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描写秋雨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课文分析
《秋天的雨》旨在让学生学会对于秋天的雨的描绘,同时拓展出去,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一种景物,提升自己作文的水平,每一种角度的切入,怎样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去渲染,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通过小动物的动作等,来反应秋天的雨的特点。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会读和会写课后的生字和生词,进行准确的读出和组词。学会通过各种角度去描绘一种景物,进行情感的融入。更加熟练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文章的提升。
2、能力目标。从各个角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一种景物的分析和运用,学会仿写;有层次的去写一种景物的各个角度,去分析每种景物的内在内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感悟景物中的内在美,体会其中的内涵。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一种景物的美,然后进行描绘。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播放“秋雨”的声音,带有秋风的声音,“哗啦啦”的雨声将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当中去,在这种情境当中去体会秋雨的声音。
教师让大家描绘一下秋雨的印象,从“颜色、声音”等各个角度去分析和发现,每个学生提出一句或者两句,进行比较和交流,这样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关于秋雨的诗句,进行比赛,看一看谁说出的关于秋雨的诗句多,谁说的最美,谁说的最好。(设计意图:渲染下雨的氛围,带入一种如诗似画的境界中)
1、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扫清字词障碍。(1)让学生自己,或者同桌,或者小组内进行朗读课文,扫清文章中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自己通过商量交流,通过查字典,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做到会认会写会分析。“扇、菠、萝、邮、爽、柿、紧、杨”,让学生自行解决。(2)教师通过出示PPT文稿,将生字加上拼音和去掉拼音,进行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开火车读,自由度和协商读,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出现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分析。开展多元化的识字方式交流。(3)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抢读,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每个苹果上一个字,读对了的同学,摘得一个苹果,然后奖励给他一个小星星。(4)教师点名读字,开火车读字,然后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分析,教师随机挑出几个字让学生朗读,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设计意图:将识字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展开识字,进行巩固)
2、二读课文,熟悉文意,分析课文段落。(1)二读课文,要知道文章里对于秋雨描写的角度,“声音、颜色、气味、形状”等,都是我们可以融入的角度,每个角度又通过可以感知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达到一种渲染情感的目的。(2)“秋天的与,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有注意,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体会这一段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谈感受,“清凉、温柔”关键词,说明雨水的一丝丝温凉,然后提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让学生进行特点分析,“秋天――钥匙,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整个秋天的风貌展现了出来。(3)对于秋雨描写角度的分析是本课重点。颜色: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银杏树――黄色,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枫叶――红色,像邮票,飘啊飘啊;田野――金黄色,像海洋;果树――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苹果、橘子――香甜的气味。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要来了。小动物们在做什么: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抓紧挖洞;松柏穿上厚厚的衣服。对于秋雨的总结:丰收的歌,欢乐的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供写作素材,大自然中的景物,进行仿照课文段的仿写,也从颜色、气味、声音入手,写一段关于某种景物的内涵和魅力;教师先读一段描写文字范例,学生根据范例和音视频写出自己的感受;完稿后组内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二次修改,老师点评若干;优秀作品展示和学生奖励。(4)学生小组合作勾画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且尝试讲解本体和喻体,讲解拟人句两者的相似点。然后进行两种修辞手法的仿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和分析。(设计意图: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描绘一种景物,融入修辞进行勾画,试着写一段话,多角度多层次的描绘)。
3、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对于秋雨的喜爱。教师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对于秋雨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点,颜色?声音?气味?小动物?丰收?选择其中1-2项,进行评说,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每个小组排出一名代表,进行课文的分析和评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一种秋雨的美,这种秋雨的美丽,我们往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达。
学会用自己的情感去描绘一种事物,教师列出“春天的花朵、夏天的炎热、秋天的月亮、冬天的雪花”等几种方式,然后让学生试试描述其中的景物,从各个角度切入,进行有效的描述。(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4、综合性学习的拓展。(1)要求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词句,各自摘抄10-20条,然后放在一起展览比较;(2)用自己的画笔画下秋天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3)用自己的笔写下秋天风景的模样,进行文字的表达和交流;(4)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去一次秋游,记录下沿途的风光和秋游的景色和心情。
5、作业的相互展示和交流。将自己所选择的作业,放在一起进行观赏,互相取长补短,找出最优秀的作业,进行奖励和表扬,然后进行二次作业的修改,提升作业展示的水平。(设计意图:提升交流,互相学习,多元化促进文章理解)
6、板书设计的关键词。颜色:秋天的雨,银杏树、枫叶;田野;果树,,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气味:梨;菠萝;苹果、橘子。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小动物们。对于秋雨的总结:丰收的歌,欢乐的歌。
杨 阳
雨是世上最纯洁的事物,她是天使的琉璃泪洒落在人间,聚集,聚焦,向着远方,流淌,流淌……
朦胧淡雅的春雨
春天的雨细腻而悠扬,像是守候在江南一方的柔弱女子,手执雨伞淋漓于雨中,那份久违了的感觉又从这绵绵细雨中故土重逢。春天的雨,给整个世界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种景物的朦胧跃然眼前,仿佛眼前便是春雨中的江南,令人心驰神往却又始终捉摸不透,觉得可爱又可恨。她呼唤着希望的到来,滋润了世间万物……
伴随着她悠扬动人的“沙沙”声,我的心也随之飘荡……
激情澎湃的夏雨
夏天的雨粗犷豪放,丝毫不像春雨的悠柔绵长,他尽情地放纵自己的情感,喜时彩虹挂出,怒时天空作吼,似乎他就是主宰世界的神,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命令着一切。我热爱夏雨,不仅因为他的气势磅礴,更因为他从骨子里散发出的那一种对情感的自由放纵。他更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以自己独特的行为来释放感情。那种单纯的喜怒哀乐,伴着他铿锵有力的雨声,敲开了我的心扉,驻足于我的心房……
萧瑟凄冷的秋雨
秋天本身就是伤感的杰作,因此在文人眼里,秋雨自然便成了离别之苦,化作一觞凄凉之酒,冷了孤心,伤了灵魂。“莫听穿林打叶声”,秋雨似乎就是如此残酷,拍打着伤痕累累的残叶,直至凋落。秋雨到来的日子,人世间也苍凉了许多。那种悲寂的静在风中酝酿,最终化作一首首诗,留传千古,是谁如泣如诉地哭?
浸染在秋雨中,用心体会着词人的境界,仿佛化作秋雨,一同落入雨声之中……
[升格示范]
雨是世上最纯洁的精灵,雨是天使琉璃般的爱。她将博大的爱从天空洒落,聚焦,流淌,一直流进我的心里,让我喜欢……
春雨滋润心灵
春天的雨细腻而温柔,像是守候在江南一冬的柔弱女子。当春天来临时,那久违的绵绵细雨便从空中飘飘洒洒,降临人间。春天的雨,给整个世界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捉摸不透又令人心驰神往。她悄声唤醒沉睡的冬,拂绿了世间的万物,满怀欣喜地呼唤希望的到来……
春雨也唤醒了我沉睡的心。伴随着她悠扬动人的“沙沙”声,我看到了那久违的绿、含苞欲放的红,我的心也随之飘荡……
我爱你。希望的春雨!
夏雨伴我成长
夏天的雨粗犷豪放,喜时彩虹挂出,怒时天空作吼,荡涤世间污垢,洗尽人间暑气……你瞧,雨后,花草换上一身鲜艳的新衣裳,树丛里的蝉又肆意鸣叫起来。推开窗,一阵清新的荷香夹杂着阵阵凉意扑面而来。
夏雨气势磅礴,骨子里都透着自由奔放。它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以独特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爱憎。那单纯的喜怒哀乐,那铿锵有力的啪嗒声。猛然敲击着我的心扉……
我爱你,奔放的夏雨!
秋雨催我成熟
秋天本身就是伤感的杰作。“莫听穿林打叶声”,秋雨似乎就是如此残酷,在文人眼里,秋雨自然成了离别之苦,化作一觞凄凉之酒。在我的眼里,秋雨一样的可爱。它赶走了暑气,带来了满世界的清凉;它催熟了高粱,染红了枫叶,压弯了稻穗……
没有秋雨,就没有新陈代谢,就没有世间万物的更替,也就没有了欣欣向荣的世界。
我同样爱你,多情有味的秋雨。
[升格总结]
扣题对考场作文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准确扣题呢?
1 前后镶嵌,标题扣题。这是最实在、最醒目的扣题方法。如,《倾听花开的声音》,紧扣话题“倾听”;《位置断想》,紧扣“位置”。
2 开门见山,直接扣题。即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直接点题,下文围绕主旨展开。
3 铺陈排比,渲染扣题。即运用铺排造势,将题旨淋漓尽致地渲染,给人以扣题严密的强烈感受。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综合习作法”是针对先前盛行的“作前指导法”与当前兴起的“作后讲评法”而提出的。在写作教学中,“综合习作法”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减少了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园地三的习作“写一幅秋天的图画”时,采用“综合习作法”指导了如下教学活动:
首先是语言素材的积累。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秋天缤纷的色彩、美妙的声音的优美词语,如:秋高气爽、秋风习习、天高云淡、秋雨绵绵、秋菊傲霜、春华秋实、硕果累累……还有描写秋天景物的优美句段,如“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这些优美词句进行品析。体会这些颇具“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式、段式,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这些描写秋天景物的语言材料。接着是走进大自然进行实地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画下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习作素材。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习作前的说话,先说自己在画面上画了什么,再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画面来画,要求“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尽量说得生动些”。然后让学生评一评说得怎样,可以从哪些地方进行改进。同一观察小组的同学还可以相互比较:在同一观察地点,他画了什么,我画的是什么,别人又画了什么,在同一地点有哪些可以入画?说画的过程实际就成了习作材料的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过程。
再就是用“秋天的_______”这样的题目写作文,把自己刚才在说画、评画、比较画及实地观察中积累下来的素材,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句式、段式结构写下来。注意写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文章读给同学们听,听完后大家找一找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并加以改正。品一品写得新奇、生动、有趣的词语和句子,找一找需要改进的地方。改完后,教师把每个同学的习作张贴在“新苗”作文栏中,让大家欣赏。(作者单位:江西省余江县平定中心小学)
根据要求作文。
题目:我与_______的亲密接触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
③文体自定;
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
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写作导引】
今年的文题非常贴近生活,一个“我”字,提示考生要我手心,“亲密接触”则暗示考生选择的写作素材应该是自己最熟悉、最动情、最想倾诉的生活。要写好今年的中考作文,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准确解词,突出重点。今年中考作文的文眼就是“亲密接触”,所谓“亲密”,就是“(感情、关系等)亲近密切”,所谓“接触”实际上是指“接近并交往”。所以,考生的文章必须着力表现和凸显“亲近密切地接近并交往”这个中心,才能写出文题相符、主题突出的作文。
2.巧妙拓思,彰显个性。对于这个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拓宽思路。一是在人称上巧转换。“我”可以是考生自己,也可以是千年前的古人、名著中人物的化身,还可以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二是在空缺处巧补题。按照习惯性思维,考生一般会从自己的生活圈子,即父母、老师、同学等人物中挑选一个补题,这就容易造成内容的雷同,但如果我们用发散性思维考虑,用“手机”“电脑”补题,和它们这些高科技产品来个亲密接触也未尝不可;用“唐诗”“宋词”补题,和这些灿烂文化来个亲密接触更凸显你的文学才情;用“蒲公英”“含羞草”补题,和这些大自然的草木来个亲密接触更能凸显万物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
【佳作示例一】
我与蝴蝶的亲密接触
河北一考生
曾经,满怀期待与抱负,满怀梦想与追求,自信地走进校园。而如今,心中只有伤痕累累,只有孤独的滋味。我不知自己还能否与曾经的自信亲密接触。
凉凉的街道,凉凉的秋雨,一如我凉凉的心情。
有好多词能形容我孤独寂寞的滋味,却没有一行字能形容我的心如死灰。只有我一个人,像失去了魂魄的幽灵,在凄风凉雨中游荡。
生活就如眼前的雨帘,一幕幕从我眼前闪过。自从上了初三,操场上没有了疯玩篮球的我,宿舍里没有了爱睡懒觉的我,教室里却多了一个埋头读书的身影。但我的付出却一次次被无情否定,心中的火花被冰冷的现实一次次浇灭,我想自信起来,却没有了往日的勇气……
忽然,一只蝴蝶从我眼前飞过,吸引了我的视线。它瘦弱的身上,翕动着一双孱弱的翅膀,它趔趔趄趄地在雨中飞行,像一架快要坠向地面却又想极力拉起的飞机。无情的雨点一滴滴从空中打下,砸在它薄纱般的翅膀上。终于,它一头栽在道边的草地上,任凭雨水的冲刷。
蓦然之间,我的心像被什么触动了一下,快步走上前去,仔细观察。它好像是一只幼蝶,全身浅蓝,多像天空的颜色,它一定有着在蓝天下翩跹起舞的梦,不然它怎么还在做着徒劳的挣扎?
这天儿,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一会儿,太阳从云头钻了出来,将强烈的阳光投射在万物之上。那只受伤的蝴蝶,在草丛中拼命地抖动着翅膀,开始动作还很缓慢,但随着翅膀上水迹的减少,它扇动翅膀的频率越来越快。终于,它又开始了飞翔。在阳光的照耀下,它就像在天空中飞行的一朵花。
我满怀敬意地望着蝴蝶远去的背影,眼中贮满了泪水。隐隐地,那个曾经的信念又涌上心头。是啊,云朵也是一种风景,眼泪也是一种品尝,我们的努力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掌声。风吹过,花朵依然在;浪埋过,岩石依然在;失败了,梦想还应在,在失败中寻找真理,在苦难中造就自己,不亦快哉!
哦,与蝴蝶的这次亲密接触,让我的世界风雨不再;与蝴蝶的这次亲密接触,让我的心中激情澎湃。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会像那只蝴蝶一样,不离不弃地飞向属于自己的蓝天。
【评点】
情景交融,物我相映。考生很注重环境的设置。我的出场,是在“凉凉的街道,凉凉的秋雨”之中,这样的环境很自然地衬托出我“凉凉的心情”。到了后文,阳光的出现,也暗示了故事情节的转变,蝴蝶重新飞上了蓝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此外,文中的蝴蝶就是“我”的化身,二者经历相同,遭遇相似,考生以蝴蝶的举动来推动我的变化,达到了物我相映成趣的效果。
描写细致,重点突出。本文在描写上很见功力,尤其是考生能找准文章重点,对其进行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的刻画。如本文蝴蝶的出现,显然是文中的重中之重,是诠释文题“我与蝴蝶的亲密接触”的关键之笔,所以考生就从形开始描写,直至最后完成其“神”的塑造,从而将文旨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佳作示例二】
我与对联的亲密接触
河北一考生
我与对联的“亲密”接触,始于小学五年级。父亲见我的课余作业不多,于是甩给我一本关于对联的书——《声律启蒙》。
还记得老爸苦口婆心地说:“这是国学经典著作之一,古代状元的启蒙教材,背会了它就能学会对联作诗。”之后他硬邦邦地丢下一句:“每天背一段!”老爸不容商量的口气,让我恨死了那个叫“车万育”的作者。
背诵《声律启蒙》,从此成了雷打不动的家庭作业。每天写完作业后,我都要像老和尚念经一般诵读:“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时光在这一刻似乎停滞了下来,不肯向前,好像要考验我的耐力一样。我只好硬着头皮坚持,坚持,再坚持。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我居然能将整本书流利地背诵下来。
可老爸却不屑一顾地说:“光会背算什么本事?能对上来才真正能耐。”说着,他向我扔出一句:“松间照明月”。我知道他是将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句子调换了词序,于是也张口接道:“石上流清泉。”
“好小子,还真敢接招,我再添个词你试试!”爸爸故意激我。
“这算什么,你有来言,我就有去语!”我拍着胸脯说道。
“松间照昊昊明月”老爸在句中加了个叠音词。
“小菜一碟!我对‘石上流潺潺清泉’。”我不假思索地说。
“嗯,不错!为了表示鼓励,老爸今天带你去麦可香大餐一顿!”老爸看来很高兴,竟破天荒地豪爽起来。从此我们父子俩便经常你一言我一语地出对、对对。
到了初中,诗文题目成了我们父子俩对对联的内容。他说“望岳”,我对“饮酒”;他说“梦江南”,我对“泊秦淮”;他说“过零丁洋”,我对“登飞来峰”……老爸看难不住我,常加大难度:“杜子美望岳。”“陶渊明饮酒”我不甘示弱,脱口而出。
但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老爸请我和老妈下饭店的那次。饭菜齐备后,老爸指着桌上的鸭头说:“丫头吃鸭头,鸭头酥,丫头乐。”我一听,知道老爸又在测验我对对联的功力,于是向服务员喊道:“上饺子!”老爸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于是笑着对道:“骄子吃饺子,饺子香,骄子美。”老妈在一旁笑着嗔怪道:“你看,现在你们俩连吃饭都离不开对联了!”
是啊,对对联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它增长了我的知识,愉悦了我的生活,一天不跟它亲密接触,还真有点不适应呢!
【评点】
朱自清先生的《春》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作为通过对季节描写来传递情感的作品,它们类似的结构及抒发出的迥异的情感值得我们玩味揣摩。
我们先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来分析它的结构。
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作者先用“盼望着,盼望着……”奠定了自己的感情基调,渲染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接着又对春天的各种景物进行细致的临摹;最后通过对春天的赞美来表现自己的喜爱之情。全文形成了“盼春-画春-赞春”这样三段式的结构。
而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开头用“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也是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也是对秋进行细致描绘;最后表达自己对秋的眷恋之情。形成了“向往秋天-描绘秋天-眷恋秋天”三段式的结构。
对比如下:
盼春-画春-赞春
向往秋天-描绘秋天-眷恋秋天
在写法上,两位散文大师为了更好地抒怀,在对季节的临摹中都选用了最具季节特征的景物。如在《春》中,朱自清先生具体描绘了5种最能体现春意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天人们的活动,分别形成了五幅优美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也具体临摹了最具秋天特征的五幅图画:早晨所见画、槐花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图、果树奇景图。
对比如下: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早晨所见画-槐花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图-果树奇景图。
《春》和《故都的秋》在结构和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文中抒发的情感却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这也许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有关。
古人早抒发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哀叹与惆怅。作为文人的朱自清和郁达夫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古人的文化熏陶。因此在《春》中用“盼望着,盼望着……”为开头,这就决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希望、明快而喜悦的。朱自清先生在行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暖色调的词,如:“朗润、红、粉、繁花嫩叶、呼朋引伴、热闹……”这些词语的运用,给人以热烈和欢愉的感受,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而在《故都的秋》中却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开头,奠定的基调是深沉、悲凉和寂寥的。在行文中使用的词也都是冷色调的,如:“一椽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清闲、落寞、衰弱……”这些词的运用足以让读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显然,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返回生活现场的意识,因而也便难以将生活中最触动人的一面以语言的形式传达出来。针对这点,笔者尝试在课文分析与作为训练讲评中渗透蒙太奇的方法,以帮助学生重返“现场”。
一、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文montae的译音,原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安装。影视理论家将其引申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录的素材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精心排列,构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其中最基本的意义是画面的组合。而广义的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巾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从狭义的蒙太奇定义来看,它强调的是对声像效果的加工和处理,因而不妨将其移用到对语言文字的表达与理解上――引导学生寻找“摄像头”的方向。我们在看电影或电视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一种错觉;以为屏幕上呈现的就是生活的原貌但是如果留意拍摄的花絮,就不难发现原来幕后有人在“说话”一一有人在以他,她的视角。将故事或者场景呈现给观众。换句话说,观众接受的角度正是摄影师观察事物的路径。
二、把握动态“镜头”
学生对非议论性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的感知,往往会显得“找不着北”;对景物的描写往往容易陷入“大而化之”之中――无法确立写景的落脚点,就像摄影师拿着摄像机随处转,而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游踪”;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即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只有记叙意识。而缺乏描写意识――就像是摄影师一直坐在直升机上以长远镜头俯视地面,视角没有移动,“镜头”没有伸缩,于是便只能持续地看到一只只“小蚂蚁”来来去去地移动。
因而,引导学生把握动态“镜头”的方位,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例如,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八课)一文中,景物描写表现得很精彩,但若从文字上来感受,学生往往很难体会其中的奥妙。此时,可引导学生不妨想象自己架着摄影机与王维一同跨过玄霸,夜登华子冈:涉入漆黑的山中,我们自然会本能地将摄影机对准唯一的光源一一空中的“清月”,看到月光映照下若隐若现的城郭的轮廓,我们会继续顺势将目光由上而下地移至城边的辋水,此时会看到水面泛起的涟漪与月光一起上上下下。然后,摄影师身处寒山之中,举目远眺――如此可以放一个长远镜头,看到远处的灯火在林外忽明忽暗地闪烁。以上这些是观察主体对景物在视觉上的接受。然而,“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于是作者还要从声响的角度对当时的场景进行描写:在这样一个寒冷而寂静的夜晚,深巷之中不时地传来几声如豹的犬吠声;而村落里晚上杵臼捣谷的声音又与稀疏的钟声相间。尽管这一段景物描写中看不出明显的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写作顺序,但是当我们循着“镜头”的方向参与到其中的时候,我们便不难发现写作思路依旧是很清晰的,而且也十分符合我们观察的生活体验。
可见,适度地把握“镜头”移动的方向与路径,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或是写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寻找重返“现场”的感觉。
三、捕捉“特写”镜头
笔者也尝试从这个角度的讲解来引导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体会如何捕捉“特写”镜头(即掌握描写的手法)。那么,究竟什么才可以作为“特写”的材料呢?答案无疑是最有触动性,最具感染力的细节,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口按理说,与父亲相处了那么多年,父亲为“我”付出的很多很多,但是人往往容易“习以为常”,于是唯独那次看到父亲转身跨过月台。蹒跚地去买桔子一事,成为了掀起“我”情感波澜的一个“触源”。换句话说,正是对父亲背影的这个细节性捕捉,才唤醒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情感共鸣。
仍旧以“幸福”这一话题的作文训练为例,一个学生就能够尝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捕捉“特写”、抓住细节来展开行文。例文如下:
寒风中的回眼
寒风还是无情地刮着。我还是呆呆地站在台阶上。眼前父亲瘦弱的身影慢慢步入漆黑的夜幕。眼不断地回望着,那畏缩的眼光似乎告诉着我什么。但这早已在寒冷的夜空沉淀了。他迅速抹掉眼角的泪走入这夜幕。
这是一个下着蒙蒙细雨,寒风呼啸的夜晚,就是这个夜晚惊天泣鬼。
夜幕开始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扯,顷刻间寒冷、黑暗、寂寞肆无忌惮地噌咬着我!我实在是太想家了,家虽四堵环壁,破砖烂瓦,时代的桌椅,但也足以使我热血沸腾。一贯以风度为重。潇洒为由穿着薄衫的我竟会在这秋风中折腰。歌者当风!
曾几次冒出回家取衣服的想法。但我拼命遏制这个危险的念头。归路远而崎岖不堪而且常有盗匪出没,大多数人在夜晚不敢独自行走!
我只好寂寞地走在冰冷的课室中,心忐忑不安,焦急地等待着。秒针发出的“嘀嘀”声像千斤大锤猛撞在心坎上……我愈冷了。
忽然“嘎吱”一声,教室大门伴随着一个踉跄的身影打开了,一个颊熟识的眼光开始敏锐做雷达式扫描。是父亲,站在门口直打颤!胸前的包裹暴露了他此行的目的。我硬着头皮直冲出去。
外面一片恐怖,昏得发黄的灯光、漆黑得令人发指的夜空、飘飘扬扬的秋雨构成了三大主角。
昏黄的灯光下,父亲冻得手脚麻木了,身体不断在晃。斑斑银发挂满了丝丝秋雨在冷酷的秋风中摇曳。苍白无血的脸。肿红的双手沾满了泥巴……父亲颤动那破裂的嘴唇。手颤颤向我递过沉重的衣服,两只湿润润的老眼注视着我。氛围就是这样沉默。他转过身,缓缓走进这风雨飘摇的夜幕,他不时回望、回望,不为人知地抹掉眼角的泪,走进了夜幕。
我望着父亲消逝的身影,内心不断受到拷问:一个爱着并乐于为儿子奉献的父亲不顾长途跋涉之苦,寒风之毒,摸黑而来,
摔倒了又站起来地给儿子送衣服。而作为儿子的我却在此时沉默,望着父亲的身影而只是悔恨自己。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何其愚蠢!一个感受到幸福而无言感激的人何等丧良心!
幸福,就是寒风中不时回望的眼光。
在这篇习作中,作者没有流于空泛的就题议题,而能够抓住父亲的面容、身影进行细致的刻画i尽管父亲常常以一种静默的方式为我付出,但是做儿子的并不容易察觉,或者说是并不善于察觉,但那一次,当做儿子的也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来静默地观察着父亲时。父亲“那破裂的嘴唇,手颤颤向我递过沉重的衣服,两只湿润润的老眼”,这个短暂的细节“特写”就足以唤醒“我”心中潜藏的幸福感――“幸福,就是寒风中不时回望的眼光”。与此同时,“特写”的持续放大也舒缓了叙述的节奏。从而使行文显得从容有度。而尽管“幸福”一词只在文章中只出现过一次,但却尽得风流。
四、适当剪辑、拼接
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会有这么一种强烈的写作意识希望读者相信自己所写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这自然是可取的,因为“讲究真情实感”、“以情动人”是大家从小接受的好作文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当这种愿望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时,情况往往不在我们最初的预想之中:学生生怕读者不相信自己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以至于对前因后果无疑取舍地全班放人作文之中――丛出门的具体时刻到乘坐的公交车线路,从经过的商店到购物的品牌,从父亲母亲到三姑六婆,无一不堆砌人文中。
一、创设矛盾问题情境,开启思维闸门
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研究者和开发者。教师的任务就是为他们创设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这种探究和求知的欲望,引领他们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三个“1”,提问:“这三个”1“相等吗?”得到肯定后师用等号连接三个“1”。接着,教师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两个0成100,提问:“现在这三个数相等吗?你们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这一提问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积极思维之后,得出分别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并引导学生把它们都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即:0.1米、0.10米、0.100米,通过比较改写后的实际长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得出0.1米=0.10米=0.100米,引导学生先从左至右,再从右至左观察比较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学生不难从中体会“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如此初步感知后再问学生:“学了小数的性质后,除了刚才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使1、10、100相等吗?”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等”――“不相等”――“相等”的变化过程中,始终参与认知活动,尝到了思维成功的乐趣,在对新知的挖掘中体验到一种类似研究者的成就感,这样的数学课堂能不吸引孩子们吗?
二、创设猜想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有位教师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
生: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
生:商不变,那么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
生:商怎么会不变呢?怎样使商不变呢?
教师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筛选出以下三个与本课有直接关系的问题。
1、 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不变?
2、 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
3、 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
师: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是呀,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变呢?谁想来大胆猜想一下?(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猜想板书)
生: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加上一个数,商可能不变。
生: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加上一个一样的数,商可能不变。
生:或许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减去一个一样的数,商会不变。
生:我猜想有两种可能,那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去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可能不变。
师:同学们猜想了在这四种情况下商可能不变。这只是一种猜想,是否成立呢?我们该怎么办?
生:举个例子验证呗!比如:100÷25=4。
师:举例是验证猜想的好办法。下面就请各小组合作,分别举例来验证这四种猜想,看看在什么条件下商是不变的。
该教学中教师创设了猜想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了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饶有情趣,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正象波利亚所说的:“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联系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
总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的学生,精心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设置思维障碍,使儿童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在不断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也就是说,融入贴近生活的、有趣味的、探究的、开放的问题情境的数学课堂将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牢牢地吸引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爆发出鲜活的生机。
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李银平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槐店镇河南小学 (466300 )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我国文学家契柯夫也指出:“作家务必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观察是作文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强弱是学生能否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学生轻松作文,不能仅仅着眼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锤炼,应从根本上抓起,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文能力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顶尖部分,它的水平程度可以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而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又是提高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从低年级起就应该培养学生这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作文好比建房子,都需要一定的材料,而作文材料既可以从书本中得来,又可以从生活实践中来,这就要求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大千世界色彩纷呈,变化多端。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往往观察得不够仔细。教师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先从课堂教学抓起,可采用挂图或电视、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电脑等教学工具,尽量做到色彩鲜艳,立体感强,富有吸引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大部分感性材料来源于生活,单一在课堂中学生得到的知识印象不一定深刻,而亲身得来的知识体验,即写作素材,才是最直接、最真切、最生动的。这种写作感受和材料,必须在生活中仔细观察。
观察的方法指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察要有顺序,二是观察要抓住重点和特点。
1、是观察要有顺序。
不论观察什么景物、事物、人物都要有一定的顺序。叙述无序,让人读起来觉得头疼。观察顺序,一般来说,可以从时间角度看,也可以从空间角度看。
从空间角度看,这个观察对象处在什么位置,它的周围有那些事物,它本身怎样,都应该观察清楚,抓住它的颜色、大小、形状、神态等方面作静态描述。这个顺序可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描写大榕树,作者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榕树的树叶、枝干和气根的特点来写。
从时间的角度看,主要指这个观察对象的活动情况,它的开头怎样,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结果,即以时间的先后顺序观察,着重抓住事物的动作作动态观察,如《小青蛙》的一个片段:
小青蛙眼睛瞪得圆圆的,盯着停在稻棵尖上的蚱蜢,一动也不动。那只蚱蜢煽动翅膀刚想飞走,小青蛙突然猛地一蹿,张开大嘴,吐出一条飞叉似的长舌苔,一下子黏住了它,把它倒勾进嘴里,眨眨眼睛就咽下去了。
这是小青蛙吃蚱蜢的动作描写。作者一连用了六个动词,就把青蛙敏捷的特点刻画出来了。当然,观察要注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一定的变化。
2、观察要有重点,抓住事物的特点。
观察之前,要把握事物的全貌,知己知彼,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重点的观察,它就是要处理好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观察与分析问题的有机结合
观察事物的目的就是要把已有所思所感表达出来,这就使得观察者从一开始起就要认真思考问题,分析它具有的特点。若浮光掠影地看,且不加思索,那是没有什么收获。因此,只有观察与思考问题相结合,才会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
教师培养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能力,通常采用比较和联想的方法。
1、比较法。
比较事物可以是这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作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某些方面比,或者在不同时候比,不同的环境比等等。例如:让学生去观察校园中花池里的各种花的特点,就要看看它们的颜色、形状、香味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观察人时,就要比较这个人与那个人的相貌、脾气、爱好、品质等方面。再如,布置学生去观察上学路上、放学路上有什么变化,这是同一事物的这个时候与另一时候的情况比较。只有比较,让学生开动脑筋,才能找出事物的差别,观察与分析的能力才得以提高。
2、联想法。
联想要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仅仅把看到的事物依葫芦画瓢似的写下来远是不够的,应该想这个事物的过去和未来是什么样子或由这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比如,前面讲到让学生观察花,想到花朵的培育者――园丁,是怎样辛勤培育花朵,再由此联想到像花朵一样的人――儿童,园丁――教师,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又如前面的《秋雨》一文中的最后一段,也是一种联想,作者由秋雨想到春雨,突出秋雨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时,应注意:一要鼓励学生坚持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记得有位六年级学生在他的观察日记中写到:
“这天放学后,我有去菜园里捉小虫观察,发现有两株茄子的嫩叶上多了几个小洞。我俯下身,看看究竟是那条该死的虫子在捣乱,翻开叶子的背面一看。咦?难道是七星瓢虫干的?不对,怎么它的甲壳上不仅仅是七个星点,二是布满了许多星星点点,数一数,一共有十八点,我去问了老师才知道,这家伙叫十八瓢虫,长得像七星瓢虫,是庄稼的害虫,专吃嫩叶心的。”
不难想象,老师及时表扬了这个学生,就会带动更多的学生有所“新”的发现。
【关 键 词】 读写训练;牵引式;教学;小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对“牵”的解释是“拉,引领向前”。“引”有“拉,伸”“领,招来”的意思。小学语文牵引式读写训练指以学生生活和习作学情为起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发挥引领、引导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由“学文”到“练能”,由“体验”到“表达”的转化。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生习作中不但存在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而且习作无真情实感问题较为严重。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
教师习作教学中,重阅读,轻技法;重课外阅读,严重忽略教材这一范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积累对习作的重要性早已成了语文教师的共识。在“重阅读,轻技法”的观念影响下,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投入到大阅读实践探究的时代潮流中,这种舍近求远的重课外阅读,轻国家教材的灵活教学方式被充分利用,忽略了语文课文这一优秀范例,忽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学生“说、写”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导致读写两张皮的现象比比皆是。
同时,轻体验的引导。学生不善于观察、发现生活;学生更不会将生活体验转换成习作素材,不具备将生活体验转换成习作素材的自觉意识,主要的责任在于教师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缺乏对学生经验的转换进行牵引式的指导,导致了学生习作无内容可写、无真情实感的结果普遍存在。
因此,笔者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大阅读训练的同时,尝试进行小学语文牵引式读写训练,以学生生活和学情为起点,通过科学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发挥引领、引导的主导作用,既解决了小学生习作过程中“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又克服了习作无真情实感的现状。
二、牵引式读写训练策略
(一)找到牵引读写训练训练的三个起点
牵引式读写训练的起点是什么呢?牵引式读写训练首先要分析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学生习作学情为起点,寻找到学情与课文经典片断的结合点;其次,以习作学段目标及要求为起点,寻找到学情与阅读课文经典片断的结合点;最后,以单元作文重难点为起点,寻找到学情与课文经典片断的结合点。
(二)建立牵引式读写训练体系
找到习作教学的知识逻辑,习作中学生认知逻辑,将课文经典片断进行教材重组,建立系统化的习作练习知识和训练体系,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习作的方法,通过科学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发挥引领、引导的主导作用。
牵引式读写训练,以课文经典片段、学生习作能力训练为主线,根据年段习作重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整合训练,建立系统化读写训练课程体系。通过分解――组合习作练习知识训练点,建立螺旋上升式的系统化读写训练体系。
(三)牵引式读写训练课堂操作模式
形成了“品悟得法―情境体验―迁移仿写”的牵引式读写训练模式。
1. 阅中得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教材经典片断,学习语言的组织形式,表达方法,积累语言,习得习作方法。
2. 情境体验。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体验式学习理论者大卫・库伯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做学生习作素材的发现者,甚至是学生习作体验情境的创设者,引导学生观察或者回忆生活,形成情感体验,获(下转42页)(上接40页)得灵感,形成写作意识和冲动。学习春天主题单元课文中,学习了《燕子》一文中抓住色彩和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热闹景象后,可以让学生走进田野、来到学校花坛边去观察查春天,让孩子把所见、所文、所触、所想。又如,写人、记事文章的引导过程中,从课堂上师生间、学生中发生的冲突,课间同学交往中经历以及个体体验,课堂以及学校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等等环节,引导学生捕捉人物神态、言行,以及自己内心活动,养成善于发现生活以及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良好习惯。
3. 迁移仿写。教师指导学生从体验中选材、剪材,仿照经典片断的语言组织形式、谋篇布局、描写方法等习作技巧,进行仿写。实现从学文到练能的华丽转身。
如西师版教师第9册《弹琴姑娘》一文,笔者选取了“景物描写与琴声融为一体,通过排比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增强琴声表现力,体现弹琴姑娘的勤奋刻苦的特点”片断作为写人习作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品读排比句式展现的美丽雨景,感受琴声的优美,在姑娘勤奋的同时,利用身边的情境:初秋的教室窗外正下着淅沥淅沥的雨,苍翠的树叶湿漉漉的直拥向窗台,电线杆上垂挂着晶莹的雨珠,街对面是灰色的瓦屋顶……让孩子们细细观察这读书声中的雨景!然后运用排比句式,仿照作者的语言组织形式,写一写琅琅书声下的雨景。学生凝神观察,纷纷拿出了笔,写出了下面的片断:“窗外,细丝一般的秋雨无声无息地下着,只要读书声一响,雨点欢快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教室的雨篷上,也飘洒在窗户上。当书声停止,他便挂在电线上,敛气屏息,静静地倾听着,等待着当抑扬顿挫的书声再次响起,它便欢快地跳起踢踏舞……”
只有唤醒善于发现生活的自觉意识,作文教学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真正实现作文就是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才能塑造出有思想、个性的、善表达的一代!
教育就是自觉意识的唤醒,牵引式读写训练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灵. 牵引式教学浅谈[J]. 新校园(上旬),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