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忆读书课堂笔记

忆读书课堂笔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生 英语学习习惯 习惯培养

一、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意义

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其学习能力。就外语学习能力而言,有关研究结果(梁承锋和张丹,2004)显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包括语感好、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等)的学生占37%左右,而具有中等水平学习能力的则占54%左右。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学习动机,即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从学习外语的动机来看,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通常是一些思维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学习能力较弱、比较懒散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自觉性不高,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英语学习习惯通常不怎么好。针对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要大面积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尽快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要学好英语,就必须掌握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少英语优秀者用自己的学习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成功。不少学生觉得学习英语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惯(王琼,2003)。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也是《英语课程标准》的重要的课程目的之一。

二、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存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在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所教班级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与之相对应的是,这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也不好。这些发现进一步提醒我们: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1.预习

我们都知道,学生如果能在老师上新课前做好充分预习工作的话,不仅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相对比较“轻松”,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和深度;学生自身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学习英语。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但要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却是非常难的,也是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我在平时不断穿插这样的习惯的引导和培养,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比较:有预习的课的听课效果和没有一点预习的课的听课效果,让他们自己体会预习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同时,我还努力通过以下六项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1)明确要求:我每天布置好预习任务和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导学稿”,同时向学生明确一些固定的预习要求,要求学生自动完成相关预习任务。

(2)小组预检:4―5人为一个小组,组长对组员进行提醒和课前预检“导学稿”完成情况,防止小组成员遗忘或做不到位,并对少数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进行帮助;小组长将预检结果报告课代表,课代表将少数顽固分子报告给我,我及时找他们谈话。

(3)课前抽检:我尽量提前到班,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

(4)记载反馈:我要求课代表对学生中间少数不认真预习的学生进行记录,视情况对其进行教育谈话,严重的找家长沟通。

(5)效果检查:我时常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查学生是真预习还是假预习,对虚假预习的学生及时谈话。

(6)效果比对:平时我注意对学生认真预习对课堂效果的提高及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做好过程跟踪,与少数不认真预习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将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对照记录表。

2.课堂笔记

以前班级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时不记笔记,或没有专门的课堂笔记本,就在书上面随便写写,或者有人记笔记时过于简单,甚至笔记里出现不少错误等。平时记忆力再好,背的再多也有遗忘的时候,因此我要求学生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消化的情况下,把课堂上的知识点放到课后去消化,帮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同时笔记本也是学生进行阶段复习和初三复习时的重要资料。为了有效解决学生在记笔记方面的有关问题,我规定上课前必须准备好笔和专用笔记本,有些简单的内容可以就记在书上,有些难的或比较多的东西则必须记在专用笔记本子上,课后慢慢理解和消化。同时,我就学生记笔记问题进行了以下七项规定和尝试。

(1)课前准备:我要求学生们在课前预先写好日期和本堂课即将要学的内容,这样学生的课堂笔记就能做到条理清楚,内容明确,一次也少不掉,而我和家长也能进行检查督促。同时学生在今后的复习中也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与课本内容对应的笔记内容。

(2)课堂记录:我不断提醒学生上课时认真记录我的重点讲解,对于补充、拓宽的单词、短语或句式要在记载英文的同时,适当进行中文翻译,防止以后复习时看不懂。

(3)先听后记:我要求学生上课时先要听懂我讲的内容,然后再根据需要或我的特别要求记录笔记,同时还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及时记笔记。

(4)先听后补:我告诉学生,如果有些学生的记录速度跟不上我讲课的节奏,应立即做个记号,等待我把主要内容讲完后或者等下课后再通过询问其他同学把所缺内容补全,不能为了补笔记影响到后面的听课,或者因为向同桌询问甚至转到后面问同学而影响他人听课,影响我的讲课。

(5)查漏勘误:班上总有少数学生会因为学习能力弱和知识水平不够而听不懂我讲的部分内容,或者因听力原因在笔记中会出现一些错误,因而我经常要求他们课后主动向班上成绩好的学生借阅课堂笔记,对照补充自己的笔记,改正自己笔记中的错误。

(6)小组帮助:我及时帮助这些学生,并指定小组中的组长对他们的笔记进行检查,督促他们及时完善笔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讲解;我定期检查部分学生的笔记,了解他们记笔记的情况。

(7)复习巩固:我要求学生要养成每天及时复习课堂笔记的习惯,复习教师讲的重点内容,一周内要对本周的笔记进行复习,加深理解,记忆巩固,防止遗忘。检查推动:我对上节课上讲的内容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多类型的检查,例如提问、默写、请学生讲解某个知识点等,一是对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认真记笔记;二是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笔记进行复习;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课文背诵

对于英语学科来说,读书、背书作业与笔头作业占着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学生则往往是重视笔头作业,轻视读书、背书作业。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而教师更要注重在平时做好读书、背书作业的检测工作,以促使学生养成重视英语读书、背书作业的习惯。英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学习模仿到综合运用的过程。学好并模仿好书本上的英语句式和熟读书本上与各种主题有关的文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对学生在考试中能较好地完成句子翻译和作文写作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对于初中学生学习英语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读书背书的习惯,我采取了下列六种做法。

(1)提前准备:因为初中英语教材各单元的编写模式基本是固定的,初二的学生对课本的上哪些部分需要记忆背诵基本上是明白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加强预习,提前准备读背工作。

(2)保证进度:我要求学生根据我布置的背诵任务,认真按照进度完成读书背书任务。背书任务可提前,不能推后,不能让学生养成拖沓的坏习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检查进度:小组长对小组成员的背书任务完成情况要及时检查、签字确认,并及时到课代表处报告组员进度;督促组员按照规定时间尽可能地提前完成任务;对于特殊人物要盯住不放,不断提醒直到他们完成任务为止。

(4)帮助鼓励:同时我指定专人帮助那些英语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确实不好的学生,指定相关学生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助。帮助他们对课文句子加强讲解,理解句子结构,掌握句式,同时帮助他们纠正读音,督促并鼓励他们尽快完成背书任务;同时对这些学生,我在背书任务完成时间上适当放宽些,并定期对少数学生适当进行小奖励,以资鼓励。

(5)家长协助:学生的在校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所有的在校时间几乎都被排成了课表。除了早读时间可以用来读书或进行检查之外,学生的朗读记忆的工作主要在家里完成。我通过家校联系本,要求学生将近期背诵任务记录下来,再由家长对照家校练习本上的要求督促学生在家里多朗读记忆,以帮助学生及时完成背书任务。

(6)检查抽背:我尽可能地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上较短的时间对学生背书效果和进度进行抽查,对学生背书任务的完成进行推动,同时也减轻小组长和课代表的工作压力。另外,我还直接负责检查少数老大难学生的背书任务。在我的直接督促和帮助下,大多数原来的老大难学生逐渐改变了过去怕读书、背书的习惯,虽然进度有些慢,但基本能做到主动读书、背书了。

4.课外阅读

《英语课程标准》很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对各个年级的阅读技能要求都作了详细的目标描述,并对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三级(初一)要求除了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四级(初二)要求除了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初三)要求除了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好习惯是《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之一。目前我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育发动:把《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英语课外阅读的相关要求向学生和家长们进行解读,同时以近年来高考和中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为例,让学生和家长们充分认识到进行课外阅读训练的意义和重要性,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逐步固化为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之一。

(2)指导选材:我所教班级大多数学生喜欢看一些有故事情节的,生词量不多的课外阅读材料。但是《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内容更趋于信息化和时代化,突破了单一的故事和寓言题材。我要求学生在选材时既要选择趣味故事、童话寓言、幽默小品,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阅读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科技、社会生活、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动植物等。另外,在阅读材料的题材上不但要有记叙文、说明文、小品文、议论文等,而且要包括一些诸如广告、说明、图表、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丰富多样的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各方面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我建议家长帮助学生订阅一些适合初中生看的英文报刊、杂志,并请家长从因特网上下载一些时事性的阅读材料给学生阅读。我也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一些好的阅读材料。这样学生阅读材料的来源就很丰富了。

(3)指导技巧:我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时不会采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而导致阅读兴趣障碍产生,最终影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契机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技巧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略读的方法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主要议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判断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生对阅读材料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正确使用跳读的方法从材料中寻找某些特定的信息;在需要的情况下正确使用研读的方法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了解各段主要意思和相关细节,解决一些推理性、概括性、评价性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限时训练:我发现学生们在考试过程中做阅读理解题时速度偏慢,耗时过多,直接导致后面主观题的解题时间不充分甚至没有足够时间完成所有主观题。我现在要求我的学生在平时进行限时阅读训练,利用正确的阅读技巧,对每篇阅读材料进行限时阅读,“逼”自己提高阅读速度。同时请家长帮助学生进行计时阅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5)克服旧习:我发现学生中有一些常见的不良习惯,比如:眼睛看到哪里,就用手指到哪里,边看边用笔在句子下面划线,脑袋随着注意力变化左右移动,边看边出声或者虽然不发声,但是嘴唇不停地动即唇读等。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学会眼睛动,而脑袋不动;按意义组为单位阅读而不是逐词阅读;去掉“发声”环节等。

(6)注重积累:首先要求学生通过每天的阅读,在阅读数量上不断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把阅读材料中的一些能够表达深奥的思想的却很简洁的英语表达、超出书本词汇用法之外的新短语、新语境等进行记录、归类整理,并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

三、建议与举措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养成的,尤其对部分学习能力不强、英语学习受到外部动机影响的学生来说更是困难。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在以上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和领悟能力会影响好习惯的养成时间,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反复的现象。对此,一方面我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多以正面教育为主,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当某个学生反复出现某种不良学习习惯,我坚持以自己的耐心,持之而恒地“盯”他,不放弃、不抛弃,坚信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另一方面我把学生自己和家长们一起纳入我的工作实践中来。叶圣陶先生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要求,告诉学生为什么要改进,怎样改进,并且不断采取强制措施,以免学生不良习惯反复发生。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我设计了“学生英语日常学习自评表”(见表1)。

我让学生每天对照表格执行并进行自评,同时,家长根据表格中的项目也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学生自己就知道该怎样做,可以对照表格对自己的英语学习习惯每天进行“反省”,及时改进自身不足之处,而家长也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督促和教育。

参考文献:

[1]梁承锋,张丹.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第2篇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第3篇

一、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书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读书应侧重于三个方面。

1.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地理学科而言,读书习惯的培养应该强调“两顾”,即图文兼顾、课内与课后兼顾。图文兼顾是指读书时要注意地理图像与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因为课本中的文字和图像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课内与课后兼顾是指要合理安排读书时间。除了预习课本内容或教辅外,还可以依据自己的水平阅读一些地理类的刊物,如《中国国家地理》《环球人文地理》,既有助于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又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2.明确不同知识的学习要求。地理知识按其内容属性可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类。由于这三类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不同,因此在学习的要求上也有根本区别。事实性知识主要指各种地理现象、地理数据等,如山河分布、昼夜更替周期等;概念性知识是指经过抽象概括形成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如晨昏线、水循环原理等;而程序性知识则是指解决地理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如等值线图判读的方法、区域地理的学习思路等。一般而言,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是以识记为主,概念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理解并能够实现迁移,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则侧重于实际应用。

3.掌握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学生明确不同知识的学习要求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这里介绍三种地理学习中常用的读书方法。(1)抓关键词法。即在阅读时,抓住能揭示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词语或语句,特别适用于地理概念的学习。以“洪积扇”概念为例,教材中有完整表述:“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积扇。”在阅读时,只要抓住“水流速度减慢”“山麓地带”“堆积”这三个关键词,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该概念,因为这三个词完整揭示了洪积扇的形成外力、分布位置和外力作用方式三个本质属性。(2)纲要概括法。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越容易实现迁移。纲要概括法就是将所学内容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纲要的形式加以概括,使之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地理原理或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例如,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原理性知识)可以概括为:不合理灌溉地下水位上升水分蒸发盐分在土壤中积累;锋面气旋图中冷、暖锋类型的判断(程序性知识)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判断锋面两侧风向确定锋面移动方向确定锋面类型。(3)图文转换法。将书中的文字描述转换为地理图像或将地理图像内容转换为文字的读书方法。前者可以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后者可以使复杂的图像内容简单化。例如,教材中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描述可以用正弦曲线图来表达;反之,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图,也可用一句话概括其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指导学生学会用图

除了掌握必要的读书方法,还要恰当地使用学习工具。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高中地理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都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有效工具。因此,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掌握好这一工具。具体要求是:

1.掌握判读不同类型地理图像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地理图像按其内容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其判读的方法和步骤不尽相同,在进行指导时应区别对待。例如:对于常见的区域地图,判读的一般步骤是:(1)读图名,知道该图所要表达的主题;(2)读位置,通过经纬度位置确定图示区域的空间位置;(3)读地图要素:即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4)读信息,根据问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而对于表示地理事物随时间变化的折线(或曲线)式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是:(1)读图名,知道该图所要表达的主题;(2)读坐标,确定横、纵坐标代表的含义(要素、单位);(3)读变化,通过折线(或曲线)的数值变化,概括其特征(变化趋势、有无周期性或阶段性)。

2.能够迅速地获取和解读地理图像中的有效信息。应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快速获取地理图像中的有效信息,并分析、掌握图中所示地理事物的特点。如通过阅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通过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掌握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分布规律。需要注意的是,地理图像中的信息有的是有效的,有的是无效的甚至有干扰作用,在判读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分清主次,排除干扰。尤其是在解题时,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解读,既不要遗漏图中的有效信息,又要避免不分主次,造成对图像的过度解读。

3.能够借助于地理图像进行各种智力活动。对地理图像的判读还需要能够借助于地理图像进行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智力活动。例如,能够借助重要经纬线记忆世界各区域的大致地理位置,做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能够通过“某时刻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分析图定地点的天气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地理考试中,不少试题的图像中往往隐含着不能直接观察出来的解题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运用分析、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才能获得。例如,通过分析推理某地某日观测记录到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示意图(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可以判断出该日的可能日期、天气状况及该地的可能位置;试卷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无图考图的题目,看似难度很大,但如果能够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画出示意图,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

三、指导学生学会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析与总结能力、比较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等几个方面,是地理学习能力的核心。教师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训练指导。

1.学会分析与总结。分析是将事物的整体分为较简单的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考察,总结则是把分析过的事物各方面的属性联系起来,形成事物的整体特征。分析和总结方法是认识地理事物特征、揭示地理事物间内在联系的最基本方法。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运用分析和总结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事物的整体进行完整的划分,而不能有遗漏。例如:农业区位的评价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哪几个角度来阐述?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失误之一,就是分析过程中常常出现要素的遗漏,没有把研究对象的所有属性都揭示出来,以致最终通过总结得出的只能是不完整或片面的结论。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指导学生应用分析和总结方法时,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通过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掌握回答不同类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学会比较。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某些属性加以对比,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到的一种思维方法,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也有助于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在地理学习中,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比较方法。例如,为了研究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可以采用类比法将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和南美大陆热带沙漠气候作为比较对象,通过比较两者分布的相同点,揭示出热带沙漠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及形成的主要因素;而通过比较两者分布的不同点,可以揭示出地形、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学会抽象与概括。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之间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内在联系加以综合,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学习都离不开抽象与概括,熟练掌握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可以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和理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等温线的凸出方向与气温高低的关系,可以简要概括为“高高低低”(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气温偏高;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凸出,气温偏低)四个字;洪涝灾害治理的具体措施,可以用“堵”(建水库、加固堤防、植树造林等)和“疏”(整治河道、建分洪工程、退田还湖等)两个字来概括。

4.学会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地理新知识的获得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推理的过程,而地理原理的应用就更离不开推理。根据推理的思维进程方式,可以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三种形式,在运用这三种推理方法时,应该注意:运用演绎推理时,不要生搬硬套地理原理,如不能根据对流层大气“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这一原理,推出“同一座山,海拔高的地方气温一定低于海拔低的地方”的结论;运用类比推理时,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如果仅仅根据两个研究对象某些属性的相似就推出它们其他属性也相似的结论,就会犯“机械类比”的错误;而运用归纳推理时,则既要抓住事物的一般规律,又要注意事物的特殊性,对所形成的结论有时要加以必要的限制。如“冷锋过境,常常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这句话中“常常”两个字是不能省略的,否则就是“以偏概全”。

四、指导学生学会做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伴随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记好课堂笔记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课后复习,避免遗忘;二是可以调动眼、耳、脑、手多种器官的参与,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三是可避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提高学习效率。由于记笔记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指导应该既“求同”又“存异”,关键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

1.选择性原则———记什么?

课堂笔记不是课堂实录,记录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如果因记课堂笔记而影响了其他的学习活动———听课、讨论、思考、发言,显然得不偿失。因此,笔记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一般说,在地理课堂中需要做笔记的内容主要有:(1)板书提纲。好的板书提纲是对课本内容的梳理和提炼,是学习内容的浓缩。记好提纲,课后复习时就能够以提纲为线索,提高复习效率。(2)补充内容。地理课堂中补充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课本中没有而学生需要知道的知识,如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不同地形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布局等;二是经过教师梳理的课本中没有系统阐述的知识,如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构成要素;三是程序性知识,如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工农业区位评价的一般步骤等。(3)疑难问题。应及时记录课堂上没有理解的疑难问题,以便课后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解决。否则,疑难问题积少成多,不但会为后续的学习制造更多障碍,降低学习效率,还会削弱学习信心和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4)答题思路。讲评试卷或习题时,一些学生常常会原封不动地记录老师投影出的答案,这显然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地理问答题的答案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其文字表述方式不一定适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与其照搬答案,不如只记答题思路,课后再根据所记录的答题思路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这样,既掌握了答题思路,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2.实用性原则———怎么记?

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第4篇

一、以问引领,自主学习

在生态课堂上,教师要关注的并非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学习,而要注重他们之间的思维是否发生碰撞,是否具有质疑批判精神。这就需要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而“导学案”是不错的手段,以文本形式呈现教学的主要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学方向。一方面,“导学案”明确了学习目标,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导学案”将知识变得问题化、将能力变得过程化,并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同时,通过“导学案”,可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在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时,教师可设计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学习以人物特点分类安排组织材料的方法;感受细致观察、细腻、自然的特点;品味幽默丰富、含蓄生动的语言,把握关键字词、语句来复述文中的事件与人物,把握文本主旨。

[学法指导]结合具体事例,了解作者是怎样细腻而生动地描述一个男子汉的成长过程,把握课文的叙事手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根据具体语境体验独具匠心的布局,幽默风趣、含蓄生动的语言;借鉴作者观察生活的方法与表达技巧,灵活运用到写作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

[课前预习]1)相关链接,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男子汉”名称的由来等。2)①知识预习。给加点字注音,比如胆怯( );恍惚( );倔强( );②解释如下词语,如沮丧、风靡等。③阅读课文,了解文中被称为“男子汉”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同时讲讲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展现了小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

[合作探究]如:①怎样才能成为男子汉呢?举例说说自己所了解的男子汉。②课文中的小孩被称为“男子汉”,那么他到底有没有男子汉的风度?请说说自己的观点。③文中借助哪些典型事例对这位“男子汉”进行了刻画?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事例的,假设你是作者又该如何组织这些事例?

[拓展延伸]对中学生而言,哪些行为算得上男子汉行为?

二、以法引领,提高能力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在学习过程中,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远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在生态课堂中,自学能力是学生要具备的能力之一,能使他们自主获取知识信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由“被动学习知识”向“主动探究知识”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提问,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

第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感知文本,发现问题。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等方式,凸显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大意,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做笔记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巩固学习效果。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笔记通常包括复习笔记、读书笔记、课堂笔记。其中,课堂笔记主要记录课堂上教师所讲重点,便于课后复习,巩固深化。而复习笔记主要是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梳理知识脉络结构,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系统学习。如归纳常用文言虚词、实词,易错字词等。另外,还可引导学生制作学习卡片。如制作学习心得卡片,记录读书心得,记录方法不限定:如学习《父母的心》后,写读后感;制作记忆卡,记载需要背诵的短语、名句、古诗词等。这样,可让记忆更具趣味性,让学生更愿意记忆知识,丰富知识积累。

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第5篇

“读书如销钢,作文如铸器”,古人的见解揭示了写作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于走上工作岗位了还掌握不好语言这个工具。写作水平偏低,错字连篇、词不达意、结构紊乱、文理不通、常用文体不会写等等,既贻误工作,又影响发展。学生书面语言不过关,反映了作文教学上的弊端,光靠每周一次课堂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这就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的有效的可外练笔。

二、课外练笔的方法

(1)抓标依本,计划练习。现行教材为使学生达到新课标的写作要求提供了写作的范例,这是按文体分单元编排的,那么,作为课堂作文的辅助形式的课文练笔活动,也应抓标依本,紧扣单元写作训练,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这种练笔的好处是:训练重点明确,计划性强,能促进课堂作文水平的提高。因为课外练笔往往是分解片段的训练,为课堂作文综合整体训练做了充分准备,它巩固提高了课堂作文的成果,弥补了课堂作文的不足,能较好地完成新课标的写作要求。

(2)结合实际,广泛训练。课堂作文时,有些学生感到“下笔难”,苦于“无话可说”。其实生活的大课堂,有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的素材,譬如,晨昏昼夜,饮食起居,春夏秋冬,花卉鸟兽等。开学典礼、春游野炊、书法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有同学聚会、父子对话、师生谈心,生活中各类题材,广泛生动,取之不尽。所以,我每次布置练笔题只作练笔时参考,在明确训练目的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学生自作主张。我提倡学生在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中将有意义、有哲理、有趣味、有真情实感的内容及时记下来。

(3)课外阅读,目的训练。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读写结合的写作方法,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深化,譬如写读书笔记,既可巩固阅读的成果,又可以提高写作能力。新课标也要求学生每学期读几本课外书籍,我把这项任务布置在“双休日”、“假日”完成,并借此布置练习写读书笔记。事先,我向学生介绍了四种写读书笔记的方法:①做记号和批注。②摘录原文制作卡片。③写摘要和提纲。④写心得和感想并将每种方法示范性的例子印出来发给学生,使学生行有所依,开学后第一周将交来的优秀读书笔记让学生传阅,并组织“读书报告会”。实践的结果学生对一些优秀读物如:《红楼梦》、《老人与海》、《安徒生童话选》、《神秘的南极大陆》等都写出了很好的读书笔记。这种读写结合的练笔过程,正是对范文再学习、在认识的过程,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把理解性阅读上升到借鉴性阅读的高度,提高写作能力。

(4)激发兴趣、持之以恒。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练笔本来是额外的课业负担,如果没有强烈的兴趣是难以持久的,作为班主任的语文老师,激发这种兴趣更有优越的条件。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他们觉得课外练笔不是负担,反而感到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而主动去做,比如:开写作会、朗诵会、赠言会,这些结合游乐,发自内心的练笔做得自然,练的自觉。这种练笔形式符合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新奇、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容易产生兴趣,能产生较好效果。

(5)定出规矩、形成习惯。“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要使学生激发的写作兴趣持久下去而且形成习惯,必须有规矩形成制度。我每接新班都要立些规矩,要求学生练笔就是其中之一。要求每人准备练笔本,一般情况,每周五布置练笔内容,周一上交。为巩固成效,激发兴趣,我将一个月练笔打一次分,作为平时作业成绩;每月一次交流,将有特色的文章或张贴或传阅或朗诵,如果教师太忙顾不上评改,可培养语文尖子做助手,这对尖子生也是一种鞭策和锻炼,但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全放手,要有指导和检查。

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第6篇

一、预习习惯

1.有认真看书的习惯。不是完成任务式地将老师布置的内容浏览一下,而是用心读书,特别是语文和英语,要大声朗读。

2.有圈点勾画的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既要圈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又要画出疑难之处。

3.有设问好问的习惯。预习时要仔细思索,脑海里不断出现问号,又不断消灭问号。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可先与同学讨论,也可请教老师,要做到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号。

二、上课习惯

1.有入神听讲的习惯。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自然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学生都懂的问题教师一带而过,重点讲解学生的疑难之处,这会使学生更集中注意力。

2.有积极发言的习惯。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讲解,积极开动脑筋,踊跃举手发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会出现“一言堂”的课堂气氛,使“提高课堂效率”不再是一句口号。

3.有认真记笔记的习惯。虽然课堂上大家都能听得懂,但更为关键的是一定要有记笔记的习惯。只要注意训练,学生就能知道哪些该记,哪些不该记。做好课堂笔记有利于今后的复习巩固。

三、复习习惯

1.有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后应及时复习,这是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有些学生仅满足于课堂上能听懂,而不注意及时复习,学习效果不佳。

2.有“追根溯源”的习惯。要注意不是死记结果,而是清楚怎么会得到这个结果。比如数学、物理的题目是根据什么原理或公式解的,语文、英语中背诵、默写的部分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四、作业习惯

1.有先复习后写作业的习惯。在及时复习的基础上,再写作业,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能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正确的书写习惯包括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和书写速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既可以认真完成作业,又能使学生练出一手漂亮的字。

五、考试习惯

1.有认真审题的习惯。考试不能看错题,不能漏题,这对考试经常失误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这样能减少考试失误,把不该丢失的分全拿到手。

2.有慎重答题的习惯。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慎重答题,既可提高准确率,对容易的题目不掉以轻心,对难题不望而生畏。

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第7篇

一、培养兴趣阅读

阅读既要注重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应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我采用各项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如设计班级的黑板报、墙报,成立班级图书角;订阅报刊、杂志,多进行演讲、朗读比赛;多听广播、看电视、看课外书…鼓励学生坚持不懈的阅读,学生的见识广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敏捷了,语言组织能力也加强了。在班级我经常把一些好书介绍给同学们,大家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交流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同学们的读书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大家互相借书看,《三国演义》、《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等都是大家喜欢的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浏览、泛读、速读、精读四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读书目的以及自我需要,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尤其要注意速读能力的培养,快速高效获取有用信息。

二、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

诵读记忆。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些妙词佳句,精品文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不仅文章语言文字美不胜收,还安排了许多成语、格言、警句,熟读成诵,不仅是一种认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祖国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的时间。其中品读感悟语言文字,是有效背诵的好方法。比如在学习句子与段落,要从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中感悟句子的表达形式和连句成段的方法,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之外,能激发声真情实感的语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语言。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使得学生积累语言更主动健康。1.在读中品味,提高感受能力。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小组全班性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学生,教师,书本三者之间产生共鸣。2.比较品析。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词语,让学生比较前后的不同句子表达上的优缺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还可以用换词的方法,在比较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而促进学生对词语句子感悟的精确,培养他们字斟句酌的品析习惯。3.想象延伸,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边读边想,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联想的方法把它变成生动连贯的画面,把具体的场景活灵活想的再现眼前,把情景文字语言融为一体,在语言积累的同时提高其使用语言的能力。

四、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乐趣

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成功交流的方法如下。1.园地交流法。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录的优美词句。2.手抄报交流法。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交流手抄报时,也交流了优美词句。3.读书笔记交流法。这是最广泛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五、在生活中积累观察

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有深刻影响。学习语言必须紧密结合生活,这样学到的语言才真正是活的语言,才会更有生命的活力。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要做有心人。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去观察,去感受,去积累。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著名的景点去旅游,去阅读大自然这部无字书,还有像自办黑板报或读书手抄报、书签等,都是积累语言的途径。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语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能力会不断增强。

六、重视阅读积累,提高语言表达

多年的教学实践,感悟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语言,阅读中储备的语言要素、表达方式。让阅读积累与运用实现有效共生。⑴在书面表达方面。发掘教材的语言表达,让课文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本。让学生将所学课文的生动词汇,加上主题和内容,写成片段或小短文,然后挑选好的展示给学生,激励他们大胆运用所学的辞藻。长期坚持,学生文章的文采就可能得到提高。有时挑选课文中一些好片段,让学生去模仿,写成小短文,再组织学生自己去评价,同样选出好作品,展示给学生。通过练笔,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谋局布篇、遣词造句的方法,并学以致用,运用能力、习作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⑵在口头表达方面。注重学生的课堂发言。鼓励学生在上课发言时能旁征博引,多运用头脑中储备的语言,让自己的发言更加精彩。课堂上,学生如能运用上课外书的知识作答提问的,语言能模仿课外书中语气的,笔者就在班里给予热烈鼓励,并对考试评价栏中的“课堂表现”给予加分。这样的事,笔者每节课都在做,现在每节课都能听到一些学生的精彩发言,而且是逐渐增加。关注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会话。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与同学会话、与老师会话、与家长会话时也能有意识地运用在课内外阅读中所积累的语言,让学生、家长互相监督。

七、读写结合

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阅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如:我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先播放一组颐和园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学生当时就被优美的画面深深吸引了,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真美呀!”看完之后,我随即发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你们想了解这个美丽的地方吗?”此时的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画面中,阅读热情高涨,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学生们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带着好奇心去认真阅读课文。

2.引读质疑,诱发阅读兴趣。“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韵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因此引读质疑的起点应放在“读”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质疑引思,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朗读——质疑——朗读——释疑”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诱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阅读、自主阅读。

3.自主选择,培养阅读兴趣。例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时,第二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可以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用声音表达出来;也可以默读,细细品味文章,把自己认为充满乐趣的地方画下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既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最终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二、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志

1.师生合作,明确目标。适度的目标会让学生产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进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都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学生通过追求这种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败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培养起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并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超越挫折,获得成功。对老师来讲,更要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语文阅读材料,可以是现成的,更可以是自己改编、创造的。

2.树立榜样,示范带动。教师还可以经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将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集体活动,共同进步。在阅读训练中,我们应通过小组活动、结伴活动、个人竞赛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意志的目的。例如,我在班里组建阅读小组,使学生有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班里设立读书角并经常性地组织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阅读活动,从而变兴趣为动力,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专心读书的习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并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是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思想要集中,要认真,不能敷衍了事,不要边读边做小动作,如摆弄小玩艺、东张西望等。可通过讲、等伟人闹中取静专心读书的故事,激励学生养成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

2.广泛阅读的习惯。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因此,要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越读越爱读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有计划地介绍《爱的教育》《昆虫记》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3.阅读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读书时仔细思索,脑海里不断出现问号,又不断去消灭问号;碰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则虚心地向别人请教,而决不轻易放过一个问号。一旦养成这种习惯,他们的思想怎么也闲不下来,总是不停地、饶有兴味地比较、归纳、揣摩、体会,读书的过程也就充满了思考和解决矛盾的乐趣。

4.读书动笔的习惯。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 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圈点勾画和作批注,不仅能充分发挥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5.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

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写读书笔记是阅读积累的好办法。在阅读时,我们培养学生以读悟情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到读书笔记上。可教给学生自主阅读时怎样做读书笔记的几种方法:做符号式笔记、摘录式笔记、摘录式笔记、剪贴式笔记、感想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