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商鞅变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鞅变法范文第1篇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所以被迫分两次进行。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建立县制、实行统一度量和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来源:文章屋网 )

商鞅变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川版教材 课程改革 教材处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48

商鞅变法是古代进行的一次很具有时代意义的改革,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下面笔者就该部分的教学进行一次深入的探讨。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上承第七课《战国争雄》,下启第九课《秦朝的统一》,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通过介绍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以及秦国的变化,着重讲解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突出战国时期 “变”的特点。

在战国时期的众多改革中,商鞅变法是内容最全面、影响最深远的一次重大改革。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从“诸侯卑秦”到“虎狼之国”的巨大变化,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本课的教学可为今后教学中有关“改革” 的内容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记住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对历史图像、历史资料和历史文物的解读,提取有用信息、分析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该阶段学生对视频、图片和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头脑反应快,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并且在上一节课《战国争雄》的学习中,学生对战国时期 “乱”的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些都有助于本课的开展。不过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历史问题认识能力还不高,分析问题往往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些都可能在学生理解具体问题(如: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分歧以及商鞅变法的影响)上带来困难。鉴于学生的学情和本课的学习要求,我将采用:1.图示法;2.问题探究法;3.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本课由“秦孝公求贤”、“商鞅主持变法”、“秦国的变化”三个子目构成。细研教材发现,就是讲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按照这个思路教学,学生对本课一定会有一个清晰的线索。

(一)历史背景

本课有一个理论问题无法回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必然要求改革生产关系(商鞅变法的废旧立新)。作为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则至少要明白什么是生产力,因教材辅栏第一个问题就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对生产力这个概念是陌生的。根据教学经验,不讲这个概念,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简单介绍,便于学生掌握。什么是生产力呢?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含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最重要的标志是工具。工具的先进与否体现出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差别。学校周边建筑工地,人的肩挑背扛和机械施工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至此,学生应该明白什么是生产力了。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能够轻松回答辅栏第一个问题。背景第二点则是秦国落后受欺,想变法图强。

(二)内容与影响

分析内容可以得出影响,所以这两部分放在一起进行。商鞅变法内容五点,课文表示清楚明白,没有必要让老师一点一点讲。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每一组负责一点内容的板书、讲解。教师要解释“抑商”、“布帛”、“徭役”、“爵位”等历史名词和理解不到含义。如土地由国有变为私有。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土地制度极大的刺激农民开垦土地的热情,适应了时展的需要。再比如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大家想一想,分封制和县制想比加强了谁的权力?(君主)这就叫加强集权。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对秦及以后乃至现代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有一定的影响。

A 改革 制度提高土地所有人的生产积极性。

B 重 抑 。有利于 的发展。

C 奖励 。大大提高秦军 。

D 迁都 ,推行 。便于向东发展,有效对地方的管理。

E 严明 。加强对社会的管理。

(三)情境创设

现在我们假想一下,现在我们是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人。我给你们分成三个小组 :新兴地主阶级,旧贵族,农民阶级。现在你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讨论一下,对变法发表评论。

新兴阶级:我非常满意,因为承认土地私有制,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我的利益。奖励军功,使得我只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我就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职。这壮大了我的实力。给我掌握政权的机会,而且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国家的统治安定。

旧贵族:我非常不满,按军功授爵让我失去世袭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农民阶级:我表示欢迎,因为奖励农耕。调动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安定让我安定的生产生活。

课堂小结: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改革相伴而生。自人类诞生以来,改革都以它独特的方式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改革家也在领导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通过《商鞅变法》这一课的学习中,领略秦孝公“直面困境,变法图强”的雄心壮举和商鞅“抓住机遇,为秦开帝业、谱写人生华章”的壮志豪情!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并逐步吞并六国,完成统一。所以,我们知道……

2.清朝末年,政府盲目自大,不思改革进取,贫穷落后,饱受列强蹂躏。所以,我们反思……

3.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我们憧憬……

商鞅变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商鞅变法;启示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秦国两次主持变法,奠定了秦国强盛的基础,其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治国理论都产生了辉煌的实践效果。但以往学者们的研究视线却过多地集中在他的法律思想领域,而对他的用人思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商鞅变法中所包含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进行分析,发现商鞅把人力看作是一种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而倍加重视,他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就是使人尽其力。商鞅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秦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当生产关系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时,势必会在经济基础至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引起激烈的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自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阶段被史家认为是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确立时期,虽然奴隶制曾经显示了其优越性,但此时,它的存在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向封建制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而恰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方面的条件皆已成熟,这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反映。在此时期,维系奴隶社会的礼制也在逐渐地遭到破坏,亲亲尊尊的核心理念开始受到了质疑。但是,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的中庸改良,本质上都是不主张对现存的礼制进行彻底的改造,而唯有法家,希望进行激烈的变革,用法来取代礼的作用,用霸道来取代王道作为社会的模式,自然而然,只有法家的人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进行一系列的实践,而商鞅变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深刻地改造了秦国乃至未来的中国社会。

二、商鞅变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分析

1、建立“奖励勇战”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单位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单位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个士气低落的团队或单位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著名管理顾问尼尔森提出:“未来企业经营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再像过去那样扮演权威角色,而是要设法以更有效的方法,激发员工士气,间接引发员工潜力,创造企业最高效益。”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职工努力去完成单位的任务,实现单位的目标。商鞅在他变法实践当中不但采用物质激励而且注重精神激励。他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明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4]主张按军功大小给予一定的社会地位,“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奖励在战场上立功杀敌的人。具体的规定是:凡在战场上能杀得敌人甲士一人,并取得其首级者,赐爵一级,赐田一顷,宅一亩:得敌一甲首者,若为官者可当五十石俸禄之官:得敌一甲首者,还可役使一人或一家为自己的农奴,即“除庶子一人 ”。[2]为此,制定了有名的二十等爵制。商鞅变法正是利用二十等爵的等级这样的激励机制激发秦国老百姓建功立业。

2、建立奖励“耕织”绩效指标体系

战国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以力服人的时代。秦国要“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就必须要有绝对实力在对外作战中获取胜利。商鞅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认识到国家的实质是一种“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对内使用刑罚,对外用军队征伐)”的暴力。 那么,战胜敌国的绝对实力从何而来?在当时处于那样农业社会时代,国家的富强只能依靠农业的发展。而且,在冷兵器时代要想打胜仗必须要有充足的粮草储备。同样,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财富迟早也会被他人抢走,所以对外作战系统是对内农耕系统的保障。与之相应,农耕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富国,对应的关键绩效指标为秦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作战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强兵,对应的关键绩效指标是秦国的对外作战能力。所以,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3]同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新的土地所有制,即“为田开阡陌封疆 ”。商鞅变法通过确定秦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来实现他的组织目标即使秦国强盛。

商鞅变法范文第4篇

一、教学目标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师解决办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一个“变”字,突出几个变化:生产中的变化――生产工具、生产设施、生产方法引起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引起了社会制度的变化,让学生对“大变革”时代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解决办法:采用采访形式模拟商鞅变法时商鞅对变法内容的考虑,模拟秦国的农民、士兵、商人对商鞅变法的反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教师解决办法:教师通过模仿央视《对话》栏目的形式,把商鞅作为采访对象,把学生作为参与观众,让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更加具体化和直观化。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变法的看法,了解商鞅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顺应民心的,所以带来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和富强。

2.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教师解决办法:生产技术的进步通过对春秋战国前农具质地材料的演进使学生了解生产工具对于生产的重要性,以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什么把生产技术的进步作为商鞅变法的背景。有了生产的进步才有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才有了对变革的要求。

【课型选定】

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

【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七课《大变革时代》,看到这样的题目你有什么感想?

生:改革的时代,变化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年代。(学生回答有多样,关键是了解变革就意味着改革,意味着除旧革新。)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以古论今,从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这场变革谈起,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改革?

【课堂教学】

师:今天我们这堂课,老师要布置给同学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一起来寻找大变革时期里发生的变化。大变革时代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来归纳一下,看谁找得多,记得全。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找找看,大变革时期的第一个变化是什么?

变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在讲铁农具广泛使用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在这之前,人类使用过的劳动工具有哪些?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打制石器,到骨质或木制的耒耜,原始社会晚期又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时因为铁制品非常锋利和坚硬,比较青铜制品制作起来容易,而且价格低廉,所以铁制的农具迅速而广泛地被使用了起来。

变二:牛耕的使用。

师:铁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另一个方面是牛耕。

(展示FLASH)师:看完这段FLASH你有什么体会?

生:牛耕比人耕速度快而且省劲得多了。

师(总结并过渡):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推广,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同时为精耕细作、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为了更好地耕种,很多人想到了兴修水利来灌溉农田。于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变三:水利工程著名的都江堰。

师:都江堰于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目,说明都江堰在世界上还是很知名的。都江堰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的防洪灌溉工程。下面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的运作原理是怎样的?

生(观看介绍都江堰的FLASH和图解,并总结):现在我们都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做到“旱则引水沁润,雨则杜塞水门,随时调节内江的水量。

都江堰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一直以来的水患变成了水利。

师:好,以上我们讲了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生活上发生的很多变化,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变水患为水利等。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变革时期的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商鞅变法。

变四:商鞅变法。

师:在战国初期,秦国相对于中原和东方的一些大国来讲势力比较落后,为了让自己强大起来,秦国出现了一位开明的君主“秦孝公”,他想变法图强,于是下令招纳贤人进行改革。商鞅便应约而来,协助秦孝公进行改革。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高效率的工作速度使大量荒田被奴隶们开垦出来,而新开垦出来的荒田就变成了部分奴隶主“私田”,于是越来越多的劳动也压在了奴隶身上。奴隶生活更加悲惨,开始趁机逃亡来摆脱他们越来越悲惨的命运。面对这种部分奴隶出逃而手中奴隶则无心劳动的情况,当时的奴隶主就开始改变自己的剥削方式,不再强迫奴隶在自己的田地上耕作了,而是把这些田地出租给这些奴隶,并且约定每年收获时奴隶上交一部分粮食作为田租,其他留给奴隶自己。这样一来,这些私田的主人就是原来的奴隶主身份就发生了变化,从奴隶主变成新兴的地主,而租种这些土地的奴隶转变成了农民。

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在这些变法中,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的便是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会有如此显著的效果呢?商鞅变法究竟有哪些内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

(模拟中央电视台访谈节目,采访“商鞅”。)

大家看到这张投影一定会觉得既熟悉又奇怪,知道的同学能一下就认出这是中央电视台一个非常著名的访谈节目“对话”栏目的片头。但是台标怎么是秦国国家电视台呢?其实没错,我们下面就是要模拟一场两千多年前由秦国国家电视台主办的访谈节目“对话”。从现在开始,我们的课堂就成了电视台的摄制现场,而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就都变成了摄制现场的观众和嘉宾。

而我呢,就是这个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当然不能我一个人唱独角戏,我们还要请一位接受采访的嘉宾――商鞅先生,现在有同学愿意和老师配合扮演商鞅接受我的访问吗?有愿意的同学就自己上来,我在上面等你。(搬凳子,上台,有同学走上来)好,同学们应该给他点掌声好吗?

各位观众,各位嘉宾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对话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现在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改革,就是著名的改革家商鞅进行的变法,对他进行的这次变法在大街小巷,甚至各大媒体网站都褒贬不一,今天“对话”栏目有幸请来了这场改革的核心人物“商鞅”,请他直面全国的观众来谈谈这次变法。大家欢迎。

师:商鞅,你好。今天非常高兴地请到了你,听说您是因为我们国君秦孝公招纳贤人进行改革,你就来到了我国。首先谈谈您来秦国实施改革最初的感觉吗?

商鞅:主要是旧贵族反对我变法,但是我不计较这个。因为你看商汤王、周武王他们都进行了变法,国家才富强起来的,所以只要对国家有利就要改革。

师:那你有哪些改革措施呢?

商:首先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师:这个措施是不是就是国家在法律上承认了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自由买卖也成为合法的了吗?我认为这对于新兴地主是个非常好的消息。现场有新兴地主的代表吗?这个变法措施您应该是非常支持的了。您愿意给大家说说,如果法律确认你对土地的私有权,你将怎么做?

(作为“新地主”的同学各抒己见。)

师:很好,其实,在这之前其实民间就有了土地私有的现象,还有人出租土地,招揽人给他耕种,这个法律的颁布实际上就是使这种现象合法化了,对吗?那您的第二条措施呢?

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教师:免除徭役是好事啊,老百姓就不用为政府承担无偿的建设和修建各种公用设施的任务了,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现场有农民朋友吗?能给大家讲讲你们听了这个措施后的感想吗?

(作为“农民”的地主各抒己见。)

师:这两项措施真好,有利于调动我国人民工作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啊。

(教师思路:以下有关商鞅变法措施奖励军功和建立县制教师和学生都用这种思路,以采访的方式为主,先由“商鞅”阐明改革的措施及其详细的实施内容和措施的必要性,再由教师采访“现场嘉宾”让学生对这些措施各抒己见,讲讲自己的想法,最后由教师总结改革措施的益处并“结束采访”。)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这段采访一定都非常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了,现在老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平复一下刚才激动的情绪,回到今天金陵中学的课堂上来,大家一起来看看书,在书上找到商鞅变法的内容,再把它看一遍,然后再想想商鞅变法对当时的秦国和之后的秦国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师:其实除了商鞅变法之外,战国时期还有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变法,封建制度逐步构建起来。奴隶主的身份转化成了地主,奴隶转变成了有了人身自由帮地主干活的农民。有了地主和农民的这对生产关系,封建社会就形成了。因此,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请同学在书上将相关内容勾画出来。)

【巩固小结】

商鞅变法范文第5篇

商鞅所有的前程和希望,都系在公叔痤的这一番推荐上了。实习期间,他赔尽多少小心,跑尽多少门路,做了多少实际工作,等待的就是老国相的推荐。

然而,商鞅想错了。国相的推荐并没有打开商鞅进入魏国权力核心的门路。公叔痤病重了,临终时想到的是荐贤,他只推荐了商鞅。推荐方式很独特,他对魏惠王说:“要么举国听从商鞅,要么就杀掉他。”

这应该是公叔痤对商鞅的一种包装方式,因为商鞅身份低微,想要引起国君注意,必须得把话说重了。于是公叔痤往两个极端的方向包装商鞅:自己用则是利器,别人用则是祸根。总之一条:商鞅是个有分量的人物!

然而,魏惠王在公叔痤病床前那种敷衍不屑的脸色,让公叔痤直觉到他的包装白费了,史记“王色不许我”。公叔痤是个诚实人,马上为自己的言语后悔,通知商鞅:快逃。

商鞅听到这番话,可谓冷到骨子里去了,他所有的抱负和多年的期待,在这个国家落空了。他说:“魏王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当然也不会听你的话杀我。”为啥?因为魏惠王根本没把他当成一盘菜。

商鞅料得不错,魏惠王听完公叔痤的话,转身对大臣们说:“公叔大人真是病昏了头,居然叫我举国听从商鞅那个穷小子!”

可以设想,如果魏惠王真的听从公叔痤的话,将商鞅抓起来杀掉,商鞅心里可能还好受些,因为如此一来,至少说明魏惠王还真的把他当一回事。可从这种情况来看,连杀他都是抬举他了。

这样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其实也是对才俊的一种冷暴力。杰出而高傲的人才,不恨你杀他,就恨你冷漠他,人才靠的就是“才”,“才”是他的支柱,你却忽视他的支柱,他能不计较吗?

商鞅离开了魏国。在离开国境的路上,或许有好多个不眠之夜,他可能想起了老乡吴起,50多年前,也是这么在魏国的冷暴力下逃离出去,前往楚国。吴起还曾经进入过魏国的权力核心,他商鞅却只是在权力的边缘打了几个圈,就这样被扫地出门,不对,魏国的管理核心连扫他的兴趣都没有。

冷暴力也是一种力,也是有反作用力的,也是有报应的。后果是商鞅给魏国带来了最大伤害。

商鞅去了秦国,他终于受到重视,秦孝公就像公叔痤说的那样,举国托付给商鞅这个穷小子,而检验商鞅变法的重要指标就是:能否削弱魏国。

从客观上而言,秦与魏相邻,魏一进,则秦萎缩;秦一进,则魏萎缩,中间没有缓冲空间,两国不可能同时伸胳膊展腿,制定这个政策是必然的。然而,从感情上而言,在这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很难说没有商鞅个人的感彩掺杂在里面。

公元前340年,商鞅带兵伐魏。魏国公子卬率军抵挡。

商鞅写了一封信,邀请公子卬赴宴,言和。公子卬来了。为什么来了?公子卬傻吗?不是,商鞅的信写得太感人了。为什么感人?因为商鞅曾经爱过魏国,寄希望于魏国,如今又深深地恨着魏国。所以,有那么真的爱,那么殷切的期望,那么深刻的恨,他在对公子卬进行感情欺骗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要感人才能骗人,可以想象,商鞅在写这封信的时候,是如何地爱恨交加,咬牙切齿。

公子卬来了,被俘虏,魏国大败,丧失了河西之地和首都,往东边萎缩国土,迁都大梁。魏惠王叹息:“吾恨不用公叔之言。”是恨没有用商鞅,还是恨没有杀商鞅?我们不得而知。

不少人中豪杰的内心很孤傲、冷峻,易受伤、难讨好。他们站在众人所不能及的高峰上,既蔑视周边的一切,又希望周边的人重视他、力捧他。所以,这种人,很难讨好,却很容易受伤害。商鞅就是这种人。

变法之初,商鞅曾说:“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一个人的操行如果出类拔萃,肯定遭到俗人的非议;一个人如果有独特的见解,肯定遭到俗人的诋毁。这话虽然说是打消秦孝公变法的顾虑,但是也不难看出商鞅以“高人,独知之虑者”自诩。在他的眼里,众多的百姓和百官只是变法的操作机器、木偶,他才是操作人。

这种冷傲的人才很难讨好。变法之初,有上千秦国人反映变法不便;十年后,秦国大治,这些人又跑来为变法唱赞歌。商鞅却说:“都是些扰乱教化的刁民,充军边疆。”这折射了商鞅的孤傲心理:我所做的肯定是对的,用不着评价我。

所以这种人很容易受伤害。当魏惠王将公叔痤的推荐当成一个笑话时,商鞅的内心恐怕在淌着血。冷傲也是有反作用力的。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的好日子到头了,他被诬陷造反,遭到通缉,然后逃去了魏国。

商鞅变法范文第6篇

一、精彩四选一(每题1分,共15分)

1.“禹传子”“家天下”说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遭到完全破坏()

A.分封制B.世袭制

C.禅让制D.宗法制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历出现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

A.2000年左右B.3000年左右

C.4000年左右D.5000年左右

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A.分割诸侯的兵力B.保证国家的兵源

C.巩固周王的统治D.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4.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长平之战②盘庚迁殷③牧野大战④国人*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D.④①③②

5.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青铜器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最早文字的是()

7.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右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夏朝B.商朝

C.秦朝D.西汉

8.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9.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该诸侯国是()

A.晋B.齐C.楚D.秦

10.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右图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

A.春秋争霸B.战国形势

C.秦朝统一D.三国鼎立

11.商鞅变法中,把乡、邑聚合变成县。这一措施是()

A.实行分封制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D.统一度量

12.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考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为接近()

A.儒家B.法家

C.道家D.墨家

13.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了他的著作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

14.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A.墨子B.孟子C.庄子D.韩非

15.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二、组合列举

16.臭名昭著的暴君。(3分)

(1)夏朝的最后一个王________在位时,无休止地征发百姓,最终被汤灭掉。

(2)商朝最后一个王________尽情享乐,施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最终被周灭掉。

(3)公元前841年,________与民争利,引起“国人*”,西周开始走向衰落。

17.制度的不断创新。(3分)

(1)禹的儿子启凭借家族的势力,继承了禹的位置,建立夏朝,标志着________制的产生。

(2)西周初期,为了巩固疆土,周王将土地分给宗亲和功臣,建立诸侯国,史称________制。

(3)为加强中央集权,商鞅变法规定建立________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三、辨析改错

18.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6分)

(1)春秋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穆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指出“仁政”治国的观点。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材料解析

19.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材料二:右图。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材料二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3分)

(2)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3)的史书《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根据这则记载及所学,“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0.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人民的敬重。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集会上就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摘自蔡志忠《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材料二: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这一主张是孔子儒家思想哪一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两方面对教育事业留下了什么“绝大的影响”。(6分)

五、开放探究

21.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13分)

【角色扮演】

(1)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3分)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贵族,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3分)

【理解学习】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2分)

(4)商鞅变法以后,据说秦军将士作战非常勇敢,请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2分)

【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

(5)评价历的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商鞅变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三晋;商鞅变法;新型国家

战国时期,三晋地区的制度、文化对秦国的影响,中外学者做过不少研究,有关这一影响的具体情形也已经比较明。然而关于秦国为什么要引进三晋地区的制度、这种制度传播的性质,以及三晋制度何以能对秦国产生影响,似较少有人进行研究。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战国初期的秦、魏关系

战国初期,魏国经过魏文侯变法,国力迅速强盛,出现了魏国独强的局面,这正是《孟子・梁惠王上》所说的:“晋国,天下莫强焉”。其中感受魏国军事压力最大、最早的是秦国。因为三家分晋时,魏国分得原来晋国的河西地区和晋西南地区,并且它立都安邑,安邑密迩秦国,所以向西扩张也最早。

前419年,魏城少梁,魏国此举威胁到了秦国的安全。次年秦攻魏,“与魏战少梁”(1)。秦魏此战,史书未载其胜负,但前417年,秦灵公在黄河边兴建防御城墙,以抵御魏国的进攻。两年后,又在少梁北边的籍姑筑城,并且修补繁庞的守备。可见,在与魏国的争锋中,秦国一直处于守势。

但是,这些防御措施并没有能阻止魏国的进攻。前412年,魏败秦简公于郑下,次年,文侯太子围繁庞,出其民。前409年、408年,魏国连续伐秦,先后攻取了临晋、元里、洛阴、阳等地,并长驱至郑,于是秦国的河西之地全为魏有。秦不得不退守洛水,沿洛水修建防御工事,并在洛水西岸的重泉筑城防守。此后,魏于此置西河郡,以吴起为守,从此“秦兵不敢西乡”(2)。

这就是秦孝公《求贤令》上所说的:“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当然,孝公说河西地的失去是由于国家内忧,这并不全对,秦国之所以在魏国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它国力弱小,而国力弱小的原因是它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落后。

正是在这种战败失地的威胁下,秦国开始变法图强,积极引进三晋地区的制度,首开其端的是秦简公、秦献公,集大成者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二、商鞅变法与三晋制度

商鞅,卫人,仕宦在魏,少好刑名之学,在魏期间受李悝、吴起的遗教甚多(3),对魏国的制度知之甚悉。所以,商鞅入秦变法时就将三晋地区的制度系统地引入秦国,其主要政策有:

1、析户制,商鞅之所以实行这一制度,就是为了发展生产需要而效仿三晋地区。因为李悝在魏国变法时,针对的就是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小家庭。

2、奖励农耕,这是与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尽地力之教”相类似的制度,李悝尽地力之教是希望农民“治田勤谨”,商鞅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也要实现驱民之田。

3、军功授爵制,秦人以战立国,素有奖励军功的传统,但是奖励军功并非秦国所独有,而且秦国也并不是设立军功爵制最早的国家。战国初,李悝在魏国主持政治改革,建立了“食有劳而禄有功”(4)的任官制度。商鞅在秦国改革军功制时,虽不一定照搬东方的制度,但应该也吸收了三晋地区的经验。

4、世官制的废除,春秋时代,中原国家的政权基本上都掌握在一些世代相袭的强宗巨室手里,而秦国却与之不同,世族力量一直比较弱小。当然,宗族不发达,并不代表血缘关系在政治中不起作用,作为庶系王族之长的庶长就在秦国政治具有巨大的作用。商鞅之所以实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一政策就是希望切断血缘与政治的关系。其模板也来自三晋,齐思和认为这是商鞅“将魏使贤任能破坏旧的阶级制度之成法,施之于秦”(5)。

5、开阡陌,关于商鞅的田制改革,古今中外的学者可以说是聚讼纷纭,然而如果梳理一下春秋时期晋国田制的变迁,不仅有助于廓清商鞅田制改革的内容,而且还有助于明了这一制度的源流。

《汉书・地理志》云:“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辕田即爰田,这是惠公时代晋国所作的改革,商鞅的制辕田引自于三晋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春秋中期后,卿族掌握了晋国政权,他们纷纷在自己的领地上进行改革。古则百步为亩,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吴问》篇载,韩、魏扩大为二百步,赵氏则扩大至二百四十步,改小亩为大亩,必然要改变原来的阡陌,划定新的阡陌。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知氏后,赵氏第一功臣张孟谈在赵国进行了改革:“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千百”(6)。“千百”即“阡陌”,此处的“广封疆,发阡陌”亦即商鞅在秦实行的“开阡陌”,所以杨宽先生说:“商鞅在秦变法,在土地制度上,即效法张孟谈在赵之所为”(7)。

6、县制,秦国设县在诸国中是比较早的,但是秦国的县直到献公时代仍然只是一种边防重镇性质的县,真正作为地方行政制度的县首先出现在晋国。战国初期魏国的县制已经相当完备,诸如上计、行县、监察等制度等皆已出现。商鞅在秦国重组地方行政组织,于是将三晋地区发展起来的县直接引入秦国。

7、法律制度,李悝整理撰写春秋时期诸国的法律,成《法经》一书,商君受之以相秦,作为在秦变法的基础,这也就是此后秦律的来源。此点前人论之已详,兹不赘。

三、从新型国家的诞生看三晋制度对秦国的影响

商鞅变法范文第8篇

民怪之,莫敢徙意思是百姓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出自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说明了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

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