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仿写山中访友

仿写山中访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仿写山中访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仿写山中访友范文第1篇

一、抓住精彩片断,模仿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文本中的许多片断特别精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片断的精彩之处,体会文章是怎样写生动形象的,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探究文本的核心价值,然后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在仿写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作者的表达方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进行迁移、运用,最终达到掌握表情达意的技能技巧,从而在训练中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指导学习《山中访友》的语段“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后,让学生说说作者将山中的景物联想成什么,读后自己有什么感悟。在讨论中,学生不仅明白了这个语段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山中“朋友”的真诚问候,还发现了语段隐藏着“你好,的!你,。”的语言现象。此时,我不失时机,让学生仿照这个句式说说山中其他的“朋友”。这样,有了文本例句的引路,放缓坡度,降低难度,再加上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他们就会写得兴趣盎然,精彩之极。请看,“你好,古老的榕树!你撑起一把绿色大伞,是要我在树下乘凉吗?”“你好,美丽的花朵,你那风中的优美身姿,多么想和你共舞一曲。”“你好,高大的松树,你那快乐的歌声,激动了多少人的心呀!”“你好,碧绿的小草!你娇弱的身影,让大地充满生机。”“你好,勤劳的蚂蚁,你急急忙忙的身影,是想提醒我们,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句子,让我惊叹不已。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模仿练笔”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一剂良药。

二、掌握写作方法,转换迁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构思新颖,叙述方式独具匠心,写作特色鲜明,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很有帮助。对于这一类的文章,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总结文章的表达方法,然后进行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比如《山中访友》一文,作者构思新颖,首先体现在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上,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同时,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首尾呼应及总分总的方式,使文章更显脉络分明。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这些都是应该领悟的写作特色。笔者在引导学生充分领悟了这些内容之后,让学生仿照稳重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石拱桥或是家乡的小溪。有了范文的引路,学生定会写的精彩动人。

又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细读探究,了解文本是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来描写母亲对“我”的深情,及通过我的动作与心理描写透露出的对母爱的感动、心疼、崇敬、感激、热爱。然后进行转换迁移,让学生以“母亲的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母亲关心自己的一件事。在学生的习作中我发现了这种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很有帮助,可以让学生在借鉴中求异,在模仿中创新,在不知不觉中真正体会到“怎样写”。

三、借助文本留白,想象练笔

古代有位画家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三个学生的绘画能力。一个学生画了四面高山、悬崖峭壁,中间有座寺院;另外一个学生画了峰峦起伏、松柏挺立,并有古寺一角;唯有第三个学生未画山也未画寺,他画了数节石阶通向小溪,一个和尚在挑水,古寺藏而不露反而跃然纸上。三个学生面对相同的考题,所描绘的画面却大不相同。虽然构思有优劣之分,但画面却是他们对考题发挥不同想象获得的独特创作。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启示:面对具体言语对象,放飞想象的翅膀,会获得对言语意境、形象、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文本留下的空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获得个性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仿写山中访友范文第2篇

一、聚焦文本语言,习得言语的“表达方式”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依托文本语言,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探讨。

《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个句子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洁,表现出当时情况的危急。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子:“这座桥太窄了,请大家排成一队,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过桥,请党员们排到队伍的后面去。”让学生品读、比较这两个句子,说说在文中用哪一句话更好。学生都说第一句好,在当时的危急关头,老书记没有那么多时间说得那么详细,越简洁明了越好!学生也从中感受到老书记临危不乱、沉稳果断的品质。教师补充这个句子,很好地帮助学生读懂了文本语言,感悟了文本的内涵,受到了人文熏陶。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三自然段有一种特殊的构词现象: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老师巧妙地利用课文中“动词+名词”这一语言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追问的教学环节:

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这四个短语在写法上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老师把这些动词顺序换一下,可以吗?

你能仿照这种写法,从下面加横线的名词术语中挑选几个,说说20世纪人类生活舒适和方便的表现吗?

这样的词语教学细节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依托文本又超越文本,凭借文本语言特点,学习迁移运用,将学到的构词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简洁又不简单。

由此可见,只有聚焦文本语言,在教学中处处立足于语言本身,挖掘并分析文本中的词语运用、段落结构、语言组合,有意识地设计相应的训练点,通过模仿、借鉴,达到迁移性运用,习得言语的“表达方式”的目的。

二、活用言语典型范例,锤炼发展语言

借助教材中生动典型的词语、句子及句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用词造句、仿写句子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是许多教师落实“运用”的基本途径。

如:《祖父的园子》第13自然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作者用反复的手法描写园子里自由自在生长的景物,通过反复运用“我愿意……就……”表现出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等所有景物的自由、快乐。

这是作者萧红心中的园子:一切自由。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书上写到的这园子里的那些景物,它们也是自由的;书上没写到的,也是自由的。选一句,描写他们像人一样自由的状态。出示课件:( )了,就像( )似的。( )愿意( )就( )。学生的语言异常丰富:“蚂蚱跳了,就像在玩蹦床似的。”“高粱红了,就像约好了似的。”“冬瓜愿意长多胖就长多胖。“我愿意吃黄瓜,就吃黄瓜;我愿意捉一个绿蚂蚱,就捉一个绿蚂蚱。”

又如《秋天的雨》)中写道:“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的炎热。”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把这句挑出来,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语言形象化所起的作用,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的感受,模仿课文里的句式写一句话。

生1:它把黄色给了田野,谷子摇哪摇哪,摇出了丰收的喜悦。

生2:它把五彩给了仙子,仙子绽开了笑容,笑哪笑哪,笑出了秋的绚丽。

生3:它把橙色给了果子,果子在绿叶中挤哪挤哪,挤出了秋的热闹。

生4:你看,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桐叶像一块块手绢,飘哪飘哪,飘来了秋天的绚丽。

再如,某教师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让学生仿照 “不必说……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的句式,写一段话。

作为范例的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心中园的“自由”,很有典型性。作者对于心中自由之园“施以重墨”,老师在教学时也“不惜笔墨”。仿写实践,让学生及时运用“拟人”之法,促成了言语形式的有效迁移。此种仿中有创的言语实践,活用言语典型范例,为学生的表达铺垫好“登高的台阶”,保证学生在规范表达的同时能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三、构建言语情境,实现语言的自然习得

言语的表达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因而,精心构建言语实践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防止脱离文本情境“另起炉灶”式的言语实践对文本整体意境的破坏,教师可在文本中找到合适的情境,利用文本语境构建言语情境,实现语言的自然习得。

在教学《怀念母亲》时,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作者初到哥廷根所写的日记中。这几则日记中都采用了“触景生情” 的写作手法,老师紧扣这一文本独具特色的言语形式展开教学:先借助第一则日记感悟“写景”部分对于表达作者怀念故国之情的作用,由此引出“触景生情”这种写作手法。再在其他几则日记中寻找这种表达形式,进一步感受并领会“触景生情”的表达形式;最后,借用第三则日记构建语境,运用“触景生情”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行想象并练笔――作者季羡林看到了哪些情景,才会产生“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的感受?

浓浓的“思乡情”是文本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基调”。在教学中,老师以“触景生情”这样的言语形式为依托,以课文语言为材料,通过举一反三的言语实践,适学生初步掌握了“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从揣摩言语形式到运用言语形式,学生始终置身于文本营造的“魂牵梦萦思念故国”的情境之中。这样的言语实践,没有游离于文本情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季羡林“思乡情”的体验和理解,还促进了其对“触景生情”这种言语形式的积累和内化,使文本的内涵和形式得到了水乳般的交融,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同步推进、语言的自然习得。

开展言语实践,是语文教师落实“运用”二字的唯一方式,也是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本途径。

《山中访友》一文极富想象力,第四段是对想象力的细致展现。作者最喜欢的朋友是“树”,作者毫不讳言“树”是我的知己,可见喜爱至极。于是浮想联翩,物化为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物化的写法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抓住“物化”这一语言实践点,引导学生作移情体验,对经典段落进行仿写,将自己和作者一样物化为树,感受那份对树的由衷喜爱之情。

作者的知己是“树”,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知己为原型写作,仿照例文,写一段物化的文字。例:我看着一朵花,痴痴地望着,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花:我的脸蛋成了花蕊,头发成了花瓣,四肢变成了花茎与根,花汁就像血液一般在我的身体内流淌。忽然,一阵风吹来,我找到了机会,拉起身旁的小草,跳起了拉丁舞。大自然的旋律就在空中飘荡。

仿写山中访友范文第3篇

一、调整评价,回归个性表达

不少教师在习作教学路上屡撞南墙:缘何大剂量的强化训练就不灵了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的前提是交际的需要,表达的目的是实现交际。当前的习作教学,不少老师仍信奉“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观,忽视了习作的本质,把“技巧性”作为评价习作的信条,忽视了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当前习作教学要找到出路,重新调整评价是首要任务。

翻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找到这些习作教学的评价依据: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因此,“真实”“个性”应该成为习作教学的最高评价,教师应该鼓励孩子“用我手写我心”,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

在以“真实”“个性”为评价基础的习作课堂中,有生命力的文字是层出不穷的。调整习作评价,对学生而言,能够摆脱束缚,获取心灵解放,得到一个真实的写作空间是作文放飞个性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比作文教学本身更重要;对教师来讲,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辟表达学生真实内心的渠道,比传授作文知识和技法更具实效。教者只有从习作的根本目的出发,调整观念,学生才可能打开自由表达的闸门,从而实现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并找到习作的兴趣和自信。

二、加强积累,用我手写我心

要让学生实现个性表达,加强积累是首要任务。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曾指出:“写作过程至少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阶段,‘写什么’是前提,是更重要的一个阶段。”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前学生习作“无米之炊”“无病”的根源是积累不足。“加强积累”就是指加强生活体验、强化阅读积累。

1.创设习作活动,加强生活积累

我们都明白,写作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但很多时候学生对熟悉的活动却感到没什么可写,或者无从下手。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然、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更要尽可能地创设合适的习作活动,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观察、体验,并及时引导交流,加强活动体验与感受,最后诉诸习作。

在习作教学《神秘礼物》一课中,我是这样展开的: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秘礼物(生欢呼雀跃),请你描述一下此刻的心情。

师:下面,老师先请出一位同学接受礼物(请一生上台尝试)。

师:你可以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达你的感受,但是不能说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注意看看他们的表情、动作。

(学生演示中)

师:刚才这位同学表现如何?此刻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学生描述)

师:现在,我将请每位同学接受神秘礼物,并调动你的五员“大将”――用眼睛看、 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耳朵听别人的反映、用嘴巴尝一尝。

……

整节课,教师不停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畅谈感受,让学生交流观察所得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的体悟是深刻而鲜明的,这样习作教学植根于生活,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原汁原味、纯粹而具有生命活力:

老师让他闭上眼睛张大嘴巴,将一颗小东西往他嘴里一丢,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家睁大眼睛看着张伟杰。张伟杰前一秒还咧着嘴巴笑呢,这会儿就皱起眉头来了,更有趣的是那两只眼睛,越瞪越大,越瞪越大,简直圆溜溜的。他忍不住想叫,却被老师制止了,只能涨红了脸,一边跳一边用手不停地煸,活像一只猴子。

――学生作品节选

真实的生活体验是课堂里学不到、书本中读不出的。教师平时要善于结合校园运动会、诗词大赛、有趣的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让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也可以借社会关注热点、新闻话题等引导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地写作价值体验才会产生,学生的习作兴趣也会得到正向强化。

2.适时引导练习,加强课内积累

写作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我们应该如何在阅读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既“得意”又“得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就需要教师认真解读文本,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和语言技巧。

崔峦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中指出:“以往的阅读教学效率低,不仅表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差上,还表现在读写分离、只管读不管写的问题中……”阅读教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如:精妙的字词、精美的句段、巧妙的谋篇、特殊的标点、不同的文体、典型的方法,通过小练笔的形式,积累一定的语言技巧。

散文《山中访友》全文写作手法、语言表达及结构谋篇都很有特点,我在教学中就以练笔的形式适时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方法,增加学生的语言学用。

课件出示: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师:同学们,这个句子和下文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这个段落的特点了吗?

生:这个句子的作用是引领下文,这个段落的结构是总―分的结构。

课件出示: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出示课件:山中的朋友可多了,有松树、野、蒲公英、杜鹃花、狗尾巴草、松鼠……请你也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把你看到的山中美景写下来。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

(生仿写。交流汇报)

生1:你好,漂亮的蝴蝶!你扇动着彩色的翅膀,是在描绘美丽的春色吗?

生2:你好,嗡嗡的蜜蜂!你吟诵着一支支小曲,是在为春天歌唱吗?

生3:好,飞舞的蒲公英!你撑起一把把小伞,迈开着美妙的舞姿。

生4:你好,绽放的小野菊!翠绿的山谷衬托着你金黄的小花,像无边绿海上涌动的浪花。

生5:你好,挺立的小松树,你挺拔的身影,让山谷充满宁静,变得更有生气。

练笔的形式灵活多样,除了仿写句式、抒写感悟之外,还有补写段落、续写结尾等。我们在教学中通过改变教学顺序、创新练笔形式、变换练笔角度,适时而为,把练笔嵌入赏析段落、体会句意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练笔中积累写作手法、修辞运用等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仿写山中访友范文第4篇

一、以读为主线,积累语言文字

多读书多积累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1.读好课文,感受语言,培养语感

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作者的思路。声情并茂地朗读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积累大量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要让学生多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积累语言。趁着小学生的记忆好,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装点诗文佳作,并为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铺垫。

2.多读课外书,扩大阅读量

我给学生推荐了课外阅读书目,布置每天30分钟的读书任务,要求学生养成每天下午进校后午读的习惯。每周的诵读课上让学生简单交流最近读的书,肯定好书,让学生学会挑好书来读。每周让学生选择感受最深的读物或文章完成一张“读书卡”,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督促他们更好地去读书,提高阅读能力。

3.多积累,养成习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生运用起语言文字来才会胸有成竹,信手拈来。除了让学生记住课文里的好词佳句以外,我还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运用圈划符号划出好词好句,并背诵记忆下来。对一些精彩语段、名家名篇的写作思路、典型的写作结构等语言材料,通过阅读积累,逐渐记忆、储存。随着词汇量的丰富,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发展,对学生说话和写话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以说为核心,加工语言文字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及复述课文内容的练习,是提高其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还可以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身的语言,从而丰富和规范其语言,并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中,对“松杉葱郁”“一命呜呼”“苟延残喘”“面目全非”“罪魁祸首”等词语,我先让学生在查工具书的基础上,再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深入理解其意,让学生想象说话,再将这些词语所描绘的内在关系通过对课文的理解用一段话连起来说一说,从而强化了对词语的理解,梳理了课文内容,了解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积累并学会运用了这一组词语。语言文字的训练相当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复述课文能使学生储存的语言材料活化为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以练为平台,运用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会读、会说、会写。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内化练习包括:学词造句的练习、连话成段的练习、组段成篇的练习、篇章结构的练习等。因此,要把练习作为基础平台,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交流训练,突出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内化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将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由口头表达向书面语言转化,如写发言提纲,抄写课文好词佳句等;二是对文章的有些内容进行想象补白;三是对课文内容及结构进行仿写。实践语言文字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1.句型模仿训练

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我们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后,应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句式训练。如,《山中访友》一课第四自然段有一组排比句:“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可以让学生接着往下仿写这一句式,表达对大自然的亲近。

2.引导想象练笔

如,读《怀念母亲》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想象练笔:作者在异国他乡经常做梦,他会梦见什么?请你描绘他的梦境。亦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可以设计练笔: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一下“饱经风霜的脸”是怎样一张脸,然后请你将车夫这张“饱经风霜的脸”描绘下来。

3.抓特色课文,进行写话训练

仿写山中访友范文第5篇

一、研读文本内涵,领悟语言魅力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时,应深入文本进行阅读,紧扣文本语言点,对文本中重点词句进行揣摩品味,通过反复推敲和探究,感悟文本语言的意蕴,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理解文本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发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相互共鸣,促使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融入对文本的感悟之中,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解读,感受文本语言的内涵美,形成了富有个性色彩的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作者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方法。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句子: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母亲什么情结?

生1: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思念家乡、眷恋家乡的情怀。

师:“可是”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运用“可是”这个词呢?

生1:文中的“可是”是指杭州桂花香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生2:“可是”在文中起着与上文意思相反或不一致的意思。

师:你能用“可是”说一句完整的话吗?

生3:小东坚持他的做法,可是他错了。

生4:我国一直奉行和平外交五项原则,可是在的受到严重侵犯时,将毫不犹疑地用武力保护祖国领土的完整。

师: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又是怎样理解母亲说的这句话?

生1:母亲说的话很朴素,由于母亲在家乡时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茶和桂花食品,因而家乡的桂花树是母亲生活,甚至是生命一部分,这是她的情感体验。

生2:母亲说的这句话是用感情去判断的,家乡的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这句话体现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也表达了母亲对家乡眷恋之情。

师:你能用一句话把母亲这种情怀表现出来吗?

生3:爱屋及乌。

生4:月是故乡明。

生5:东西是自己的好。

师:作者用母亲一句朴素的话让人感觉到家乡桂花的香气浓郁,把母亲、作者那种萦绕心头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这种写法让人难以忘怀,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

二、紧扣语言解读,引导仿造训练

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内涵,紧扣文本语言的训练点,让学生通过学习文本语言,仿照作者表达方式运用语言,帮助学生超越文本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建构新的语言学习生长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把研读文本内涵与语言训练相互整合,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形成个性化解读,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深刻思想内涵,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拓宽学生阅读想象空间,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锤炼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把这一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思考一下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1:这一自然段描述了我与“山中的朋友”打招呼,表现了我与“山中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生2:这是一组内容一致、结构相似的排比句,还运用了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的称呼,显得格外亲切、热情。

师:大家根据文中内容填空,再细细体会填上的词句所蕴含的意义。

课件出示:你好,清凉的山泉!你_________?你好,汩汩的溪流!你_________?你好,飞流的瀑布!你_________。你好,陡峭的悬崖!_____ _________。你好,悠悠的白云!你_________。喂,淘气的云雀,_________。

师:请同学们模仿当时情境,学一学作者是怎样跟山中朋友打招呼的?

……

师:请同学们仿照作者写法,动笔在笔记本上写一写片段。

生3:校园里所有一切都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苍翠浓郁的芒果树,你捧出令人垂涎欲滴的芒果,吸引了我们这些淘气的毛孩昂首眺望;你好,高高的旗杆,你的上面挂着染红先烈鲜血的五星红旗,时刻让我们热血澎湃;你好,窗外的小蜻蜓,你那优美的舞姿刻画了一幅美妙的校园春景图。”

生4:大自然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呢?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五彩缤纷的鲜花,是你把大地装扮得如此多娇;你好,田园中蜜柚树,是你给农民伯伯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为人们改善了生活;你好,天空中的飞翔的小鸟,你正叽叽喳喳叫什么,是给人们带来季节变化的信息吗?”

学生在模仿作者与山中朋友打招呼的过程中,再一次感受了语言的魅力,在运用语言进行仿写时,学生体验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和情怀,同时拓宽了学生阅读想象空间,训练了语言运用表达能力。

三、利用文本空白,拓展语言训练

文本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有的空白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空白处,引导学生进行补白活动,这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有效手段,也是拓宽学生阅读思维空间有效方法,学生在续写或扩写等小练笔时,尝试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体验文本上下文因果关系的衔接,感悟运用语言的技巧,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内心情感获得表达,实现情感熏陶与阅读实践和谐统一,强化学生对文本进一步体验,让学生对文本形成个性化品读,有效拓展与训练学生阅读思维和语言表达空间。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教学片断:

师: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配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江面,它在想什么呢?它仿佛看到了什么?它发出“欧──欧──”的吼叫,它在喊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先说一说,然后再动笔写下来。

生1: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凝望着江面,心中一阵酸楚,战友们,虽然你们为抗击日寇离开世间多年了,但是江景依旧,你们的老战友也将追随你们而来了。此时,嘎羧面前仿佛看到了二十六年前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英勇杀敌,日寇狼狈而逃,健儿和战象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中。这时,嘎羧大声呼唤“战友,嘎羧也要和你们在一起了!”

生2: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心中一番感慨,想到自己受到人们款待这么多年,享受这么多年的好日子,而战友们都早早地牺牲了。它的脑海中浮现了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抗日健儿和战象们也因中弹倒在了江中,鲜血染红了整个江面。此时,它大声吼叫“战友们,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想念着你们,今天我也要来陪伴你们了。”

仿写山中访友范文第6篇

一、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良好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言语虽简,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诵读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合培养怎样的语感。一般来说,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例如《桂林山水》一课,读来仿佛身临其境;含义深刻寓意丰富的语言适合培养意蕴感,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语言虽浅显,含义却深刻,读来让人深思;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作者和大自然中景物的对白,亲切友好,读来使人心清目静。

《山雨》一文,语言生动形象,且优美明快,作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要让学生揣摩和体味作者对山雨的那份独特的感受,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要正确处理文中高昂、婉转、舒缓等不同语气变化,从而切实感受山雨所特有的音韵美和色彩美。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面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两个“流进”含义不同,我便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第一个“流进”是作者观察所得到的结果,那第二个“流进”呢?我们不难想象,是作者用心在观察,用心在感受,不仅写出了山雨的“形”,而且写出了山雨的“神”。一诵一品一揣摩,课文的意蕴便跃然纸上,在这一诵一品一揣摩中,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培养与升华。

二、想象――激发语感

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无论哪种朗读,都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索溪峪的“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其中,“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等如不运用形象思维,就很难使人感受到山的惊险与磅礴。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展示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对索溪峪这一天然景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山的惊险、磅礴气势与不拘一格,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语感。

三、运用――积淀语感

加强语言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课堂中,我们要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范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

仿写山中访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小学教学最难的莫过于作文教学。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兴趣,习作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使之充分暴露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指导,亦即在需要教的地方施教,使存在的问题得以真正解决,从而提高习作质量,是为“先写后教”。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谈谈对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用好教材,让孩子们爱上作文

写好作文,一方面要有大量的素材积累,另一方面要有自己本身的语言积累。“文由心生”。自己没有写的欲望,怎能写出好文章呢?如读到的《种太阳》:“奶奶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天我种下妈妈的照片,希望能得到我亲爱的妈妈。”这是一个小朋友写的,多生动,多感人。如果作文是告诉孩子们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心情,那我们不仅能让孩子爱上写作,同样也会看到出乎意料的动人心弦的好文章。

另外,如果老师细心的话,就会发现,练习中的口语交际在为本次的习作做进一步的准备。像习作四的口语交际:讨论班级公约。为习作四记下讨论会的主要内容和精彩、有效的发言,做了一个实践,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写作,这样会有内容可写。相应的还有:练习一中的“推荐和自我推荐”是让学生建议班级中哪些学生担任班委,同时为习作二的推荐提前做准备。所以上好口语交际,对学生写好作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贴近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开拓素材来源。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让学生开阔视野捕捉素材,寻找活水。我激励学生参加一切可以参加的活动,向学生推荐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电视广告,“祖国各地”、“世界各地”等栏目,鼓励学生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一些新闻片、专题片。我和学生一起说所见所闻,谈所感所想,在学生兴致勃勃的时候,我问他们:“大家都看了,听了,也谈了,能不能写下来?”学生一个个欣然提笔。写得好的,我就及时给予鼓励。另外,我还经常和学生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又如学习了《凡卡》,让学生想一想写出凡卡梦醒后的故事。另外《20年后的……》编写童话等学生也很乐意写。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话可写,我经常读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文章,引导他们说出心中所想,引导他们逆向思维,敢于出头。经过这些训练,学生在写作时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我手写我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尤其是小学生仍处于模仿阶段,特别需要汲取优秀作品的养分。比如:在教完《草原》这课后,我就为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然后模仿作者原文的结构进行习作。平时可根据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情况进行练笔,比如《乡下人家》和《山中访友》这两篇课文学生都特别喜欢,感触很深,我就顺势让学生进行仿写和练笔,效果都不错。

平时可以通过写周记积累。周记的时间相隔较长,内容也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所以它是积累材料和练笔的绝佳途径。这样就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我平时教学中想了各种办法激励他们,每一次评语我都非常用心写,常常跟学生真诚地交流,发现一点优点立即给予大大的鼓励。有的孩子成绩不怎么样,但看到老师非常认真地听他“说话”,就开始乐于与我在纸上交流,我喜欢给予回复,有时候评语洋洋洒洒都要写去大半篇。慢慢地,学生兴趣越来越高,竟真有一些可看的语句。虽然每次改周记都需要很长时间,但学生都写得很用心,我读着也很快乐,透过纸背能看到孩子们水晶般清澈的心灵,写周记和批改周记成为我和孩子们最幸福的事。

四、指导修改,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什么”的内容问题得到了解决,接下来就要思考“怎么教”,其核心是引导孩子发现习作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购物的启示》写道:“我”和一个同学去新华都购物。“我”买了自己最喜欢吃的牛奶巧克力,并对自己说不能多买,不能太贪心。突然发现脚下有一张10元的钞票,于是把钱交给失物招领处的阿姨。阿姨帮忙播放了失物招领的启示,很快就有一个失主把钱认领了回去。“我”感到很高兴,并得到这样的启示:“做人不能太贪心,要适量,不要把肚皮都快撑破了,你还要把那个东西使劲往自己那里硬塞。”

文章明明讲述的是拾金不昧的故事,启示应该是“我们要做一个拾金不昧的人”之类的,怎么就变成“做人不要贪心”呢?显然,“事情”和“启示”不吻合,不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那么,“事情”和“启示”如何做到吻合呢?只要对比一些恰当的文章例子,便一目了然。如有个学生写“煎蛋”,得出启示:“学一样本领要有耐心,不能太急躁。”一个学生写“钓鱼”,得出启示:“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有一个孩子写“弹琴”,得出启示:“做事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才能取得成功。”……这些文章都做到“事情”和“启示”的吻合,也就是通过前面的“事情”,能得出后面的“启示”,让读者信服,否则“启示”就是空洞的,就是不可信的。经过修改实践,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是“事情与启示不吻合”,更重要的是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他们热爱写作。当写作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面对写作不再大倒苦水,而一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享受时,那貌似“老大难”的作文不就都成“小儿科”了吗?

参考文献:

[1]王贺玲.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0.

仿写山中访友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言积累;记忆巩固;拓展延伸;品析推敲;读写结合

语言积累是听说读写的基础。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储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从“夯实、丰富、锤炼、内化”四个层面,探索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语言积累的策略。

一、记忆巩固,夯实语言积累

语言需要长时间积累、不断巩固,通过“厚积”而“薄发”,所以适当记忆是必须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要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手中要有丰厚的语言储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材料,不仅要多读,而且要熟读以致背诵,“烂熟”于心才能真正为其所用,驾驭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语文教材选文语言优美,教学这些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多背诵,同时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精彩文段。

指导学生背诵文本得讲求技巧。一要让学生想背。如师生赛背或老师范背,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二要让学生会背。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背诵技巧,如在理解基础上先化整为零背诵,然后串起来整体背诵;或者根据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如课文《荷花》,按照“看荷花――想荷花”的思路边读边想,就能较快地把课文内容背诵出来;或者抓住课文重点词句,顺着课文内容让学生串线背诵。三要让学生乐背。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要及时进行检查、评比,也可以利用早读等时间开展背书竞赛活动。

二、拓展延伸,丰富语言积累

1.阅读背景资料

学生对一些文章所写年代的文化背景比较生疏,对内容的领悟和体验也难以深入,在学习时容易产生障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推介背景资料,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背景资料可以采用课前展示、课中渗透、课尾加载等呈现方式。如教学课文《一个苹果》,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上甘岭战役的资料,也可以上课伊始教师出示资料让学生了解。

2.阅读共性内容

教学某一精美课文的片断时,可以补充内容或补充形式相似的语段,如相似的描写、相似的主题、相似的写法,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开阔眼界,加深理解,提升认识,感悟用词之妙、语言之美、结构之奇。如《翠鸟》一课,在品读翠鸟外形描写时可以补充其他动物外形描写的语句,让学生在反复对比阅读中,学会抓住最能体现动物特点的部位、采用一定的次序详细描述的方法。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也丰富了语言积累。

3.阅读同家作品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文作者切入,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学习感知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后,让学生延伸阅读季羡林先生的《再返哥廷根》,感受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后,让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感受作者质朴单纯的笔调和梦境般的语言;学习《珍珠泉》后,让学生阅读吴然的《歌溪》《灵泉》,感受作品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以孩子的语言写世界的特点。

4.阅读整篇著作

教材中有些课文节选自文学名著,学完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在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并交流评价三国人物,在扩展阅读的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阅读教学要关注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使学生乐于阅读、自主阅读,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教师在推荐精彩的、贴合教学内容的课外读物时,还应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如向学生介绍摘录、 归类、整理的方法。只有广泛阅读、方法得当,才能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品析推敲,锤炼语言积累

积累语言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运用能力能够反映其语言积累的状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准确感知和鉴赏语言的能力。

1.读中训练语感

古人云:“耳醉于音,心同其情。”学习语言,要认认真真地读、反反复复地读,通过读感悟语言、积累语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呢?

首先,读要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读准确通顺,细读要理解内容,精读要品析重点句段,熟读则要积累语言。其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读书实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读、品读和评议,不要用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个人的阅读实践。再次,读的形式要多样,引导方法要得当。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和课文特点,合理选用范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读前要有明确要求,读中要有细致指点,读后要有精当评议。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如诗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图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桂林山水深深的喜爱和陶醉之情。教学时我们可借助图片、录像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之后采用个人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之情。

2.品中锤炼语言

阅读教学应抓住课文中的精彩内容和精妙语言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细心体会标点、词语、句子,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如《凡卡》一文中,“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中的“捞”字能否换成“拿”字?通过换词品读,体会“捞”字运用的精当,感受老板的残暴和凡卡命运的悲惨。学生通过品读赏析文本不但能体会到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当,而且能更好地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四、读写结合,内化语言积累

1.模仿借鉴

语文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都是读写结合的精美范例。教师要抓住课文里精彩的部分,如课文中的内容、句子、段落等,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可以从句式、段落、篇章入手进行模仿借鉴,抓住课文中某一个细节进行模仿,学习语言表达、构段成文、过渡照应、描写议论、联想抒情的好处,也可以参照课文内容学习借鉴谋篇布局的方法。例如,《山中访友》一文有一个自然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好,飞流的瀑布!……”文中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不妨让学生模仿描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写法很有特点,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描写了不同季节的小兴安岭,学完之后可以让学生仿写《家乡的田野》或《我们的校园》。不论哪种形式的模仿,都要避免生搬硬套,要在模仿中求创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想象补白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句,引导学生在读文、嚼句、悟境中反复品味,深思感悟,用自己个性而灵动的想象来补充叙述。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运用。比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讲授嘎羧在江滩“凭吊战场”部分,可以抓住 “久久凝望江面”一句想象嘎羧看见了什么?抓住“龟形的礁石上亲了又亲”一句想象嘎羧又想到了什么?透过嘎羧的神态深入感悟其内心。又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 “我”刚进四合院看到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以及当时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在路上的空白,设计补白练习:如果你是肖复兴同学,一位普普通通的初中生,居然受到大作家叶圣陶先生的邀请,你的心情会怎样?请大家通过描述“我”走在路上的天气、心理活动、神情动作等,体会作者高兴、激动、紧张的心情。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参与体验、大胆想象,学生在说话、写话中积累了语言。

语言积累不是一时半刻之功,需长期循序渐进。阅读教学要有语言积累的意识,采用有效策略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禹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