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自1999年开始连续多年全国高考作文改为话题作文以来,话题作文就在全国热了起来,走向初中,影响小学,逐渐向低龄化进军,成为中国作文命题的大趋势,话题作文的优势体现在:它是自由的作文,快乐的作文,创意的作文和发现人才的作文。话题作文的根本目的是开发创意。近年来的话题作文不但使广大学子充分发挥了情禀赋,引出了无数天才的极富创意的华美篇章,也把中华少年的写作推向了,可以预测,在今后较长段时期内,话题作文将成为我国作文考试及竞赛活动的主流命题形式,广大老师和同学应对它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早掌握话题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规律。 话题作文的特点:自由度宽,但不能离开话题。如果将原来的命题作文比喻为打乒乓球,场地很小的话,那么话题作文就像是踢足球,场地是很大很大的,但是踢足球也不能出界,所以话题作文因然天地广阔,也不能漫无边际地写,不能离开话题的范围,所以依然存在审题的环节。我有一次在我班布置了一道话题作文“责任”,有一位同学先以“太阳的责任是哺育万物,园丁的责任是照料花草,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儿女”开头,引出自己文章表现的中心父母的责任,然后列举一些生活细节表现父母对儿女的关心爱护,最后议论抒情:“父母的爱,像太阳的光辉博大深厚,儿女之心如寸草,健康成长,茁壮向上,才是最好的报答。”大家不难看出,这位同学的作文头开得不错,以类比形式提出:“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儿女”,紧扣话题,但是接下去的描写和议论却偏离了“责任”,转到“父爱母爱”上去了,整篇文章的中心也变成了歌颂父爱母爱的伟大,偏离了话题,最后只能判为四类卷。

话题作文如何拓展思路呢?话题作文提供了空间是广阔的、自由的,这就反而使人不知从何处下笔,感到茫然无措,兴棋难定了,这就要从话题的特点出发去选择思路,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下面以“初三”话题为例,探求几种全新的思路。

1、一词经纬思路。全文以一个“忙”字立骨,通过“早晨慌慌忙忙”,“中午匆匆忙忙”,“晚上急急忙忙”三组画面写初三生活的忙忙碌碌。

2、剪辑式思路。全文分四大块,第一块:摘自琴的谈话;第二块:摘自芳的牢骚;第三块:摘自雪的作文;第四块:摘自泓的日记,四个板块经过剪辑,巧妙地拼合在一起。

3、剧本式思路。全文将镜头对准一天午休,用剧本式思路通过四科老师“切割”学生午休时间的故事来表达主题。

4、幅射式思路,全文以若干“初三就是……”的句子展开,一小段锁定一个“点”,铺展出初三生活的喜怒哀乐。

5、作息表思路。全文就是一张自己设置的“初三作息时间表”,以此来透视初三生活的一个窗口。

6、仿拟式思路。仿拟出若干首诗词,从各个方面来表现初三学生的刻苦努力与不懈追求。

这样,只要思路一拓宽,我们就能文思泉涌,佳篇迭出。

新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多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许多教师认为“话题作文”就应该让学生挥洒个性,只要不跑题就行,教师不必作过多指导,指导过多反而会束缚学生作文能力的自由发展。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面对话题,不知如何选材,拿起笔来只是胡乱应付,写完后读一读,连他们自己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说紧扣话题了。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一、感悟反问式

例:我忽然明白了让的技巧,生活的繁杂与我无关,我不必整天想着让开他们,倒不如在心中拾起一片宁静,寻找一条平和的人生之路,平平稳稳地走下去。做一个心灵的隐士,又何必一定要让开世间的繁杂?(选自2005年江苏扬州以“让”为话题的中考满分作文《让的技巧》)

解读:这是考生在浙西大峡谷中漂流,从乘竹筏的大伯的一句“我哪清楚呦,撑了这么多年的筏子,我只知道哪里安全,可以让筏子平稳地通过,要想去避让危险干啥?”得到的感悟。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考生的感悟是多么地独特而又深刻啊!反问句结尾,更让读者觉得不容置疑。

二、俏皮幽默式

例:看浮云般的人生,望江南,江南的味道是什么?甜还是苦?那应该是诗人的事情(选自2005年广东深圳半命题“ 的味道”的满分作文《江南的味道》)。

解读:考生明明知道在诗人笔下,江南的味道是多情的,最后还要两个设问句来一句:“江南的味道是什么?甜还是苦?”并俏皮、幽默说:“那应该是诗人的事情”,似乎与自己无关,这就留给读者以仔细揣摩品味的余地。

三、诗歌意境式

例:夜深了,小街静下来了,天上的星星和小街的街灯遥相呼应,分不清是天上还是人间(选自2005年湖北宜昌以“美”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小街真美丽》)。

解读:读了这篇文章的结尾,人们自然会想到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因为这一结尾抓住小街的特征,运用了联想的写法,具有诗一般的意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四、展望号召式

例:好心情之旅不会结束,请你让自己的人生成为永远的好心情之旅吧,给自己也给他人留一份好心情(选自2005年江苏常州以“好心情之旅”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好心情之旅》)!

解读:展望号号式的结尾,能够直接表明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良好愿望,引导人们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

五、揭开谜底式

例: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柔软。一束晨光照到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寻母启事” (选自2005年湖南益阳市半命题“走近 ”的满分作文《走近那张“牛皮癣”》)。

解读:题目中的“牛皮癣”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专门清除“牛皮癣”的清洁工、晨练的老爷爷都没有揭掉这张“牛皮癣”?上学的小学生为什么还要呵护这张“牛皮癣”?直到文章的结尾才解开了这个谜底。不但能给人以“原来如此”的轻松感,还给人们以关爱他人的人性美、值得弘扬的亲情美的享受。

六、引用名句式

例:现在我成绩好了。我也读懂了那句我从前决不会明白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选自2005年浙江金华半命题“想起了 ”的满分作文《想起了那次醒悟》)!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标新立异;激发灵感;创新;激活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18-01

一、创新作文课的导入

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改变传统作文课开头刻意营造写作氛围的状况,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导入方式,让学生乐意接受所选的话题。在导入上,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导入方式,让学生现场选题,以片段的形式,即席表述观点、赞美事物、叙述经历等,激活学生思维。此外,主要采取谈话导入,把社会“聚焦”、家庭人物、周边事件、学校新风作为话题,让学生自己谈论:这件事怎样讲才能使人信服;对这样的事有什么看法;对这样的情景有什么感受……通过谈论,引导学生自觉进入角色,产生不吐不快的激情。老师抓住时机,拟定恰当的话题。比如,在和学生的接触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厌学的原因除家庭经济困难外,主要是知识基础差,忍受不了老师的“逼迫”,强烈想甩开学校的束缚。根据这种现象,有意设置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我们学校有一名学生,小学阶段从不随便旷课,考试成绩始终保持前茅,可是上初中后反而不努力,甚至产生了辍学思想。他已经失去了父爱,母亲知道他的行为会不会伤心,同学们会不会瞧不起他?大家怎样看这个问题?待同学们议论后,适时在黑板上写下《他为什么不想上学》、《他的故事给我的启示》等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题目,组织语言和材料,下笔形成作文。因为有了议论的基础,学生写起来十分顺利。此外,写《我的家》时,可以把提前制好的幻灯片放给学生看,同时播放旋律优美的乐曲,引领学生进入日常生活情境,并畅谈发生在家里的趣事,然后再进行写作。这种做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改变作文课的形式和内容

(一)作文课要标新立异、灵活多变。在作文课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对学生作文的立意、选材、谋篇等能力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训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写《老师,我对您说》时,先对作文的开头、结尾进行练习。有位学生的开头这样写道:“如果说母亲给了我一把遮阳伞,那么您就给了我迎战风雨的翅膀,风雨中母亲扶我走路,而您在前方指引我前行。老师,感谢您,给了我超过母爱的力量……”结尾是这样的:“看着您消瘦的背影,我突然意识到,我长高的那部分正是老师失去的血肉,是您把全部的爱无私的献给了真诚关爱的学生。”这种饱含深情的开头和结尾,写成的作文感情真挚,有很强的感染力,对整篇作文增添了不少亮色。

(二)作文训练形式应趋向多元化。比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囊中探宝”等。实话实说,就是侧重真情实感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焦点访谈,就是通过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囊中探宝,就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在开展尊老敬贤“争做孝顺好儿女”活动期间,鼓励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给父母洗脚、洗衣服等。在作文课上,让学生口述做事的经过,并畅谈亲身感受。大多同学能用朴实无华的辞藻,娓娓叙述自己的作为,有些同学以诗歌朗诵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忏悔……结束后,引导学生根据叙述内容,把内心真实感受形成文字。这样完成的作文,肯定充满浓郁的情感和发自肺腑的话语,语意流畅,情感真挚,多数作文显得深刻、独特,充满个性心灵语丝的自然流露。为此,作文课上要有意为序学生设置肯定、热情、欢愉的情感体验情境,点燃学生作文灵感的火花。

(三)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提高想象、构思、选材等能力。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课上,可以设置这样的开头:“同学们,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你们已经生活了十多年,所看过或感觉过最美的是什么?请写出答案!”收集的答案后,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播放经典名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所见所感的最美的事物。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于美妙的音乐声中在词语的王国自由飞翔。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作文可供选择的话题有:“花开的声音”、“太阳的味道”、“生活像洋葱”、“友谊的常青树”等。通过有意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潜藏在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在发挥想象和调动语言词汇的过程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增强写作的自觉性,提高写作水平。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语文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作为初中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正在成长,逐渐走向成熟的中学生,他们大多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随着所学知识量的增加,他们对教师的从教能力,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该怎样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学到更多的知识呢?我觉得,要学会改变自己,能做到常教常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亮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学、乐学、肯学。与此同时,还要有督促,制约学生学习的相应方法,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运用“分组联动”的教学模式,以点带面,激励学生求知,让他们爱学

所谓“分组”,就是把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的不同层次及学生个性,平均分成几个小组。在组内设置组长、副组长的职位,其他学生均有各科课代表的头衔。担任组长、副组长的学生,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力,成绩要优秀;课下,督促同组的学生学习,增强本组的竞争意识。“联动”,主要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运用组间竞争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劲头,激发学生潜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下面我以“分组联动”教学模式中的2个板块为例如何让学生爱学。

1.让学生在前奏板崭露头角,体验表现的快乐

在每上一节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我都会布置好展示的内容:(1)如果是讲新课,就安排一个主持人,让他提问各组成员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诸如基本的文学常识,生字音、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方法等;或针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主旨,设置一个话题,根据这个话题,主持人告知各组围绕这个话题说一说名人名言;写一组排比句;讲一讲相关的名人事例;或名著的精彩内容等。在知道所要展示的内容后,各组成员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争取在主持人提问时能够流畅地表达出来。被提问的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就会为本组赢得宝贵的分数,待对所有组提问结束后,要根据各组员答题情况评出优胜组。(2)如果是习题课,安排某一主题的作文,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上课就把这篇自己写的,或从其他材料上选取的美文背诵出来。在七年级上学期,在讲《三峡》一课时,我布置学生以“景物描写”为话题完成前奏板。主持人王露自己负责写主持的串词,安排各组准备以“景物描写”为话题的成语,诗句,排比句,美文,拟写作文题目等内容。上课伊始就开始了展示活动,学生的表现真的令我眼前一亮:内容精彩,表达流畅自如。

2.让学生融入核心板比赛竞争,体验参与的快乐

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给小组加分的形式上课,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了更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竞争中来,我制定了组间竞争加分项细则:每组学生课前都准备好书和练习册、都能完成作业、都能纪律好、都能在课上回答问题一次、都能认真完成学案、哪组学生有明显的进步等都列入加分范围,这样学生逐渐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了遵规守纪的意识,端正了听讲态度,锻炼了独立自学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努力方向,在某一方面做好了都可以为小组做贡献,为小组争光,自然而然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甚至把竞争的气氛延续到课下,竞争的方式让学生你追我赶,最大限度地激活了课堂。记得在讲《日出》一课时,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课本剧表演,需要3名学生分别饰演黄兴三,李石清,潘月亭。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表演并不是强项,为了鼓励他们来个自我突破,我提议如果能表演的,将三倍加分,表演时惟妙惟肖的,五倍加分,“重分”之下,必有勇夫。学生争先恐后的表演,由于时间有限,没表演上的学生意犹未尽,课下找我说还要再下一节课表演。

二、坚持以情感人的教学理念,保驾护航,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乐学

情感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语文课教学中,我总是保持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创设出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思考,以便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语言的运用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

除了在课堂上运用有情感的语言外,还要架设一座师生情感之桥教师。“爱屋及乌”“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喜欢一位教师,就同样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这就是情感的迁移,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并由此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情感之桥的建立需要尊重、关爱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生不能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在提高学生的成绩方面功效最为明显。我曾教过一个叫汤春雨的孩子,他从小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没有父母照顾的孩子多有自闭的倾向,这个孩子也不例外,上课不爱发言,即使是被提问了,也一言不发。成绩自然是低的可怜。我想这样的孩子在内心深处,也是很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的。于是课下我有时亲切的询问他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和他聊些家常,上课提问他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就鼓励他。逐渐的他在上我的课时,有了改观。更出人意料的是在一次前奏板背作文时,他所选的文章篇幅较长,文质兼美。他背完后,我先鼓起了掌,随之教室内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三、采用“地上与地下工程相结合”的管理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意识,让他们肯学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知识点繁多冗杂。要想让学生夯实基础,多些收获,除了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外,还需要课后布置一些“地下工程”。所谓地下工程,就是只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做好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布置完任务还要去检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由于每个教学班的人数都很多,单靠我们自己检查,难免有疏漏之处。所以我们可以责成组长、副组长、组内的语文课代表共同检查,在移交本班的语文课代表抽检,再把作业交到我们手中再检查。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浑水摸鱼、敷衍作业的情况。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谈谈以上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应注意的问题。

一、立足文本,力求切合题意

2013年江苏卷作文题叙述了几个人洞中探险的经历,山东卷作文题说的是真事,写两个作家面对他人挑错的态度。这些材料均是“裸呈”的,也就是说除了文本,命题者没有给出任何提示语及引导语,且文本中也没有明示或暗示材料主旨的句子。这样的作文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的立意只要言之成理,一般是不会被视作偏离题意的。

高考作文评分的标准把“符合题意要求”划分为四个梯度:①切合题意;②符合题意;③基本符合题意;④偏离题意。四个梯度的界定主要看考生习作与试题的规定性及开放性的贴近程度。如“切合题意”是指习作能准确理解作文试题的规定性与开放性。而“符合题意”是指大体上理解试题的规定性与开放性(略有偏差,局部有问题)。

〖案例聚焦1〗

以2013年福建卷的作文题为例。该话题作文,材料为顾城的诗歌《忧天》: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对短诗的立意角度,媒体的解读大同小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自由”与“约束”的角度,谈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二是从树根的角度,谈脚踏实地、扎根地层的重要性;三是从“我”对地球依恋的角度,谈如何坚守属于自己的“根”。统言之似乎有道理,析言之或许会觉得有的解读其实“未必然”。比如,关于“自由与约束”这一角度,某名师的分析如下:

天空中的流星比喻什么?是无约束的自由,是“无依无附”,是“我”所拒绝的。联系我们的生活,想一想这应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不愿受约束地自由玩乐,整日地泡在网吧,离家出走,不受任何人管束的我行我素,等等。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断了线的风筝”,只有受约束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长久。

应承认,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尤其是一些未成年人“误解”了自由的概念,所以这样的立意可以说是“为时而作”,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角度。

问题不在这里,在《忧天》里的“自由”与名师所言之“自由”内涵是否同一?顾城诗中的“自由”究竟该如何理解才更准确?

诗无达诂,朦胧诗的解读与诠释往往更是异见频出,且更多的时候谁也不说服不了谁。《忧天》是顾城1972年的作品,当时他只有16岁,他的诗歌创作还未进入成熟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状态。但命题者没给出题目,也没给出作者,可能是为了屏蔽这些信息对考生理解带来的干扰,换句话说,命题者要求考生只从作品中寻找写作的由头。

整体理解,这是前提。“自选角度”应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只抓住某个词语、某个句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便敷衍开来,则可能出现立意上“貌合神离”等偏题甚至跑题的现象。

“自由”指什么?回答不难,应该是假如地球失去引力后,变成流星的“我”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生存状态”。这是形象表述,是想象。“我”愿是什么?不是流星,只愿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围绕地球有规律地运转,就像月亮一样。也可说,地球是“我”生命的核心,是“我”须臾不能离弃的精神家园。当然,这是比喻,是把“我”比作这样的星体,诗作要表现的是对“地球”(国家、故乡、传统等)的依赖、不舍及融入血液的挚爱,当然也包括某种杞人式的忧虑。诗的后半部分以“变成一段树根”作比喻,形象表达出与地层难以分离、从地层深处汲取营养的情感,从正面强化对国家、社会、传统等的情感。

二、善于将概念具体化,准确定位相互关系

有些名言类材料,意旨是明确的;有些故事类材料,命题者会借人物之口或者在引导语中对材料的主旨给出“一般化”的明示。如2013年新课标卷(切割钻石)、湖北卷、四川卷、安徽卷等。而且这些材料中常常出现一些概念(或称关键词语)。只有对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具体的诠释,对概念间的关系予以清晰定位,才能写出言之成理、言之有物的习作。

〖案例聚焦2〗

2013年安徽卷作文题: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的话提到了两类人:“有的人”与“我”。二者的共同点是都问“为什么”,不同之处在于“问”的具体内容及实质。审题时要弄清几个问题:“已经发生的事情”包括哪些?“从未发生的事情”又指的是哪些?两个“为什么”背后有怎样的心理曲线?

〖案例聚焦3〗

2013年新课标卷作文题:

一位商人为了切割一块晶莹剔透的钻石,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成功地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材料中老切割师的话就是材料主旨,也可说是立意的最佳角度。他所言之“勇气”的具体内涵是去尝试实践,是脚踏实地地做,是在周密论证与精心准备基础之上的大胆与执着,绝不是莽撞与头脑发热,更不是不计后果地蛮干。概念清楚了,写作的中心及重心自然就明确了。

有的考生通篇只是泛泛地重复勇气(或消除顾虑)多么重要、多么可贵之类,或只是列举古往今来一些名人因勇气(或消除顾虑)而成功的例子,这样的习作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有勇气才能成功,排除顾虑才能把事情做好,这道理绝大多数人都明白,可说属于“公理”,没必要再翻来覆去地论证它们的正确性。问题的症结在于,很多人都深知勇气的重要,但往往事到临头就畏缩、犹豫,所以要把行文的重心放在论述什么是勇气以及“如何”获得勇气、“如何”排除顾虑上。这样的文字,才是有意义的。

明确写作目的,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给读者有益的启示;从功利的角度,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与众不同的文字,也只有这样才能得高分。

〖案例聚焦4〗

再如湖北卷作文题: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拟写作文。

材料的第一层,列举日常生活中牛奶、矿泉水与酒的容器形状的差异,指出“方圆之用,各得其妙”,并引用古诗“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以佐证强化。“方”与“圆”各有各的用处,只要与所盛之物的特性相符合,只要与人们的接受心理及欣赏习惯相匹配,这样的“方”与“圆”也就将功用发挥到了极致。第二层,从生活到人生,作文命意落脚在“上善若水任方圆”。可见,写人生感悟,才是写作的终极所指。

第一层是引子,是比喻,暗含着后一层意思。其实,生活中,盛牛奶、矿泉水和酒的瓶子,并不像材料所言“方”“圆”分明,比如牛奶也有用圆瓶的,矿泉水和酒也有用方瓶的,所以材料加了“一般”这个词。但不管放在什么样的瓶子,里面装的东西仍是牛奶、矿泉水和酒,且都在保质期内,没有变酸、变苦、变涩。可见,可“方”可“圆”的前提,是保证自身的质量不打折扣;心有“上善”,才能做到任你是“方”还是“圆”。

“善”是“方圆”的根本。“善”可理解为乐观向上,可理解为对事业的热忱,可理解为真纯至洁的本性,可理解为对他人的关爱,可理解为宽容与接纳,可理解为豁达冲淡的胸襟,可理解为对生活真谛的习得,可理解为对世间大道的彻悟。“方”可理解为对为人处世准则的坚守,可理解为刚直不阿、正气凛然的气概,可理解为对法律规则的维护;“圆”可理解为讲究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可理解为不违反原则下的灵活机动,可理解为待人接物的包容、柔和、随顺。但无论如何,不能将“方”理解为僵化、生硬、固执,也不能将“圆”理解为圆滑、世故的同义语。“方”“圆”都是褒义,是与人生充实、事业成功密切相关而互补的两个方面。当然,还可把“方圆”当作一个词,理解为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此似更接近“上善若水任方圆”的本义。总之,考生应在对“善”有明确理解的基础上,再展开对“方”“圆”的诠释与解析。

顺便提一下,这些作文命题所揭示的“观点”大多是一般性、概括性、宏观性的道理,同学们要学会将一般性的、概括性的道理转化为特殊性的、具体的见解,也就是将其移植到某个具体的话题范围。只有针对某些具体的问题,这样才有话可说且能说得具体充实。(可参考2013年《求学・高分作文》5-6合刊《审题立意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文)

三、学会追问,做“解剖麻雀”的高手

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中,近一半的作文材料摘取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大纲卷、江西卷、北京卷、广东卷等。浙江卷尽管给出的是丰子恺、赫胥黎、菲尔丁三人的言论,但实际上是启发考生思考当今社会青少年童心早泯的问题。这些关注现实、思考生活的材料所提供的现象其实就是个靶子,写作的关键是学会解剖这些现象。

〖案例聚焦5〗

以江西卷为例:

要求考生围绕“中学时代,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周树人,但有些学生却喜欢前面的‘两怕’”这一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

绝大多数考生对试题中提到的“三怕”(或其中的一两“怕”)或多或少有过体验,所以“下笔难”的问题相应的也就不存在了。但“下笔不难”并不意味着“下笔如有神”,“好写”的作文并不一定都能“写好”。“怕”也好,“不怕”也罢,都有前因后果,要学会做一番“追问”。

比如为什么“怕”?是自己天资不够,还是努力程度不够?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抑或课程设置不合理? 原因又可分为主观的、客观的,偶然的、必然的、特别的、普遍的……其中有的是主要原因,是决定性原因;有的是次要原因,属辅因素。找到决定作用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给人以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另外,我们还要能由现象至实质,也就是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样的现象,由于行为主体的动机各异,其折射的本质有时可能差别很大,有时甚至是对立的。因此,准确把握现象背后的实质,才能够获得对问题深刻的认识,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作出调整,优化对策。

比如“三怕中”的奥数,有些智力不够超常且学无余力的学生,他们怕主要是因为奥数“超基础与超常规”,这是课程本身的原因,属于客观原因;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出于功利目的,学得很苦、很累,付出很多……这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学习效果的因素,可以说主观与客观兼具。“怕”是现象,实质则是唯功利主义“课程”对学习者精神与心理的摧残。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呢?一是不要把奥数普遍化,应限于“适合的人群”(他们若写这篇作文,肯定会说:“奥数奥数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二是剥离附着在奥数之上令人恐怖化的极端功利主义因素。

〖案例聚焦6〗

另外,有些材料在提供写作话题的同时,也限定了该话题的“运行平台”,换言之,考生最好在这个平台上展开对话题的诠释、解构或建构。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6篇

根据下面提示,按要求作文。

手,或完美,或残缺,或纤细灵巧,或粗壮有力……手能传递真情,为你撑起一片天空;手能托举生命,给你生活的勇气和重生的力量……有人凭这双手改变着家乡的面貌,有人用这双手慰藉了痛苦的心灵,有人靠这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未来,有人借这双手营造出幸福的生活……

请以“手”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 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 不少于600字。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写作指导】

第一,要认真读懂提示语。提示语从手的特点、功能和手的功用三个方面阐述了“手”这个话题所涉及的写作范畴,你只需切入其中一点来写,就算入题。

第二,要选择新的角度。“手”这个话题,一般考生都感到得心应手。不过,要真正写好,还得独辟蹊径,别开生面才行。如《刚,没有手》这篇佳作,考生别出心裁,换位思考,写了一个青年的缺手人生,收到了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第三,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对于取材广泛的话题,需要缩小话题的外延,抓住一点,写深写透。选择亲身经历过并感动过的事物来写,定能出妙文。如佳作《握手改变了我》,就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握手也能改变一个人”为切入点,生发开来,用亲身经历和感受,轻松自如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第四,要更新文体色彩。议论,要运用生动活泼的论证方法,做到形式新颖,论据鲜活,论证深刻,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记叙,要别开生面,选择鲜为人知的题材,出奇制胜,写得生动形象,波澜起伏,用真情和深情打动读者。抒情,要做到情景交融,有感而发,情动于衷,真切感人。对于“手”这个话题,如结合汶川地震这个背景,采用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小说、童话等形式,定能脱颖而出,艳压群芳。

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手”是写作主体,是我们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的对象。不少考生在行文中主次不分,除了“手”之外,旁及的东西太多,以致喧宾夺主,掩盖了主体,出现偏离话题、偷换话题等种种弊病。

【佳作一】

握手改变了我

遵义一考生

握手是人际沟通中的特殊而常用的方式,其初衷,都是为了向别人表示友好和接纳。

――题记

有生以来,我与不少人握过手。然而,只是近两年来,才发现“握手”中自有天地,“握手”也能改变一个人。

小时候,大人爱握我的小手,传达对我的爱;上学了,同学与我握手,传达着对我的热情,或暗示着对我的意见,希望我改变性格;毕业时,老师与我那重重一握,是希望我在新的环境里改变我的旧习;出门时,亲人与我握手,告诉我要懂得适应社会,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记忆中,用握手表达对我的关爱、鞭策和鼓励,最鲜活的是这么两次:

镜头一:[去年,医院急救室] 我躺在病床上,挂着盐水,浑身燥热,周围一片漆黑。

我的另一只手在病床边摸索。这时,一只温热的手紧紧抓住了我,耳边传来妈妈沙哑的声音:“孩子,你要坚持。”我一下子安静下来,就像受伤的小鹿躲进了母鹿的怀抱、漂泊的小舟驶进了宁静的港湾一般。我紧紧握住这只手,感觉一股生命的活力正源源输入我的体内。我猛然发现,我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妈妈的身体了,好久没有搂着妈妈在妈妈怀里撒娇了。握着妈妈的手,病中的我顿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改变了我的人生……

镜头二:[夏末,开学初] 因为我们之间的矛盾,我与好友已经隔膜好长时间了。那一天,她来找我,我们相对许久,不知说什么好。忽然,她伸出了手,我也伸出了手,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此时,所有的怨恨、所有的自责都烟消云散,两只握在一起的手像桥梁,让我们被阻隔的心翻越过去的障碍,又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好好体会手的语言吧!好好珍惜手与手的相握,因为这无声的手语是爱的传递、友谊的交融,因为这无声的手语是心的相逢、情感的通道,它会帮我们走出困境,走向新的更美好的未来!

【简评】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针对“手”这么一个大的话题,作者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了“‘握手’也能改变一个人”作为切入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娓娓道来,轻松自如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详略结合,异峰突起。

全文紧扣切入点,先略写握手改变了“我”的思想、我的命运,阐释了“握手”的含义。然后详写“握手”的两个小镜头,平中见奇,异峰突起,写出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把抽象的道理寓于平常熟悉的生活细节之中,使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生动而形象。

【佳作二】

刚,没有手

遵义一考生

刚没有手。

刚来自农村,少年时的顽皮让他失去了一双手,给他留下了终生的悔恨。我原以为刚会因此倒下,但刚没有消沉,没有向命运低头。

当刚踏着一缕曙光走入学校时,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刚,刚知道这是为什么。

看到同学在作业本子上尽情挥洒时,刚深深地低下了头;看到同学们在白纸上忘情涂鸦时,刚又低下了头;看到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嬉戏时,刚只好躲在阴暗的一角。

刚多么渴望自己有一双灵巧的手啊!可这只是幻想。刚多次在雨中狂吼。刚终于接受了他无手的残酷现实,因此产生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将对手的向往之情转化为动力,没有什么事办不好!

于是,刚高昂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挂着自信的笑容,再一次在知识的海洋中劈波斩浪,在艰难的人生旅程中磨砺自己。

看吧,初升的太阳沐浴刚美丽的青春,灿烂的生活陶冶刚不屈的灵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在那一个炎炎夏日,刚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块金牌――刚被一中录取了!我对刚肃然起敬,不由自主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再看看刚那幅获奖的书法作品吧,真是不可思议!可我知道,那的确是刚的杰作。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以口代手,勤学苦练,终于获得了成功。刚的成绩让我震撼,也让我感到羞愧――我写的字远远不如刚,要知道,刚可是没有手的呀!

有这样一个故事:上帝在造鱼的时候,没给鲨鱼安上鱼鳔,但背负着这一缺陷的鲨鱼,最终却成为了“海上霸主”――为避免身体下沉而不住地游动,给予了鲨鱼强健的体魄。

刚不是也一样吗?因为没有手,迫使刚不停地奋斗,这不息的奋斗,终于使刚成为我们中的佼佼者,生活中的强者!

没有手,是一种不幸,但它并不能抹杀人的意志。刚向世人证明,没有手的人照样能创造奇迹。

【简评】

不落窠臼,另辟蹊径。

文章别开生面,去写一个青年的缺手人生。缺手者在悔恨中将对手的渴望转化为动力,艰难磨砺,实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目标,证明了“没有手的人照样能创造奇迹”的观点。

动人的人物描写,感人的故事情节。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多媒体;写作能力;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写出有创意的文章是广大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夙愿。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究作文教学与多媒体进行整合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笔者就如何利用多媒体增强作文教学的感染力,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谈几点认识。

一、巧用多媒体进行创作写作情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比较喜欢生活中的素材,喜欢富有好奇感的动态信息。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情真意切、贴近生活的音画作品,直观刺激、激活学生产生写作联想,让学生在脑海里对写作有个清晰的认识。有了写作的思路,学生的写作灵感就会不断地迸发出来,使作文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一次写人的作文训练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背影”的音画作品,学生通过对“背影”的视频材料的观看,深深陶醉在作品中那对浓浓的父子情之中。视频材料的渲染刺激了学生的心灵。教师借机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是不是也和视频中的一样,对你们关怀备至,有着细致入微的照顾,特别地疼爱你们呢?请你用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表达父母的这份博大的爱。”几分钟后,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了父母对自己充满关爱的情节:“下午放学回家后,我发现晚饭早已做好,桌上好几道菜都是喜欢的,就是米饭有点凉。看着自己喜欢的饭菜,我放下书包坐在桌前拿起饭碗就吃。没等饭入口中,妈妈叫我停一下。我抬头看着妈妈,只见妈妈端着一碗热腾腾的米饭走过来,换下了我手中那碗变凉的米饭,并坐在我身边说:‘儿子,我们一起吃饭,妈妈喜欢吃凉米饭。’只一句话说的我心头一热,看着妈妈眼角上逐渐增多的鱼尾纹,有点发白的头发,我心有点酸酸的,妈妈很心细,很爱我,我得知道体谅妈妈。于是,我走进厨房,为妈妈换了一碗热米饭。”就这换饭的细节描写,让我久久地感动着,这篇文章真得打动了我的心,使我久久不能平静。这位学生正是抓住了这一动情点,学生如果能够从小处着眼,能够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就能激活写作的灵感,提高写作技能。

二、巧用多媒体展示美的意境,让学生的写作思维灵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新课程标准提出鉴赏美也是一种能力,我们语文教师应抓住教学机会,为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学生范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高鉴赏美的能力,体会写作的思维方法。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展示美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其写作水平。

比如,在一次以“感悟自然”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这样一段视频画面:“园博园里,各式各样的花卉争相盛开,花色繁多,种类齐全。有的花就连常出门的我都没看见过,如国外的植被。还有许多有趣的花草,如猪笼草等。从用途上看有的有药用价值,有的可食用,有的可以观赏等。”那些高高低低的花草树木,使学生目不暇接。通过视频材料的介绍,使学生在美妙意境的牵动下进入了深深的思考,进入了写作前的构思,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想象,发散学生思维,学生有感而发,提高学生感悟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学生描写美好的自然风光提供了素材保证,也为学生写出精美的文章埋下了伏笔。

三、巧用多媒体创造意境美的氛围,突破作文教学难点

叶圣陶先生说:“唯有从生活中多方面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得才越深切。”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巧妙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体验美的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通过情感调动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使学生突破写作教学难点。

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意境美的氛围,使学生自觉融进创作的氛围。我与班干部为一名特困生过生日。我们设计的过生日方式在课前进行保密,不参与活动人员不清楚活动的具体内容,增加教学的神秘感。上课时,我找借口让这名学生先出去一下,我们布置好场景后把他叫进来,利用多媒体出示“祝李洋生日快乐”几个大字,播放生日快乐歌,全体学生跟唱、送祝福。李洋被此情此景感动得流泪了……过一会我在黑板上出了写作练习:请以“李洋的生日”为题,把刚才李洋的表情、动作、神态及心理写出来。学生纷纷动手进行写作,热情极高,轻松突破了写作教学难点。

总之,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作文教学资源,刺激学生写作的灵感,使作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多媒体的细腻展示启迪学生联想、活化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投入写作的状态中,提高创作技能。多媒体辅助小学作文教学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3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8篇

人生因诚信而精彩

谭玉丽

人生会因诚信而精彩。

诚实守信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人们总是亲切地称呼诚实守信的人为“老实人”。说过:“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却对此不以为然,对老实人嗤之以鼻。他们情感上虚与委蛇,经济上尔虞我诈,工作上弄虚作假。抛掉诚信的人举步维艰,缺乏真情的家庭支离破碎,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社会生活危机四伏。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人不寒而栗。难怪有人在与人相处时提心吊胆,在购买商品时无所适从,在投身工作时诚惶诚恐,更勿言成就一番事业了。但即使如此,也遮不住坚守诚信者的光辉。当代伟大的企业家之一李嘉诚先生,人如其名。正是因为他讲诚信,才能取得朋友的信任,赢得员工尽职尽责的付出,获得事业的成功。可见,只有诚信才能打下牢固的事业基础,取得辉煌的人生业绩。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个人的品格如何,就看他是否诚实守信。蔡璘坚持归还亡友钱财的事迹为人们津津乐道。他最让人尊敬的是当亡友的儿子以无字据凭证为由而推辞时,仍坚持将钱财归还原主。坚守诚信,面对唾手可得的百万巨款却不为所动的故事今天仍在接二连三地上演着:汕头市的王燕丹、茂名市的林海燕等彩票经营站的负责人,对电话赊购或未取走的中了一等奖500万元的彩票,主动寻找主人,完璧归赵。本来她们可以将彩票据为己有,但她们没有因财失义,因财失信,这些人堪称“重诺责,敦风义”的典范。人心如秤,社会也给予她们很高的赞誉,相继授予她们“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种荣誉称号,她们用诚信铸就了精彩的人生。

韩非子曾说过:“小信诚则大信立。”小事失信于人,大事就难以取信于人。一次,我与好友相约,说好了不见不散。那天,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我如期来到约定的地方,然而,我等了大半天也不见她。当时我很生气,最后失望而归。几天后好友解释说自己家来了亲戚,要怎样怎样云云,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从她嘴里说出,就像是特级会计在打算盘,噼里拍啦地响个不停。看来,一个不守信用的人,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失,是可以找出上千条理由来为自己开脱的。巴尔扎克说过:“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是的,一诺千金嘛。如果不遵守诺言,又何来荣誉呢?信誉、信誉,先守“信”,之后才有“誉”嘛!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由此可知,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我可以原谅好友,但是,我担心她在大事上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如果那样,她的人生不就暗淡无光了吗?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胡主席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我们应该学会做一个诚实的人,诚恳待人,诚信处事。让我们的内心淋浴美德的阳光,成就人生的精彩,为我们诚信的祖国增光添彩吧!

特色简析

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并不鲜见,而本文在一贯的“古今中外、举例引证、正反对比”的传统写作套路之下,由大而细,在第三自然段结合切身感受添补一笔,作为反面事例,叙述流畅,比喻形象,过渡了然无痕,此为本文可贵之处。不足之处在于作者阐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反面微词有余,正面例证不足。

佳作展示二

一张假钞的旅行

刘文欣

菜市场卖猪肉的张三,这辈子最大的乐趣就是回家后用油腻腻的手指头清点那一张张皱巴巴的钞票,有时一个晚上要有滋有味地数好几遍。

一天晚上,张三像往常一样哼着小曲,抚摸着“毛爷爷(100元面值的人民币的一种叫法)”。突然,他发觉其中一张百元钞票不对劲,连忙把钱举起,对着灯光看了又看:竟然是一张假钞!这真如一个晴天霹雳,张三半天才反应过来,他一边骂着那个用假钞骗他猪肉的人,一边把假钞往口袋里塞,生怕老婆发现了骂自己不长眼。

第二天卖肉时,张三总是心神不宁,一直在想着那张假钞。他犹豫了半天,还是决定把钱换出去。他结结巴巴地央求一个妇女,用那张一百元的假钞换了不多的零钱,而那个妇女也趁火打劫,在猪肉上大砍价,张三咬了咬牙,很不情愿地答应了。

于是这张假钞又开始了它的旅程,免费在各个地方旅行。那个妇女在一家面包店用出了它;面包店的老板把它作为资料费给了儿子;儿子又用在了网吧;网吧老板城府极深,面无表情地把它作为工资发给收银员;收银员把它带回了家,发现是假钞后气愤地将它扔在了地上,后来他的妻子又在一家夜市地摊上甩给了摊贩……这张假钞在这些日子里转遍了小城,还到省城里逛了一圈,就差出国了。要把它的经历都写下来,可能要写一部百万字的巨作了。这张假钞受到了无数人迎着阳光、灯光和验钞机紫外线的照射,在验明正身后又被人们咬牙切齿地咒骂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再接着开始下一段旅程。

后来,这张假钞到了一个盲人老太太手里。老太太把自己辛辛苦苦收获的稻谷卖给了粮食贩子,换来了这张假钞。老太太非常爱惜,把钞票压在床垫下,每天晚上她都要摸一摸,确认钱是否还在。她家里很穷,要靠这张钞票在过年时买件棉袄。

临近春节的一天,盲人老太太来到镇上的服装店,一位年轻的售货员热情相迎,老太太说:“我只要件暖和便宜的。”

结账时,老太太从口袋里掏出了那张假钞,递给售货员。售货员像往常一样把钱放进了验钞机里。验钞机发出“滴滴”的响声,提醒着那是假钞。人们都向盲人老太太那里看去,老太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急忙问:“怎么了?”

售货员看着一脸茫然的老太太失明的眼睛,一下子明白了,于是答道:“验钞机坏了,这是您的衣服和找您的钱,您慢走!”

等老太太走后,售货员从自己钱包里掏出了一张百元真币,轻轻地放入了钱箱里。

这张假钞的不寻常的旅行,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