精神,因此演奏上要求坚定、有力,运用手臂的力量结合腕、指的控制来表现这一形象。

主题音乐的出现伴随着多种演奏技法,这里作曲家没有因技巧而技巧,轮音、揉弦、泛音、衬音以及滑音指套等技法的运用,无一不是对主题思想和主题形象的最好表现。轮音的线条把4/4拍的慢板音乐的深情表达出来了,要求弱奏,轮速不易过快,但要求细腻均匀、流畅。衬音要求轻弹,以免影响旋律的均匀和完整。揉弦、滑音的技法更把主人公的悲凉表达出来,特别是揉弦大多在偏音“4”上,更显凄凉,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因此揉弦时“揉”的速度、力度、前后快慢的变化都要求演奏者细细体味。泛音的运用又深刻地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纯洁――没有过多的想法,有的只是执着地坚持和守望,有的只是对民族责任的承担。在主题音开始出现的时候,“mp”的力度要注意控制,一是和引子部分坚定、有力的情绪产生对比,二是要表现主题音乐的悲凉和主人公内心的纯洁。然后力度逐渐加强到“mf”和后半段的“f”,力度层次的递进正是主人公对信念的坚定。本段由于速度较慢、技法种类较多等特点,演奏者容易出现“慢而散”、“忙而乱”的情况,因此除要求演奏者有很好的演奏功底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演奏者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修养,利用“气韵”的神韵来统一音乐的神韵、利用“线性思维”的连贯来统一音乐架构。从而使音乐连贯流畅,以体现出时间流动中的“气韵”之美。

第二部分的音乐是第一部分主题的变奏,音乐在这段显得悲壮、激动了很多,除了和第一部分的凄凉和慢板产生对比外,前半段重要的是要表现苏武远在他乡的孤独和苦闷以及一种无声的抗争。后半段转C调后,音乐显得坚定而明朗以及低音声部的固定而简单的伴奏音型,表现了苏武在经历了内心人之常情的变化后,情绪逐渐变得明朗、积极了,重新燃起对信念的坚定和对未来的期盼。本段的第43、44、45小节和转C调后的第58、59、60小节是一样的材料,但在演奏上要注意有所区别,前一句不用慢下来,只是在力度上控制下来,在接下来的45小节――49小节渐强,逐渐将情绪推动起来,为转调后“坚定的”情绪做准备,使音乐的衔接自然,而富有整体感。而第58、59、60这三小节应该渐慢下来,为后面的过渡句做准备。过渡句只有61、62两小节,但演奏上却很有讲究,八度轮音“2、5”轮音可以从慢轮到匀速,节奏、速度可以自由而流畅,62小节是模仿戏曲里的甩腔,表现的是我们的英雄望着南归的大雁,对天长啸、壮志未酬的悲壮。本小节采用的是慢快慢的韵律,使音乐不留痕迹地过渡到第三段的慢起渐快部分。

第三段是全曲的部分,前半段表现的是苏武在历经19年的磨难后,当年意气风发的中郎将,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是那么急切地想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急迫地想告诉对自己充满厚望的人民:“我没有辜负人民的嘱托、没有给华夏子孙丢脸”。这段滑弹音的装饰使旋律丰富、悠扬了许多。而且注意突出左手的旋律,滑弹音和弹轮要轻巧、快速,不能影响旋律的衔接和速度。接下来的速度到了160拍/分钟,采用了加花、 “衬音”和座音的变奏方法,利用扬琴快速的演奏特点,一反前两段的压抑和悲凉情绪和气氛,音乐一气呵成,欢快明亮,大有一扫内心阴霾、扬眉吐气之感。演奏上要求快速而有力,还要兼顾乐句的起伏处理及乐句与乐句之的强弱变化。乐段重复一遍演奏,力度与速度都跟随着旋律的充分展开而逐渐加大加快。直到第96小节开始的突慢,这里也借鉴了中国戏曲的“紧拉慢唱”的表演方法,使戏剧冲突更激烈,把主人公经历的苦难和他的坚贞形成更鲜明的对比,更彰显了苏武“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能忘”的可贵、他正气凛然的爱国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可敬。最后在慷慨、激昂的八度强轮上,在一连串的分解和弦后,将力度达到ff的程度时,在两个十六分音符的重音上,坚定有力地结束全曲。

苏武牧羊范文第3篇

谜底:别胡说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之职奉命持节出使匈奴,恰逢匈奴国内发生动乱,累及苏武使团,致使苏武一行百余人全被匈奴扣留。

匈奴单于敬重苏武的气节,希望苏武归顺匈奴,苏武不干,单于威胁说你不干老子弄死你。在几次威逼利诱无果下,单于就把苏武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而且不提供任何给养物资,扬言要公羊生小羊才放他回国。

在转基因满天飞的今天,公鸡下蛋还是件稀罕事,媒体都是要争相报道的,是要上新闻头条的,更别说当时非常原始的北漠了。匈奴人让公羊生小羊,你让公羊怎么想,丢不丢人,丢不丢羊,同行会怎么看它?牛会怎么看它?马会怎么看它?以后在家畜界还怎么混?所以说匈奴人的要求完全是在无理取闹,扰乱生产秩序,摆明就是为难人家公羊嘛!

苏武牧羊范文第4篇

等待,一个令人充满遐想的词语。因为,你不知道等待的后面会隐藏着什么样的结局。在我看来,等待对无志者而言意味着消极,浪费时间,毫无疑义的傻事;而对有志者而言则意味着走向胜利时必不可缺的坚持。

讲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苏武牧羊。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可单于认为这是汉王朝示弱的表现,于是对使节翻了脸,要迫使苏武投降以侮辱汉朝。苏武宁死不屈,并以死表明心志。于是单于便把他放逐到北海牧羊,给的全是公羊,并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能让他归汉。于是苏武便一人在荒无人烟的草原上度过了孤独的19年。等到汉昭帝时,才得以归汉。他壮年出使,回来时却已满头花白了。

是什么力量使苏武对汉朝忠心耿耿?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度过了这苦难的19年?是坚持,是坚定的信念!拥有坚定的信念,能够抵抗任何艰难险阻。因此,坚持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作为我们学生,我们所等待的是梦想实现的那一刻,这就是我们成功的那一刻。

苏武牧羊范文第5篇

对于一部原创歌剧来说,主创班子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大汉苏武》的主创班子是综合性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编剧党小黄是陕西著名剧作家,作曲郝维亚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总导演陈蔚来自中国音乐学院,指挥冯学忠为陕西省歌舞剧院常任指挥,其余人等均为各地的歌剧精英。这样一套班子,既体现出了老中青三结合的特点,又尽含了地方与中央相融合的特色,实为一套均衡、科学、实用的组合。

一度创作立意新、起点高

在歌剧创作中,剧本的作用毋庸置疑,它是基础,是根本,是整部作品的“蓝图”。《大汉苏武》的编剧党小黄,是一位有经验、有作为的戏剧作家,他写的剧本寓意深刻,简洁流畅,富有逻辑规律和情感变化。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真实、最感人的故事之一。千百年来,这个故事以苏武忠贞不渝的伟大精神,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党小黄抓住了这一典型化的主题,以苏武出使匈奴、北海牧羊、晚年归汉的整个经历为主线,塑造出了一个高风亮节般的鲜活人物形象,弘扬了他身上所具有的气节、操守和意志,同时也借助戏剧的对比展开手法,歌颂了美丽的牧羊胡女索仁娜与苏武之间的纯洁爱情。

《大汉苏武》共分三幕,它像一部三个乐章的交响乐,有着清晰流畅的结构体系。三幕之间的联系是有机而富有逻辑性的,从第一幕的苏武出使,第二幕的北海牧羊直至第三幕的晚年归汉,其间无论是剧情叙述还是人物刻画,都牢牢地“镶嵌”在一个统一的戏剧框架中,没有任何无目的的松散和游离。情节突出、结构紧凑,是这个剧本比较显著的特点。

《大汉苏武》的剧本还有一个新的立意。那就是对李陵这个人物的安排与设置。在这里,剧作家通过对这个不得已而归顺单于的汉代名将形象的塑造,反衬出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正面形象,而李陵最后在万般羞愧中的自尽,也使得歌剧在人性化的情感交融中变得丰富细腻,同时在戏剧性效果上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大汉苏武》作为一个歌剧脚本,最大的优点在于具有音乐性。它从结构上看有着音乐起承转合的规律,从语言上看亦有与音乐较好的结合效果。如此这般就为作曲家郝维亚提供了创作上的方便和成功的保障,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大汉苏武》是一个歌剧化的剧本,音乐化的剧本,它为整个作品最终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歌剧是以音乐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一部歌剧的成功,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是最为重要的。《大汉苏武》的曲作者是有着丰富歌剧创作经验的优秀作曲家郝维亚,他的创作可以说达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音乐的“歌剧化”

何谓歌剧化的音乐?歌剧化的音乐就是戏剧化的音乐、有机化的音乐。以往中国的大多数原创歌剧,其音乐基本没有或不够戏剧化和有机化,很多作品仍停留在段落式和道白式的层面上,这样的歌剧音乐我称其为“歌唱化”或“歌曲化”的音乐,它与真正的歌剧化音乐存在着层次上的差距。《大汉苏武》有着完整的歌剧化音乐,这样说,倒不是因为它采用了多少宣叙调,加强了多少整体交响性,而是因为它真正是以音乐作为动力来推动剧情发展的,整部歌剧的音乐语言处在一种有机的动态中,其思维、架构都在统一而富有逻辑性的设置中进行。郝维亚在《大汉苏武》中,继续了他在《山村女教师》中的尝试和实践,取得了音乐“歌剧化”的突破。

二、语言的“音乐化”

在歌剧中,语言与音乐的关系永远是微妙的,它们既相辅相成,又彼此影响制约,在很多情况下很难调节。中国民族歌剧以及早期原创歌剧中,语言与音乐是分而治之的,在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影响下,道白加唱的手法十分普遍,基本上是“歌唱剧”的形式,即使是在咏叹调般的大型唱段中,歌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依附而并非主动相融。如此这般,中国歌剧中的语言就仅仅停留在话剧效果的水平上,难以与音乐融为一体。近年来,一些中国作曲家在创作中尝试运用宣叙调、朗诵调等西方歌剧表现手法,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的诗韵化、戏曲化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这些改变有时仅存于表面化的效果上,并未从根本上达到语言“音乐化”的程度,故而使中国的原创歌剧始终带有着语言与音乐上的隔阂痕迹。

《大汉苏武》在这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作曲家郝维亚经过刻苦钻研,努力寻找到了汉语在音调、音韵、音节方面的规律,他利用规范化的四声处理和多字集合式的方法,基本解决了“倒字”和单音节声音突兀的问题,同时以特有的婉转化音调与字词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加强了语言的音乐化。人们从歌剧中可以听到,在大量的瓦格纳式叙述性宣叙调中,音乐化乃至旋律化的效果十分明显。这些叙述性宣叙调均有着明确的音乐走向,它们与歌剧的整体音乐构架存在着有机的、巧妙的联系。郝维亚是一位将歌剧艺术形式“吃透”的作曲家,他善于将语言与音乐融汇贯通,继而在戏剧的情节中展示音乐的魅力。应该说,《大汉苏武》,是郝维亚在语言的“音乐化”方面取得成功的作品。

三、旋律的“动听化”

苏武牧羊范文第6篇

最近在和学生一起研读班固《汉书?苏武传》时,感慨颇多。在人们的心中苏武一直是一位顶天立地令人敬仰的英雄,但太多的人读出的是英雄辉煌的一面,却忽略了英雄背后的那抹挥之不去的阴影,那灿烂人生中厚重的悲剧色彩。诚然,他说英雄,但他更是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

"笃志于儒学"的班固作为一代良史之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在《苏武传》中更多地赋予了苏武神性的光辉与英雄的气质,而掩饰了他作为一个常人的特质。

对于苏武,我们的第一印象看到的是一位桑迪亚哥式的硬汉的形象,抱定信念,一往无前,百折不挠。他以顽强的精神和超人的毅力,折服了我们。纵观全文,苏武的事迹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后"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引佩刀自刺。"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他两次欲自杀殉国,忠贞之情,千古而下,如在目前,令人动容;其二,卫律、李陵先后两次劝降,然苏武终不为名利所诱,威武所屈,凛然正气,浩荡不已;其三,困拘北海,杖节牧羊,虽"节旄尽落",却"卧起操持",未曾废离,贫贱不移,浩然之气,千古长存。

在教学过程中,最令我动容的是李陵劝降,李陵是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精于骑射,善于用兵,与匈奴作战兵败投降。李陵与苏武同为侍中,本是故交,情谊深厚,因闻苏武牧羊北海,处境悲惨,前去劝降。同是劝降,卫律是软硬兼施,诱之以利,费尽心思;李陵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地与他交谈。然,苏武矢志不渝,不为所动。苏武之死靡他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李陵,以致其泣下沾襟,嗟叹不已:"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最上通于天!"

古人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句,却传达了共同的思乡之情,念亲之意。牧羊的北海是荒寒之地,除了羝羊,了无人烟,我们不知道在一个个漫长举头望月的夜晚,手持汉节的苏武可曾想起故乡,想起家人。或许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而此时到来的李陵给他带来了他最想听到,也可能是他最不愿听到的家中的消息。而他对家的印象永远定格在了那年出使前离别的那一幕。而今,岁月斑驳,家已破碎,梦已成空!哥哥,因为触柱折辕,遭遇弹劾,伏剑自刎;弟弟,因追捕宦骑,逐而不得,饮药自尽;母亲悲痛,含恨辞世;妻子红颜皓齿,在莲花开落中,等待,从希望到绝望,终抛家弃子,为他人之妇;妹妹与孩子,身如浮萍,生死未卜。苏武没有想到,执著忠贞,饮雪吞毡,无尽而漫长的守候,没有守望到稚子迎门,没有守候到共剪西窗,等来的却是家破人亡。班固并未在《汉书》中刻画这样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听到这一番话时的神情。但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此刻的苏武心中的酸楚与苦痛,因为他是哥哥的弟弟,是弟弟的哥哥,是母亲的孩子,是孩子的父亲,也是妻子的丈夫,然而,这一瞬间,绳断网破,他这个网上的结,现在只是一个结而已,孤零零的。这一切都在《汉书》之外,而《汉书》之内:"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无所恨",字字千钧,斩钉截铁,他真的无所恨吗?班固如是说,然而......班固把普通的人性、人情从苏武身上给剥离了,赋予了他神性的光辉与英雄的形象,给了他巨大的光环,炫晕了观者的双眼。我们在赞美他们,仰望他们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的辛酸与苦楚,而这恰恰是苏武也是英雄的悲剧之所在。

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班固把苏武塑造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或者说苏武,他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然而班固忘了,英雄,本质上也是人。人性是首要的,神性则是其次的。英雄虽多风云之气,却也食人间烟火,也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儿女情长。

班固之所以这样写,因为他是官修之史官,是因为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儒家的国家之义,名为先有国后有家,故而个体要维护群体的利益;而家国,家是组成国的最基本单元,家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宗法为纽带而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是构成国家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说,家是国的缩影,国则是家升华。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在一定条件下家是可以被牺牲的,如毁家纾难,"捐躯赴国难"等无疑都向人们阐述着这样一个理念。换言之,儒家的群体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扼杀了个体的自主精神和自我尊严,在一个崇高而伟大的事业面前,个人必须被牺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苏武恰恰是这种理念的践行者与牺牲者。然而,千年前的苏武是无法明白这一点的,班固亦然。

苏武的悲剧在于,他所坚持、所信奉、所追求的,却在他历尽艰辛之时动摇了他生命的支柱之一--家。让人感到崇高的是为国献身,为真理献身;而使人温暖的却是生命中的细微之处,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抹阳光的微笑。苏武是如此刚强,如此忠贞,如此执著,却又惨遭厄运,困守北海,在漫长无涯的等待中,苦难拉长了他壮烈而辉煌的人生。然而这种厄运不仅是匈奴所给予的,也是汉天子所赐予的。《汉书》的浓重一笔,抹去苏武生命中最柔软的东西,也勾去了苏武一生的幸福。只留下一个正义凛然,彪炳史册,忠君爱国的英雄的形象。但苏武是寂寞的,更是孤独的。

苏武牧羊范文第7篇

1、屈原。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苏武。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3、岳飞。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

(来源:文章屋网 )

苏武牧羊范文第8篇

陈宣章

读者来电,对《闲话“辈分错乱”》提出异议。现补记:

1。“2009年4月1日杨振宁18岁的玄孙女嫁给杨振宁的岳父(妻子翁帆的父亲)65岁的翁云光(补办婚礼)”:其实,2009年4月1日是补办婚礼日;因为18岁的小杨嫁给65岁的翁云光在此以前,属于不满法定年龄“结婚”。与<16岁的女人结婚为违反刑法;与<20周岁的女人结婚为违反婚姻法;先结婚再补办婚礼属于打擦边球。

2。“他是他自己的外公”:应该是“他是他异母妹妹的外公”,也是他自己的外公。

3。《汉书·外戚传》:“孝昭上官皇后。祖父桀,陇西人邽人也。”“初,桀子安取霍光女,结婚相亲,光每休沐出,桀常代光入决事。”“时上官安有女,有女,即霍光外孙。”“长主以为然,诏召安女入为婕妤,安为骑都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

又说:“孝宣霍皇后,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光女也。”“初,许后起微贱,登至尊日浅,从官车服甚节俭,五日一朝皇太后于长乐宫,亲奉案上食,以妇道共养。及霍后立,亦修许后故事。而皇太后亲霍后之姊子,故常竦体,敬而礼之。”

因此,上官皇后是宣帝的叔祖母,霍皇后是上官皇后的姨母,宣帝娶霍皇后,即娶叔祖母的姨母。

《汉书·外戚传》:“孝惠张皇后,宣平侯张敷女也。敖尚帝姊鲁元公主,有女。惠帝即位,吕太后欲为重亲,以公主女配帝为皇后。”这是亲母舅娶外甥女为妻。

4。馆陶公主刘是汉文帝女儿、窦皇后唯一亲生女儿、汉景帝唯一同母姐姐、汉武帝的姑母兼岳母。刘因母而号称窦太主,嫁给了堂邑侯陈午。

董偃十三岁时随母出入窦太主家,被窦太主收为义子,教其读书、写字、相马、驾车和射箭。窦太主见其容貌俊俏、温柔可爱,竟然看上义子董偃,和他情同夫妻,并将长门宫献给女婿汉武帝。汉武帝公开承认他们的关系。元光五年,窦太主女儿陈阿娇皇后被废,住到了长门宫。再过了一年,陈午去世,窦太主守寡。董偃死后,与窦太主合葬于霸陵。

5。隋炀帝弑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娶他美丽的庶母宣华夫人陈氏。宣华夫人为陈宣帝第十四女宁远公主、陈后主妹;隋炀帝还娶了庶母容华夫人蔡氏、陈后主第六女陈婤、陈后主第四女广德公主、李渊外甥女王氏(唐同安长公主女)。

隋炀帝父亲隋文帝杨坚还有一位妃子弘政夫人陈氏,即陈宣帝第二十四女临川公主、陈后主妹。

6。隋炀帝的萧皇后,西梁明帝萧岿之女。宇文化及起兵扬州,炀帝自缢萧氏成宇文化及的偏房;宇文化及被窦建德灭,萧氏被窦纳为妾;突厥人威胁中原,因突厥处罗可汗的妻子义城公主是萧氏的小姑(即杨广之妹),窦不敢得罪,将萧氏交给处罗可汗,成为可汗的爱妃;不久,处罗可汗病逝,萧氏被新任可汗纳为妾;唐军攻入突厥,唐太宗李世民对萧氏一见倾心,封其为昭容。

7。李世民的杨淑妃是杨广与萧氏之女,生子吴王李恪、蜀王李愔;而李渊(李世民父亲)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杨广的妃子。

8。武则天母亲杨氏封郑国夫人,怎么她的大姨子武顺也封郑国夫人?杨氏是唐高宗岳母;武顺之女贺兰氏“封魏国夫人,欲以备嫔职,难於后,未决”,唐高宗无奈,也封武顺为郑国夫人,意思也是“岳母”。

古人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所以,反过来又有“红颜祸水”一说。亡国的责任往女人身上一推,万事大吉。国人喜欢造词,“贤内助”就是。帝王将相再有本事,抵不了床头风一刮,弄不好还要垂帘听政。

天汉元年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单于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苏武被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苏武历尽艰辛,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我记得小时候唱《苏武牧羊》歌:“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定叫匈奴心惊胆战,共服汉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