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挽回爱情的语言

挽回爱情的语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挽回爱情的语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挽回爱情的语言范文第1篇

这是一句的情话,因为缺少铺垫,尽管“阿Q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但还是显得突兀,并且还有一些耍流氓的意思,这当然不被吴妈接受,于是又哭又嚷着跑到赵秀才那里告状……

作家王蒙在一次演讲时说,阿Q不懂语言艺术,要是他会背徐志摩的诗,保准儿能跟吴妈好上。

这话对了一半,情话沾点语言艺术,但不是全部,至于阿Q背诵徐志摩的诗能求爱成功,那是个玩笑,用现在的话说,那叫恶搞。情话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人能听懂。吴妈能否听懂诗句,这是个问题。

情话除了欢悦心耳的功能之外,根本的功能是指向性的。某著名女人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大意是男人说给女人再动听的情话,其实就是为了努力拉近与床的距离,直到上床这事才完。

情话的潜台词接近阿Q的“我和你困觉”。困觉是江浙方言,白话就是睡觉。睡觉本身是种生活方式,和男女连在一起,含义丰富一些,或者说暧昧了一些。

爱情小说常见的话,男的问女的,你爱我吗?女的说,爱。男的说,爱我为什么不给我?

于是,只要你要,只要我有,同居了。以为这就是爱情,随着时间过去,各种问题出来了,最终爱情失败了。于是,恨意上来,冲动上来,有些故事就朝着悲剧走了。在这方面,女子的反应相比男子强烈,研究者认为这与女子生理心理相关,爱情在,所有的付出都是获得,失去爱,所有的付出永远失去。

重庆师范大学有位刘东刚提出了“恋爱成本论”,在他研究的案例中,女性的5项成本均偏高,部分女性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而男性成本几乎为零。

这五项成本分别是:社会成本,健康成本,生理成本,经济成本,心理成本。通过研究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同居的经历越多,对婚姻生活就越排斥。同居关系维持得越长,不结婚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同居者没有承诺,只有类似君子协义的约定,这种自由越持久,同居者就越是厌恶婚姻中的各种束缚。

这个结论被大多数人认可,尤其是身在其中的女性的认可。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年轻人相爱了,住在学生宿舍不太方便。男孩就提出来在外面租房,女孩也同意了,但前提是没有结婚之前不发生关系。男孩答应了,但同居之后,想方设法突破了她的防线。

女孩要他发誓:如果变心,赔偿10万元。她说,否则就没完没了。过了一阵卿卿我我的日子,然后毕业,天各一方。

男孩提出分手,女孩要求他兑现誓言,男孩不肯,惊动了民警,惊动了男孩的父母。然后单枪匹马杀到男孩老家,打起持久战。接着女孩的亲人也加入“追讨”行列。最终,她如愿以偿,虽然钱并不能挽回爱情,但毕竟让他付出代价。

这是一个五味杂陈的故事,但女孩的执著精神依然让人动容,她用行动告诉我们,尽管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但没有一种爱情可以乱来。

女子在恋爱中保护自己,守贞是道防线,但爱情之保障单凭守贞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是知己知彼,用时间来检验男子的品德。速食爱情,常常难以消化;冲动的爱情,常常难以安宁。

挽回爱情的语言范文第2篇

舍不得打电话,又没钱去另一个城市看望对方,但他们的爱情,还是谈得有滋有味。男孩省出几百块钱给女孩买了一部手机,是几乎被人淘汰了的那种。但女孩还是视若珍宝,并没有因为它响起来时刺耳的铃声引来周围人的嘲笑,而觉得难堪或是自卑。因为,这已经是他们能时刻感觉到对方的最好方式了。每天在睡觉的时候,她都会收到他的一条短信,正好70个字,每一个字里,都装满了他对她的思念和爱恋。她每天都会把他的短信记下来,想他的时候,就拿出来看,而且会用手机骚扰他三声,告诉他,阿宝,我正在想你呢,你也在想吗?男孩子会立刻让她的手机响上四下,告诉她:当然在想啊。

这样不花一分钱的方式,常常会让他们觉得比什么人都要幸福。尽管宿舍里的女孩子,煲电话粥会煲几个小时,但她并不羡慕,她也很想让别人知道,其实他们的爱情,和他们一样甜蜜、温情,甚至是浪漫的。谁说爱情一定要喋喋不休地说出来呢,有时候短短的70个字,是要比打70个小时的电话,还能让对方觉得柔软且暖和的吧!

后来学校里有公司推销一种“手机情侣套餐”,只要每月固定花费20元钱,同一个省内的情侣,便可享受无限制的免费接听和拨打服务。这样对讲机似的服务方式,即刻吸引了她。她知道自己其实还是有着不肯对人讲的虚荣的,她不奢望他能每月来看她,但像所有女孩子一样,每天都能听听他的声音,在舍友们面前,朝他撒撒娇,那也可以啊。她很快换了手机卡,开通了和他之间的对讲机。

生活自此果然是不一样。她可以随时随地与他说话,有时候出去玩要穿什么衣服,她都会在手机里问他。而且,她可以随时开着手机,听他每天都和谁通了电话。他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变得近如咫尺。她甚至能够听到他睡觉时的鼾声,还有以前没有注意过的说话的语气。她突然发现他开始生出那么多的缺点,亦或是这些缺点一直就有,只是因为她刚刚“监听”到?他与自己说话,怎么能不耐烦呢,而且,语言也开始节省,连“宝贝”两个字都丢掉了。甚至,她问他问题的时候,他竟会将手机远远地扔开,在床上响起了鼾声。有一次,她听到他与一个女生通电话,她追问是谁,他竟怎么也不给她答案!

半年之后,她觉出他真的是对她厌烦了,以前所有的怜惜和疼爱,皆没了踪迹,且最终走到了无话可说的境地。她还没有弄明白,他便提出了分手。不管她怎样哭闹,他都只有一句话:是你监听掉了我们的爱情,我再怎么努力挽回,都没有用了。

挽回爱情的语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文化内涵;困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84-01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汪曾祺曾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样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烟台玛瑙樱桃。” 沈从文个人也谈到,自己受到废名作品的影响很大,他的小说通常以散文化的语言和叙事倾向的淡化为作品营造了一种优美而清凉的氛围,使读者在进入阅读状态后体验到一种梦幻感和超离感。《边城》显然也体现出这种审美特征。

一、《边城》的文化内涵

小说以舒缓优美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作者眼中的湘西世界,或者说是他心目中的湘西世界。这个湘西世界经作者目光的回望、纯净心灵的过滤,脱去了野蛮和落后,成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沈从文一直自诩“乡下人”,他对故乡湘西有着很深厚的乡土情结,同时他又不像其他乡土作家如鲁迅、蹇先艾等人深蕴着对贫困落后的故乡的批判现实精神,去表现一种爱之深痛之切。他愿意选取湘西美好的一面来给已经渐渐失掉这份纯真与淳朴的现实湘西一个对照,一个警醒。他的创作追求也是很明确的。可以说,优美而健康的人性在《边城》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天真质朴如小兽的翠翠,慈祥善良的老船夫,热情豪爽的船总顺顺,甚至过渡的路人,卖肉的商贩,无不体现着一种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是他对现实湘西的个人化处理,是他理想中的乌托邦。这种引人向善的描写又把人性拔高到一种爱与美的神性,这也是作者小说的基本立场。对照他的其他作品《萧萧》《三三》,作者对萧萧命运悲剧性的淡化处理,对她懵懂生命的悲悯态度;对三三母女的温暖情感,对三三的淳朴善良的描写都体现出作者的文化追求。然而,沈从文又谈到,“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这说明,解读《边城》并不能仅仅从一个乌托邦的湘西世界出发,还应看到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仔细读来,《边城》其实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在小说的开篇就埋有伏笔,写了上一代翠翠母亲的爱情悲剧,而后写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同样经历了一系列的误会与巧合(包括傩送邀请翠翠去家里坐坐反而被翠翠误会,傩送过渡时翠翠刚好去后山采虎耳草等细小的情节),还有老船夫因女儿的不幸而促成的谨小慎微的性格,造成了船总家对他的误会等等,这些共同造成了这对年轻恋人最终相离的悲剧。据说,沈从文在写《边城》初稿时曾赋予作品一个完全的悲剧结局,但经由夫人张兆和的反对与建议,又将结局改为半开放性的。由此可见这部作品的深层悲剧意蕴。

就是如此一部田园牧歌式的美丽小说,文章也没有脱离现实完全成为一部臆想式作品,诸多不和谐因素也比比皆是。例如船总顺顺对“碾坊”婚事的安排,翠翠在高楼上听到的谈话,都展现了一种功利化追求,这也许是作者的痛惜之处,也是现代文明对原始湘西世界的一种侵入,然而作者举重若轻,着力淡化了这一矛盾。作为文中重要意象的“白塔”,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塌而后又重修,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以及对重塑湘西未来的渴望。沈从文一边试图挽留湘西的神话,另一方面又预见到“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他试图从人性道德的角度,去透视一个民族可能的生存状态及未来走向。

二、《边城》的写作困境

《边城》也存在其写作困境,学者王德威认为“《边城》中表现的人性的‘简陋’与‘贫困’。”这主要是指主人公“翠翠”这个人物形象缺乏主体性,在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叙述中,翠翠几乎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地位,缺乏独立性和自由性。但我在思考的是,假如翠翠的形象是独立自主的女性,《边城》这个故事还会不会发生,这种清新朦胧的美学追求还能不能达到,艺术效果还能不能如此深入人心,也就值得讨论了。关于对湘西世界的美化描写,评论界也有学者提到边城是一个“反现代化的城堡”,对古老湘西的深情维护,是沈从文在“心理上的慰藉”。《边城》是老妪絮絮地讲的一个完美的童话。童话大多很美,但童话的毛病在于太过完美。不少学者说沈从文“了解湘西人民生活……他仅晓得他们一些情形,并不曾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自然更没曾血肉相连”。所以“沈从文作品反映生活面很广阔但不深厚,思想意境不高”,“好像雾中的花,云中的月”,给人以“虚”的感觉。王晓明还注意到沈从文的文体有矫情的毛病,由于其创作心态的矛盾,所以创作中总受这种心态牵制,在表达朦胧感受的湘西小说中总是有意无意去赞美那些与城市文化相对立的东西,不管是原始的还是愚昧的迷信。这些也许是《边城》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困境。

三、结束语

总之,《边城》有一种优美而清凉的氛围,有一种梦幻感和超离感,对这部作品文化内涵的探讨有很多。但任何文学评论都是一家之言,只要读者能从中领略到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美丽,才是对于读者的最大意义。

参考文献:

挽回爱情的语言范文第4篇

大型原创芭蕾舞剧《牡丹仙子》在11月24日至12月3日亮相北京世纪剧院,这台由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出品、辽宁芭蕾舞团演出的舞剧,历经3年精心打造,终于登上了舞台。演出期间,洛阳市人民政府在演出现场举办了大型牡丹文化展,创造了800盆洛阳牡丹鲜花盛开初冬京城的奇迹。

故事:大自然万物奏谐音

《牡丹仙子》讲述的是一个人类和植物之间温婉、唯美的动人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植物王国,那里的植物拥有特殊的语言,他们的情感比人类更丰富。

天美、纯洁善良的牡丹姑娘经过一位善良勤劳又聪慧的花师的长期培育,被培植成了绚丽多姿的“七彩世界”,他们也因为长期的接触相互欣赏、相互交融,产生了爱情。但是,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界肆意蹂躏,花师因为人类的过失遭到了控诉。植物王国千岁在长老枯师的怂恿下,严惩了偷食禁果的牡丹姑娘,并以铲除邪恶为由将花师逐出植物王国。艰难的行进中,花师突遇森林大火,为救花朵精灵他不顾一切冲进火海,献出了生命。奇迹发生了,牡丹姑娘用自己的生命挽回了花师的新生,当苏醒后的花师为献出生命的牡丹姑娘痛悔不已时,牡丹姑娘已缓缓飞向天边,化作了人间仙子。

音乐:杜鸣心三年磨一剑

《牡丹仙子》的艺术总监、编剧、制作人李博成在新闻会上盛赞作曲家杜鸣心的音乐:感动得使人流泪,是能经得住时间考验并最终留传下来的精品。杜鸣心自己也认为,这是继他和吴祖强1959年为国庆10周年献礼写的《鱼美人》后,创作的6部舞剧音乐中最满意的一部。音乐由李心草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录制,作品主要运用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其间运用了一些民族乐器,如琵琶、二胡、古筝,表现丰富音色的变化和感染力,没有掺杂任何自然音色以及电声乐器。

谈及《牡丹仙子》的音乐创作,杜鸣心坦言是以含蓄、深情、真诚打动人心:“这部舞剧花费了我3年的心血,长时间的创作过程避免了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我一直是怀着非常真诚、非常动情的感情来写,因为不断在调整、修改内容和剧情,所以音乐也是每一段都在精心打造、认真切磋。”

在音乐表现手法上杜鸣心认为《牡丹仙子》是以优美深情的旋律取胜:“近现代的一些现代技法有一点忽略旋律的重要性,中国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在这方面要更加注意。中国音乐的旋律是非常美的、而且是千变万化的,并不是我们的旋律已经用到了枯竭的时候,正相反,我们还没有更好地去发掘它!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舞剧的灵魂,所以,旋律在我的音乐中是占第一位的,用旋律来跟观众交流、用旋律表达人物情感、用旋律叙述故事是我的美学前提。”

据杜鸣心介绍,《牡丹仙子》共有三个贯穿始终的主题:牡丹仙子主题、花师主题、牡丹仙子和花师的爱情主题。通过各个主题的变化,音乐充分表现了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情感世界,并且同观众进行着最直接的感情交流。

舞蹈:洋编导倾情捧力作

说到编舞,就一定要说说70岁高龄的美国编导诺曼沃克,诺曼现在是美国一所大学的舞蹈教授,多年前他曾给中央芭蕾舞团排过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并曾编排过一个中国题材的舞剧《洞房花烛夜》,杜鸣心称赞他很理解中国人细腻的情感并能够在舞剧中准确地加以表现。

挽回爱情的语言范文第5篇

古道

一条古老的道路,延伸至历史的深处,令我想起了荆棘上覆满白雪的沧桑。读懂古道,等于读懂了一部厚厚的历史。它是岁月留下的一条长长的印痕。飞奔的骏马,扬起诗歌的语言。凹凹凸凸的路,平平仄仄的风,唱响了诗意。古道,不仅仅只是通往远久的历史,并深入一匹瘦马的心,探寻亘古的乡愁。古道是留在恋人中的一条长长飘带,满载感情的语言,在车轮声声中呓语。

古道是一条河,映出太阳与云霓,映出悲欢离合的爱情,映出纷纷扰扰的世道沧桑,是诗人留下的叹息,是冗长无奈的叹息,是告诫人们珍惜现在,是拨动心弦的一个曼妙音符。

西风

一声雁鸣,伴着凛冽的西风,把秋意鸿雁枯枝吹来。西风,独自在户外怒吼,无孔不入的本领在农家的泥墙面前,惨败成一团破絮。日子一天深似一天,西风愈演愈烈。他一手撑开渐浓的暮色,一手裹紧单薄的衣衫,深邃的目光凝视远方。狂傲的西风中,隐隐有春的号角在响。他抖擞精神,策马而奔,炯炯的双眼,射出两道炽热的光芒。

瘦马

它在马致远的小令中“哒哒”而来,惊飞一个安逸的梦。那片荒草,铺展了多么遥远的历史纵深,让我与那匹瘦马在今天不期而遇。追赶什么?一种姿势,是那样的不肯放弃,一瘸一拐也不停留。心呢,是否已被风雨浸透?来路已成苍茫,前途也是漫漫。你从哪个驿站出发?唯一的方向竟成了无法挽回的错位。从此,那生硬的公文,抑或是温情的家书,便成了永远没有下文的悬疑。你是哪位战神的铁骑?一羽冷箭,使你丧失了英雄的气质,人生的溃败让你无法回归生命的本真。你是一个被历史甩在身后的失落者,还是一个激昂的勇士奔驰在时间的前沿?瘦马不语,一如既往,走着自己的孤独。它的记忆里有春天的明媚,桃花的艳丽。它的前方,响彻一声的呼唤,那是它一生丰盈的瞩望。瘦马走在一幅秋风吹落夕阳的惆怅里。同样干瘦的旅人,忍不住一声长啸。古道空旷,寂静无声。

这路,这风,这马,是何等壮美。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诗人心中的苦闷与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

挽回爱情的语言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苏轼 柳永 爱情词 表现手法

柳永爱情词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清丽的语言,采用清雅脱俗的意象来抒发美好而纯真的感情。薛砺若先生将柳永一代之词称作柳永时期,把他视为宋词革命巨子。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言:“苏轼的爱情词在缠绵中透露专注,在细腻中体现洒脱,在热烈中表达质朴,在哀思中蕴藏沉稳,突破了刻红剪翠的艳科和旖旎温柔的情语。”接下来我们结合实例具体分析。

一.相同点

(一)在白描基础上借景抒情

《江城子》上片描写对亡妻的思念,下片描写与妻子梦中相会的情景。“不思量,自难忘。”感情真挚;“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无限惆怅;“夜来幽梦忽还乡。”无比喜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比悲痛。《雨霖铃》起首通过“寒蝉”“骤雨”写出离别前环境的清冷;接着通过“兰舟催发”写离别时的苦楚、无奈。最后通过想象之景写离别后的悲凉、孤独。全词不着一个离别的符号,但读来别情俱显,不着一爱字,但爱恋之心溢于言表。正所谓:“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

(二)结合自身境遇抒发感情

两首词中融进了自身际遇,倾注了人生酸楚。柳永年轻时得到别人举荐,但仁宗由于其狂妄只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从此封杀了柳永的仕途人生。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未来的生活无所保障。苏轼的妻子王弗不但是其生活上的伴侣,还是文学上的知音,更是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王弗在与他生活了十年后病逝。这无法挽回的遗憾给苏轼内心造成了无法解脱的痛苦。期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使他经历了仕途上的艰难和生活上的困顿。适逢亡妻10年忌辰,苏轼写下了这篇悼念亡妻的词作。

(三)正反衬结合

两首词运用正反衬相结合的抒情艺术,使词达到了深邃隽永的艺术效果。《雨霖铃》上片从“寒蝉”和“骤雨”正衬出清冷之秋。又在这凄清缠绵的离别情绪中,反衬出作者身世的不幸。《江城子》由上片对妻子的追念到下片梦幻与妻子的欣喜相见,最后到梦幻消失的深沉失落。用乐景反衬悲情。

二.不同点

(一)《雨霖铃》几经转折,《江城子》悲喜转换

《雨霖铃》中“帐饮”与“无绪”是一转折。“留恋处,兰舟催发”又一转折。“执手相看泪眼”却“竟无语”是转折,几经转折,写足了两人难舍难分的情状。冯煦曾评析柳永慢词“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江城子》由起初思念之悲到梦中相会妻子之喜,再到梦醒失落之悲。悲喜转换,情意尽显。

(二)在虚实相生基础上,《雨霖铃》以想象为主,《江城子》巧设梦境

《雨霖铃》中一个“念”字由实入虚,推想别后情景,衬托出诗人对未来一切不可预知的茫茫然。“今宵酒醒何处”的设问,再次引出想象之景与上片遥相呼应。苏轼把现实感受与梦幻交织。由于爱妻之深,积思成梦。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感情真挚和无比凄婉的梦境。两词借助于想象和梦境的虚幻与缥缈使词若虚若实间,真情无限。

(三)柳永善用意象,苏轼用词精确

《雨霖铃》中通过“寒蝉”来衬托出离别时场景的落寞。用“长亭”“柳”等意象来抒发离别之情。《江城子》中“不思量”,用反语的手法去表达对妻子感情深厚。“纵使”表达本不可能相见,却幻想可能,表达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一个“忽”字表现出词人又惊又喜的心情。可见苏轼用词的精妙之处。

两篇文章在遵循大体的词作特色上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恰到好处的变化表现手法的形式技巧。为我们展现的不仅是优美的词作,还是凄美的画卷,更是凄婉哀怨的乐曲。

参考文献:

[1]薛砺若《宋词通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3]柯迁娣.浅析柳永雨霖铃的艺术技巧[J].池州学院学报.

[4]林语堂《坡传》长江文艺出版社.

挽回爱情的语言范文第7篇

关键词:爱情悲剧 相异性 悲剧概念 审美 根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爱情悲剧,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莎士比亚笔下以文艺复兴为背景的著名爱情悲剧。虽然同为爱情悲剧,但由于悲剧发生的时空背景、历史文化背景及审美要求的不同,《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显现出了深刻的差异性。笔者将以这两者为例,对中西爱情悲剧的相异性进行比较,以下就此展开论述。

一、悲剧概念之异

对于中国是否有悲剧,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中国的悲剧概念乃是内化的:由于受中国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中并未旗帜鲜明地提出悲剧的概念,然而,依然存在内含悲剧思想与要旨的观点。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隋唐五代时期,我国悲剧理论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悲慨”,这一理论观点见于司空图的文论专著《二十四诗品》。文中对“悲慨”的陈述为: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二十四诗品・悲慨》)[1]

“悲慨”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所提出的近乎悲剧概念的代表性文论观点。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悲剧观点的提出则宣告了中国古代悲剧理论的最终确立。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元剧之文章》中认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2]在他看来,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关汉卿的《西蜀梦》、狄君厚的《火烧介子推》等等,都在悲剧之列。而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则被认为是“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原因就在于:“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2]通过对元杂剧的考察,王国维肯定了中国悲剧的存在。我们应当看到,在中国悲剧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悲剧概念始终是内化的,而不是明确的、系统化的。

与之相反,西方的悲剧概念则是明确的、理论化的。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悲剧下了定义,他在《诗学》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3]它以语言为媒介,被使用在剧的各部分,传递“各种悦耳之音”;不借助叙述而是借人物的动作进行摹仿;通过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从而达到陶冶情感的目的。

尼采在其著作《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他的悲剧观,他认为日神所代表的造型艺术与酒神所代表的音乐艺术所产生的二元冲动是产生悲剧的根源。尼采认为,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经过长期斗争,达成和解,“终于在一个既是安提戈涅、又是卡珊德拉的孩子身上庆祝其神秘的婚盟”,[4]希腊悲剧就此诞生。

可见,西方悲剧的产生和发展与悲剧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西方悲剧的实践也是在其悲剧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二、悲剧审美之异

就审美而言,中国的悲剧明显地呈现出含蓄、内敛的特点。以《孔雀东南飞》为例,悲剧结尾处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在这里,《孔雀东南飞》并未直言爱情的破灭和主人公双双殉情的悲惨结局,而是采用了含蓄的手法,以男女主人公墓旁树上的一对鸳鸯来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许多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曲终奏雅的大团圆结局,笔者认为其实不然,动物尚可相依枝头,而人却不能与心目中的伴侣相伴到老,这岂非更显出了人的悲剧性?郭玉生在其《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中说:“人死无法复生,他的不幸已经没有挽回的可能,所以,尽管有了和解团圆的结局,他的遭遇依然是悲剧。”[5]笔者认为,这种含蓄的悲剧审美观点实则不仅体现了对人的怜悯,更加深化了人的悲剧性。

在这一点上,西方的悲剧则显示出外向的审美特点。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在对爱情的追求上,主人公显示出了顽强的执著,不惜冲破家族仇恨也要成全彼此之间的爱情,而在重重的阻挠与巧合之下,朱丽叶为逃开家族安排的婚姻而服下假死药,赶到墓茔的罗密欧信以为真,服毒自杀,当朱丽叶醒来的时候发现情人已死,也以匕首自尽。最终,故事以主人公双双死亡为结局,整个悲剧都显现出一种外向的审美特点,是全然的悲剧。

三、悲剧根源之异

究其悲剧根源,《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除了受到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庸、礼仪思想、社会等级制度方面的影响外,还是一出性格悲剧。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焦母重重刁难,刘兰芝为了守护自己的婚姻、爱情,一味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直到被逼离开焦家,也未曾为自己做过一丝辩解,可知性格柔弱;然而,她最后为爱情决然赴死则体现了她的外柔内刚。而相比之下,焦仲卿则显得懦弱非常,妻子受到焦母的责骂、侮辱,他虽为之辩护,但在遭到焦母的呵斥后,“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虽心有不愿,也只是听凭焦母的处置,休了刘兰芝。而后刘兰芝被逼嫁,二人相见时,她许下“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承诺,并在结婚当日“举身赴清池”,为爱情慷慨赴死。即使知道爱人已死,焦仲卿依然“徘徊庭树下”,而后才“自挂东南枝”,其性格之懦弱可见一斑。总的来说,如果说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社会道德伦常是二人爱情悲剧产生的外在原因,那么,性格缺陷则是其内在原因。

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说,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家族仇恨,而一系列的巧合,如朱丽叶为逃避家族安排的婚姻而服药假死,期间罗密欧出现并以为爱人已死而选择服毒自杀,再到朱丽叶醒来,发现罗密欧因误会而自杀,她选择了以匕首自杀为爱殉情,这一系列的巧合无疑是二人双双死亡的悲剧结局发生的导火线。

综上所述,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代表的中西爱情悲剧在悲剧概念、悲剧审美、悲剧根源等几个方面都显示出了极大的相异性,这种相异性正是中西历史文化和思想源流方面差异的缩影,同时也是二者吸引无数目光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157.

[2] 周锡山.王国维集(第三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9.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

挽回爱情的语言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杜十娘 悲剧美学形象 文化成因

明代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作为早期女性意识觉醒者,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爱情执著的向往与追求。当美好的愿望被现实击碎后,她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抗争。在钱与情的冲突下,杜十娘成了牺牲品,她以死来捍卫女性的尊严。透过杜十娘这一人物命运沉浮的人生轨迹,我们更能深切地体味中国古代女性的不幸与悲剧。

一、杜十娘的性格特征

(一)对爱情强烈而执著的追求。作为身份特殊的群体,同样会去追逐心中的理想爱情。在封建社会,因为门当户对观念的限制,很多人的婚姻是不如意的,所以男人就将与青楼女子的交往作为不如意婚姻的补充,而大部分青楼女子也往往被那些男人在夜幕下和酒席间的甜言蜜语所迷惑,不自觉地沉溺其中。这些身为妓的女子由于没有家庭生活的束缚,可以经常广泛地接触不同的男性,更加激发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杜十娘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十三岁就流落到了烟花柳巷,但长达七年的卖笑生活并没有泯灭她对爱情的憧憬。

凭借外表的美貌和聪慧的头脑,杜十娘足以俘获男人的心。她十三岁“误落风尘花柳中”,至十九岁,七年之内,遇见了不知多少公子王孙。正是这七年的艺妓生活让她看透了人情世态,知道那烟花之地并非久留之地。又因老鸨“贪财无义”,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于是“留心拣个知心着意的,急切难得”的,希望能找到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爱情。当“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李甲出现后,因他“忠厚志诚”,杜十娘长久以来的从良之志就寄托在了李甲身上。

杜十娘一直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纯洁的爱情。在她眼里,爱情不是客与之间钱色的交易,也不是她个人一厢情愿的守候。她不顾世俗的偏见,冲破门第观念,大胆地与李甲结合。在与李甲相处一年有余之后,明知他已经“囊箧渐空”“手不应心”,没有因此而嫌弃、离开,反而帮李甲给自己赎身。在那“说着钱,便无缘”的金钱社会,杜十娘不计李甲的贫富,坚决与李甲结合,其真情难能可贵。杜十娘所追求的爱情某种程度上具有现代女性意识觉醒的意义,一旦选择自己的意中人,就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所以,当妓院的老鸨要打发李甲出院时,她先提出让李甲筹钱为自己赎身。明知李甲连三百两都借不到的时候,杜十娘并没有放弃,而将自己的私蓄给李甲,希望从此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二)杜十娘具有自尊自爱的性格。杜十娘沦落为风尘女子,不得已出卖自己的肉体,但从未出卖自己的灵魂,她始终保持着自尊自爱的品格,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在得知李甲变心之后,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发出感叹,她讥刺李甲的做法说:“发乎情,止乎礼。诚两便之策。”最后决裂时,她精心打扮,“脂粉香泽,用意修饰,花钿绣袄,极其华艳,香风拂拂,光彩照人”,没有悲伤,没有眼泪,反而异常冷静、从容。她面对不幸表现得十分刚强,面对爱情的背叛流露出强烈的自尊心,用美丽的外表形象来维护自己人格的美丽和尊严,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投江之前,杜十娘在众人面前严厉斥责毁掉自己幸福的孙富:

汝以奸之意,巧为谗说,一旦破人姻缘,断人恩爱,乃我之仇人。我死而有知,必当诉之神明,尚妄想枕席之欢乎!

而面对背信弃义的李甲,她立于船头,一边大骂负心汉,一边将自己的百宝箱一层层抽出来当众投入江中,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三)杜十娘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李甲在回乡途中用千两银子作筹码就将杜十娘卖予他人,杜十娘愤恨“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当理想破碎后,她没有以眼泪来博取李甲的同情,也没有企图用百宝箱来挽回李甲的心,更没有选择去做孙富的。因为她终于看透了人心,看清了社会,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于是选择与百宝箱沉入滚滚江水,一同香消玉殒,完成人生的一次涅槃。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杜十娘既然成了李甲的妻子,就要恪守妇道,顺从李甲给她的一切安排,哪怕李甲将她卖予他人,按理她都应服从。然而杜十娘冲破传统观念,在痛骂李甲与孙富的之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那千般恩爱化作万古的遗恨,让滔滔江水洗涤人间的污垢和屈辱,从而见证自己的高洁和刚烈。投江而死不仅是杜十娘用生命发出的对封建礼教的控诉,而且是她痛恨李甲无能、孙富的集中体现,更是她不屈从命运的反抗精神体现。与百宝箱一同怒沉江中的杜十娘不是“殉情”,而是以死来明志,完成她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四)她有聪敏机智的性格。杜十娘深知那烟花柳巷并非久留之地,她一直暗中为自己积累钱财,寻找一个解脱的机会,李甲的出现让杜十娘找到了希望。相处一年多之后,李甲囊箧渐空,手不应心,此时的鸨母恪守“利尽而疏”的信条,几次要杜十娘打发李甲出院,为了赎身,十娘早有准备。她故意使用激将法与鸨母发生争执,抓住鸨母一时的气话“只要他三百两,我自去讨一个粉头代替”,从而达成口头契约,使鸨母没有反悔的余地。再者,为了试探李甲,她没有说出自己藏有百宝箱,而让李甲先去向别人借钱,直到李甲“一连奔走六日,并无铢两,一双空手”而归,走投无路之际,才拿出私蓄,还要求双方“各任其半”。她明明积蓄万金却故意不露富,还假以姐妹之手送出自己的钱财,可见杜十娘的聪敏之处。后来李甲带着十娘逃离,因惧怕家中老父,连自己接下来要带十娘到何处,“尚未有万全之策”时,杜十娘当下决定浮居于苏、杭,然后再“求亲友于尊大人面前劝解和顺”。以上种种,无一不体现出杜十娘的过人智慧。一个聪明、美丽、能干的女子,渴望拥有自由、幸福美满的婚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最终却以失败的结局告终,其间既有社会的原因,又有个人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