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14-02

一、教学探究之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1.理论:由于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尊心,学习的氛围特别容易受到教学氛围的影响,一部分学生跟老师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成效。在小学高年级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情感策略,用情感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师生之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要拿起表扬的武器来对待这些学生。

2.案例:在进行《詹天佑》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来讲述一下对于工程师是怎么认识的,问一下他们长大以后的愿望,进一步拉动学生之间的关系,再为大家讲述詹天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讲述这位工程师为中国人民修建京张铁路的伟大事迹。再向学生提问,大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是怎么做的呢?而詹天佑在勘测线路的时候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呢?通过提问和交流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效。

二、教学探究之二:创设教学情景

1.理论: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信心,端正语文学习的态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生活阅历也比较少,对于知识的理解一般处在表象的储备阶段,这就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时候对于课文中语文的形象和意境感受得比较浅显,要想进行语文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收效甚微。但是让小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产生的效果十分明显。语文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静态图片变成动态的画面,创设动态的情境,把学生设置在一个声音、形象、画面为一体的教学环境中。这样的视觉刺激具有明显的效果,实现了“情景教学再现”,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主旨。

2.案例:在学习《索溪峪的“野”》的时候,在讲解之前可以为学生放一首傣族民歌《美丽的张家界》,创设情景导入,再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索溪峪的图片,再在展示的时候配上声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感受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在图片与声音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索溪峪,看到了千峰竞立,争奇斗研,让人称奇叫绝的美,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多思考,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拓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探究之三:学生自主学习

1.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需求与愿望,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原来的“逼迫学习”到后来的“我要学习”,提高了语文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可以把教学设计分为多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其探究能力。这种为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采用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快乐地学习语文,提高人文素质。

2.案例: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探究课题:居里夫人是什么样的人?文章是怎么通过哪些方面来描写来说明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的?她为人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篇课文是怎么对居里夫人的形象进行塑造的?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指导学生去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再对教学成果进行认真的总结。

四、教学探究之四:小组合作教学

1.理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建立在学习新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课堂互助机制,很好地保留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这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活动,增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互相依赖的关系。每一个小组的成员之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荣辱与共,息息相关”。小组中有着共同的目标,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分工合作,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把每一个同学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

2.案例:在学习《诗海拾贝》的时候,可以把班级的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出一位比较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让这个小组长来组织工作,保证课堂谈论的持续性。并且给学生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首先是我会朗读,可以小组成员一起朗读,也可以个别朗读,但是要发音准确,读出相应的感情;其次是我会理解,可以给每个小组进行分工,在这几首古诗学习的时候,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收集相应的资料。

五、教学探究之五:专题活动组织

1.理论:在小学高年级段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阵地是课堂,依据是教材,但是也不能完全被教材所束缚。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开设针对性的专题教育,在开展专题组织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关注校园生活中的一些语文元素,留意社会中的语文资源,包括家庭生活中的语文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把语文教学活动推向。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效高质 建构主义 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

CAI即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集成文字 (Text)、图像 (Graphics)、影像(Images)、声音(Audio) 及动画(Animation) 等多种信息的强大功能,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学生的注意力易被多媒体花哨的视听和有趣的画面所吸引。结果,上一堂多媒体课,教师准备得千辛万苦,换来的却是:学生看得舒服,听得悦耳,学得肤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信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环节,让多媒体得以真正发挥其强大的教学辅助功能,打造出有效高质的课堂,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学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造良好的学习信息场和心理场,激活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兴趣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室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学生掌握知识表现为自身内在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象,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信息场和心理场。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讲《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教师上课前先放映张家界索溪峪的风光片,让学生感受童话般的张家界自然风光,以及索溪峪天然纯朴的野性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学习文章,理解文字的准确,从而积累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跨越时空限制,把难以见到的事物适时有效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大量的、多样化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样感官,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时,教师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声音上水声潺潺,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到风景怡人的山水之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高昂,朗读时声情并茂,纷纷说将来要到桂林去旅游。这样,在一节课当中,媒体技术的运用,抓住了课文中的形象,把学生引入情境,融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增强记忆激发共鸣

学习的过程是涉及学习主体的知、情、意、能、行等方面因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战,三天后记忆的内容可占80%左右,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并通过其信息的动态演示,刺激多种感官,根据建构主义的“联系”观,“情境” 建构观中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开联系,引发联想,成为学生学习最易接受的途径。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展现在师生面前:一个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街道上卖火柴,在那样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被饥饿摧残的小女孩独自一人在街道上走着,怎么不令人同情,心碎?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更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也非常深远。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生成性信息资源,营造协作型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利用生成性资源。然而,这种生成性资源往往稍纵即逝,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怎样才能快速地“搜集”这些现实性资源呢?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我们经常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即时呈现功能,用摄像机,实物展示平台,以及基于Internet的网络环境,来“搜集”“重现”这些生成的课程资源,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将学生在巩固练习时“生成”的一些典型错误即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辩证分析讨论,使这些处于萌芽状态下的“生成”问题立即得以解决,效果非常明显,被学生形象地称为“手术台”。长期以来,这种生成性的资源越来越引起了师生的重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即时“搜集”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构筑协作型学习环境。

总之,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建构主义理论则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会更有实效,同时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好地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有效高质的课堂教学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

[2] 陈玻、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1998

[3] 何克抗,《CAI 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2000

[4] 杨开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2001

[5] 李登江、张静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创新教育》,《辽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