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打草惊蛇的故事

打草惊蛇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打草惊蛇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打草惊蛇的故事范文第1篇

1、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2、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3、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4、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5、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6、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7、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8、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9、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10、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11、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12、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13、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14、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15、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16、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17、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18、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9、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20、黔驴技穷: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21、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22、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23、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打草惊蛇的故事范文第2篇

皇帝参加完游行大典后,回到宫里,心里很内疚.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皇帝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应该自欺欺人,顽固不化.于是,第二天早晨,皇帝决定下令逮捕那两个骗子,他为了不打草惊蛇,和大臣们商量了一个计策.......

皇帝就请了所有村民来吃饭,让村民们宣传皇帝很喜欢两位骗子做的衣服.不久,消息传到了那两个骗子那,两骗子位心想:又可以赚到一笔钱了.他们欣喜若狂,觉得路上的所有花草都在对他们笑,天空不断的撒下金子来.可这时他们已经被金钱冲昏了头脑,哪知道中了皇帝的记呀!

两天后,他们连夜赶到皇宫,皇帝把他们安排进了原来的那个织布房,仍然给了那两个骗子许多珍贵的丝和线.两个骗子在织布房里还是老样子,吃喝完乐,什么也不干.一位骗子还沾沾自喜的说:"叫我们织一件看不见的衣服,不就等于什么也不用干吗?皇帝虚伪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了.""是啊,他真傻,不过我们又有钱赚了."另一位骗子说到.没几天,皇帝要他们把衣服呈上来,皇帝装摸作样的象以前一样装作看得见那件衣服,还夸奖了那个骗子.然后皇帝对两个骗子说:"你们做得太棒了,讲个故事奖赏你们,一会讲完给你们发金子."两位骗子眼睛直发亮.皇帝开始给他们讲这个故事:"从前,一个国家来了两个裁缝师,自称能做出最好的衣服,他们在皇宫里什么也不干,整天无所世事,骗了皇帝的很多钱,最后逃跑了,你们说该怎样惩罚他们呢?"骗子才反应过来,自己上了皇上的当,可现在才发现,似乎已经太迟.皇上一声令下,两个骗子被拖出去斩了,还被当街示众.

在街上,皇帝告诉村民,不要爱慕虚荣,否则没有好结果.平常还要随时都保留一颗无私无畏的心,要敢于说真话,做个诚实,本分的人.顿时,人们都对皇帝改变了看法,都很尊敬他.

从此皇帝不再像以前一样虚荣,而是做了一代明君,他的国家也变得越来越富强.

打草惊蛇的故事范文第3篇

韩阳对面靠窗坐着一位三十多岁的大姐,因为天太热,她一会儿喝矿泉水,一会儿吃桃子。本就饥肠辘辘的韩阳觉得更饿了。烦躁不安的她,只好把目光盯在手里的一本旧杂志上。

大姐吃喝完毕,突然盯着韩阳手里的杂志喊:“小妹妹,这杂志你是从哪里弄来的?”还没等韩阳回答,大姐就惊喜地说,她喜欢收藏,一直在寻找这本杂志,却始终没能如愿,今天总算碰上了,她想买下来,不知韩阳卖不卖。韩阳飞快地翻阅了一下,感觉杂志没什么特别的地方。韩阳说:“我在沈阳下车,下车前我把杂志送给您吧,不用花钱买。”大姐笑笑说:“来不及了,下一站我就到家了。再说,我从来不白拿人家的东西。你看这样好不好。我给你200元,你把它转让给我得了。”

韩阳犹豫着,再次急速翻了一遍杂志,可还是什么异样都没发现。

大姐见韩阳犹豫不决,又以商量的口吻说:“不然我再给你加一百怎么样?小妹你就成全我呗!我真的是很需要这本杂志,放在你手里也没什么用。”

韩阳想直接把书给大姐,可肚子又在咕咕叫了,于是她把杂志递了过去。大姐当即从包里抽出三张百元人民币给她,然后揶揄说:“你可不许反悔哟!”

转眼间,列车到了唐山站,大姐冲韩阳笑笑,下车去了。乘客们见那位大姐走了,都凑过来七嘴八舌地说韩阳上当受骗了,那本杂志里肯定暗藏玄机。听大家这么一说,韩阳心里七上八下的,也有点后悔。不过那位大姐已经下车了,后悔也于事无补。肚子正唱空城计的韩阳赶忙用卖杂志的钱买来盒饭和一瓶矿泉水充饥。

列车快驶入锦州站的时候,乘警来找韩阳,说:“小同志,你的朋友让我把这本杂志转交给你,因为我有事,没有及时送过来,没耽误你的事吧?”

韩阳接过杂志,心里直嘀咕:那位大姐买了我的杂志,为什么又还给我呀?

一路上韩阳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下了火车,看到旅客丢在地上的半瓶矿泉水,她才恍然大悟。

原来韩阳上车不久就发现自己给省吃俭用给父母买礼物的钱被偷了。为了不打草惊蛇,韩阳没有声张,悄悄去找乘警报案后就万分沮丧地回到座位上。

对面的大姐正在大吃大喝,她见大姐拿起剩下的小半瓶矿泉水要扔,就想让大姐留下来给她,她伸了一下手,却没好意思说出口。可这一切都被细心的大姐看在了眼里,她拿起一瓶没有喝的矿泉水递给韩阳,却被韩阳婉言谢绝了。大姐也许想一个小姑娘这一路该怎么吃喝呢,就想直接给韩阳200元钱,但又怕伤了她的自尊心,所以灵机一动,用300元钱买了韩阳的那本旧杂志,下车时想到韩阳一路上会伤心寂寞,她又委托警察把杂志转交给了韩阳。

打草惊蛇的故事范文第4篇

奈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动态对等”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功能对等”理论。简单来说,功能对等就是要将文化因素反映到译文中,达到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达到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而不是追求在语言形式上对等。奈达认为,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然后是风格,同时考虑译文在译文读者心理反应是否与原文在原文读者的心理反应相似。(叶子南,2008:168)加之翻译也被大多数人们看做是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目的是彼此间的了解和学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译文的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梁爽,2012)因此,在翻译过程当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形式上对应,这一做法也符合了影视剧字幕翻译的目的,让译入语的观众通过字幕,能像原语观众一样理解对白内容,因此“功能对等”理论适用于字幕翻译的研究及应用,它是一个包括了文化、语言、社会和心理等因素的“全方位”翻译理论。

2.历史题材影视剧字幕翻译特点——以美剧《都铎王朝》为例

2.1历史题材美剧《都铎王朝》简介及其语言特点

《都铎王朝》是由美国Showtime有线电视台出品的一部时代古装剧,故事背景横跨1509至1547年,主要讲述HenryⅧ(亨利八世)在位的三十八年的执政期间的风云变幻包括对法战争,脱离罗马教会统治的斗争以及对英国意义深远宗教改革。跌宕起伏的剧情,令人回味的台词,奢华夺目的布景和演技精湛的演员,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十六世纪的宫廷,使其成为一部质量上乘的美剧。作为一部时代古装剧(costumedramas),即有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的电视剧或电影,与现在大多数口语台词新鲜时髦的现代剧有所不同的是,在《都铎王朝》的台词中,有许多的日常用语和表达方式和现如今的有所不同,例如一些措辞用语等,像在“Letmeconceive.”这句话中,conceive指的是怀孕,而不是构想、设想之意;在“You,unhappyman”这句中,这里的unhappyman并不是指不快乐的人,而是指行为不正的人。另外,在当时社会里,不同阶层的用语有比较大的区别,特别是皇室成员与官员、下人之间对话的用语都有着很严格的规定。例如在与国王说话的时候不能直呼其名,而只能称他为Yourmajesty,与不同官职的官员说话时亦不能叫其大名,只能根据其官职称为Youreminence,YourGrace等。不在场的时候亦不能对其指名道姓,只能用敬语Hismajesty,Hermajesty,HisGrace等。正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说话者身份阶级的不同等原因,使得该剧字幕的翻译工作更显复杂,更加考验译者更全面的语言功力和更丰富文化背景知识。但字幕翻译毕竟与文学或非文学翻译有些许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因此,要做好字幕翻译还需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2.2字幕翻译特征

我们这里所说的字幕翻译指的是语际字幕,即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译文叠印在字幕下方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李晓梅,2007:82-83)而影视剧语言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信息量,内容涉及到时事、宗教、风俗、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且对话内容存在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想要每次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字幕信息时,都能够正确地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翻出优秀的译文,制作出精良的字幕,仍然是学界需要不断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地。许多学者有着丰富的影视字幕翻译经验,他们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各自撰文总结了影视剧字幕语言的特征。其中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钱绍昌教授也指出影视语言不同于书面文学语言的五个特点: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无注性(钱绍昌,2000)。麻争旗归纳的影视翻译五大特征包括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口型化、通俗化(麻争旗,1997)。张春柏总结出影视剧语言的两大特征:即时性和大众性,尤其对影视语言的口语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张春柏,1998)。除此之外,影视字幕翻译具有严格的空间限制。简单来说,时间限制就是字幕必须在与原语对白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太长或太短都会在译入语观众的理解上造成偏差。而空间限制是指由于画面屏幕受限,所以字幕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信息传递,字幕过长不但会占用过多的画面,同时也会给译入语观众对内容的理解造成困扰。结合历史题材的美剧《都铎王朝》的语言特点及字幕翻译的特征,在做翻译时应该“对症下药”,学会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不赞成“从一而终”地只使用单独一种翻译方法。

3.《都铎王朝》字幕汉译的翻译策略分析

奈达提倡“读者反应说”,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价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他在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Translating(Nida,2001:86)一书中写到“Itisessentialthatfunctionalequivalencebestatedprimarilyintermsofacomparisonofthewayinwhichtheoriginalreceptorsunderstoodandappreciatedthetextandthewayinwhichreceptorsofthetranslatedtextunderstoodandappreciatethetranslatedtext.”也就是说,当译文读者看到翻译内容时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在阅读原文时反应在最大程度上等同时,才算达到了“功能对等”。因此,在做影视剧字幕翻译前必须了解剧集语言的自身特点,深刻理解影片,正确认识其中的语言现象、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等。不论采取何种翻译策略都要以观众为中心,要充分把握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先在知识、心理需求等,注重译语观众的接受性,从而正确估计潜在观众的现实视野和历史视野,采取翻译策略(谢锦芳,2009)。

3.1归化策略

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主张译文应为目的语观众着想,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徐建平,2002)归化从本质上使译文本土化,强调翻译效果,注重目的语观众的反应。(王红卫,2002)因此,把奈达“功能对等”的理论应用到翻译上来达到归化的目的,不旨在追求译文与原文本词语在形式上的相似,而是使译入语观众得以更加清楚地理解原文的语境意义,这是符合我们翻译的目的的。在此剧的字幕翻译中,不难发现译者大胆地将英语的表达中国化,即归化策略。例如:YourMajestyisbesetbyenemies.译:陛下您正四面楚歌。这句话中,虽然直译“被敌人所困扰”也无不妥,但“四面楚歌”这一成语的使用,更能体现出当时HenryⅧ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的危机之势。Butdon’tsayanythingtoalarmhim.译:但别打草惊蛇。Saysomethingtoalarmsb.在中文中可以找到意思相近的成语“打草惊蛇”,虽然在语言的形式上没有达到一致,但是意思表达上准确无误,加之这是一个常见的成语不会给译入语观众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符合了“功能对等”的原则。又如在第二季第十集,HenryⅧ的第二位皇后Anne在临刑前的告解中,牧师所念的经诗中的话:Thereisatimeforeverypurposeunderthesun.译:天道昭昭,万物有时。由于本剧是一部历史剧,年生在十六世纪,当时的英语也非现代语体,加之是有关宗教的诗句,而译文不但非常中国化,还有古汉语的表达方式,是把原文语体、意思、时代背景都考虑进去的译法,在译入语观众欣赏画面的同时,字幕还有能将他们带回到古时效果。归化得很到位,意思上没有偏差,亦不会影响译入语观众的理解。在《都铎王朝》这一部历史题材的美剧中,不难发现归化策略使用得相当频繁,在这里是合理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归化赋予了比剧中原文更多的时代感,更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更容易被译入语观众接受和欣赏。

3.2缩减策略

瞬间性是钱绍昌教授总结的字幕翻译的特征之一,由于字幕翻译有时空制约,经常需要大幅度删减不必要的标点符号和一些多余信息,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信息量,激发影视欣赏的愉悦性。缩减法就是对信息接受者在有限时空中的与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关的信息可进行删减节略,以凸显相关性更强的信息;对信息接受者固有认知结构中缺乏而在有限时空中又无法补充的信息可从略;对画面或音乐已提供了充分语境的信息亦可考虑进行缩减。(李运兴,2001)例如:IamcompelledtotellyouthatIcan’tdefendthiscastlewithoutmoresoldiersandarms.译:我被迫相告,若无增援,城堡恐将失守。Thereishopetheymaydispersepeacefully,butoftheserebelscontinuewiththeirillegalassembliesandtheirdefiancethentheirrebellionwillbecrushedsoforciblythattheirexampleshallbefearfultoallsubjectssolongastheworlddoesendure.译:有望和平解放叛军,但若叛党一意孤行,吾等则将赶尽杀绝,永世以儆效尤。Iwasjustthinkingofthosewhoarenolongerheretosupwithus.译:逝者已矣,念意尚息。在以上的例子中,都或多或少地缩减或浓缩了一些英文单词或表达方式,也许可能导致部分语义或文体亏损,但因为具有图像和声音(比如表情、语气等)的补充,在一些情况下译入语观众也能够通过剧中人物的表演而了解到大概之意,因此字幕所传递的信息并不会影响故事情节发展。此外,也有采用汉语中习惯使用的四字短语表达,结构紧凑,意思简单明朗。这样一来,译文虽然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但却用最少的字数传达出了原文的含义,不仅没有丝毫影响到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反而加快了观众处理信息的速度。

3.3增译策略

增译法是在翻译时按照意义、修辞或句法上的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成分,从而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王雪梅,2012)译者加以对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导致译入语观众难以理解,从而妨碍对影片欣赏的这样一些信息甄别并使用恰当的手段增补空缺,以确保译入语观众能够无障碍地理解台词语言的内涵。除此之外,增译策略的使用也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特点所要求的。我们都知道,英文是一种比较直白,朴实无华的语言,许多的词语、句子需要加以我们的想象才得以更好的理解。而中文则不同,中文有着华丽的辞藻,丰富的表达来描述世上一切事物。因此在该剧英译中的过程中,适当地点缀用词,可以使句子看起来更有文采更加饱满,也能体现出说话人的涵养(剧中大多为受过教育的贵族)。例如:Theserebelsareourtraitors,Charles,fullofwretchesanddevilishintense,theymustbepunished,fortheirdetestableandunmaturedsinfrebellionagainsttheirsovran.译:那些叛军是叛国者,查尔斯,卑鄙肮脏,穷凶极恶,他们必应期作乱逆上这的行为而受到严惩。ForGod’ssakes,williteverrain?译:上帝啊,何时再天降甘霖?Yourgenerosityoverwhelmsme,asalways.译:你的慷慨一如既往,让我感激不尽。除此之外,在翻译一些口令时,也应该增译,把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更符合译入语观众所熟知的表达习惯。例如:“Theking!”译作“国王驾到!”,“Stay!”译作“留在此处!/留守在此!”等。

3.4转换策略

在字幕翻译中,为了使句子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词类转换经常出现在对字幕的翻译中。例如:NowIaskhisgraciousmajesty,thekingofEngland,toalsosign,ingoodfaith,thetreatyofuniversalandperpetualpeace.译:现在我恳请仁慈的英格兰国王,诚挚地在条约上签字,共同缔造持久的和平。(名词转换成动词)HaveInoteveryreasontobehappy?译:诸事顺遂,自然喜由新生。(疑问句转换为肯定句)Ifstilltheydonotsubmit,Mr.Cromwell,thenIpromisethedestructionofthem,theirwivesandchildren.译:如果他们还不归顺,那我发誓必将他们一网打尽,斩草除根。(名词转换为动词)除了这四个策略外,加注释也是该剧集里常用的翻译策略。因为字幕有瞬间性,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把所有的信息放入字幕里一目了然,加之许多文化因素,例如一些概念、典故或特有名词等并不是人们所熟知的,需要特别注释出来。这样做不但有助于人们更好理解台词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积累外国的文化知识。例如:Iwanttomakehimacupbearer.我要封他为侍酒官[皇家宫廷的高级官员]。TheFrenchbuiltacastleatArdresandabridgeintothepaleofCalais.法军在阿德尔简历城堡又建起通往加来[曾属英国]的桥。

4结语

打草惊蛇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蛇蛇文化 根源 语言

一、前言

作为一种爬行动物,一方面,蛇因为其身体柔软,反应灵敏,生存能力强,消灭鼠害,被奉为智慧、善良、正义和诚实的化身,而另一方面,又因为其阴险狡诈、恩将仇报,被认为是残暴、愚昧、邪恶和死亡的代名词。由于语言是文化的外农,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蛇在语言上的使用不同就反映了东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反过来。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赋予了蛇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在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东西方不同的蛇文化对语言文学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东西蛇文化的根源

在东西方文化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从一开始,蛇(snake)这一具有双重特性的动物就被置于截然不同的地位上。正是由于蛇文化发展的根源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东西方对蛇的用法及其联想意义的不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1 东方蛇文化的根源及演变历程

在原始时代,由于知识的贫乏,人类面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充满了疑惑和恐惧。“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着。大自然的一切,包括自然现象、生物和无生物都是象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袁珂,1988)。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初民渴望寻求强大而又神秘的自然物作为保护和依靠的对象。蛇,以其诡秘的花纹,致命的毒液,细长的身躯,游走于丛林、草塘、河流之中。自然而然,神秘莫测的蛇成了人类依赖的神,产生了蛇图腾。“人们不仅把图腾看作是氏族祖先的标志,不仅认为图腾是自己的庇护神,而且幻想同图腾进行品质及力量的交换”(王小盾,1989)。从图腾时代开始,中华民族就与蛇结下了不解之缘。闻一多先生曾考证,祝融、黄帝、匈奴、越人等部落都把蛇作为部落的图腾来崇拜。

在母系氏族的生产力条件下,女性是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出于对女性的原始崇拜和龙图腾的原始信仰。人们自然而然地把作为图腾的蛇与起社会主导地位的女性结合到了一起,中国的女娲传说就是这一结合的产物。东汉王逸《楚辞天问》注曰:“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蛇神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女娲补天的故事众人皆知。因此,蛇与女性从图腾氏族社会开始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也为男权社会以蛇比喻女人埋下了伏笔。

由此可见,由于蛇的自然属性,东方蛇起初备受推崇,与人类始祖的地位并驾齐驱。相传蛇图腾是龙图腾的前身,很多学者认为龙的原型是蛇,是蛇的一种。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实际上是把远古时代的蛇图腾加以神化装扮而成的。因此也可以说,我们是蛇的传人。

2 西方蛇文化的根源

在西方文化里,蛇文化根源则完全相反。蛇因其冷冰冰的外表,丑陋的三角头型,诡秘的行踪,出没于黑暗角落,而成了邪恶、残酷、魔鬼的代言人。为什么在东方文化源头享受崇高地位的蛇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成了人们深恶痛绝的对象呢?在西方文化的发展源头即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中,蛇频频扮演不光彩的角色。我们还需要追溯到对西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基督教圣典《圣经》(Holy Bible)。《创世纪》对蛇的描写:"Now the serpent was more crafty than any of the wild animals the LORD God had made,He saidtothewoman,"可见蛇比之其它生物的狡猾。正是这条狡猾的蛇,亦即魔鬼撒旦的化身,欺骗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引诱他们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the forbidden fruit),违背了上帝的意志,犯了原罪(original sin),从此人类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开始漫长的苦难历程。而所有这些始作俑者蛇也遭到了上帝的惩罚:“Youwill crawl on your belly and yOU will eat dust aU the days of your life,"蛇将人类带向了黑暗和苦难,成了魔鬼的使者,理所当然遭到诅咒和唾弃。作为世界上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圣经》对蛇的定义决定了蛇在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三、东方蛇的弱化及在语言上的体现

母系氏族社会的蛇因其无足却能疾步如飞。神出鬼没,生殖能力强,生命力旺盛,蜕皮后能重获新生而让原始居民感到神秘莫测,被奉为神灵,也是图腾的重要标志。女性则因担负种族繁衍的重任而与蛇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父系氏族阶段到来时。男性成了社会生产力的代表,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超过女性,女性权力逐渐衰弱。女性地位也下降到社会的最底层。随之而来的便是代表女性权威的蛇图腾也随之弱化,因为女性与蛇最初无论在形象上还是在意象上都是紧密联系的。此外,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蛇不再是那么神秘,而是本质上残忍恶毒。因此,东方蛇文化的贬化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父权社会对母权社会的胜利是其弱化的根本原因。

蛇从备受推崇到备受鞭挞的文化演变及与之息息相关的女性地位同样体现在语言上,有些词语也体现了性别歧视。汉语中“美女蛇”(外表美丽,内心阴险狠毒的女人)、“蛇蝎心肠”(女人内心狠毒)、“蛇妖”、“蛇精”、“水蛇腰”等词语全都修饰女性,表明女人是万恶之源、红颜祸水,这一点与西方的蛇意象在蛇与女性方面基本一致,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语言中用蛇喻指贬低女性的用法能够更生动地体现出蛇的地位的急转直下,隐射了女性地位及女性文化的弱化。此外,现代汉语语言对蛇的象征意义或用法通常都赋予贬义的色彩。在汉语中,有很多关于蛇的词语、成语和谚语,如打草惊蛇(喻做事不谨慎,行迹泄漏,使对方有所警觉),杯弓蛇影(喻疑虑不解,自相惊扰),佛口蛇心(形容人口上甜蜜,心中狠毒),虎头蛇尾(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就马马虎虎),龙蛇混杂(好人坏人混在一起,分不清好坏),牛鬼蛇神(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的坏人),引蛇出洞(比喻用某种策略引出坏人或敌人,再进行出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人心不足蛇吞象(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得寸进尺,这山望着那山高)。画蛇添足(做事多此一举,弄巧成拙),强龙压不住地头蛇(外来的力量虽然强大,但却斗不过当地的势力),春蚓秋蛇(指书法拙劣、丑陋)。

以上可以看出几乎所有与蛇有关的词语、成语和谚语都表现出了蛇文化语用意义的反面形象,早先蛇作为图腾的崇高地位已不复存在。现代汉语语言上的蛇用法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蛇是一种可怕的动物,是邪恶、狡猾和 残忍的代名词。

四、西方的蛇文化及在语言上的体现

1 蛇与女性

《旧约・创世纪》中,蛇引诱人类的母亲夏娃偷吃了禁果,夏娃又引诱了亚当,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上帝将人类赶出了伊甸园。蛇为什么选择夏娃而不是亚当作为引诱的对象呢?可见蛇与女人有着某种先天的特定联系。Snake、Serpent的首字母均为字母s,指蛇狡猾细长的身体盘绕于大地,其形象也象征着女性舞动着的婀娜多姿的身材,而且更为巧合的是,Snake、Serpent和女性人称代词She都以包含复杂文化意义的字母s打头,而这个由字母s加男性代词He所构成的she又是汉语中蛇的拼音形式,不能不说蛇与女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跳舞的蛇》中,蛇意象更富裸的女性气息。诗人借助女性身体产生了灵感,把舞蛇女郎与蛇融为了一体,通过蛇的舞动刻画女性的动态美。而在《圣经》原罪教义里,女人和蛇都同样被上帝打入冷宫:So the LORD God said to the serpent,“Because you have done this, Cursed are you above all the livestock and all the wild ani― mals!You will crawl on your belly and you will eat dust all the days of your life,"夏娃也丧失了原有的地位,由最初的伙伴和帮手沦落为男性即亚当的受统治者,开启了男权社会的第一扇门:To the woman he said,“I will greatly in crease your pains in childbearing;with pain you will give birth to children,Your desire will be for your husband,and he will rule over you,”从这个意义上说,《圣经》无可厚非地开了性别歧视之先河。

2 蛇在英语语言上体现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蛇是邪恶、凶残的象征。这种文化内涵反映到语言上有其深刻的寓意。英语语言里有关蛇的用法可谓琳琅满目。英语里对蛇的称呼有很多种,如snake,serpent,reptile,schmuck,vernllil,viper,zombie,adder等,这些词语在英语俗语、俚语甚至口语里都是指代阴险狡诈、卑鄙可耻、忘恩负义的小人。典故the snake and the eagle,cherisha sankein one’sbosom都表明了蛇奸诈无比、凶狠恶毒、恩将仇报的形象。

此外,英语语言中关于蛇的用法还有很多,如If you have been bitten by a snake,you are afraid of aneel(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asnakeinthegrass(潜伏的危险,伪善的人);the old serpent(魔鬼撒旦);nurse a viperin one’sbosom(姑息养奸);a sheer cold-blooded reptile(一个彻头彻尾的冷邪恶魔);a snake in grass cloaked with hospitality(一个披着热情好客外衣的阴险的人)。《圣经》中也提到:“It biteth like a serpent and stingth like anadder,”害人身体的酒被比作Serpent和adder,把液体的酒和毒蛇的毒液作了类比。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而感到骄傲,这一点西方人却很难理解。因为dragon在英文中的含义包含蛇的文化内涵:a large serpent,a fabulous animal usually represented as a huge winged sca~y serpent with a crested head and large claws正因为有了serpent的含义,英语中dragon完全不同于中国的“龙”,而是与“蛇”相同,是恶魔(devil)的象征。

打草惊蛇的故事范文第6篇

儿时的我把这老宅在家道衰落时所发生的那些听了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忘了个一干二净,到是对那月亮仙子的事情牢牢地记在了心上。常常在那深秋时节,趁着白天壮胆,只身一人偷偷地溜进那空阔的院子里,在那一丛丛长有半人高的荒草间小心翼翼地穿行着,期盼着那仙子能飘然而来。

仙子没有盼来,到是在这荒草漫漫的寂静天地里寻找到了自己童年无穷的乐趣。秋天里,那绿荫丛中便是一个童趣的世界,有黑色的大头蟋蟀十分警觉地伏在草根下鸣叫,稍有一丝的动静它们就会十分灵巧地蹦的无影无踪;有那种全身都是黄绿相间的鸟儿会突然从草丛里扑棱棱飞出,叽噜噜地叫着冲向云天,然后就又盘旋着飞来叽噜噜地在头顶叫个不停,就在这鸟儿盘旋着叫着不停的下方草从里,用手扒开那森森的草茎就会发现那精巧的筑在草根旁的鸟窝,那满身长满黄色的毛茸茸乳毛的雏鸟个个都张开那黄色的嘴唇唧唧嚓嚓地叫着,看那样子,它们着实是误认为了是老鸟来给它们喂食了。每当这样的时刻,我就会兴奋的异常无比,把这样的发现不告诉任何人,精心地保护着这可爱的小生灵,等着它们慢慢地长大。有时还会到草丛里逮些小虫子来,悄悄地放在鸟窝的旁边,看着那些小生灵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吃下。慢慢地,那老鸟可能是得知我的到来并无甚麽恶意,以后也就不显的那样恐惧了,甚至就是当我慢慢地扒着草丛走到它的窝边时,它也不会再突然窜出飞去了,只是仰起警觉的脖颈歪着那圆圆的脑袋注视着,双方都相安无事。

儿时在那大院里玩的最多的便是那捉蟋蟀和蚂蚱的情形了。秋天里,这里到处都是蟋蟀鸣叫的世界,循着那有节奏的鸣叫声小心翼翼地走去,正当慢慢地扒开草丛准备捕捉时,那机灵的小家伙便会突然警觉地收起鸣叫的翅翼用那强健有力的两只后腿支撑着肥胖的身体一蹿便不知了去向。逮不到这机灵的小家伙,便去逮那草丛中的蚂蚱。这蚂蚱有两种容易捕捉到,一种是没有翅膀身子长的特别肥胖的那种,它不能飞而且跳跃的也很笨拙,就是这笨拙的跳也跳不了多远,因为有密密的草丛挡着。还有一种就是身上长着细长细长翅膀的那种,由于它的身子比翅膀还细长,飞起来的时候就是把翅膀全部展开,飞行的距离也是很有限的。但是,它虽然飞行的距离不是很远,由于它全身长着与草色一样的颜色,更有甚者是它身上的颜色会随着草色的变化而变化,深秋时节,草茎草叶都枯萎的变成了土黄色时,它身上的颜色也会由原来的绿色随之而变为了土黄色,所以,当它静静地伏在草茎上时是极难被发现的,但是它在离开草茎飞翔时那宽大的翅膀会发出“啧啧啧”的声响。我们便采用“打草惊蛇”的做法让它先飞起来再发现它。一下子抓住它。

就在这大院里,有一口早已干枯了的水井,水井边的石围栏旁长满了齐腰深的荒草,儿时在这无人的大院里玩累了,就会懒洋洋地来到这里,无所事事地拣起几块散落在草丛间的瓦砾投掷下去,有时就会从里面惊出一两只黄色的小田鼠,随即就又来了兴致,追逐着这可爱的小家伙,直到看着它们旋即消失在草丛中。秋天,桃子熟透了,自己还会约上几个小伙伴偷偷地溜进这老宅大院,仰面朝天躺在那一棵棵压断枝头的桃树下的草丛中,个个都张开大嘴巴等着,伸腿用力地踹一下树干,吧嗒吧嗒地就有那熟透了的红红的桃子掉下来,有的会直接掉到嘴里,我们就都懒的手都不动,只管用牙齿轻轻地一咬,那如蜜汁一样的甘霖就会流进嘴里,甜在嘴里,也甜在自己的心里。

打草惊蛇的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汉语成语 日语成语 概念 来源 文化特色

成语结构形式固定、表义生动丰富,是语言在长期频繁使用过程中,以某些典型性为代表约定俗成的产物。中日两国同属亚洲汉字文化圈,语言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成语的概念、来源、文化特色等方面都存在着共性和差异。

一、汉日成语的概念

(一)汉语成语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成语”解释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辞海 语言文字分册》中给“成语”定义为:“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有些可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有些要知道来源才懂,如‘青出于蓝’出于《荀子・劝学》,‘守株待兔’出于《韩非子・五蠹》。”

刘叔新指出,成语的独特之处是在表意方面――表意的双层性。一个固定语,如果有一层字面上(表面上)的意义,同时透过它又有一层隐而不露的意义,而且这隐含着的才是真实的意义,那么就会被大家看做成语。[1]

综合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汉语成语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在形态结构上较为固定,其构成语素不能随意换位,也不能用其他同义语素替换,并且大多为四字结构;在语义上具有整体性和引申性,即成语的意思不是其构成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呈现一个整体的意思,并且成语的真实意义往往隐藏在字面意思背后,是一种比喻义、引申义;另外,对成语的准确理解需要具备相应的汉语“百科知识”,[2]即扎根于中华民族社会文化传统、习俗、历史,来源于汉语使用者的日常生活经验的知识。

(二)日语成语的概念

《学研国大辞典》中提到“成”时,解释如下:“①昔の人によって作られ、きまった形をとって言いわされてきた言。②熟。”(①古人创作的,有固定形式的习惯的语言。②熟语)

《国大辞典》将“成”解释为:“①古人が作り、しばしば用いられてきた句。成句。②熟、合、合成など、二以上がまとまってできたことば。”(①古人创作的,至今常用的短语。②熟语、复合词、合成词等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语)

《新明解国辞典》对日语的“成”解释为:“①故事に基づいて出来たり有名な古人が言い出したりした熟で、のきいた(含みの有る)表として何かというと引用されるもの。②「用句の称。”(①来源于典故或是出自有名的古人口中的熟语,表达一定的意义且常被引用。②“惯用语”的别称)

综合上述辞典的解释,可以看出日语成语的概念比较宽泛,认定标准比较模糊,无论是构成字数,表达意思,还是来源出处,都没有严格的限定。如:以心心(心领神会)、我田引水(自私自利)、家の犬(丧家之犬)、三の礼(三顾茅庐)、蛇足を加える(画蛇添足)、草を打って、蛇をかす(打草惊蛇)等,日语中的成语既可以由四个汉字构成,也可以由汉字与假名构成,一些词组、句子也可以被认定为成语,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日语辞典中“成”一词还有“熟(熟语)、用句(惯用语)”的意思了。

(三)汉日成语概念内涵与形式结构的对比

综合上述定义,日语中的“成”可以理解为汉语的熟语,即汉语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结构形式,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汉语中的“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成语,汉语中的“成语”大体上相当于日语“熟”中的“四字熟”。因此,日语“成”超出了汉语“成语”的范围,包含的内容更多,更广泛。

汉语的成语、惯用语的结构大都是短语形式,而谚语、格言和歇后语大都是句子形式。日语的成语相当于熟语,包含了谚语、惯用语、四字熟语等。其结构包括了短语形式,如:夫の利(渔人之利)、因果(因果报应)、大器成(大器晚成);句子形式,如:志千里に在り(志在千里)、の目を真珠の中に混ぜる(鱼目混珠)、弓の音にも怯える(惊弓之鸟);两字词组形式,如:守株(守株待兔)、杞(杞人忧天)、完璧(完璧归赵)。

汉民族传统文化喜欢偶数,讲究格式上的对仗和音律上的押韵,所以汉语成语的基本结构是四字短语。而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日语成语虽然也讲究对仗工整,但结构形式上的要求却没有汉语严格。这是由于汉日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汉语归属于汉藏语系,是孤立语,没有词尾变化,汉字是象形文字,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每个汉字有独立的表义功能,字与字的结合相对容易;而日语归属于阿尔泰语系,是黏着语,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助动词本身存在词尾变化,同时需要相应的助词粘结不同的成分,添加语义或者发挥某些语法功能。因此,日语在语言的构成上不及汉语方便,很多成语不能像汉语成语那样组成严格工整的四字对仗形式。汉语的成语多为四字,格式工整,而日语成语形式多样,造词方式更加灵活。但是,日语成语定型的结构形式一般不能任意改变,这一点与汉语相同,即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日语成语,结构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构成语素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替换,构成成语的各个语素形成一个整体,成语的语义不是各个语素语义的简单相加,而往往是隐寓在成语中的比喻义或引伸义。

二、汉日成语的来源

成语作为语言中词汇的一部分,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词汇相对于语法,是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新词汇不断产生,旧词汇不断消亡,词的语义也会有所扩大、缩小、转移。然而,成语却相对更加稳定。成语可以反映出一种语言的特点,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影响,而在两国文化交流的早期历史中,中国对日本的影响远远大于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公元3、4世纪汉字传入日本,日本开始以汉字记录本国语言,并在随后的历史中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假名文字,伴随着汉字传入日本,很多汉语成语也大量涌入日语,今天日语中可以看到很多来源于中国故事典故的成语,它们或者直接照搬汉语成语,或者与汉语成语有着共同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即汉日同源成语。[3]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许多“日本式”成语,即日本民族自己在语言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成语,体现日本社会文化特色的汉日不同源成语。

(一)汉日同源成语

中国成语大多可以在古籍中找到出处,其中包括了古代寓言、历史上的真实故事,以及截取古文文句构成四字短语等。如:“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草木皆兵”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

日语成语很大一部分也来自汉语古籍。黄靖对《日本谚语成语辞典》中的成语作了统计,分析指出与汉语同源的日语成语谚语共约549条,其中约50%来自中国的古籍。如“三(韦编三绝)”来源于《史记・孔子世家》;“の争い(鹬蚌相争)”源自《战国策・燕策二》;“上花を添える(锦上添花)”源于王安石的诗“丽唱仍添锦上花”所提炼的“锦上添花”。[4]

另外,汉语和日语中都有一些成语来自西方经典以及佛经,如“火中の栗を拾う”来自伊索寓言的“火中取栗”,“因果”、“一托生”、“性成佛”等均出自佛教典籍。

(二)汉日不同源成语

不同源成语是指日本民族自己创造的成语,能够反映本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和认知理解方式。与汉语不同源的日语成语中,有的来自民间流传的生活习语,如:をむ(打马虎眼)、腐って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出自童话故事的,如:けて悔しき玉手箱(后悔莫及)、恐れ入り谷の鬼子母神(不胜惶恐);源于历史故事的,如:小田原判定(议而不决)、洞が(见风使舵);来源于诗歌的,如:酒屋へ三里豆腐屋へ二里(穷乡僻壤)、孝行のしたい分にはなし(子欲孝而亲不待)。

三、汉日成语体现的不同社会文化特色

汉日同源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古代社会文化特色,日语中存在大量的与汉语同源的成语体现出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向往。而汉日不同源成语存在形式上差异的同时,在内涵上所呈现的不同则更加丰富,包括了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心理认知等的不同。汉语成语体现出中国的大陆农耕文化特色,汉民族发源于内陆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注重根据规律的季节变化生息劳作,固守传统、稳定,重视理性和抽象思维。如:安土重迁、开疆拓土、落叶归根、五谷丰登、归马放牛、瓜熟蒂落等。

日语成语体现出日本的海洋渔猎文化特色,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民族最早以渔猎、采集为生,面对海洋的汹涌多变,日本民族性格具有开放性、冒险性,重视实际利益,有危机意识,善于吸收改造他民族的文化,同时海洋性气候湿润多雨,自然富于变化,植物茂盛,种类繁多,日本人对天气、季节、动植物等的感觉敏感细腻,日本人亲近自然、关心自然的特点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のも信心から(精诚所至)、柳に(逆来顺受)、夏の小袖(不合时宜)、六日の菖蒲(明日黄花)、猿も木から落ち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9.

[2]池上嘉彦,潘钧.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研社,2008:286.

打草惊蛇的故事范文第8篇

写作文运用修辞手法是不错的写作技巧,而写作的修辞手法就是点缀作文的一做方法,让你的作文变得更生动灵活,更有吸引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我心中的英雄优秀学生作文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我心中的英雄优秀学生作文1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英雄,都崇拜他们,在我心中,也有一位英雄。在我儿时,便在我的心中扎根。他能上天入地,七十二变,听到这里,大家是否已经猜出来了呢。没错,他就是孙悟空。

在玉皇大帝的眼里,他是一个泼猴、妖猴。但在人们的眼里,他却是一个英雄,一个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大英雄。为正义、为自由而战。在大闹天宫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不受约束,个性放纵,由于官小,蟠桃会没给他下请帖,他就把天宫搞了个天翻地覆,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英雄。为大众、为正义而作战斗。这一点,我估计每个读过《西游记》的小朋友和大人们都会认同的。从三打白骨精、搭救乌鸡国王、通天河救小童、凤仙群求雨等许多故事里都能体现出这一点。他还是一只尊敬师长的猴子,他的师父唐三藏三番五次地冤枉他,给他念紧箍咒来折磨他,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怨言,一直把师父安全地护送到西天,取得真经。他还不轻言放弃,我钦佩他的一切性格。

从小,我就想,我一定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即使有一些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我也要学到几成。

为此,我便奋发图强,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一开始学滑板时,总是会摔跤,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就想到孙悟空每次遇到挫折时,从不轻言放弃,总是会想各种方法来解决它。我就想,如果我遇到这么点小事就放弃,怎么又能说想要成为他那样的人呢。想到这时,我便开始了我的尝试之旅……

等我能够做到不摔跤的时候,我就找到一个会玩的人来教我,在她耐心的指导下,循序渐进,练习了好久。终于学会了。学会后,就多加的练习,并逐渐的掌握,慢慢的就熟练了。这时,我在心中说道“谢谢你,孙悟空”。我的脑海中似乎又浮现出孙悟空的`模样,他似乎在对我笑……

我喜欢他,也崇拜他。孙悟空让我学会了,遇到挫折时不能轻言放弃,要不断的去解决,他让我从一个轻言放弃的女孩蜕变为一的个永不放弃的人;让我从一个没有耐心的人变为一个极具耐心的人;让我从一个……现在我已经成长了许多,但在我心中,唯一不变就是孙悟空,他仍是我心中的英雄!

当岁月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花儿一次又一次的凋谢,当你感慨单调的生活时,不妨让我们走向那些英雄们,去感受他们的悲伤,他们的欢乐,从而给自己描绘一个奋斗的目标和美好的未来。

2021我心中的英雄优秀学生作文2每个人对英雄的理解不一样,心中的英雄也不尽相同。在我的心目中也有一个英雄。

在今年暑假的时候,妈妈把我送回到姥姥家。因为我从小在茅坪长大,所以对姥姥家不是很熟悉,在姥姥家我只认识一个比我大一岁的表哥。我们大家都叫他小马。

小马是一个很胆小的男孩。他很贪吃,每次都会和我抢零食,但是我知道他很怕蟑螂,只要他和我抢零食,我就喊蟑螂来了,他准会拔腿就跑。只要一想到一个一米六几的男孩子会怕蟑螂,我就觉得好笑,认为他太没用了。

可是一次突发事件却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那是在一个晴朗的上午,小马带着我到小溪里去捉鱼儿。要到小溪里就要经过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因为那时正值盛夏,像这种小路里常常会有蛇出现,胆小的小马竟然躲在我的后面,要我来保护他。虽然我是女生,很胆小,但是比起小马的胆子来,我倒是个挺大胆的人。无奈我只好走在他的前面,心里满是抱怨:明明是你带我去捉鱼儿,却要我走早前面,你比我大一岁又比我高十几公分,还这么胆小,你还是不是个男子汉啊?不满的我拿着手里的木棍到处乱打,发泄心中的怨气。

突然在离我有两三米的一处草丛里,“嗖”的一声蹿出了一条黑色的长蛇。不知情的我仍旧拿着木棍到处乱打。忽一转身的我看到小马的额头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不停地吞咽口水,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害怕,但那种害怕在一瞬间又消失了,剩下的只有坚定的目光。正想问他怎么了,只见他一把把我拉住,拖到他的身后,并从我手中夺下木棍。被夺下木棍的我一下子火冒三丈,一把揪住小马的衣服,冲他大声的喊着:“你到底是想怎样啊?你难道……‘’话还没说完,我就看见了前面的那条长蛇,只见那条长蛇弓起了身子,吐着信子,用恶狠狠的目光瞪着我们两个。我被那条蛇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怔怔的望着那条蛇。这时小马轻轻的推了推我,安慰着我说:”别怕,我想可能是因为你刚才拿着木棍到处乱打,打草惊蛇了。现在只要我们不去攻击他,他是不会伤害我们的。再说,还有我呢,我会保护你的“。怔住的我一下子回过神来,紧紧地拽住小马的衣角,双腿在不停的颤抖。”现在听我的,你慢慢的往回走,我们不去溪里捉鱼了。你先走,我在后面来。“小马镇静的说道,见他这么沉着,我也慢慢恢复了平静,听他的话,慢慢的往后退,就这样我们一前一后的退出了这条小路,成功的避开了这次危险。

事后我才知道,其实当时小马也很害怕,但是想到还有我这个妹妹,他便努力克服了内心的恐惧,鼓起勇气走到我的前面,来保护我。仔细想想也知道,一个连蟑螂都怕的人能不怕蛇么?

我想说,小马虽然你很胆小,但你是我心中的英雄!

2021我心中的英雄优秀学生作文3历史是一部长卷,再怎么博大精深,也终究要翻过去的。然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汰尽英雄。“历史上英雄屈指数来,实在不胜枚举。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金戈铁马,驰骋边疆,或运筹帷幄,旗开得胜——这些无不在漫长的历史长卷上描绘出一笔笔英雄本色!

然而,有一位英雄定格我心中,他便是公瑾周瑜。

其实,周瑜大家并不陌生,赤壁一战,足见公瑾不愧为一代英雄。东坡有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我追随这惊天动地的气概,走进三国去领略这位风流豪杰。

江南初定,曹孟德便率领百万虎狼之兵,乘大破荆襄之势,挥师南下,直冲东吴,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将领们各执已见,孺将周瑜自告奋勇,挺身而出,慷慨陈词:”国耻家仇系千钧一毫发,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宁死而不做曲膝之臣。“愿亲自统率水陆大军以抗曹敌——这是何等觉沉着镇定与有勇有谋。

决战在即,大将程普倚老卖老,对周郎此等”黄毛小儿“不屑以顾。假装告病在床,欲给公瑾以下马威。身为大都督的周瑜却毫不计较,亲自登门拜访,以自已的诚意赢得:”老臣心“。随后周瑜又召集群英聚会。巧借曹操之刀铲除心患蔡瑁、张允。又棒打黄盖演出苦肉计。对于蔡中、蔡和两个曹兵心腹卧底,沉着不慌,暗中与之周旋,使二人如”笼中之鸟“——这又是何等的任人为贤和机智过人。

东风南下,千军万马雄心万丈,浩浩荡荡齐到江南。灰甲寒光辉映,兵戈相拔,公瑾银甲素袍,健步登上点将高台,尚方宝剑在腰,手拿杏黄令旗调兵遣将,誓踏曹营。倾刻间,火光四起,曹军哭天喊地,更笑曹操一败涂地。抢来劣马,狼狈而逃。而此时,周郎则已是立于冽冽风中,笑看风云——这又是何等的豪迈和挥洒自如。

”爱江山更爱美人“。周瑜的事业尚且光辉灿烂,爱情更是甜蜜有加。脑海里不由浮出这样一幅画面:”明月千里,花胶月下,周郎与小乔相携散步于花园之中,才子佳人,同扶摇琴,夫妻共奏《汉宫秋月》“。乐声如行云流水缓缓流淌。这是何等等浪漫温情。

杜牧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觉得宝钗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来形容更为恰当。但是”人生自古谁无死。“对于周瑜的英年早逝,我深表痛惜。还是孔明说的好:”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便无知音。“——一颗崛起的星就这样过早的陨落!

古人青梅煮酒论英雄,今日,我来于台前,抒发劣见,颂出对周瑜千年的`祭奠!

2021我心中的英雄优秀学生作文4“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是《老人与海》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句话。我想,在这个社会中,一个人若可以做到这句话,他就是英雄。

文中的圣地亚哥老人在84天出海没有捕获一条鱼,别人嘲笑他,把他当作不折不扣的失败者,甚至于他的船帆看起来也是一面永远标志着失败的旗帜。但他没有退缩,仅凭着一个渔民对职业的自豪感和一个老人对生活及困难的不屈服,他冒险来到了墨西哥湾流,并钓住了一条大马哈鱼。

白天又黑夜,黑夜又白天,难以想象一个老人在茫茫大海上与一条大鱼斗争了几天几夜,凭着他不屈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老人捕获了大鱼。可美味的大鱼引来了一群鲨鱼。但他在这海洋的统治者面前,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他甚至杀死了一只鲨鱼!如作家张爱玲所说,这种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虽然老人最终只带回了一具鱼的骨架,但他伟大的精神力量,向大自然昭示着:这就是英雄!

宋代刘过曾说过:“人定兮胜天”。老人让我想到《亮剑》中的一个情节,遭到围困的骑兵连,面对日本一个强大的骑兵纵队,没有投降,没有逃跑,而是义无反顾地面对强大的敌人。虽然最后都牺牲了,却赢得了对手的尊重。真正的英雄就是在一切强大势力面前保持自己的尊严,顽强而永不妥协,哪怕明知是死,也要冲上去,不屈不挠地斗争!我们八年抗战,三年内战,不就是这么过来的吗?

在那个年代,我们中国涌现出了千千万万的这样的英雄,然而现在,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人,社会要进步,这种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保障和动力,这种精神,也是一个人生存的力量。

我难以按捺心中的激动之情,我只想说,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就应该有这种永不言败的自信,有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顽强精神,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英雄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我心中的英雄优秀学生作文5全国妇联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谁是你心中的英雄”,结果显示,父母排位第二,这个位次十分靠前,而在去年同样的调查中,父母根本就不在前十名之列,由此可见,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提高了,父母是孩子心中伟大的人,反映出当代年青人感恩知报之心大大增强了。

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给孩子创设更好的成才环境,不惜三次搬家,谁能说圣贤身上没有母亲的影子,谁能说父母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伟大的母爱创造了伟大的人物,难道我们不能称这样的父母是英雄吗?

近年来,一个感人泪下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一家三口到某风景区乘着缆车登山游览,不料缆绳突然断裂,缆车向着深深的

谷底坠落,在这生死紧急关头,父母毅然决然将孩子举起,孩子得救了,而他的父母却因猛烈的撞击而永远离开了人世。在缆车急速坠落的短短几十秒内,父母想了些什么?也许他们什么都来不及想,他们的任何行为都来自他们内心根深蒂固的东西,那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这样的爱难道不值得我们讴歌吗,这样的父母在孩子眼中不是真正的英雄吗?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去年在宁夏某地,一位父亲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外出时,不幸被一股百年不遇的特大龙卷风裹挟到离地二三十米的高空,父亲忍着剧痛死死抱着两个孩子不松手,一直坚持到离地较近时才把两个孩子扔到高大的草垛上,孩子得救了。事后人们惊讶地问:你哪来的那么大的力量竟然抗拒了龙卷风的撕扯?这也许用不着找出答案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世上任何力量也挡不住的。

我们要反躬自问:我们对父母了解多少?我们对父母的爱理解多少?我们自己的反哺之心增强了多少?我们的感念之情加深了多少?值得庆幸的是,两次社会调查结果的变化,显示了孩子的成熟,反映了感恩理念的提升。

“百善孝为先”,我们要感念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爱。如果我们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祖国爱人民?什么是英雄?也许他能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也许他只是一个默默奉献的凡人,只要他有一种伟大的爱,能无私地奉献,能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敬仰,那就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