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范文第1篇

推广普通话内容写:推广普通话工作以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开展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为中心的宣传教育为基本措施,不断加大依法推进的力度,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推普,是推广普通话的简称。推广普通话宣传提纲和宣传口号,由全国推普周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来源:文章屋网 )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范文第2篇

9月8日—14日是第19个全国推普周,为大力推广普通话,提高老师和幼儿的普通话水平,幼儿园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推普活动。

一、活动意义:

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是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措施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营造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语言生活为目标,全面、深入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围绕本届推普周活动的主题,继续深入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提高我园全体教职工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构建优美、规范、生动的语言环境中,促进每位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推进我园语言特色教学,增强幼儿坚持听说普通话的自信心,积极进行家园互动和社区、街道的宣传活动,形成共同说好普通话的氛围。

二、活动时间:

2016年9月8日—14日

三、活动主题:

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四、活动目的:

1、利用丰富多彩的推普活动,使教职工和幼儿、家长认识到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工作的重要性。

2、培养教师、家长、幼儿沟通交流时使用普通话的习惯,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

五、主要活动安排

1、布置校园环境,营造宣传氛围强化环境建设,通过大型宣传标语、宣传画、海报、宣传专栏等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

(1)校园内悬挂推普横幅,宣传画、宣传专栏、张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进行广泛宣传。

(2)布置一版推普周活动花絮。

2、在幼儿园微信公众平台《推广普通话倡议书》,倡导全园教师、家长、幼儿讲好普通话。

3、结合教师节开展“立足岗位争奉献”诗歌朗诵活动。

4、幼儿故事大王比赛。

5、在周一国旗下活动中开展推普教育宣传活动。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范文第3篇

活动目标 :

1.使学生明确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坚持讲普通话。

3.希望学生能互相督促、互相鼓励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对不讲普通话的现象勇于指正。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1.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语言不通,方言隔阂阻碍着社会交际,现代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推广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如果你想与人交流,你应该说普通话;如果你想做国际人,你必须学会说普通话!

2.讲故事。

讲不好普通话很容易闹笑话,请看一下这些 笑话。例一:广西某高校新来一位口音很重的校长。一天,他走进办公室严肃地对秘书说:“我要杀一个人!”话音刚落,旁边一宁夏籍的女助手被吓得花容失色。弄了半天,原来校长“杀”(sha)“查”(cha)不分,其实是想说“我要查一个人”。. 例二: 与闹笑话相比,林先生可为普通话说不好付出了惨重代价。林先生在南宁某建筑公司工作,讲一口“粤味普通话”。2001年,林先生承接了一个企业建筑工程。企业的老总是天津人,普 通话非常“正”。结果两人上桌一谈,林先生错漏百出的普通话说得对方一愣一愣的,老听不清楚,林先生自己也急出了一身大汗。最后,对方老总“忍无可忍”,提前退席,建筑工程的事情也随之泡汤。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于说好普通话有什么看法。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二、小小论坛。(大家举例讲讲说普通话的好处)

为了大家都能听懂对方讲什么,我们都请讲普通话。而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故而在不久的将来,为了能与更多的人交流沟通,我们更应该学好普通话。

三 大家齐读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

四、顺口溜朗诵。

1.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谁能说准四十,十四,四十四,谁来试一试,

谁说十四是四十,就打谁十四, 谁说四十是细席,就打谁四十 。

2.板凳宽,扁担长, 板凳比扁担宽, 扁担比板凳长, 扁担要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板凳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五、小组讨论:怎样推广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普通话教学 隐性教育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因素,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前语委主任许嘉璐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语言规范意识,能否在必要的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是衡量他是否具有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意识的一个标志。”

国家语委在1995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院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到本世纪(20世纪)末,高等院校普及普通话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做到干部师生在教学和集体活动中普遍使用普通话,实现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北方话区和南方方言区的学校原则上应分别于1996年底和1998年底以前达到这个目标。第二阶段做到干部师生在校内各种场合普遍使用普通话,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北方话区和南方方言区的学校原则上应分别于1998年底和2000年底以前达到这个目标。国家语委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印发首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宣传提纲、宣传口号的通知》中指出,201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但普及普通话的目标还远未实现, 方言隔阂依然严重。普通话教育高耗低效, 改革势在必行。

应如何创新普通话教育呢?

上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知识形态分类,从而使隐性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教育可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教师通过外显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获取显性知识的活动方式及过程。隐性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在教育性情境中,通过内隐无意识学习获取隐性知识的活动方式及过程。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它们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共同对人的成长发生作用,两者结合才可以构成统一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显著差别在于影响学生的方式和机制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显性教育主要是以直接的、外显的、明确的方式影响学生,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控制性,师生双方都知道行为的目的并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生通过有意识学习获得知识,学习过程需要明确的意识努力。而隐性教育则主要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正如隐性教育一词本身所表述的那样,其信息的呈现方式是隐蔽的,它潜隐在一定形式的活动中,有时是情景暗示,有时是艺术暗示,有时是榜样暗示,有时是活动暗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学习过程无需意识努力。

我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能够自动地、不假思索地运用的知识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包括语法规则、语汇等等。正是因为隐性知识的存在,学习者才能在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一个句子是正确时,能够(凭直觉)感觉出一个句子“听起来”或“感觉起来”是否是正确的。普通话教学往往更侧重语言的实用性,也就是对知识的反应和运用,即隐性语言知识。因此,在实施普通话教学时,大量运用隐性教育以补充常规显性教育,是教育形式最好的组合。隐性教育通过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能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普通话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教师对普通话知识的讲解以及一定的练习,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环境中,都可以实施隐性教育。这就对社会、学校、家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对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使他们养成在正式场合和公众场合说普通话的良好习惯。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尤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说好普通话。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对教师的普通话培训,让所有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都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要求。校内非教学人员在工作、会议和集体活动中也要使用普通话,并逐步做到在校内各种场合都说普通话。这种隐性教育可以是无组织的,它通过对学生观念的影响使其在日常交流中注重普通话的使用和相互更正;也可以是有组织的,如组织学生阅读名人名家的经典言语作品,收听电视新闻,举行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赛、普通话大奖赛等,都可以作为普通话教学的形式。

参考文献

[1]Bialystok,E.1978 转引自 郑玉荣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系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影响[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2。

[2]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29。

[3]聂晶 杨治良 任务复杂程度对内隐——外显学习关系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9,(1):59——62。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范文第5篇

区政府办公室现有人员35人,内设科室4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黑龙江省汉语言文字应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在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化文字,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形成了"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良好风气,提高了办公室整体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下面,就政府办公室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开展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作为区政府的一个综合服务部门,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近几年来,我们始终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列入全年的重点工作,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全办人员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形成了语言文字工作管理网络。在具体操作上,把语言文字工作列为日常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做到工作前有计划,工作中有落实,阶段后有总结。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认真学习上级有关语言文字工作文件精神,专项研究布置工作任务,研究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具体细则,组织人员培训,参加统一测试,增强了全体职工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推动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推进了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

二、加大学习教育力度,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达到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充分抓好公务员的语言文字工作,从根本上促进干部职工语言文字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认真组织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拼音方案》、《黑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树立良好政府公务员形象,提高职工文化素质的重要工作来抓。在学习方式上,采取学习与活动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多形式、多渠道推进。在学习对象上,突出领导干部、文件资料起草制发人员、政务值班人员和对外接待人员,突出把好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发文环节,做到起草规范;核稿、签批规范;发文核对规范。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干部职工语言文字法规意识,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了语言文字工作依法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努力创建一流语言文字环境

在开展语言文字工作中,我们严格将此项工作融入到各项工作中,注重在实践中规范,在规范中提高。一是将普通话的标准定为新录入公务员的必备条件。几年来,在公开招录国家公务员的工作中,严格普通话的标准,将工作用语、接待办理工作纳入考核,特别在接待群众的来电来访和对外交往中,严格做到说普通话,树立起机关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二是营造人人讲普通话的浓厚氛围。无论是在会议、接待工作中,积极倡导和带动讲普通话。三是组织培训,提高讲普通话的水平。几年来,我们每年都定期举办公务员培训,系统地讲解普通话知识,基本做到全员培训。特别是今年,区政府办组织12人参加了地区语委办组织的普通话培训班,并参加了普通话测试,经测试合格率达到10xxxx。

四、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氛围

为了让全办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按照国家关于"多渠道、多种方式加大公务员带头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国家公务员对推广普通话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调动公务员学习、推广普通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要求,从强化宣传、理顺思想、提高认识入手,大力营造氛围,使办公室干部职工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是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黑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几年来,我们通过讲座、座谈、知识问答等形式,加大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围绕依法行政建设,把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黑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与制发文件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了使用规范化文字和推广普通话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确保了政府办工作的开展和文件制发的法制性、规范性、严肃性。二是结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宣传。坚持"两手抓"的方针,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作为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每名同志的办公桌上都摆放印有"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宣传牌,并从推进社会进步、增进民族团结和依法行政的高度,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增强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开展"推普周"活动。在每年的"推普周"活动中,区政府办都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筹划,精心组织,使"推普周"活动落到实处,推动了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将语言文字工作融入全过程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都十分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将用字规范化作为提高素质的一个方面,建立健全了有关制度,并明确要求: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必须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不得书写繁体字、异体字,尤其不能出现错别字。为更好落实此项规定,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在起草文稿上,按照发文过程,建立了规范、严格的程序,每道程序都有负责人,保证了发文用字的规范化。在检查上,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以及抽查等方式,由主管领导对语言文字工作进行检查,发现发文、信息、督办情况、工作汇报等材料存在文字不规范的地方,及时予以整改。在整改上,我们坚持真查真改,不留死角的原则,对各部、委、办、局的公文公章及门牌进行检查和规范。在会标条幅上,为了保证机关会议会标的规范和统一,设立专人负责会议横标和大字的书写工作和大幅宣传口号的制作。在自查工作中,将发现的不规范用字,如条幅、标语牌、宣传栏、门牌等使用的繁体字和异体字,马上进行撤换。对不完善的制度和程序,也立即着手进行整改和完善。通过这些措施,引起干部职工的高度重视,既培养了机关公务员的严谨作风,又培养了一丝不苟的学风,使整改工作真正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六、迎接挑战,持续发展,开创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业绩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范文第6篇

诚信性原则――达到心与口的和谐

诚信性原则是构建和谐语言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人际交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要真实诚恳不虚伪,抱着坦诚的态度与人交流和沟通,使对方能够接受和信任,从而使语言交际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在交际中要做到讲究诚信,以诚相待,襟怀坦荡,信守诺言。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将心比心”等,都突出了人际交往中以诚为本,讲究诚信的重要性。《周易》云:“修辞立其诚。”所谓“诚”,就是指“诚实”、“真诚”和“忠诚”,要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一致,即古人所说的“诚于中,形于外”、“勿自欺”、“勿欺人”。所谓“信”,就是“真实”和“信守诺言”,强调一个人要“言而有信”。心里所想与口头表达的要一致,即心与口达到和谐的状态。

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则,则会嘴里说出来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就是自欺和欺人,就会造成信任、信用和信誉的缺失,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法正常进行,和谐社会的稳定秩序无法建立起来。当前违反诚信性原则最突出的表现是语言欺诈现象。

所谓语言欺诈,是指不根据实际情况,在人际交往中夸大其词,玩弄语言游戏,蒙骗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语言欺诈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被经济利益趋动的虚假广告、虚假信息,交际中的夸夸其谈,语言表达中的假、大、空。很多广告夸大其词、无中生有、鱼目混珠,用带有诱惑性的词语欺骗消费者。有的故意使用障眼法,或故意使用有歧义的句子误导消费者,或把有利于消费者的内容用大号字体,而不利于消费者的内容用小号字体标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有时也会利用模糊性较强的词语,让群众产生错误的理解,在追究责任时却有托词而金蝉脱壳。

诚信性原则,主要是对使用语言的主体――人的道德方面的要求。构建和谐语言首先要求使用语言的人应该是文明和善之人、诚信高雅之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文明和善程度决定了语言和谐的程度。

规范性原则――达到符号与意义的和谐

规范性原则是构建和谐语言的又一重要原则。所谓规范性,就是要树立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要发挥语言规律的积极因素,应对和干预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语言现象,清除语言污染,保持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和健康。

当今时代,语言文字规范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和重要。我国的国际交往越来越多,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语言及其所负载的信息是信息处理的主要对象,加上计算机信息处理,图书情报资料的自动检索,排版印刷的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的迅速发展,都要求语言文字传达信息和传达的信息规范化。正如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所说:“成熟的优秀的有影响的语言,必须在语言结构、文字系统和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等方面,建立一系列科学、管用的规范和标准,以便于语言的教学与使用、便于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并有利于语言声望的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六条规定:“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语言规范化也是国家法律的要求。

语言规范化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是每个现代化建设者学好现代汉语、加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语文水平的需要。对于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现象如果置之不理,任其发展,不仅不利于汉语语言文字的传承,还会导致不和谐因素扩展,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语言文字不规范,是用于表达意义的符号与所表达的意义不和谐,即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说的“所指”与“能指”不和谐。由于“能指”不能很好地表现“所指”,造成了人们理解上的偏差,从而造成误会,影响交流。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媒体语言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日常生活。曾任国家语委主任的许嘉璐指出:“媒体语言(包括文字),尤其是广播电视语言,太重要了。它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着任何其他载体不能比拟的影响力;现代化需要规范的语言文字生活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因而广播电视语言应该规范而多样、高雅而活泼。”但现代媒体上常常出现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在网络、广告以及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出现的不规范汉字现象。

繁体字的不规范使用。近几年来,繁体字的使用又在逐渐增多,店铺、机关的牌匾上,电影字幕中,报纸杂志上,繁体字随处可见,街头的广告牌、宣传单和相关标志上的繁体字使用率非常高。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一些招牌随心所欲地使用繁体字。

错别字的普遍泛滥。造成错别字的主要原因不是汉字笔画结构繁难,难记难写,形体结构近似,而是人们对错别字的态度。部分使用者认为,错别字的产生只要不影响意思的理解就无所谓,这种态度助长了错别字的产生,是错别字产生的主观因素;当前表现在网络沟通和短信沟通上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却故意将错就错,使错别字在这些领域泛滥,更加体现出对语言文字规范不重视的态度。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也日益流行,网络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言谈写作中,“大虾”、“灌水”等新鲜词汇层出不穷;网络语言已逐渐影响到日常汉语的使用,比如用“MM”代替“妹妹”、用“88”表示“再见”,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冲击着我们汉语使用的规范性。网虫们尤其是青年一代都视此为紧追时尚的表现。这类词汇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鲜和活力,但另一方面网络词汇的滥用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不了解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它的含义,如有的传统词汇在网络上也被新用,这使得不懂网络语言的人有的时候很尴尬:天才(天生蠢材)、蛋白质(笨蛋++神经质)、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等。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有其显著的群体特征,它在年轻时尚的群体中比较流行,而中年人和老年人则大多不会使用。

标点符号的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书写符号整体的一部分,也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使用不准确,可能会导致文字的歧义;标点使用不规范,会影响全篇文章的表达效果。

语言规范性的目标是要在主体上规范一致,不断剔除语言中不纯洁、不健康的成分,而使其能够更精确、更有效地表达复杂的思想和细腻的感情,更好地发挥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但规范并不是要把活生生的语言框死,也并不是在限制语言个人风格的发展,在规范化的同时必须注意到语言的发展和语言的多样性问题。例如:大力推广普通话,并不是禁绝方言;推行规范汉字,并不是要求在所有场合都不能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丰富,主体化和多样性的问题在词汇中显得尤为突出,整个语言系统中的新词新义新用法都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例如字母词、外来语以及争奇斗艳的网络语言对汉语的规范和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随着汉语的国际化,汉语的变异形式也会越来越多,对此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得体性原则――达到语言与语境的和谐

和谐语言的得体性原则,是指在交际中,语言的运用要适境应情,恰当有效。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赵元任先生说:“什么是正确的语言,这要看什么场合适宜于说什么话和说话人或写作者是什么身份。如果你要在交际中达到最大的效果,那么你就应该怎么怎么做――如此说来,语言的正确似乎成了有条件的规定,而不是绝对的规定。但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他的责任就是要进行有效的交际,他使用的语言应该始终切合相应的场合。”可见,在言语交际中,一个词,一句话,静态地看无好坏之分,只有在动态的言语中才能判断出运用的优劣来,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语境、符合语境的言语交际才是得体和谐的。

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样一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该用另一种说法。”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讲求说话的方式方法十分重要;说话要看听话对象,要注意周围环境。在沟通和协调社会不同群体的关系上,和谐的语言犹如畅通的桥梁和柔韧的纽带。假如大家都对自己有这样一个要求:说话时选择恰当的方式,把握合适的尺度分寸;当自己理直时也不一定非要气壮,即使是忠言也不一定非要逆耳,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违反语言得体性原则的突出表现是语言伤害。语言伤害指以粗暴、侮辱、威胁、诅咒、恶意等不良语言给对方造成伤害,如无中生有、造谣中伤、滥起绰号、污言秽语、恶意攻击等,给对方的心理造成严重创伤,这种伤害甚至超过肉体遭受的伤害。语言伤害在家庭、学校、医院、厂矿企业等无处不在,如家长教育孩子中的语言伤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语言伤害,上级对下级的语言伤害,日常交际中的语言伤害等引发的恶性案件屡见报端。

有些话,如果换一种说法,取得的交际效果可能就会不同,如标语“请别踩醒小草的梦”就比“严禁践踏草坪”更好。和谐的语言环境要求每一句话都充满人情味,即使是批评话语,也要让人感觉舒坦。和谐的语言环境要求人们对语言的发展采取宽容的态度,要求人们有自觉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要求人们能够准确灵活地传情达意。

礼仪性原则――达到语言与态度的和谐

和谐语言的礼仪性原则,是指在语言交际中,要和善委婉不生硬。

中国历来讲究“知礼数”、“懂礼貌”、“礼多人不怪”,《礼记》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交际中讲究礼貌是自古就有的交际准则。人际交往中广泛使用众多的敬辞和谦辞,足以表明我国人民十分重视用礼貌谦恭的言语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比如生活中最常听到的:“贵姓?”“免贵,姓×。”其他像敬称“您”,敬辞“请”、“劳驾”、“惠顾”、“奉还”、“烦请”、“光临”等,谦辞“浅见”、“拙文”、“寒舍”、“见谅”、“错爱”、“过奖”、“不敢当”等,都十分常用。只有这样,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人和受话人才能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保证交际双方言语交际的可持续性,言语交际才能成为有效的言语行为。

违反礼仪性原则的语言是激化矛盾、引发事端的导火索,是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如公交车上“挤什么挤,没长眼哪”,再如学校教师责骂学生“笨猪”、“渣子”,城里人歧视民工的“乡巴佬”、“土老帽”,以及发生在家庭中的语言歧视、语言暴力、语言冷漠等。像一些标语和宣传口号常用“严禁”、“不准”等词语,充满霸气和暴力色彩。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语言暴力问题也比较突出,如“谁在此倒垃圾,全家死光光”。还有城市改造过程中,某些老城区家家户户墙上写着大大的一个“拆”字,也显得有些蛮横。这些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和谐语言的构建,运用以上原则加强和谐语言的构建。人们之间的语言和谐了,才有可能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能和谐相处了,人的社会活动才能有序化,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