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朱丽和朱丽娅

朱丽和朱丽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朱丽和朱丽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朱丽和朱丽娅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误读;改编;继承

文艺复兴时期天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自诞生以来,历经几个世纪,其魅力在艺术界仍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文学版、剧场版、电影版,各式各样的版本纷至沓来,为这部名剧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艺术空间。本文试图在多个层面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1998年电影版后现代激情篇)与莎翁文学原著的异同。

一、对传统的继承——与原文本的契合

首先,电影版剧情基本上都是按照文学原著改编的,讲的是在意大利的城市维洛那有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对立的家族,常常发生流血事件,但由于上帝的安排,蒙太古之子罗密欧与凯普莱特之女朱丽叶在晚会上竟然一见钟情,而后私订终身。可惜命运无情,家族仇恨以及一系列的误会导致一对有情人终于在悲痛中死在了一起。由于电影本身的性质,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现实场景和声色效果,而且好莱坞的影片大部分都是讲求大手笔、大规模化制作。其次,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见是偶然:为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舞会通知贵宾的仆人竟不认识通知单上的名字,罗密欧为他念诵时知道了这一消息,为了见到自己迷恋的美人罗瑟琳,罗密欧才决定冒险参加舞会,不想却见到了娇美、清纯的朱丽叶,两人一见钟情,成为悲剧的起因。提尔伯特怀疑罗密欧的身份,想要挑起一场争斗,但是朱丽叶的父亲很好客,阻止了他。再次,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朱丽叶曾说: “名字有什么? 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还不是一样芬芳。罗密欧要是不叫罗密欧,同样会那么可爱完美,这本来和名字没有关系。”罗密欧对于姓氏的态度更为激烈、率直:“你只要把我叫,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这段经典对白在电影中也有完整地提及。此外,罗密欧失手杀死朱丽叶的表兄提尔伯特也是偶然:罗密欧的好友茂丘西奥和提尔伯特口角,罗密欧劝阻,招致提尔伯特的咒骂和挑衅,罗密欧一再退让,激怒的茂丘西奥和提尔伯特拔剑相击,被提尔伯特刺死。悲愤的罗密欧冲上拼击,杀死了提尔伯特,于是被大公判决逐出维洛那城,成为悲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性的动因。另外,罗密欧最后服毒还是偶然,劳伦斯神父设计朱丽叶服药昏睡假死,然后送信通知流放的罗密欧,使两人一起远走他乡。但信未送到罗密欧先得到了朱丽叶死的传闻,遂秘密潜回维洛那,劳伦斯神父得知消息后,匆忙赶往墓地,而罗密欧已经进了墓穴,服毒死在即将苏醒的朱丽叶身边,这一切成为导致悲剧性结局的最后的直接原因。

二、后现代电影对原著的改编——经典与当代大众文化的融合电影版《罗》更注重了夸张手法的运用,使这部以悲剧收场的爱情剧增添了几分活泼调皮的色彩,因而也使作品更能引人入胜!如开场中蒙太古与凯普莱特家人之间的冲突,在电影版中得到大肆渲染,双方的激烈枪战将两家的仇恨凸显得淋漓尽致,凯普莱特夫人、奶妈与朱丽叶三人的出场更是夸张搞笑,凯普莱特夫人与奶妈跑上跑下夸张地大声呼喊着朱丽叶,似乎整个地球都回荡着她们的声音,而可爱美丽的朱丽叶却还在泳池里好不自在地游泳,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慌慌张张的凯普莱特夫人面前,整个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宴会中茂丘西奥穿着女式服装的大胆表演更是现代生活的一个特色。电影版除了语言,动作,还运用了其他更多的表现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饱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识,一个在鱼箱的这边,一个在鱼箱的另一边,在欣赏美丽画面的时刻眼睛与眼睛、脸庞与脸庞相遇了。这一幕充满着传奇浪漫色彩,而原创中二人的相遇则要直白多了。另外,罗密欧杀死提尔伯特的一幕也比原创要曲折和富有感染力。茂丘西奥因罗密欧而死亡使罗密欧痛苦至极,在近乎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将提尔伯特射死。整个过程的表演比原创更加摄人心魄。虽然电影版从表现技巧以及画面效果、视觉效果上胜于原创,但还是不及原创的唯美色彩。电影版给人生活化的感觉稍强,而原创的表现手法及无处不在的诗一般的优美语言使人感觉置身世外,唯美主义色彩更浓,在原创中不仅是主角语言优美,就连配角的语言也辞藻华丽,如开场中蒙太古担心罗密欧所说的一段话:“好多天的早上曾经有人在那边看见过他,用眼泪洒为清晨的露水,用长叹嘘成天空的云雾……”此外,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原著内容的时空位移,在影片开始,致辞者换成了新闻播音员,亲王换成了警长,长剑换成了手枪,古典乐换成了爵士乐和迪斯科,马车换成了轿车。电影在原作的框架内尽可能多地融入了现代的因素,所以在为我们熟悉的同时,总是时刻给人一种错位的感觉。再次,在影片中重点描述的有几个地方,在维洛那广场的械斗,凯普莱特家的晚会,朱丽叶窗台下的花园,凯普莱特家的墓地。此外,在凯普莱特家的花园里,限于电影本身特点,它简单的动作台词显然不能让人体会到原作中那种种美妙的比喻以及婉转缠绵的思绪:“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啊!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电影中的激情成分是足够了,两个人在泳池中卿卿我我,互诉衷肠,还不时来个双人花样泳,但是原作的韵味却体现不出来了。另外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就是在墓地的时候,在电影中换成了罗密欧在警察围追堵截中奔进了教堂。原作中罗密欧是要与帕里斯决斗的,并且把帕里斯杀了,为的是表现帕里斯其实是很爱朱丽叶的,而罗密欧的爱也是炽热盲目的,这样才符合莎翁对于人物的形象塑造,但在电影中删去了这个情节。此外,罗密欧直奔教堂后,对着心爱的人就喝下了毒药,而朱丽叶刚好在此刻醒来,这也是一处不同。还有就是原作中朱丽叶是对着劳伦斯神父和仆人自杀的,而电影却没有。这两处都有利于电影进行唯美主义的构图,塑造突出他们两人的生离死别,但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并非如此简单,它抽象化的本质甚至可以代表整个人流的内心世界,而电影版显然为了主题的单一,把原作形式化了,浓缩成为一个现代版的美国爱情故事,一个身在现代社会而理想却在古典时期的浪漫悲剧。在创造了巨大的商业震撼力的同时,却显得肤浅了。

三、电影改编背后的后现代文化逻辑——误读与“历史感的消失”“误读”用哈罗德·布鲁姆德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偏离”[1],在他看来:“文艺复兴以来,作为西方诗歌主要传统的富有成效的诗歌影响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焦虑、自救漫画式的历史,是歪曲的历史,反常的和随心所欲刻意去修正的历史,没有它,现代诗歌就根本不可能存在。”[2]《罗》的电影版通过背景和时空的改变——维罗纳的街头械斗被放置到了背景风起云涌充满悲彩的维罗纳海滩,戏中世仇根深蒂固,两家年青一代的激烈冲突完全是在枪战和车逐中展开,这是现代人运用莎士比亚式的瑰丽想象的一个典型情景,因此它成为后现代版的莎士比亚经典戏剧阐释。值得注意的是,改版电影虽然在人物的衣着装束和使用的角斗的武器方面、场景的设置、音乐背景的烘托等方面完全现代化甚至后现代化,表现为电影艺术的拼接,激烈的枪战和汽车追逐的场景,但是如前所述莎士比亚戏剧原作中的经典戏剧情景和戏剧独白和对白,基本保持不变,这一方面表现了电影再创作对于原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该剧戏剧魅力使然。作为电影艺术当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再度创作的空间,这无疑也是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当代阐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版《罗》具有现代流行动作片特色的打斗和枪战镜头完全颠覆了观众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浪漫爱情悲剧的期待。作为后现代艺术的电影艺术使得莎士比亚戏剧这一经典的文学作品走入了后现代审美视域,表现为一种深刻的本体不确定性,如电影开头直升机代表的当代警察文化,两大家族年轻家奴之间的械斗明显具有现代帮派火拼的色彩而非古老家族之间的世仇,代表当代社会文明的汽车、手枪等道具的频繁使用表现出反精英主义倾向。后现代作为资本主义晚期的文化逻辑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历史感的消失”,电影版《罗》的最大特色就是把莎士比亚原作的16世纪历史背景推进到20世纪,这样一个凄美古老的故事就后现代化了,“后现代文化给人一种缺乏深度的全新感觉,这种‘无深度感’……能在当前社会以‘形象’及 ‘模拟体’为主导的新文化形式中经验到……”[3]433詹明信认为:“后现代文化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情感状态——我称之为情感的‘强度’,我认为可以追溯到‘崇高’的美学观”[3]443。电影版除了语言、动作,还运用了其他更多的表现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饱满,加重浪漫主义的“强度”,如罗密欧杀死提尔伯特的一幕也比原创要曲折和富有感染力。茂丘西奥因罗密欧而死亡使罗密欧痛苦至极,在近乎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将提尔伯特射死。整个过程的表演比原创更加摄人心魄。

四、结语

总之,无论是原创还是电影版,总是令人百读不厌,百看不烦。即使存在一些外在的差别,但它们拥有着共同的灵魂,即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引着人类向往的浪漫爱情而显得格外凄美,也表达出人们对和平的期盼,而仇恨的火焰只会让人们付出惨痛的代价!运用后现代拍摄手法的电影版《罗》对原著的改编体现了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所谓的“互文性”,即“表示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与另一个符号系统之间的互换”[4]450。笔者认为,原剧诸多层面与原作相比发生了“位移”,是一种基于原作的“偏离”,是“从一个符号系统到另一个符号系统的转移”[4]450。历史与当下在“继承”和“误读”中冲突和融合,呈现为银幕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注:文中原剧引文翻译皆出自《莎士比亚全集第四卷》(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文献]

[1] Bloom Harold.A Map of Misreading[M].New York:Oxford UP,1975:93.

[2] 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 [M].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

[3]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张旭东,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M].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33.

朱丽和朱丽娅范文第2篇

导演:吉尔・约格尔

主演:朱丽娅・斯蒂尔斯

希斯・莱杰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类型:喜剧 青春 剧情

关于电影

10Things I Hate AboutYou

I hate the way you talk to me.and the way you cutyour hair.

I hate the way you drive my car.

I hate it when you stare.

I hate your big dumb combat boots,and the wayyou read my mind.

I hate you so much it makes me sick;it evenmakes me rhyme.

I hate it I hate the way you’re always right.

I hate it when you lie.

I hate it when you make me laugh,even worsewhen you make me cry.

I hate it that you’re not around,and the fact thatyou didn’t call.

But mostly

I hate the way I don’t hate you.

Not even close,not even a little bit,not ever at all.

故事概况

毕安卡是全校公认的甜心宝贝,可事实上,她甚至未有过一次约会――毕安卡的老爸对女儿的管教极尽苛刻,男生们只能对她望而却步。

在女儿的不断抗议下,老爸终于做了“让步”,他声明,毕安卡可以约会,只要她的姐姐凯特也去。听到这个消息,暗恋毕安卡的喀麦隆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找到能和凯特约会的人。千挑万选之下,他找到派特里克帮忙。

凯特可是人人眼中的怪物啊,仿佛愤世嫉俗般,对任何人和事都有一股不满的情绪。要让约会顺利进行,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还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酷”,酷的角色,酷的音乐,酷的台词,当一部电影将青春、流行音乐等现代元素以及莎士比亚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本身就是对“酷”进行了全新的定义。

――长眼毛

希斯・莱杰已经离开很久了,而电影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让你见到已经永远离开的人,然后在心里默默地想念。很早之前看过这部电影,仅仅作为朱丽娅众多青春片中的一部,然后像其他的浪漫爱情喜剧那样被后来的影片覆盖掉。

――Iucifer

朱丽和朱丽娅范文第3篇

[关键词]爱丽丝・门罗;生态女性主义;男性与女性

[作者简介]朱秋荻(1982―),女,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江西南昌330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江西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爱丽丝・门罗小说研究”

爱丽丝・门罗在加拿大女作家里享有非常高的声誉,从她发表的第一部小说集以来,已创作了10多部作品,获得了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她的作品被译成了10多种文字,得到各大媒体与读者的喜爱。爱丽丝・门罗荣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

爱丽丝・门罗的小说主要是由女性担任主人公角色,呐性的角度来对整个社会现象进行诠释。这些人物的形象中,细看都藏有作者自己的一些痕迹。就从小说《逃离》中女性主人公形象看,门罗所表达的是较为温和的社会观点。主人公有抗争,有与男性强权的反抗,也是用相对平和的手法来处理。她没有一些偏激女性作家身上所散发出的反叛、激进气息,更多的表达了理性、平和。用第三者的口吻直述事物的发展,就像照镜子,让读者看到自己的生活。门罗作品的一个常见主题(尤其早期作品)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对自己的家庭和成长的小镇时的两难处境。

短篇小说《逃离》是门罗的代表作,由8个短篇故事组成,分别为《机缘》、《匆匆》、《沉寂》、《激情》、《侵犯》、《播弄》、《法力》。其中《机缘》、《匆匆》、《沉寂》讲的是朱丽叶的故事,其它故事都分别有一个主角。八个故事都隐隐被一个概念、一种气质统一,人物的生活背景、遭遇、情感也多有近似,八个故事并无隔离之感,气韵也无被阻断,混在一起组成了长卷。

一、男权环境视域下的女性角色

在《逃离》小说集中,门罗表现出了与其它女性作家的不同之处,她为读者描述了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比如:卡拉、朱丽叶、格雷斯、劳莲、若冰,当中的每一个主人公在其社会阶层中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自身所处的环境都有自己的想法。她们在逃离中表现是对固有家族和父权和母权关系的不认可以及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但是这样的改变举步维艰。

在《逃离》故事中的另一位18岁女主人公卡拉,是一位家庭主妇,与自己的丈夫经营着一家马场。马场的经营状态并不好,丈夫克拉克不但脾气火爆还常与人发生争执。一次在药店插老太太的队,药店收银员指出老太太是病人的情况下,他不但不退让还提出了更加无理的要求,谎称自己也是病患,要求药店经理赔礼道歉。还有一次咖啡店优惠活动结束,却要求店家给与优惠。作者并没有花很多的笔墨来正面描写丈夫克拉克,所有的描写都是通过卡拉的视角来进行的。所有这些让读者能快速、清晰的感受到她丈夫的强权和颓废的现状,进而对卡拉的处境和无奈感同身受。

所以当卡拉无法认同克拉克要挟西尔维亚的想法时,选择逃离马场,踏上大巴车的时候,读者非常能够理解卡拉内心的挣扎与选择。并且支持她离开的选择。在西尔维亚的帮助下似乎一切都非常完美,新的地点已经选好了,有认识的人可以投奔,甚至还有一份很有把握能应聘上的工作。读者此刻感觉自己似乎已经看到了卡拉美好的前程。但是,作者笔风一转,在出走的路上,卡拉想起十八岁出走的那次,心中的惶惑不安之感无限放大。结果,她匆匆忙忙下车,又狼狈不堪给丈夫打了电话,让他来接自己,重新回到马场的房子里,一切回到了原点,卡拉的逃离,是自我追寻的一种失败。雨季结束了,天气变好了,马场的生意也变好了。这场努力最终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闹剧。

在小说《匆匆》中,山姆是以一个很具特色的父权形象出现,朱丽叶行事独特,这是让山姆非常担忧的事情。虽然他在很多方面的想法也非常的独特,比如说辞去多年的教师职务,专职从事农场的建设,打算以卖菜为生。但是作为父亲的角色,他还是希望女儿和其它家的平常孩子一样,过着传统的、标准化的生活。

《侵犯》小说中父亲哈里,平时对劳莲平和、平等,但在开初因为害怕劳莲的出生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极力反对劳莲的出生。在是否参加婴儿的告别仪式上,父权占了上峰,劳莲在这件事上,充分认识到了父权的威严。父权主持一切,女儿大部分与生俱来就在他们的注视之下,得不到平等甚至尊重,父权和女儿的位置划分清楚无法撼动。

二、女性自我意识的构建

在《逃离》小说中卡拉与丈夫克拉克的第一次感情冲突是小羊弗洛拉的失踪,卡拉对小羊的走失非常痛苦,弗洛拉是卡拉在马场生活中的唯一一抹亮色,不论是养的三匹马,还是克拉克对她的态度都是不冷不热,只有弗洛拉对她非常的亲近。所以卡拉对弗洛拉的感情非常的不一样。可是丈夫对卡拉的这种情绪完全不能理解。当卡拉去和西尔维亚交谈的时候就产生了离开这里的念头。西尔维亚与卡拉谈论有关卡拉离开后该如何生活,在憧憬未来,想象今后可以拥有的生活和工作,这是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西尔维娅是卡拉生活遭遇的目击者和参与者,卡拉的青春和遭遇唤起了她内心的柔情,她乐意为这个年青的女孩提供她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她能够去寻找未来。这也是西尔维娅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

《匆匆》中的朱丽叶是一个有很高学识的社会青年,她向往掌控自己生活又缺乏自控能力,她自尊性很强,又不知不觉地常常不能自拔。在火车上,莫名的与车上所见的陌生男人产生感情。因为一封言语不详的信件就找上门去与男人合住,明知男人有很多感情的纠葛还是留下来。最后在生了女儿之后,又独自养育。成为母亲后,她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觉醒。在事业上所有的事情都显得非常的顺利,朱丽叶为专栏作家,常在公众场合与不同的人讨论信仰问题,良好的教育与雄辩的口才让她在事业上发展良好。

三、逃离与回归

《逃离》小说中最后,所有的日子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卡拉“不再朝那一带走了,她抵抗着那样做的诱惑。”就这样在出离之后,又慢慢回归,一代一代的又这样生活下去,无处可逃。

《机缘》中的朱丽叶在学业方向表现优异,但因为她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在学校里教授对她的努力并不太赞赏,父母对于她的行为,视之为怪异,为她感到非常的担心。在社会上,她选择了古典文学这门课程,她的这种行为更是视之为不可理解,被大家孤立起来,诸如此类,虽然随着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已有所不同,已不能完全的盖棺定论,但是从这些文本反映出来的事实证明问题依然存在。于是逐渐具有了反抗意识,开始从现实中找到存在的价值。

在门罗小说中,所有的女主人公都曾有快乐、美好的向往,想象着能逃离现在的生活,一次次的悲伤地认为生活里总是有她自认为的成功与快乐。我们都是这其中的一分子,不论是逃离、还是出走,最后的结局总是让人失望。主人公都在向往着未来的生活,逃离现在所认为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不愉快的经历,总想着追逐自己理想中的完美与自由。但是快乐总是在远处的,是海市蜃楼,只有现实和回归才是真实的。没有了现实的支持,生活的网无处不在,只有归来才能远离平庸。深入自己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淬炼,才能得到生活的真谛,这才是生命中最佳的归宿。

总之,门罗在她的小说中用语言描写出了一张女性探寻自我的空间图,家庭是女性生活的主战场。是证明女性的价值所在,在这个不够完善的空间内,女性无法永远的逃离,即使短暂的离开,最后也要回归家庭,坦然的接受现实生活。真实的生活远远达不到美好,总是有所遗憾的。门罗在她的作品中孜孜不倦的探寻如何将现实与梦想融合,当中的矛盾真实反映出了生活的实质。作品中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描述,反映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束佳.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08,(1).

朱丽和朱丽娅范文第4篇

这是她在电影中的一段自白,然而,生活中的她却没有走向悲哀。如今42岁的朱莉娅・罗伯茨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每拍一部电影就换一个男朋友”的极度没有安全的女子。身为一个3岁儿子(亨利・莫德)以及一对龙凤胎(女儿海泽尔和儿子费纳斯)的母亲,她已经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2006年息影以来,她一直本分的生活在位于加州小城威尼斯的家中,过着一个普通家庭妇女的田园生活,在家相夫教子就是她每天最大的成就。她曾经忧愁的对着记者说,“要是我每天不用离开自己的家那该多好!现在我每天必做的事就是看报纸,因为那上面会说:罗伯茨要和里察・基尔结婚了;罗伯茨和丹尼尔・戴・刘易斯约会了;她还和约翰・F・肯尼迪甚至还有罗伯特・德尼罗混在一起。”如今她住在一个靠近海边的简朴却精致的房子里,穿着简单的T恤,针织长裤,赭色长发随意披散。很容易让人忘了这个家常打扮的女人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女星――过去21年里获得过3次奥斯卡提名,赢得一次奥斯卡,她的身价是每部电影2500万美元,是当时片酬最高的女演员。而在多年演艺生涯中,她已经创造了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但是对她来说这些数字都不是最重要的,她的丈夫――电影摄影师丹尼・莫德、3个孩子才是她最看重的。

她和丈夫在2000年认识,之前他已经是资深电影摄像师,她们在一起合作电影的时候擦出火花。这一次她不再像过去一样,屡次成为“落跑新娘”。他们高调秀恩爱,并以一种从没有过的方式淡出荧屏,只为爱一个男人。

“嫁给丹尼是我一生最正确的决定。我总希望在他面前尽量漂亮,他有一股创造力,让我总喜欢呆在他身边,很多人陷入爱情是被对方的外表、气质吸引,但我爱上他是因为他的创造力。很多时候一个男人在精神层面上和你在一个高度,但你会觉得灵魂上并不能连在一起,而丹尼完全满足我一切条件。每天他回家前我会这样做(用双手掐自己的脸颊),只为了在他眼前能漂亮一些,嫁给他是我一生最正确的决定,我全身上下都知道:他就是我最喜欢的男人!”正是这个男人让她在做了几次“逃跑新娘”后彻底的稳定下来。她笑着说:“我相信自己拥有幸福的命运。这完全是精神层面的说法,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明白的命运,你必须听从命运。我经历过很多痛苦的事,还是小女孩时父亲就去世,还有其他事,但我始终知道自己拥有幸福的命运,哪怕是在恐怖的事情中。你也应该不时说服自己相信这一点,这样就能一次又一次胜利。就像今天我可以穿着家常服在这里,过几天就会登上杂志封面,厨房里有人煮好吃的,这就是幸福,我心怀感激。”

她工作

“从19岁起我就开始减肥,也就是说我从来就没吃饱过。我曾经有过几个不错的男友,其中还有一个打过我。每一次当我伤心脆弱的时候,各大媒体就在这个时候大篇幅的报道我所谓糜烂的生活,正是数以百万次的打击,才打造出如今的我。”――影片《诺丁山》中,朱莉娅・罗伯茨扮演的女明星提到作为一个电影明星的苦楚时,无可奈何的说了这段话。

2009年,她重返荧幕,带着全新的电影《口是心非》再度杀入竞争激烈的好莱坞。故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他们分别为两家竞争激烈的公司担任商业间谍,最终两人联合起来策划了一个周密的计划,骗过公司以偷取一件价值不菲的产品。该片情节有点《史密斯夫妇》的味道,但是,就像朱莉娅之前拍过的那些浪漫喜剧电影一样,她的演技,永远都在其毫无防备的美丽笑容之下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这也造就了大众对其笑容的最高评价――当你看见她的笑脸,仿佛就听到了那句美国最经典的话:明天又会有一轮新的太阳!

朱莉娅・罗伯茨于1967年10月28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斯米尔纳的一个演员之家,哥哥是演员,母亲曾创办过一个编剧创作室。罗伯茨很快就成长为一个漂亮迷人的少女。中学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的她决定继承家庭传统,向演艺界发展。她来到纽约寻找机会,她漂亮的容貌,修长的大腿,迷人的微笑,帮了她不少忙。她开始在一些低成本的电影中扮演角色。

从影21年,她演了大概20部电影,1986年进入了好莱坞的第一部片子《血红》已让大家认识了这个漂亮的大嘴姑娘,1988在《神秘的馅饼》(Mystic pizza)中她饰演倔强、性感的女招待首次获得评论界的好评。之后《钢木兰花》(Steel magnolias)一片使罗伯茨功成名就,她扮演了一个患糖尿病却与病魔不懈斗争的年青女子,为此她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和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并迅速赢得一大批喜欢她的影迷。而朱莉娅电影表演事业上最大的成功,是她1990年所拍的标志性影片《风月俏佳人》(Pretty Woman),使她获得奥斯卡提名,同时获人民选择奖最受喜爱女演员奖。

尝试虽多,然而罗伯茨并没有因此为观众留下一个深刻的记忆,这些角色虽然不俗,却缺少个性和与众不同的东西,人们在其中只看到了罗伯茨作为“漂亮女人”所展示出的漂亮迷人。如导演们所言,罗伯茨很聪明,但却是个任性、肤浅的演员,她很适合演那些浪漫激情的情节角色,却无法造成一种令人难忘的深度和内涵。如果她不能在演技上提高自己,她就永远只能作一个偶像红星,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明星演员。

朱丽和朱丽娅范文第5篇

爱美的准妈妈总是有些担心怀孕后自己白皙的脸庞会被黄褐斑“入侵”。研究表明,黄褐斑的形成与孕期饮食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准妈妈的饮食中缺少谷胱甘肽,皮肤内的酪氨酸酶活性就会增加,引起黄褐斑可能性就会增加。下面我们推荐的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爱美您不妨试试。

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猕猴桃 抗斑指数:

各类新鲜蔬菜 抗斑指数:

黄豆 抗斑指数:

牛奶 抗斑指数:

西红柿 抗斑指数:

柠檬 抗斑指数:

带谷皮类食物 抗斑指数:

水洗过的餐具自然晾干好

有的人认为自来水是生水,凡是自来水洗过的餐具都要用抹布擦干。其实,经自来水洗过的物品只要晾干基本上是干净的,用抹布去擦将抹布上的细菌带到洗净物上,反倒弄巧成拙。

生姜帮你减轻妊娠反应

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食用少量生姜可以减轻孕妇的妊娠反应。维生素B6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妊娠反应的口服药,研究证明,姜的作用与维生素B6很接近。这样看来,妊娠妇女又多了一种帮助应付妊娠反应的选择。

伊能静携子移居上海

伊能静和庾澄庆一家七口4月初举家移居上海,伊能静表示:“小哈利3岁了,我又离不开他,上半年在内地我要出演周璇,所以干脆把他带到上海去。”以前伊能静到内地拍戏,小哈利都留在台湾,伊能静表示:“因为有媒体说我没有尽到责任照顾哈利,长年‘抛夫弃子’忙工作,我实在无法忍受。而且,庾妈妈很喜欢上海。”事实上,庾澄庆去年在上海买了第一栋房子,最近和伊能静又买了第二栋,而庾澄庆也马上要在内地拍电视剧,伊能静的舞台剧下个月开始在上海排练,夫妻两人演艺重心逐步移到内地,全家五口加上两个管家,举家移居上海对一家人都有利。

饭岛爱拟借腹生子养外国宝宝

饭岛爱在受访时表示,今年要送给自己的31岁生日礼物是冷冻保存自己的卵子,将来还计划购买资优西方人的,找个孕母生个棕发、蓝眼的外国宝宝。饭岛爱说,自己若怀孕的话一定会变得神经衰弱,所以要找一个孕母,再向美国太空总署(NASA)买超级资优,那么一定可以生个比自己聪明的小孩。饭岛爱也形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提供者,她希望对方最好要有蓝色或绿色的眼睛、棕发,智商和运动神经则不用好得太离谱,否则小孩讲些听不懂的话也挺麻烦的。

朱丽娅・罗伯茨参加母婴班 高薪聘请FBI当保姆

刚当上妈妈的好莱坞女星朱丽娅・罗伯茨首次带自己的龙凤胎子女亮相参加母婴班的学习,这位女星对儿女十分保护。由于罗伯茨过分紧张自己的一对儿女,因此她高薪聘请了曾经在克林顿政府担任特勤人员、身手矫捷有空手道黑带的黑人保姆,住进她的豪宅一起照顾婴儿。一家人出门的时候,除了这位保姆随行,还有一名男保镖、一名助理,总共是5个大人带着两个小孩一起出行,声势浩大。

敬宫爱子:3岁小公主有望成为天皇继承人

香火不旺,后继乏人成为困扰日本皇室的一大难题。日本有可能修改法律,让女性也能成为皇位继承人。这样,今年只有3岁的小公主敬宫爱子将可能成为二战以后第一位女天皇。爱子是德仁皇太子和太子妃小和田雅子的女儿,今年才3岁。如果消息属实,爱子将成为她的父亲德仁之后王位的第二继承人,从而成为第一位现代女天皇,也是日本1500多年历史上第9位女天皇。历史上的8位女天皇都是过渡性的,她们的皇位很快被男性继承人取代。

张学友秘密添丁

张学友与罗美薇结婚多年,育有一个女儿张瑶华,二人一直渴望再添个孩子,罗美薇终于成功再度怀孕,并于日前秘密入院生BB,张家上下为此事高兴不已。不但老人家及学友高兴,连今年只有四岁的瑶华,知道自己多了一个弟妹,小小年纪的她亦感到非常兴奋,不过为免骚扰,学友把太太入院的事处理得非常保密。

给婴儿吃肉的加工窍门

肉类纤维较粗,宝宝食用后不易消化,可将其与牛奶或奶油拌匀,放入绞肉机内绞碎;如是鸡肉,可和香蕉、牛奶一块放入果汁机搅拌,会使肉质更细滑可口,使婴儿吞咽起来更轻松。

另外,还可以用肉末蒸鸡蛋,或放到稀饭、米粉中,再加点青菜等等,做成肉末粥,是很好的办法。

朱丽和朱丽娅范文第6篇

出生于1991年的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妮科莱塔・曼尼即将在今年9月从芭蕾的故乡意大利来到广州大剧院,和她的男朋友、1994年出生的提莫菲・安德烈亚申科主演首场“芭蕾之冠”――芭蕾舞剧《吉赛尔》。

虽然身为“90后”,但是主演过多部舞剧的曼尼已经是斯卡拉名副其实的明星:《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堂吉诃德》《葛蓓莉娅》《灰姑娘》,更不用说这次她将在两晚分别饰演女主角吉赛尔和女二号鬼王米尔达,该剧被誉为“芭蕾之冠”――《吉赛尔》。

浪漫芭蕾时期的最高成就《吉赛尔》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年轻俊美的伯爵伪装成乡村青年,与美丽的乡村女孩吉赛尔一见钟情,当获知恋人真实身份并了解到他早有婚配后,吉赛尔心碎而亡;伯爵心怀愧疚,前往扫墓,却陷入了一群维丽女鬼的包围,她们命令他不断跳舞,直至耗尽生命;吉赛尔的魂魄处处相护,最终等来了黎明的钟声……

吉赛尔被称为“芭蕾伶娜的试金石”,是让芭蕾女演员们既心怀憧憬、又心存敬畏的角色。剧中吉赛尔的角色反差极大:第一幕的吉赛尔原是位青春少女,后因得知心上人的欺瞒,陷入癫狂――这段戏剧表演是让人津津乐道、最能体现演员演技的芭蕾名段;而第二幕的吉赛尔已化身芳魂,在动作上不仅要迅捷轻盈,更要落地无声,这是对演员技术的严格考验。 “大提琴圣经”与当代极简美学的诗意碰撞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当代著名编导海恩兹・史波利的作品。他将巴赫为大提琴写就的“大提琴圣经”――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重新排列组合,写意地用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表现出音乐美、人体美、动态美的瞬间。

朱丽和朱丽娅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互文性对话哲学

互文性,作为一种文本理论概念,是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最先提出的,互文性理论也就是文本间性理论,是关于文本之间对话关系的理论,正如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书中提出的那样,“任何作品的本文都象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她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强调此一文本的生成与其他文本之间关系的不可脱离。但是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并非凭空而创造出的,她提出这个术语的直接学术思想来源于巴赫金的“对话”思想。

巴赫金认为,作品的意义既不在作者也不在作品,而在于作者和作品的对话过程中,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不是作为创世者的上帝与他的创造物之间的关系,而是平等依存的关系。尤其在分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提出了“复调”、“双声”的问题,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存在着作者与人物、人物与人物、人物与自己的内心等之间的对话,并对“对话”本身进行了分析,从而使“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使作者与主人公、人物与人物之间呈现一种开放性的关系,这体现在他对陀斯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认识中,“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而传统的“独白”式的小说只能使作品呈现一种“同声齐唱”的特点,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里,文本能形成一种“大型对话”的情景。

巴赫金认为:整个文学活动犹如一场大型对话,作品就是其间的一个表述。作品与作品犹如言语交际中的对话与对话一样,彼此间不是漠不关心和独立自足的,而是彼此熟悉,相互反映的。他说:“文本只有在与其他文本(语境)的相互关联中才有生命。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一个对话或应答,只有在诸文本之间的这一接触点上,才能迸发出火花,它或烛照过去和未来,使该文本进入对话之中。”在这里,巴赫金把文本看作是一种表述,文本内部诸要素之间,文本与文本之间都充斥着对话性,文本的涵义也只有在对话中才能现实化,一切意义只有在对话中才能产生。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最直接的就是针对索绪尔以来的二元对立的语言观提出的,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总体特征就是,把语言作为一种完整的形式,作为统一的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其强调语言的共时性,就是强调语言的当前的结构属性,也即是语言系统的完整性。后续的结构主义者在很大程度上强调文本的“自足”性,文本以一种强势与读者对话,文本处于绝对的优势,读者作为主体性的存在,其主体性遭到了削弱,借用福柯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是用人,而是用无作者思想、无主体意识、无同一理论来代替神。”

巴赫金在对文本的剖析过程中,排除了结构主义的封闭观念,把文本的真正本质界定为生活事件。人带着他做人的特性,总是在表现自己(在说话),亦即创造文本。巴赫金虽然没有使用“互文性”或“文本间性”的概念,但在他的实际研究中,却一直在使用文本间性理论,他一直在强调的文本的意义不是产生于文本自身,而是产生于文本与其他 文本(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之中,这是文本间性理论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巴赫金总是把文本/文化关系放置在其理论的建基点上。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受到苏格拉底对话思想的影响,苏格拉底认为关于客体、本质、真理等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种存在的根据不在于外界的某一自然实体,而在于人自身,在于主体的理性方面,因此人要获得确定的知识,首先要“自知”,要认识到理性的力量,以此获得包括美在内的真理性知识。但是要获得“真理”,人们目之所视、耳之所闻、味之所觉、肤之所触无不都是感性的东西,于是,苏格拉底决心以“精神助产术”来启发人们认识到理性的力量,以便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真理。他的所谓“助产术”就是对话辩论:在这个过程中,他以一个“无知者”的面貌与他人自由辩论,这个“无知者”持有一种平等身份展开与另一个主体的精神交流,两个平等的主体身份的具备,已经使“对话”正式出现。但是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作为探求知识的方法而存在的,表现为获得知识与真理的一种对话形式,“苏格拉底式真理是一种来自众多说话者之间对话关系的产物。”严格说来,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对话。巴赫金认为苏格拉底用对话方法寻求真理,与郑重的独白对立起来,而他自己也同样认为:“真理不是产生和存在于某个人的头脑里的,他是在共同寻求真理的人们之间诞生的,是在他们的对话交际过程中诞生的。”巴赫金将苏格拉底的对话思想应用到诗学的思考当中,提出了对话诗学的思想。

对话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巴赫金的突出贡献就是率先从言语、小说叙事结构等方面探讨多种形式的对话功能,超越了形式主义静态、封闭的研究模式,开启了对文本结构以及文本之间关系的动态研究过程。克里斯蒂娃则继承并发展了巴赫金的理论思想,她不仅阐述了巴赫金所谈到的语言的固有对话性、文本表意手段与叙述中的多种对话原则,而且还从词语地位的概念入手,探讨了词语/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并把它引入文学理论中。其提出的互文性理论,也即是文本间性理论,是关于文本间的对话关系的理论。

参考文献:

[1][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朱立元.符号学:意义分析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947.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4.

[3]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5.

[4]刘雨.巴赫金对话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对话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07.

朱丽和朱丽娅范文第8篇

一枝康乃馨,一句“妈妈,您辛苦了!”请别忘了在这一天,让母亲昔日失去光泽的脸上绽开幸福的笑容。

Mother"sDaywasfirstsuggestedintheUnitedStatesin1872byJuliaWardHoweasadaydedicatedtopeace.AcampaigntoestablishaNationalMother"sDaywasbegunin1907.Itwassuccessful,by1911Mother"sDaywascelebratedinalmosteverystateinrecognitionof[1]theinfluencemothershaveinthemakingofbettercitizens.

In1914,PresidentWoodrowWilsonproclaimedthatthebirthdayofMrs.AnnaReevesJarvis,the"motherofMother"sDay[2]",wouldbecometheNationalMother"sDayoftheUnitedStates.Andthatfromthenon,thesecondSundayinMaywouldbeMother"sDayinmemoryoftheworkMrs.JarvishaddonetobringfamiliestogetheraftertheCivilwar,herworktobringthewholeNorthandSouthtogether,herworktohonorallthemothersofAmericathroughouthistoryandonintothefuture,butmostofalltohonorMrs.AnnaReevesJarvisasAmerica"sNationalMother.PresidentWilsonaskedthattheAmericanpeopleflytheUnitedStatesflagfrompublicbuildingsandhomesonthatdayashesaid,asapublicexpressionofourloveandreverence[3]forthemothersofourcountry.

Well,whatvalueisMother"sDaynow?AstheCongresssaidin1914,itremindspeopleof[4]theinfluencemothershavehadinthemakingofbettercitizens.Jarviswasonesuchmother.OnMother"sDaymuchattentionisgiventotheimportantpartthateachmotherplaysingivingherchildrenasenseofwhatisrightandwhatiswrong,whatisgoodbehaviorandwhatisbad.

Iftheobservances[5]ofMother"sDaycaneveninasmallwayremindmothersofthis,thenthisdaywillhelpboththefamiliesandthewholecountry.版权所有

1872年,美国的朱丽娅·伍德·霍夫提出设立母亲节的建议,用以纪念和平。继而1907年,人们掀起了一场设立国家母亲节的运动。这项运动取得了成功,到1911年的时候,美国几乎每个州都开始庆祝母亲节,以表达对母亲们在塑造良好公民方面所做出努力的肯定。

1914年,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宣布"母亲节之母"安娜·瑞斯文·杰文斯夫人的生日为"美国国家母亲节"。从那时起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都是母亲节,以纪念在内战结束后杰文斯夫人在使家庭团聚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她的工作使美国南北得以统一,她的工作给历史上所有美国母亲都带来荣誉,这种荣誉会一直继续下去。但是这个节日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感谢被人们尊称为"国母"的--安娜·瑞斯文·杰文斯夫人。威尔逊总统要求,在母亲节那一天,各个公众建筑和每家每户都要挂美国国旗,他说,这是对全国所有的母亲公开表示我们的尊敬和爱戴。

那么,现在母亲节的价值是什么呢?首先,就像在一九一四年国会所宣称的一样,他提醒人们母亲在塑造良好公民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杰文斯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在母亲节人们更加关注每个母亲是否真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会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如果庆祝母亲节能在提醒母亲们自身责任重大方面起到哪怕一点点作用的话,那么这一天也是有助于家庭和整个社会的。

注释:

1.inrecognitionof:对……的认可、褒扬。例如:Pleaseacceptthischequeinrecognitionofyourservices.请收下这张支票作为酬劳。

2.motherofMother"sDay:母亲节之母。Mrs.AnnaReevesJarvis早在1907年就发起设母亲节的运动,所以她被称为为"母亲节之母"。

3.reverence:尊敬、爱戴。有时还可以在前面加冠词a,例如:show(a)deeprespecttosomeone向某人表达深挚的崇敬之意。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