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解题路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
[中D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25-01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李老师去文体店买文具,如果买2支钢笔和1把尺子,要付款40元,如果买2支钢笔和3把尺子,要付款60元,钢笔的单价是多少?
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解决问题:独立思考,汇报交流,归纳概括,巩固练习。
这样的传统解题步骤存在诸多弊病:其一,教学模式呆板,学生觉得干瘪乏味;其二,课堂节奏过于短、平、快,教学缺乏新意,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本文将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给出不一样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维进展的支点
学生的学习都是由简入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在这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找寻撑起思维发展跃升的连续“支点”显得尤为重要,有了这些“支点”,学生才能撬动思维的杠杆,而这个杠杆的一端是思考方法,另一端是数学素养。
教师可增加一个符号化环节,用符号“”表示钢笔,用“■”表示尺子,列出算式后再用字母表示相应的物品。
这个符号化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支点”来撬动未知,在“支点”作用下,用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来表示就显得顺理成章。这样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不断突破认知障碍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数学经验,数学素养也在经验的积累中得到提升。
二、用新知撬动旧知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不理会学习主体的主观感受和接受能力的教学设计是无效的。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对学生学习新知产生重大的影响。
教学绝非一个师生单向传导的过程,它是一个循环往复、交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学生完成第一环节后,求“=?■=?”只是个楔子,还要引导学生找出解题的规律,这是一个观察分析、对比概括的过程。数学课堂中应该多安排此类探究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快速实现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循循善诱,提升数学素养
功利化趋向(分数至上)与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因此数学课堂经常出现“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要想改变这种短视的行为,教学要适当放慢节奏,逐渐形成缓中求稳的课堂新模式。
如增设教学环节:如果用“a”和“b”来代替 “”和“■”,你觉得前后有什么异同点?
在“比较前后异同点”的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个性化思维将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对比中慢慢形成。当学生要解决新问题时,就能想到图示法、算术法、消元法、代数法等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要让数学课堂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以生为本,就应该鼓励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找到它们的内在关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概括、抽象、符号化等数学思考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才得以发展。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其中蕴含的道理。
3、通过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读,培养学生古文阅读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一文古文阅读材料;春秋战国十大愚人寓言故事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1、 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寓言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文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等,外国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 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你能发现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教师小结:寓言是一种文体,“寓”是寄托的意思,它总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3、 根据寓言的这些特点,你觉得我们在学习寓言时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4、 根据我们自己提出的目标,你们以为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寓言?(教师小结:剖析矛盾反思生活。)
二、分析学情,扎实基础。
1、 出示课题:(板书:南辕北辙)齐读;学习“辕”“辙”: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车字部;形声字;)查字典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辙—车轮轧过的痕迹,车行的一定路线);在桌上写写这两个字。
2、 了解学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这则寓言?指名讲这个寓言故事。
3、 初读课文:既然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们能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学生练习,检查,并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4、 检查初读:读了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课文语言简单说说。
三、抓住语言,剖析矛盾。
1、 感情朗读:现在你能把那人的固执可笑、自以为是的行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加强朗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2、 探究原因:
(1) 强化后果:那人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出示句子,齐读: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虽然他的马很好;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但是他却到不了楚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可以换成其他关联词语再说说吗?(改用“尽管……可……”再说一说。)(板书:虽然…但是….;尽管…可…)
(2) 探究原因: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3、 根据句式说话: “因为 ,所以,虽然 ,但是 。”
4、 讨论小结原因:那人的致命错误在哪?(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四、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 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
(1)出示古文,教师范读。
(2)讨论,季梁编这个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
2、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3、 总结寓意:这则寓言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了,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那么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呢?
4、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有感情地、意味深长地讲这个故事吗?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要求有讲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五、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1、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懂这个寓言的?
2、 补充阅读:《掩耳盗铃》。
3、 作业选做:
(1) 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 有声有色地,意味深长地讲述寓言故事。
板书:
因为: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 (方向)
所以:
马跑得快
虽然 车夫是个好把式 (条件)
带的盘缠多
但是 离楚国越远 (结果)
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多次备过这一课,也上过这课。以前总是一则一则地学习这个故事,把故事情节分析得很透,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寓意。
再次备这课,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第一则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则寓言,自己总结寓意,关联系生活进行反思。
但试教后,感觉得整节课有些仓促,有些干瘪,不够丰满。于是,又重新备了这课,用两课时时间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南辕北辙》一文时化更多的时间,把古文的阅读展示出来,通过古文的阅读更好地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然后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最后,小结寓言学习的一般目标与方法。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滥竽充数》,并补充进行课外阅读。
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知觉等各种感官配合大脑活动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反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由于刚刚接触正规系统的教育方式,大部分孩子情绪都不太稳定,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三分钟热度”的现象,也就是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意志力。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也逐年提高,同时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全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屡见不鲜。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比别的孩子更有能力,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一味的囫囵吞枣,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家长盲目追逐攀比,揠苗助长,导致孩子最终失去学习信心,影响学习的兴趣。家长和教师不能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过分批评,而没有根据实际原因,从主观或者客观上发现产生问题的所在,最终导致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孩子成绩依旧下滑,再加上更加严厉批评,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就会彻底失去信心和学习兴趣。
二、探讨对幼儿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以音乐课《聪明的一休》为例
某一天听儿歌无意间想起了这首歌《聪明的一休》,在小时候的我们比较喜欢看动画片。经常在路上走的时候可以看到一种小朋友坐在上面的会唱歌的那个摇床。经常就可以听到《聪明的一休》这首歌投一块钱硬币在里面,孩子就非常高兴的在那里摇着。每当我看到的时候我就会想,那些孩子是因为那里很舒服还是因为那个歌很好听呢。因为在我们读幼儿园的时候,可以玩的东西还没有现在那么多。但是现在,玩的有趣的东西特别的多,比如动物园里,游乐场里。就拿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来说,每个家长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必定会去坐旋转木马并且孩子都很喜欢。那孩子是喜欢坐在那里的感觉孩子喜欢那里有歌听呢?还是那些动物很可爱呢?
在音乐课前的课堂教学设计重点,运用演示法、练习法和发现法及讨论法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通过展示图片和观看视频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一休哥的美好印象。通过范唱,让学生学习歌曲,在结合舞蹈动作,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掌握基本的唱歌和简单地动作技能。
(一)课堂导入
1.展示一休的图片和观看视频
2.互动,老师首先问学生:大家知道图画上的人物吗?是否看过《聪明一休》这个电视?然后老师大概的讲述下这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聪明伶俐的和尚名叫一休。他本是一个将军的孩子,但是在一次战争中的失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他送去当和尚。他在修行过程中有很多人故意捉弄他,但是他很机智,那些人都没有成功。同时帮助寺院和将军处理了一系列的难题,非常机智勇敢。
3.老师提问:一休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你们喜欢他什么地方?你们想做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呢?爸妈或爷爷奶奶、老师、同学、邻居会经常夸奖自己吗?
(二)教学过程
1.运用歌曲的前面两句来练声。这样在这个过程中进入到了这首歌的学习状态,而且还可打开嗓子。
2.老师一边放着歌曲给学生聆听的同时跳着这个舞蹈给学生看。学生看到舞蹈之后首先就会想学并且会觉得很有趣。一句一句的舞蹈动解释歌词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再次聆听歌曲和范唱,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这个歌曲的动作,学习动作之后还可以叫学生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来做动作。
4.接着播放一遍别的小孩子跳的这个舞蹈,这样更形象的体现出这个动作的风格。而且是要和他们年龄接近的小朋友。这样子,他们就会想,别人可以跳那么好,我也可以,而且更模仿起来更加形象。就有更多的他们自己的东西在这个舞蹈动作上。
5.在这堂课中我们学习了《聪明的一休》这首歌,我们知道一休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他知道怎么去面对困难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我们要向一休学习。
6.最后引导大家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进行知识抢答,答对的并且积极的奖励小红花、额头的贴花等。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语文;教学法;应用探究
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高效的课堂教学已然成为必然的追求。小组合作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使他们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进而取得更高效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设计与组织指导不够专业
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法,不仅仅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学习,还包括家长对学生的辅导,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还有就是学生自身进行的独立思考与学习。那么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定的疏漏。虽然已经制定好了学习目标,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完不成或有些学生不参与小组学习的情况。除此之外,还存在教师的推进以及检测不及时的现象。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设计与组织指导还不够专业。
2.小组合作教学中信任的缺失
大部分小学的家长和教师都会普遍认为很多事情让小学生自己去完成会存在很多困难,抑或小学生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样的一种主观认识显然是比较片面的。小学生虽然小,但他们对事物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家长们对学生太缺乏信心的同时也缺少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及时引导与帮助。
3.评价不够全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非常直接的影响。小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这样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待学习。但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学生在完成表演或者任务后,部分教师却没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点评和总结,进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实施策略
1.明确要求及目标,完善设计与组织指导
要求和目标的明确是开展教学的基础,为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也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要求及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并从W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完整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展开积极的组织与指导,让学生按照既定的形式去完成明确的内容与任务。比如,在学习《寓言两则》时,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短文,使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寓意,在此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最后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总结。
2.相信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
小学生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很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他们提供可以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自己学好语文树立自信,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敢于表达自我认知和见解的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的同时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思考。例如,在学习《“年”的来历》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收集关于“年”的资料,在课前进行分享与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精诚团结的精神,而且还可以在学习中学习到他人的长处,使自身的不足得到完善。
3.正确引导,全面评价
教师要想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一定要坚持对学生进行不断训练,在反复训练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在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对整个学习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细致、全面、客观的评价。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和时间赛跑》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朗读背诵古诗的比赛,让学生对文章最后“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一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各种有效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小组合作教学法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朱玉翠.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科普童话,2014(3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新课改以来,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层出不穷。如何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是很多语文教师颇为关注的事情。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有很多成功经验,但也有很多弊端,如用教师的分析、讲解、灌输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现结合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
一、创设情境,强化口语艺术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欲实现阅读教学艺术化,教师必须着意学习和训练教学语言,讲究口语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情感、思维、需要、方法、语言是构成阅读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将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知过程的特殊规律。
二、读练相结合,提高提高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真正扎实有效。
三、以问道导读,体悟片段中心
理解的阅读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本,在通读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思路怎样,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然后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还要把各部分的理解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作者的思想、时代,联系自己的体验、经历,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理解性阅读教学,既要尊重学生“读”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要坚持教师的“导”,避免“独白篡位”,纠正“读误”,补充“读漏”。理解是一个过程。清代的法式善诗云:“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读书四首》)。就是说读书像培植树木,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只有置于“空山”的广阔环境中,经过“日来月往”,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四、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踊跃加入到了小组的合作学习中。通过学生的讨论与研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团体协作的能力。
五、区别好精读与略读课文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64-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符合教学规律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1]。换言之,教学有效性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然而,现有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仍有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到位,课前准备草率,缺乏针对实情的教学设计,处理三维目标心中无数,课堂形式浮华等问题。这些均造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严重缺失,抑制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更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现象,出现了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实效不大的现象,又回到了课后靠“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旧路上。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是为小学语文教师们进行教育改革亮起了一盏明灯,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枷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在这个背景下,笔者结合新课标的理论要求和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落实和优化阅读教学三维目标,为有效阅读教学找准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有效的教学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准确、可行的教学三维目标。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经常出现抽象化、模糊化、孤立化等问题。例如,制定“空、大、难”的情感目标;不确定字词默读范围,不理清教材重难点;弱化课文与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忽视单元教学目标等。
(一)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准确表达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提倡教学目标均需满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概括来讲,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需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是学生掌握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知识能力,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过程与方法方面是学生锻炼自主思考能力、语文应用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学生了解人文情怀和优秀品德,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基础应扎根于教材,把握阅读教学要点,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它包括三维目标的实施,是对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有机整合。以古诗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①要熟读古诗;②拆字成词,连词成句;③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④背诵古诗。制定三维目标时,要准确、清晰、可视化表达目标,而非框架式、概括性阐述目标。当然,不仅要钻研教材,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顶层设计,整合优化三维目标,实现课与课、课与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衔接
关注顶层设计,除了落实三维目标,从三个层次构建阅读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注意的是,三维目标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要整合优化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三维目标,使“学习过程与方法”服务于“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化“知识与技能”,三者既有层次的梯度,也能紧密连接。同时,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不能把教材分成一课一课来教,更加关注课与课、课与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衔接。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必须使目标整合优化,单元目标关联化。
二、简化和聚焦阅读教学环节设计,为有效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对于阅读教学,崔峦老师曾指出:“在方法策略上,有些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多,比较繁琐。”由于环节过多,结果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觉。在教学设计上,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主张削枝强干,把教学环节整合成几个板块,然后一步一步进行,效果会更好。
(一)简化阅读教学环节,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教学环节简洁的,能实现“一课一得”或“两得”。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以执教《丑小鸭》为例:①学生默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作记号;②交流自学收获,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③教师找准切入点,及时质疑,如:丑小鸭离开家,对不对?丑小鸭在家会不会变成天鹅?让学生分成两组辩论,通过正反两组的激烈辩论,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不光是课文的内容,还有语言的积累,都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④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估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如:写小动物的方法,与人相处的方法,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等等。简洁连贯的教学环节,聚焦到课堂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中。
(二)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找准切入点
有效课堂教学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实际选好讲课的切入点[2]。通常,识字、读句、培养情感是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应把握三维目标,根据具体的阅读文本要求,找准切入点。例如,通过分析文章的教学目标,判断教学设计的切入是需要了解全文的文章大意、重点段落,还是需要对重点字、句进行推敲与领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而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当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需求找准切入点。又如: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注重教学问题设计,利用问题直奔课文中心:“我为什么只要葫芦?”“我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设计好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能带动一堂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3]。
三、灵活和多元选择阅读教学方法,为有效阅读教学增添动力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并非一成不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阅读教学的时间进行调节与控制。尤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路宽广,经常有新想法、新思路、新问题,教师都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每位学生,让课堂成为每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大舞台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观念也逐渐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语言应用规律与关注语文情感表达等方面发展。阅读教学是充满生机又复杂多变的,要提高它的有效性,必然关注它的每一个个体――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年龄较大的教师经验丰富,管理学生井井有条,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质量老是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把学生当做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而当做一种教学阻力。尤其是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掉队,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他们的学习态度,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及时纠正,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马马虎虎,课堂就谈不上有效性了。
(二)根据课文特点运用多模式的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标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摒弃单一模式,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最终都是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情景体验为核心的阅读课文,多数是景美情深,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导、练、评、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文章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感悟中心情感,积累好词好句,如《北京亮起来了》、《日月潭》、《泉水》等。充满探究性的阅读课文,多数是以开放性的问题为导向,常用的教学模式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少量贯穿全文的问题作为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为你骄傲》、《最大的“书”》等。寓言明理的阅读课文,多数是读故事、悟道理,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初读、熟读、再读、明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了解大意、掌握重点词语、悟出核心道理,在学习过程当中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写法有特色的文章,则可以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了解写法,尝试运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雷雨》、《葡萄沟》、《充气雨衣》等。选读的课文教学,则可采用“通读、知大意、分享”的教学模式。总的来讲,阅读教学教无定法,不仅有“基本式”,更需要根据文章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师生相互沟通,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本该属于学生学习交往互动的过程也变成了教师的“满堂灌”。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配角,学习效果差。由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见识增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设计加强沟通,从主体转为主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阅读教学的提升在于学生的表达,这样在地位平等的课堂中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很多教师都认为一问一答或给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就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就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就提高了。经研究,我们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好像提高了,但学习兴趣还是不浓,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还是围着教师的问题转,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没有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才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读课题,质疑: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学生心存疑问,阅读课文,在找答案中再发现问题:妈妈为什么说“我”是勇敢的孩子?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解决问题,最后延伸实践:我是最弱小的吗?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一说。
四、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有效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来培养学生多想多问、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一)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发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分析问题。语文阅读的教学难点不在于字词、句式,而是在于中心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在实际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常常局限在个别生僻字词的学习,对于关键句、中心段落没有深入的学习,更别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对文章似懂非懂,不愿意追问,无法独立总结出中心思想,都是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好问”要有一定方法,需要耐心培养。一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二是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辩论中得到迁移。三是教师要努力引进积极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合作意识”、“合作态度”等以“合作”为关键的学习方式受到极大关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推崇学生自主思考,多思多问,还需要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有技巧、有策略的,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一看时间,当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先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时,再引导学生共同合作解决。二看方法,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需要确定合作规则,学生分别发言,听取其他组员的想法。三看场合,新旧知识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的阅读练习教学,都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节约时间,还可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四看策略,小组合作探究推崇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从主导变为辅导、引导。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什么时间,什么方式旁观、激励、参与探讨、引导、答疑。
阅读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几年来,笔者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自己的一线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完善,创新性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任金红.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14).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缓解,它不仅关系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而且直接影响到各种能力的发展。《新课标》中之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生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载体,将学生带入一个愉快的学习分为之中,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入到阅读实践中去。
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内驱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经常说:“找到问题就得于成功了一半。”可见,课堂的发问技巧以及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那是相当重要的。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要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就要有意识地创设探究情境,例如:在《阿德的梦》一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做梦,好的,坏的,有趣的,惊险的等等,阿德做了一个先进的太空梦,那你呢?”问题一经提出,就像在平静的湖中丢进了一个石头,波澜层层。学生们经过思考后,纷纷举起了小手,想把自己做的梦告诉大家;在轻松愉快的谈论梦境中,让学生既得到了说话的训练,又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并在阿德的梦境中对现代化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产生了对太空的美丽向往,学习在浓厚的兴趣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教学中运用一些直观性的教学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视听体验,让他们置身于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有声环境中,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钻”到了文本里,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直观性教学的具体形象性请,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清澈的湖水》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图画对照:一边是湖光山色,鸟语花香,萦绕清脆有没的自然音乐,一边是脏乱不堪的垃圾和发黑的湖水,伴有蝇虫飞舞的声音,让学生带着“亲眼目睹”的巨大差别,产生好恶美丑的价值观,从而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营造良好分为,提高阅读水平
课堂分为可以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要着力于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感受自己是课堂的一份子,他们才会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心理安全、自由、心理愉快时,他们才会毫无拘束地畅游于学海之中。”
每个学生都是“立体”多面的,因此要突出教育过程的开放性,一方面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空间,以利于共同分享;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批判性和发散性,鼓励求异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启发性和针对性,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并注意课堂形式的多样化,适当安排教学密度。在《丑小鸭》一文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大致了解丑小鸭的经历后,我直奔重点,提出问题:“丑小鸭离家出走是对还是错?”学生在经过充分思考之后,分成正反两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我逐渐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出各自观点的论据:认为离家出走是对的,因为丑小鸭在家里受到大家的欺负,生活很不愉快,比不了在外面自由自在的生活;认为离家出走是错误的,因为丑小鸭在外面的境遇更加悲惨,受到猎狗的追赶、小鸟的讥笑,甚至差点冻死在冰上。如果不离家出走,至少还有个疼爱它的妈妈。在激烈的辩论中,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教育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尊重他人。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充当引导着的角色,最后进行整合延伸,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离家出走的深思,达到语文教学的生活教育作用。
三、提供自主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高分低能者。据说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意义在于告诉孩子:书是甜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乐在其中,产生探索知识的乐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喜欢阅读。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一改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在黑板前面夸夸其谈 ,口若悬河。一节课下来,学生听得多,想得少,记住的内容也不多,更糟糕的是可能让学生因此而失去对阅读的兴趣。一节课40分钟,这是恒定不变的,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不少研究证明,当每个人都沉浸在学习之中,那么学习环境就是积极的,学习也会变得快乐。因此,教师首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题的自主阅读方式,在单位时间内,把课堂阅读的时间达到最高效,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对文本的理解,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例如在《泉水》一文中,我改变了以往抒情文的教学理念,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的渗透。再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根据教材结构段相似的特点,引导学生精读第二段后,使其领悟学习方法,再让学生自学其余的段落,领悟泉水“多 、清、甜、美”的特点。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老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收获,内化成学习能力。在学习这种结构段相似的课文,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课文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应用了此法,阅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在《称象》一文中,由于“浮力”对小学生而言是个抽象的物理难题,怎样把这种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又不使整堂课成为“科学课”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攻破难点,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实验用的学具,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组操作称象的整个过程,使抽象的原理变成形象的实验。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享受动手实践带来的快乐,更是乐在读中。
四、提高阅读感悟,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学以致用,“用”是“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学习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逐步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不断积累阅读过程的各种方法,并自觉应用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真正做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1)充分发挥教材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例如:教材中有大量可供多角色朗读的课文,角色间的对话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小马过河》、《两只小狮子》等,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对话练习,丰富语言材料。
(2)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强化对字词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揠苗助长》一文中,在学习“筋疲力尽”这个词时,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学生1:这个词说明人已经很累了。
学生2:累得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这时教师加以引导,再读句子,想想文中那个种田人为什么感到“筋疲力尽”?什么时候适合用这个词。
学生3:爸爸在田里从早忙到晚,累得筋疲力尽的。
学生4:狮子和老虎在树林里斗了一天一夜,最终没能分出胜负,它们累得筋疲力尽。
本次活动围绕寓言这种文体的教学特点展开研讨。活动中,由研修团学员石排福隆小学的李慧婷老师和道滘中心小学的温见弟老师同课异构二年级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塘厦第二小学屠立元老师和长安第一小学岳林杨老师同课异构四年级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四位名优教师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精彩的课堂教学过程和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赢得了全体听课老师的频频赞许。
在名师课例中,罗才军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课例《自相矛盾》,罗老师生动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文白对读、复述、表演、想象、练笔过程中深刻理解寓意、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后,罗才军老师以《寓言教什么,怎么教》为主题进行了讲座,让我们对寓言这种文最后,市教研员严考全老师和黄小颂老师分别对中高段和中低段四位授课老师作出了点评,认为四位授课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做到读写结合,黄老师更提出了低年级的寓言教学也应做到四个重:重字词、重语言积累、重方法、重朗读,语文课堂不能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体特征和教学策略有了全新的了解。
此次研讨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启迪将为我们打开一扇智慧之门,燃起创新智慧之火花。
1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可以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下面是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在激发学生学习时,学生只有乐学才能有兴趣学好,如果学生厌倦学习,就会导致差强人意的效果,所以必须是在学生感兴趣的条件下,对学生加于引导,学习起来肯定事半功倍,兴趣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曾听魏书生教师说过,“好导语像磁铁,能够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催学生奋进。”从魏老师的话中可以看出,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导入设计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想带到课堂上。
(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的《晏子使楚》这节课时,教师可提出假设,对问题加于引导,并提出:“一个人的外貌重要还是智慧知识的重要?”老师刚说完,就有学生立刻站起来回答道:“肯定是智慧知识重要。”老师给予学生大力的表扬,并说道:“同学们你们说的对,智慧知识是很重要,但是外貌也重要,外貌的美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接着,教师再加以引导,引用历史进行更近一步地介入新课程内容:“就在春秋末年时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他能言善辩,口才相当了得,以至于闻名于全世界,当人们说起他的名字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个个赞不绝口,从没一个人因他个子矮小而笑话他,他用自己的一生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自己的尊严,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通过这样引导,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自然而然就能继续发展下去。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又能使学生的情感反应达到顶端。
(三)根据课本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兴趣
在学习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歌赋时,根据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文章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改写――扮演教材中的人物角色,进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兴趣。刚开始,得把学生从自主阅读中引导角色中来,认真思考如何把故事的情节表演活灵活现,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能对学生的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表演起课本剧,从而在表演中获得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提高沟通合作的能力。在编演课本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培养互帮互助合作无间的兴趣,还能培养合作精神,从在在表演活动中掌握知识。
二、共建智慧型课堂
为创建智慧型课堂,我们设计了一套方案,设计人员有:大学研究人员、各学科教师还有教研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讨论,得出结果,汇集各种智慧的结晶。研究方向必须遵照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数学学科问题”,暗线是“智慧型课堂的创生”。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智慧型教学”的宗旨是“如何有效地协调预设与生成,引发学生的精彩观念”的问题。这次课例研究打破了以往的备课、听课、与评课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研究备课、听课与评课如下。
(一)从备课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改进
智慧型课堂根据“愿景试教学设计”,智慧型课堂需从“愿景式教学设计”,愿景象征了教师对教学的憧憬,愿景教学有着不确定性及可能性。如“既定目标”“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是针对学生的关心、课程及自我评价的探究。设计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是对实际情境教学的丰富。从“课前分析”的三维度来加强对课程、自我及学生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课前分析,我们把课后的反思和课前分析连接成两次课的纽带。教师通过对课程和学生的反思,生成新的认识,为下一次教学做铺垫。
(二) 从听课的角度来了解课堂框架
完成教学设计改进后,下面就是为教学环节做研究,课例研究的人员参加课堂观课的过程,便于共同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把每次上课都录制下来,便于我们课后观察及分析。通过分析课程的结构、课堂生成教学、教学设计正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和起点,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研究,利用数学概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数形来搭建中间路径,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通过对教师观察来研究,教师必须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根据学生提供的线索来进行对教案的更改或调整,与学生形成互动。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能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上,掌握学习方法,体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在不同能力的起点、不同风格认识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助于加深对教师、对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三) 从评课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方案
“评课”是课例研究最后一个环节,评课是围绕“数学学科问题”“智慧型课堂的创生”这两条线索来进行,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是从四个课题方式所呈现的。评课时,除讨论总体思路外,重点是抓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不同点,找出疑问,分析原因,经过讨论后,得出课例研究报告,提出修改的思路。这不仅包括了设计思路的规整,还包括课堂上的每个环节细节的处理,其目的是为了向更精彩的智慧型课堂努力。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一、智慧课堂,定是富有趣味的课堂
智慧课堂,兴趣是保证。的确,学习更多的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若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哪怕教师讲的天花乱坠,那也是“独角戏”,对学生毫无益处。相反,若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知识构建也就顺理成章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才有了基础。为此,要构建智慧课堂,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关键。
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得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堂中尊重并关心学生,多鼓励学生,以此而搭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注重以情境为媒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如《欢乐的泼水节》的阅读,以视频展示泼水节的盛况,让学生融入其中,再引入泼水节的来历,引导学生阅读。又如低段识字教学中,以卡片、游戏等方式而引导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感知、识记,学生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智慧课堂,定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智慧课堂,提倡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教师讲多少学生就能接受多少,更多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这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自主学习也可为课堂中的合作打下基础,促进课堂生成。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课前预习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为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目标和任务作为指导。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例,课文讲述的是著名作家萧伯那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那么,在自主学习中,对萧伯那的了解不可少,对课文的内容感知不可少,对生字词的学习不可少,自主学习中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课堂中再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方可让学生更好在事件中感受肖伯纳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而促进学生构建语文知识,还得关注学生的习惯培养,这样方可让学生更加自主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三、智慧课堂,定是充满探究的课堂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授受式”的教学,而智慧课堂所提倡的是要让学生去经历,在探究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以丰富的活动、问题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不仅要加强问题设计研究,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探究情况而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毕竟学生的认知有限,如果不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很可能偏离主题,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中“相撞”环节的探究为例,先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对爱因斯坦外貌的印象的句子,即“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采用角色置换的方法问学生如果是小女孩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奇怪)追问“为什么会是奇怪呢?”由此而展开对爱因斯坦的形象描写分析。由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而引出“奇怪”,“为什么被撞还要致歉?”“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由问题逐层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下而对爱因斯坦的形象形成整体感知。如此,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的“合奏曲”,教师“导”而学生“学”,真正让学生去经历并学会。
四、智慧课堂,定是具有发展的课堂
智慧课堂所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确,教育并不是为个别人而服务的,而是为全体学生而服务的,语文教学要提高的是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里,必须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定位发展的概念。发展不是以成绩来定优劣,而是要以学生自身的基础为基准,通过过程来看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得到了进步。
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发展,首先的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能客观地看到学生的差异,在目标定位、过程设计、练习等过程中因材施教。其次,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给予激励,这样方可让学生喜欢语文,积极参与。如有的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可能差些,但口语表达能力却较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表现而及时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自信,取长补短,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
一、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就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创建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将自己投入进去,才能够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小学生的朋友,带领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情感方面的喜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卸下学习的重担,学习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具体说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需求,要深入学生大群体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学生和教师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思维能力才能够被激发起来。
二、改变学习防治,为学生创建自由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保证让学生懂得如何说学习,如何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实践的能力,重点培养学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要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和爱动的特点,对于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交给学生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解《难忘的一课》过程中,在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应该结合课堂这个神圣位置问问学生对这一刻的感想。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根据文章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和创新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互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
课堂互动是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沟通、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的实现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在课下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保证探究过程中趣味性和价值性。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具有兴趣,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交流,学生能够敬爱给你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将收集回来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进行修正,而不是简答的对是非对错的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习,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这样才能实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讲解《少说闰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熟读,然后对段落进行划分,并积极的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进行讨论和分析,特别是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进行分析和研究,对采用这种描法的好处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提出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这样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过程中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会对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能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会更加的深刻和完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和灵动。
4浅谈小学语文智慧课堂
一、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爱上思考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亮点之一。在我国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也就是说,在小学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而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上的僵化,从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不懂得变通的“机械人”,而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是非常失败的。因此,为了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实现传统到智慧型的转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思考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比如说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告别童年》教学中老师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如生字、词语等等)之后,可以听出若干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和思考,如“什么是童年”、“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的”、“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自己领悟到了什么”、“自己在童年中成长什么”、“应该如何告别童年”、“在告别童年的过程中自己会失去什么又会收获什么”等等。当然,其中有一部分问题对于小学六年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如“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难免会感到有些吃力,并且学生所能提供的回答都会较为稚嫩,此时,老师不应为了避免教学的麻烦而放弃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应该因为学生回答的不到位而阻止学生思考。相反,老师应该通过例举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让学生一点一点的对“童年”与“告别童年”进行深入的思考[2]。
二、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创造也是老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时代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变换,而目前时代与社会最为需要的人才就是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造、愿意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当然,许多老师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是较不实际的想法,因为小学生各项能力均处于启蒙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那么其教学的效果必定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较大误区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小孩并不小。你若再说小孩小,变比小孩还要小”。
而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话可以得知,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潜力往往是老师无法想象的,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能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与此同时,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知,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是能够行之有效的。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用自己的双眼去看一看海底世界,老师还可以组织展示小课堂,让学生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去创造出自己心目中海底世界里可能存在的生物,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原因。
三、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