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琵琶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琵琶行》除对音乐进行了成功的描写,还抓住月亮这一富有特征的意象把送别的场景、演奏的效果、人物的感情恰当地糅合在一起,创造了完整丰富的人物形象。
一、用月叙写诗人秋江送别的哀婉凄惨
在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秋风瑟瑟的夜晚,诗人在浔阳江头送别朋友。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寂寞难耐,索然寡味了。“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一轮孤月映在秋风中瑟缩的茫茫江水里,给人一种空旷、萧瑟、落寞、怅惘的感觉。惨白的月光与诗人被降职流放的悲哀、主客离别的伤感融合一体,形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梁启超论及诗词意境时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景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此时,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与贬谪抑郁、秋夜离别的情感相联系,把枫叶荻花的环境点缀成了苍茫忧伤的独特风景。
二、用月表现琵琶女技艺之卓绝,感情之真切
经过一番周折,琵琶女终于带着江湖漂泊、天涯沦落的满腔隐痛弹起了琵琶。铿锵悦耳的乐曲时而迅疾、时而缓慢、时而雄壮、时而细弱,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冷涩凝绝,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马金戈。它让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心动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大家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静寂中上人回味逝去的琵琶之声,猜想琵琶女那漂泊憔悴的经历,揣摩琵琶女复杂苦闷的内心世界。此时的琵琶声,已经不是普通的乐曲,而是心灵的鸣声,静穆而绚烂,煽情而悲伤,是琵琶女在苦难世界的挣扎,是琵琶女对罪恶社会的怒骂。
三、用月渲染琵琶女身世沉沦之悲凉辛酸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时间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回忆。琵琶女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原为京城“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琵琶女,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五陵年少争缠头”、“血色罗裙翻酒污”,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可是,好时光像流水一样很快地流走了,她的青春与浮华在春风秋月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随着琵琶女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了,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款过时的服装,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如何赚钱,从来不关心艺术也不懂风花雪月,他经常为生意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成了琵琶女空虚落寞的绝好注解,“波心荡,冷月无声”,而更寒冷的是一颗曾经浪漫舒展的多情的心。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门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做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昔日的年华越是奢华灿烂,越是反衬出今日飘零沦落的凄惨。好梦已去,往事如烟,空留丝丝缕缕的繁华旧踪袅袅飘开在失意的天际。琵琶女由月想到少年事,由少年事折射现实处境,把时隔数十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曾经与现在,眼前的人事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自言”,透露了让人欷不已的半生轨迹。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爱情在凄迷的月色、催人肠断的琴声烘托下,只好徒作“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黯然神伤。此时时刻,月光抚慰的天际中,所飘荡的只是悲怆千古的爱情挽歌了。
四、用月反衬诗人被谗遭贬的孤寂悲愤
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共鸣,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诗人为琵琶女的身世而落泪,也为自己的不幸而伤怀。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心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沉醉叹息。白居易被贬浔阳,所在地势荒僻,环境恶劣,卧病悲切,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诗人说他被贬浔阳,每天都很快乐,闲适独酌,快意自在,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其实,诗人并不是诗意地栖居在浔阳,并不是流露远离喧嚣的恬静与惬意,而是一种无奈,一种哀怨。政治上被谗遭贬的打击让诗人悲哀苦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面对着春江花月、良辰美景,诗人借酒消愁,希望用酒把断肠裂腑的伤痛全压到心底去。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有模糊的背影;烈酒颤动了他的双手,他的手里,有沉重的酒杯。一个不得志的被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辛酸和悲愤表露无遗。
虽已多年未碰过这琵琶,但那些曲子很自然地从手中的琴弦上倾泻而出,在月色下飞舞起来。透过闪烁的波光,我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的那个夜晚,仿佛又看到了那双深邃清澈的眼睛。我一生中唯一的知音哪,在我的琴声中,一群只顾拍手叫好、恣声大笑的无知纨绔子弟眼睛浑浊空洞,而你那清澈眼眸里的异彩,微蹙眉峰若有所思的陶醉,给了我那颗早已灰冷的心一丝激情,如同早已熄灭的柴堆重新燃起火光。
一曲奏罢,我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忽听周围欢呼声一片,侍女说是另一艘船上的人听了我的琴声后,想要一睹芳容。我早已厌烦了这些纨绔子弟,再说今日一弹也完全是触景生情,并非是弹给他们听的。我吩咐下人将船开走,走出船舱,迎面扑来一阵凉风,我回过头看了看那艘船,却不料在一片看客模糊的身影中触到了那清澈的眼神,虽然相隔不近,但我能肯定那就是他。那清澈透明的眼睛,那有着同样清澈透明灵魂的人,每日每夜都让我魂牵梦萦。
鬼使神差,我竟命船夫将船停下,抱着琵琶带着侍女登上了那只船。然而上船之后,一阵清冷的江风让我清醒了不少:现在的自己韶华已逝,这种身份,这副模样,又有何脸面去见他?可已上船,只好一手抱了琵琶,一手以云袖遮面,慢慢步入船舱。他已端坐在太师椅上打量着我,我能感觉到他的目光,我简直快要支持不住摇摇欲坠了,只希望他别认出我才好。
然而,他什么也没说。是呀!即使他曾为我那惊人的演技赞叹过,又怎会记住一个风尘女子,更何况我韶华已逝。倒是我,辗转打听到了他的名字――白乐天。乐天,从那以后,我就在心里这样呼唤你。我知道你谪迁出京,却没有想到会在这浔阳江上遇见你。乐天,可能你不会认出眼前的半老妇人就是那曾经红极一时的琵琶女。我在感到庆幸的同时,心底也升起了一丝淡淡的惆怅与悲凉。
轻轻拨弄着琴弦,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夜晚,那个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夜晚,那袭白衣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可眼前的你,乐天,虽然你表面上仍是那么英姿勃发,但我能感受到你心中的失意与苦闷。是什么让你如此?我不希望你像我一样终日忧愁,更不希望你将忧愁苦闷埋藏在心底痛苦地活着……
《霓裳》过后,我弹起了《六幺》,抬头看时你那蹙着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盯着我的眼神依旧清澈,却渐渐犀利起来,但又空洞迷茫地淡下去,仿佛渐渐沉入梦境。乐天,不知你在梦里是回想起当年艳光四射的我,还是你的宦海沉浮?隐隐地,我感觉到了你的淡淡失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说。不!不!我们见过的!我默默地呐喊着,心底隐隐地有一丝痛楚。不过,那样的知音,一生都难相逢一次,我们已相见两次,这算是老天对我的眷顾了吧。我不再抱怨命运,默默低下头接受命运的安排。
“请再弹一曲吧。”你定定地看着我,声音温和得仿佛来自遥远的梦境,让我的心也为之一颤,未来得及作声,手已先动了。
急促凄清的琴声奔涌而出,笼罩了整个船舱,悲伤开始显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泪珠从我脸上滑下,湿润了琴弦,我的手也被割得生疼,琴声愈发悲凉,船舱里开始有啜泣声……
都是我的错么?乐天,你哭了。你真的憔悴了。那么坚强的你一定不愿当众哭出来吧!可是不哭,你那纯净的灵魂又怎能承受如此重的压力与苦闷?或许,哭出来会令你好受些吧!
我温柔地看了看你,起身告辞。我不会再有一丝留恋。能再见你,能得《琵琶行》,我此生别无他求,倘若今生我们还有缘再见的话,我一定会再为你弹奏这首《琵琶行》。
静谧的月光下,我轻轻地踏上了自己的船,缓缓地将一张纸叠好放入衣袖中,抚了抚怀中的琵琶,又凝视良久,突然将其投入深邃的水波中心。良久,我默默叹道:“乐天,此后我再无知音。”彩船渐渐驶离那只船,融入黑色的夜幕与霭霭的水雾之中……
江面又恢复了平静,月光依旧如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一次因听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后写成的有感之作。《琵琶行》中不少词句都是镌刻人心的千古绝唱,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之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由于它的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而且通俗易懂,情意深刻内容贴近生活,不但当时的知识分子能够欣赏,就连下层人民也能去欣赏这首千古之作。而且白居易在音乐上的造诣也是很高的,他的一生几乎一直和音乐为伴,他不但酷爱音乐而且精通音乐,对于音乐,他的接触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从实践到理论,从演奏到欣赏,从器乐到声乐都有所接触。他对音乐美的深入洞察、理解和描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而使其作品超越了本身的文学价值。语言的运用白居易非常重视诗歌的语言。他的诗以通俗、明快、润畅为基本风格。赵翼说:“元自尚坦易……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而初读他的诗时,较之其他诗人的诗都好读一些,“据传,白居易写完诗时,都要读给邻居的老妇人听,听不懂就改,直到对方能够听懂为止”。而白居易《琵琶行》这首诗则采用了这种风格,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这条平民化的路。它把叙事与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说它既是叙事诗,又是抒情诗,或者说它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
从为琵琶女作诗传的角度看,是叙事诗,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诗中琵琶女的身世构成一层故事,读者可以通过几个片段看到她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到“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惨经历。作者由京城贬居江州的遭遇也构成一层故事。与此同时,良人此次相遇,由送客到闻乐,到演奏,到琵琶女和作者先后自叙身世再到弹奏和满座掩泣,又是一重故事。由于有这样三方面的结合,所以《琵琶行》的故事显得丰富曲折,不同凡响。
从抒写“迁谪意”来讲,等于是抒情诗。诗中作者直接出场,与琵琶女共诉天涯沦落之痛,抒情气氛浓郁。于是在叙事与抒情的紧密结合中,哀怨悱恻的悲剧主人公——琵琶女和作者自己的形象就被塑造了出来,而读者也就不禁随之而唏嘘了。
这一特点是与这首诗的主题有关的。《琵琶行》的主题具有双重性。诗中既刻画了一个漂流沦落,凄楚孤苦的琵琶女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作者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塑造出作者横遭贬谪,郁郁寡欢的形象。琴拨既倾泻了琵琶女的满腹辛酸,也拨动了作者受了创伤的心弦,于是两种身世,一种悲痛,互相映衬,互相感染,使全篇在叙述中充满了强烈的抒情。
《琵琶行》主要是通过作者自己的口吻抒情的,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是有其原因的。白居易本是抱着强烈的济世思想走上仕途的,特别是在任谏官时“有阕必规,有违必谏”,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建树,但他却遭到了政敌的诽谤,最终在种种责难下,被贬到江州,此时现实与理想发生了剧烈的矛盾,他仍想“兼济天下”,但又苦于报国无门;他何尝不想从此只“独善其身”,但又感到于心不安。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不得志的时候,只不过他素来乐观旷达,“恬然自安”罢了,这次“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见《琵琶行》序)。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这积蓄已久的洪涛,终于激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诗中还有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琵琶行》不像《孔雀东南飞》那样对刘兰芝有一段很集中的肖像描写,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但同时又配合情节发展,在关键时刻加以点画,着墨不多却能细致传神。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整顿衣裳起敛容”都是明显的例子。诗中心理描写的内容也很丰富,特别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借音乐描绘曲传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更是心理描写中一种新的成功的尝试。
另外,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虽不多,但与叙事抒情相配合。景物描写侧重于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统一的环境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开头的第二句就已为全诗悲凉的情调定了弦。诗中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前后映带,使整个环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江水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不这样做的后果必将是国将不国。白居易的这种主张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僭越职权。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当时江州的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像是也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对一个风尘女子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苦痛与伤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高度概括出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同情下层人民,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平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个令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
这首长诗的小序介绍了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琵琶女其人其事以及作者写作此诗的缘由。实际上,它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白居易知道自己无法与藩镇势力对抗;尽管自己清白正直,却也难挡朝中小人的诋毁与报复,于是只能在流浪与贬谪中以写诗来消解心头的愁苦。白居易此刻心中的痛苦与忧伤是难以言表的。这一次偶遇,他了解到琵琶女的凄苦,再加上自己内心的苦痛,于是泪水长流,此诗也奔迸而出。
白居易在此诗中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情感。他对造成百姓疾苦的昏庸上位者深深的愤恨,对风尘女子悲苦的同情以及对昔日荣耀今日落魄的深深感慨,全都在此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风尘女子与作者身世之感有很大的相同之处,正是由于这样的相同点,才引起了心灵的共鸣。诗人以前也曾经很风光,可是如今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内心很是苦闷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虽然不愿意接受,可是却无可奈何。白居易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受封建观念的影响比较严重,所以他不可能进行彻底的反抗和批判,更多的时候,只能自己默默地忍受。
【关键词】琵琶行;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96-02
语文教育在不同的阶段,其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都会有所差别。高中阶段是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并通过语文的学习逐渐形成系统性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本文以《琵琶行》一课为例,探究在高中教学中,不同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了解怎样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才能使得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一、《琵琶行》教学方法探索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较为丰富。其中,教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以及情境法等。而学法包括讨论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自主探究法、发现教学法以及欣赏法等。随着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出现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兴教学方法的差别。下面以《琵琶行》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简单的分析,探索新兴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1. 传统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琵琶行》主要是通过讲授法来展开教学活动。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并解释文章的生词僻字的含义,如“荻花”“钿头银篦”“红阑干”,等等。而后再划分段落进行讲解,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最后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课程活动的流程简单,都是由教师一人主导,并且学生也能大概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劣势,如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虽然有的教师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提问,但做出回应的学生较少,而且教师的问题是否具有提问价值也是有待商榷的。此外,学生的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索学习习惯的关键,而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 新兴教学方法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缺陷,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一些近几年新兴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及“微课教学法”都是较好的选择。
(1)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即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不再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而是发挥引导作用。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抛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或者通过抽查的方式检查是否所有学生都进行了预习。教师可把每个学生的讲解时间限制在5~10分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且,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学生讲完后,对他们的“讲课”活动进行点评,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活动,给予他们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
翻转课堂教学法中,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这使得“教”和“学”融为一体,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又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微课教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设备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从“粉笔+黑板”发展到了“投影仪+PPT”,教学设备的转变也使得新的教学方法出现在了教育领域中。所谓微课教学法,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播放选定的教学视频给学生观看,以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点的效果。微课教学法中的视频非常短小精悍,一般在5~10分钟左右,教学内容都是以教材的重难点为主。
在《琵琶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程正式开始之际,播放一段白居易的人物介绍之类的视频。相较于教师口头传授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视频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琵琶行》夯实基础。此外,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精心制作的关于《琵琶行》一文的简单总结的视频,辅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通过使用微课教学法,既丰富了课堂的授课形式,又有效利用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琵琶行》教W工具探索
教学工具是维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学工具也越来越丰富多样,除了黑板、粉笔这些基本的配备之外,学校都会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和PPT,以方便教师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各种教学工具的优势与劣势,恰当把握在何时应该使用何种教学工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下面以《琵琶行》的教学活动为例,对传统的教学工具和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优势与劣势进行探析。
1. 传统教学工具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工具主要就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块黑板擦。教师一般都是在讲课的过程中一边拿着教科书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一边使用“粉笔+黑板+黑板檫”展开板书工作。师生对这些教学工具已经产生了较为强烈的信赖感,许多年龄较长的教师就是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而不喜欢使用现代教学工具。而且,这些教学工具较为简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因此,也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
但传统的教学工具也存在许多缺点,如浪费教师讲课时间。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需板书的内容较多,包括生僻的字词、段落划分、段落大意以及文章主旨都是需要教师进行板书的,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无法按时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而只能通过“拖堂”来解决问题。而“拖堂”现象既耗费了教师的时间与精力,也耽误了学生大脑的缓冲时间,不利于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效率。另外,粉笔、黑板擦这样的教学工具是不利于教师身体健康的。如果教师长期呼吸粉笔所产生的粉尘,容易引发疾病。
2. 现代教学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工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使用现代教学工具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在课前就做好了授课中要使用的PPT。因此,教师不再需要一边讲课,还一边花费时间来进行板书工作。
多媒体的使用给教学活动带来了许多便利。首先就是节约了教师板书工作的时间;其次,相较于黑板,PPT有多种多样的模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PPT,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琵琶行》一文中描写音乐场景的句子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在解释形容音乐的词语如“急雨”“私语”“弦凝绝”“如裂帛”等时,教师可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插入到PPT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各种声音,以更加了解当时所弹奏的音乐。
当然,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提前做好的PPT使得教师可以根据PPT的思路展开教学活动。但是,部分教师照搬照抄课本内容,而且过度依赖PPT,导致教师在课堂“读”PPT现象的发生,降低了授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此外,一份精美的PPT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教学能力,还要有较好的PPT技术基础。
三、结语
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场所。因此,要尤其重视教育领域中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设备的发展,提升教学效率。教师不能局限于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了解新兴教学方法的优势,合理利用新兴教学方法以改善教学效果。在教学工具上,也不能仅限于粉笔和黑板的使用,而应该掌握基本的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工具,以提升学习效率。总而言之,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适应时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提升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出合格而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2、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3、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表现方法。“行文如绘”“体物写志”“拟诸形容”说的都是描写,描写的长处在于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使读者如睹其物,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得到特别真切的感受。
比之记叙、议论和抒情,描写更难。在描写中,描摹抽象的东西尤其不易。化抽象为具体,现“刹那”为“永恒”,它更见作者文学表现的功力。
音乐能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但用文学语言去描绘“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乐曲之美,纯属不易。在这方面,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琵琶行》《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三篇,给了读者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试就三篇对乐曲描摹的技巧进行探究。
一、正面描写摹声绘形
音乐抽象难写,尤其要写得准确、富于感染力,状难写之声,如在目前,非十分笔力,实难做到。三位作者,匠心独具;三首诗作,手法多样。三首诗都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正面摹写不遗余力。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都从正面摹写音乐。第一、二句以儿女柔情的情节摹写音乐,是以声写声;三四句以将士冲锋陷阵的场面摹写音乐,是以形衬声;五、六句以白云浮动、柳絮飞扬的景色摹写音乐,远近结合以形衬声;七、八句以百鸟啁啾、孤凤引吭的画面摹写音乐,是形声并举写声;九、十句以凤凰失势跌落的特镜摹写音乐,又是以形衬声。音乐抽象难以摹写,但诗的前十句充分运用了多种描法,化抽象为形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从而表现出了琴声的抑扬顿挫,或柔情或刚勇,或轻盈或失落,让读者于琴声的起落变化之外充分感受诗人的超凡脱俗之悲和坎坷不遇之感。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正面摹写音乐的仅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五、六两句。其中“昆山玉碎凤凰叫”一句是以声写声,重现起伏变化,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一弦独响,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而“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是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芙蓉泣露”写琴声悲抑,“香兰笑”写琴声的欢快,可闻可睹。
白居易的《琵琶行》,摹写音乐一段文字,正面描写居多,侧面烘托以少总多。正面描写从琵琶女调弦、弹奏时的神态、动作方面先进行“蓄势”,之后运用对比手法,充分运用比喻修辞,通过摹声绘形、视听结合极写乐曲旋律的变化:粗重急切——轻细低缓——清脆圆润——婉转流畅——幽咽凝绝——雄壮高亢——戛然而止共七个乐段。
二、侧面烘托传神达情
《听颖师弹琴》一诗,后八句都从听琴者的感受与反映的角度,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渲染琴师技艺高超。听者原本铁石心肠也为之起坐不安、泪雨滂沱到不忍卒听,到最后一会儿被引入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被掷入悲苦的地狱,这种感情的剧烈波动,更好地从侧面烘托出了琴技的高妙。诗人听琴,音乐的抑扬顿挫,声调的悲喜哀乐,引发了诗人因谗言被贬后的身世之感和境遇之悲的情感共鸣。
《李凭箜篌引》一诗,从第七句“十二门前融冷光”至诗的末尾,全是写音响的效果,也就是通过写音乐的感染力从侧面烘托乐声的美妙。诗人展开大胆的想象,极尽夸张之能事、从多方的反应极写音乐的感染力,从人间扩大到仙府,从仙府升入天庭,从天庭移至神山,再由神山改用写静物,全方位、多层面铺饰,乐声的美妙动人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诗人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可谓既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出来。至于诗的第二、三两句也是写乐声,但诗人避开了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以实写虚,也是从侧面烘托出乐声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琵琶行》一诗,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是写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境界之中的感受、写乐曲的余韵在月夜秋江上回荡的空灵境界,从侧面烘托出乐曲震撼人心的魅力。
三、侧重点不同,风格迥异
《听颖师弹琴》,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文字方面平分秋色。正面写声音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以超凡脱俗之悲和坎坷不遇之感,无不流露出深情厚意;写听琴者的感受从侧面烘托琴声感染人心的力量以至难以猝听,正是诗人因谗言被贬、心事愁苦的折射。诗借助丰富联想的形象极尽描摹之能事,风格浪漫华丽,而听者的感受却回归于传达现实的境遇和心事。全诗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有现实主义的内涵。
《李凭箜篌引》,作于元和六年,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诗歌下面描摹音乐的文字仅“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了传达乐曲的美妙,诗人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而是极写乐曲的感染力,即通过大量的文字描绘音乐的效果,侧面烘托出李凭技艺的高超,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诗人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全诗轻正面描摹而重侧面烘托,侧面描写又通过人间到仙府,从天庭到神山,从动物到静物,想象奇特,意象鲜明,从而形成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弹奏一段,描写乐声的文字,正面描摹远多于侧面烘托。诗人充分调动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从正面极力描写乐曲旋律的变化,实则以传达演奏者悲苦的境遇和凄惨的心情,更是以此引发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共鸣。具体来看,旋律的粗重急切,传达演奏者内心的悲愤凄苦;旋律的轻细低缓,正是演奏者满怀哀怨的心理反应;旋律的激越高亢,表达演奏者内心的无限激愤;乐曲的戛然而止,不正传达了演奏者的难堪情思吗。这里,句句描摹音乐,句句又传情达意,从而形成了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关键词: 学生主体 《琵琶行》 课堂参与度 参与式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尤其是一些诗歌名篇的教学,能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更重要的是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诗歌教学又是中专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难在何处?首先,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深厚;其次,学生的语文基础极其薄弱,有的学生连顺畅地诵读课文都无法做到;再次,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层次较低,学生感兴趣的是网络小说和鬼故事一类的书籍;最后,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学习积极性较低。
针对学生的现状,我在诗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觉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即进行参与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与式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化,参与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开展参与式学习,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以分组活动的学习方式、自由的学习思想、自主的探究精神、合作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验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体验身处民主环境的幸福,发现成功的途径与自我价值。
下面就以《琵琶行》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方法。
《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它的教学亮点非常多,但是对连疏通文义都是难点的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它的每一个亮点同时又是难点。《琵琶行》共安排两次课四课时,第一次课两课时介绍文学常识、疏通文义、学习诗的序文、第三、四和五段,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身世、写作背景及琵琶女其人。我主要谈第二次课的两课时。
在《琵琶行》的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评价我都充分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和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的设计以学生参与为指导思想。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琵琶行》的教学设计就以参与式教学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与中心,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讨论、诵读、多媒体课件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感悟、共同欣赏,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并在以后将这种知识运用到欣赏和创作的实践中去。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符合学生的现实水平。
根据对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理解,对授课内容既要“舍弃”,更要“整合”,即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教。同时教学内容不能囿于教材本身,也绝不能用诸如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这样的机械教学流程,否则就失去了诗歌所蕴含的情思和韵味,变得苍白和枯燥。
根据学生实际,《琵琶行》的教学打破课文原有结构,淡化篇章结构、段落层次的分析,从比较接近学生实际水平的层面入手,先学习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身世,让学生编故事:《琵琶女的故事》,讲给其他学生听,再去欣赏诗人对音乐的描写,体会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教学重点要放在让学生品味琵琶乐的美妙与诗歌的韵味、理解、内化吸收诗歌蕴含的情思上,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所在,使其受到美的感化和熏陶。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反映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承认、关注,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分层、分项。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块,能力目标是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对诗歌和音乐的鉴赏力;情感和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知识目标分为层次,分层的教学目标能够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琵琶行》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基本目标: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
中等目标:通过文字描写品析琵琶曲旋律的起伏变化。
较高目标:透过琵琶曲旋律的变化理解琵琶女情感的起伏。
能力目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对音乐和诗歌的鉴赏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精髓。
参与式教学的精髓是通过学生参与落实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第二次课确定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欣赏琵琶乐、解析琵琶语、认识沦落人。
在“欣赏琵琶乐”这个环节,学生分小组来讨论: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琵琶女乐的?并且让学生画出琵琶女音乐的曲调变化图:低沉舒缓清脆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认识到作者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和景物描写,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
在“解析琵琶语”这个环节,学生讲述自己编的《琵琶女的故事》,从而体会音乐中所蕴藏的情感,理解人物形象与音乐的关系。
在“认识沦落人”这个环节,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慨叹?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体会到本诗的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衰落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欣赏音乐和诗歌的目标,同时也达到情感和德育目标。
五、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学生参与的课堂氛围。
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要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而在于用什么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在《琵琶行》的课堂组织上,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是:
1.形象直观法
形象直观法就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而诗人白居易“不仅意会,而且言传”,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形象,出神入化地描摹音乐,体现了他对音乐的深刻领悟,以及对琵琶女的惺惺相惜之情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对音乐的直接描摹是难点和重点,需要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如果这种联想和想象能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那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化难为易。我精心选取四段琵琶曲进行重新剪辑,分别来表现低沉舒缓清脆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用多媒体来播放,让学生评判这四段琵琶曲分别属于旋律起伏的哪一阶段。
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省时容量大的特点,同时也有不可生成的特点,而板书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学生讨论之后,利用板书表现琵琶乐与琵琶女身世的联系,在老师板书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补充与纠正,从而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
2.朗读体验法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加深理解,有效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读,是语文教学之魂。诗歌教学更应通过美读、吟咏、背诵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想象、理解。
在欣赏完诗人对琵琶乐细致入微、具体生动的描摹之后,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二段,体会琵琶乐的美妙感人和诗句的韵味,使学生领略音乐美和诗歌音韵美的真谛。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学习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与诗人发生感情交流。
3.讨论探究法
在课堂上,学生集中分组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你认为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是什么?二是琵琶女和诗人在身世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通过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还能充分暴露学生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修正错误认识,并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热情。
4.作业拓展法
第一次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认识琵琶女”,写作《琵琶女的故事》,第二次课上为同学讲述,从而体会音乐中所蕴藏的情感,理解人物形象与音乐的关系。第二次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走近诗世界”,让学生创作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歌,把心中的诗写出来,从欣赏的层面过渡、上升到诗歌创作的层面上来,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运用到欣赏和创作实践中来。
让学生拓展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六、教学评价注重发挥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琵琶行》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动机驱使下从他们的内在需要出发,明确学习目标,具有浓厚兴趣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努力探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的体验、在群体交流中不断反思、不断发现自身之外的知识来构建新的经验体系。基于此,学生获得发展,促成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通过《琵琶行》的参与式教学尝试,我认识到参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有利于克服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正华.参与式语文教学探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牛东亚.语文参与式教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及要求.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