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半个萝卜一个坑

半个萝卜一个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半个萝卜一个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半个萝卜一个坑范文第1篇

笑着过好每一天。花落了,明年枝头上又会重新嫣然。

天阴,天风,天雨,那又何妨?明天或后天或者大后天,太阳又从东边升起来了。这是我们老房东的经典名言。

看天气预报,天晴。大清早,把晾衣架拖到房顶上,左等右等,阳光就是迟迟不来。那时正值一件苦恼事困扰于心,总觉自己做什么都不顺遂。晾晒衣物这件微小的事都未能如愿。真应了一句俗语,人在苦闷的时候,喝凉水都会塞牙。

我在楼顶闷闷不乐,对着空气叹息。老房东来了,慢慢悠悠,和我闲话了几句家常。然后对着东方的天空,笑呵呵,爽朗敞亮地宣布了她的阳光理论。随之转身,她慢慢悠悠,一手扶楼梯,一手扶弄鬓边花白的头发,走下楼。

我独自在楼顶,望着密密麻麻的暗淡楼群,想着老房东的话,多日来困惑我的心结慢慢解开来。太阳总要正常升起,有何不欢喜?

老房东是过去苦日子、苦难中熬过来的人。那些苦和难,她不放在心上。她说日子就是太阳。日子就得欢喜着过。谁见过太阳愁眉苦脸的了,它一出来,就散发着金光。

她一直保持着多年的习惯,秋深了,买来很多芥菜,她说那是疙瘩菜,陪着他们度过了艰苦的日子。她坐在水管旁,一个一个认真洗净削好,腌在楼梯口的一个老缸中。春来,买了新蒜,收拾干净,也腌在楼梯口的老缸中。这些咸菜,她自己吃得不多,她拿出来分给左邻右舍,给被宠惯的味蕾佐味。

最重要的不是吃,而是一走上楼梯,便闻得见老缸里散发出来的味道。那味道真好,真馋人,说不清道不明的一股欢喜劲儿直往鼻孔里跑。那是热烈简单自足的生活啊!

近来,又读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序文里说他一生得益于“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八个字。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于寻常生活中发现生之欢悦与诗意。这亦是我心中所想,一直喜欢老先生文字的缘由。

老先生说,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写文章之外,他喜欢画画,画花鸟,画萝卜白菜。他还爱做菜。“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t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是啊,活着的欢喜和趣味都在热热闹闹中。

老先生那一代人经历了特殊的年代,比寻常人的人生更为波折苦难。他在《草木春秋》里写紫穗槐时讲到在戴了“分子”的帽子以后,曾被发到西山种树。在石多土少的山头,用镢头刨坑。他说实际上是在石头上硬凿出一个一个的树坑来,是个非常重的活。重的程度,用老先生的话说,那真是玩儿了命。

半个萝卜一个坑范文第2篇

“一日不吃馕,两腿直打晃”,馕是新疆最寻常的干粮了,更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传统食物。每一个馕铺,都燃着一个炭火不灭的馕坑――正是这种温度和炙烤的力量,使得小麦和土地的芬芳,缓缓散发出来,绵延成悠长浓郁的一缕焦香。火焰与泥土与粮食的融合,自然生成的气息,因而有人评价,馕是最接近粮食本质和原色的食物。

在新疆的许多集市上,馕摆在任何角落都会惹人注目,十几种馕码成一溜子,形成一个小型的馕巴扎。天山南北,受地域气候物产多方因素影响,衍生出各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馕。除了最普通的皮牙子馕,更有许多颇具创意的馕。

库麦其馕 产地:民丰、策勒

外焦里嫩口齿香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那里的居民在烹制食物方面智慧独特,沙坑里就能烤出“库麦其馕”。

先在沙子中挖个沙坑,用红柳枝点起熊熊大火。而在屋内,用羊肉丁、皮牙子和作料拌好馅,将事先发好的面,擀成锅盖大小的两个面饼,把肉馅严实地包裹在面饼间。此时,沙坑里的大火已熄,变成滚烫的草木灰。将大面饼径直放入灰里,并用周围的炭灰埋上,最后将沙子覆盖了厚厚一层。大约半个钟头,库麦其就出炉了,从沙中一扒出,就升腾起一股麦香,依稀的浮灰下,面饼焦黄鲜亮。

对待一个烤熟的馕,人们颇有仪式感:一般由年轻人捧着库麦其,家中长者走上前庄重地俯身,认真地将库麦其表面剩余的草木灰和沙子吹掉。切好的库麦其,拿起一块一咬,外壳焦脆裹着麦香,里面的羊肉香嫩无比。

千百年来,这些沙漠居民家里没有锅,就用这种炭烧沙埋的方式烹制各种食物。过去,库麦其是主食,人少烤小饼,人多烤大饼。现在,库麦其只在重大节日或家中来了客人时才做。

恰皮达馕 产地:柯坪

松软筋道薄如纸

别处的馕论“个”数,而柯坪的馕要论“张”点,其薄如牛皮纸,拿起要卷着吃。这种馕叫“恰皮达馕”,即薄皮馕。

想要做出好的恰皮达馕,和面时,除了盐,不放任何辅料。发面后烤制时,先要擀出直径约50厘米的薄面饼,打馕人持长柄刷往馕坑内壁洒盐水,接着一手执馕托,一手将面饼转开,匀摊在馕托上,看准时机,进坑!面饼又大又薄,馕坑内壁又有弧度,这就要求拍馕要迅速、力道恰好,稍有不慎,面饼就毁了。

20多秒出坑,薄皮馕熟了!把花大的置于最上面,所谓“花”是指面饼被烤制出的深色圆圈,既美观,也是对粮食的尊重。卷起咬一口,很松软嚼劲儿十足,散发着天然麦香,而它最好的搭档,是清炖肥羊肉,卷裹至饼中,肉汁渗进馕饼,香而不腻。

柯坪馕缘何如此独特?原来,柯坪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尔塔格山南麓,七成面积为荒漠、戈壁、山区,水资源严重匮乏。自古以来,当地牧民追逐水草,总是要走很远的路,而传统的厚干馕难以下咽,薄皮馕则在柔软中蕴藏了些许水分,吃起来要美味得多。打好的薄皮馕,用布包上极耐贮存,携带出门吃个十天半月也不坏。

恰皮达馕能考证的历史达两三百年,2008年还被列入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恰皮达馕,有文化和历史的馕。

杂格尔馕 产地:墨玉

糯香养胃有嚼头

在和田地区墨玉县,有一种苞谷馕。它外表金黄,看似干硬,吃起来糯香有嚼头,似乎还混合着某种馅料,而且一点儿也不干。其中,揉入了大量皮牙子、胡萝卜或南瓜,面具有了活性,改变了苞谷本身粗糙质感,当地人喜欢称之为“杂格尔”。

杂格尔好吃,秘诀在于水磨苞谷面。在墨玉,有28盘水磨专门磨制苞谷面。水磨苞谷面,与机器磨的味道不一样,据说对糖尿病人很有好处。其早已名声在外,外地人常托人来水磨房买苞谷面。

在当地,一直盛传吃苞谷馕能养胃。研究学者认为,和田地区之所以长寿老人多,因其饮食有规律,不挑食,以粗粮(主要是玉米面)为主,粗细(粮)搭配。粗粮富含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除了纯天然的水磨苞谷面,杂格尔中的皮牙子能软化血管,南瓜可预防和治疗因胆固醇过高引起的动脉硬化。杂格尔在无意间折射出和田人的生存智慧。

如今,杂格尔虽不再是主食,却被当做养生食品,平日吃来打牙祭,回味悠长。

青稞馕 产地:叶城

柔和丝滑味清甜

在新疆,青稞以新疆人最熟悉的“馕”的面貌出现。在“昆仑第一城”叶城县,许多乡村海拔高,无霜期短,仅适宜种植青稞、大麦、土豆等作物。当地人因地制宜,以青稞面打馕做主食。各种馕中,青稞馕虽“卖相”偏青黑、价格略高,却最受欢迎。青稞馕柔和丝滑,有股天然麦香,细细回味还有一丝清甜。

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使青稞营养成分更多、药用功效更好。它不但富含矿物质、维生素、黄酮等活性物质,尤其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是,它还富含功能奇特的营养素β葡聚糖。原本,青稞馕仅是大山深处居民的日常食物。如今,它已走进了县城,成为保健食品,不少外地游客尝鲜之余,还会带回一摞作为礼物与亲友分享。

白高粱馕 产地:托克逊

酥脆醇香口感佳

托克逊的瓜甜,托克逊的白高粱馕也很有特色。这种四角馕,形似绽放的莲花,其原料为白高粱。较之外貌相似的苞谷馕,白高粱馕少了一分粗糙、干硬,取而代之的是酥脆之感。

白高粱馕做成四角形,是因为一个高粱馕重量达300多克,若火候稍欠,就会夹生。于是,当地人烤馕时,用刀在面团上切个十字。经过烘烤,切开的十字从中心开裂,犹如绽放的莲花,从表层到内里约一厘米的部分均烤成了金黄色。

托克逊是新疆唯一大面积种植白高粱、全国唯一广泛烤制白高粱馕的地方。白高粱面比红高粱面有黏性,口感也强于红高粱,但烤这种馕依然离不开一定比例的面粉,最高不能超过20%,否则就会影响白高粱的醇香。

而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则将白高粱馕作为经济实惠的特产,馈赠亲朋好友。今年3月,在托克逊县举办的第三届杏花节上,长70厘米、高30厘米的超大白高粱馕卖出了9800元的“天价”。

艾曼克馕 产地:库车、沙雅、新和

香脆可口个头大

艾曼克馕又被称为库车大馕,直径约为五六十厘米,中间薄,边沿略厚,上面撒有洋葱和黑芝麻,并绘有花纹,口感香脆可口,大小可与轿车车轮一比,号称馕中之王。

库车大馕远近闻名,并非仅仅因为大,还因为它好吃。当地打馕匠的秘诀有二,其一是用老酵头发面,发面时间既不能长又不能短,要恰到好处;其二,用杏树枝、红柳枝作为燃料,果木枝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独特香气。二者共同造就了库车大馕的独特口感。

半个萝卜一个坑范文第3篇

几个月前,我放弃了深圳那份鸡肋工作,来到迪拜闯天下。

1 白色的面试

迪拜当地最大英文日报《海湾新闻》上有一个招聘专栏,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猎头公司放出月薪1万到3万DHS的诱饵(1DHS合2.1RMB)吸引猎物,当然,同时也要求猎物:什么美国原装的MBA啦,英语最好是伦敦口音啦,五年以上的海湾国家经验啦,还加上母语是阿拉伯语优先……看着这些,我觉得背脊发凉。

还好,我还发现在一栏分类广告上招保姆和司机、电焊工和会计,不要求美国MBA和伦敦口音的英语以及阿拉伯母语,总算是看到了希望。

用尽了在国内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写了份英文简历,因为没有MBA,也没有语言优势,只好就说自己熟悉中国的供应市场以及进出口程序。突然间,我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尽管只是相对印巴菲(迪拜华人对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菲律宾人的简称)而言,也让我找回了信心。

信心一膨胀,我就想,干吗一定要按照规则出牌呢?为了体现自己的中国优势,我决定来一点中国特色。第二天,我拿着简历一家一家往老外的店面里散发。

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管用。当天,就接到一个电话,电话的那端,英语里夹着浓浓的阿拉伯语腔调,熏得我有些头晕。我想只有埃及人或黎巴嫩人才有这种口音的功底。等我清醒了一下,明白了,叫我去面试!我为我的中国优势和中国特色而一阵窃喜。

我比相亲还重视这次面试,专门就注意事项请教了同胞中的老迪拜。老迪拜告诉我,同中国人一样,阿拉伯人进入现代社会也很晚。没有什么独特的职场文化,你就当作是在深圳好了。但是,我还是心里没有底,只好挑了一件纯白的衬衣、浅色的裤子和皮鞋,再加浅色的领带。我用尽了我所有的想像力和我所有体面的人体包装材料,来迎合阿拉伯人服饰习惯中的白色喜好。

谁知,我一进门才发现,对面坐着的是一个穿黑西装的印度人。他的英语发音中舌头音特别重,听起来总让我感觉像是辆摩托车加大了油门。好一会,我才回过神来,发现他舌头的颤抖音是“R”的发音,还有每逢词尾的“er”他必发重音。掌握了他的规律,就好应付了。他问了我几种产品在中国国内的价格,我说了大概价格,然后说大工厂价高,小工厂价低,“我能做的就是帮你找到能满足要求的最低价格的小工厂。”

他似乎很高兴,总是微笑地正视着我说话,但同时让我心慌的是,他在不断地摇头,摇得真有点像是中国新疆的民族舞蹈。他突然问我结婚没有。我说:“没有。在中国结婚需要很多钱。”他说:“哦,你需要钱,那我们也刚好需要你。”我放轻松了,终于鼓起勇气,用最客气的语气问他:“我是不是有什么话说得不对?因为你总是在不停地摇头。”他说:“不是的,我对你的表现很满意,摇头表示我赞同你所说的。”

然后,我就被领到了另一个大办公室。

这一关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穿白大褂的阿拉伯人,我心想这可能才是真正的大老板。他逐字逐句地看我的简历,我想,可能是我的中国式英语让这个阿拉伯人为难了。好一会,他抬起头来。问:“你在中国做哪方面的家具?”他重复了两遍我才听懂,而我回答他时,我重复了两遍他还没有听懂。我正着急,这时他的一个朋友来访,他对我说:“明天跟你联系。”

尽管我知道这里的阿拉伯人说明天就意味着没戏了,但我第二天还在等他们的电话。晚上快下班时,我打了电话给那个印度人,他说我会说阿拉伯语就好了。就这样,这份我开价4000DHS的工作机会就此结束了。

2 应聘中国店

接下来的几天我继续到处散发简历。但十几天下来,没有回音。我想这一招还是不行,于是我转向《海湾新闻》,在分类信息的招聘信息上,只要是沾一点边的都把简历传真过去。迪拜依丽沙拉电信公司提供免费的市话服务,这几天,我可像是吃免费自助餐那样毫不客气地埋头享受着。几天过去了,尽管手机24小时待机,还是不见回音。其间有一个电话打来,说是收到我的简历了,问我有没有阿联酋驾照。我想,你小子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呀!

没有办法,只好又回到中国人的圈子,把简历从英文改成中文,发往迪拜的几家华文媒体华人社区的《新民商报》、《绿州报》、《海湾华人》等。当天下午,华人社区就打来电话。第二天,我就到了一个文具店上班。老板浙江人,夫妻店,工资不高,但管吃住,是一个新开的店,号称是厂家。老板说,要以价格优势踏平整个木须巴扎的文具行业。

木须巴扎是迪拜,同时也是中东最大的批发市场。四年前,这里还全是伊朗人和印度人的天下。而现在,在很多行业里,只有中国人之间的竞争了。

小店还没有开张,事情特别多。广告招牌、店面布置、样品到岸、找房子、找仓库、办签证……还好,无论什么事情,老板都一起干,所以也不觉得很累。跟所有的老板一样,我的老板也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员工面前挂一个胡萝卜,让我们往前看,卖力干活。比方说,老板经常跟我说,明年他就去开发美国市场了,迪拜这边就交给我打理了。有证据表明他对每个员工都这样说过,尽管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塑料胡萝卜而已,但这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卖力干活,每天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11点。

但开张差不多一个月,老板决定撤退,只记得老板说了一句:站在岸上看行情,只能是瞎子看象――不准确,只有真正下水来才知道水有多深。我不明白老板说的是瞎子算命还是盲人摸象,但很显然的是,在他的背后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商家在操控市场了,所以他刚一出手就倒在别人的铁蹄之下。很快,便是店面转让、仓库转让、住房转让、执照转让

迪拜,这个曾经是阿拉伯半岛边上的一个小渔村,在全球化浪潮中占尽了先机,被号称为投资者乐园的自由港,在成功者拥有的无限的辉煌中,又夹杂着多少不幸者的辛酸?

还好,没几天我就找到了另一份工作。一个小服装店的营业员,工作很轻松。客人进来了,先打招呼,然后就等着他们问,多少钱?有多少个颜色?有多少个类似的款式?一件有多少打?有没有现货?最低价多少?最最低价多少?把这些问题一一作答就是我的工作。刚开始几天倒也觉得还可以,但半个月下来,天天都是如此,每天不知道要回答多少个最低价。最要命的是,如果我跟客人多说点其他的什么,老板听不懂,但他总会觉得我们的谈话中包含着天大的秘密。特别是我的手机一响,老板就盯着我,以致我每次接完一个电话总有一种负罪感,这可真不爽。我慢慢地觉得,这种工作只适合于十几岁的小姑娘。所以干了不到20天我就撤了。

想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得找一个外国公司才行。于是我又搬回到迪拜大厦的出租床位,把中文简历改回英文,回到《海湾新闻》的分类信息,重新开始。每天往外发几十份简历,手机每天24小时待机。

一家在迪拜做家用电器的印度人公司,叫我去面试。我吹嘘了不少,老板很高兴,最后说公司可以每月付给我1500DHS的工资。我强忍着脸上的失望,对他说,那你去找印度人好了。一家在沙迦(沙迦是阿联酋七个酋长国中的一个酋长国)做建材的叙利亚人公司对我说,他们想和中国的工厂做生意,问我能不能帮他们找几家可以赊账的中国工厂。我心想我不能坑自己的同胞,直接告诉他们我做不到。

柳暗花明又一村

半个多月过去了,粮草快尽了,签证又快到期了……就在举目四顾茫然的时候,我又接到一个面试电话,我问了一些情况后有点不想去,但最终还是去了。一进公司的大厅,我就被庞大的气势镇住了,庆幸自己没有错过它。这是一家很大的建材生产企业,购买了不少来自中国的大型成套设备,需要找一个中国人来负责维护。这回,我才切身体会到我的中国优势。我在心里下定决心,不管薪水多低我也要留下来。结果,他们真的收留了我,虽然工资真的很低。一个月后,我拿到了这家公司的工作签证。

半个萝卜一个坑范文第4篇

它的面积有17平方公里,处于一块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的峡谷里。

如果说神农架是一座上天赐予人类的自然宝库,那么大九湖湿地,则是这座自然宝库中流光溢彩的珍宝。或许,你从朋友口中、书本上,可领略到大九湖的美丽。然而,大自然永远比你想像的要精彩。当有一天,你真正身临其境时,你会为大九湖天然的美色而倾倒、赞叹。

蓝天、草甸、村庄、河流、白鹭,甚至突如其来的雷电、暴雨,当这些已远离现代都市的元素,经自然之手随意组合在一起,你又如何不为大自然的造化而心生感动。在这里,你可以领略桃花源般的宁静与超脱,感受风云变幻的天气带给你的震撼。碧波荡漾的湖水,繁花似锦的草甸,悠闲的牛群,天真的牧童,让这里的一切超凡脱俗。

湖北的“呼伦贝尔”大九湖的前世今生

平均海拔1700米的大九湖,是亚高山的一片湿地。它西通重庆,北通陕西,南达湖北巴东与长江三峡相接,是连通渝、鄂、陕交通的中转站。大九湖既是木材基地,又是天然牧场。

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大九湖曾是大海,因燕山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抬升隆起,在大九湖东南面形成了整齐对称的九道山梁、九条溪流、九块平地、九个湖。大九湖也自此形成了独特的冰川地貌和高山草甸的绝妙景观,由此博得“高山盆地”、“天然草场”之美称。

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大九湖,被高山环绕,最高峰霸王寨海拔2624米,四周为平均海拔2200米以上的群山,以此形成大九湖的天然屏障。大九湖总面积76245亩,其中湿地面积24675亩;在湿地面积中,沼泽湿地面积占11685亩。

大九湖九道山梁间流出的九条溪流,如九条玉带从云雾中飘落而下,在这高山平原上形成九个波光为闪的高山湖泊,并由一条溪流串联起来,大九湖由此得名。大九湖周边重峦叠嶂、古木参天,盆地中百花缤纷、绿草如茵,一派高山湿地特有风光。

作为高山湖泊的大九湖,在解放初期还罕见人迹,因为深深的沼泽足可以把人吞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地方政府为发展畜牧业,在大九湖修建了一条汇集四处漫溢湖水的人工河,即今天的黑水河。黑水河将大九湖沼泽里的水逐渐控干,并露出湖底,由此形成大九湖今日之地貌。

作为堵河上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重要的涵养地,大九湖湿地质量直接影响堵河的水质,其巨大的蓄水、保土、保肥、减灾增产、调节气候等功能,对汉江中游生态保护具有特殊意义。

游览大九湖,观察其四周山形,是件有趣的事情。那九座扎向大九湖平川的山头,酷似九条苍龙在争饮甘醇,龙头、龙须、龙身、龙尾,无不逼真、生动。由此,民间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四川过来九条牛,走到九湖未回头,何时识得其中昧,不出天子出诸侯。”

这首歌谣,貌似描述大九湖的风光,实则是在赞美大九湖的绝佳风水。是啊,背山面水,看似葫芦的地形,完全符合中国人对风水宝地制定的标准。如果不是远离人类,谁又能说大九湖不会出天子,不会出诸侯呢?

人烟罕至的大九湖,没有出现天子,没有出现诸侯,却出现了与天子、诸侯相关的美丽传说。

据传九龙争饮源自神农氏采药酿酒之时。其时,神农氏召来九条苍龙来大九湖饮酒,结果全喝醉了。苍龙们醉卧在大九湖吸受日月之精华,化作“四周山纵横,中间一地坪,绿树满坡生,水接天坑渗”的神妙景观。

这便是流传于大九湖著名的“九牛之说”,这一传说印证着“薛刚反唐”的故事。话说李显被母后武则天贬为房州卢陵王,他做梦都想重登帝位。一日,李显在梦中得神农老祖点化,特命薛刚为帅,在大九湖屯兵、练兵,一举武周王朝,恢复了唐号,李显由此重登皇位。

至今,大九湖还保留着诸如洗马池、薛仁贵后裔、薛刚反周十字号、娘娘坟、点将台、小营盘、擂鼓台、鸾英寨、八王寨、古盐道等遗迹。按此传说,安静悠闲如世外桃源般的大九湖,却也有过烽火连天,号角激荡的岁月。只不过而今旌旗湮没,风烟散尽,留下的,只不过是些神话般的传说罢了。

且不论大九湖是否曾经旌旗四起,风烟弥漫,说它是“湖北省的呼伦贝尔”、“神农架之肾”。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神衣架之肾,首个远离都市的国家湿地公园

不去大九湖,等于没到神农架。 作为首个远离都市的国家湿地公园,大九湖被誉为“神农架之肾”。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典型高山湿地之一,大九湖的保护价值尤显珍贵。

据碳14年龄测定表明,早在距今约15,000至20.000年前的晚更新世末期,大九湖湿地沼泽就已经形成,并完整保存至今。相对于其他地区,大九湖湿地沼泽早于远古时形成,连续性强,积累速度缓慢。

大九湖湿地是一块远离尘嚣的湿地。在全国湿地生态系统中,大九湖独具生态学价值。它是华中地区乃至全球同纬度地区(北纬31度)唯一的亚热带亚高山泥炭藓湿地,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同时也是汉江一级支流堵河的源头及丹江口水库、三峡库区和汉江流域的第二蓄洪区,承担着汉江中游生态屏障的重要角色。

大九湖是华中地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山湿地,湿地区域内有亚高山草甸、泥炭藓沼泽、睡菜沼泽、苔草沼泽、香蒲沼泽及紫茅沼泽等湿地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独特,小黑三棱群落和睡菜群落,为国内首次记载。

在大九湖湿地,有陆生脊椎动物34科55属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9种:有高等植物141科466属97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4种。湿地内的苔草地榆、灯心草、血见愁、老鹳草、大戟、假水生龙胆、穿心柴胡等植物,均为首次记载。

在大九湖沼泽中,埋藏有大量泥炭,最大厚度达3.5米。大九湖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可谓大自然赐予的宝地。

专家称,大九湖湿地物种资源多样性,具有典型性、特殊性、代表性及稀有性,有极其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是我国研究湿地演变演化和气候变化的科研基地。

《湿地公约》认为,湿地是具有重大经济、文化、科学和娱乐价值的一种资源,一旦丧失则不可弥补;确信具有远见的国家政策与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相结合,可以确保湿地及其动植物区系得到保护。

联合国环境署2D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覆盖地球表面6%的湿地,为20%的已知物种提供着生存环境,享有着“地球之肾”的美誉。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大九湖还蕴藏着神秘、丰富的人文资源。“薛刚反唐”的历史传说令人留连,川鄂古盐道的历史遗迹至今犹存。人们可以从这些历史遗迹中,了解和追溯早期游民的生活轨迹。此外,汉民

族史诗《黑暗传》以韵律优美的旋律,用山歌的方式在大九湖广为传唱,向世人展示神农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轨迹。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弥足珍重的湿地资源,在二十世纪中叶却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生态劫难。

时代变迁中的大九湖

因山高路远,自古大九湖人烟稀少。在一个相对封闭而稳定的环境中,大九湖的泥炭得以连续堆积。建国初期,大九湖湿地基本保持着自然状态,仅有居民250人。如今,居民已发展到千余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爆发了为期三年的自然灾害。在此期间,大批逃荒者涌入大九湖,导致人口剧增。从1958年起,大九湖开始建立农牧场,发展骡、马、牛、鹿、羊、猪等养殖业:尔后,开始种植独活、党参、三七、杜仲、当归、黄连、川乌等多种中药材,耕地面积迅速扩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始,大九湖实施沼泽开沟排渍工程,先后将湿地内的天然河流裁弯取直,挖通了5.4公里的排水干渠,疏通了5处落水孔,扩大了泄水能力。1986年至1999年,根据允许开发木材资源的政策,共砍伐1000余亩天然林。随后,又开垦人工草场、改良自然草地5000多亩。2001年以后,大九湖开始大规模种植萝卜、白菜等高山反季节蔬菜,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盲目、无序开发,极大地破坏了大九湖湿地的生态系统。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呈现旱生化趋势,森林和灌木丛逐步向沼泽地发展,生物富营养化程度加速了泥炭沼泽的演替进程。湖泊水面消失、沼泽面积锐减、泥炭资源干涸、湿地功能退化、水体污染严重、野生动物被迫迁徙、部分珍稀植物消亡。

一场场“人定胜天”的大会战后,大九湖的水终于排干了,湖却不见了'渔家远遁了'落霞孤骛、秋水长天的景色消失了。大九湖不再是“湖”的概念,而只是作为一个地名存在。

当历史进入新的世纪,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潮流。就大九湖湿地保护与利用问题,湖北省提出“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的方针。

于是,神农架林区开始了治理大九湖生态环境的历程。

2005年,神农架林区制定了“先建国家湿地公园,再申报进入国家重要湿地目录”的决策,由此拉开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序幕。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政府全票当选《湿地公约》常务理事国,任期三年,这距中国成为《湿地公约》缔约国的1992年,已经过去了13年。

2006年9月,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国家湿地公园名录中,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名列第四。

2007年3月,神农架林区政府对大九湖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泽,并对湿地范围内的部分农民进行生态移民。如果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人类盲目、无序开发,是对大九湖的“破坏性毁容”,那么,退耕还林、还草、还泽及生态移民工程,就是恢复还大九湖本来面目的“美容手术”。

2008年,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全面展开。标志性工程:湿地公园主大门;控制性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涉水工程、生态移民搬迁、湿地科研监测综合楼和职工宿舍及相关附属工程、大九湖集镇供水和“三纵两横”路网建设及路灯安装、“七线”下地综合管沟、环湖公路26公里改造、生态修复绿化等一系列工程。

2010年,首期11条生态暗坝、11个调蓄湖一期涉水工程完工。

与此同时,神农架地方政府还同各大专院校联合,在人工湿地处理面源污染的技术应用方面,在利用水生植物建造人工浮岛处理水污染的科学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从而进一步发挥了湿地资源的科学利用价值。

昔日的耕地重新回到水下,原生态湿地重现大九湖。

而今的大九湖,水资源的蓄积调控能力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季节性迁徙候鸟种类有所增加,新出现了东方白鹳、灰鹤、大白鹭、苍鹭、牛背鹭、灰头麦鸡、池鹭等多种以前未曾在大九湖湿地区域分布的候鸟。

半个萝卜一个坑范文第5篇

“我昨天贴的你今天就给我撕了,你给我贴回去!”

“凭什么?!谁规定这个地盘就是你们家的了?!”

商场二楼的楼梯口挤满了看热闹的人。里面两个手里拿着不干胶提示帖的年轻人,先是争执,最后干脆扭打在一起。提示帖散了一地,上面印着“启明眼镜店温馨提示,X楼”、“金睛眼镜店温馨提示,X楼”等字样。

“同行是冤家”,说的就是金睛眼镜店的鲁老板和启明眼镜店的林老板。

鲁老板人称“老鲁”,本地人,在小镇经营眼镜店已经十多年,最初只有一家30平方米的小店,现在不仅在老街拥有一家100平方米的大店,在镇上的中学附近还有一家规模稍小的分店。

这个人口将近7万的南方小镇,一共有5家眼镜店,老鲁的金睛眼镜店算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当然也是生意最好的。老鲁做生意有诀窍,就是让顾客觉得商家“吃亏”了。正因为此,老鲁的眼镜店是镇上装潢最上档次的,但定价却不比别的店高,而且还时常搞促销活动。

多年耕耘,老鲁一家独大,他甚至可以吃掉镇上其他三家店,真正独霸一方。但老鲁没有这样做。按照老鲁的盘算,要“垄断”就要先“扩张”,开一家眼镜店投入不菲,就拿一家40平方米的小型眼镜店来说,房租、货柜、装修、仪器设备等费用七七八八加起来少说也要30万元。更何况,镇上就那么多人,眼镜又不是快消品,消费潜力有限,店开多了只会套住自己。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两年前,政府在镇上打造了一个小型步行街,老鲁也始终没动过在那里开新店的念头。

老鲁很满意自己的状态,反正现在两家店,位置不错,针对的又都是不同的顾客群,只要生意好,日子过得滋润,又何必自找苦吃呢?老鲁很有些怡然自得。但他没想到,这样的心境竟然被外来者打破了。

林老板绝对是个不速之客,刚到小镇做生意就把店开在热闹的步行街,将近200平方米的店铺坐落在步行街最显眼的位置,而且还是大型连锁品牌启明的加盟店。开业的那天,步行街上锣鼓喧天,连在老街的老鲁都听到了。那天晚上,老鲁睡得不太安稳。他预感自己颇为顺遂的好日子就要结束了。

当然,外敌入侵首当其冲遭殃的不是老鲁,而是镇上的同行。本来就只是跟在老鲁的身后捡剩儿,现在来了个更庞大的对手,他们只能丢盔弃甲了。在外人看来,眼镜店是个暴利行业,一副进价只有二三十块的镜片,转手一卖就是三四百,甚至五六百。但事实上,如果客人少,销量低,高利润也只是个幻影。

林老板来到小镇不到两个月,小镇上的5家眼镜店就只剩老鲁手下两家了。老鲁作壁上观,心里清楚,仅仅两个月,那些眼镜店还不至于弹尽粮绝,他们只是无力应战所以无心恋战,早早收手,还能减少一些损失。

眼下只剩下自己了,老鲁倒是突然感到了些悲凉。但同时,他的内心也燃起了已经许久没有过的斗志。老鲁甚至有些迫切地想要跟对手比一比,看看强龙和地头蛇,到底谁强谁弱。

打不死的地头蛇

老鲁准备筹划一次促销活动,一来提振己方士气,二来探探对手实力。

可是,正当老鲁着手准备的时候,他发现隔壁的体育用品店竟然易主了,这几天正在叮叮咚咚地搞装修。老鲁心里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想打听要开张的是一家什么店。谁知,门口的卷帘门竟然是关着的,装修工人进进出出搬运材料,问什么都说不清楚。

没过多久,谜底揭开了。看到启明眼镜店的招牌时,老鲁气不打一处来。“这不是欺人太甚吗?太不把我老鲁放在眼里了,不给你点颜色看看,我就不姓鲁!”

虽然气愤,但老鲁没有乱了阵脚。他按计划推出了“镜架一元抢购”的活动。其实这是眼镜店惯用的招数,镜架一元等于白送,目的是吸引消费者到店里来,再想方设法推荐比较高端的镜片。本来老鲁是想借此试试水温,现在隔壁林老板的店开张了,形势迅速演变成了一场遭遇战。换句话说,老鲁的“镜架一元抢购”和林老板的开业大酬宾打起了擂台。

老鲁是镜架一元抢购,林老板干脆就“亮出你的学生证,镜架我买单”。促销活动是有限额的,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消费者抢购的欲望。老鲁的限额是10副镜架,林老板则是20副,明摆着就是要压制老鲁。

老鲁毕竟在学校附近做了多年生意,手头有很多老顾客,每年有新生入学,老鲁还会在学校发传单吸引新同学。为了稳定这些客源,老鲁会留下每个顾客的QQ号,时不时提醒他们到店里清洁镜片,校正瞳距。这些资源让老鲁在与林老板的对阵中守住了城池。擂台摆了五天,老鲁没有门庭冷落,林老板也没有独领。

但老鲁也不敢因此掉以轻心。他开始有了新的打算。之前,老鲁没有扩张,是因为风险大于收益,而且没有必要。现在,老鲁觉得扩张迫在眉睫,否则就是坐以待毙。

现在想来,老鲁觉得川流不息的步行街商业区是商家必争的高地,这些年自己始终没有入驻,实在是失策了。老鲁决定在步行街开一家新店,但是步行街最好的位置,已经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老鲁有些发愁,他可不想在选址上输给林老板。

就在这个时候,老鲁打听到步行街上离启明眼镜店仅百米之隔的一家珠宝店,因为厂家倒闭要关张的消息。老鲁找到房东二话没说就把押金和半年的房租拍在桌上。要说还真是不便宜,200平方米的店,一个月的租金就是20万元。

老鲁现在是箭在弦上,也顾不得核算成本了。装修进货,一番加班加点,半个月之后,眼镜店终于开张了。开业那天,老鲁在门口放置了充气拱门和氢气球,还请来镇上的老年艺术团敲锣打鼓舞扇子。

老鲁拿着话筒笑脸盈盈地站在拱门面前宣布,“开业大酬宾,配镜一律五折优惠”。说完,老鲁目光越过围观的人群看向斜对门的启明眼镜店,不想竟与正往自己这边看的林老板四目相对。

――剑拔弩张。

小镇广告战

这边,老鲁和林老板在步行街摆开了阵势,那边,两人的手下,也在商场内打得难分难解。

“你给我贴回去!”“呸!你想得美!”两个扭做一团的年轻人被商场的保开,各自骂骂咧咧地回去,在自己的老板面前一番添油加醋。林老板是撕提示帖的一方,自是得意;老鲁是被撕的一方,一肚子窝囊气。

在商场贴不干胶提示帖,是小镇商户最经济的广告形式。小镇的商场没有品牌,规模也不大,一般小镇的商家想要在商场里贴印有店名的不干胶提示帖是不用给商场广告费的,因为商场自己也需要贴提示帖,有人代劳,对他们来说是件节约成本的好事。

林老板来之前,商场的提示帖一直是老鲁的地盘,因为跟商场老板是哥们儿,所以镇上的其他商家无法插足。但是林老板不吃这套,他给了商场老板一笔广告费――厚厚的一沓百元钞,之后,林老板的员工就堂而皇之地撕掉了老鲁的提示帖。因为这件事,老鲁还跟哥们儿红了脸。现在老鲁憋着一口气,只希望新店开张,新仇旧恨一起算。

然而,老鲁的新店生意却没有预期的好。在步行街做生意,跟在学校附近和老街完全不同。步行街聚集了很多小镇的高消费人群,来这里的人更在乎品牌。老鲁没有品牌优势,又一直走的都是平价路线,所以根本无力从林老板的嘴里夺食。

话说回来,作为眼镜这个高利润行业的一分子,老鲁真的不算黑。小镇经济还算发达,消费水平也不低,一副眼镜三四百元的价格算不上贵。做小镇生意,老鲁讲究人情味,镇上的熟人和老主顾,老鲁经常给打折,平时来店里买眼镜布、眼镜盒什么的,老鲁也懒得收钱。

可是实惠和人情味在步行街、在林老板的品牌攻势面前显得孱弱无力。全国连锁的知名品牌,对于小镇的消费者还是极具杀伤力的。店里光镜架就动辄上千元,就算是有折扣,也比老鲁的一副眼镜贵。就这个价钱,不但没把顾客吓走,生意反而越做越好。

在老鲁看来,消费者就是这样不可理喻,一边抱怨眼镜店暴利,一边却愿意为昂贵的高端镜片埋单。“他们居然认为贵的就是好的!我呸!”老鲁对品牌加盟店的门道略有所知。其实,这些加盟店并不是品牌商直接供货,他们跟普通的眼镜店一样,都是店家自己从批发市场进货。

老鲁虽然没有可以傍身的加盟品牌,但他打算自己包装自己的眼镜店。老鲁先是用高端镜架、镜片来提升金睛的档次。他从批发市场进来一批高端货,标价一律上千元。紧接着就是提高广告的档次,老鲁不想再把广告局限在商场的提示帖上,他花钱在小镇的公车上做喷绘广告。这是老鲁第一次在广告上花大价钱。

喷着金睛眼镜店店名和品牌镜架、镜片logo的公交车穿镇而过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林老板看在眼里,自然不会选择沉默。为了显示启明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次林老板选择在市里的报纸和电视台打广告。报纸上半个版的启明让利大酬宾,电视台每次连播三遍的促销广告,顿时让老鲁的公交车喷绘黯然失色。

――这场游戏玩的不是心机,是真金白银哪。

回头是岸

老鲁突然关掉了步行街和老街的店铺。

看着门上贴着的“店铺转让”四个大字,林老板有些得意,“这条地头蛇终于要成我的盘中餐了。”可是林老板刚高兴没多久,老鲁就又在步行街二楼开了一家新店。

老鲁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原来,在跟林老板的广告比拼中,老鲁的投入打了水漂,但他反而清醒了。他算了一笔账,自打林老板来了小镇,为了御敌,自己又是开新店,又是投广告,可谓是花钱如流水。但收入呢?老鲁不敢算。新开的店,200平方米,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地段,每天怎么说也应该有十万块的营业额,但现在,还不到一万块,1000块钱的眼镜,每天能卖出去10副就不错了。生意不好,房租、人工成本又在不断上涨,毛利润虽高,净利润却所剩无几。

新店运营维艰,原本生意不错的总店因为老街日益萧条也渐渐变得冷清。现在,老鲁的三家店只有学校附近的分店还能维持原状。

不仅算自己的账,老鲁也替林老板算账。房租和人工成本上涨同样会给林老板带来压力。林老板的两家店,也只有步行街那家生意好,而且他在广告上的花费是自己的好几倍,再加上品牌的加盟费,净利润也高不到哪里去。

老鲁心想,再这么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而且自己是实力较弱的一方,到时候先死的肯定是自己。为今之计,只有悬崖勒马,另作打算。老鲁庆幸自己比对手醒悟得早。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老鲁决定关掉两家生意不好的店铺,以减少无谓的开支。但是,老鲁却不愿意撤离越来越兴盛的步行街,为了减少房租的开销,他决定把店搬到步行街的二楼。

二楼虽然没有一楼显眼,但只要广告牌醒目也能享有步行街的人气。最关键的一点是二楼的房租比一楼要便宜三四成。而且,这家店的面积只有原来的一半。房租成本降低了,接下来就是减少人工成本。原来是4个员工,老鲁只留下了2个,一个验光师和一个营业员。缩小了店铺的规模之后,老鲁对经营的品牌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他在镜架和镜片两个类目中精选了三个中高端品牌来做,走精品化路线。

对于新店,老鲁的原则是不放走每一个进店的客人,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必须提升服务。眼镜店的服务无外乎两点,热情+专业。所谓热情,就是客人进门笑脸相迎、端茶倒水;所谓专业,就是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推荐适合他们的镜架和镜片,配镜结束后再给顾客传授一些护理眼镜和保护视力的小知识。这些虽然算不上高招,但却明显针对启明眼镜店。启明有些店大欺客,店里的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甚至有些傲慢,客人进店都爱理不理的。

老鲁虽然不跟林老板比气势、比规模,但生意上的竞争却没有停止。

调整了战略,半年之后,老鲁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润。得到消息的林老板心生羡慕,他终于明白,老鲁这叫迂回战术,不争面子,得了里子。但林老板做不到这点,一来就走高大上路线的他,最放不下的就是面子,他怎么能跟着老鲁亦步亦趋呢?

半个萝卜一个坑范文第6篇

听我娘说,我生下来后他似乎短暂地不太满意我的性别,为我尿过的尿片是洗了再晒还是直接送太阳公公紫外线消毒与他的老婆我的娘发生过无数舌战,万幸他那时在部队,不然我疑心成年后翻阅儿时旧照时鼻尖会飘过一阵阵骚腥……佛祖保佑婴幼儿时期的我继承了他们两口子样貌的正能量,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正能量产生最直接的效应就是他每逢探亲必与我形影不离,把我架在肩上、抱在手上以各种招风造型游走于公园、街道、足球场各人员密集处收获回头率,偶遇一路人捏捏我胖得流油的小脸顺口说声“这小孩真好看”,或由衷不由衷对我表示热爱,他头上顿时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那个得瑟,那个满足。

我贪吃,贪吃到甚至因为嫌从勺子把饭倒进嘴里到勺子再次舀饭的这个转换时间过于漫长而嚎哭不止。于是他发明了双勺喂饭,左一勺、右一勺,左右开引,我吃得欢,他累得爽,父女二人双剑合璧,天下无敌。可惜好景不长,这幅欢乐祥和又略显粗糙的画面止于他岳母我外婆的一句话“姑娘太胖了,这样下去难嫁啊!”我滴个娘,为了我将来好嫁,他扔了一把勺。

小时候因为胖,常常重心不稳,鼻青脸肿。有次他带我回农村奶奶家,院子里凹凸不平的石头把出奇肥胖的我绊得鲜血淋漓,这显然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他顺理成章地愤怒了,在那青山绿水的农家小院,一个矍铄的中年男子一边嘟囔着“让你绊倒我姑娘、让你绊倒我姑娘……”一边挥汗如雨挖光了地上所有的石头。站在光秃秃的院子里,摸着头上的青包,我破涕为笑。多年后看疯狂的石头,我只想抱抱他,疯狂的我爹。

这男人的外表类似韩剧里的“大叔”,小眼睛,糙而不俗,钢而不硬,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man,巨man。他总能像叮当猫一样给我无限惊喜:体育课穿的白球鞋我脚上那双永远是最白的,手工课用的剪刀我手里那把永远是最亮最剪不到肉的,春游时候带的可口可乐我的是瓶盖上有背带最新款的,就连姑娘们跳的橡皮筋,他都力求完美,不知从哪给我弄来一条粗细均匀接头没有疙瘩的,橡皮筋导致我每逢课间必持续亢奋15分钟,因为随皮筋而来的那些虚荣的童鞋们使我瞬间人气飙升,行情暴涨。这根没有疙瘩的皮筋曾一度辉煌了我无忧无虑的小少女时代,但也一度困扰了我小半个童年时期,就是每次跳皮筋时总有一个应该出现而没有出现的疙瘩在那个小小的脑筋里绕啊绕……

八几年小学生的课本都时兴包书皮,班里最整齐最有棱角老师屡次用来作示范的那本一定是他的杰作。课本封面一般还要配上他堪称完美的纯手写课本名:语文、数学、思想品德……怎一个出神入化、鬼斧神工了得。鉴于各种课本作业本数目纷繁杂乱,他发挥叮当猫的特质给我刻了一个有我名字的印章,需要写名字的时候小章一戳,人性化啊,文艺范儿啊。那枚小小的章,赚足了童年时候多少小伙伴羡慕的眼光,赚给我小小的心灵多少满足多少自信。

在那段满街弥漫着《千年等一回》歌声的日子里,我曾无限热衷于扯着纱巾的一角迎风乱跑,沉湎于与臭味相投的表妹们互称姐姐……小青……还一人分饰两角人格分裂为娘子和官人人戏九分。这个恶俗的爱好炸出了我一个固执了好多年的恶俗审美观:穿白裙子的都是仙女。为了这条雪白的仙女裙和这个挨千刀的审美观,他陪着我走街串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条仅仅是颜色和白素贞穿的一样的裙子。从此,我一发不可收,他却兴高采烈地陪我走上了一条偏执的寻宝道路。在小摊上找各种翁美玲偎在靖哥哥身边作羞涩状的贴画,找刘雪华那对苦情的大眼睛,找整天摇着扇子扇苍蝇的楚留香……凑齐这些很二的人物后他就熟练地拿出那本封二写着奖给某某某的红金绒笔记本,帮当时最流行的事情:以各种角度倾斜着在笔记本上贴上翁美玲、刘雪华、蓝精灵、楚留香、赵雅芝、擎天柱各种不同种族性别不详穿越时空的人物,用他那手令我学生时代所有老师五体投地的书法帮我抄写“把你的心我的心穿一串……天资蒙恩宠,明眸转珠晖……”

精神生活是需要物质来丰富的,我开始逐渐显露出对仅够买冰棍的零花钱的不满,他于是体贴地创新地在每天午饭后约我打扑克,一毛钱一次,一星期上学六天我几乎要赢四次以上,每次我都可以得到三毛钱以上五毛钱以下的我自己赚来的零花钱。曾一度想通过这种手段狠捞一笔,可记忆中最大一笔才是一块多,大了点才真心佩服他这种超凡脱俗的赌局控制能力。高中时候由于课业繁多和物价上涨诸多因素我们已经不大热衷于玩这个游戏了,他就不断哄抬物价继续创造出一个让我既不动脑又赚钱快的游戏:拔白头发,一根五毛钱。我的青春期就有了这样一个诡异和谐参半的画面:午后阳光下我站着他坐着,小猴子抓虱子般地在他茂盛的头发丛中找啊找的,拔下一根惊呼一声五毛。他享受地把拔下的白头发一小撮攥手里,以备拔完了数头发付款,画面圆满得就差他确认付款后给我一个好评。曾想着要是他头上头发全白了该多好啊,那够我赚多少钱吃多少雪糕、酸萝卜、土豆片啊?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当可以毫不费力就赚足五块钱的时候。当看着他攥着的白头发在午后阳光里轻轻地弯下腰后,成长,就这么一瞬间。再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我告诉他,怎么找不到白的啊,你染头发了吧,存心不给我赚钱吧?偷看他的侧脸,似乎又回到了把我架在肩上游街得瑟的时光。

记忆中雨天他几乎没有带着雨伞雨鞋一类的东西来学校和我共同出演过雨中父女情的感人场面,这导致我在冒着狂风骤雨苦情的回家路上总是不断揣测他与我DNA的匹配程度?只到有一天下晚自习出学校转角看见那个躲闪不及模糊的影子时,我才知道:他一直都在。昏暗月光下他的背影教会了我自立,没有言语,但受用一生。我爱吃蛋炒饭,他最拿手的也是这个。那个物质匮乏一个鸡蛋可以炒N碗饭的年代,他总是背着妈妈从米堆里掏出三个以上鸡蛋炒出一盆鸡蛋炒饭,一人分一碗,他总是吃得很快,有次在他刷锅的空档我才发现这两碗饭里的玄机:我的碗里一片金灿灿,他的碗里一片白茫茫。

中学时代我叛逆了六年,试卷改分、拔自行车气门芯、离家出走一日游、堵邻居锁芯、偷外婆邻居煤球、学校墙上狂草打倒某某老师、茅坑里放鞭炮……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他孜孜不倦地和我斗了六年。

高三文理分班,那个与我八字不合的女班主任邀他喝茶,主题大体是怕我影响升学率建议他闺女我报考美术或体育文化分少的专业,目光辣辣,言之鄙鄙,蚀骨三分。不知他是不敢相信我的未来太糟还是不想承认自己竟然教育出这样一个败类,他字字铿锵地告诉那妇人“我自己的姑娘我知道,不用你操心。”留下那妇人独自风中凌乱。就这样,我叛逆的青春期就在他的那句话里,在那妇人凌乱的眼神里彻底结束。一年的高三,为了颠覆我上不了大学的神话,为了他那字字戳在心窝上的话,我豁出去了,在那个大学还没有扩招的夏天,我拿到了一所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那年9月,在校门口孤独的电杆后面远望爹妈背影缩成一团黑点渐渐模糊的浓郁忧伤里,我跨入了臆想过无数次的江湖。跨入江湖那天他和妈全程护送。除了少一张豪车和几个秘书状打手,我尽享了无数坑爹不肖富二代才能消受的一切,办入学手续、搬行李、铺床叠被领饭票。直到大二,这一段还被辅导员屡屡引用频频警醒后人。初踏江湖的我并不爷儿们,眼巴巴一天天数着放假的日子。猛然的,他出差多了,且目的地碰巧都是我在的城市,他的屡次到来除缓解了我袅娜惆怅的思乡情绪还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毛爷爷,那些年,他可怜的私房钱就这样落入了我的腰包。

大学里不再有人陪我捉蛐蛐、帮我修理各种笔类、给我炒蛋炒饭,但我发现他不在身边的日子,我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地把自己伺候得相当得体、到位。那些年拄着下巴看他换笔胆、磨笔尖、焊眼镜腿、换校徽别针不是白看的啊,在我一个人的大学校园里,那个独自叼着钉子舞着锤子拉好晒衣服的铁丝、弄通堵塞的洗脸池、换好宿舍烂玻璃、接好短路电炉丝的我,在群众艳羡的目光里,成了当仁不让的,“杠杠的,纯爷儿们”。

大学里疯狂流行手机的2000年,同宿舍几个女孩无意间在他面前用没有品牌的手机接了几个电话,那个暑假,他悄悄送我一个时代最强音、手机中的战斗机——诺基亚。握着小诺的我有些凌乱,我知道一向节俭的他这么大手笔是出自保护他闺女那些隐隐作祟的小虚荣和填补那一小堆零零碎碎羞于出口的小失落,他在用他自己的方式维系着我小小的自尊和虚荣。10多年前,他没有女孩要富养的意识,但他给我的总是最好的,在他对我的倾其所有面前,富养这个词,那么猥琐。

结婚那天,想着要离开俺们家离开我娘和他心里巨浪翻滚汹涌澎湃,但终究还是以抬头看天状猛烈眨眼不忍表露,因为怕他们两口子伤心,怕他们泼出去我这盆水会不爽。洞房花烛,当我正盘腿坐在印着大红喜字的床单上蘸着唾沫数礼金的时候,看到他的短信“祝你们新婚快乐,白头偕老”,我泪流如注,我知道要让倔强的他、爱面子的他、好强的他、爱我的他说出这句相当官方的祝福有多难。

他的外孙我的儿子出生,他大变当年对我短暂不感兴趣的做派,轰轰烈烈水深火热地爱上了这个小朋友。尿布要绞到不留一根线头,米浆要磨得连米都不认识,蚊子叮几个包要工程浩大地纯手工扑杀。就连打个预防针小朋友哭声大了他都可以喋喋不休那个倒霉的小护士两天半,小朋友要是谁带着摔跤了他更是与之不共戴天。他常打着减轻我负担的旗号包揽哄小朋友睡觉的差事,我家于是再次出现一幅温馨无比幸福无边的动态画面:一个略显衰老但仍像一座山一样的男人臂弯里弯着一个小小的人儿以小于10度角的摆幅的轻摇,配乐是他清唱的那首他至爱的《青藏高原》。从满月到4岁,小朋友都在他不太宽广的音域、不大准确的青藏高原旋律中昏昏欲睡,每次,总要在最后一句“那就是青藏高嗷…嗷嗷…嗷嗷嗷原”那个最高音起承转合的至高点“嗷”字那儿,小朋友手脚猛地一阵扑腾,安然睡去。妈妈调侃他没养到儿子终于养到孙子才这么稀罕,我明白,他只是想让我当一个幸福慢慢、劳累少少、轻轻松松的妈妈。只是想和那个带着我半个影子的小生命重温一遍我们当年漏掉的种种小幸福,找回那些年我和他错过的时光。

他那么多多地爱让小朋友坚定地成了他的粉丝,偶像情结真心是会遗传的,儿子小小的心中,他那么万能:修玩具小汽车、用狗尾巴草扎扫帚、养泥鳅捉蝌蚪、钉小凳子、做猪尾骨战斗机,玩得那叫一个五光十色、如火如茶。带领小朋友忆往昔的时候,他常会面若桃花无比陶醉地告诉小朋友他的妈妈小时候有多么乖巧,读书时代有多么懂事上进。我从来都不知道,在他心里,我可以这样好。

退休的他有点寂寞,在发挥余热接送小朋友和我上下班的空档偶尔会建议我把头发弄成某某明星的式样,忠告我化妆完了顺路抹一抹黑得令人发指的脖子,咨询我今年的夏装的流行趋势,八卦给我垃圾短信里的明星绯闻,怀抱巨大热情地爆一个类似面条烫了头发变方便面的冷笑话,遂候我报以虚伪的狂笑。

什么时候开始,电视机声音越来越大了,他开始挑剔这盘菜淡了那盆汤咸了,他开始追剧了,学会赌气不吃饭了,会听着收音机毫无征兆地睡过去了,会弱弱地问我什么时候放假了。我爹,终究还是随大流地一点点老去。虽然,我的朋友他仍旧一如既往地亲如一家,我诅咒的某某变态某某人渣他仍立场坚定地同仇敌忾。

世上最遗憾的事情不是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这辈子太爱你了,下辈子找不到你怎么办?

半个萝卜一个坑范文第7篇

面对延退,有人欢声高喊,愿意再干“五百年”;有人“汗流浃背”,嘀咕着明天就想退休。

2012年6月5日,中国人社部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这一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表态,随即引发了社会舆情的轩然大波。截至6月12日,人民网关于此问题的调查中,超过九成的网友反对“延退”。 但是“延退”已成为国际国内的大趋势,网友的反对,并不影响人保部开展“延迟退休年龄”有关政策的研究。

延迟退休,如果终将成为无可逃避的现实,在无法掩饰失望的公众意愿和难以弥合的养老鸿沟之间,我们还有没有一个值得期待的平衡点呢?

观点交锋

之一 钱和命

正:钱还没领完,人没了

刘植荣?《新金融观察报》财经作家

“恐怕有的人交了一辈子社保,最终只能领冥币了!”延迟领取养老金的风声刚一放出,网络上便出现如此惊呼,这也是公众质疑“延退”的最重要理由。

“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延长了”,这是人社部“延退”的理由之一。

那就让我们先来看寿命。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为73.3岁,世界排名第80位,仅高于非洲、太平洋岛国,以及其他地区有限的几个国家。但73.3岁是2010年出生的婴儿的预期寿命,不是2010年人口的平均寿命。一般来说,出生得越早,寿命越短,这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及劳动强度的减弱有关。中国人60岁退休,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为13年。

2010年日本人口的预期寿命为83.2岁,60岁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为23年,几乎是我们的两倍,即使日本把退休年龄提高到70岁,他们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也与我们现在的相当。

反:人还在,钱花没了

郑秉文?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保险的大前提是你交的钱得够花。那现在交的钱够不够花?咱们国家规定的缴费最低年限是15年,可退休后活的时间比半个世纪前长多了,所以肯定是不够的。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人还在,钱花没了。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这一数据超过了世界公认的60岁老人占10%以上的老龄化社会标准。退休早看似很好,但是如果大家退休都很早,就需要年轻人供养退休的人,负担太重,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不会很高。目前来看,大概是一个年轻人供养0.3个老年人。到了2030年,有可能1个年轻人供养1个老年人,这个几乎是不可能承担的负担。因此,我们有责任抱着对子孙负责的态度来考虑退休年龄的调整,越早越主动、越平缓、越公平,越晚越被动、越波动、越不公平。

之二 潮流与接轨

正:全世界都在“延退”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不光是我国钱不够花,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发现钱不够花,所以全世界基本都在延后退休年龄。世界上其他国家,基本参考的缴费最低年限是40年,跟我国的15年一比,两者差距非常巨大。

如果我国养老金的缴费年限改为40年,工作到60岁还没有满足最低缴费年限。不同的学历,退休年龄也要有弹性,比如本科毕业就工作的,62岁就能退休;博士没准就要到68岁才能满足最低的缴费年限,这就要求弹性的退休年限。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彼得?戴蒙德跟我见面时候就说,他在2009年刚刚退休,那年他多大呢?72岁。现在北欧的退休年龄基本在67岁,西欧和美国基本在65岁,这还有一定的弹性。

现行的退休制度是60年前规定的,而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从当初不足50岁延长到70多岁了,而且还在持续延长,因此,肯定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我也一直主张,采取小步渐进加弹性退休制。换言之,就是每年延迟2-6个月,经过几十年的渐进,最终实现延迟退休年龄并实现男女同龄退休的目标。

反:盲目接轨不可靠

李长安?对外经贸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

延迟退休年龄,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成潮流。表面上看,中国计划实行“延退”是与国际接轨,但从实际情况看有诸多不妥。

首先,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从退休年龄的规定看,发展中国家多在60岁,中国应该是与这些发展程度相当的国家接轨;其次,即便是欧美发达国家,也不是一味在提高退休年龄,同样着重于提高退休人员的福利,而中国老人还远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没有资格比;三是提出推迟退休年龄,不能只看到少数国家退休年龄比我们高,却不分析人家的退休年龄与寿命和工作年限的关系。工作年限不仅取决于退休年龄,还取决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根据联合国的报告,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0年以上。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占2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在中国仅为38.4%,而欧美不少国家达到了80%以上。按中国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为18岁计算,到60岁退休要连续工作42年,工作年限占预期寿命的66.1%。日本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比我们长4年,同样是60岁退休,日本人只工作38年,工作年限占寿命的45.7%。

可以看出,“延退”在我国没有很好的基础条件,盲目接轨反有副作用。

之三 就业与失业

正:缓解劳动力不足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根据我国人口学家的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是发达国家的2倍,老龄化程度从10%增到20%,中国将只用20年,而美国是57年,德国是61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在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时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发达国家在1.5万美元左右。

发达国家在遭遇人口老龄化的时候,人均收入水平较高,资本存量相对丰富。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则出现“未富先老”的特点。经济学研究表明:在人口红利期,往往可以带来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的可喜局面,经济保持高增长;在人口负债期,通常会出现投资、消费、出口、储蓄下滑的不利局面,经济增速会降下来。

过去20多年间,人口红利为我国GDP增速做出了25%左右的正贡献;2020年前后,人口红利的贡献将由正转负;2030年以后,人口负债将带来25%左右的负贡献。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来,“延退”总体上利大于弊,首当其冲的是,这一做法解决了劳动力不足。依照目前态势,中国10年后将遭遇劳动力不足的情况,而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有效办法就是适当推迟退休年龄。

反:冲击大学生就业

钟鸿钧?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人们最担心的是,出台延迟退休政策后,可能增加社会失业人数,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近日,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于全职或半职工作,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这表明人们的担心不是没有依据的。

欧美国家普遍“延退”的条件是,平均寿命较高和人口老龄化。如果不“延退”,将出现劳动人口过少。但中国除了上海等少数地方外,仍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年龄中数35),仍有大量的年轻劳动力,这意味着中国实行延退的条件不充分。

“延退”必然减少就业岗位,增加就业难度。如果非要实行“延退”,也不应搞一刀切,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弹性退休制度——国家只负责退休年龄指导线,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另外,即使调整退休年龄,也需要“慢步小跑”,比如美国是每年推迟一个月,从65岁调整到67岁,需要24年才能完成。如果突然大幅提高退休年龄,可能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劳动者的心理产生较大冲击。

读者围观

王先生(80后?公司经理)

网上反对“延退”的理由是不利于年轻人就业。其实我倒不觉得有这个因素在,这年头又不是子承父业,一个萝卜一个坑,老的不走就没编制。我们这一代,根本不敢指望养老保险真能养老。如果它不能真养老,我们凭什么支持延长退休年龄呢?

现在老龄化进程很快,通胀压力又大,我实在不敢想象,我能用现在每个月存进去的那400块钱支持我退休后的生活,这个怎么听怎么不靠谱啊。如果不是这么办,就得靠未来的年轻人补我们的窟窿,可现在我们都补不上的窟窿,今后年轻人怎么补上呢?

宁先生(80后?海归)

从国际经验看,支持“延退”的多为白领,反对者多为蓝领工人。因为年龄的增长对白领是积累优势,而对蓝领则是增加劣势。因此,我们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让那些掌握知识和技术的白领“延退”,而让蓝领能早日老有所养。

张小姐(70后?私企白领)

我妈今年48岁,国企职工,下岗已经6年了,只有初中文化,年龄又大了,还一身病,哪里能找到工作?结果下岗6年,养老保险全由自己负担,一年得交几千元,全指着熬够岁数领养老金,尽早有稳定的收入。显然,如果延长退休年龄,她肯定不是受益者。即便是我,一个大学毕业生,工作了十来年没有升职的小白领,现在年富力强,还可以有碗饭吃。可我实在没有信心,觉得自己50多岁的时候,还能跟年轻人竞争,还会有公司愿意聘我。退休年龄不够,又找不到工作,还要自己交保险,这样的苦日子有多难挨,到了那时候,我跟我妈又有什么区别呢?

林先生(70后?国企人力资源主管)

因为工作关系,我对职工基本养老制度非常清楚,以现在每个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计算,等我退休后每个月可以领到的养老金差不多是1000多块。林先生表示,如果退休的收入远远低于现在工资水平,自己很难维持现有的生活标准,肯定会对退休生活感到失望。所以,我觉得延迟退休,起码能保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生活水准不至于下降得太快。

胡先生(60后?公务员)

我们的退休年龄是按照国家规定的60岁,我现在每月的工资是4000多元,应该还会上涨。退休后也就比退休前少拿五六百块钱,工资差距不大。

我是不愿意延迟退休年龄的,后面还有很多年轻人等着这个岗位呢,不能总占着位子。但我们这儿很多老同志不愿意退休,现在孩子少,他们觉得退休就没事儿干了,在社会上发挥不了作用,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了,会有心理落差。

我们现在实行阳光工资,除了工资也不发别的什么钱了,没有奖金。不像事业单位还有很多奖金、福利等,退休之后就没有了,收入差距会大些,事业单位的可能不愿意退休。

刘先生(60后?出租车司机)

我开出租车10多年了,这工作算是累活儿,但是没划在特殊工种的范围内,所以这行业的退休年龄也是60岁。我们肯定不愿意延迟退休年龄,开出租车是体力活儿,本身干到50多岁就够累的了,身体和精力都吃不消,出租司机每天工作时间长,身体或多或少都有点毛病,这工作越早退休越好。

我们的养老保险是按最低标准缴纳的,公司给交一部分,我自己每个月交200元左右,一年就是2000多元。假设政策要求延迟5年的话,就等于多收5年的养老保险,少领5年的养老金,里算外算差不少。

如果可以延迟退休年龄,那我们每月上缴的社保金也可以弹性延迟交吗?

半个萝卜一个坑范文第8篇

团长刘致远:能活下去才有未来

中午,大溪沟梨园茶社,“致远川剧团”团长刘致远正在督场。

台上,演员们努力地唱、念、做、打;台下,兴致勃勃的票友们依旧不遗余力地叫着好、鼓着掌。刘致远则静静地坐在戏院外沿,他张动着嘴,轻声跟着台上的“角儿”咿呀哼唱,有时还虚展肩膀,仿佛正作势抡棍。人们都以为团长今天又“醉戏”了,场下的刘致远心里却是一阵阵唏嘘:今天的戏结束后,这个戏台子也将散场,为了生存,“致远”即将搬到江津,在那里,一群年轻票友正翘首企盼他们的到来。

刘致远出生川剧世家,很小便进入重庆一家民间川剧团学功夫,长大后受不惯拘束的刘致远没有进入驻场剧团,而是四处游唱。由于从小练就的童子功扎实,刘致远很快出落成一个“角儿”,戏约不断。

“那时候川剧是很热门的职业。”说起那个黄金时代,刘致远两眼放光。每天都在赶场,每天都很忙碌。手中的钱也多有富余。那是“最安逸的时候,唱自己想唱的,听自己想听的,赚自己想赚的”。

然而,这种艳阳天般的日子并不长久。随着老戏迷逐渐减少,新戏迷又没有接上趟,实力并不雄厚的区县川剧团纷纷倒闭。日渐清闲下来的刘致远也逐渐开始为自己每日的饭钱而苦恼。有一搭没一搭地生活了六年后,刘致远终于豁出去决定成立一个自己的川剧团“致远”。为了这一时的毅然决然,他搭上了自己一生的积蓄。

最开始,刘致远的剧团寄唱于一位老票友的老宅,由于演出团队功夫过硬,慕名来听戏的老人很多,剧团的收入也算不错。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老票友的病逝,刘致远的免费午餐也到了头。新场子的场地租赁费用,挤光了剧团所有的利润。场地费、水电气费、演员的工资、演戏的行头,林林总总的开支一下子全压在了刘致远的头上。而剧团惟一的盈利方式,仅仅是8元钱一张的茶戏通票―――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坚持两年后,剧团已是摇摇欲坠。

付不了租金,剧团没有场地,将如何继续演出?刘致远盯着空空的戏台直发愁,所幸江津一帮年轻票友在此时伸出援手,邀请“致远”剧团到江津驻演,还提前与剧团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

对于川剧的革新,刘致远似乎没想太多:“就像我们剧团,就要出发了,虽然很舍不得这个场子,舍不得这里的老朋友们,但没办法,能活下去才有未来,川剧的道理也一样。”

演员孟祥斌:专注的只是情感投入

14平方米的出租屋、每个月1600元的工资,这是27岁演员孟祥斌从川剧团收获的全部家底。不过孟祥斌并不发愁,他笑着说,川剧是爱好,赚不赚钱无所谓,而且“最近团里收益不错,工资说不定要涨”。

在孟祥斌的书桌上,放着一张变脸的照片,脸谱有些奇怪,不是浓墨重彩的川剧脸谱,而是几款略带小清新风格的手机壳图案。这是他参加商演的演出照,演出内容就是在脸上变这三款手机壳,一场能赚个1000元。身傍一手变脸绝活,孟祥斌得以走南闯北挣外快。他说,剧院一年的演出任务比较集中也就一月两次左右,剩下的时间几乎都是演员自行安排的。商演每年有个七、八次,出场费1000到3000元不等,也能凑活过了。”

很难想到,这位剧团里最早投身商演的“先驱”却是最维护传统川剧的一位,并且还属于情感激烈的类型。作为年青一代中少有的另类,孟祥斌对川剧的革新颇有微词,这位性格里完美主义倾向严重的年轻人非常直率地认为川剧革新是对艺术对商业的妥协和溃败。笔者小心翼翼地问,那么参加商演是否也是同样无可奈何的选择?

孟祥斌似乎对这一问题早有准备:“任何行业的选择都要有情感投入。你可以在专注爱好的同时有其他收入,但你不能因为爱好不赚钱就非得把它揉成赚钱的模样――既然如此,为什么当初不索性选择赚钱的行当。如果你专注的是收入,而不是健康和快乐的能量,那就不是圈中人,早晚会离开。”

“骨灰级”戏迷段学超:梅花奖的演员都要和我打招呼

采访过程中,笔者在川剧艺术中心遇到无数的老戏迷,即使在这帮资深戏迷眼里,段学超也算得上是“骨灰级”票友。在一出好戏开锣前,笔者与这位老戏迷聊了一聊。

段学超对川剧的酷爱可以追溯到40年前,那时候的他家贫难进戏院,小镇也少来戏班子。于是每逢戏班子来镇里演出,段学超便伙同一帮“细娃”,爬上老高的戏园围墙的五角木窗往里瞄;有时也钻在拿票的大人掖下朝里拱,混进去再往台前的挤,吊着台沿看。“我那时最怕大花脸,声如洪钟,面似厉鬼,吓得我直往地下缩,也怕他那马鞭挥到我的脑壳上。但就是越怕越爱看。”

镇里办红白喜事更是这位小票友过瘾的好机会:主人家在街檐下一溜摆开戏剧家什,汽灯挂在檐角或树枝上,白滋滋着响,把半个街面照得通亮。锣鼓锁呐齐全,一通紧锣密鼓,帮腔拔地而起,高亢哀婉凄清,道白也纯正,唱得更是如痴如醉,也有情节,别有一番滋味。

因为剧院难寻,乡人又爱看,以前剧团的人地位相当高。按段老的话说, “县剧团当家的角儿比县里来的干部还受人尊重。” 段学超有位远房姓赵的亲戚在县川剧团唱旦角,怎么攀上亲了不知道,总之算是段学超的辈。虽然这位赵从未到过段学超家,他却着实荣光了好一阵。一次县川剧团下镇演出,没钱买票的段学超在戏园门口站麻了脚,突然心一横,麻着胆子就往里走了,守门的拦住段学超,他咬着小指歪着头说:“我在剧团里头。”“谁呀?”“赵枫”。守门的笑了,拍着段学超的头放他进去,段老回忆说:“我走进去时那个神气啊,真有一种身为皇亲国戚的感觉。”这位小票友跑到后台,看演员卸妆,看他们进出场,很是过瘾。

后来赵飘然下场了,穿着戏服,光艳照人,恍若天仙。天仙一般的赵并不认识段学超,更不知这门亲戚的来龙去脉。但她还是蹲下来给段学超擦了擦鼻涕,还留他吃了顿夜宵――青萝卜骨头汤。段老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因为事后我不知给多少细娃妹崽吹过壳子,当时一下子觉得自己也长大了许多,对耍泥巴的小伙伴都有不屑一顾的感觉了。”

中学毕业后段学超去了湖南,一去就是20年,回镇上探亲时才晓得县川剧团早没了,老“角儿”们不知去向,曾经与自己一般大的川剧苗子则成了个体老板娘、纺织妹、打工仔。川剧场地也成了录像厅,老放些打打杀杀的枪战片维持生计。

如今,段老回到了重庆,其中最吸引他的一点就是这里能经常看到高水平的川剧,“梅花奖的演员都要和我打招呼,以前哪敢想哦。”说话间,段老的得意之情仿佛又将他变回了那个夜闯后台的少年。

对于川剧的新变化,段老很是赞许:“川剧不总是在变么?从灯调独占到昆、高、胡、弹、灯齐全,就是我看这四十年,就变了不少,现在不管新剧老剧,感兴趣我就看,多点口味看起才巴适。”

演出完毕,戏也散场,人们纷纷起身时,段老还盯着那慢慢合上的大红幕布不愿离开,仿佛那里面藏着一个巨大而神秘的新世界。

票友郭彦:感谢当初没有那么多选择

24岁的票友郭彦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初识川剧的场景。12岁的一天,镇上来了一个川剧团,当天晚上演出的剧目是经典的《梵王宫》。舞台上,生旦净末丑角色的扮相,韵味十足的川剧唱腔,让此前并不知道川剧为何物的郭彦痴迷不已。剧团在乡里演出四天,每演一场,郭彦从头到尾绝不落下。“本是路过打个酱油,没想到从此就进了川剧这个大坑。” 郭彦笑着说。

郭彦回忆,有一次,听说镇子的坝场上要演川剧,他和小伙伴们一大早就偷偷赶过去观看,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两家的父母打着灯笼火把到处寻找他们,两人怕回家挨打,竟在外面整整躲了两天,饿得几乎虚脱。

十多年过去,很多东西都变了,来巡演的川剧团早已解散;与自己一起“挨饿”的小伙伴放弃了川剧;家从乡镇搬到重庆,自己也从乡镇上的穷小子变成了所谓的“富二代”。唯一不变的是自己对川剧的热情――郭彦一度花钱为自己喜爱的剧团租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