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端午节的诗词

端午节的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端午节的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端午节的诗词范文第1篇

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4、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5、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6、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9、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端午节的诗词范文第2篇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等。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端午节已被确定为我国法定假日,今年是实行的第一年,为加强端午节期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特作如下要求:

一、各班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稳定和教育管理工作,要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学生外出游玩时要注意人身、财物和交通安全,不要去江河湖泊山等地方游泳,严禁学生私自到游泳池游泳。

二、牢记自己是一名万石实验小学的一员,时刻牢记《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为红领巾增添新的荣誉。希望大家牢记老师的谆谆教导,走出校门后,仍然以学校的纪律和社会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放纵自己。①利用“端午节”,多看一些课外读物,多参加有益的活动,丰富自己的视野,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②各班结合我镇正在积极创建“全国卫生镇”这个契机,开展人人争当“清洁小卫士”的活动,并通过家长辐射社会,使“人人动手、清洁家园”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③积极开展“和谐小使者在行动”道德体验活动。一是可以利用端午节讲屈原的故事,赏析屈原的诗词,了解屈原的高风亮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赏读关于端午节的诗篇,让学生加深对端午节的认识。二是,和谐亲情教育。端午节又称“娃娃节”,小孩配香袋,扣绒线都极有童趣,家长或亲友往往在端午节为孩子们买新衣服,增添节日的气氛。三是,龙马精神教育。端午节赛龙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龙马”精神,在我们这里虽然没有赛龙舟的习俗,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外地赛龙舟的新闻和有关影象资料,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四是,劳动技术的教育。在端午节里,学生在家可以向奶奶等长辈学包粽子。五是端午节还是“卫生节”,仲夏来临,是传染病高发季节,插艾熏蚊,驱虫赶蝇,防止疾病,也可通过节日的清洁卫生活动,加强大家的卫生健康教育。六是6月是禁毒宣传月,班主任要利用时间对学生进行禁毒教育。

端午节的诗词范文第3篇

2019年关于端午节班会方案一

一、设计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围绕“迎端午,缅故人,扬传统”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 向屈原学习,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活动地点:

高二(3)教室

四、活动时间:

20xx年6月

五、活动前准备:

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六、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迎端午,缅故人,扬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

2.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

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 (由三名来自浙江、江西、山东学生介绍。)

4.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端午赛诗会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

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1)《端午》唐 文秀

(2)《五月五日》梅尧臣

(3)《端午节的怀念》

3.主持人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活动四】谈感受,激感

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快板:《民族精神代代传》

3.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教师总结】

看了你们自己策划的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在高二阶段最后一段时间里努力学习,以良好的状态进入高三。

2019年关于端午节班会方案二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主持人:又到一年粽飘香,你们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度佳节。

二、了解民族文化

1、端午话习俗。 ①、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②、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③、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 ④、在我们这儿过端午节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

2、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

三、游戏活动

撮五彩线 ①、准备好各自的五彩线。 ②、同桌两人合作,把各自准备好的五彩线拿出来,待班主任喊 “开始”,自己动手开始撮,同桌合作把各自的成果戴到手上,举手示意成功。限时2 分钟。

四、与诗共舞

1、各小队表演诗朗诵。

2、诗歌内容 ①祭屈原 ②端午节诗词 七律.端午 老舍 ③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④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五、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1、观看录像

2、谈谈自己的想法

端午节的诗词范文第4篇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此在每年的端午节,都有很多的诗词作赋留下,因为诗句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那么你都知道哪些端午节的诗句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大全”,欢迎阅读与借鉴!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1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宋·《澡兰香·淮安重午》

2.旧俗传荆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3.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

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4.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

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宋·万俟咏《南歌子·端午》

5.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来自于苏轼《六幺令》

6.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色彩沮。——刘禹锡《竞渡曲》

7.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京都元夕》

8.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

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9.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殷尧藩《同州端午》

10.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

菖蒲九叶,金英满把,同泛瑶觞。——来自于朱翌《朝中措》

11.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

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来自于黄公绍《潇湘神》

12.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宋·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

14.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张耒《和端午》

15.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21.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2.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3.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4.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5.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6.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7.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8.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9.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10.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11.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1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13.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14.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1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

佳人相见一千年。

16.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31.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2.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3.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4.此意凭谁向说。

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5.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6.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7.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8.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9.小雨湿黄昏。

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0.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1.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

12.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3.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苏轼《浣溪沙》

14.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祁《屈原祠》

15.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41.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2.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3.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4.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5.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6.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7.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8.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9.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10.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11.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12.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13.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14.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15.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16.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17.旧俗传荆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18.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5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李隆基《端午》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苏轼《浣溪沙·端午》

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

4.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殷尧藩《端午日》

5.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边贡《午日观竞渡》

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苏轼《浣溪沙·端午》

7.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贝琼《已酉端午》

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文天祥《端午即事》

9.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杜甫《端午日赐衣》

10.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1.碧艾香蒲处处忙。

——舒頔《小重山·端午》

1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赵蕃《端午三首》

1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14.菖蒲酒美清尊共。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16.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褚朝阳《五丝》

17.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舒頔《小重山·端午》

18.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9.五色新丝缠角粽。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0.正是浴兰时节动。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1.细缠五色臂丝长。

——舒頔《小重山·端午》

22.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舒頔《小重山·端午》

23.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殷尧藩《同州端午》

24.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范成大《鹧鸪天》

25.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26.重午佳辰独掩门。

——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7.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赵蕃《端午三首》

28.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9.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30.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端午节的诗词范文第5篇

一、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

语文包含了语言和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以知识,也应渗透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优秀的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之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承民俗文化。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分析民俗文化现象时,还需充分挖掘优秀民俗文化的内涵,巧妙渗透民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蕴涵了民俗文化气息。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专题则是“民俗风情”。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可由文章注释、文章中的字词句、阅读提示切入,充分发掘其中所蕴涵的民俗文化背景,发掘其中的哲理内涵;亦或由故事情节

切入,把握其中所隐含的特定传统民俗文化内涵;还可从文章的主题出发,抓住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例如:《端午日》的作者沈从文围绕“端午日”这一话题,依照争看划船、竞追鸭子、赛事结束的时间顺序展开,描写了赛龙船、捕鸭子的欢乐场景。课文中的三个“莫不”,活画出湘西民俗、民风的特点。在描写河上赛龙船时,作者着重刻画了划船者的精神风貌,展现出奋力拼搏的画面;在描写竞赛时,引出联想,使人想象到士气高昂、鼓声震天的激烈战斗场面。这样,通过多个精彩场景,向读者展现了湘西茶峒人庆祝端午的热闹场面,表现了湘西人的淳朴民风,并展现出合作争先、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这样,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了解湘西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体会民俗文化的魅力之所在,感受桨手风采,理解合作、拼搏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创设民俗文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增强学生感知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样,在渗透文化教育时,也需要创设良好的文化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于文化氛围中,受到文化感染。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采取对比、外联、内引等方式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同时,情境创设,还需因势因时而异,依据教学需要,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设置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布置教室,教师可让学生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节日风俗画、传统年画,张贴关于民俗文化的谚语诗句等,创设出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亦或适当地引入关于民俗文化的歇后语、谚语,让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体会传统民俗文化的美妙与精深;亦或根据教学内容,优选相关的视频等,巧妙地融合语言感染力与审美感受,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文化之美。如在学习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我的思念是圆的》时,因这些文章都与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相关,教师可以进行专题教学―――《走进民俗风情》。可创设问题情境,提问民俗知识:在中秋节,我们会吃月饼,会赏月。我们是否因喜爱吃月饼而买月饼?这一晚上的月饼与平时的月饼一样吗?西方有这一习俗吗?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并非是喜欢吃月饼,而是在民族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在中秋佳节中,吃月饼与赏月,象征

着美满团圆、合家欢乐,这是中国的一种特定的民俗。因而这晚的月饼独具意味。同时,中秋节的月亮,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象征着永恒、爱与美等,也被人们赋予了不同意蕴,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因此,吃月饼、赏月,是品味民俗文化,而非简单活动。教学完

后,教师还可让学生搜集有关咏月的诗词,或以“月的联想”为主题制作黑板报。

三、组织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端午节的诗词范文第6篇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之始,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相应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这样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的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给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

那么,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

1.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不少有关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古体诗词曲、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例如:透过学习《岳阳楼记》,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学习《鱼我所欲也》,要让学生懂得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义舍生的精神。这些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吗?同时,我们可利用课堂上3-5分钟时间,带着学生积累成语和名言警句,为学生打下传统文化的基础。

2.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让学生阅读经典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拓宽学生视野。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是我们灵魂的依托。例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每一个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的精神血液都可以在这些经典里找到诠释,阅读经典就是在滋养我们的精神:读《论语》,孔子深厚的济世情怀洞开着我们偏狭的心灵视窗;读《庄子》,庄子独立不羁的人格跃然纸上;读《孟子》,我们在那咄咄逼人的言辞里,体味"民本"思想的精髓……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熏陶现在的青年一代。

在经典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在我们感到浮躁的今天,回归经典阅读尤其迫切与重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有机会,都不要忘了对经典尽可能的亲近;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可能不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根植于下一代的心中。

3.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比如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4.利用传统节日传播民族文化

中国有许多传统佳节,每一个节日都有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西风日盛的今天,学生们似乎对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更感兴趣,对古老的中秋、端午、清明等节日所知甚少。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元宵,“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七夕等节日更濒临失传的危险。二十四节气就更不用说了,就连成人,估计不是学气象专业的,也没几人能数得完整。虽然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你能熟视无睹吗?并不是孩子们不想了解,而是我们提供的内容太少了。只要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了解的机会,你就会看到孩子们的盎然兴趣和惊奇感叹。

端午节的诗词范文第7篇

早期阅读非常重要,它不仅仅体现在增大小学生的识字量,更体现在对小学生做人做事的影响上。绘本读写绘教育,应该让学生们多读些真正的中国绘本,让学生们从小认同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让;让学生们从小回归传统,了解中国的传统知识。基于以上原因,今年,我校开设了“传统节日绘本阅读”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让学生看看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中国绘本,从小对本民族、本国的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们以中国的六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为突破口,选择了三套图书,郑勤砚主编的的?绘本中华故事:传统节日篇?、风笛美术著的?中国结 中国节?、毛毛虫童书馆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作为学生必读书目,?龙年的故事?、?团圆?、《元宵灯》、《荷灯照夜人》、《小莉的中秋节》等中国原创图书为选读书目,老师结合节日古诗词、节日传说及习俗等,让学生们了解相关节日的知识;学生们提前搜集相关的节日知识,并在组内交流;在最后的拓展阶段,学生可用绘画、剪纸等形式呈现相关节日的传说、故事、童谣、故事等。

一、绘本阅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春节是最“中国”的节日,我们把这个节日的阅读定位在“知民俗”上。通过阅读,学生们知道了正月初七是人胜日,是孩子日,是小孩的节日!知道了初一拜年的时候,要左手握右手作揖拜年。初五,吃水饺的时候,要咬破水饺,这样才能破五,把不好的事都破坏掉。而初八呢,是谷日,也就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如果天气晴朗的话,稻谷就会丰收。甚至学生们还背过了一个顺口溜,正月初一,鸡日;初二,狗日;初三,猪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马日;初七,人日。这些关于春节的民俗,很多都在岁月中被遗忘,而今让学生们重新了解,他们对春节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二、绘本阅读与写绘活动相结合

读,然后写绘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节日主题的读写绘,开启了学生们儿童思维想象的空间,将绘画语言与口头语言结合,丰富发展了学生们的想象与表达能力。在读完有关元宵节的绘本后,学生们用图文结合、连环画、图配文、文配图等形式,展开想像,用一幅幅充满趣味的图画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对于元宵节的理解。有的学生还进行了“诗情画意”的诗配画活动,用七彩画笔描绘出了古诗的意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倒流梢头,人约黄昏后。”、“院校正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归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的学生还画出了元宵节看灯会、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的情景。读写绘将学生的阅读、情感、思维、表达整合为一体。

三、绘本阅读与习俗活动相结合

清明节时,正是通过阅读,我们才知道蹴鞠活动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这让学生们的家乡自豪感油然而出。因为我们临淄正是蹴鞠的起源地,“临淄重蹴鞠,曲城好击刺”,蹴鞠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一项传统游戏,它起源于临淄,从唐代开始,临淄就盛行在清明时节外出踢蹴鞠。在绘本阅读的拓展阶段,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了蹴鞠的溯源、历史轶事和传承意义,以此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中国传统习俗,感受蹴鞠文化、领略足球魅力。同时学校还将这一清明节的传统风俗与学校的阳光体育结合起来,创编了仿古蹴鞠韵律操,学生在大课间跳起蹴鞠操,以“鞠”为乐,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习了本土的传统体育项目,达到了育心、育体、育智的目的。

四、绘本阅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端午节的诗词范文第8篇

一、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二、诵读经典,在传承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歌赋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三、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再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诗,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所写的,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清香高洁的品格,来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王维、李清照的诗词擅长抒发柔美、优雅等感性形象,让人精神愉悦。学习古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

四、加强课内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教师应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进行探究式阅读,感受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和快乐,在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节日、风俗等许多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查找、搜集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再如:《天马》一文,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五、创设情境,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提升学生思想素养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戈壁滩上古长城的变迁、木兰从军、造纸术的发明、7岁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从老庄到孔孟,从屈原到李白,从柳永到苏轼,从陶渊明到王安石……我们掬古典之泉,灌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六、结合生活实际,有效渗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