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毕业诗歌

毕业诗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毕业诗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毕业诗歌范文第1篇

注定是一个蓝色的季节

因为我们就要毕业

摆在眼前的

是看得见的离别

曾经天真的以为

四年的时光会很长

可竟然

就这样匆匆而过

还记得

初见时的矜持

军训时嘹亮的口号

依然在我们的耳边回响

还记得

那些球场上的身影

湖边野炊的欢歌

还有那些形形的比赛

我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我们有过苦闷

也有过彷徨

我们有过欢乐

也有过悲伤

我们曾高谈阔论

梦想在天际飞翔

我们曾共同努力

只为了曾经的梦想

我们也曾气馁

可最终都没有放弃希望

再看一眼吧

这可爱的地方

我们的记忆

洒满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的一切

都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喧闹的寝室

静默的图书馆

不菲的食堂

还有鸟鸣清脆的后山

绿松林中松子香

从此以后

清晨的朝阳

不再照耀匆匆的脚步

夜晚的清辉

不再见证浪漫的时光

就让这一切都过去吧

我们已有了新的向往

走过青涩的岁月

我们迎来了成熟的时节

跨过独木桥的小路上

通往的是广阔的原野

我们是鱼

就不会迷恋天空的蔚蓝

毕业诗歌范文第2篇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①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

② 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7.⑴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 分)

⑵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近些年来,“古诗词”一直备受各地语文中考试卷的青睐。古诗词之所以“受宠”,笔者以为,古诗词赏析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鉴赏的能力,又能检测学生的概括、想象和表达的能力。江苏泰州市中考古诗词赏析范围依然不局限于《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而向课外延伸,重点考查学生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下面,以泰州卷的古诗词为例,谈谈我们的感受和发现:

一、命题者的层面――考题以主观题形式来考查,更能突出学生的鉴赏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泰州卷的古诗赏析题分值一直定位在6分,且以主观题形式来设题,涉及考点可谓众多。这是典型的诗歌赏析综合题,如第一小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第二小题表面看来是对诗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但要答好此题,又必须建立在对整首诗歌内容的认识基础上,同时,还必须抓住关键句来作答,要求显然已超过第一小题。第三小题明显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一种界定,问题问得确实比较大,但有了第二小题的铺垫,加之如果我们再能结合注释,结合诗中重要句子的品析,也是能水到渠成地找到作答的落脚点的。故这三道小题由易到难,具有明显的梯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题与《课标》要求高度吻合贴切。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秉承这种理念。

二、师生学习层面――平时多加强有效阅读和针对性的指导,可提升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有意识地及时总结一些阅读感受和方法,并由此上升为一种习惯的话,久而久之,学生的鉴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常见的步骤不可忽视。①看类型。杜甫的这首《不见》应属于质朴之诗,表达的主题也是我们平时常见的对挚友的深情。从诗歌的内容看,古典诗歌常见考查类型不外乎送别类、怀古类、闲适类、民生类、爱情类、思想怀人类、战争边塞类、托物言志类、借景抒情类等等。②找意象。比如说,梅、兰、荷、柳、笛声、梧桐、鸿雁、日落、杜鹃等等,这些在诗歌中都是有各自的寓意的。③定感情。意象找到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④找技巧。一首诗写得好与坏,与它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⑤下结论。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⑥品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常常有刚健、苍凉、旷达、沉郁、缠绵、恬淡、凄美、含蓄等等。

平时多做这种归纳、总结,并不断充实、更新的话,相信在提高应试和答题能力的同时,更能大大地提升我们自身的古诗文素养,特别是欣赏和审美情趣的养成和提高。

【举一反三】

【浙江省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乌市卷)】

1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4分)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

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2分)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江西省2011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9-10题。(4分)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9.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2分)

10.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2分)

・【参考答案】

【泰州市二O 一一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7.(1)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1分)

(2)“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3分,答到“怀才不遇”或“疏狂自放”得1分;答到“才华横溢”得1分;结合具体词句解答得1分)

(3)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答到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浙江省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乌市卷)】

15. (1) “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2分,意思对即给分)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2分,意思对即给分)

【江西省2011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毕业诗歌范文第3篇

几位风度翩翩的主持人神采奕奕的踏上了舞台,以优美婉转的语言让今天的节目拉开了隐形的序幕。

闭上眼睛,细细倾听同学们的朗诵,仿佛在聆听一首美妙的合唱。

六年三班的同学朗诵的诗歌柔美轻巧,犹如一只只轻盈的小燕子翩翩起舞,跳出了令人愉悦的舞蹈。六年四班的同学朗诵的诗歌,仿佛一只淘气的小猫,它那令人捉摸不透的脾气,时而柔顺高雅,时而顽皮可爱。六年五班的同学朗诵的诗歌,宛如一条清澈的小溪,丁冬丁冬的流水声是扬琴的歌声,是妈妈的叮咛,那么美妙清脆!还有六班同学们的诗歌,轻柔的白云;七班同学们的诗歌,妈妈给予我们的温暖;一班同学们的诗歌,新年的钟声轻轻敲响;二班同学们的诗歌,雄伟的石龙……

同学们的诗歌已编织出了一曲曲优雅的音乐。

毕业诗歌范文第4篇

刘坤想都想不到,自己的第一本处女诗集在贵州威宁师范学校竟被抢购一空。买书的有同学,有老师,连学校的许多领导也纷纷挤进了买书的人群中。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刚刚从乌蒙山崛起,但他已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刘坤为什么能赢得如此之多的读者呢?原因有二:首先,刘坤是乌蒙人,是贵州威宁师范学校开出的一朵奇葩,作为老乡、校友,谁不乐意买他的书?第二,是他的诗让读者产生共鸣,得到了人们心灵的认可。记得我读他的诗时,被他诗中的那种潺潺的流水意识感动,为他那回归大自然本真的心灵告白而兴奋。

别林斯基说:“任何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把幸福和痛苦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无论原因之一还是原因之二,作者在初版时就能拥有众多的读者,关键是他有正直的人格和直插读者心灵的文笔。

14岁因家贫祸及辍学,而“到矿山去给人做小工”,转而直到师范毕业,“闲散的时光”,他没有放弃感情纵横的笔,从而在短暂的五六年时间里,写出了“一行行文字”,作品散见四十多家报刊和多种辞书集子。

作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的会员,刘坤的许多作品都是乡村的、诚实的,比如《藤》《站在秋天的田野上》《井》《栖身乡村》《苦荞》《深深深山里》等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品和诗品。在《耕耘黄土》一诗中,作者这样写道:“农忙季节/扛着锄头/面对洋芋和包谷/我保持太阳的热情/继续耕耘黄土/即使不能成为风景/也同样具有高度。”

这里不谈他在各级报纸杂志发表作品的佳话,仅针对他在99届全国“春笋杯”诗歌散文大赛中获奖的作品《昙花》,试谈笔者的看法。“远比十六岁的欢乐急仲/远比十七岁的行程迅速/远比多梦的岁月猝然/你开了/你谢去/恰似雪冻伤后的大地/恰似睡眠消逝后的黑府/恰似被欢快遗弃后的心灵”这是作者的亲身体会啊,这是作者灵魂和诗魂结合的见证。面对“欢乐”与“冻伤”、“行程”与“消逝”、“岁月”与“遗弃”,作者淡然直对,“你开了,你谢去”,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在作者回归大自然本真的心中,只有提一支感情纵横的剑笔,“走出玫瑰,走向世纪的呐喊”(笔者诗句)。时光转瞬即逝,美丽的是生命,这是作者通过真实的品位深情的解悟生活之后才得出的结论。因为这样,作者正直的人格和艺术的手笔才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关爱。

毕业诗歌范文第5篇

揣着80块钱闯广州

早在1992年,阿斐12岁时就因18岁的大表姐意外去世,写了一作业本的文字。他说,或许可以说他的写作是从“死亡”开始的。

阿斐说:“青春期可能天然有诗歌的细胞,算是一种缘分,每个人都这样。但在初中的时候开始写习作,反倒是因为我的懒惰,因为我认为写诗歌这种体裁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功夫。但我从来不认为诗歌是我的全部,因为我想拥有的文字世界更开阔。”

他发表的第一首作品名叫《守灵》,大意是自己的朋友逐渐老了、死去,每次自己都守灵,直到最后一个朋友去世才瘫痪在地。

他把1997年看做诗人生涯的开端。那一年,他离开家乡,远赴京城读大学,开始独立生存、独立思考。他把这背后藏着的一把利剑,叫做“孤独”。

读大学时,他是系刊的主编,也做过校报的主编,还办过诗刊,但并不认为自己适合做报纸。当上记者对阿斐而言算是一个偶然,因为他自认为不会与人交往,对记者这个行业是敬而远之。实习时经给了他很多帮助的恩师杨克(《1998中国新诗年鉴》主编)牵线,他认识了一家报纸的编辑部主任,就去了那里实习,每月还有一定量的稿酬。“就是这段时间,我对记者这个行当产生了兴趣,因为相对自由。大学毕业时,我没有考虑过其他职业,只想做记者。想起来,我是一个很笨的人,实习期间,那些有我的署名的报纸,我都没有保存下来,所以找工作遇到了麻烦。我毕业的学校是理工大学,学的专业跟新闻毫无关系,又找不到有能力做报纸的凭证,所以在北京混不下去,找不到工作。后来我跑到南昌,在江西《信息日报》做了三个月左右后辞了职,揣着80块钱跑到广州,找到了杨克。杨克推荐我去《南方都市报》,经过面试分到副刊做文化记者。”

曾抗拒“80后第一人”这顶“草帽”

做了一年副刊记者,阿斐被调去生活版块。本以为自己做不好这种版面,但事实证明他的适应能力很强,“从对生活一无所知到懂得享受生活好的一面,全是工作改变了我。我做了三年时尚记者,又做了三年时尚编辑,感觉还不错。记者、编辑是我生活里的一个身份,而诗人这种角色是我骨子里的东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因素作祟。前者让本来不习惯深入生活的我不得不走街串巷,跟各种人打交道,改变了我许多外在行为方式,而且,它更是我的一个饭碗;后者让我在精神上保持独立、自足状态,有时候就像我的本质生命。”

尽管从1999年开始,阿斐就被人称为“80后第一人”,但他自嘲:“这顶桂冠或曰‘草帽’伴随我至今,尽管从一开始我就试图甩掉它,但徒劳无功,我只好迎合命运的安排,继续被80后下去,不以为荣,不以为耻。我很清楚,因为这顶帽子我将‘新锐’到不惑之年,我的创作时间再长也无济于事。但无妨,年轻的感觉很受用。”

当初,阿斐从未想过写诗有什么用。后来终于明白,诗本来就“无用”,即便有用也无用,“但正因为这种无用,我收获了虚无生命的充实感。在我主动虚无的那些年里,我一度视诗歌为生命的全部。事实上我对‘文名’是迟钝的,无感觉的。我更喜欢写诗的过程,喜欢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大学到现在,一直傻乎乎地写着,很少去想为什么写。包括在‘下半身’时期,我都努力做到自我写作的独立性,大多数作品基本上能诚实于内心。一直到现在,我还在写着。我到底有没有‘出来’?我不知道,如果‘出来’是‘出名’之意的话。如果我真的‘出来’了,我相信也是自己写‘出来’的。诗歌、诗人这东西,不是包装明星,不需要经纪人,吹牛、操作之类都无用,除了写,还是写,往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写——而不是根据‘别人的需要’去写。诗歌与他人之间,一般不存在供求关系——最多,也只是跟写诗者本人产生供求关系而已,而是一种共鸣。”

诗歌是什么?不是问题的问题

阿斐的第一本纸质诗集,诞生于而立之年即将来临之际。

这本诗集收录了他从1999年到2009年初的诗作,经过自己“还算苛刻”的筛选,保留了不到80首诗。附录中的《三十自述》,是这些年来陆陆续续写的一些回忆性文章,因为写得随意,只想把脑袋中藏有的记忆说出来,所以他自认为毫无文采,“仅供自己库存之用,集结于此,权且当做一个所谓80后的回忆录,历史学家若有兴趣,可任意采用,不收资料费。这本诗集全部都是我在自说自话。不是因为我的清高,而是因为,我希望我的第一本集子,干净一些、纯粹一些,让这么多年我所坚持的‘我’,清晰无误地展露出来。诗歌必须‘我’一些,所谓‘无我之境’也是因为‘我’在。有人说‘无我’的诗境界更高妙、更超脱,而我则认为,完全无我的诗是替所谓大众谱写的流行曲。”

对于“诗歌是什么?”或者“什么是诗歌?”这个问题,于他而言,不成其为问题,“形而下而言,诗歌是身体的一个器官,我通过它发出内心郁结的声音,它就是它而已,我不会摸着它问:什么是你,你是什么?形而上而言,诗歌是一种信,类似于信仰,信它,它就是、就有、就如此,没有更多的疑问,没有为什么它是它(的困惑)。”

他说:“我使劲地活着,看云起云落,闻世态沧桑,然后,写诗——写出来的必定是诗,我的诗。”

文学的香格里拉装在心里

到如今,在阿斐发表的所有作品中,相比之下他很喜欢在1999年写的那首短诗,叫《风暴》:

风暴渐至/我独自走在路上/我孤独,乃至自恋/我倔强地承受风暴将至的恐惧与悲凉。

“这首诗所表达的东西,陪伴我走到现在。别人的反应我不清楚,我只知道,这首诗首先是发表在《诗刊》上的。”这么多年来,他在创作中不断求变,求变的过程很煎熬,但他说自己不会刻意求变,而是愿意顺其自然地变化,顺着生命轨迹而变,“作家最应该坚守的,是自己的那颗心。心里面藏了些什么好东西,就坚守什么好东西。”

毕业诗歌范文第6篇

Anonymous as 1)cherubs

Over the 2)crib of God,

White seeds are floating

Out of my burst pod.

What power had I

Before I learned to yield?

3)Shatter me, great wind:

I shall possess the field.

乳 草

像天使一样无名

飞翔在上帝的摇篮上,

白色的种籽漂浮

在我爆裂的荚壳外。

在我学会屈服之前

我拥有什么力量?

吹散我吧,狂风:

我将拥有田野。

A Stone

As casual as cow-dung

Under the crib of God,

I lie where chance would have me,

Up to the ears in sod.

Why should I move? To move

4)Befits a light desire.

The sill of heaven would founder,

Did such as I aspire.

石 头

像牛粪一样随意

静躺在上帝的牛栏下,

我卧躺的草坪上,运气不期而至,

齐及我的双耳。

我何必要移动呢?移动

需有浅薄的意愿。

天国的基石将会崩坍,

若是我有这样的渴望。

赏析

理查德・威尔伯(Richard Wilbur,1921―),美国当代著名诗人,1921年生于美国纽约市,1942年毕业于阿默斯特学院,获学士学位。二战期间,他曾在海外服役,二战后重返哈佛大学,于194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出版了第一本书《美丽的变化》(The Beautiful Changes),并开始在哈佛执教。

毕业诗歌范文第7篇

当我通过《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了解到这个神奇的年轻人时,我就在想,这样的新诗教如果能够惠泽更多的教师和孩子,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于是,2002年,我让自己的研究生与苏静取得了联系,邀请她参加新教育实验的首次年会。在苏州,我们有了第一次会面。她对孩子的热爱,对诗词的见地和对教育的真诚深深打动了我,我随即将其招致门下,成为苏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我希望苏静能够涵养元气,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更好地研究和传播新诗教,打造一门弘扬传统文化、体现新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儿童诗意课程,让全国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都有机会走进新诗教,感受古典文化和诗意教学的魅力。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让苏静更加成熟和理性,她一边研究诗教理论,一边进行诗教实践。三年间,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都留下她授课研讨的足迹,她的硕士毕业论文也是以诗教为题。2006年,从苏州大学毕业后的苏静回到故乡青岛,成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的教师。她对我说:“朱老师,我很庆幸,一直没有脱离小学教育。我喜欢孩子,也一直希望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做小学教育。我如愿以偿了。今天,我所教的大学生们将成为未来的小学教师,他们将改变无数孩子的命运。所以,我更加责无旁贷,我要带他们走进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更会把新诗教进行到底,打造体现新教育精神的儿童诗意专业课程。”

她说到做到。此后的苏静,以大学教师和新教育“儿童诗意课程”公益项目组负责人的身份,开始了儿童诗意课程的进一步研发和实践。她带领着一群和她一样执著的青年教师志愿者,利用节假日走进偏僻的大山,也走进繁华的都市,从讲授课程到修改打磨到教师培训,为新教育实验区的教师和孩子们送去诗意的温暖。她一直都说,做新教育是她最快乐的事,她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师生精神状态的改变,虽然新诗教只是新教育星空中的一颗小星,但也可以自得其乐,点缀夜空的寂寞。

谈到诗教,我不由想起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老人——89岁的叶嘉莹先生,她说她这一辈子都是为诗教而活着。我在想,如果苏静和千万致力于诗教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们,也能够像叶嘉莹老人那样,再有五十年、六十年的时间为诗教而活着,我相信诗教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是有希望的。2006年,我在一次苏静诗教研讨会中,提到了叶老的一些观点,至今想来仍有感动挥之不去,我愿意再次写出来与读者们分享。

记者访问叶老的时候,叶老说: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症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们的灵魂洗个澡。她在介绍经验的时候说:“我六岁时候开蒙的读物是《论语》。”但是她女儿上学时背的却是简单的儿歌,她认为这些对启迪儿童的思想和知识储备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反而会浪费孩子一生最珍贵、最强大的记忆。如果让他们背诵一些古典著作、诗词,他们则一生都不会忘记,而随着生命的成长和理解力的发展,自然就能够悟出其中的道理。

叶老先生还说,学人文学科的,应当担当起将民族精神命脉传承下去的责任。而学习中国古典诗歌,能够唤起人们一种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的确,优秀的诗歌经过千百年来的淘汰,千百年来的历史冲刷,传颂至今的都是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而抵达精神世界的表达。可以说,诗是千古以下的心灵和千古以上的心灵的一种交流,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造访,穿越时光的旧路,两个灵魂碰撞着,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而教诗歌,则是注重诗歌中感化的生命,不仅带着自己的生命,而且带着古人的生命。诗歌是“活的”,是生生不息的。

所以,当我前不久读到苏静的诗教教材时,感到很欣慰,因为在苏静的这本书里,所有知识都是以生动的故事启蒙,闪烁着鲜活的人物情感。例如,在上编“诗与历史”中,我们看到的是历史长河中诗词的流变和诗人的坚守。孩子们不仅能够通过诗词厘清历史的脉络,而且还能通过诗词故事和经典诗句,对诗人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在下编“诗与生活”中,融合了诗词对生活诸多层面的影响,孩子们可以通过诗词走进古人的生活,用生命聆听生命,用歌唱回复歌唱。

毕业诗歌范文第8篇

2012年6月将至。大四的学姐、学长在收获学位与工作的同时也即将离开这个生活了四年的“家”。经过四年大学生活的他们一定有着许多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这些学弟、学妹去学习与借鉴。商学院新锐报社作为商学院主要的文化传播阵地,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将大四学长、学姐们的优良作风与良好习惯在学院传播,从而促进商学院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大学毕业生欢送会活动策划方案)

二 、活动目的

进一步推动商学院学风建设蓬勃发展,丰富学院文化生活。提升学习氛围,同时加强各年级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而且为大四学长们提供一个现身说法的平台。

三 、活动概要

1 主题:待定

3 地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金鸡岭校区.

4 主办单位:商学院新锐报社。

5 参加人员:院领导,各年级辅导员,新锐报社,商学院学生。

四 、可行性分析

1、商学院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最大的非工科学院,并且是金鸡岭校区的最大院系,学院学生凝聚力与积极性较高,所以有实力把这个毕业纪念册做好。

2、新锐报社是商学院创办的一个宣传学院文化的组织,该组织的十多位成员写作与编辑能力比较强且善于合作,他们有能力将这本毕业纪念册做好。

3、本次活动由学院领导组织策划,并有众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因此活动组织在学院开展起来比较容易。

五 、创新性分析

1、通过制作纪念册的形式,不仅使即将毕业的大四学长们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即将离开前有与学弟、学妹交流的机会,而且通过他们对自己四年大学生活的感悟,可以给我们这些在校学生颇多启示,从而促使我们对以后有更好的规划。

2、本次活动在学校属于首创,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向全校师生展示出商院团结向上,不断创新的良好发展势态。

六 、活动宣传:

纪念册内容:(版本一)

1、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新锐报社同学主笔,写出一份比较有调查价值的调查表,在大四年级选择性的进行问卷调查,最后由报社成员将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制作出一份有引导价值的调查结果。

2、报社同学通过老师与一些优秀的大四学长进行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此次活动,将他们的一些感悟与导语整理写入纪念册。

3、通过学院领导邀请一些校友参与此次活动,请他们现身说法,将他们对同学的劝导的建议收入纪念册。

4、在全院大一到大三学生中收集与大四学长、校友交流的感悟,并将优秀的作品写入纪念册,以便更好的引导全院同学。

5、如果有条件,建议纪念册最好图文并茂,在收录的优秀作品中附上作者的照片,这样会进一步调动积极性,同时会促进纪念册宣传效果增强。

(版本二)

一、封面:搜一副唯美图,感情基调伤感却不失积极,例如:一个背着行囊在夕阳下行走的背影。再配上一段诗歌

二、前言:(可由我们写,诗歌,唯美的文章,感情基调伤感,要能引起即将毕业的学子们的共鸣)

三、主体部分:

1、青春寄语(由大四的学长的稿件组成,回忆大学的点滴,感情基调感伤为主,要能引起即将毕业的学子们的共鸣。)

2、职场达人(由大四或已经毕业出去的优秀学长投稿组成,写他们取得成功的故事和经验。情感基调平和)

3、畅想未来(由我们写或征稿,励志故事,个人对未来的畅想都可以,情感基调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