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归园田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归园田居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陶渊明 归园田居 自然 消极 意象 语言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385-01

陶渊明深受道家和儒家的影响,在整个生命历程中都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不断在出仕与归隐两种社会角色中做出选择。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士大夫提供一个精神归宿,引起后代诗人们的高度推崇。

“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证据的失望”,他坚决地隐居了。在《归园田居》五首中可以找到陶渊明的思想痕迹,也可以充分代表陶诗的艺术风格。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重要思想,是维系生命中的两大支柱之一,他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将哲人的思考融入生活之中,由此,陶诗的语言也就显得朴素平淡但又有警策和绮丽,这无疑是诗人融进了对生活的热烈情感。意象也多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这些都是生活场景的一部分,易感易触。

一、自然之下的“本真”回归

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一切生物都有回归自然的天性,在他的诗中就可以找到些许的天性流露。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诗中“少无适俗韵”这句就有所表达。逯钦立先生注:“‘适俗韵’指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性本爱丘山,也无非是说天性就是乐于自然之中的,在自然之中得到属于自己内心追求的真我。“尘网”是他不能适应世俗的束缚,“羁鸟”、“池鱼”这两个意象也是自己的隐喻。守拙是他回归自然的本源,“沃仪仲曰:有世俗之韵则拙不肯守;不肯守拙,便机巧百端,安得返自然。”这是他要通过泯去世俗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的世界。这种本真回归是源于自然的,在他的诗歌中有对这种自然的描写。“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逯钦立先生注:“写与农耕者来往友谊”。在他的诗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回归自然的意象,也可以体会他躬耕园田的喜悦。他乐于这种恬静悠然的躬耕生活。

田园的归隐是一种本真的回归,这符合他自身的一种人生追求和理想的生活状态。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就可以找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二、消极思考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诗歌对人生的思考有着更多的不同态度,这是由于自身与整个社会之间有某种不和谐的因素。在《神释》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体现了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既然大化是自然的规律,那么就纵浪其中,不再以生死名誉为念了。但由于他处在特殊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带有消极的成分。“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这对陶渊明思想内核极为精准的评价。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关于人生思考的态度的诗句,如:“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私幻化,终当归空无。”这四句肯定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时又有一些消极的“空无”思想。郗超《奉法要》:‘一切万有归于无,谓之为空。’”这也就是说一切的努力和付出,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就否定了这个过程。从这个层面上看这就是一种消极思考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的隐逸绝对不是由于单纯的自身本性的原因,而更多是由于社会造成。在他的诗句中表现的就是无法释怀的寄托,是一种无法改变的逃避。

三、生活场景的意象呈现

陶诗中最能见到的是那众多生活中的事物,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接触。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东西,经过诗人的笔触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陶诗就是一幅生活场景呈现的图画,陶诗的意象是朴素的、平淡的,这是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绝不仅仅是表面的平淡朴素,陶诗的高处在于平淡朴素中寓于警策绮丽。如: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中的“豆苗、荷锄、草木、夕露”在这些意象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烈情感。

《归园田居》其五: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心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一条极为平常的山涧,一只鸡,一点照明的荆薪,经过陶渊明的笔触,有了诗歌的意境,生活的情趣。这些生活场景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正如前人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陶渊明的诗歌皆是平淡,但平淡中却有警策。陶诗就是在这种生活的简单呈现和表达的哲理中完成了陶诗真善美的统一,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关于陶诗这个艺术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十分精当。

四、平淡朴素的语言描绘

陶诗的魅力在于在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热烈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胜人之处就在于这显得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特殊情感于对生活的热情,更接近了陶渊明所求的理想人生方式。

陶诗语言的妙处,在他的诗歌中,读来简单又有一丝深切的感受,在陶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生活的细心和情感,真切的描述更是对自然地追求,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达到一种真美相容的纯美诗境。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对陶诗语言特点的评价是极为精当的。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将田园诗与生活的真实相融合,采用诗歌的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用不同的艺术技巧将生活融入诗歌的艺术形式,陶渊明的思想是在自然之下的本真的回归,并在变化的过程中,体现了积极的唯物思想,也有某种消极思考的人生态度。陶渊明将生活与诗歌融为一体,整体呈现出自然之美。他在这样的本性回归和矛盾中完成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达到了某种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境。他是田园诗歌中无法超越的生活与诗歌相容的,并赋予哲理启发的精神家园。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的语言和其他表现手法影响以后的一群诗人。直至今日,陶渊明的诗歌还有着更多的可学习之处,泽被后世。

参考文献

[1]逯钦立.陶Y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归园田居范文第2篇

1、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翻译: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来源:文章屋网 )

归园田居范文第3篇

1、《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2、《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来源:文章屋网 )

归园田居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 语文 《归园田居》

课 题:山东省技工教育与职业培训“十二五”规划课题《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改革与学生职业素养研究》,课题编号:RSJY2012-Y076。

职业院校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都与普通高中不同,因此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也有着很大不同。山东省技工院校统编教材中所选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重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高尚志趣,旨在塑造学生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坚定高尚的人生追求,为学生在做人方面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指导,对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文学素养以及人生观念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归园田居》的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工具性

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自然、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需要使用这个工具。”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的基本功。俗话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两者连到一起,才叫语文,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语文工具属性的体现。

中职院校许多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不牢固,甚至更差,有的中职生可能连初中都没有上完就辍学了。所以,中职院校语文学科教学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基本知识入手,从基本的听说读写着眼,补足缺漏。在普通高中一年级的教学中,语文基础性知识是作为重点内容来讲的,中职生日常语文教学中也要突出语文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词典等使用基本工具书的好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通过慢慢积累,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为日后的学习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让学生听诗朗诵,提高学生的听诵能力,把握住字音和节奏。例如在字词方面,让学生把握羁、拙、暧、墟、吠、颠、樊这些字的字音和字义。学习诗歌,重在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闻其声、临其境、感其情,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以诵读来加深理解。要通过多种诵读形式,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例如通过师生对话、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多说、多练、多讲,把无形的思想通过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采用配乐诗朗诵的方式让诗歌情感慢慢滋润学生的心灵;再通过课后作业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听说读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普遍的素养,即认识更多的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力求在生活和工作中毫无障碍地学习,更好地跟身边的人沟通,掌握并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

二、突出普遍性

在普通高中里,语文课程历来是学生非常重视的一门学科。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从一踏进校门开始,就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学习的课程内容也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意识不到语文的重要性,语文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副科,甚至被认为是完全无用的课程。

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就必须突出语文的普遍性,密切语文课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联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意义,让学生明确语文的工具性和普遍性,学生才有可能重视语文课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将其和其他专业课联系起来。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迁移练习,可以用学生的专业课材料进行练习。比如给会计班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诗歌中所提倡的淡泊名利与会计专业人才所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联系起来进行论述,让学生明白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比如给烹饪班学生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菜谱拿过来,做一些跟菜谱有关的知识梳理,或者进行一些汉字听写练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语文课的读书方法,让学生用之来学习专业课。通过大量的迁移活动,让学生感到语文确实有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以《归园田居》为例在这首诗的情感目标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学习他的淡泊明志。因为这种胸怀和精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享用一生的财富,无论从事任何的职业,无论职位高低,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有些浮华、过度追求物质享乐、急于求成的现代社会为自己留出一个精神家园,获得精神的独立和自由。

三、突出人文性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与社会更为接近,更接地气。中职生一毕业就要走上社会,将面对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这就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有人把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比喻成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是学生的知识、形象等方面,是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则是中职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由此可见,隐性的职业素养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正是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而这些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语文课程的教学,因为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就包含了对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等的培养。

教师首先可以从教材方面寻找突破口,要考虑将语文定位成能给学生文化熏陶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应该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修养和道德水准。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更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作为培养技工人才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授课中既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专业性,还要注意把语文这门课程变得更为实际、更为实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工作中能更多地运用到语文,而不是让语文成为高处不胜寒的纯理论的课程。

在《归园田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四步诵读法,即通过音读、意读、范读和自由读的方式,由浅及深地将诗歌内容反复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情景的直觉再现。诗歌“三分诗,七分读”,熟读成诵,在诵读过程中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感,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出口成章,有精神追求、高洁志趣、理性思维和丰富情感。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人,百分之三十靠的是智商,百分之七十靠的是情商。职业院校文化课要做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世界丰富、专业技术精湛的人,而不是只会闷头干活、没有任何精神追求的工匠。《归园田居》一诗恰能通过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人文追求,有利于塑造学生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同时,作者陶渊明的亲身经历也像一盏明灯,在追逐浮华的环境里,树立起高尚人格的航标,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四、突出趣味性

职业院校的中职学生在语文课程接收量上要远远地少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对于语文的兴趣不是太大,更加偏向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功利性的学习态度导致了他们的兴趣比较单一。因此,教师就应该注重突出语文课程的趣味性,体现语文课程的个性。俗话说:以趣养志,教师要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尽可能多地采用一些创新的、独特的教学手段。

比如,在讲读课文时多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者时下最新鲜的资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图片展示的手段把教学知识更鲜明、生动地传给学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是在形式上注重诗歌学习的趣味性,在内容讲授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增强趣味性。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播放著名组合羽泉的《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用学生熟知的人物来引起学生注意力,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自然收获也会更多,对他们的指导意义也就更大。

另外,要增强趣味性,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多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方式组织教学,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传授过多理论性、知识性的东西。比如,在谈到《归园田居》中崇尚自然、淡泊名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当前反腐新闻,告诫学生什么是该为的、什么是不该为的。这种具有时效性的案例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小结

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只有重视其工具性、普遍性、人文性和趣味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路。

归园田居范文第5篇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

2、《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归园田居范文第6篇

题材特色:田园风光 躬耕生活

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

他的田园诗有的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地方。《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

诗人在描写田园自然风光和躬耕生活中,笔调清新自然质朴,如述家常。所勾勒的田园生活画面淳厚朴素,为形成平淡的风格打下了基础。

艺术手法:白描勾勒 生活诗化

陶渊明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有了感触就述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运用的是有真意去粉饰的白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没有任何细腻烦琐的描写,只是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热爱生活,躬耕垄亩的隐士兼农名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完全是简洁的白描手法,语言毫无雕饰,自然平淡。

将日常生活诗化,是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开创。他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的极具诗意,如《归园田居》其五: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再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

陶诗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

语言特色:天然本色 取自民间

魏晋六朝文人,很多人在写作上追求深奥典雅,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华而不实。而陶诗的语言,则采用接近口语的形式,不受当时追求华丽辞藻的影响。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凉”等几句中的“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陶诗的语言和所描写的田园自然风光及躬耕生活是吻合的。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语句明白如话,却融情于景,情韵悠长。“幼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状与稚子的嬉戏作乐,家庭生活的融融乐趣跃然纸上。诗人就是运用这些明白如话的语言,表达了真诚坦率的秉性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

归园田居范文第7篇

1、陶渊明的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来源:文章屋网 )

归园田居范文第8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3、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悯农其一(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秋浦歌其十四(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