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教育教学

课程教育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程教育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教育教学范文第1篇

1.1课程定位

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是药学、药剂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对药物分析技术专业来说尤其重要。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掌握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药品生产原料、辅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分析检验以及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为:通过对就业岗位及相关职业能力的进一步调研与分析,构建突出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时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及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课程体系,即形成“基本素养平台课程+核心职业素养与能力课程+拓展职业素养与能力课程”的课程体系。本课程是在前期学习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和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总学时为88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训32学时,在第4学期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和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合作的职业心态或职业素养;熟练掌握药物质量检验与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能根据质量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完成检验任务,并具有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检验中的现象与原理、分析与解决药品质量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将来从事药物分析与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1.2课程设计

1.2.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组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逐渐形成了“融药检工作和学习为一体”的课程设计理念。

1.2.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为满足医药企业药物分析与检验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及完成药品的检验任务而开设的。首先,对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岗位、检验任务及其能力进行分析。药品检验岗位很多,如生产企业的标准岗位,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检验岗位,微生物检验岗位,成品留样岗位;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验收岗位等。这些岗位的核心工作任务就是借助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对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等各种检验对象按照质量标准规定的方法和技术指标进行检验与判断。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包括:药品质量标准解读能力(如熟练查阅《中国药典》)、试药选用与试液准备能力(如氢氧化钠滴定液应选用何种规格的试药,如何配制)、检验仪器的选择与操作能力(如溶出度测定应选用哪些仪器、溶出仪如何使用与校正)、规范填写检验原始记录的能力、正确处理检验数据与报告结果的能力、解决质量问题和检验异常情况的能力。然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综合考虑与其他同步课程的分工,以药物分析与检验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为主线,选取典型检验项目,以上述检验工作能力的培养为宗旨构建课程体系。最后,制订课程标准,细化与规范教学内容。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将检验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从而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2.1内容选取

根据上述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教学目标,按照如下方案选择教学内容。(1)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将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2)每个项目按照具体的检验工作流程和教学规律,分为检验任务与目标、检验前的准备、检验原理与检验过程、检验原始记录与检验报告书、常见问题与处理、同类知识与技能拓展、学习效果评价、思考与训练,共8个部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递进式设计学习情景,将工作和学习有机融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同类知识与技能的拓展选取。

2.2内容组织

在每个典型项目的教学中,前面4个部分围绕检验工作任务的实施、检验结果以及检验过程分析、检验原理等理论知识来组织。即从具体的检验任务出发,确定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围绕检验的具体工作任务,学习相关检验操作,增强感性认识;结合检验操作,进行相关理论教学,详细分析检验过程与原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后面4个部分围绕同类知识技能拓展、常见问题处理、学习效果评价来组织,即选取同类知识与技能进行拓展,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快速而高效地掌握药物分析与检验的知识与技能;结合检验过程与检验结果,设置检验常见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和分析质量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效果评价与思考训练,检验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

2.3教学表现形式

教学表现形式共有5种:(1)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2)建立完备的课程标准化体系,如课程标准、教案、课件;(3)实施以药检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选取若干个代表性的典型项目;(4)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和项目教学录像;(5)建立全方位的学习评价体系。

3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3.1教学模式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性质与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与内容中,有机采用了工学结合,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以及学中教、教中学等教学模式。

3.1.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以职业为导向,将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情景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1.2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为提高学生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教学过程是以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模式来设计的,教学即是一个完成任务的过程,并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实施项目教学。

3.1.3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教学实行“2+1”教学模式

即学生要在企业药品质量检验岗位或质量监控岗位顶岗实习一年,这段时间,企业带教教师和学院专业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辅导,实现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训教学,实现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

3.1.4学中教、教中学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利用学院实训中心平台,采用了学中教、教中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既以学习者也以工作者的身份自主参与学习。学中教、教中学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自习和课余时间,提前到实训中心进行观摩、实操练习,通过学生的自我研究性学习及教师的指导,先于其他学生达到能够独立准备检验项目、独立完成检验项目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在课堂上协助教师进行示教、带教,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预期效果:首先提高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然后在学生之间形成主动和互相学习的风气,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2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2.1情景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像,让学生通过画面了解药品检验所、药厂等医药企业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实际工作环境,熟悉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实际操作过程,加深对药物分析与检验场所和检验工作过程的感性认识。在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实训场所进行实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药物分析与检验的操作技能。

3.2.2角色扮演教学法

学生扮演化验员,教师扮演主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完成实训,并按照企业要求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在角色扮演中,学生的成就感及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3.2.3分组讨论教学法

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个项目的教学特点,针对药品检验实际工作提出若干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讨论后集中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加深了对项目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讨论中提高了操作技能。

3.2.4启发引导教学法

根据本课程特点,教师可以边讲边问,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学生也可以随时提问,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必要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5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于实际工作任务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答疑来完成任务,实现课程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3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技术、网络课程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展示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工作环境、方法及过程[5],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增强了教学效果。

4网络资源和环境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本院精品课程和相关院校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增加可利用资源,以实现远程网络教学、实验课实时演示、多媒体在线教学。同时,精品课程设立在线课程论坛,学生可在论坛上提出问题或向教师索要资料,教师随时解答相关问题,并可以供其他学生学习参考。另外,还可上传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各类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图片、视频教学录像、模拟教学录像、参考课件等,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渠道,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5考核方式

课程教育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转变 教育 教学 观念 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面对课改,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对新课程的适应,关系着新课程实施的成败。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加强新课改理论学习,更新课程观念,建构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全面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开展。

转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是老话题,在农村小学中真正能完全转变的并不太多。

老师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这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有的教师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总是企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将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学生,对学生实行“家长式”的管理,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师将学生看得一无是处,事事包办代替;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要求都是一个尺码;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新课程倡导,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我们要遵循这一规律;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我们要挖掘这一潜能;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善待他们;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不要把学生看成弱者,他们各有所长,他们都是可塑之材。

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必须从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再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以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去尊重、赞赏、关爱、帮助、引导每一位学生,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最近听取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牛广田教授的讲座,正像他指出的那样,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和习题集,就不知道出什么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新课程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近一段时期,在校内外发生了很多事故,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学校对学生常采用封闭式管理。学生不能随便走出校门,更谈不上在野外进行实践活动了,即使在校内,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主要局限在教室,学生就像关在笼中的小鸟。新课程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是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要走向社区,成为开放型的教师。走进新课程,要有全新的教学观。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要以人为本。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活动,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为: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写、生抄;师给、生收。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越仔细教,学生越不认真学、越不爱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而眼前耗费些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这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切不可心烦气躁,急于求成。

课程教育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士官教育 微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062-01

一 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程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创。他认为微课程是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知识脉冲”,并给出了微课程五步建设方法。国内最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认为微课程突破了教员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对教员的电子备课、网络教研,对教员的专业成长都提出了革新要求。综合这些研究观点,笔者认为微课程是教员借助网络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设备,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制作形成1~3分钟的教学多媒体,供学员在课堂上或课下通过移动终端平台进行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实用性。微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微小,即时间短而内容集中。相对于传统课堂的45分钟讲授,1~3分钟的微课程,使学员还未感到疲惫,即掌握了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内容每次只让学员学一点,所以有利于学员对知识的吸收。与此同时,通过微课程前后衔接式的扩展学习,可以实现不断滚雪球式地增加信息量。另外,微课程制作手段更加丰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求更加自由,学习效果将明显提高。(2)互动性。面对面教学中,学员可以向教员提出疑难问题,进行交流互动;在线教学中,学员还能学习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技巧。学会包括视频剪辑、影像处理、动画制作、模拟仿真、资源等诸多相关功能在内的一系列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这些都对教员的信息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 微课程在士官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微课程的教学内容贴合士官学员的思维方式

士官学员侧重于运用形象思维,擅长在直观感知中习得知识,同时其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微课程蕴含精简的授课内容,形式更加多样、知识更加丰富,更能满足士官学员的学习需求。具体表现在:(1)微课程的设计能聚焦教学难点,紧扣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牢牢抓住学员较短的注意力时间,设计目标单一,思路更加清晰,使学员即学即会。(2)注重整体规划。能促进学员对课程体系的深入理解。学员通过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扩展学习,能清楚当前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它的上下文背景。(3)注重因人施教,实行个性辅导。当微课程被于网络课堂上时,教员可通过不同学员的账号查看其学习进度、掌握学员学习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补充微课程内容,使知识过渡更加自然。

2.微课程的教学模式符合士官学员的知识内化规律

士官专业课教学注重教学过程,更强调学员的参与性,要求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员进行操作和交流。而微课程则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以更加高效的学习体验和课外知识的按需补充来进行教学。例如,学员可先利用自习课时间在网络教室观看理论视频,替代以往教员的课堂讲解。在这种课堂上,他们把精力集中在完成操作练习以及与教员和同学的互动交流上。当发现大多数学员被相同问题所困扰时,教员可开办一个小型讲座,及时给予集中辅导解决。这种方式遵循了学员学习和知识内化的规律,增加了学员和教员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学习时间,构建的是一种让学员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最为重要的是将教员从讲台上的“权威”转变为学员身边的“教练”,以此拉近了教学双方的距离。

3.微课程的认知方式满足士官学员的客观需求

课程教育教学范文第4篇

(一)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导向设计模块化教学任务

依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任务教学培养方式,将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中涉及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综合分析、营业收入分析、成本费用分析、利润分析、资产结构及效率分析、资本结构及效率分析、财务报表综合分析任务,设计为十个职业能力模块,创设真实任务的问题情景,并完全按照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来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财务分析操作的真实性和职业性。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由于设定目标任务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渴望和调动他们主动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根据职业能力和岗位知识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典型财务分析工作职业能力的要求,组织安排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阅读与分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事财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岗位工作能力。通过不断努力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如:启发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形象教学法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样师生进行了充分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财务分析》课程教学项目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项目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综合分析、营业收入分析、成本费用分析、利润分析、资产结构及效率分析、资本结构及效率分析、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等教学模块。在教学模块的设计上,可将每一个项目分别设置几个相关任务,每个任务内含具体的能力,包括应知能力和应会能力两部分,应知能力为应会能力服务,任务的深度要参照高职教育标准,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达到初级资格水平。图1为《财务分析》课程内容构架,描述了课程模块。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情景设计

《财务分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企业某一特定时期的经济业务资料,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对该企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完成对该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的凭证登记和账簿登记工作并完成会计报表的编制,这样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企业之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的感情状态得到最优发展。

(一)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它要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服务,教师进行情境设计时要时刻以教学目标为准绳。情境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情境设计要合理设计,精心谋划,要有针对性,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同时也要使情境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不应单纯为设置情境而设置情境。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财务分析理论用比较直观形象的单证、图片、实物、影音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多媒体教学可以补充更多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充实更多的案例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设计方案,不同组别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训练学生现场的控制、反映和应变能力。

(三)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

课程教育教学范文第5篇

新课程背景教学管理小学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也应当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当今大部分学校还采取着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没有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思想,制约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使其无法得到创新和改革。教育者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现今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办法,完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跟上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步伐,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小学教育方法,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一、当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理念还较为落后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很多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尽管一再强调要注重以人为本,要全面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改变的只有教学内容。教师没有将教育理念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转变过来,对于学生的要求和能力判断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最基本的素质教育。甚至还有相当多的学校还以学生的成绩来判断教师的水平,长期以来便无法顺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是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管理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地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更新。但是放眼大部分学校,很多管理教师的能力并没有达到要求,甚至很多管理者是由普通小学教师兼职,此类管理者本身就缺乏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更无法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并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因此,提升管理教师的能力势在必行。

(三)教育教学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新课程背景下,很多教育管理者面对新课改带来的诸多要求,都还保持着一种对新教育模式的摸索状态,在采取新的教育方式时目标不够明确,缺少目的性,从而导致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受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影响,有很多教育教学管理者没有明确教育目标,盲目的将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可能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因此,明确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管理目标尤为重要。

二、针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可以采取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很多教育教学管理者受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影响,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实际成绩要求教师的工作,一切从成绩出发。但是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对于管理教师而言,就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概念。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力,让其结合实际情况,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己解决,而不是传统管理模式中的逐级上报,事不关己。要让教师充分感受到来自管理者的关爱,让其将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发展,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这样教师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花更多的时间去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师教育管理能力,加强教师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标准下,新的标准理念的出现,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教育者应当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学校可以组织管理者参加培训,学习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并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并杜绝部分学校由课任教师兼职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现象。同时,教师也应当顺应教育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能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理解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此学校可以备课等活动,让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一起交流探讨,增进新课程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解,加强落实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对此,学校应当额外重视,增强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确保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明确教育目标

在教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更新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教育管理方式,根据制定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者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从教师的立场出发,制定合适的管理计划,让教师能够在新的管理模式中找寻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教师根据管理者制定的阶段性目标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完成,而教育目标可以由管理者和教师共同制定,并推荐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能够朝着目标共同前进。只有教育者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更方便教育管理者对其进行分析和管理。对于教育教学管理者而言,每当做出计划前,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立场,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并适当的采取鼓励手段来激励教师投身于教育工作中,逐步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四)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在传统的教师评测考核体制中,往往都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反映教师的工作水平,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这种评测方法将不再适用。教育教学管理者应当制定出一套新的、完善的考核评测体系,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管理和指导下,能够顺应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于评测考核标准可以采用多方面评分的方式,由管理者和学生共同对教师进行评价,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分分级,通过管理者和学生的评价,教师能够有效地寻找出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可以意识到问题所在,及时的将问题解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目标。这种考核体系还可以激励教师,使教师拿出更高的热情投身于教育工作中,帮助管理者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阶段性目标,保证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结语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地做出调整和创新,形成一个创新的、良好的全新体系。并贯彻落实新课程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教育教学管理者应当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教育管理计划,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培养教师专业水平、明确教育教学目标、完善考核体系等方法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创新,保证教师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下,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开全.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缺位”与“补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6.

[2]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才智,2015,(15):191.

课程教育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 管理 实践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也必然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管理创新来适应新的变化,确立新的学校管理观。如何通过科学精致的管理来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促进教师学生健康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应是学校发展永恒的课题。近年来,在落实新课程中,我校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深入的实践,今天借《呼伦贝尔教育》这一平台,我将我校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与各位同仁交流汇报如下,希望能抛砖引玉,有更多管理者把自己的好想法、好做法公布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 教师管理人文化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师是育人的人,在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下,教师的管理就是“以教师为本”。即以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尊重教师的意愿,尊重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展现,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1、规范制度

围绕新课程的实施,近年来,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实践。先后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规划》、《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工作规范》、《教学精致化管理方案》、《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制度》、《微型课题研究和管理制度》等各类规章制度,科学操作、规范管理,为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团结奉献的管理、教育、教学、科研队伍提供了制度保证。

2、科研引领

2003年起,学校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和自治区的多个科研课题。2010年末开始,承担教育部“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梯队建设研究》,2011年,承担国家级“十二五”德育科研课题《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及策略研究》和呼伦贝尔市“十二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承担各级科研课题同时,为更好的落实新课程,学校结合实际确立了“有效教学微型课题研究”校本课题,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 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追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强化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的效益和效率最大化。将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融为一体。每周安排固定时间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常规教学为依托,教研活动为载体,把教师专业化发展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备、讲、批、辅、考、析”各教学环节的精致化管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学期初,制订可行的教研计划;学期中,落实活动内容,修正研究方向和策略;学期末,任课教师、班主任、备课组、年级部、教务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反思、总结。最终把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拟定成课题或专题,开展专项研究。2011年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确定为教育科研样板校。

3、培训提高

2004年正式启动的“青蓝工程”, 确立了“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地区名师”四级培训体系,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台铺路。至2010年,共培训了合格教师114名,骨干教师35名,合格班主任20名。组建高考研究、学科竞赛辅导、班主任培训、学科教师培训等四支队伍,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根据教师和学校发展实际,每学期都以讲座、报告、会议、座谈等形式进行各级各类的专业培训,开展优质课评比、教师基本功比赛、论文教案评比等活动,组织名师示范课、教研成果汇报课、校内青年教师验收课、会诊课、研究课等,举办论文评比、优秀教案展示,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校正、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学校规定所有参加上级学会组织的教学基本功比赛和优质课评比的选手均由参加教研组比赛、学校比赛获胜选手中推荐参加,实现科学选拔,从而使全体教师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并努力争取好的成绩。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拓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学术交流的渠道。近两年来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超过300人次,外出培训的人员回到学校后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达到资源共享,引导教师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反思,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多次接待周边兄弟学校参观、学习、交流、合作,并承担呼伦贝尔市教育研修学院组织的各类教学教研活动,被呼伦贝尔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确定为校本培训样板校。

二、 教学管理精致化

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2006年学校开始实施精致化管理,本着“着眼全局、跟踪全程、关注全员”的三全质量观,制定规范流程图,将整个教学过程量化、细化,责任明确到每一个人,每一节课,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监控。

课程教育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The pligh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educational reform, teaching evaluation

Chen Wei

Shanwei City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mmary: After a broad-based efforts of educator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still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mainly heavy burden for the students, the examination became a baton, the students most of the time spent on the mechanical repetition of the exercises. Students do not have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no individual strengths. Because of these problems: basic education, screening and selec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emphasizes the status quo has not been changed. Fo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ut of the woods, only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we can use the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and process evaluation approach.

Keywords: new curriculum reform; educational assessment reform; development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经过我国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具体情况如下: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基本实现

(1)、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向科学化发展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的困境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以上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征途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的调查显示,在学习日,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钟,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达78.1%。“学业负担过重、不良的学习习惯是造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参与调查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指出。

考试成了指挥棒,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机械重复的课后练习上,这是中国学生学业负担重的主要根源之一。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没有了个性特长,当然也就没有了创造性人才的产生。

三、新课程改革困境的症结

笔者浅以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改变。

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评价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架,考题偏、重复性强,中小学课本的知识容量大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学生参加各种国际学科竞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西方人拿诺贝尔奖的却多于我国。

笔者一直以来都在思考以上问题,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数量性的增加不一定能产生结构性的改变,比如人长胖了,但人体结构不会改变,不会变成两个脑袋。同理,知识的数量性积累不一定能导致创造性思维的改善,试问有多少科学家是靠做重复单调的练习而成功的?

如果教育教学评价的方式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就很难走出目前的困境,因为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设等,这些项目的改革是相互影响和互为制约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对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会产生影响,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会有对应的教学方法。

四、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笔者浅以为要使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走出困境,只有对教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我们可以采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1)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方法,所谓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即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以不同的功能为标准,可以把学生成长记录袋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和课堂型五种。以入选材料的性质的不同,可以把学生成长记录袋分为:最佳成果型、精选型和过程型三种。

学生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它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课内外表现等方面。具体表现形式为:卡通小奖品、小红旗、成功的作品、特色作业、获奖情况登记表、好人好事记录表、考勤记录表、互评表、综合评价表等。

同时还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这样教师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信息,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可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评价内容全面、科学。

(2)改造传统试卷的题型结构、增加开放性的题目。

开放性题目答案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也不相同,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通过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考察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题目考察的多纬度。

改变传统考题的评判标准,不仅考察结果,还要考察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

课程教育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教学实践

创业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结合当时社会发展需求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希望能够通过高素质人才培养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相关教育领域也积极探索和创业教育研究,希望能够真正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大批创业人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

一、当前中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难点

(一)创业意识和创业行动的转化比率相对较低

创业教育一般包含两个重要的相连组成部分,即前期产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后期实施的创业行动。在新时期,要想在接受电子商务教育后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业,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然后结合市场情况尝试性将创业思想付诸实践。但是我国中职院校中具备创业意识的学生较多,能够将创业意识付诸实践的却极少,创业意识和创业行动的转化存在一定的难点,不利于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深化开展。

(二)电子商务教育与创业教育缺乏实践联系

虽然现阶段我国一部分中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积极开展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创业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导致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育质量差,并且一部分学校并未真正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正规课程中,而是将其与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相结合,无法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教学效果受到不良影响[1]。此外,良好创业实践氛围的缺失不利于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对于当代电子商务教育来说,由于电子商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一般对此课程学习具有较大的兴趣,但是如果电子商务教育与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方面的联系,就必然会打击学生对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无从谈起,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中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健全

中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与传统的专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在教学中主要是将实践经验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所以需要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教育活动,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创业教育质量。在中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既能够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又能够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创业实践,对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但是,当前我国中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教师一般无法同时掌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能力和创业教育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创业能力的养成,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中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创业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中职学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实践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树立创业教育意识

与当代高校大学生相比,中职院校的学生职业要求具有更为鲜明的特点,大学生一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但是中职院校却将教学重点放置在职业技能的强化等方面,更加关注专业课程设置。所以中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加以合理创新,并逐步增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电子商务创业实践中培养自身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同时,由于中职学生一般年龄较小,往往在接受创业教育的初期不愿意尝试进行自主创业,所以教师应该适当的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场景和教育基地内感受创业教育氛围,逐步养成电子商务创业意识,进而在毕业阶段提升自身创业积极性,促使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重视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

中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教师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爱好对创业类课程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如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电子商务概论,全面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内涵、网络营销、网络安全以及法律规范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一类理论知识的讲解一般相对枯燥,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适当的结合先进技术和先进教学理念对课程教学体系加以开发,如组织学生参与网店经营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时真正感受到网店的建设和经营全过程,为学生深入理解电子商务知识以及电子商务创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社会、家庭、学校给予全方位支持

中职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不仅需要学校积极开展相应的教育指导活动,还需要社会和学生家庭的共同参与,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创业环境[4]

以学校支持为例,中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在校创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升自身创业能力,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例如我校13届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周炯积极响应学校的创业号召,在学校的支持下对网上营销和Server[服务器]进行深入研究,在创业园积极进行虚拟创业实践,积累相应的创业经验,并真正在学校中着手进行了第一次创业。其在创业实践中以5000元作为最初资金,并购买相应的硬件设备进行运营,快速的收回成本后,其在后来发展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正式开设网店,经过精心的经营管理,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到2014年产品总值已经高达20万元,并与国内大型网络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周炯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我校不仅为其设立专门的办公室提供相应的业务处理服务,还指派相关教师对其创业活动进行全过程指导。因此,中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应该重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作用,充分发挥三者合力,促使中职创业教育获得成功。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教育阶段电子商务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还可以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相应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侯小毛.基于智能化取用教学资源的校园数字化建设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4.

[2] 李现,刘飞渡.论高职院校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实现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1-1,2.

[3] 张疏影,覃延,郑洁瑾等.大学校园数字化学生电子考勤系统设计与实现[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72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