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昆明医学院研究生部

昆明医学院研究生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昆明医学院研究生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昆明医学院研究生部范文第1篇

一、生态位测度的基本方法

1.生态位宽度测度方法[2]

生态位宽度计算即在考察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处的位置。其基本方法有“Levins生态位宽度计算”、“Hurlbert生态位宽度计算”、“Shaanon-Wiener生态位宽度计算”和“Smith生态位宽度计算”几种。其中,Levins生态位宽度对丰富资源具有更大权重,即对某一生物种群的资源利用率具有灵敏的反应性。联系来华留学生教育系统实际,各留学生招收高校均受留学生生源构成、留学生经济状况、专业选择、留学层次等因素(资源)的影响,故在来华留学生招收高校生态位宽度测度上,研究选用Levins生态位宽度计算方法,以保证测算效度。Levins生态位宽度计算方法最早由生态学家Levins提出,基本计算公式为:B=1/∑nj=1P2j或B=N2/∑nj=1N2j式中,为Levins生态位宽度,Pj为使用资源状态j的个体数比例,或食谱中食物种类的比例,j=1,2,3,…,n,∑nj=1P2j=1。Nj为使用资源状态j的个体数,N为总个体数。1≤B≤n。当Pj=1/n,即使用每个资源状态的个体数比例相等时,B最大;所有个体使用同一资源状态时,最小(最专化)。

2.生态位重叠测度方法[3]

当前常见的生态位重叠度测度方法主要有“MacArthur-Levins生态位重叠度”、“Pianka生态位重叠度”、“简化Morisita生态位重叠度”和“Horn生态位重叠度”几种。考虑到MacArthur-Levins生态位重叠度测度在数据装换上的便捷性,研究选用此方法进行。MacArthur-Levins生态位重叠度测度基本计算公式为:Mjk=∑ni=1(pijPik)/∑ni=1P2ij式中,Mjk为物种对K物种j的MacArthur-Levins生态位重叠度,Pij与Pik分别为物种j与物种K在总资源中使用资源状态i的比例,n为资源状态数。MacArthur-Levins生态位重叠度对物种j与物种K不对称。该指数反映在资源使用上为物种重叠物种的程度。

二、云南来华留学生教育系统的生态位类比

以云南省教育厅收录统计的2006~2009年云南来华留学生招收高校学历生备案名单为依据,参与备案的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中医学院、西南林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红河学院、大理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等29所高校共有“国际经济与贸易、车辆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生物、旅游管理、植物学、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口腔、语言学、小学教育、针灸推拿、化学、冶金、动画、通信、材料工程、市场营销、园艺、导游、金融学、计算机、电气自动化、环境科学、法学、应用电子、艺术设计”等34个专业进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学历招生。其中,“针灸推拿、冶金、口腔、小学教育、车辆工程、土木工程、艺术设计、法学”等专业仅有1所学校招生。为保证云南来华留学生教育招收高校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分析的信效度,通过舍去仅有1所学校进行招生的专业,保留2所及2所以上高校同时招生的专业,所得数据(见表1)。对来华留学生招收系统各高校而言,招生是整个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基础所在,是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中介核心,相当于纯粹自然生态世界中生物种群通过取食物链上的可食物而保证自身的生存与繁衍。故在生态学的分析框架内,表1纵向“招生高校”一栏即相当于来华留学生教育这一生态系统的9个不同“生物种群”,横向一栏的“招生专业”则相当于生物种群取食的11种“食物”,“各专业的招生人数”则代表种群在某一取食物上的资源利用情况。

三、云南来华留学生教育系统的生态位测度

1.云南部分留学生招收高校生态位宽度计算

在生态位类比的基础上,可对表1数据进行生物种群取食百分比转化(即各高校在各专业上招收来华留学生的百分比),进而逐一计算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9所来华留学生招收高校的生态位宽度。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其在“国贸”、“金融”、“工商及财务管理”和“电器自动化”四个专业上招收来华留学生,即昆明理工大学这一种群的“取食物”为“国贸”、“金融”、“工商及财务管理”和“电器自动化”;几个专业的招生人数分别为17人、4人、2人和1人,即相当于昆明理工大学这一生物种群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共有四个取食物,各取食物的数量分别为17、4、2、1。现对各取食物的资源利用进行百分比(保留一位小数)转化,结果为“70.8%”、“16.6%”、“8.3%和“4.1%”,即为昆明理工大学这一生物种群在相应取食物上的资源利用率。将这些数值代入Levins生态位宽计算公式得:B=1/∑nj=1P2j=1/∑nj=1(70.8×70.8+16.6×16.6+8.3×8.3+4.1×4.1=0.00019。即昆明理工大学留学生招收生态位宽度为1.9(只保留一位小数),其他高校生态位宽度测度结果(见表2)。

2.云南部分留学生招收高校生态位重叠度计算

生态位重叠测度是一种两两对比,需要在两生物种群之间进行。故在如上9所高校中,依各校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的相似情况,如大理学院和红河学院在办学水平上总体大致相当,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师范的分别为云南总体实力排名第二和第三的高校,云南中医学院和昆明医学院均属于医学类性质的高校。研究有选择性地将之分为“大理学院——红河学院”、“红河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西双版纳州职业技术学院——西南林学院”、“昆明医学院——中医学院”、“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以“大理学院——红河学院”为列,大理学院被红河学院的生态位重叠度意为大理学院在各留学生招生专业上的资源利用率被红河学院相应专业重叠的情况,反之则为红河学院被大理学院的生态位重叠度。计算如下。Mjk=∑ni=1(pijPik)/∑ni=1P2ij=0.00625÷0.04219=0.01481Mkj=∑ni=1(PikPij)/∑ni=1P2ik=0.00625÷0.06291=0.09935即大理学院被红河学院的留学生招收生态位重叠程度为0.01481(保留5位小数),红河学院被大理学院的留学生招收生态位重叠度为0.09935。其他各组高校两两之间生态位重叠度的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

四、云南来华留学生教育系统的生态位解析

1.云南来华留学生招收高校生态位总体过窄

生态位过窄是当前云南各留学生招收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情况的存在极有可能使当前的云南来华留学生教育因某一外部环境的波动而限于被动,甚至走向不可估测的糟糕境地。具体来看,当前云南来华留学生招收高校生态位宽度最宽者为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达到4.0的水平;而生态位最狭窄的是云南师范大学,仅为1.0的水平。此外,云南中医学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其生态位宽度仅为1.2。而就现实的来华留学生招生总量看,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均是当前云南来华留学生招收规模较大的学校,尤其是在学历生招收方面,云南师范大学有超过350人的学历教育留学生,云南中医学院的学历教育留学生接近150人。之所以这2所高校的留学生招收生态位宽度过窄,其深层的原因在于:留学生招生专业过少且专业面上的招生过于集中。如云南师范大学在“语言专业”方面集中了超过98%的留学生,而云南中医学院的“中医中药”方面集中了超过90%的留学生,故而导致生态位宽度过窄。在生态学分析框架内,种群生态位宽度的大小直接决定在该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环境适应性,即该生物种群在某一时空条件下的生存状态及繁衍能力强弱。生态位越宽则说明生物种群的稳定性越大,对资源的适应性越强,即越不容易因某一资源(取食物)的波动而引起种群的波动;相反,生态位宽度越窄则越反映出该生物种群的稳定性越小,对资源的适应性越弱,越容易因某一限制资源的短缺而导致种群的崩溃。从这个意义上看,当前云南来华留学生招收高校的环境适应性明显不高,系统稳定性总体不强,其过分依赖于某几个专业的情况必须得到改变。可以想见,如果不对这一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后续来华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任何微小的变化都足以对云南来华留学生教育系造成极大冲击。

2.云南留学生招收高校生态位重叠度普遍过高

昆明医学院研究生部范文第2篇

【关键字】医学研究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高层次人才群体, 研究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时, 缺乏足够的心理基础, 使得这一群体出现不良心理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而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经调查统计,各重点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存在问题的比例为:南方医科大学17.17%,(女生18.10%和男生16.73%)1,武汉大学医学院21.8%2,山西医科大学14.08%3,昆明医学院34.16%4。各院校总体比例在10-30%不等。而且不同类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1) 性别差异。女生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而男生在敌对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则明显高于女生,且均有显著性差异。该结果说明女生的心理反应比男生更广泛、更明显,应有性别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 年级差异。三年级、一年级、二年级逐渐增高。二年级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中期, 正着手学位课题的研究,工作繁杂、艰难, 需要查阅大量文献, 并需要与较多与实验相关的人员相处, 处于这一时期的研究生心理压力较大, 情绪容易波动, 心理健康状况最应引起关注, 因此研究生阶段的第二年应当被作为心理教育的重点。一年级新生由于刚到一个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同时基础课学业负担较重,特别是期末临近考试,对考试的恐惧使得部分学生心情焦躁,因此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也应该受到重视。

还有调查表明, 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排名是学习、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男、女生分别以学习问题和生活习惯问题最为突出。硕士、博士生分别以学习问题和家庭问题最突出。一年级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受人际关系影响最大, 二年级研究生受学习问题影响最大, 而三年级研究生的情绪则最易受就业问题的困扰。所以,如果抓住这样的几个影响学生情绪的原因,对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引导和帮助,就一定会最大限度的去防范学生走向极端。

由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施行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医学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中心工作。

1.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与本科生同样的高度上来。研究生作为较高层次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培养目标。一定要扭转一些人认为的“高学历人员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必然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因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培养”等如此类似的认识误区,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只有首先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中落实。

A,增强医学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医学研究生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取决于其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 因此应不断增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增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好设为必修课, 并保证足够的课时。如果设为选修课, 很多学生可能由于认识的问题而不选修, 失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是增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补充形式。可针对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标准、人际交往、调整自我、健全人格等讲座。通过讲座, 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正确定位, 调整心态, 充满自信, 以达到正确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5。

B, 构建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组织网络

着力构建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组织网络――院长,辅导员,学生会干部,寝室长,个人。在上级机构的领导下,下级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服务。各级组织由下而上定期汇报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成立学生会干部和寝室长心理健康小组, 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研究生组成, 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 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 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组织反映, 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C,注意三个侧重

由于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女生差于男生, 硕士生差于博士生, 二年级研究生差于一、三年级的特点,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注意三个侧重: 侧重于女生, 侧重于硕士生, 侧重于二年级研究生。应改变过去守株待兔式的被动工作方式, 主动热情地为学生服务,在每个研究生进校时即为其建立完整的心理档案, 并定期进行心理测量, 以普遍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 必须针对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有所侧重地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尽快与这些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弄清症结所在, 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 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针对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目的明确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重点解决好学习、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学习问题在男生、硕士生和二年级研究生身上较为突出, 其原因可能是硕士阶段需掌握一整套与本科阶段截然不同的学习、科研方法, 一些学生会不太适应, 而二年级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负担在三个年级中是最重的, 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学习问题影响最大; 人际关系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一年级新生身上, 这是因为一年级新生刚到一个新环境, 在融入一个新群体的过程中, 人际关系必然会左右其心理健康状况; 三年级研究生以就业问题最为突出, 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它对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只有针对心理障碍的成因对症下药, 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

2.发挥研究生会等研究生社团的功能。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艺术和体育活动,使研究生能够在繁忙的学习、科研之余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走出自我封闭、孤立的小圈子,扩大其交际面,加强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岗位,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研究生尤其是自费研究生由于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带来的压力。

3.要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生群体内部的较大差异性,导致了培养单位、教管部门等不可能采用整齐划一的措施应对研究生所有的心理问题,而在针对性和时效性上,导师能够弥补其不足。

帮助医学研究生自己维护和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创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这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深化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邢晓辉, 凌朝辉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中山大学学报2006;2(10):86-89

【2】余芬,吴磊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校医 2006;19(3):264-266

【3】孟小平,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9 (1):109-112

【4】史太平,何朝阳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6;33 (9) :1638-1642

【5】唐峥华,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753-754

昆明医学院研究生部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相互渗透,使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生参与到各类医学科学问题的探索之中。作为导师如何将自己的学术发展规划与研究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不断实现医学教育及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已经成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能从课程设置、科研选题、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重视和完善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导师学术水平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为达成这一目标,作者在研究生培养中重点加强了以下环节的实践。

1研究生课程中更多的重视循证医学、文献检索、统计学

循证医学被称作是“医学的科学”,作为沟通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几乎贯穿了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中的每一个过程。在研究生从本科阶段的“传授型”学习向“研究型”实践的过渡中,接受循证的理论和方法至关重要。例如采用PICO格式(P指特定的患病人群;I指干预措施;C指对照组;O为结局)找准患者存在且急需解决的临床重要问题;了解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来检索重要的医学文献;通过诊断性实验和疾病治疗的循证分析评价来总结经验和评价能力等[1]。循证医学将使研究生树立以病人为主体,探究最好的医疗证据和客观评价医疗结果的意识,这将是有可能影响医学生终身学习和开展医学实践的一门学问。医学文献检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实践中除了基本方法的学习和反复训练之外,更应强调使用医学数据库对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索的能力。汤森路透公司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其中的佼佼者,采用合理的检索策略对科学问题展开寻根溯源的回顾性检索,以及求新求变的最新文献的获取,就能满足我们对科研选题和开题、研究设计、论文撰写及投稿各方面的帮助。同时该公司也提供非常实用的网上教程免费下载[2],这无疑缩短了每个研究生与国际同行之间的距离。统计学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应该从阅读医学论文和科研设计开始。阅读文献并研究作者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和结果是否合理、有效,是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方法;如果结合循证医学中系统综述方法和Meta分析,研究生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文献,并且撰写论文综述。同时,在科研设计的初始环节就充分考虑统计学的问题,并且请教相关人员,才有可能避免课题中出现重大的失误和不必要的弯路。尤其是临床试验类研究,还应注意进行网上注册,这样将来的研究结果才有可能在国外发表[3]。

2对科学问题的提出需要掌握最新的医学研究前沿

“对科学问题的提出”应该贯穿在导师的学术生涯和研究生科研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只有从临床实践和研究基础中发现问题或是线索,将之总结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检索和探寻的科学问题,才能为医学科学研究提供方向。更进一步,我们还需要获取所从事领域内最新的前沿知识,作为最有价值的参考来源。定期的浏览国外本专业的顶级期刊,阅读并讨论与自己研究最为接近的文献,保持对相关领域的好奇心和学科交叉意识,将使我们不断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更新课题的思路。在另一方面,临床、科研中提出的问题,需要在现有的最佳的科学证据中寻找依据,通过自己设计和实施研究计划,最终找到答案。在科学问题提出之初,我们就应该力求系统的检索和分析文献,结合自己提出的科学问题将文献的内容进行分类,这样在将来的课题实施直到科研论文的写作、交流中,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4]。根据了解到的最新研究前沿资讯,发现与自己设想方向的异同,增强课题的创新性和系统设计,才是最终解决科学问题和踏入新的研究门槛的必由之路。

3导师如何加强医学科研管理

作为导师,除了以身作则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之外,更应制定详细可行的培养制度,加强对研究生科研的日常管理。首先强调对实验和临床研究都应有详细的原始记录,按照规范记录实验的时间、步骤、结果;对于重要的数据必须有实验员的签字认可,导师则不定期的查阅,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学术造假的产生。导师与学生之间、专业学科内均应有定期的科研汇报和讨论制度。两周或一月以内,就最新取得的实验结果和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机制首先锻炼了研究生总结和表达的能力,其次在专业学组内方便进行沟通和交流,许多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就此产生。举行研究生论坛,在医院内部、院系之间、甚至不同的学院之间设立定期的交流机制,共享信息和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制订详细、可行的研究计划,将开题报告和预实验作为顺利开展医学研究的重要环节。“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不断完善实验设计并认真的展开预实验,才能有效地避免时间和经费的浪费,同时避免将来论文撰写后被审稿人找到硬伤。

4研究生必须扎实参与临床和教学工作

医学研究生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必须面对病人开展医疗工作,所以必须接受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目前科研型、临床型研究生的划分,具有不合理性;只有同时具有了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和掌握系统的科研方法培训才能对医学科学研究得心应手。为了能达到住院医师培训的要求,研究生期间至少需要有一年的时间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其间可以采取跟班、值班、总住院医师的培训制度,逐渐能够胜任日常的医疗工作。特别是医学影像专业,需要使用多种影像设备完成检查,并且涉及到内、外科等许多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基础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树立医疗安全意识和“以人为本”的责任心[5]。参与教学工作的目的主要在于加强表达能力的培训、积累教学经验。只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并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才更加有助于研究生所要面临的课题申报和答辩等工作;面对面的教授自己所学的知识,使研究生锤炼了基础并加强了自信心,最终也能促进其与人沟通交流和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5导师注重与研究生的思想交流

师生之间最有魅力的就是思想上的交流,导师不妨将自己的科研经历、临床工作的得失坦诚地告诉学生,学生可以把在自己课题和工作中的疑惑和困难,真实的让教师知道。对于学术的争议,双方甚至可以展开辩论,这些本来的教学相长,现在就显得尤其珍贵。在另一方面,导师也应关心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给予适当的帮助。“为人师表”不单是导师的学术思想,还包括他的人格魅力将会影响一批又一批身边年青的学子,然后是通过自己的学生甚至影响更多的人。

昆明医学院研究生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肿瘤学教育;临床实习;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246.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a)-085-02

Consideration on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for oncology education

WANG Wei-wei1,YU Jiang-min2,LI Gao-feng1

(1.Dept. of Chest Surgery, the 3rd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Kunming 650118,China;2.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 655011,China)

[Abstract] Oncolog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for oncology education and provided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 words] Oncology education;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Medical education

目前,肿瘤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因此,肿瘤学在医学领域的地位愈来愈重要。而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病房、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的关键时期[1]。临床实习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医学教育质量昆明医学院率先开设了肿瘤学专业,为了更好地保证临床实习质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在总结近几年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就目前肿瘤学医学生临床实习所面临的问题和一些对策作一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1 当前肿瘤学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医学课程模式教学内容的不完善、人文精神的缺失

由于肿瘤学专业是一个较为新的专业,很多方法还在摸索阶段,教学内容也不够完备。现在采取的课程模式在结构上保持“三段式”,即基础、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内容相互割裂,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经常出现在外科实习时只知道手术、化疗中心实习时只知道化疗、放疗中心实习时只知道放疗。缺乏对疾病的整体观。片面重视专业和技能训练,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一名医学生,一名肿瘤学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业,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献身精神。然而,现在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愿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对社会缺少责任,对生命缺乏关爱,对患者缺乏同情,甚至对生命和健康表现极端不负责任。长期的应试教育,又阻碍了他们创新思维,结果导致学生迷信权威和思维惰性,不善于学习和缺乏创造力,创新思维能力下降,更不会将所学书本知识在临床中灵活运用与创新发展。

1.2 医患关系变化对实习产生影响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一系列的医药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颁布执行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医患之间的关系较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患者对自、隐私权等自我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患者有权选择医师,且只有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示教、观摩和操作,而对于临床教学基地的主体地位、带教老师的资格、带教老师与实习医生的权利与义务及临床教学工作中发生的医患纠纷处理等方面的临床教学立法明显滞后,无法适合当今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发展,最终造成了医疗改革滞后与患者对医疗要求之间的矛盾,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2]。许多患者不愿意配合甚至拒绝床边实习,使学生失去了很多实践的机会。而全国各地医疗纠纷发生频度的上升,甚至出现了临床医师被患者殴打致伤亡等极端事件,使得临床实习教学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两难境地,实习教学受到许多限定,并造成带教老师由于害怕发生医疗事故,不敢放手让实习医生给患者做检查、治疗,使实习医生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1.3带教老师的水平层次不齐

由于科室每年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室带教人员相对短缺,在带教老师的选拔条件上降低了标准。担任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任务的部分临床医师带教意识不强,一方面医院的医疗任务重,导致其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另一方面实习教学任务是软指标,责任并不落实,部分青年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自身学历的提高和各种职称晋升的忙碌之中,而且基本上由进修医师或也是刚刚接触临床的硕士研究生带教,由于他们缺乏带教经验和一定的临床水平,实习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加之部分临床带教的医师对于肿瘤治疗的认识又多只局限于本专科,而对其他治疗方法知之甚少,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本专科治疗方法的优点,而忽略有关综合治疗的内容,更没有对综合治疗较单一治疗的优点进行过详细的阐述,带教只是应付了事,工作能力差,对患者不负责任,对医学生分派任务时总是颐指气使、高高在上,对学生请教的问题不耐烦,从而造成带教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缺乏实习的热情,甚至出现反感、不遵守实习纪律的现象。

1.4 就业、考研的冲击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引发的就业难问题十分突出。面对这样的就业局面,部分学生无法安心实习,早早开始奔波找工作或忙于考研复习[3]。肿瘤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放在第五个学年进行,在实习的这一年中,医学生们前几个月忙着看书、找资料和参加补习班应付考研,后几个月忙着为找一个较好的单位,经常忙于准备推荐材料、托人找关系、联系单位等,并一次次地光顾人才市场、就业洽谈,参加各用人单位的考试、面试,造成情绪波动、精力分散,根本没有时间培养自己的临床技能,包括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实习的考核成绩好坏与就业没有多大的关系,造成了学生以牺牲实习作为考研、找单位的代价。

2 对策和方法

2.1 创新型教学模式、重塑医学人文精神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肿瘤学专业教育亦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培养的学生有基本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先义后利”或“舍利取义”的理想人格。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化他们尊重人性、珍惜生命的社会功能,使肿瘤学专业教育既能实现其本体功能,又能实现其社会功能。在教育方法上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使其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目的性,加强对人际交流沟通方面的训练使他们尽快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角色的转变,并有利于医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

2.2 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培养

一方面在当今法律维权意识已深入民心的情况下,亟需制定一系列相关的临床教学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教学基地、带教教师、实习医生的权利与义务,寻求临床教学的法律保障机制,使临床教学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加强医德教育,要求实习生树立牢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特别是面对肿瘤患者更应该有爱心,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加强沟通能力的训练。其实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是通过双方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来实现的,在沟通过程中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沟通能力是一个医生必备的基本功,我们的经验是在肿瘤学专业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前,进行医患沟通的艺术专题讲座,提高他们沟通的技能。在临床带教医生的指导下、在临床医疗一线大量的普通诊疗任务中,树立他们的信心,提高技巧。要使实习生成为沟通医患之间的桥梁,取得患者的信任。适应临床工作和学习,防止医疗纠纷。

2.3 加强带教老师队伍建设

严格选拔标准,完善监督制度,建设一支兼有教师资格和医学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向型”教师队伍,确实保障和提高医学实习教学的质量。我们的经验是选择那些责任心强、专业知识全面,临床经验丰富热心并擅长教学工作的人员担任肿瘤学方向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并且通过“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培养教育他们。从经济和职称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心投入到临床教学工作中,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评,实行淘汰制度。

而临床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增强教学意识,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更新自身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能力,并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培养高尚人格。带教教师在临床工作中,须认真对待实习医生,而不是简单把他们看作免费的劳动力,并结合个人工作经历和成长过程,向实习医生讲述如何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医生角色的转换,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强调要“以人为本”,要求学生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学会与患者如何进行沟通,在理解患者的基础上面对患者,同情患者,关心患者,爱护患者。组织实习生参加疑难病例、纠纷病例、死亡病例的讨论,参与与家属的谈话、签字等过程,使其在实习中认识医疗行为的社会性、风险性及严肃性。同时,可采用让学生出科时给带教老师评分的办法,所获得的反馈意见可以促进带教教师改进存在的问题;而评教结果还可以作为晋升、奖励的依据,从而激励和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4 合理安排实习计划

调整实习时间是缓冲就业、考研对肿瘤学专业实习的冲击、确保实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比如,可以借鉴一些医学院的方法采取提前半年实习以减缓就业对肿瘤学专业实习的冲击,能保证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完成实习, 这无疑能提高实习质量。灵活合理的安排实习计划,将重点关键科室的轮转时间与考研时间、参加招聘会时间错开。在这段“重点时间”内安排一些理论授课,既为考研学生补习理论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新兴的专业方向肿瘤学专业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他们在貌似简单而繁杂的日常医疗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属于自己的临床医疗知识,真正完成由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还需要政府、学校、医院更加紧密地配合。

[参考文献]

[1]孙勇,徐颖.临床专科生的实习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8,5(6):98-99.

[2]郑俊鸿,段明科,林晓儿.本科医学毕业生外科学综合考试结果分析[J].医学教育,2004,12(4):61-62.

昆明医学院研究生部范文第5篇

方法:选择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8例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结果:Tips手术成功率为94.4%,术后患者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腹水减少或消退,全部止血成功。术后显效12例,好转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术后1年患者分流道狭窄闭塞发生率为16.7%,再出血率为11.1%,肝性脑病发生率为22.2%。治疗后患者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门脉血流速度、门脉主干压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门脉压,安全性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明显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临床疗效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FENG Xiao-ch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4):119-12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Method: Eighteen patients with 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admitted by the Gastroenterology Department of the Hospital undergoing TIPS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candidate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and summary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data, and treatment efficacy and postoperative change in the hemodynamics of patients’ portal system were observed. Result: Surgical success rate of TIPS was 94.4%, the varicose veins of patients after surgeries decreased or disappeared, ascites reduced or faded away, and hemostasis was all successful. 12 patients were excellent,

6 patients were improved after surgeries,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 The incidence of shunt stenosis and occlusion in one year after treatment was 16.7%, re-hemorrhage rate was 11.1%, and the incidence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rate was 22.2%. The portal vein diameter, the internal diameter of splenic vein and the portal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the portal vein pressure of trunk of patient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hen compared to those indexes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IPS generates significant efficacy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it is capable of reducing portal pressure with high safety effectively, and 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and relieve financial burden, having high application value and being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Liver cirrhosis; Portal hypertension; Clinical efficacy

First-author’s address: Maoming People’s Hospital, Maoming 525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4.034

在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门静脉高压症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生理病理环节,是肝硬化失代偿期重要临床表现之一[1-2]。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一项可靠的治疗门脉高压的微创放射介入手术,通过在患者肝静脉与门静脉间的肝实质内建立分流道,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该种手术方式是降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的重要措施。因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具有创伤小、临床疗效好,能够治疗和预防门静脉高压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大量腹水以及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等优点,而受到临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3-4]。为此,本院以1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8例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45.6±4.2)岁,其中男11例,女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7例,酒精性肝炎肝硬化5例,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2例;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为A级者4例,B级者5例,C级者9例。病例选取标准:患者有因反复出血、大量腹水而多次住院的病史;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大量腹水、食欲差、乏力等;经CT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经胃镜检查提示重度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5-6]。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肝功能、甲胎蛋白、血氨、凝血酶原时间等。此外还需要进行胃镜、肝门静脉造影、MRI肝门静脉系统成像等检查。手术前尽量将腹水减少,同时纠正高胆红素血症、凝血机制障碍以及营养不良等情况,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呼吸道感染等合并症的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手术中先在其右颈内建立静脉通道,经颈静脉穿刺门静脉,在穿刺成功后行脾-门静脉造影,测量门静脉压力,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情况并进行栓塞;球囊扩张穿刺通道后将支架置入,再次造影测压,将门静脉压力控制在12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手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腹部情况,对穿刺处进行加压包扎,术后嘱咐患者卧床休息24 h,术前、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3 d左右抑制肠道细菌,以预防肝性脑病。同时给予护肝治疗,必要时予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发生[7-8]。

1.3 判定标准 显效:经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术后没有肝衰竭、黄疸等并发症发生,1个月内无复发;好转:经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后1~2 d患者出血情况得到控制,其临床症及体征显著改善,术后没有肝衰竭、黄疸等并发症发生;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9]。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分流道狭窄率诊断标准:使用多普勒超声对分流道通畅与否进行评价,若分流道内流速>200 cm/s,或12 mm Hg,则为分流道狭窄[10]。术后对其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将其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11]。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18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其手术成功率为94.4%(17/18),有1例患者因血管变异而导致穿刺失败。术后患者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腹水减少或消退,全部止血成功。术后显效12例,好转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18例患者术后发生分流道狭窄闭塞者3例(16.7%)。对其进行1年的随访,在随访期间再次发生消化道出血者2例(11.1%),肝性脑病4例(22.2%)。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见表1,肝功能变化比较见表2。

表1 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x±s)

时间 门静脉内径(cm) 脾静脉内径(cm) 门脉血流速度(cm/s) 门脉主干压(cm H2O)

治疗前 1.51±0.09 1.26±0.05 11.35±2.36 45.36±2.35

治疗后 0.78±0.08 0.75±0.07 42.35±2.36 23.15±2.35

t值 25.720 25.153 39.407 28.353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变化比较(x±s)

时间 ALT

(U/L) AST

(U/L) ALB

(g/L) TBIL

(μmol/L)

治疗前 41.25±5.26 47.69±6.05 32.15±4.15 25.36±5.78

治疗后 42.25±4.58 46.25±7.25 33.25±5.12 26.35±4.36

t值 0.608 0.647 0.708 0.580

P值 0.547 0.522 0.484 0.566

3 讨论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是一种或多种病原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12-13],病因主要有病毒性、酒精性、免疫性、胆源性等多种,当患者发生肝硬化之后,疾病可呈不可逆转性进展[14-15]。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肝硬化并发症,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破裂大出血,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16-17]。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有时并不理想,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寻找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一直是临床研究者的关注热点[18]。

临床研究表明,肝硬化不断发展,会导致患者出现门静脉高压,从而引起胃肠道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浮肿、腹水等临床症状,门脉系统及全身血流动力学也会发生改变,如局部常表现为门脉压力增高、门脉及脾静脉内径增大、门脉血流速度变慢等[19]。本次研究以1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结果显示Tips手术成功率为94.4%,术后患者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腹水减少或消退,全部止血成功。术后显效12例,好转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术后1年患者分流道狭窄闭塞发生率为16.7%,再出血率为11.1%,肝性脑病发生率为22.2%。治疗后患者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门脉血流速度、门脉主干压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种手术治疗后其门静脉血流灌注虽然减少,但肝动脉血供代偿性增加,使肝脏总血流灌注不受较大的影响,因此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不大,其治疗安全性高。殷芳等[8]通过研究也表明,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效果显著,其治疗安全性高,可有效缓解门静脉高压症,对患者肝功能影响小,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与其结论基本一致。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近年来主要用于非外科手段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其原理主要是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在门静脉和肝静脉之间建立一条限制性分流通道,从而达到降低门静脉高压的目的。该种治疗方式经研究表明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门脉压降低显著的优势,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门脉压,安全性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明显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晋辉,唐映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相关内科问题[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7):483.

[2]毕光荣,张勇,陈旭N,等.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3):239-243.

[3]李华,刘红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4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9):2126-2127.

[4]韩国宏,原姗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适应证和现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7):484-485.

[5]宋添谋,吴性江,黄迎春,等.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人体组成成分及代谢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9):942-945.

[6]丁国建,徐奎善.急诊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联合肠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137-138.

[7]孙晓飞,范天利.彩色超声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征250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148-149.

[8]殷芳,郑盛,杨兰艳,等.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5):113-115.

[9]唐小文.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8):129-130.

[10] Zhan X L, Ji Y, Wang Y D.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for hypersplenism secondary to liver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20(19):5794-5800.

[11]徐克,韩国宏.正确认识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地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7):481-482.

[12]郑鸾鸾,韩国宏,樊代明,等.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在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防治中的地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23(7):687-690.

[13]汪名权,张国兵,余永强,等.浅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J].肝胆外科杂志,2014,22(6):448-451.

[14]胥莹,郭涛,刘桂兰,等.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126例随访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6):62-67.

[15] Kalambokis G, Christou L, Stefanou D, et al. Association of liver cirrhosis related IgA nephropathy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7,13(43):5783-5786.

[16]韩国宏,原姗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在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中的新认识[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8):509-510.

[17]李灵敏,肖天利,廖化禹,等.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对进展期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20):2235-2238.

[18] Qi X S, Bai M, Yang Z P, et al. Selection of a TIPS stent for management of portal hypertension in liver cirrhosis: An evidence-based review[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20(21):6470-6480.

昆明医学院研究生部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三七皂苷;神经系统疾病;雌激素样活性;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 2014-04-19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103-201)

[通信作者] *张文生,Tel:(010)62200669,E-mail:

[作者简介] 苏萍,博士研究生,Tel:(010)62200669,E-mail: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是中国独有的植物药。迄今为止已从三七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到60余种单体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皂苷类。三七总皂苷(total saponins of P. notoginseng,PNS)主要含人参皂苷Rb1(约30%)、人参皂苷Rg1(约20%)、三七皂苷R1(约5%)和人参皂苷Re(约2.5%),PNS按照其结构可分为2类:二醇皂苷(PDS)和三醇皂苷(PTS)[1]。三七皂苷在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抗炎、抗衰老、抗肿瘤等方面具有广泛生理活性[2]。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缺血性脑中风等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本文重点就三七皂苷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理作用进行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拓展研究思路。

1 三七皂苷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理作用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特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有胆碱能学说和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Aβ)学说[3]。对于AD的治疗,针对Aβ生成和沉积、钙拮抗、胆碱能神经系统、Tau蛋白磷酸化等方面的药物研发均是研究热点。

1.1 三七皂苷对Aβ生成和沉积的影响 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广泛存在于全身许多组织细胞膜上,是具有膜受体蛋白样结构的跨膜糖蛋白。正常APP代谢是靠近细胞膜处的α位点被α分泌酶剪切产生可溶性APP,此物质具有细胞营养作用。另外,还有β,γ酶切位点,裂解APP产生Aβ,Aβ主要以Aβ1-40和Aβ1-42 2种形式存在,其中Aβ1-42易寡聚化,且寡聚态的Aβ对神经元有毒性作用。少量聚集的Aβ还可通过细胞外酶降解,其中脑啡肽酶(neprilysin,NEP)和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 degrading enzyme,IDE)是Aβ酶解过程的重要降解酶[4]。

研究表明,PNS能在转录水平下调脑内APP基因的表达[5],上调ADAM9 mRNA表达,促进APP以α-分泌酶方式进行剪切[6],并抑制APP以β-分泌酶(Beta-sit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cleaving enzyme 1,BACE1)方式进行剪切,下调脑内BACE1蛋白表达[7],从而降低Aβ的生成,改善快速老化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人参皂苷Rg1可增加ADAM10 mRNA表达水平[8],促进APP以α-分泌酶方式进行剪切[9],降低BACE1表达水平,抑制APP以β-分泌酶方式进行剪切[8],抑制γ-分泌酶活性[10],从而降低Aβ的生成;另外,Rg1也可通过激活过氧化氢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PPARγ)来上调IDE酶表达[11],增强AD大鼠模型中Aβ降解能力。

在拮抗寡聚态Aβ神经毒性上,Rg1预培养能减轻Aβ25-35所致神经元细胞毒性,并从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12]、抗蛋白质酪氨酸硝化[13]等途径来保护神经元细胞。另外,Rg1也可通过下调HIF-1α启动的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抑制线粒体凋亡级联反应,来拮抗Aβ25-35所致内皮细胞凋亡[14]。Rb1可抑制ROS的产生、增加Bcl-2/Bax和抑制caspase-3活性来抵抗Aβ所致的细胞损伤[15]。Rb1也可通过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来减少Aβ1-42的神经毒性[16]。

1.2 三七皂苷对钙超载的影响 神经细胞钙超载可影响神经可塑性并导致认知功能降低。在含有神经元纤维缠结的神经细胞和来源于AD病人的成纤维细胞,均见到钙的堆积。在AD病程中,β-淀粉样蛋白能加重衰老过程中出现的钙超负荷,神经元受到刺激时更易受损伤[17]。人参皂苷Rb1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它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L-型电压门控的钙通道,影响钙通道的失活过程,即通过加速通道向失活态的转化抑制通道的活性从而抑制了Aβ25-35诱导的电压门控的钙通道电流,而对Aβ25-35诱导的细胞内钙的释放没有影响[18]。因而,Rb1通过阻断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而减少因钙内流所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可能是其减轻Aβ25-35诱导的海马神经元钙超载的分子机制。

1.3 三七皂苷对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影响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是中枢胆碱能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其主要功能是维持意识清醒,促进学习和记忆改善。Ach由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ChAT)合成,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分解,ChAT和AChE共同维持Ach平衡,若ChAT和AchE活性异常,就会引起Ach代谢失调,导致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的生化改变。

三七总皂苷对老年性痴呆大鼠动物模型大脑胆碱能神经元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通过改善和修复受损神经元而提高细胞存活的数量和质量、提高ChAT的含量和活性,从而保护和改善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发挥抗老化、抗痴呆的作用[19]。三七皂苷Rg1可降低脑组织AChE活性及改善单胺类神经系统功能、降低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及脂褐质等的含量来发挥促智作用[20]。Rg1和Rb1能增加海马区Ach水平,但是Rg1抑制AchE活性,而Rb1对AchE活性无影响;Rg1和Rb1都可抑制东莨菪碱诱导的5-羟色胺(5-hydroxytrptamine,5-HT)的减少,这些数据证明Rg1和Rb1都对提高记忆力有效,但2种皂苷可能是通过不同机制发挥益智作用[21]。

1.4 三七皂苷对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Tau蛋白为一种微管相关蛋白,其过度磷酸化在A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PNS可在转录水平上调SAMP8脑内syp基因的表达,但没有显著影响Tau基因的表达[22],由于Tau蛋白磷酸化的机制复杂, PNS对Tau蛋白最终表达和高度磷酸化有待进一步研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与糖原合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GSK-3)等脯蛋白指导的蛋白激酶磷酸化有关,同时也与PP2A等磷酸酶去磷酸化活性相关。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b1可通过调控p-GSK3和PP2A水平来阻止Tau蛋白磷酸化从而对铝所致神经毒性起保护作用[23]。

1.5 三七皂苷的类雌激素作用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雌激素可延缓或降低AD的发病,是AD的保护因素[24]。人参皂苷Rg1具有雌激素活性,可激活人血小板中MAPK/ERK信号通路来调控APP代谢,阻止AD发生[9]。同时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g1和17-β-雌二醇均可明显改善D-半乳糖去卵巢AD大鼠的空间认知和记忆能力[8],进而证明Rg1可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另外,Rg1发挥与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相关2种互补的信号通路,从而减轻Aβ25-35所致原代神经元凋亡过程[13]。

2 三七皂苷对脑缺血损伤的药理作用机制

脑缺血是由于脑血流供应障碍引起缺血和缺氧而导致局限性脑组织性坏死或脑软化的疾病[25]。若脑缺血不完全阻断半小时后,又恢复正常,则会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缺血的治疗主要是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减少梗死面积,减少神经元的迟发性死亡。血栓通(三七总皂苷制剂)可减轻脑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失[26]。体外实验发现,PNS能促进体外缺糖缺氧损伤的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促神经形成和神经再生的潜能[27]。三七通舒胶囊(三七三醇皂苷制剂)有改善微循环及减少继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并可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减少致残率[28]。三七二醇皂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减少梗死体积,减轻缺血性神经损伤,HSP70表达上调可能是其保护脑缺血耐受的分子机制之一[29]。人参皂苷Rg1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与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调节p-JNK及p-ERK1/2表达水平有关[30]。Rb1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效果优于依达拉奉,但保护机制不同于依达拉奉(Rb1可有效减少IL-1,TNF-α,增加BDNF;而依达拉奉更有效于增加GAP-43表达水平)并且Rb1的预防效果高于神经损伤修复能力[31]。另外,Rb1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局部炎症反应[32]。体外实验发现,Rb1能抵抗糖氧剥离对SH-SY5Y的细胞凋亡,其机制与保护线粒体功能和抑制AIF和细胞色素c释放有关[33]。在体内外实验中均发现三七皂苷R1对脑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通过激活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相关的Akt/Nrf2通路来抑制NADPH氧化酶活性和线粒体去功能化相关[34]。人参皂苷Re体外抗氧化能力微弱,但对血清剥夺损伤的神经细胞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35]。

3 三七皂苷对帕金森病的药理作用机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源于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退行性变导致的多巴胺与乙酰胆碱平衡失调。Rg1对6-羟基多巴胺所致帕金森大鼠模型的黑质纹状体损伤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IGF-IR)信号通路相关[36]。人参皂苷Re对1-甲基-4-苯基 1,2,3,6 四氢吡啶(1-methy-4-phenyl 1, 2, 3, 6 tetrahydropyridine, MPTP)诱致帕金森病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改变GABA能神经元以及PPD mRNA表达水平,从而调节PD中直接回路和间接回路的兴奋-抑制平衡有关[37]。三七来源的人参三醇皂苷具有增强抗氧化活性、神经营养作用及抑制炎症反应和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等多方面药理特性,从而抑制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神经毒性[38]。另外,Rb1可通过ER受体来激活ERK1/2和Akt,并抑制SAPK/JNK和p38途径来抑制1-甲基-4-苯基吡啶(1-methyl-4 phenylpyridinium, 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39]。

4 三七皂苷对抑郁症的药理作用机制

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症是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和5-羟色胺(5-hydroxytrptamine,5-HT)功能不足引起的。三七总皂苷通过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中5-HT和NE表达,影响多巴胺合成或分解来发挥抗抑郁样作用[40]。并且三七叶总皂苷[41]、人参皂苷Rb1[42]、Rb3[43]均通过调控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来实现抗抑郁的作用。另外,人参皂苷Rg1可通过激活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途径和促进海马神经生成来实现抗抑郁作用[44]。突触丢失以及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也被认为是抑郁发病机制之一,而人参皂苷Rg1能改善大鼠额前皮质区突触超微结构,从而明显改善慢性应激大鼠的抑郁行为[45]。

5 三七皂苷的其他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5.1 作用于NMDA受体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它是介导谷氨酸及其他相关内源性酸性氨基酸兴奋作用的跨膜蛋白。谷氨酸受体可分为离子型和代谢型2类。离子型受体可进一步分为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NMDA受体可调节神经元的存活,树突,轴突结构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神经元回路的形成以及学习记忆活动,对生物发育过程极为重要。NMDA受体活性调节的失衡可能是神经退行性疾病(AD,PD等)及缺血性脑损伤等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的基础[46]。三七皂苷R1可选择性作用于NMDA受体的NR1/NR2B亚型而竞争性抑制谷氨酸所导致神经元细胞内钙超载,从而实现对小鼠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47]。

5.2 对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 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对神经元的发育、存活和凋亡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其成员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神经营养因子4(NT-4)等,这些蛋白质是治疗神经损伤等疾病的潜在药物靶标。人参皂苷Rb1和Rg1可通过PKA途径增加雪旺细胞的NGF和BDNF表达,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48]。

5.3 对小胶质细胞激活的作用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在致炎因素作用下它被激活成反应性小胶质细胞,反应性小胶质细胞既具有保护神经元的作用,也能分泌细胞毒因子、补体蛋白而损害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激活在神经退行性疾病(AD[49]和PD[50])中起重要的作用。PNS对SAMP8小鼠的免疫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抑制海马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51]。Rg1可通过激活PLC-γ1信号通路来抑制毒害神经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明显减少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52]。Rb1能减弱动物体内试验中脂多糖诱导的脑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53]。

6 总结

本文主要对三七皂苷,包括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三七皂苷R1、三七二醇皂苷和三七三醇皂苷,对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脑缺血疾病、帕金森病和抑郁症)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见表1。从该表分析得知,三七皂苷对阿尔茨海默病、脑缺血损伤性疾病、帕金森综合症和抑郁症的治疗方面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开发应用前景。

7 分析与展望

近年来研究三七皂苷对神经系统疾病药理作用机制的文献较多,而且研究其单体成分(如Rg1,Rb1,R1)针对特定靶点(如ER,GR,NMDA)的药理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作为天然植物提取物,三七皂苷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治疗方面具有某些独特的优势。已有大量研究证明雌激素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54],然而雌激素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55]。因此,具有潜在神经保护功效且副反应低的植物雌激素可替代激素治疗[56]。三七皂苷成分具有拟雌激素样活性,如三七皂苷R1[35]、人参皂苷Rg1[8-9,13]和Rb1[39]都已被证明具有雌激素样活性,可激活ER受体介导的转录而发挥作用。从该角度来解释三七皂苷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三七、人参、西洋参3种中药材均来自五加科人参属,为亲缘关系相近的3种植物,化学成分也十分相似,如都含有人参皂苷类成分。3种药材中,三七的总皂苷含量最高,西洋参次之,人参最低。此外,三七中人参三醇型皂苷(Rg类)与二醇皂苷(Rb类)的含量比为3∶1,而在西洋参中为1∶3,在人参中为1∶2[57]。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三种药物在药性和功效方面有很大差异,尤其是三七归为活血止血类药物而非滋补性药物,在中医临床上常和人参、西洋参区别使用。从三七皂苷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中,笔者发现现有文献大多数是针对三七皂苷单体成分(Rg1,Rb1和R1),也有部分研究三七皂苷组分(三七总皂苷、三七二醇皂苷、三七三醇皂苷),但研究三七皂苷中不同单体成分配伍[58]或三七皂苷与其他中药配伍[59]来发挥协同或拮抗作用的文章较少,借鉴中药配伍理论来分析三七皂苷发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才能解析三七药理作用的独特之处。

表1 三七皂苷对神经系统疾病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Tabel 1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on pharmacological of nervous system disease

疾病研究靶点三七皂苷 作用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前体蛋白PNS在转录水平下调APP基因表达[5]

α-分泌酶PNS上调ADAM9 mRNA表达[6]

Rg1上调ADAM10 mRNA表达[8]

β-分泌酶PNS下调BACE1蛋白表达[7]

Rg1下调BACE1蛋白表达[8]

γ-分泌酶Rg1降低γ-分泌酶活性[10]

胰岛素降解酶Rg1激活PPARγ来上调IDE表达[11]

拮抗Aβ毒性Rg1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12],抗蛋白质酪氨酸硝化过程[13]

Rb1抑制ROS产生和caspase3活性、增加Bcl-2/Bax比例[15]

钙拮抗Rb1抑制L-电压门控的钙通道活性[18]

胆碱能神经系统PNS提高ChAT的含量和活性[19]

Rg1降低脑组织中AchE活性[20-21]

Tau蛋白磷酸化Rb1调控p-GSK3和PP2A水平来阻止Tau磷酸化[23]

类雌激素作用Rg1具有雌激素活性[8-9];激活ER和GR受体[13]

脑缺血疾病PNS改善神经功能,增加Bcl-2表达[26];促神经形成和神经再生[27]

三七三醇皂苷改善微循环,保护神经细胞[28]

三七二醇皂苷上调HSP70表达水平[29]

Rg1调节p-JNK及p-ERK1/2表达水平[30]

Rb1神经保护作用[31],抑制局部炎症[32]

R1激活ER相关的Akt/Nrf2信号通路[34]

Re 神经保护作用[35]

帕金森病Rg1与IGF-IR信号通路相关[36]

Re改变PPD mRNA表达水平[37]

三七三醇皂苷抗氧化、抑制炎症和线粒体凋亡途径[38]

Rb1抑制SAPK/JNK和p38途径抑制细胞凋亡[39]

抑郁症PNS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中5-HT和NE表达[40]

Rb1调控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42]

Rg1促进神经发生[44];改善突触超微结构[45]

神经保护作用NMDA受体R1抵抗谷氨酸所致胞内Ca2+超载[47]

神经营养作用Rb1和Rg1增加NGF和BDNF表达[48]

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PNS和Rb1抑制免疫炎症反应[51,53]

Rg1激活PLC-γ1信号通路抑制炎症[52]

[参考文献]

[1] 冷静,傅超美,万方.三七三醇皂苷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11,26(1):83.

[2] 杨志刚,陈阿琴,俞颂东,等.三七皂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05,39(1):33.

[3] 吴思缈,周黎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1):36.

[4] 庄莹,陈杰.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8,29(2):101.

[5] 钟振国,吕良,柴立民,等.三七总皂苷对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脑内APP基因转录的影响[J].中药材,2011,34(1):77.

[6] 黄金兰,李霏,吴登攀,等.三七总皂苷对快速老化SAMP8小鼠大脑α-分泌酶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4):2127.

[7] 黄金兰,陆璐,黄丹,等.三七总皂苷对快速老化模型小鼠大脑β-分泌酶活性及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7):944.

[8] Zhang X, Wang J, Xing Y, et al. Effects of ginsenoside Rg1 or 17beta-estradiol on a cognitively impaired, ovariectomized rat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J]. Neuroscience,2012,220:191.

[9] Shi C, Na N, Zhu X, et al. Estrogenic effect of ginsenoside Rg1 on APP processing in post-menopausal platelets[J]. Platelets,2013,24(1):51.

[10] Fang F, Chen X, Huang T, et al. Multi-face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ginsenoside Rg1 in an Alzheimer mouse model[J]. Biochim Biophys Acta,2012,1822(2):286.

[11] Quan Q, Wang J, Li X, et al. Ginsenoside Rg1 decreases Abeta1-42 level by upregulating PPAR gamma and IDE expression in the hippocampus of a rat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J]. PLoS ONE,2013,8(3):e59155.

[12] 吴佳莹,沈圆圆,朱闻杰,等.人参皂苷Rg1经线粒体通路抗Aβ25-35致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凋亡[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1(4):393.

[13] Wu J, Pan Z, Wang Z, et al. Ginsenoside Rg1 protection against beta-amyloid peptide-induced neuronal apoptosis via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and glucocorticoid receptor-dependent anti-protein nitration pathway[J]. Neuropharmacology,2012,63(3):349.

[14] Yan J, Liu Q, Dou Y, et al. Activating glucocorticoid receptor-ERK signaling pathway contributes to ginsenoside Rg1 protection against beta-amyloid peptide-induced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apoptosis[J]. J Ethnopharmacol,2013,147(2):456.

[15] Xie X, Wang H T, Li C L, et al. Ginsenoside Rb1 protects PC12 cells against beta-amyloid-induced cell injury[J]. Mol Med Rep,2010,3(4):635.

[16] Zhao R, Zhang Z, Song Y, et al. Implication of 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Akt/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beta pathway in ginsenoside Rb1′s attenuation of beta-amyloid-induced neurotoxicity and tau phosphorylation[J]. J Ethnopharmacol,2011,133(3):1109.

[17] 盛树力.老年性痴呆:从分子生物学到临床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09.

[18] 林智颖. 人参皂苷Rb1通过抑制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的活性改善Aβ(25-35)诱导的海马神经元钙平衡紊乱[D]. 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

[19] 钟振国,屈泽强,王乃平,等. 三七总皂苷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脑胆碱能神经的保护作用[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9):174.

[20] 宋晓斌,何波,陈鹏,等. 三七皂苷Rg1对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6):21.

[21] Wang Q, Sun L H, Jia W, et al. Comparison of ginsenosides Rg1 and Rb1 for their effects on improving scopolamine-induced 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 in mice[J]. Phytother Res, 2010, 24(12):1748.

[22] 吕良,钟振国,吴登攀,等. 三七总皂苷对快速老化模型小鼠脑内syp,tau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0):1261.

[23] Zhao H H, Di J, Liu W S, et al. Involvement of GSK3 and PP2A in ginsenoside Rb1′s attenuation of aluminum-induced tau hyperphosphorylation[J]. Behav Brain Res, 2013, 241:228.

[24] 徐岚,洪震.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医药导报,2009,28(9):1182.

[25] 尚远宏,徐晓玉.中药及其提取物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8):1109.

[26] 蒋媛静. 血栓通粉针(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546.

[27] Yin L M, Wang X, Qian X D, et al. Effects of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on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NIH3T3 cells[J]. Chin J Integr Med, 2012, 18(8):616.

[28] 韦永胜,黄雨兰.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2):35.

[29] 朱观祥,陈卫银,黄梅,等.三七二醇皂苷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及对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468.

[30] 王巧云,刘凤,吴峰阶,等.人参皂苷Rg1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p-ERK1/2与p-JNK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2(2):229.

[31] Jiang Z, Wang Y, Zhang X, et al.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ginsenoside Rb1 for neural injury during cerebral infarction in rats[J]. Am J Chin Med, 2013, 41(2):341.

[32] Zhu J, Jiang Y, Wu L, et al. Suppression of local inflamm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ginsenoside Rb1 in ra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J]. Neuroscience, 2012, 202:342.

[33] Liang J, Yu Y, Wang B, et al. Ginsenoside Rb1 attenuates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induced apoptosis in SH-SY5Y cells via protection of mitochondria and inhibition of AIF and cytochrome c release[J]. Molecules, 2013, 18(10):12777.

[34] X Meng, M Wang, X Wang, et al. Suppression of NADPH oxidase-and mitochondrion-derived superoxide by notoginsenoside R1 protects against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estrogen receptor-dependent activation of Akt/Nrf2 pathways[J]. Free Radical Res,2014,doi:10.3109/10715762.2014.911853.

[35] 宋志斌,朱成琳,师方园,等.人参皂苷Re体外抗氧化能力及其对血清剥夺神经细胞作用的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7):225.

[36] Xu L, Chen W F, Wong M S. Ginsenoside Rg1 protects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a rat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through the IGF-I receptor signalling pathway[J]. Br J Pharmacol, 2009, 158(3):738.

[37] 徐,刘纯青,马涛,等.人参皂苷Re对MPTP致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5,22(1):36.

[38] Luo F C, Wang S D, Qi L,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panaxatriol saponins extracted from Panax notoginseng against MPTP-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vivo[J]. J Ethnopharmacol, 2011, 133(2):448.

[39] Hashimoto R, Yu J, Koizumi H, et al. Ginsenoside Rb1 prevents MPP(+)-induced apoptosis in PC12 cells by stimulating estrogen receptors with consequent activation of ERK1/2, Akt and inhibition of SAPK/JNK, p38 MAPK[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2,doi:693717.

[40] 付珊,杨贞. 三七皂苷对急性和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抗抑郁样作用的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113.

[41] Xiang H, Liu Y, Zhang B, et al. 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otal saponins from the caudexes and leaves of Panax notoginseng in animal models of depression[J]. Phytomedicine, 2011, 18(8/9):731.

[42] Lee S H, Hur J, Lee E H, et al. Ginsenoside Rb1 modulates level of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in mice frontal cortex and cerebellum in response to immobilization stress[J]. Biomol Ther (Seoul), 2012, 20(5):482.

[43] Cui J, Jiang L, Xiang H. Ginsenoside Rb3 exerts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in several animal models[J]. J Psychopharmacol, 2012, 26(5):697.

[44] Jiang B, Xiong Z, Yang J, et al.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of ginsenoside Rg1 are due to activation of the BDNF signalling pathway and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us[J]. Br J Pharmacol, 2012, 166(6):1872.

[45] 黄倩,楚世峰,张均田,等. 人参皂苷Rg1的抗抑郁作用及对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29(8):1124.

[46] 潘静,陈生弟. NMDA受体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1):98.

[47] Gu B, Nakamichi N, Zhang W S, et al. Possible protection by notoginsenoside R1 against glutamate neurotoxicity mediated by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 composed of an NR1/NR2B subunit assembly[J]. J Neurosci Res, 2009, 87(9):2145.

[48] Liang W, Ge S, Yang L, et al. Ginsenosides Rb1 and Rg1 promote prolife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primary Schwann cell cultures[J]. Brain Res, 2010, 1357:19.

[49] 蔡志友,晏勇.小胶质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J].生命科学,2008,20(1):95.

[50] 黄丹宇,叶民.小胶质细胞与帕金森病[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24):4549.

[51] 黄金兰,陆璐,黄丹,等.三七总皂苷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鼠SAMP8炎症因子及小胶质细胞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8):171.

[52] Zong Y, Ai Q L, Zhong L M, et al. Ginsenoside Rg1 attenuates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via the phospholipase C-gamma1 signaling pathway in murine BV-2 microglial cells[J]. Curr Med Chem, 2012, 19(5):770.

[53] Lee J S, Song J H, Sohn N W, 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ginsenoside Rb1 on neuroinflammation following systemic lipopolysaccharide treatment in mice[J]. Phytother Res, 2013, 27(9):1270.

[54] 曹德晨,只达石,张赛.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2):90.

[55] 谈智,王庭槐.雌激素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10):127.

[56] Wu P F, Zhang Z, Wang F, et al. Natural compounds from traditional medicinal herb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 Acta Pharmacol Sin, 2010, 31(12):1523.

[57] 董晓强,董文天,洪霞,等. 三七、人参和西洋参化学成分与药效学之间的关系[J]. 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28(3):307.

[58] Saw C L, Yang A Y, Cheng D C, et al. Pharmacodynamics of ginsenosides: antioxidant activities, activation of Nrf2, and potential synergistic effects of combinations[J]. Chem Res Toxicol, 2012, 25(8):1574.

[59] Chula S, Hang L, Yinying B, et al. The effects of notoginsenoside R1 on the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geniposide by the everted rat gut sac model[J]. J Ethnopharmacol, 2012, 142(1):136.

Advance in studies of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on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nervous system disease

SU Ping1, WANG Lei1, DU Shi-jing1, XIN Wen-feng1,2, ZHANG Wen-sheng1,2*

(1.Beijing Key Laboratory for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Natural Medicin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under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Yunnan Provinci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anqi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Kunming 650000, China)

[Abstract] The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of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on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Alzheimer′s disease, Parkinson′s disease, ischemic cerebral apoplex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including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protoparaxotriol saponins, panasadiol saponins, ginsenoside Rg1, ginsenoside Rb1, ginsenoside Re and notoginsenoside R1 were summarized to analyze the study hotspots and potential advantages (such as estrogen-like effect) of notoginsenoside′s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and new idea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and drug studies a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