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乡歌

水乡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水乡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乡歌范文第1篇

1.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水乡,去细细欣赏那儿的美景!播放“水乡风光图”。

2. 谁能说说自己看到的?这里的水乡有什么不一样?(板书:水多;船多;歌多)

【设计意图】从欣赏水乡图开始,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水乡世界,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水乡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调。

二、 精读品味――体验意境美

1. 学习第1节,领悟学法。

(1)指名读第1节。水乡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水多)你是怎么知道的?画出有关词句。

(2)(出示:“渠”以及“水渠”的课件)“千条渠”“万条河”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水乡的河――(成千上万);指导读好“千条渠”“万条河”。(突出数字“千”和“万”)

(3)还从哪儿看出水多呢?(出示:“池塘一个连一个”)。“一个连一个”说明池塘的个数――(很多很多、多得数不清)

(4)水乡的水多还表现在――“处处绿水荡清波”。“处处”说明水多,到处都是。这句话还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告诉我们水乡的水清、绿、美)(板书:美丽)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者既要有“语文意识”又要有“文体意识”。在教学中,我遵循诗歌体裁的结构规律,根据此诗的结构框架(问特点――答特点――表现特点),来进行有序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朗读体会特点,用想画面的朗读方法来指导、评价,推进学生的朗读。

2. 学习第2节,指导学法。

(1)同学们,我们学习第一节诗时,是按照这样的三个步骤进行的:一读(自由读诗,找找特点);二画(画出描写“多”的词语);三想(想象

画面,读出美景)。现在,同学们根据此法自学第2节。(教师指导提示学生:特点找到了吗?反映特点的词句画出来没有?读着这一小节,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深入学生中,关注学清,进行学法的个别指导)

(2)这节写了水乡什么多?(船多)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水乡的船多?

(3)“千只船,万只驳”,从“千”和“万”这两个数字中,你感受到船怎样?教师相机出示“驳”的图片,并讲解“驳”的作用。

(4)从“白帆片片像云朵”,这句话中感受到船多,因为只有船多才会帆多。

(5)“白帆片片像云朵”这是什么句?(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美感等方面来比较)多么美妙的比喻,谁来美美地读一读?――“白帆片片像云朵”。

(6)学生练说:月牙弯弯像 。 像 。

(7)“飘满湖面飘满河”,这句话也能说明船多,水乡的湖里、河里到处都是船,尤其是哪个字?(从“满”字中可以看出船特别多)谁来通过朗读,将船多的景象表现出来?

(8)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想象画面,读出美景。

【设计意图】诗歌大多结构相同,为了避免教学环节的雷同,教师发挥导学的功能,恰到好处地扶放,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当然,对关键词句的读中感悟、比喻句的仿写等,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 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美

1. 学习第3节,运用学法。

(1)出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将第3节读给同桌听;画出描写歌多的词句,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内比赛读这一节,并推选最好的与其他小组赛读。

(2)描写歌多的词句有“千首曲,万首歌”,还是从“千、万”这两个数字上体会到水乡的歌多。

(3)“装满一箩又一箩”;从“满”和“一箩又一箩”中,感受到水乡歌十分多。

(4)疑问:歌怎么会装在箩筐里呢?什么是新生活?

2. 拓展延伸,理解“新生活”。

(1)水乡是美丽的,水乡人是勤劳的,他们在忙碌,也在收获。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捕鱼图,放鸭图,采藕图,摘菱图,收割图……

(2)用心猜一猜,此时的水乡人会唱什么歌?(《捕鱼歌》《劳动号子》《数鸭蛋》《好日子》……)

(3)是呀,他们用歌声来表达他们劳动的快乐、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幸福。

(4)水乡人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创造了美好的新生活。出示他们幸福生活的图片。

3.谁来读一读这一小节,读出水乡人心中的甜美之歌,幸福之歌。(板书: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学法的提示,小组合作探究,尤其是对不懂处的质疑,让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接着,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表层,触摸到文本内最深、最广、最鲜活的东西。我顺势而导“水乡人会唱什么歌?”并不适时机地拓展水乡人劳动图片,让学生从水乡人的衣食住行中,感同身受水乡人生活的变化和新生活的幸福、甜美。

四、 感受特点――仿创诗歌美

1. 如果你就是水乡的孩子,你会怎么介绍水乡呢?(引导读出自豪语气,欢快的节奏)如果你是来水乡的游客,你又会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诵读?(引导学生用赞叹的语气,舒缓的节奏)

2. 说说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首诗的每一节结构相同;第一句先问什么多,第二句回答;第三、四、五句都是说明怎么多的;尤其是第三句都是用千……万……来证明多。)

3. 水乡除了水、船、歌这“三多”外,还有什么也多?(桥多、雨多、鱼多……)

4. 学会创诗。(任选一个,完成填空)

水乡什么多/ 多/千

万 / / 。

5. 学生交流自己仿创的诗。

【设计意图】两次不同身份的朗读体验,旨在激感,感受诗歌独特的韵律美。有了前面的铺垫,此处让学生说说诗歌的结构特点,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仿写的设计注意层次性,让每位学生都有所选,都能体验创作诗歌的快乐。这样的设计由扶到放,由仿到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读写结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 指导写字――体会汉字美

1. 指导书写“荡、装、箩”。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寻找这三个字的同异。(同: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形声字;异:部首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不同)

2. 教师范写。

3. 学生书写这三个字。

4. 学生互评,师生共评。

水乡歌范文第2篇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大多数教师还存在着偏重写字而忽视朗读训练的现象。因为语文课堂教学只有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重视朗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是语文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学习语言,主要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2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二、兴趣教学提倡以读促教

1 读诗古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充分地说明了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大作用。尤其小学低年级学生,只有多读,读经典,像《水乡歌》这样优美的诗歌熟读成诵,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锻造思维、以读促教的效果。我利用多媒体配乐朗读,师生跟读,紧紧围绕“水乡什么多?”这一问题共同学文,并深深陶醉于小桥流水、白帆片片、欢歌笑语、柳暗花明的江南美景之中。

2 学诗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经老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水乡什么多?”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小朋友个个踊跃举手发言,深深地体验到水乡水多――处处绿水扬清波;船多――飘满湖面飘满河:桥多――东南西北千万座;歌多――大船小船装满歌,歌唱水乡

新生活。并且初步发现了这些美丽自然景物(诗歌意象)之间的联系。且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之情。一幅美丽的水乡图已深深映人脑海。

3 画诗苏轼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的确,《水乡歌》就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画,然而咫尺天涯。如何将胸中“水乡图”变为手中“水乡图”、眼中“水乡图”?干是我激发小朋友将美丽的水乡图画出来。结果他们争相拿出彩笔,尽情描绘他们心目中的美丽图景。小朋友们很快乐,边画边窃窃私语,俨然就是一个个小画家。其画作充满童趣.各有千秋。我及时进行了鼓励,他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就这样,教学不仅进行了学科间的融汇,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探索遣词炼字的奥妙,激趣。

1 问题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要注意尤其语文教师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

问题设计要讲究发问方式,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激趣。

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时,若教师随便发问:这体现了什么精神?那是非常空洞、呆板、令学生乏味的。如果教师能抓住三笑”做文章,让学生思考“笑了笑”、“笑起来”、“笑着”三者可以调换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々这就具体多了,细微且有趣味,学生的思维会一下子活跃起来:“笑了笑”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态度谦逊和蔼、胸怀宽广美丽和“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思想:“笑起来”表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笑着”表现了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且,学生还可从“三笑”不可调换的语言事实中认识到何谓用词准确的道理。

2 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水乡歌范文第3篇

         毕业两年,我学会不再一个人看雨夜,不再一个去看海(当然在广州,没有海可看),不再一个人孤独的去大街漫无目的的走啊走,也很少还会暗恋哪个小女孩了……我想所有故事都在昨天了。

        我的,许多的好朋友,都有的天各一方,有些好久没有联系,有些也许很难再联系得上,我们总是走过了如歌的岁月,依恋而不再制约时间。

       2007年啦,怕是一转眼间,我都成了老人了,2005年底去南京,在纪念馆追怀英烈,在总统府大门前想到蒋中正是如何处理国难时的政事,去秦淮河划船,我仿佛真的以为我就是在江南的美梦水乡之中,其实我从上初二以后,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到江浙,去找到我的心灵的“梦里水乡”,这个故事很长,有时很美,有时也很伤心。之后去合肥,碰到很活泼的女孩子,合肥是个很整齐和规矩的城市,印象不太深,去了次肥西,朋友的老家,人很淳朴,其实想一想,我欠很多朋友好些东西,只是自已为思想所累,关乎人情的事情反而少了,也许因此冷了故人的心。之后去苏州,我本以为,苏州才是我梦想的天堂,但并没有,水是低,女孩子也温柔漂亮,但总觉得不是故乡而是它乡,另我自己的梦没有觉得如此完美。两天后,转回济南,一天后回青岛,当天晚上抵达威海,如此近于流浪的时光,和其中的朋友们,是我的如歌的岁月中的一部分,我仅以此一角用来纪念我的曾经忧伤的开心的从前,希望与我遇过的人生命平和。

      关于我的又终于转换方向的来了广州,与上有关,我素来知道都不要再破坏人世间美丽的东西,就好像一支碗,打碎了,再补上,还可以用,但它永远也回不到原来的完美,不要为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亲人留下不完美的东西,我想:梦与现实有很大的反差,梦境如果与现实越接近,也许人生的不完美就越会明显的表现出来。我想如果我当年暗恋的小女孩答应我,我就不会来广州,更不会有远大梦想和现在这所有处理事情的从容,我是比较重情义的人,轻易不会承诺别人什么,轻易也不会要求别人什么承诺,所以我还是离开我的“梦里水乡”,去更为遥远广州或深圳,也许我会更开心和使生命变得更美丽一些,事实也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我如果去了长三角,心灵的压力要比在广州要大的多,我会许多年都会比较我的梦想之地和现实的差距,做这件无谓的事情对于我的生命可以说没有什么意义。我并不是说以后都不会去长三角,我知道自己将来要做生意,我会尽我平生所能把这件事情做大,永不退缩,现在我是用前期的生命换来将来做这件事情的资本,男人,什么时候懂得取舍,知道分析,这才叫做真正的成熟……

水乡歌范文第4篇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早晨的空气、阳光和风景。记得早晨帮外婆生煤炉时常看到的景色,生煤炉时缓缓上升的青烟和飘飘然然的薄雾融和在一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景色变化莫测,充满了浪漫色彩,河边的风景时隐时现,非常美妙。河里时而有小船划桨而过,留下了一道道流畅优美的水纹……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至今记忆忧新。

我也喜欢观察光和水面的变化。清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然后,放射出光芒,射到河岸,水面薄雾浮起,光的变化很梦幻,很浪漫,很富有诗情画意。逆光很有光感,柔和而且变化微妙;清晨风平浪静的水面、阳光普照的水面、微风轻拂的水面、小船划桨而过的水面、鸭子游来游去的水面、有薄雾的水面、大树投影的水面、鱼吐出圈纹的水面、打水后波纹的水面、逆光的水面等等。

江南水乡被誉为东方的威尼斯,那么去西方的威尼斯就成了我的梦想。1993年,我终于踏上了我的梦想地――威尼斯,很兴奋!威尼斯真是一座美丽的水上城市,景色非常迷人。我整日不停地取材于水城的大街小巷,很乐意迷失在这座独特的水城之中。同时,也去了巴黎,塞纳河有30多座精美的桥梁,河岸两边华美的建筑倒影入水,景色十分美丽壮观,温馨和浪漫,非常入画。为了更好地了解欧洲的文化,更多地参观美术馆和更长时间地取材,1996年我以巴黎为中心旅欧一年多,其间,多次去威尼斯,也多次去阿姆斯特丹,布鲁日等地。阿姆斯特丹是用美丽的运河交织出水都风光,河道上的船屋点缀形成独特的韵味。布鲁日被誉为比利时的威尼斯,城内河流如网,小桥随处可见,一栋栋中世纪的建筑映在水中,古朴典雅。由于空气清新,欧洲的风景色彩艳丽,明快,很“洋气”。

我现在的作品大多以江南水乡、欧洲水都两大系列为主题,江南水乡朴素、秀美,欧洲水都古朴、华丽。由于两个地方文化与建筑的不同,空气的差异,气氛也不同。我对两个地方进行了长时间的认认真真的仔细观察,体会了光、水、空气的变化,努力将两个不同的世界表现在画面中。

水乡歌范文第5篇

最好的诗总是让人困惑,因无法说出它的好来。所有的词汇都穷尽了,却仍然只是一些边边角角,这边边角角也是好的,好比龙的一鳞半甲,虽然看到的仍不是本尊,但已然有迹可寻。只可惜,这边边角角,也自难寻。

我初读此诗的时候,只是觉得好,却并不觉得有多好。并没有费心去记,可是却已经铭记在心。在每一次和江南的相遇里,无论是真实的相遇还是只是用想象,这首诗都会自然地从心底涌出,快乐而简单,却能够在不同的情境里和不同的情绪水融,而又自得自在,一如往昔。

真真是奇妙。

真个要说呢?其实又说之不尽,因每一个字都可以演绎出无数的法则――艺术就是这样,典范的作品,在每一个细节上都有垂范的意义,端看欣赏者眼力的高低,所谓小扣则小鸣,大扣则大鸣。只要愿意去追究,总能有所斩获。

说之不尽,是因为通体皆美,无一处不好,无一字不妥,无一个音节不和谐。我们时时都觉得,这是孩子都能唱出来的歌;然而异地异世而观,则又是国手也莫可追攀的诗。这样的风致,后世却无人仿作,因裁缝早灭尽针线之迹,谁又知金针度与了何人。

所以我们只有慨叹,慨叹整首诗里洋溢着的快乐的气息和叹赏的语调。无论是首句的“可”字,还是次句的“何”字,还是后面五句五个方位层层叠叠的铺张和渲染,都是一个赏字,赏之不已,叹之不尽,那无尽的快乐,也就在这叹赏之中了。我们已忘了莲的美丽,荷的香气,游鱼的夭矫,河水的涟漪,我们记得的只是采莲女子那充溢着心田快要漫出来的快活……那真是美丽的江南。

水乡歌范文第6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水乡歌》时,我事先将黑板布置成一幅美丽的水乡风景图,然后在优美的《春江花月夜》的乐曲中,我缓缓道来:“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乘着音乐的翅膀去画中水乡走一走、游一游,想去吗?”在我精心创设的意境中,学生已然来到了画中水乡,被水乡的美感染着。我接着说:“水乡的美可以用音乐渲染,可以用图画展现,还可以用诗歌来描绘呢。来,让我们打开《水乡歌》,再走进文中的水乡游一游吧!”我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调动了他们积极、热情、主动的情绪,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最大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故事诱导,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对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对所要学的教材产生兴趣。因为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而小学生好奇心强,爱听有趣的故事,若教师能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因素,在新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则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在欢乐中学习。

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上课伊始,我就绘声绘色地对小朋友说:“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很狡猾的狐狸,它呀整天干坏事,今天骗骗鸡大婶,明天哄哄鹅大妈,一肚子坏心眼。这不,今天他看见乌鸦大姐嘴里叼着一块肉,馋的口水直流,就想方设法去骗她,终于又得逞了。你想自已读读这个故事吗?那就打开第十一课《狐狸和乌鸦》,放声读一读。”接下来不待我强调,学生就迫不接待地走进故事去感受了。在教学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绝句》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某县有一个厨师很善于给诗配菜。刚上任的县官闻知后,命令下属叫他来做菜。厨师来后,县官故意刁难,只拿两个鸡蛋和一撮葱给他,要他立即做成4个菜,否则给予惩罚。厨师接过鸡蛋和葱,思索片刻,就到厨房去了。县官看到厨师的背影,心里暗想,巧媳妇怎能做无米之炊,你再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不久,厨师端出了3盘1碗象征性的菜:一盘是蒸蛋黄两个,旁边竖有几根去掉葱白的葱;另一盘是蒸熟的蛋白刻成象征性的“白鹭”,它的下边放着几根去掉葱白的葱;第三盘是用青葱编织成的山岭,再把蛋白和葱白切成颗粒撒在山岭上,最后是把蛋壳做成:“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县官笑道:“名不虚传!”这才把厨师放走。故事讲到这里,学生的情绪高涨,自觉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巧设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司马光》一课可用这样的导语:“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几个小朋友到花园玩,有个小朋友上到花园的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刚好掉进假山下面的大水缸里,缸里的水满满的,旁边又没有大人,眼看小朋友有生命危险,这该怎么办?在这紧急关头,司马光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救出了同伴。那他是怎样救出小伙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司马光》。”

又如,《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学生纷纷猜测,得出答案:乌鸦。教师接着说:“乌鸦不但懂得爱妈妈,还很聪明能干。今天我们学习的《乌鸦喝水》讲的就是乌鸦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的故事。”

四、音乐渲染,创设美妙的心境

教材中许多课内容都与音乐有关,有的就是歌词,教师应打破常规,把音乐带进课堂,渲染气氛,为学生读课文、为语文创设美妙的心境。

水乡歌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以嘉禾(嘉兴)地域为例,试探历代古籍和地方文献中有关竹枝词、掉歌体诗的史料价值:岁时风俗、民间艺术、船渔文化、稻作文化、传统农桑、历史陈迹、文化交流。可补方志所未备者。

1引言

明中叶以来,秀水(嘉兴)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富庶的典型江南水乡格局基本形成,城镇扩展,望族崛起,清门硕彦、文人雅士传承不绝,成为经济和文化重镇。明清之际,朱彝尊(字锡粤,号竹诧,嘉兴人,词人,学者)以七言绝句首作《鸳鸯湖掉歌》,题咏家乡与土风,融地名、人物、出产、典故于一体,被誉为“方志诗”。之后,和、补和、续和《鸳鸯湖掉歌》的作者延绵不绝,直至今天。据记载,明确题为和、续和的有16家,其中有确切数量的14家,计有1374首。

另外,竹枝词、掉歌体诗集有清嘉兴沈宗良《鸳鸯湖竹枝词》、吴萃恩的(南湖百咏》、嘉善钱云帆《魏塘竹枝词》、平湖沈绮《乍浦杂咏》、桐乡岑除嬉《双溪掉歌》、海宁张凤纶《谷湖百咏》等,共计有80多种,数量约在5000-8000首。

除《鸳鸯湖掉歌》等明清和民国印本、钞本传世的诗集外,清代史料笔记里也有大量的嘉兴竹枝词、掉歌的记载。如《冷庐杂识》中桐乡张梦庐的掉歌:“渔灯三两照渔矶,网得鱼虾夜未归。柔槽晰呀何处去,过桥惊起鹭鸳飞”,把杭嘉湖一带农村秀水环绕,柔稽咯呀,秋天菱花连天的水乡情味,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竹枝词、掉歌体诗,多歌咏故乡遗闻逸事、风情古迹,且流风遗韵绵延数百年,是研究社会状况、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极好的背景资料。这些诗作切近民间、传唱时事、绘摹民间生活细节和场景,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竹枝词、掉歌体诗的史料价值

竹枝词、掉歌体诗“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之社会史料”。它们所反映的嘉禾地域风俗习惯、岁时年节、出产典故等,可以如下概观。

(1)岁时风俗嘉兴竹枝词、掉歌洋洋大观,写尽嘉禾一带的风俗民情,其意婉要多姿,其词清新亮丽,其味绵长醇厚,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约其要者,竹枝词、掉歌反映嘉兴地域的岁时风俗有:新年、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及其它节令。略举几例。

“江楼人日酒初浓,一一红妆水面逢。不待上元灯火夜,徐王庙下鼓冬冬。”(《鸳鸯湖掉歌》五十二)上元节也称元宵节,烧香祭赛,有台阁歌舞,大街小巷花灯焰火照耀通宵,士女往观,喧闹达旦。农村则有调马灯、持火把奔跑习俗,祈求丰年。

嘉善农家对春分、谷雨、中元(七月十五日)等节尤为重视,常请神赛会,以不失古时春祈秋报之义,非常热闹。清道光间嘉善曹竹君《魏塘竹枝词》有:“春秋耕稼老农为,报赛祈年饮满危。愿谷盈仓酒满聋,人荣人辱我无之。”又,“中元佳节兴偏浓,胜会兰盆到处逢。一簇游人齐人寺,笑听佛殿鼓冬冬”。

(2)民间艺术2004年,嘉兴开展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普查工作。2006年,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有湖州和嘉兴合作的“浙北轧蚕花庙会”。轧蚕花在嘉禾大地有悠久的传统。清咸丰年间,海盐朱恒《武原竹枝词》有“小年朝过便焚香,礼拜观音渡海航。剪得纸花双鬓插,满头春色压蚕娘”一诗,记述了轧蚕花庙会上蚕妇们或自制蚕花,或购买,插在头上,蚕花成了蚕娘的一种特有服饰。此外,各地轧蚕花庙会还有丰富多彩的水戏节目,如桐乡、海宁等地的抬阁船、标竿船和踏白船等。

嘉善田歌,明清嘉善史志均无文字记载。清嘉善柯万源《斜塘竹枝词》其一:“偏隅名胜苦无,难向前人掘旧科。只待东皋农事起,付他牧竖当山歌。”下附作者小注:“我乡播种时,农人每以歌节劳,谓之落秧山歌。”可见,距今一百六十多年前,嘉善农村已盛唱山歌。这与现在该地农民说过去唱田歌是为了“解疲劳”,以及种田插秧时所唱的叫“落秧歌”是相吻合的。

(3)船(渔)文化嘉兴是传统的江南水乡,河网交织,船是水乡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阿侬家住秦溪头,日长爱掉横湖舟”(朱彝尊《鸳鸯湖掉歌》六十八)。明清时,杭嘉湖地域渔船在农业生产、渔业生产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大小船只,往来似织,“远若浮鸥,近如山涌”。主要种类有:

是船,是渔船中最大者,也称六桅船、帆是,有桅6道,载量为石。孙子度诗云:“宽如数亩宫,曲房不见水。”朱彝尊《是船竹枝词》亦载:“村外连村滩外滩,舟居翻比陆居安,平江渔艇瓜皮小,谁信是船万解宽。”每当风起浪涌,诸船惊困,是船则乘风牵网,纵浪自如。是船不用槽、桨,专赖风力,但无法人港,不靠岸,常行止于大湖深水处。作业时联四船为“一带”,两船牵大绳前导,另两船牵网随行,相机作业。船户“以船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载”,尾部系有三板小灿,以利陆往,“渔家处处舟为业”。是船也有5桅至2桅较小者。

另有江边船、厂稍船、小鲜船、剪网船、鸿鹅船、划船等,在竹枝词里也有记载。

(4)稻作文化嘉兴是稻米的发祥地之一,稻作文化之灿烂令世人瞩目。两汉至三国时期已产粮食,“嘉禾之区,一岁或稳则数郡忘饥”。隋朝开凿大运河,给嘉禾大地带来灌溉舟揖之利。唐代嘉兴农业发达,稻米肥腆,“嘉禾一攘,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稻作文化历史悠久,稻米生产举足轻重,成为富饶的江南粮仓,明清时更为著名的鱼米之乡。《鸳鸯湖掉歌》(九十五):“父老禾兴旧馆前,香粳熟后话丰年。楼头沽酒楼外泊,半是江淮贩米船。”描绘的就是嘉禾平原农业大丰收的景象。

(5)传统农桑清初,农村、城镇紧密相连,农、商、手工业得到空前发展,嘉禾地域蚕桑业进人鼎盛时期,农村处处养蚕织绸,市镇贸易繁盛。《鸳鸯湖掉歌》(七十七)有:“轻船三板过南亭,蚕女提笼两岸经。曲罢残阳人不见,阴阴桑拓石门青。”记录了运河两岸桑拓阴阴,无边青色掩映石 (即崇德)的南方水乡风光。

在传统农村,农家初夏收茧后即开车缥丝,“村南村北响缴车”。淮院为江南五大名镇之一,织造兴盛,丝绸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产品远销琉球、蒙古、广州、山东、北京。各帮客户在此设庄采购,成为专业市镇,时有“宋锦人传出秀州,清歌无复用缠头。如今花样新翻出,海内争夸淮院绸”(《嘉禾杂咏》)之誉。

(6)史陈迹清嘉善柯万源著有《斜塘竹枝词》百首,其一有:“夏公胜迹在河干,片石经时觅已难。前岁阳侯狂鼓浪,更从何处觅优患!”记述的是明永乐元年(1403)浙西大水,工部尚书夏元吉相度地宜,指导施工,役工十余万,采取“掣淞人浏”、“掣淞人浦”方案,使杭嘉湖及太湖水流顺畅入海,消除大面积积涝的事迹。夏氏在嘉善西塘镇设置测量水位的石标,就是“忧欢石”,以水位正常为欢,以水位上涨为忧,是水文测量具有历史意义的设施。

清中晚期诗人昊曹麟有《语溪掉歌》五十首,今存。语溪是崇福镇的古称,有时也泛指崇德一县。《语溪掉歌》记载最多的是名胜古迹,数量占一半左右,现大多已佚,少数连名字也湮灭不彰。但从诗中可以看出,在约200年前的清中晚期,这些古迹还较完整地保留着。《语溪掉歌》有很高的地方史文献价值,为我们研究以前、特别是给江浙一地带来深刻影响的洪杨运动以前桐乡的历史陈迹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史料。

竹枝词、掉歌大都为嘉兴籍人士所作,一人写几十首乃至上百首或更多。可贵的是许多和诗、续诗均步朱彝尊原韵而作。掉歌一唱三百年,成为嘉兴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也完整地保存了几百年嘉兴的历史陈迹。

(7)文化交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海禁解除,乍浦作为对日贸易的主要港口,建有会馆、公所、书院。人文荟萃,名人学者纷至踏来,如朱彝尊、高士奇、杭世骏、宋景镰、阮元、吴赛、鲍文博、沈衡、李善兰等,并留下不少诗篇。一些诗作记述了中日贸易和文化交流,如沈衡的《海上竹枝词》:“城中几日送梅雨,海上连朝舶趣风。报说洋船齐进口,便开官局看称铜。”林大椿的《为杨西亭(嗣雄)写东海归帆图系之以诗》:“海外长留五载余,帆回雪浪慰离居。相逢漫问归装物,可有新来日本书”。

清时嘉兴中日文化交流,古今典籍的传输无疑是占主导地位的。日本史学家大庭修先生在《江户时代唐船舶载书籍之研究》一文中,统计从康熙五十三年(1714)至咸丰五年(1855)经长崎港进口日本的汉籍达6118种,总计57240余册。其中,乾隆初年至道光年间,从乍浦港购置进口的书籍有742箱,计15129册。

乍浦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主要港口。中国商人把大量典籍运往日本,同时也把日本编撰、翻刻的,乃至保存的中国失传书籍运回国内。黄遵宪《日本国志》记载了江户时期日本编撰的说经类书约400余种,其他翻刻和校点的书籍则更多。正因如此,许多文人学者云集乍浦,访书,买书,打听“可有新来日本书”。

1846年,平湖沈绮辑刊的《乍浦集咏》十六卷流传到日本。伊藤圭介把其中谴责英军侵占乍浦的诗作编为《乍川纪事咏》,小野湖山也选录为《乍浦集咏钞》。两书选人“英吉利夷船”暴行的诗各有80余首,作为“警世之书”于1848年出版。后来日本学界认为,日本当时正面临西方列强“叩关”,国势堪危,《乍浦集咏》“起到显著的启蒙作用”。

水乡歌范文第8篇

《槐乡五月》这篇散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五月的槐乡到处盛开着槐花,香气醉人。被香气陶醉的孩子们尽情地享受槐花饭的香甜。孩子们用槐花装扮自己,表达他们的喜爱之情。课文的语言如诗般的美妙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②能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关内容;③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使用“读―思―议―品―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二年级学习的《水乡歌》吗?水乡的什么多?(水多)是啊,水乡的水多,所以叫水乡。在水乡的不远处有这样一个山村,山村里长了许多许多这样的树,(课件出示槐树)认识吗?它叫什么名字?是啊,山村里长满了槐树,我们叫它――槐乡(板书:槐乡)。大家对槐树了解吗?(学生试说,师板书课题)让我们美美地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预习课文,不知同学们预习得怎样了?接下来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有信心吗?

(2)学生汇报感受:课文的哪一句最能概括你现在的感受?(出示最后一句,学生齐读)(教师板书:飘香的季节 孩子的季节)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过渡: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的是槐花飘香的季节?(第一自然段)

1.整体感知

学生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五月,当我们走进槐乡,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再请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想象到的画面展示出来。

2.品读感悟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出示有关内容。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远处看”,槐乡的山坡,似乎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雪中,让学生整体感知槐树多,槐花白,景色美。让学生找出比喻句,充分展开想象。①再读第一自然段感悟、交流:A.让学生找出花多色白的句子,可以抓住“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等重点词语(出示课件理解)。B.哪些语句写出了槐花的婀娜多姿,让学生抓住“抱在一起”“挂满枝头”等语句来理解。同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和比喻的巧妙。(板书:婀娜多姿)②上面都是作者眼中看到的槐花,那么,老师给同学们看一些槐花,你们看像什么呢?(看多媒体上的图片)让我们也学作者那样来说一说。过渡:刚才我们用眼睛看到了槐乡那么多、那么美的槐花,这么美的槐花会吸引谁呢?(小蜜蜂、小伙伴)

(2)大家说说小蜜蜂和小伙伴来干什么了?①学生品读、交流。找出小蜜蜂来干什么了?找出小伙们来干什么了?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寻找新的发现。②让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感悟到:“嗡嗡嗡……”写出了小蜜蜂采蜜时的热闹;“啪啪啪……”写出了小朋友跑得很高兴。此时老师趁机让学生学学蜜蜂的“嗡嗡嗡……”的叫声,做一做“啪啪啪……”孩子欢快的脚步声。

师:瞧,就这么几个字,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把槐乡孩子们兴奋激动的心情写出来了,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过渡:槐乡五月,我们光看,耳听还不够,你们的小鼻子又闻到了什么呢?

(3)交流闻到了什么?①出示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②让学生找出描写槐花香味的之浓烈的词语。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受浓得不但我们鼻子能够闻得到,好像也能摸到,看到。(板书:香)过渡:是啊,这么美,这么香的槐花,真让我们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起陶醉到槐花的香气中去吧。

3.朗读激情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通过朗读体会槐花的量多、色美、形佳、味香以及孩子们的欢乐与幸福。

师:同学们,这么美丽的槐乡,能不让我们着迷吗?这么香气满村的槐花你不想记住吗?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槐乡五月》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五月的槐花美丽、飘香,让人着迷。下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槐乡,去感受槐乡人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