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秋天的诗句

描写秋天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描写秋天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描写秋天的诗句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教学意图:不仅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已有的知识,更引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教学意图]: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围。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教学意图]: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

[教学意图]: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

[教学意图]:扫清读诗障碍,识记生字。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

[教学意图]: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自读自悟再交流)

[教学意图]: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教学意图]:在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把诗人那种千言万语诉之不尽的复杂心情,在反复的阅读中进行揣摩、体会。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教学意图]:了解写作特点。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意图]: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通过对比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感悟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描写秋天的诗句范文第2篇

霜叶如醉:霜叶:经霜的叶子;特指经霜变红的枫叶;醉:醉酒。心中恍惚不清,像醉酒的感觉一样。是一种描写环境的诗句。

霜叶如醉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到处红彤彤的,满山红遍的景色。

例句:秋菊盛开,霜叶如醉,满山红遍,层林尽染。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秋天的诗句范文第3篇

郑可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里,诗经、唐诗、宋词伴随着我们成长。可是在高度物质化的今天,诗词逐渐式微,游离在边缘的边缘。尽管诗歌已是一脸清苦,仍有一些人在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固执地行走在诗歌的田间地头,在枣庄就有这样一帮人,他们用诗词歌颂家乡、歌颂人民,抒发自己的感情。

我案头的这本散发着墨香的《枣庄咏》就是他们的作品,里面的内容算不上经典,但是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他们把对家乡的热爱揉进诗词里,于是枣庄的山山水水都呈现了鲜活的生命。

打开这本书,一股清香飘来,我嗅着淡淡书香,品读着这些诗,品读着这些人。

邦亭是有影响力的掌门人,着名诗人蒋红岩对他极为推崇,称之为“诗坛曹子建、当代王子安”。 《管窥邦亭》一文说他是“小小的光亮,可以指引前进的方向”,“栏边袅袅香随客,几度凌波睡眼开”,这样的诗句和他的人一样充满灵性。

读孙启民老师的诗,你知道什么是钟情山水,能从“长啸狂歌五谱调,欲行且行神态闲”感受到爬山涉水的快乐,你能感觉到绵延不断的山脉在心灵深处延伸着,那种热爱家乡的感情也在心里延伸着。

孙茂双老师的诗句是一片片苯巴比妥 , 当你心烦意乱时,读读他的诗,你会很快地回归安静。“知时老鹊栖高树,诵读钟声月一勾”给你呈现了多么美好纯净的画面。茂双老师对待诗词像个小学生那么认真,他的衣服兜里,总是装着纸条,每每想到好句子都会立刻记下来,夫人在跟前总说他:“看看看,又犯神经了!”。

“远树风来筛片月, 幽泉波静映重峰。”是田素东的诗句,清幽而淡雅,读后总能感觉到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真意,细品还能领悟其中的禅理。

王世祥老师的诗和他的书法一样,象淬火的铁,经过了生活的千锤百炼,结实而有份量。面对虔诚对待诗词的他,你感觉只有虔诚地阅读才对得起他。家乡的山水给了他灵感,于是"万壑惊石响,千峰怵目吟。"这样的诗句脱口而出。

侯铭倒像那耳喀索斯,俊美而又自负,几杯烈酒下肚,“腾龙岂游浅滩?猛虎怎奔平阳?”连连问:“李白是谁?!”

“野小不循园径走,篱笆踢倒撵蜻蜓。”,这样的诗句和他的作者一样生动而有灵气。绍伟,无论对他的人还是他的诗,我都觉得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待人宽厚的他,镜片后面有时候会有一些狡黠的目光,难怪他的诗句厚重而有灵气,思想的深度和纯度并存。

水泥和诗词格格不入,春文的沙灰冰冷,而他的诗歌火热。他在塔吊上下,他在梦想里行走,他散发的热量温暖每一个角落。

“饮酒心难醉,风多路不平。三千无损益,何处隐归鸿?”,文堂兄的诗多发自内心,他鄙视伪善,这正好I卫诗词的尊严。

何休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赵小走的文字有一股泥土的清香,因为他不但能从土地里刨出花生还能刨出好诗。“小园颓草上新青,村老飞眉报雨情。”把老农喜雨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好梦展羽翼,苍穹任穿梭。”梁秀英的想象力,虽说不像克里斯蒂那样离谱,克里斯蒂写作文,明明写的秋天,写着写着跑出了一只猪来,于是全力描写那只猪把秋天忘了。可她的思绪总能插上翅膀,她善于扑捉瞬间的情绪,展开丰富的想象。

庆礼的诗词质地好像是百分之百的 cotton,经过生活的漂洗,朴素低调而有生活的味道。“归家和面磕鸡子,取火燃薪拌小葱。”,我都能闻到鲜葱的清香。

“石桥一抹横幽巷,素手相执古渡前”,青年篆刻家郑伟的诗句和他的篆刻风格一脉相承,古朴而典雅。

“唯有虚怀容众壑,奔流浩荡起云帆”,邵明玲的句子没有女性之柔美,倒有男人的豪放。

接着读,你还会看到容晓湄一袭素衣,吟诵着“几许芬芳春谢却,素笺留取玲珑萼”从唐宋穿越而来。读她的诗词如品一杯清酒,抿一口有淡淡的香气,再品,你就能品出纯美的记忆。“攒了小棒许多支,凝神挑落眉梢喜。”,你不由地想起小时候挑冰糕棍的快乐。

还有位“大人物”不能不说,教授在中国人的眼里比省长地位都高,孙中才教授熟读兵法又善用兵法,他用欲擒故纵之计,连哄带骗地让王老师费好大的功夫抄写了《幽梦影》。沈德潜曾说:“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教授两者兼备,当然会有好诗。他写诗,大能扛鼎,小能穿针。“更爱泉潭山色映,一声长啸欲不归”读起来豪气顿生。

还有好多名家的加盟,使这本书更有份量,我对这些能从平凡的生活中体味人生,并安静地用文字来呈现的诗人,有满满的敬意,我不懂诗词,不敢多说,只是因为熟悉上面这些人,才敢以诗词的名义,拉拉家常。

描写秋天的诗句范文第4篇

日照市实验小学一年级五班 韩磊

我和爸爸妈妈说我们学校每个星期二的下午有一节选修课。他们都大吃一惊。哟,一年级就有选修课了。

我们一年级一共有九个班。一班到九班的选修课分别是成语故事、漫画欣赏、绿色课堂、寓言故事、看图说话、折纸、古诗诵读、英语、故事大王。我最喜欢的是成语故事、漫画欣赏、寓言故事、古诗诵读。

我选到七班学古诗诵读。老师教了我们许多古诗。教育我们好好学习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描写江南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秋天的风景“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咏寒松的“凌风知劲节,负雪见真心”。

描写秋天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一、仿照写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渗透在我们的语文阅读中。当我们学完一个很有特点且很有代表性的句子,就让学生动手模仿着写,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更有效。

如教学《秋天》一课时,当我们学完这样一段文字:“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句子的特点,能不能模仿这样的句式,想一想秋天的其他事物的特点,自己也创作几句。学生稍微思考片刻,很快就写出了很多类似的句子:“走在秋天,秋天的小河更清更凉;走在秋天,秋天的天空更高更蓝。走在秋天,秋天的树木更高更壮;走在秋天,秋天的鸟儿更肥更美……”学生个个争着朗读自己创作的诗句。为了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以及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我于是顺势鼓励、引导:“同学们,你们刚才创作的诗句真的非常棒,不过,和作者写的一样都是秋天,能不能写一写其他季节的情况呢?那样你就是真正的小诗人了,文章也可以发表了。”我话音刚落,只见班中平时爱表现的几个同学已经挥笔写起来了。我在教室里巡视着学生们的写作,看着他们一个个投入的样子,我心里真是美呀。当读着他们那些优美的诗句时,我心里真像喝了蜜一样甜。有的学生这样写道:走在春天,春天的风儿更柔更暖;走在春天,春天的泥土更松更软。有的学生这样写道:走在夏天,夏天的小草更绿更茂;走在夏天,夏天的花儿更艳更娇……读着同学们自己创作的诗句,我感觉他们都变了,一个个都变成热爱写文章的孩子了,而且个个兴味盎然。

当学到这样的句子:“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我又相机启发:“同学们,想一想到了秋天,还有哪些农作物有变化?你能照样子写一写吗?”这时很多同学已把手高高举起,就连不爱回答问题的严同学也举起了手,我感到非常意外,一定得把这个机会给她。只见她大声地说:“石榴嚷着冷了,要穿红袄;梨子嚷着冷了,要披黄袍……”这节课很快过去了,同学们既学习了文本内容,又学会了景物描写;而我的收获就更大了,原来,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培养、写作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教材中选编的很多内容其实都是很好的例文,除了有很多好的句子可以仿写,也有不少段落可以仿写。如教学《天安门广场》第三自然段时,这一段按照方位顺序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物,我就引导学生仿照课文,按照方位顺序写一写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这样一模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写作这样一类文章的技巧。

二、想象写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我于是把这一要求深深地记在脑海中,不仅作文教学时重点强调,而且也牢牢地落实到我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例如,我在备《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一课时,发现课文中不少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空白。我突然想到,这些留白不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的材料吗?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留白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于是,在课堂上我就让学生抓住一些环节进行大胆的想象,尽情的表达。如当我们学到“没有火烧烤食物,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就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这一句时,我就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当时没有火,人们生活是怎样的艰难、怎样的痛苦。文中还有这样一句:“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去想象人们会用火来干哪些事情呢?人们又会怎样去感谢普罗米修斯呢?……当这一系列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能够大胆想象,并能用最精美、最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再如文章最后写到:“希腊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不远万里来到了高加索山的悬崖下,张弓搭箭,射死了凶残的鹫鹰,把普罗米修斯救了下来。”在这一环节,我也没有轻易放手。而是让学生进行猜测、想象:赫拉克勒斯是如何救下普罗米修斯的?在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麻烦、又是如何克服的?我让学生把这写成一个故事,并在课堂上交流。结果课上很多同学都在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想象的故事,故事内容写得合情合理,语句优美,词语准确生动。

描写秋天的诗句范文第6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万物萌生的季节,背诵着这样的诗句,伴着歌声和笑声,我们上路了。

每天清晨,我带着孩子们读儿歌、童谣,读古诗和儿童诗,浸润在诗人对春风、夏雨、秋月、冬雪的描写中,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同时,伴着诗情、诗境,我们与千百位古代优秀作家一道观赏名山秀水,陶醉于田园风光,在体察和涵咏中学着感悟大自然。吟诵着那些万古流芳的佳句,感受着华夏先民淳朴的民风、真挚的情感和机敏的智慧,我们的每一天都充满了诗意。

“散作满河星”是我们诗词之旅第一站的名字,也是我为孩子们编辑的第一本国学经典读本的题目。在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蒙学范本《三字经》,然后是40首绝句。那真是一段令孩子们骄傲的时光,每有来校听课或考察的老师,孩子们在正式上课前必要把这本小书递于客人手中,骄傲地说:“请您抽查,您选择任何一页、任何一句,我们就能把后面的悉数背诵出来。”接下来的展示当然会赢得老师们的掌声和赞叹。孩子们背诵积累的热情很高,如果说这样的激励太过肤浅,那么品味诗情应该是孩子们学习古诗内在的源泉了。

我们非常喜欢《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孩子们问我诗词之旅第一站的名字为什么选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呢?我告诉他们这来自于诗的意境,在诗人善于发现美的眼中,那微弱的一盏渔灯在风中散落成满河的星光,是一种静谧的美。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是不缺乏美的,但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

哦,孩子们明白了。于是,一株小草开始引起他们的怜爱,因为“草色遥看近却无”;他们开始体会夜的幽静,因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开始感受大自然的广袤,因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们还变换着方式读翁格的《暮春》,给自己的同桌读一读,男孩、女孩互相读一读,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读一读......“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我们用这样的方式互相劝慰,不要有太多抱怨,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观,振作起来,希望就在前方。春游时,在鸟语花香的郊外,我们吟诵“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我们用这样的方式与林中的鸟儿应和,与温柔的春风对话,给诗句扎根的土壤,让游玩多一份感怀。

“情”是“诗”的灵魂,有了对诗情的体味和感悟,我们的诗词之旅就不会苍白无力,寻“美”之路就不会枯燥无味。

白居易和张九龄虽然都是唐代的诗人,但却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意思的是孩子们总喜欢把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与张九龄的《答陆澧》放在一起来诵读,说前者正好在问友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而后者恰好在答“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不管山高路远、大雪飘飘都要去拜访,这该是怎样的一份友情,而夜幕下、雪纷飞,红泥小火炉旁的一对朋友推杯换盏那又该是多么欢乐与温暖的画面。

描写秋天的诗句范文第7篇

2、许浑是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喜欢写描绘风景的律体,因为偶对整密、诗律纯熟,和讲究严谨的杜甫极为相似,所有后人将他与杜甫一起评价为“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

3、许浑是武则天时期宰相许圉师的后代,唐文宗时期考中进士开始走上仕途,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因为喜欢写山水风光,所以有“许浑千首湿”的称呼。

4、许浑追求旷远闲适,远离社会现实的生活,所以他的诗里多咏史诗和山水诗,他会感叹过去和现在,情绪偏于消沉,文风有灰暗的感觉,喜欢描写清冷寂寥的风景。

5、《咸阳城东楼》就是在他担任监察御史的时候,一次秋天傍晚去登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日薄西山,乌云滚来而来,伴随着凉风侵袭,就有感而发,创作了“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诗句。

6、在日落时分,突然天地景象异变,乌云压城,寒风骤起,眼看就要有暴雨将至,诗人抓住这个变化过程,将其概括为“山雨欲来风满楼”七个字,十分精妙,即是写了自然景象,也是写了诗人面对景色变迁,自己心情的转变,不知道自己应该在这种情势逼人的境遇下,是选择继续观望,还是迎头而上。

描写秋天的诗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首联、颔联侧重于写景;颈联、尾联侧重于抒情,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联六个物象,而用急、高、哀、清、白、飞来形容,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把眼前的秋景写得更具体、更凄凉。“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让诗句的种种意象顿时有了浓烈的伤感色彩。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侧重写诗人眼前恍如所见的、耳边仿佛听到的整体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无边”二字展开了“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了“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把秋景描写得既肃穆肃杀又空旷深远。这从以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是为后两联抒发感情作铺垫。前两联写景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两联诗句一气贯注,全诗开头“风急”二字最紧要,因为“风急”而“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二是两联诗句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则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仰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

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范例。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颈联悲秋之情的容量增大了,也更深沉、其中“艰难”二字,指出时世艰难,社会动荡;“苦恨”二字,形容诗人百感交加,恨到极点,“艰难苦恨”兼指社会和个人,在诗人摇落悲秋的情感巾溶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杜甫的“艰难苦恨”之情写得更加具体,一个多愁多病、忧愤深广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博大深厚。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也从高亢到悲抑,情绪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节奏的曲折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默默的,有时却有突然的转折。古代诗话上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沉郁是许多人都做得到的,而顿挫则殊为难能。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

章法上开合变化。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

结构上的回环照应。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写景,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