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设计;反思

参与式语文教学,更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语文教学不再枯燥和死板。最重要的是,利用参与式教学的任务设置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在实际做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具有集体意识。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案例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两次对同一个教学内容的任务设置进行比较,从而完善老师关于参与式教学中的任务设置的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手段。

一、授课任务设置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进行分析。首先,需要依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授课任务设置。通过绘制表格的形式可以了解到任务设置的过程。如表1所示:

二、教学设置任务分析

通过对教学任务设置的分析可以明确教学任务设置的目标和过程。任务设置的目标,第一是让学生认识生字,并且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欢和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环境之中,这样可以保证小学语文教学课程顺利的进行。而且需要根据教学难度的不同,划分成为几个级别。比如对生字的偏旁部首,以及韵母和声母的使用等,都是教学设置人物的内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认识汉字的能力。比如,认识“渴”,这是故事的起源,就是因为“乌鸦渴了”。而针对“渴”这个字,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想像自己“渴了”以后,会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理解乌鸦的行为。而且老师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现任务分层,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的了解任务和完成任务,实现对课文和语文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任务设置分析

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设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老师利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还不够清晰和成熟。因此自主认知的能力比较差,所以选择参与式的任务设置办法,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环境之中。而且在呈现任务的阶段,学生会喜欢参与到任务之中,并且注重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在完成任务阶段,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以及对课文的理解等内容进行反馈和分析。

四、教学反思任务设置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采用参与式教学的任务设置方法,可以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实际的教学方式,有效的结合在一次,真正的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方法。其次,则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设置任务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执行活动中,不断的完善自己设置的人物,让学生能够更准确的掌握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最后,则是参与式的任务设置,可以让语文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任务设置的完成更加困难。

本文通过对同一个语文教学内容的授课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利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以及任务设置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并且可以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之中,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利用参与式的任务设置教学方式,可以帮助老师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的改进,这样也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互动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参与式任务设置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海英,李建军.“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问题透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33-138.

[2]魏小娜.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技术[J].教师教育学报,2014(06):111-113.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2篇

在语文教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是比较重要而且也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灌输”形式的僵化、单一的局面。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初中语文 应用策略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案例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动机

案例教学法所使用的案例取材于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了给学生实际体验场景,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作为主角之一,在这种情境氛围下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感同身受,亲自体验,不断地刺激学习者的兴趣点,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非常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案例教学法最常见的方式是分组讨论,这种方式即需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很好的合作能力去完成的。这训练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转变为是和学生朋友,一起分析、研究、思考,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合作中要互相沟通,表达自己思想,同时也要学会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3)帮助学生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涉及各种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创造能力,知道如何对待似的情境或问题的解决思路,学会善于接纳他人的建议,学会如何修正和完善自己;还有助于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从被动学习走向了主动学习, 去接受去探索学习真谛, 提升学习自主性,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养成是非常有助于的。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教学目标,确立案例教学类型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延伸运用到课外。所以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就应该明确这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根据目标进行精心制订详细的整体计划。在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灵活地导入情景,巧妙地设立问题,多种形式地讨论问题,激发参与热情,挖掘学生思路和解决方案的潜能,扩展学习角色定位。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以小组为形式展开讨论案例、评析案例、 进行对话时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对全程进行掌控,不能课堂变成“放羊”状态。这需要我们应该及时关注讨论中是否偏离主题,在学生发挥自由讨论同时,教师在旁边给予诱导扩展思维的思路。运用案例法在语文教学中类型一般有三种。一种问题评审型,即直接提供学生进行评价案例所反应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二是分析决策型,不给出解学生决问题的方案只呈现现实叙述包含问题的案例事实,让学生讨论分析做出判断;三是发展理论型,经过案例讨论从中发现新的道理延伸点。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你打开一扇门。需要训练学生理论思维的需要,则可采用第三种案例教学。

(2)周到选择案例,明确研讨问题

运用案例教法的主要环节是案例研讨。在案例讨前应明确研讨程序,考虑整体结构、案例的典型性、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案例的选择也应该考虑案例的特殊性典型性,对学生有启发性。精心选择好案例后,少不了对确定好的教学案例进行解读。循循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定的情景,慢慢地打开学生思维,让他们了解情景的主要矛盾,提出问题,诱导并加以分析进行。多样化运用案例,多改革创新教案,比如,文字案例、原生态案例、音像案例和的课堂教学案例等等。多样化案例的运用,不仅仅能丰富课堂,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运用。 如在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你打开一扇门。 可以讨论思考题如下若干基本问题 :为你打开一扇门,“门”指的是什么门。如何打开这扇“门”,打开这扇“门”有什么意义……进行合理进行分组讨论。同时要注意的是,为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合理分组尤为重要。在分组中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差异化,这样通过不同成员之间的思维模式,分析问题的角度,能有效地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对其他成员有着思维扩散的作用。同时也不断修正个人观点使其更加合理和完善,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重视堂课收尾,扩展能力训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结尾也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教师最后总结点评通常都是画龙点睛效果,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创新的、正确的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有疑问的及时解答、错误的及时更正、不足的进行完善扩展。解决答案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与学生一起探讨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果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去延伸去扩展,教给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答案,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让学生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碰到类似问题中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教学时应重视教学收尾工作,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案例教学常用的收尾方式。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讨论写下总结,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这堂课知识的记忆,也能为下一堂课打下基础。 教师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改进与创新,在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庞巧妹.以案析理、提高效率――论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 (11)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实施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设计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1.理论依据:

面向21世纪的国家教育振兴计划,把培养卓越教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为此,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标”)。这个“课标”明确了广义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应该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其中教育类课程即为狭义的教师教育课程,解读其三个课程目标领域和六个学习领域的相关规定,可知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由一般教育理论课程、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三类课程构成;其中,教育实践课程又包括本科课堂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实习基地学校的现场教育实习课程。因此,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设计。

2.实践依据:

承担高师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群体,主要来源于师范类大学建校以来沉淀下来的语文学科教学法专职教师。这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都不同程度地积累并传承了较丰富的关于教师实践技能训练的经验和做法,将他们的宝贵实践经过研讨论证、整合提升,最后形成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较有特色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一定是建立在较扎实的实践反思基础上的,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二)建构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1.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框架:

依据国家“课标”关于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要求,优化整合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后,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框架。即以学科教育理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核心主体课程,架构起与之紧密联系并相适应的五个语文教师技能训练模块课程———语文教师口语、三笔书法、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2.语文教师技能训练的“五模块”课程体系:

依据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内容体系的建构逻辑,五门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顺序如下:第一学期开设语文教师口语;第二学期开设三笔书法;第五学期开设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第六学期开设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3.对“一体五模块”课程体系的学理分析: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来所要从事的基础教育学校语文教师职业,对教师素质提出了特殊的专业化要求。第一,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具备敏锐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思维力、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应该修炼的基本语文素养。第二,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语文教学技能。具体来说就是,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会独立书写常用文体文章和各种文类的教案;能独立依据课标、考试说明、教材设计一套标准化试卷;会讲课,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会说课,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等。第三,必须具有现代先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修养。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思想所在。学生将这一基本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就会获得相得益彰的最大学习效能。因此,在大一课程中,先行设置了最基本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写字训练和语文教师口语训练模块课程。从规范三笔字书写、普通话、片段教学口语训练开始,并由此课引领将书写能力和教学口语能力训练贯穿始终。在大三课程中,在开设核心专业理论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同时,集中设置了较高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训练、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语文命题与解题训练模块课程。通过这三个模块课程的训练,试图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全面地掌握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要领,并能不断结合理论课程内容学习,评价伙伴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训练行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案例引领,理论先行

五个训练模块课程,都由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内容系统构成,课时比例为1∶2或1∶3。精讲技术理论要领是训练课程改进的基本要求,其最好策略就是实施案例教学。例如,语文教师口语课程,在导入语设计与表达要领的学习中,授课教师就在PPT中展示六个典型案例,教师通过对其中两个案例的分析归纳出要领,其他案例学生就可以自行讨论发现要领。这些所谓“要领”即“技术理论”,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运用演绎的逻辑,教师先把理论传授出来,再举例说明。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则采取归纳的逻辑,教师通过展示典型案例,师生共同讨论,引领学生去主动“发现理论”,那么,学生对于这些导入语设计要领理论的获得就具有“建构”的教育意义。而这六个案例的筛选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展示语文名师案例;二是展示一线普通语文教师优秀案例;三是展示上一届学生实训案例,目的是先从前两类案例中发现导语设计要领,再从第三类案例中发现学生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研讨如何改进。接下来的设计导语和片段口语表达训练也就顺理成章。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实施中,一方面,发挥了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理论并即时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积极教育功效;另一方面,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后促进了学生进入对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自我建构状态中,而这种学习状态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最佳状态。

(二)大班训练,解剖麻雀

语文教学技术要领的掌握必须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呈现才能实现,这是技术理论的一般特点。所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大班训练就是一次具有解剖麻雀意义的呈现,教学效果颇佳。具体做法就是: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对技术要领的基本理解后,给2-3名有愿望在全班展示训练的学生布置任务、目标并进行指导,学生课下准备,下节课在全班展示;师生针对学生自己的“案例”再展开课堂讨论,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师时刻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理论去说明理由,努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若干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式在五个训练模块中都适用。这是因为,同学大班训练所提供给大家的案例较之教师展示的案例,因接近学生实际而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为改进自己的实践提供良好的借鉴,所以对学生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更富启发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

(三)单兵训练,人人过关

经过大班展示训练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得到公开纠正,借此所有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训练的目标要求,规避了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于是可以进入独立的带有创意的单兵实践训练中。单兵训练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人10-15分钟展示,然后小组评议,教师参与评论并综合大家所评给出成绩,并予以公布。这是人人过关训练,不合格者重新训练,由教师亲自把关验收,直至合格。这种训练方式贯穿于五个训练模块中,从而实现语文教师各项技能训练人人过关的目标。例如,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中,主讲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10人小组,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单兵训练活动。首先是15分钟高中现代文教学,然后是15分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这两个层次训练的教学内容都由教师提前一周分配指定并覆盖人教版必修教材。最后是单兵综合技能验收训练,具体操作如下:先抽签确定教学篇目,篇目来自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然后是150分钟备课并完成一份规范的简案,这个过程是在独立封闭没有任何备课资料的电脑前完成;最后是提交教案并进行10分钟讲课展示。笔者发现,在10人小组的单兵循环训练中,不断呈现优秀的成果,这些成果在被大家首肯并分享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并修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语文教师技能不断提升,这种提升来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

(四)课堂讨论,共同提高

无论是案例引领还是大班训练、单兵训练,以课堂讨论形式展开对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的学理分析,是五个训练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这个讨论没有预设,都是在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课程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学生实践行为中最具典型性的地方,并在此停留,提出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评论,在评论中沉淀重要问题引起师生思考。总之,针对典型学生个案的讨论活动,让我们的课堂在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中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师生也在辩论中提升着自己对教师技能的理性解读能力,这就是最高境界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更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新教师的新诉求。

(五)记录过程,灵活评价

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实施一样,也要进行评价,但这类课程的评价采取终结式和书面闭卷式评价显然不合适。为了能全面、真实、自然地反映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我们采取形成性过程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对每一位学生的训练过程做出记录,一个学期下来,记录的信息就可形成这个学生训练的行为轨迹,再通过量化手段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整合性描述,最后得出这个学生在这门训练课程中的最后成绩。“五模块”课程在实施形成性过程评价后,笔者发现,学生获得的最后成绩的正态分布图十分标准。这充分说明,在训练目标适中的前提下,通过记录并量化累计所得成绩与平时参与技能训练的真实状态吻合度很高。由此可见,实施此评价方式具有科学性。

三、问题与思考

(一)训练“一刀切”

学生群体在进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学习一段时期后,在职业选择上又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学生改变了从师的初衷,甚至重新选择在其他专业领域里发展自己。这部分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教师技能的系统化训练中效果肯定不佳,且给其他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建议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大三前重新选择专业或在学院分类培养。

(二)案例库建设滞后

学生在各项教师技能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典型案例,特别是代表共性问题的案例和特别有创意的案例,都应该成为我们训练课程的资源被积累下来,为以后的课堂案例教学使用。建议按照20人一组成立标准化微格实验室,由专业教师把关录制剪辑资料,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技能训练案例库。优良而丰富的案例库,将作为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中最重要、最具实用价值、最具特色的、可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资源而存在。这也必将成为本课程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 文本 目标 反思

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活动是对课堂艺术的拓展,要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适时开展,一般要求语言简洁、有个性、侧重对话,着力于能较准确地表现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情境体验中感悟课文,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好表演呢?

一、教师——课文表演的引路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针对过去只重语文的工具性、忽略人文性,只重教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忽视学生独特体验的弊端提出来的。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表演要能“深”得进去、“沉”得下去,这不仅需要教师能正确把握理念的精髓,有敏捷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足的知识积淀。

二、文本——课文表演的铺路石

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当前课堂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不能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低效的关键症结。一位教师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先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感知,然后让学生体会母亲和孟郊的心情,读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为表演打好基础。其次,这位老师要求学生放下课本,进入角色,同时向学生提出要求,并帮助介绍角色,分析启发人物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加上肢体语言表达。最后在表演时,老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剧本进行大胆的创造,使剧本显示出表演者飞扬的灵性来,使学生再次超越自我。

三、目标——课文表演的航标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次适时、适度的表演,必须首先“定标”,确立一组简明的教学目标。一次表演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比蜻蜓点水式的表演要好得多。目标落实了,表演方向就明确了,否则就是埋头拉车不看路,有可能就是南辕北辙。 转贴于

“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演,提高的不仅是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养,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但必须注意的是,确定表演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考虑到年段的特点,不可越位,也不可缺位。

四、反思——课文表演的动力

反思是个体行为,主要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的。在反思活动中,任何合作同伴都不能代替实践者本人成为反思的主角。正如社会理论家班杜拉所认为的那样: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人特殊的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表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将会促进有效课堂的构建。

学生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往往对表演的过程和结果更加关注,而容易忽略对表演过程的反思。而教师能够在课堂表演时,通过适时的提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将使学生逐渐由稚嫩走向成熟,将学生的反思逐步引向深入,我们的教学也会因此由肤浅走向深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成为有效教学。

“浮华洗尽见清醇”。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无疑是对话文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内化范文语言、自主创新的过程。适时、适度地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表演,将会更好、更快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雷燕.例谈有效教学.江苏教育研究,2008.1。

[2]梅建伟.“动手操作”有效性缺失现象多议.教学与管理,2008.2。

[3]武爱兰.对低年级语文游戏的思考.小学语文研究,2003.7、8合刊。

[4]叶晓萍.薛彩霞.教学因反思而深刻,小学数学教学,2008.3。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 内涵 开发 应用

一.教学案例的内涵特征。案例是含有问题情境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从这一概述中可以看到,对事物的静态的缺乏过程把握的描述不能称之为案例;信手拈来的没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之为案例;没有客观真实基础、缺乏典型意义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案例。案例是承载理念的载体,是理念的外化形式,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典型的案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新课程的某一理念或理念的某一方面。

二.教学案例的结构。案例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引言、情境、反思等。

标题。案例总是有标题的,要借助标题反映事件的主题或形貌。一般地说,案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

引言。引言主要描写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题。引言可以使读者对案例的事件和主题大致有些了解,可以起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使读者有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背景。案例中的事件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依托一定的背景在案例的叙述中,对背景的交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案例中问题解决方法的分析、评判离不开背景。

问题。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在描述中要讲明问题的发生、发展、结局。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地描述,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案例的主体。

反思与讨论。撰写案例的过程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相关经验和教训的过程。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提升智慧、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教学案例的开发途径

(1)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经历,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事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不断地把自己经典的教学故事撰写成案例,使自己比较模糊的教学思想清晰化,比较乏味的教学过程趣味化,使自己的教学反思经常化。

(2)调研收集同事的教学案例。我们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同事的教学事例,拓展事例的收集与整理渠道,并把教学事例改编成教学案例。我们发现青年教师的教学,尽管让我耳目一新,但确有值得商榷之处,老教师的教学,尽管有些陈旧,但确有值得推广的东西。广大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都能改编成我们用以培训的典型案例,而且这些案例极具针对性。

(3)内化报刊上的案例。采用“报刊撷英”的方式收集案例,是教师得以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我们订阅了《人民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新课程教学案例》《小学各科教学(复印资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小学青年教师》《小学语文》《小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等报刊,对报刊上的典型案例反复品读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在培训中有效地运用。

四.教学案例的应用

1.用于教师的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方式是教师的自主发展。所谓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主反思、自主专业结构剖析、自主专业发展计划与计划的拟订、自主专业发展计划实施与自主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主专业发展和自主更新的目的。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通常是从教师对自己发展现状的反思开始的,没有教师的自我反思,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教育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案例不仅是对教学状况的真实记录,而且是对教学教学的反思。

2.用于校本培训。通俗地讲,校本培训是本校教师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基层学校的教师作为培训者的时候,长篇大论的“专题讲座”非其所长,而生动的、鲜活的案例培训方式则是培训者与被培训者都喜闻乐见的方式。我们创立了案例培训法的应用模式:引出话题——描述案例情境——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评析见解。我们在采用基本模式的同时,还创造出许多变式,如:片断展示——经典解读、案例对比——优劣评析、案例反思——重新设计等,让模式彰显出了生命的活力。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构建 生动 语文课堂

一、案例背景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突出强调接受和掌握,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气氛较沉闷,教学质量不高, 明朝袁宏道说:“向非身历其境,恶能穷边崖,指其归宿者哉!”教学中使用身临其境的办法自然能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每位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采取适当的情境教学,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二、案例摘要

1.情境导入。创设情景,播放幻灯:韦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正是心的呼唤,爱的奉献,正是“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的光辉点亮了一个即将消失的生命。

2.情境表演。五名学生登台表演(有简单道具,演员化淡妆,表演结束,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学生主持下,大家结合文本,就刚才的表演纷纷发言,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3.情境讨论。大家预习了《最后的常春藤叶》,也观赏了几位同学根据文本改写的小品,你认为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 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情节安排得妥当吗?

4.情境想象。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结合第55节中有关语句描述一下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要求:符合人物性格, 力争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想象要合情合理,同时要有适当的情境描写。

学生片段摘录:暴风雨何等残酷,摇得树枝“吱吱”作响,砸得玻璃好象要破碎一般。而这个老人——生命垂危的老人,在凄风苦雨的夜里,点着灯笼爬上梯子。雨水砸得他睁不开眼,顺着他不平的脸,转弯而下;那双曾握笔狂舞的双手,瑟瑟发抖。他不是在画一片叶子,而是在画友情,画人生,画他对人生充满了希望,画他对艺术充满了热诚,画他对暴风雨的无所畏惧!一夜的风吹雨打,一夜的攀高落下,一夜的执笔调色,他……他离开了。

教者点评:不仅写得好,而且读得也是这么好。刚才我已经被你的文字和声音深深地打动。经过探讨解读,我们已经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5.情境拓展。[课件展示]

1.山里娃,谁为你遮风挡雨……孩子,我为你的教育而哭泣!

2.美丽的城市,流浪的老人……有人哭,就代表着他的渴望……

教者总结:也许我们看惯了花开花落,看惯了叶生叶落,也看惯了生死轮回,却很难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怎样走好自己的一生,怎样做人,这节课也许给了我们很多启迪!现在已经下课了,有可能我们还有很多话要说,想说,或者还有问题需要讨论,但是由于时间限制,我想请大家把自己的感想或疑问写在我们的周记本上,我们做进一步地交流。

三、案例小结

我在教授《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始终围绕“情境”做文章。如让学生本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演小说的片段,变教者提供情境为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个辅佐者、引导者、促进者,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知能情意相融合,实现语文课堂功能的升华。再比如补写画叶子这一情节的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气氛较热烈,教学效果较好。这个“身临其境”的设计是对学生把握主人公贝尔曼性格特征后的更高要求,是学生与作者、文本的交流,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只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补写出较为合理的情节,锻炼学生笔头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案例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改革 困境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99-01

初中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语文课上简单灌输与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初中语文课发展的要求。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从理念、方式方法及评价措施等方面对初中语文进行教学改革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困境思考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必须找准教改切入口。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主要存在岗位职责不明确、教学过程没能有效精细化、教师的教学反思力度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由于语文学科是初中主课之一,通常语文教师兼任班主任一职,有些中学的语文教师还兼任教导主任等管理岗位职位,受学校导向、精力分配等因素影响,一些语文教师的岗位职责不够明确、清晰。

第二,语文教学是一项融合多项教育的综合性课程,不仅包含语文知识的教学,还需要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文字、思想、德育、艺术等知识体系的美感,这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加强交流与沟通,然而在注重成绩的大环境下,目前还存在着教学功利化的倾向,精细化程度不够而没能实现人文化的教学。

第三,受教师考核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教学效果考评等方面,教学反思力度和深度不够,缺乏自发的教学反思,使自身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指导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尊严价值,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主张人类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和倾向性,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成长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存态度的生命个体。因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以实现”,提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点,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学生自己,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教学尤其重视情感陶冶,把情感活动视为心理机能、提高认识的基础和动力,认为教学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感活动左右着人的精神世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及其教育教学观,结合活动课程的性质特征,应提出以自主活动为前提、自我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力求做到“四性”,即参与性、自主性、情感性、独创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概念。

三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探讨

1.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的活动是丰富多样的,因而人的活动对象也是丰富多样的。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对象包括实物存在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环境,语文教材、阅读材料、学具、音像资料、周围环境、同伴等,还包括心理映象或符号形式存在的活动对象,如语言、数字等。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活动对象的内容和特点,依据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依据实物情景的变化去合理设计活动,特别是对教材中那些具有创造性、改造性因素的内容进行挖掘、研究和整理,逐步形成一些独特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对象的建构中去,充分激发其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促使他们在活动中主动促进主体能力的发展。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同桌活动,小组活动,全班、全年级、全校乃至跨地区活动,指导协助可来自他人,但具体操作、经历与完成只能是自己。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主体地位,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

2.与学生积极互动

活动的互动性决定了活动富有铸造合作精神的潜能。凡有目的的语文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多重参与性和多元互动性。学生发展的互动性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个体与群体互动。一个人的发展总要受到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集体生活尤为重要,它对诱发学生发展的内驱力起积极的作用。二是个性发展与一般发展互动。一个人的发展包括个性发展和一般发展(即学生发展的个性和共性),一般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又对学生的一般发展起促进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活动对初中学生发展互动性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活动的情境性是连接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纽带,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活动的统一性是维持学生发展互动性的根本保障,个体与群体活动目标统一才能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

3.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应遵循“兴趣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依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爱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全面发展。一般来说,不管哪一种活动都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比如,在学习或革命题材的文章时,学生可以通过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表演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进取心、自信心、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得到了培养。此外,还能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发挥个性特长。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求异;思维;偏差;误区;对策

对语文教学变革一向很受关注,特别是教学改革后,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标准,特别是求异思维的培育,是教学工作者首要掌握的问题。以下剖析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一、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吸取更多的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求异”程度的大小是由文化内容丰富程度影响着,例如儒家传统文化理念下的“知足常乐”,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对于准确地看到“知足常乐”的“不足”难度很大。假如引入资本主义下的竞争文化理念,对“知足常乐”反思,联想与“知足常乐”相对立的“不知足乐”的话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知足”与“不知足”这个话题被广泛地引入中学语文课本上,究其原因,是受时代观念变化的影响。新的文化内容的融入,一定会引起人们对问题从相反角度的思虑。

二、求异思维能力培养辨证思维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辨证思维,有助于培育学生利用语文课本开展认知问题、剖析问题。以上“求异”误区的案例就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情形。例如,我们总听到“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一些教师就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求异思维下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有志者事未必成”,然而有些教师会觉得这样写出的文章是“反弹琵琶”,不合逻辑。但是,这不是“反弹琵琶”,是从相反的角度看待题目。相对没有志向的人来讲,相反,有志向的人“事竟成”这种说法是准确的,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目标,不一样的角度,结论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说其“反弹琵琶”不完全的准确。

21世纪的主题是创新,没有创新能力就不是人才,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