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蚌相争

河蚌相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河蚌相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河蚌相争范文第1篇

河蚌沙滩晒太阳,悠闲!

鹬鸟欲啄河蚌肉,尝鲜!

蚌夹鹬嘴不放松,可怜!

正在较劲两相持,有位渔夫来岸边。

欢喜欢喜真欢喜,捉了下酒又换钱!

鹬蚌落下伤心泪,两败俱伤悔无边!

【照镜后】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剧场版)

第一场

旁白:战国时期,燕国与赵国经常打仗。

赵惠王:寡人――赵惠王,心系黎民疾苦,小小的燕国居然连攻不下,气死寡人也!来人,寡人准备再次出兵攻打燕国。寡人思虑一下采取什么战略。

(赵惠王看地图思考,苏代上场,音乐起。)

苏代:敝人苏代,燕国人,有一颗火热的燕国心。(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燕国心。听说赵惠王又要攻打燕国,我不忍再看到百姓受苦,因此毛遂自荐来赵国劝说赵惠王。我该怎样才能让赵惠王收回成命呢?(思考,突然眼睛一亮)有了,我就这样说。

(苏代去拜见赵惠王。)

苏代:大王吉祥!听说大王欲攻打燕国,臣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想请大王听一个寓言故事,不知大王可有兴致?

赵惠王(笑):不妨说来听听。

苏代:大王,您听!

(苏代、赵惠王下场。)

第二场

旁白:一个晴朗的日子,一只蚌正张开两扇壳,在河边悠闲地晒太阳。

(河蚌上场。)

蚌:我是一只靓河蚌,高富帅体现在我身上。今天太阳真个好,伸展身体晒个饱,真舒服啊!(说完,它躺在了接近地面的石头上,张开蚌壳,露出了诱人的蚌肉。)

(鹬出场。)

鹬:我是一只小小小小,小小小鹬鸟,怎么飞呀飞,总也飞不高!因为我今天肚子实在饿得慌,翅膀沉沉坠,失去了我往日美好形象。哪里有吃的啊?唉!小鱼小鱼在哪里,鹬鸟鹬鸟我想你。十条八条来面前,吃个精光不留情!唉,这里没有小鱼!(突然,眼睛一亮)今天运气好,大蚌晒太阳。老天爷你真好,让我吃个饱。(说完,屏住气息,嘴直朝大蚌刺去)大蚌,我来了!

蚌: 谁没公德心,挡我好阳光!(睁眼看一看,一只大水鸟!)妈呀!妈呀!吓死我!看我绝招!佛山无影夹!

鹬:(因为嘴被夹住了,所以用鼻音不满地哼)谁没公德心,挡我好阳光?小小午餐香,蚌肉来尝尝!

蚌:你以为我长这么大是白吃的?我练过如来神掌,可是有一手儿的!

鹬:(哼)蚌兄啊,你就放了我吧!我……

蚌:你什么你,哼!我放了你,你就会吃了我的!我不会让你得逞的!

鹬: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不放手你就会变成肉干了。

蚌:我今天不放你,明天还不放你,你就变成死鹬了。

(渔夫出场。)

渔翁:远远看见一场戏,蚌夹着鹬来,鹬咬着蚌,正好让我捡便宜。等我悄悄过去捡便宜(撒网),回去我要熬美味鹬蚌汤,哈哈哈哈。

(鹬蚌共同“啊”的一声,互相松开了。)

鹬:蚌兄啊,鹬鸟我好后悔啊,我好想念属于我的那蓝蓝的天啊。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蚌:鹬鸟老弟啊,河蚌我也好后悔啊,我也好思念属于我的那软软的河床。可惜我们都回不去了。

鹬:鹬蚌相争两俱伤,渔翁得利不用忙。螳螂捕蝉得美食,须防黄雀在一旁。留下故事传后代,鹬鸟永不叼河蚌……

渔夫:走!哈哈哈!

第三场

(苏代和赵惠王上。)

苏代:大王,我的故事讲完了。现在,赵国又要去打燕国,这正如鹬蚌相争一样,必然导致两败俱伤,而最后从中渔利的必是那日夜妄想并吞六国的秦国。

赵惠王(如梦初醒):苏代,你说得很对,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不能再如那鹬蚌一样相争,让那强大的秦国得利!只要团结起来,我们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好!

河蚌相争范文第2篇

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一只河蚌高高兴兴地爬到沙滩上晒太阳。就在河蚌张开壳享受着日光浴的时候,一只鹬飞过沙滩看见蚌在晒太阳,他心想:难得有这样的美食,真是太好了!于是鹬便飞了下去,一下子伸出长嘴啄住了蚌的肉。

蚌被吓了一大跳,两片蚌壳紧紧地合在一起,鹬的长嘴夹在了蚌壳的里面,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太阳晒死。”蚌听了心里来了火,心想:是你先要吃我,现在反倒恶人先告状了!于是蚌在壳里大声的喊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饿死。”另一只鹬看见了,便劝它俩快松手,不然,被渔翁看见了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鹬和蚌根本听不进去,依然还是老样子。这只鹬看它俩这样,摇了摇头便飞走了。

傍晚时分,一个渔翁从沙滩经过,他看到了鹬蚌相争的情景,高兴地说:“今天运气真不错,抓到一只鹬和蚌。”渔翁说完,一只手捉住鹬,一只手拾起蚌,往家里走去。

可怜的鹬和蚌,就是因为它们的不知退让而双双送了命。

三亚市昂立培训学校三年级:武小波

河蚌相争范文第3篇

分组学习是美国教育学家罗杰斯为了促进自由学习而提出的方法。在小学阅读课上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小学生当前的阅读水平,然后把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一次精彩的朗读都给所在的小组加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在教学上,教师以引导为主,促使学生探索,合作互动,在赏识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我在《鹬蚌相争》一课的教学中,首先在多媒体软件中显示了太阳下一只张壳的河蚌和一只伸着嘴,准备啄肉的鹤,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通过朗读体会,鼓励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河蚌会想什么呢?”另一位学生则问:“鹤接下来会做什么呢?”还有的问:“河蚌要多快合上壳,才不被吃掉啊?”于是,我不失时机,对他们进行表扬:“很好!同学们都能开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现在,我看哪个小组能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己找出相应的答案,在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学生们在受到我表扬后,都来了兴致,开始了他们的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这样,我只是作了引导,学生们的脑子里自己迸发出无穷无尽的点子来,而且是通过一个互动与合作的小组来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求知探索、质疑问题以及自主解决问题中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知识时的成功与喜悦。

二、分角色朗读,用语言和眼神鼓励学生

承担角色存在于暗示教育模式的教学程序中,在语文阅读课中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扮演各种角色。遇到对话式的篇章,如童话故事等,可以在课堂上找学生来分角色朗读,但要注意的是学生应该觉得自己很适合这个角色,从中揣摩每个角色的说话语气,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语文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间用语言激励学生,给予正面的反馈。通过语言来表扬、肯定学生,就是教师用真诚的语言对学生的成功面进行充分肯定,给学生信心和动力,让其获得被肯定的精神愉悦。在课堂教学中,表扬要及时、中肯、真诚。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除了语言之外,目光交流是最有效的桥梁,教师站在学生中间,全班学生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教师的眼睛。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到老师的注意和鼓励。本身童话故事这种课文就很吸引小学生,如果在阅读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他们会更喜欢阅读课,更喜欢学习语文。在教授《快乐国奇遇记》时,我鼓励学生分别读出匹诺曹和小灯芯的对话,看看匹诺曹的态度变化。某些学生在被点名回答这个问题时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此时我会对学生投以鼓励的眼神,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再让其他学生帮助他来解答。

河蚌相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快乐高效 初中生物 教学

一、启发性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提问,而不是随口就问“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问题。因此提问时应巧设疑难,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脊椎动物》一课的时候,首先我让学生对学过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的知识进行复习,接着提出问题:“这些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根据部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答案得出结论:“无脊椎动物的身体里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就是脊椎动物。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动物。”于是就顺理成章引入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等脊椎动物这一课题。

二、引用故事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例如,在“软体动物”一章中学习的河蚌,学生见过河蚌的几乎没有,对于河蚌这一“新鲜”生物完全没有概念,一致不能理解,感到枯燥,没有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观看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的动画片,学生感到非常新奇,也有了学习的兴趣。接着我就动画片中的主角“河蚌”提出以下问题:(1)蚌的什么结构使它能够将鸟的嘴紧紧夹住?(2)河蚌是怎么呼吸的,为什么蚌壳关闭那么长时间它都没有憋死?(3)美丽的珍珠是如何形成的?(4)有那么硬的蚌壳,蚌怎么还能叫软体动物呢?(5)软体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的经济价值在哪里?针对问题,学生认真思考并展开了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一个故事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再如,讲“生态系统”时运用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题漫画导入新课,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求异性和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是科学素质中宝贵的心理品质,也是塑造开拓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我鼓励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例如,植物嫁接的实验过程中,学生总是在砧木和接穗的选择上,常异想天开、乱配鸳鸯,对于这种状况,我往往不是否定他们的选择,而是对嫁接技术的关键进行强调,不干涉他们,由他们自己去做,最后再根据实验结果告诉他们结论:亲缘关系越近,嫁接成活率越高。又如,通过给他们作关于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的讲座,告诉他们当前人类正在不断改进实验手段,用新的科学技术来实现理想,鼓励他们搞科研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必须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

四、拓展教学空间,开展课外活动

生物学课外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雏形,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生物学能力,同时生物学课外活动,可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

开展生物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习兴趣。我所教的班级自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以来,共成立了生物学课外活动兴趣小组20个,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超过300人,开展小课题研究40多个,平均每个学生活动次数超20次,课题研究包括显微镜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栽培蘑菇、草莓;饲养金鱼、蝌蚪、牛蛙;制作动物标本、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标明科属种及生活习性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组织鼓励学生参与生物竞赛活动。竞赛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竞争的意识,使学生在参与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挑战自己的能力,激发课堂参与欲望。我校自行组织了多次生物学知识竞赛抢答赛,每次的抢答赛都由生物学竞赛小组成员来组织,教师主要起协调作用。作为任课教师,每次比赛,我都为学生精心组织赛题的场面所感动。为力求完美,他们总是查阅不少资料,有时小组成员为某个问题争得脸红脖粗,随着知识积累增多,他们提出的问题多了,所设计的抢答题一次比一次科学,他们的求知欲在不断地膨胀,抢答赛一次比一次办得精彩,参加的学生也一次比一次踊跃。

五、教学方式多样,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生物教学中牵涉到微观的现象或暂时观察不到的现象以及复杂的生理过程等,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再现。多媒体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生物现象,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八年级生物学上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在809班,只使用了挂图展示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并强调幼虫期和成虫期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明显差别,它是一个变态发育过程,可是学生学习、听课热情不高,未能很好掌握教学内容。在802班,我改进方法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一个课件,把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有机地排列起来,并以动画形式自动、醒目地显示其发育状态和过程,并配以形象的蛙叫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当看见反复闪现的幼虫期(蝌蚪)、成虫期(青蛙)的明显差异时,一下子明白了变态发育的概念,学生看了演示后,余兴未尽,对所学习的内容也记忆犹新,久久不忘。

六、联系生活

生物教材中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较多。例如为什么施肥过多植物会出现萎蔫现象,园艺上为什么常对侧枝加以取舍就可以造成一定形状的树冠等等,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素材,我们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明白,学好生物,掌握了生物的结构、生理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造福社会。比如在讲植物生长激素时,引入顶端优势原理,使学生知道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时,利用顶端优势原理,可以提高产量。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物常识与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比如在学习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时,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系统的组成情况,主要器官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这些系统、器官的卫生保健,保持身体健康,并且我们还抓住契机给学生介绍“捐肾救母”等感人事迹,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快乐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当前教师要构建快乐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就要清楚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提问,开展实验,创设生活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凤彩.如何创建自主快乐的初中生物高效课堂[J].黑龙江科技,2011(6).

河蚌相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画音乐;功能;表现形式;关系

音乐对于动画,既可以很好的渲染动画的气氛,增强感染力,也可以恰如其分的模拟情景真实感,同时对动画整体风格的塑造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音乐还可以拉近作品和观众的距离,是整个动画作品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说剧本与动画是大脑与身体的关系,那音乐与动画就是骨肉相连。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对动画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音乐是一部成功动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动画中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的动画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对动画来说,音乐已经不是一种辅助的工具,而是一个关键构成。

一、 音乐在动画中的功能

1、 交代动画背景

一部动画就如同讲一个故事,需要先交代故事背景。为动画确定一个明确的时代、地理、民族的背景,往往会把动画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协调一致出现在动画中,那么音乐对于动画背景的交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音乐的艺术历史悠久、脉络清晰、流派纷呈,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很容易区分,而且一段鲜明的乐曲更胜于在动画中出现的服饰、建筑、自然风光所映射的背景内容。当一段悠扬的中国笛声响起,谁都会想到这样一幅清新质朴的画面,在柳树成荫的荷塘边,我们看到一位牧童侧坐在牛背上吹竹笛的样子,显得悠然自得;还会想到江南水乡的袅袅炊烟。当听到一段动感的爵士乐时,马上就会想到这是一部美国的动画片,曾经,爵士乐是美国人的灵魂之声。在宫崎骏的动画片《天空之城》里,我们可以从音乐中知道故事是发生在怎样的一个背景里,那忧伤的韵律和画面的结合,让我们感受到战争年代给人类带来的悲伤,和对和平的追求。

2、 动画场景的描述

动画是由一幅幅的画面组合而成,其中有各式各样的场景展现,有战争的场面,有景观的展示,音乐对于这些典型性的场景描绘是最擅长不过了。有的用人声去表现,有的用乐器去表现,乐器更具表现力一些。如果有表现天堂或仙境的画面,我们可以让竖琴、长笛来表现,那飘逸而甜美的音色足以让我们身临其境;我们还可以运用音乐的多种体裁来确立画面感,如进行曲代表的庄严肃穆,波尔卡舞曲则代表着轻快活泼,圆舞曲给人的感觉是优雅流畅、轻舞飞扬。

3、人物及内心的刻画

在动画中,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拥有着丰富情感的内心世界,而音乐是表现这些喜怒哀乐的最好的手段,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是靠旋律线的上下起伏、强弱对比、调式转换及节奏形态的张弛变化来反映的,当片中人物的情感强度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往往就需要音乐来刻画人物内心的复杂感受了。以上这些也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在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猫靠近老鼠蹑手蹑脚的形象,就采用了乐器的拨弦和滑奏来表现它们的滑稽动作和可爱形象,夸张幽默的音乐,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产生欣赏与情感的共鸣。

4、渲染气氛,加强剧情

对于烘托气氛,没有比音乐再合适不过的了,对于动画,更是如此。欢快、悲伤、紧张、恐怖的气氛都可以来营造,以此来控制观众的情绪。动画中出现的尖锐的长音,即使不看画面,也能感受到紧张不安。音乐之所以有如此的感染力,关键在于它具有丰富的和声、音色、节奏和调式,大调的感觉是明亮、和谐的,小调的感觉则是暗淡、忧愁的;增四度及减七和弦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种怪异、不安、恐怖,再配以不同的音色与节奏,就显得尤为丰富了,对于烘托气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无声的动画影像中,我们配以简单的音乐作为旁白,可以引起观众的兴趣,还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在动画片《三只小猪》中,歌曲《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配合小猪盖房子的动画出现,歌词清晰地交代了小猪们盖房子所用的材料,唱出了它们的性格,为后面“狼”出现后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动画中的音乐不是凭空存在的,每一段乐曲都在帮助我们去理解一段故事,或是推动着故事的前进。

动画中音乐的表现形式

1、乐器的应用

乐器的种类繁多,音色也各具特色,音域宽广,艺术感染力强,可以表现多种动画人物及情景。

(1) 打击乐器――木鱼:木鱼是中国民族乐队中竹木类的打击乐器。

中国动画片《三个和尚》中没有对白,完全以音乐的节奏来充当叙事的手段。三个木鱼,三种不同的音调、音色,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节奏平稳但有些迟缓的木鱼声表现了长和尚的迟钝固执;节奏波动、音调张扬的木鱼声表现了胖和尚的急躁、粗暴;较快的节奏,富有穿透力和漂浮感的木鱼声,表现了小和尚的聪明机灵。而音域狭窄的木鱼准确表现了三个和尚自私的共性。

(2) 弹拨乐器――筝:筝是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

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Q蚌相争》,其中一个场景是河蚌在自己的地盘上悠闲自得的守候猎物,此时的配乐主要运用了古筝的刮奏,来表现河水的波动和河蚌怡然自得的形象。动画片《哪吒闹海》中,哪吒在海边玩耍嬉戏的场景,也用了古筝的刮奏来表现流动的海水和翻滚的海浪。

(3) 吹管乐器――唢呐:唢呐最早流传于亚非欧地区,自金、元代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戏曲、歌舞和民间吹打乐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唢呐声音嘹亮尖锐、高亢有力,适合表现热烈欢快或是雄伟开阔的音乐形象,当孙悟空与哪吒出场时,都是用唢呐来展现他们的英雄形象。

2、人声的应用

虽然乐器的音色丰富多彩,可最能打动人的还算是人类的歌声,我们凭借对声音的控制,对情感的完美表达,使观众零距离的感受动画作品。

(1)中国动画片《宝莲灯》的插曲二《天地在我心》,由刘欢演唱,表现了沉香为寻找和救出母亲苦练武艺,最终练就了一身硬功夫的过程,这首插曲不仅使这段漫长的过程浓缩在了这短短的几分钟里,还发挥了音乐蒙太奇的作用,也就是用歌曲来衔接和交代故事情节,表现沉香由一个小男孩成长为英雄少年的情节转换。随着副歌部分音域与情感的提升,能感受到主人公英勇的气质和坚定的决心。

(2)美国迪士尼动画片《狮子王》的主题曲《今夜你能感受到爱么?》,是纵横流行乐坛30余年的埃尔顿・约翰自创自唱的,充分展示了他如行云流水般歌声的魅力,和深厚的演奏功底,副歌部分加上人声的伴唱,使主旋律变得宽广悠扬,作品主题也得以强调和升华,狮子王辛巴的形象也显得高大起来,展现了它的成熟、真诚及责任感。

三、动画画面与音乐的相互关系

1、画面对音乐制作的影响

动画的的内容是由画面组成的,在画面中又拥有很多的元素,例如场景和角色,而场景和角色的设计就会含有区域性的特色,同时也为剧本的需要而含有其他方面的特点。这样一来就会对音乐的制作带来影响,比如音乐为了配合画面的出现,就在制作时先对故事进行一翻的研究,只有了解了故事的背景才能制作出适合画面的音乐。不但这样,每个角色也要进行分析,最后才能为其配上适他们性格的音乐,总不能一个很开朗的人给他配一段很压抑的旋律,在一部动画里如果出现这样的音乐,只有两种可能性一就是导演的故意安排的人物外表看似开朗其实内心是很压抑,还有一种就是错误的把音乐放在错误的地方了。

2、音乐对画面整体的影响

音乐是一种很微妙的符号,而这微妙的东西能直接打动人的心灵。音乐更能表达某种画面永远不能表达出来的感情,而音乐却能把它直接传达给心理。所以音乐就会给画面的制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要视制作人对音乐的理解来定。不同的人对同一首音乐有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点。所以就有很多的动画在前期就把音乐给制作好,这样让画面制作人员能够更早的先融入动画里,感同身受能做出更加完美的画面出来。

结语

音乐是心灵的感触,动画是视觉的震撼。音乐往往赋予人们联想,配合着视觉产生,单纯的视觉震撼是不够的,真正能打动心灵的是音乐的美。随着文化发展、科技发展及观众感官的需求不断的提高,动画音乐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但动画在中国是一个相当年轻的产业,拥有中国艺术特质的动画和动画音乐还没有成规模的出现,其研究就更为滞后,对动画的音乐研究就更加欠缺。我们应坚持中国特色,追求民族性、艺术性和创新性,使中国动画产业有更好的发展,让动画音乐给更多的人留下难忘的瞬间。

参考文献:

河蚌相争范文第6篇

动画是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与片中的对白一样,音乐也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艺术氛围的渲染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效。特别是作为中国动画来说,因为表现内容是民族化的,所以更需要民族化的音乐与之相适应,以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而这也给了民族民间音乐以充分展示的机会。如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三个和尚》,该片中并没有对白,其情节发展和情感表达很大程度上依靠音乐来实现。一方面,创作者利用其模仿能力强的特点,让民族器乐成为人物的化身。片中板胡代表的是小和尚,坠胡代表的是高和尚,而管乐代表的则是胖和尚。每当这三位人物出场时,都有相应的音乐响起,将三个人的不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除了对人物的刻画外,创作者还利用木鱼、堂鼓、云锣等乐器来渲染氛围,模仿一些场景和事件的声音,获得了不是台词,却胜似台词的艺术效果。又如《山水情》,同样是一部没有对白的作品。因为该片的内容与古琴有关,所以创作者特意使用了古琴曲贯穿全篇。影片首先登场的是少年,这时响起的古琴曲婉转流畅,有一种行云流水之感,表现出了少年那种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个性。而到了老琴师出场的时候,古琴曲则变得舒缓和飘渺,彰显出了老琴师的飘逸之风。另外,到了“赠琴”这一的时候,古琴曲更是激昂澎湃,直冲云霄,让两人之间的情意在这古琴曲中得到了升华。通过对古琴的运用,不但实现了对人物的精准刻画,而且还体现出了中国文化艺术中所特有的“神韵”和人文情怀。除此之外,还有使用竹笛的《牧笛》、使用民歌的《西游记》等,都是将民族音乐和动画有机结合的典范作品。

2.绘画的运用

1960年,当时的副总理在参观完中国美术电影展后提出:“如果你们能够让齐白石先生的中国画动起来,那就更好了。”这个建议更像是一种启发,为当时处于迷茫中的中国动画指明了方向。在后来的《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河蚌相争》等多部作品中,创作者都对中国画和动画的融合予以了积极的尝试,并直接迎来了中国动画史上最为辉煌的“水墨时代”,实现了中国绘画和动画的完美融合。首先是在题材上。为了更好地体现出这种水墨特色,很多创作者都将中国画本身作为表现的对象,邀请国画家创作出相应的绘画后再进行拍摄。如《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以齐白石先生的多幅水墨画为素材的,而《山水情》则邀请了著名国画家吴天明创作出了三十多幅相应的绘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提炼。这种以国画本身为题材的创作观,使得整个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加突出,民族风格更加浓郁,彰显出了中国动画的与众不同。其次是在思想上。中国艺术创作素来有文以载道和托物言志的传统。在中国画和动画的结合过程中,这种特点不但得到了充分的保留,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如《牧笛》,整个作品全部是山水田园风光的展现,表现出了一种崇尚田园劳作、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山水情》中,则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山流水和大音希声,将那种古典的人文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外,在《牧童》《九色鹿》中,都将中国画所蕴含的这种精神性因素予以了充分的展示。最后是在造型上。中国画讲求离形得似和虚实相生,虽然脱离了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含义的表达,是一种高度的综合与概括。如《山水情》中对老琴师的刻画,就选用了中国画的线描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仙风道骨的雅士形象;《牧笛》中则经常出现大面积的空白,这些空白有时是天空,有时是水面,有时什么也不是,给观众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获得了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中国画对中国动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众多水墨动画的成功和国际上的认可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3.民俗的运用

河蚌相争范文第7篇

在研究内容上,本文重新考察了企业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指出企业社会网络的运作既会产生企业社会资本,也会产生企业社会负债,并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对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正面和负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企业社会网络;权变;企业社会资本;企业绩效

一、 引言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关系的连接所形成的网络。社会网络理论最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于社会学的研究之中,在最初的发展中,社会网络理论主要专注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早期的学者(Roy,1952;Seashore,1954)认为社会网络在人们的工作绩效中扮演负面的角色,因为在建立社会网络过程中个人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挑战以及应对各种规范的要求。Granovetter(1985)提出的嵌入理论使得人们对社会网络的认识得到全新的变化,Granovetter提出个人或组织都是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即社会网络会塑造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并指出传统的经济学观点——个人理性选择——过于狭隘,忽视了经济行动都是在人际互动中进行的。

镶嵌理论使得社会网络的研究进入了经济领域,并且与企业绩效联系在一起。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网络对绩效的促进作用,例如Burt(1992)提出结构洞理论,指出社会网络的结构如何能够帮助个人或组织获取利益。在社会网络理论的基础上,社会资本理论开始发展起来。社会资本指的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可获取的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资源,可见,社会资本理论更强调社会网络的正面效应,并且涉及到了资源的获取。社会资本理论重要的一点贡献在于指出了社会资本能够帮助个人或组织间建立信任关系,这种信任能提高网络间成员的效率(Putnan,1993)。

实际上,社会网络并不只表现出正面的作用,Burt(1997)指出社会网络所带来的利益并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受到网络结构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Leenders(1999)因此提出了企业社会负债这一概念,企业社会负债是指社会网络中不利于企业目标达成的成本或约束,这是与企业社会资本相对立的概念,更强调社会网络的负面作用。因此,企业社会网络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有利于企业绩效,也可能存在着反向作用。根据以上研究背景,本文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企业社会网络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企业社会网络的负面作用是不是可以忽略,企业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之间到底存在什么相关关系?

二、企业社会网络、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社会负债的概念与范围

(1) 企业社会网络的嵌入性与范围

按照学者们之前的研究,可以将企业社会网络定义为企业通过社会联系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市场力量主导绝大多数经济行为的现代社会,考虑社会关系网络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是否有意义。答案是肯定的。Granovetter(1985)提出的嵌入理论论证了企业社会网络对于企业行为的影响,个人与企业行为是嵌入于整个社会关系的网络结构中的,行为与制度深深受到社会关系的限制,把他们视为相互独立的东西是不合理的。嵌入理论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设与社会学理论假设都不同,经济学将企业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契约集合体,而完全不受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影响,社会学则认为个人与企业行为都是受社会风俗、习惯与规范约束的,是近乎机械而无视个人理性选择的。学者们普遍认同人类经济行为在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确实是依赖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这种影响逐步削弱了,自由的竞争市场中竞争行为更加独立于社会关系,即市场可以被视为是社会关系的一个良好替代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信息充分,买卖双方都市场没有控制力,这种条件下考虑社会关系网络是没有意义的。但完全的竞争市场毕竟是不存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在不完全的市场中普遍存在,在理解现实的经济活动时,嵌入的观点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企业社会网络也因此可能对于企业绩效存在着深刻的影响。

企业社会网络不同于个人社会网络,企业社会网络的特殊之处在于其通过两方面的社会网络联系产生,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内个人的社会联系,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企业整体的社会联系。个人的社会网络包括企业员工与其他社会组织成员间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的社会网络联系即是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间的互动,二者处于不同的层面上。个人的社会联系比较容易理解,但这些社会联系应当是与企业相关的个人联系。一个企业中,最重要的个人社会联系就是企业家自身的社会联系,与企业中其他个人联系相比,它发挥的影响力要大的多。企业的社会联系可以认为是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与外界的联系,如与其他组织建立的非正式合作、正式合作、合资企业以及兼并、收购等,在这些运作中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组织建立起社会关系。

(2)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社会网络密不可分,是嵌入在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有形或无形的。按照学者们之前的研究,可以把企业社会资本定义为嵌入在企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有利于企业目标达成的资源集合。企业社会资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个人社会资本,首先,企业由无数的个体组成,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网络联系,这些网络联系相互交错或者重复,并且大部分与企业无关,因而肯定不能以企业内个人社会资本的加总来定义企业社会资本。其次,企业不同于社区,社区社会资本是一种集体性社会资本,衡量的是在封闭性社会网络中个人间的相互信任、规范、权威和惩罚,而企业社会资本衡量的是企业在开放性网络中通过社会关系可以获取的资源。因而,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社会资本研究方法,而需要结合企业的特征来研究。

根据Leenders 和Gabbay (1999)的研究,企业社会资本通过企业社会网络联系产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方面是企业内个人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企业整体的社会资本。个人的社会资本包括企业员工与其他社会组织成员间的社会关系网络所生成的资源,例如企业雇员与银行雇员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企业获得贷款,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机构的成员通过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来维持客户。这样的个人网络联系强化了个人之间的信任,产生了一部分的企业社会资本。这一部分的企业社会资本类同于上述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

更为重要的联系则来自于企业的社会资本,即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间的社会联系所产生的资源。例如通过合资企业或者联合营销来获得规模经济或者增加专业知识,Stuart (1999)的研究举的例子则是半导体行业的公司通过建立联盟获取生产和销售专有技术的权利。这一社会资本表现为诸如组织声誉,名誉,地位,和品牌识别等形式。在其中,企业的诚信构成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基础部分,即企业与其他组织和个人间一种信任关系的建立。一个企业通过其公平的交易与产品、服务的可靠性建立并加强了广泛的声誉,这种声誉使得潜在的合作伙伴相信企业不容易进行背叛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会破坏企业之前良好的声誉,使得企业在从事机会主义的行为后总收益为负 (Jarillo 1988)。

(3)企业社会网络的权变与企业社会负债的维度

有一种观点在学术界中较为流行, 即将企业社会网络与企业社会资本等同起来, 只承认社会网络的价值, 忽视社会网络的约束性以及构建社会网络的成本和风险。Burt(1997)提出了社会网络的权变观点,认为企业面临的社会网络的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外部环境变化的,即权变的。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行动改变其内外网络, 如内部的网络再造和企业间进行战略联盟与供应链整合等,既然企业的社会网络可以带来利益, 也可以产生负面作用,那么,企业就有必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或重新构建企业的网络结构,创造利益, 减少负面作用, 对企业社会网络进行权变的管理。

企业社会网络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被定义为企业社会负债,它是嵌入在企业社会网络中,阻碍企业目标达成的成本或约束。企业社会网络固然可以给企业带来信息、控制力和合作关系,但企业获取社会资本总是有代价的, 社会网络作为一种资产的投资, 企业在特定的企业目标下进行网络建立和维持时可能会表现为入不敷出,,这就产生了社会负债。

综合上面的分析,个人层面的社会联系与企业层面的社会联系共同进行的网络运作形成了企业社会网络,企业社会网络根据面临情境的不同,既会生成企业社会资本,也会产生企业社会负债。企业社会资本是网络中有利于企业目标达成的资源集合,是网络正面性的体现,而企业社会负债则是阻碍企业目标达成的成本与约束,是网络负面性的体现。下图对三者关系进行了简明的整理。

三、企业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基于企业社会资本视角

企业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这种关系网络塑造了企业的行为,影响到企业可获取的资源,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企业社会网络的扩展所生成的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绩效有正面的影响,本文将使用结构洞(Structure Hole)的理论框架分析这种影响。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的贡献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

1、企业社会网络的扩展有利于获取信息利益。Burt(1991)提出了结构洞理论,结构洞指的是非重复关系人之间的断裂,简单说来就是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一个人的关系对于另外一个人具有排他性。结构洞理论指出了企业社会社会网络的拓展如何帮助企业获取更丰富而不重复的信息。

处于结构洞位置上对于信息获取有两方面意义:一、你处于两个组织个人信息交流的中枢位置,信息要通过结构洞方能在组织间进行流通,这意味着你控制了信息的流通并获取到了比其他网络位置上个人更为丰富的信息。二、关系的建立需要成本,弱连接的建立与维持所付出的成本小于强连接,同样的成本付出可以建立更多的弱连接。处于多层次的结构洞位置上,你可以通过与其他组织的交流建立广泛的弱连接,而其他位置上的成员则只能处于密闭的强连接网络中,并且由于成本的约束,这些强连接数量是有限的。在这样的强连接网络中,信息是重复流动的,大部分的强连接成为了冗余连接,起不到输送新信息的作用,而你则可以通过广泛的弱连接接收到在各组织间不断更新流动的信息,这些信息远比强连接带来的更为有效。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扩展的企业社会网络中,企业占据了更为丰富的结构洞,而多层次的结构洞帮助企业获取信息利益,占据信息利益的企业将能获取更好的经营绩效。

2、企业社会网络的拓展有利于企业获取控制利益。

所谓的控制利益是指第三方得利,即在各个群体关系中,你作为第三方获取利益,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河蚌相争,渔翁得利”。具体来说,第三方策略有两种:一是在需求都是一样的利益冲突各方之间扮演 “第三方”角色,例如买方与卖方之间的议价,若同时存在多个买方,卖方就可以让他们进行竞价来获取较高的售价。二是在彼此需求不一样的利益冲突各方之间扮演“第三方”角色。第二种策略关系较为复杂,需要“第三方”创造“竞争”,即是将同时产生的,相互矛盾的不同需求清晰地放在提出这些需求的人们面前,告诉他们这些需求是彼此冲突的,在满足他们的需求之前,这些矛盾必须先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即使在原来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也被创造出来了,而第三方则在这种竞争中获取利益。例如企业在面对上下游企业不同的需求时,通过告知他们各自需求的矛盾之处,创造二者间的利益冲突,来获取谈判上的优势。

第三方策略能否有效执行还与占据结构洞上的个人的能力息息相关,这就是所谓的“企业家能力”。企业家是一个企业中最关键的成员,处于拥有丰富结构洞的网络中的企业家,他们获悉并实际参与了更多的、有益的投资机会,并能利用结构洞获取信息利益与控制利益,从而获得了更高的投资回报。

3、企业社会网络的扩展有利于合作机制的建立。当企业社会网络扩展时,意味着企业有着广泛的联系并且占据着多个层面的结构洞,此时企业处于其所在社会网络中较为核心的位置,占据着信息交流的节点。企业处于信息交流的节点上使得企业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利益,网络上的个人或组织的声誉都能通过网络迅速的传播,即社会网络整体的信息不对称得到改善。这将有利于网络上组织间合作机制的建立,因为任何一家网络上的组织如果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它的不良声誉不仅仅只是对手得知,而是会通过网络迅速的传播,这对于采取不合作行为的企业将是一个严重的惩罚,它将难以在这个社会网络中继续与其他组织合作。因此,广泛的企业社会网络有利于约束企业的背叛行为,增进企业间的合作。

四、企业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基于企业社会负债视角

企业社会网络对于企业绩效的正面影响显然得到了学者更多的研究,从社会网络生成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学者们论证了社会网络如何对企业绩效发挥正向作用。然而,社会网络的负面作用——即企业社会负债——同样不容忽视,在某些环境下,这样的负面作用甚至超过了正面影响,下文将论证企业社会网络如何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样采取结构洞理论的框架。

1、企业社会网络的建立与维持需要付出成本。网络的建立与维持并不是免费的,为了占据结构洞或者创造结构洞,企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资金与其他组织或个人建立联系,并维持这种关系。当企业扩展其社会网络时,不可避免的会建立和维持许多不必要的联系,这些关系可能是一种预防或者是有效联系的附产品,即真正发挥作用的联系只占少数,大多数是冗余或者重复的。这就构成了社会网络构建中的浪费。所以企业社会网络带来的成本会对企业的绩效带来负面的影响。

2、环境的变化可能使得已建立的企业社会网络无效,甚至阻碍企业绩效。社会环境与企业自身的结构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企业根据当前的情况建立最有利的社会网络,当社会环境或者企业自身结构发生变化时,原先的结构洞可能会消失或者失去作用(因为人们对网络价值判断的改变)原来有效的网络结构甚至起到阻碍企业目标达成的效果(周小虎,2005)。例如, 传统外贸企业在信息流上具有显著的结构优势,它占据着贸易双方联系的结构洞位置,通过信息获取利益,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使得网络成员间的信息流动加剧,信息获取的成本降低,贸易双方有更大的机会直接进行联系,外贸企业的网络优势逐步消失。

3、企业社会网络的拓展加大了委托问题,使得企业利益面临被侵占的风险。管理层作为人同样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群体,它们追求自身利益而非委托人利益,理论认为将委托人与人利益一致化或加强对人的监管可以抑制委托问题。现代企业本身也尝试了多种公司治理实践,比如设计合理的股权结构,强化董事会的监督和控制职能,完善人的激励与薪酬等来控制问题。

在单个企业层面上,问题是相对简单的,因为只需考虑内部人的不合意行为。在超出单个企业层面的企业社会网络上进行分析时,将要考虑到外部网络上的行动者,委托问题将更加严重与复杂。企业社会网络将各个企业置于广泛的社会联系之中,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拥有最多的社会联系,但同时该企业的人将更容易利用网络联系进行寻租活动。具体的说,在单个企业层面上,人利用企业内部的制度缺陷进行委托人不合意的行为,而在整个网络层面上,人可以将公司作为一个寻租平台,通过网络的边界扫描(boundary scanner)功能,发掘网络中的寻租机会,与企业外部的组织或个人勾结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任兵、区玉辉,2007)。这个过程不一定是人主动,网络中的机会主义者也有可能主动地寻租,而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由于拥有更多的社会联系,它的信息也容易在网络中更多地流通,因而机会主义者有较大机会发掘到企业的制度漏洞并加以利用。在对企业社会网络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连锁董事网络的研究中,任兵(2007)的研究证实了连锁董事网络核心度与企业绩效存在着负向关系。

五、讨论与结论

(一)进一步讨论与结论

本文在研究中发现,企业社会网络的拓展对企业绩效存在正面与负面两方面的影响。但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企业社会网络可能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社会负债,而非企业社会资本,这意味着网络所带来的成本与风险要大于收益。

对此结果的解释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所需的各项基础法规和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越是接近于完全竞争,作为市场替代物的社会关系网络就越难发挥作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社会网络发挥的正面效用减弱。其次,政府部门对市场的影响力减弱,若过多的依赖与政府建立社会关系来获取社会资本,则必定会产生较高的构建和维持网络的成本,却又不一定能由此获取到有用的资源。在对与政府部门的社会联系,即纵向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学者的确发现了纵向社会关系与企业绩效反向的证据(孙俊华,2009)。最后,随着股权结构改革的推进,我国上市企业股权集中度高,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流动性低等特征逐渐改善,股权集中度逐步下降(祝映兰,2010),但这也加大了企业社会网络的风险,即在股权集中度逐渐分散时,网络中的机会主义者与企业人之间更容易勾结侵占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 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9.

[2] 刘林平.企业的社会资本:概念反思和测量途径——兼评边燕杰、丘海雄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社会学研究,2006(2),204-216.

[3] 孙俊华,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2):28-36.

[4] 石军伟, 胡立君, 付海艳.企业社会资本的功效结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0(2): 84一93 .

[5] 周小虎.企业网络资源与社会负债[J].管理学前沿,2005(8),12-18.

[6] BOURDIEU,PIERRE.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by John G.Richardson,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86.

[7] 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2.

[8] BURT, R. S. The Conti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39-365.

[9] COLEMAN,JAMES S. The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MA: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0] 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91: 48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