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Web分布式 高校公共课 试题库管理系统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快速步入计算机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成了我国经济的逐渐成熟,计算机的水平已经逐渐成为衡量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基本标志,而计算机公共课已经成为高校检测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众多高校开设计算机公共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计算机公共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文化地域的差距,许多教师反应教学任务重、环境较差以及实验条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等。本文笔者将对公共课试题库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1 Web分布式项目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分析
1.1 课题的来源以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被逐渐应用于大众的生活当中,同时各高校也相应的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通常来说,计算机的应用程度是较单一化的,计算机的主要用途就是计算分析所录入的信息以及资料的管理,在学校学生课程中的主要用途就是培养学生自身素质以及计算机的使用能力。而考试对学生的考查方式以及公平公正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评定学生个人素质、奖助学金的评定。在我国高校的日常工作中,考试出卷工作的工作量巨大且方式繁琐复杂,学生试卷的考题难度以及考试题量的大小很难做出准确地控制,对于组织出卷、考试阅卷和考试管理等方面也比较难形成试卷库,这些为学生的快速高效学习造成了相应的困难,但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试卷的自动生成以及自主形成试题库,就使得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也使考试管理以及日常教学工作逐渐走向正轨,并且排除了主观因素对考题的影响,使得考试更加公平化、真实化,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利用计算机可以快速地进行学生试卷的审批评阅,大大节约了教师在这方面所用的时间,可以很大程度地将多余的时间用来辅导学生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教学的工作质量,在建立Web分布式的试题库之后,可以实施教学和考试互相分离的模式,在原有基础上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这就大大提升了整体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务工作方式,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务员工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实现了以考促改的目的。
1.2 我国研究现状以及国外的经验借鉴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始实行了Web分布式公共课试题库的管理方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这项工作的研发中,为我国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带来了有益的影响,二者相互提高作用,促使试题库方案进一步发展。
而在许多西方国家,例如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投入试题库工作工作的使用,并提早开始对计算机的辅助测试进行使用,例如电脑辅助测试的编制工作以及电脑检测的分析评价等。美国早已重视起来计算机的使用,同时提高了对试题库管理和研发工作。随着考教分离的普遍实施,考试的形式不断进行增加,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也提高了考试试卷的质量。
2 Web分布式的研究方案
2.1 研究的目标以及研究内容
在研究过程中,以高校为例,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有相应的试卷库,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系统设计,使得考试题库逐渐丰富多样化,并且从其他高校的试题库进行借鉴分析,添加多样化的考试题目,也可以直接从后台录入其他题目,方便审阅老师掌握试题的更新程度,同时在录入考试题目时,为了使其更加方便灵活,可以采取全屏录入的方式,在对试题难度的掌握方面可以用试题难度系数进行标注。为了确保考试的公平性以及系统的稳定程度,要保证用户登录的合法性,提高用户权限设置的标准。同时,试题库是否建立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系统功能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要按照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组合来满足查询。同时在题量以及难度系数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出题者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控制。在针对复杂性问题的插入时,要允许随机化的抽取并对试卷进行人工修改等。
2.2 Web分布式的公共课试题库管理的创新之处
在试题库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在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掌握了网络公共课的技巧以及基本经验,这样就避免了之前教学方法以及试卷审批、合成试卷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适用性以及开放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同时该系统使用结果表明,考试系统达到了设计者的要求,随着校园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试题库以及考试形式必将成为教学的主流元素,其经济高效、科学合理、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会得到逐渐广泛的应用。
3 结语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Web分布式高校公共课试题库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以及投入到实际的应用当中,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考试按考试类型、科目以及难易程度自主做出分类,在学生完成考试之后,计算机自主给出检测成绩和正确答案,为教务人员以及学生节省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在现今网络资源丰富发达的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还需要充分对其利用,强化教学,同时其还需继续改进深入,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家袼,汪旋,赖凡,邹显春.基于Web的计算机公共课辅助教学系统研究与应用[J].2007(09):147-151
[2]韩立毛.基于Web的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网络技术,2007(18):55-59.
[3]张建栋,徐锦标.基于Web的试题库组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软件设计开发 2008(02):103-1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考试系统
如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一直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它不仅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评判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1]。在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中,我们一致认为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的应用技术,主要是检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即如何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创建合理有效的检验测评方式――能力主导型的考试机制势必要求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从传统的笔试转变成机考,即在考试系统中嵌入各种与知识点、技能点相关的常用软件(Word、PowerPoint、Excel等),供学生运用这些工具软件去解决各种应用问题,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情况,更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同时,机考可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使得出题、评卷中的人为因素大大减少,要求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进行上机学习和训练才能通过考试,不能靠背答案来应付考试。另外,考试系统的自动阅卷、试卷综合统计可以极大减轻教师评卷及试卷分析的负担,降低考试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2]。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机考的条件
1.1考试系统的选型
目前,基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的机考系统很多,但并不一定适合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
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需要同时具有题库管理、学生信息管理、试卷信息管理、过程监控、在线阅卷、系统设置、权限管理等一系列功能,融合传统考试所涉及到的工作,能够真正实现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以发现不足,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而考试系统中题目生成、试卷提交、成绩批阅等都可以在网上自动完成。只要形成一套成熟的题库就可以实现考试的自动化。这样一来,教师所要做的只是精心设计题目、维护题库,而不是组织考试和批阅试卷,从而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采用新为软件的SmartExam 2009在线考试系统,该考试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 支持丰富的题型、批量的试题维护(支持Word、Excel和文本文件的试题批量导入功能);
2) 支持智能组卷、试卷的自动和人工混合评判、成绩的多维统计分析;
3) 支持多重属性设置、高并发用户(>2 000 人/次),考试监控完善;
4) 具有防作弊功能、较高的网络容错能力、良好的扩展性能,安全稳定性高;
5) 单元测试及知识点练习功能。
1.2配套资源建设
一套完善的考试系统仅是机器考试的基础,我们还需要进行各项软硬件资源建设。
1) 试题库资源建设。试题库中的试题不仅要保证试题的正确性,考虑题目的难度值,还需考虑试题分布、试题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知识点的实际关联,题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实现机器考试的先决条件。
2) 人力资源建设。从传统卷面考试到过渡到机器考试,监考人员对考试方式认识不足,无法应付机考的各种异常情况。
3) 机房设备资源。根据每场考试人数建立一定数量的机房及设备,机器考试对软、硬件设备稳定性要求较高,考前需对客户端做好环境检查;在机房资源相对紧张时,需合理安排考场,确保每个考场有5%的备用考试机器。
2机器考试的实践
2009年,我校对大学一年级非计算机专业近4 300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闭卷、统一时间的机考,由于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被划分为两大模块――计算机基础和Office应用,因而考试试卷也是分开组卷。考生只需进入考试机房,在考试过程中,完成一个模块的试卷后提交,立即就可以开始下一个模块的考试。
2.1考试组织
由于首次使用的该考试系统,为了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正式考试的顺利进行,在正式考试前一个星期,我校进行一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模拟考试,一方面测试考试环境、考试系统、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出题量是否合适等,另一方面使考生熟悉考试系统的操作。我们结合模拟考试情况制定并完善一套符合我校计算机机器考试的组织方案(表1)。
2.2组卷策略
计算机基础模块和Office应用考试试卷题型分布及评分标准分别见表2、表3。
2.3机器考试的效果分析
通过机器考试实践,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都有较大提高,我们对参加机器考试实践的学生分别做了问卷调查、访谈等[3],并结合考试系统的试卷分析功能(图1、图2)进行分析。
试卷分析显示,计算机基础模块的机考成绩(试卷总分:100分。平均分:73.32分。最高分:98分。最低分:37分。难度系数:0.267。区分度:0.339。
标准差:10.430。分析结论:难度等级为高;区分度等级为好。)及Office应用的机考成绩(试卷总分:100分。平均分:74.99分。最高分:97分。最低分:42分。难度系数:0.25。区分度:0.319。标准差:10.168。分析结论:难度等级为高;区分度等级为好)呈正态分布,标准差也在正常范围内,实际成绩与命题标准基本符合。考试分析说明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常用软件(Word、PPT、Excel)的应用,达到了本门课程要求。
我们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机器考试的态度和感觉。调查显示:学生对机器考试持肯定态度,反映较好,认为机器考试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考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软件工具的掌握程度。我们通过对考生适应度调查发现,学生对机考是适应的,但不主动、上机训练少的学生对操作题的适应度则较低,也有学生认为考试中个别试题存在歧义,在考试过程中少数设备还存在故障问题等。
2.4机器考试实践的启示
此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实践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从传统卷面考试到机器考试的转型,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常用软件应用水平的熟练情况,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学生偏重死记硬背、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软件应用更加重视,特别是偏远地区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有利于学生对其专业应用软件的学习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相比传统的笔试考核方法,可以提高考试及办公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考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机器考试前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题库,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机器考试是省时省力、简便易行的,避免了传统考试中的主观因素,促使了教学与考试的规范统一。机器考试客观公正、资料易于保管,便于统计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增加了考试的可信度。
3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改进
经过一轮的机器考试探索与实践,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总结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下一步准备作如下改进:
1) 建立题库审核小组,确保题库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2) 对接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引导学生参加省等级考试;
3) 建立完善的培训方案及异常处理方案;
4) 建立学生单元测试、模拟测试等考练结合模式,分散考试,降低考试负荷,提高工作效率;
5) 进一步完善的考试组织方案,合理安排考试时间、考场分布,严格做好考前环境检查;
6) 联系软件开发商,改进考试系统部分功能,完善考试系统的稳定性。
4结语
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以及学校倡导的教考分离与题库建设趋于标准化,其测试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机器考试已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许多高校已经全面实行机器考试,该考试方式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测评的主流。此次我校进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实践效果比较理想,但有些细节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机器考试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颖,任永昌.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考[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0(5):108-110.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考试模式;无纸化考试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93-02
Analysis of Reform on Testing Models of Basis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in Colleges//Liu Haitao, Li Yongbo
Abstract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Basis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for Non-majors,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remaining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testing model and paperless testing model and manage to achieve progress in the reform of testing form of this course by comparing the two models.
Key words basis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testing model; paperless testing system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China 453007
教育是现代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考试是检验教育水平的一种手段和工具。采用良好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式,有利于保证客观、公正、准确地检验教学质量,促进教风建设、学风建设,规范教学秩序,优化育人环境,培养高质量人才。公修计算机基础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应用、动手和创新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基础硬件设备的不断加强,针对公修计算机基础面向应用为目的,操作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改革当前一些不合理的考试方式,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1 传统考试特点及不足
1.1 考试环节复杂
传统考试组织流程周期比较长,整个考试包括命题、制卷、发题、保存试卷、考试、评卷、登分、公布成绩等环节,而且任何一个环节的安全保密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行,考试组织工作细致而繁琐。
1.2 评定考试成绩重理论轻技能
现行的考试成绩以笔试成绩为主。笔试考试采用纸质试卷,全校学生统一标准,忽略了各专业学生本身固有的差异性。纸质试卷适用于考核理论知识,而公修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比较分散、内容多,更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因此,笔试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不足以全面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1.3 考试重结果轻分析
现行考试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考试成绩直接与评优评先、奖学金和推免研究生挂钩,造成学生只认分数,不重视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考试后教师仅进行简单成绩统计和粗略试卷分析,数据不能准确和详实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无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无法尽快适应工作需要,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
2 无纸化考试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考试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无纸化考试系统成了当今比较热门的考试方法。它大大缩短了考试过程周期,使考试保密性进一步提高,确保了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实时性,具有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节约考试资源、规范考试管理、方便考生应考等传统考试不可替代的优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有力举措。相对于传统的纸质试卷考试方式,无纸化考试系统具有它的特点。
2.1 降低出错和泄题的几率,节约成本
在无纸化考试系统中,多位教师命题,内容安排上要求命题树立“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差异。考试时只需要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避免了以往单一教师制卷,然后印刷厂印刷、学院分发试卷等流通环节,考务工作得以简化,大大降低了出错和泄题几率。由于不用印刷,为学校节省打印、制版和印刷费用,同时还节省了纸张,避免浪费。
2.2 组卷灵活,减少作弊
纸质试卷基本上是单一教师将考试题目出好后再行打印,考题受限于教师的水平和习惯,考试题目和形式比较固定,全校考生试卷完全相同,试题只能适应部分学生,无法摸清全体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无纸化考试系统从题库中智能组卷,题库由多个教师出题,题量大,风格不同,题型丰富,通过设置不同的组卷方式,保证了试卷兼顾各专业学生的特点。每位考生的试卷从题库中随机生成,试卷不完全相同,传统的作弊行为在无纸化考试系统中无法使用,这样更能体现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一、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1.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智能水平、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制定讲课的内容、重点和进度。这样有的放矢,因人因时而异,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求新、求异思想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书本或讲课内容上。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解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完全可以超过老师。我们在讲课中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体意识。
3.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仅要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他们是怎样接受知识的,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只有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普遍都存在这样的看法,就是应用软件好学,程序设计语言(如VB、ASP等)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难学。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想法,提高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授课时采用的是这样的做法:从具体问题入手,提出问题,通过大量例题说明讲解课程内容,然后归纳总结出几点结论,说明使用规则。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思想跟得上,学了就能用。每一章为学生制定一个小目标,让学生一点点地深入学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已全面过渡到Windows平台,包括AutoCAD、3ds max等辅助设计课程均以图形方式呈现出来。对于上述教学内容,若仍采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媒体,能够直接演示教学内容所涉及软件的屏幕界面,直接显示操作运行结果和屏幕反馈信息,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由此可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手段和实践方法,开发多媒体软件,建设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室,提高上机效率和实验教学质量,对整个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将自己实际的经验及见解放在授课中
每个人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都会积累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别人的经验不能代替自己的实践。在讲课中应该体现出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它是一般书本上所没有的,是教师通过自己实践积累的经验,很可能有一定独到之处。在长期的实践操作中,我们不断地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计算机使用及各种软件应用方面的技巧,把这些内容融入我们的讲课中,使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
四、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了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营造浓厚的计算机学术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计算机重要,但对计算机在其专业的具体应用尚不了解,因而学习起来有点茫然。所以我们在学生入学时,专门组织计算机专业介绍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和需求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地举办全校范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比赛结束后,对部分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并颁发证书。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批计算机应用较好的学生,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六、考核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考核几乎都是笔试,学生学计算机如同学语文、政治一般,去背书本上的知识,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大多只限于理论方面,在实际应用中总是觉得难以动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考核方法做了改革。现在除笔试外,更加大了上机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
实践能力考核又分成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两种:
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上机作业作为考核依据。
能力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实训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实训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
1.1课程体系的单一化
现在,大部分高校课程体系还是保留着传统特点,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自身个性的发挥。特别对于非计算机学生而言。虽然每个专业都必须学计算机类的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让运用计算机成为学生的必要技能,但学校忽略了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某具体领域的兴趣爱好,学校开展的计算机类选修课程紧缺,内容单一,课时短,不能够满足学生计算机学习。现在的考试制度是在学生课程结束时才能够进行课程考试。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说,这种考试制度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则应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差异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及结课时间。例如,在公共基础课上,对于一部分学生可进行简单辅导,就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但学校并没有给予学生提前通过的条件。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如java编程,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基础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点拨下能尽快理解并熟练掌握编程技能,用少于课时一半以上时间就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学校没有给学生更高的教学内容和等级测试,造成师资的浪费和学生上课时间的虚度。
1.2课后辅导的缺陷
在大多数高校中,教师经常是在上课时候来,下课时候走。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内知识并不是非常了解,在课后很难找到老师解决问题。针对以上现存的问题,高校首先着手落实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多类别,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体系的等级化,从而实现计算机教育的多元化,为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2计算机教育多元化的实现
2.1课程设置体系的多元化
当今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离开学校就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方面要深入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熟知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应用软件。能够选择学校内安排的可选择的课程,并能够适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和爱好。最终能够实现规定学分,在课程体系中是实现真正的学分制。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尽量设置学生们都喜好并积极参与的课程。
2.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①理论教学。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能够灵活的使用在多媒体CAI教室内具体设备的试用,灵活传授教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应首先对教学任务有充足的了解的,再针对课程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可运用优秀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图文声像的表达效果,又能够建立良好的人机交互的界面。还要求课件具有严谨的组织,能够在短时间中呈现更多的教学实例和操作技巧,进一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其次在进行CAI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用具有丰富情趣的肢体和情景语言进行讲解,及时得到学生信息的反馈,并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必要时在黑板上对重点知识进行补充,对于常见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更正。最后,可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有用的帮助课件,使之能够自学。
②上机实践。上机实践的时候,学生主要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最终教师做总结,并在讨论过程中予以指导。这种系统中应包含实验题、测验题、作业提交等模块。其中实验题目需要与教材呼应,补充重要知识。测试题能够整体性对学生进行测试,让学生能够了解深层的课程内容和实际操作情况。作业提交工作可由局域网进行,还能够进行备注,批改等。
2.3教学评估体系的多元化
①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对考试时间的灵活安排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首次考试安排在学期初期,考试通过学生,可申请免修这门课程。在期中,如果有部分学生提出申请就可进行考试,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基础好,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②改变的考试形式。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计算机课程考试还是需要进行笔试。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反应学生们真正的操作水平。但是一部分教师,在学生考试过程中,在硬盘中储存试题的答案,一部分教师还将笔试和上机考试结合,最后让学生将计算机系统做出答案写到答题纸中。
③理想的考试方式。实现理想的考试方式,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能够通过考试系统获得题库和答案。学生都需要在计算机内进行的考试,考试时间能够提示学生考试的实践,系统还能够自己判卷。考试后学生将会了解到自己的考试成绩。
3结语
关键词:师范院校;多媒体;教学改革;网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多媒体应用技术”、“信息处理”等方面还有更高的要求。
然而,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发展变化却相对滞后,特别是普通师范院校,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这就促使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观念,应用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保障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院根据教育部新的“白皮书”精神、结合师范专业对于计算机技能的特别要求、从目前新生计算机知识起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设计了新的教学模式,把计算机教育贯串于整个大学教育。2006年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2007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作为该精品课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发了“基于Web的通用智能化三维教学系统”,研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考试系统”和功能齐全的“网络教学平台”等。
该项研究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网络教学平台更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资源支持,实现了教考分离,有效保障了“多媒体技术”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 课程创新点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组已建立起了较完整的教学保障体系,包括反映本课程水平的教材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和相关资源建设等,其特色和创新点概述如下:
2.1 观念创新
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有机结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多媒体使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专业工作中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明确定位。“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是师范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后继课程,但不同专业的“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内容有所不同。
(2)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必须能够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中提取核心精华。
(3)坚持三个教学原则。第一,搞好重点、难点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二,积极进行启发诱导,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教育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横向联系,从更广的范围去思考问题。第三,组织课堂讨论、网上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同学从交流中受益,学会对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虑。
(4)强调“资源共享”讲授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不同内容的课程”和“同一课程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建议“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资源共享”讲授法;而对于“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则可以用“精讲多练和任务驱动教学法”。
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学习模式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随着整个大学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的。现阶段,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师范院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不只是为了使用计算机,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有效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
(2)多媒体应用技术。师范类的学生对于“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掌握有更高的要求,即参加工作后能够设计出高水平的CAI课件,所以不仅要学习多媒体的基本理论,还必须学会使用常用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处理方法是在网络平台上提供Authorware、Flash、Photoshop、CorelDraw四个系统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介绍一种,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使用多媒体软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设计高水平CAI的综合能力。
(3)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这是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的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的特点确定了图形图像处理在多媒体教学的中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作为未来的教师,仅掌握一些简单的图像处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在内容选择上做了大幅度的调整,除基本的图形制作软件外,还增加了矢量绘图内容的介绍。
(4)计算机音频处理。学习计算机音频处理技术,不仅可以弥补图形图像单一媒体的不足,还可以提升学生在软件技术处理方面的素养,为多媒体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计算机程序动画制作。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动画制作技术可以了解动画的原理,掌握多媒体动画的关键技术。
(6)计算机视频技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视频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学习用简单的视频处理工具软件进行视频采集,结合数码视频的制作、开发基本过程,初步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DV视频的技术。
(7)多媒体网络技术。重点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
(8)计算机的新技术和应用。包括不断推出的新应用软件、软件工程、系统集成和开发等。应该根据学科特点设计针对本专业的计算机要求,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讲座或者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2.3 教学模式创新
结合师范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了网络化教学与多媒体教室有机结合、常规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结合、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并重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和信息素养为中心。
(1)保障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充实、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等文件,以此保持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更新了教学内容,改革了课时安排,把计算机教育贯串于整个大学教育,实现了学习期间不断线,把过去的集中一学期授课改为三个阶段的学习。
第一阶段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组织教学,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多媒体相关知识的内容需求有所不同,相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我们通过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查(学生自己选择参加),结合学生的申请,确定“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重点。并将内容分 为“免修”、“免听”、“必修”三种层次。不参加考查的学生按规定统一划分到“必修”层次。对于前两种学生,允许不来听课,同时引导这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其他多媒体工具软件,但是“免听”的学生必须参加考试。这个阶段的教学是在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强化学习,课时少、效率高。
第二阶段是通常意义下的常规教学。这个阶段简要复习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重点学习(文、理科学生不同)一门课程及其多媒体编程技术,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同样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式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或者参加选修课学习。学习结束,通过提交软件大作业、硬件大作业的方法进行考核。实践证明这种形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了强化“双基”教学,对应于不同的教学阶段,我们设计了培养“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设计能力”,培养“通过网络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使用新软件(包)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和“建模与编程能力”的教学(培养)方案。每一种方案都设计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与办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师资队伍建设
从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已经形成了一支稳定、热爱多媒体教学、团结协作、富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课题组有1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得政府津贴,1人被评为省级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校级模范教师,1人被评为市“十佳教师”,3人在各类计算机学术团体兼任重要职务。3教材建设
优秀、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保证。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握好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与教材更新速度的关系,所编写的系列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教材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方法表达准确;在内容上体现先进性和应用性。使学生既能学到全面、系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又能反映其最新的发展与应用,掌握一些先进的开发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解决本专业问题服务。
(2)充分考虑了使用对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状况,有较好的针对性。
(3)多媒体教学包、电子教案、教学网站、考试系统、实验报告管理系统等,构成了立体化教学资源。
(4)在师范类院校具有影响。几年来我们编写了12套教材和学习参考书,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天津科技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应用广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与该课题有关的26篇研究论文,分别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工程》、《河南科学》、《中国教育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微计算机信息》、《计算机应用》等7种刊物上发表。与该课题对应的3项成果(已经在国内17所高校得到应用),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4 辅助教学资源建设
对应于每一个知识模块,我们研究了相对独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每个系统建立有12个资源库,结构如图l所示。
整个教学系统生动活泼,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把上课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我们设计的CAI系统在技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面向对象的设计。在具体教学中有大量的“对象”需要演示,将这些“对象”放置在不同的功能库并进行相应的激活设置,教学时只需要用鼠标点击即可激活对象进行演示操作,与真正的对象操作完全一样。
(2)实现了在对象里书写讲稿。在幻灯片上放置对象,在对象里书写讲稿,可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
(3)在对象里嵌套对象。在具有插入对象功能的对象里根据教学需要再嵌套对象,可以增加讲课的灵活性。
(4)多渠道提供对象工具。CAI系统中使用了多种方式提供“对象”连接,尽可能地方便教师的操作。
(5)多渠道使用超链接技术。一是将全部资源有规律地链接在一起,从任意一个资源可以进入各个知识模块。二是将图、文、声、像、动画、电影等无缝地链接在一起。三是在插入的对象里建立链接。
(6)电影的制作和播放。教学过程中有些具体操作只靠一些画面无法解释清楚,而将这些操作录制成带有声音解说的小电影在幻灯片中进行播放,不仅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特别是实际操作比较麻烦的内容,加入小电影就更有必要性。比如涉及到计算机系统的参数设置,一般不允许随便操作,因此本系统将这些必要的操作过程全部录制成小电影,并在各个操作环节上配有声音解说。系统里共制作了180余部电影片断。
5 考试系统
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开发了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多媒体技术与应用”、“Authorware”、“Flash”、“Photoshop”、“CorelDraw”四个计算机机试系统。每个考试系统都装入近1000道试题和答案,有单选题、是非题、多选题、主观题、填空题、改错题和电影题共七种类型。试题库中除给出参考答案外,还设有知识点,以控制在试卷选题时不会出现相同知识点的试题。每个系统都可以进行试卷标准化选题、上机标准化选题和任意区间选题三种方法的随机选题。系统不仅能输出图文并茂的精美试卷,还能使学生直接上机考试。对于学生的机试成绩,系统自动评卷后,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科学地给出不同学生对于各有关知识点的定性评语以及继续学习的建议书。
6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课题组研制了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其中充分考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融入了传统教学的主要环节。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学习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学习要求、查寻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
该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一对多”和“一对一”两种形式)、学生与学生的学习交流、作业与自动批改等。网络教学平台中,“操作演示库”支持案例型学习、“实验指导库”支持发现式学习、“应用案例库”支持资源型学习、“作品展示库”支持研究性学习、“相关资源库”支持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计算机考试系统”和“实验报告管理系统”等都融入了网络教学平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学资源;模块化教学;题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56-01
在职业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及网络简单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好了这门课程,不仅能掌握计算机的一般基础知识、日常应用操作,还可以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方便。
1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1.1 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中,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操作过程的演示,还需要学生动手上机操作练习。因此,教学中既需要计算机,也需要有投影设备。考虑到本课程属于公共基础类课程,目前一般多采用的是,在有投影机的多媒体教室上课,而在机房进行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
1.2 影响教学效果的学生因素:
(1)学生学习状态不良。据蔚振江等对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情况调查显示:能做到课前预习的学生只有11.9%;课堂上能注意听讲的学生有23.6%;能按要求进行思考并得出正确答案的只有12.1%;而上课开小差,看课外书、听MP3、发短信、玩游戏的占59.7%,聊天的有28.4%;但是,也有61.7%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很好,只是不太努力,可见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乐观!
(2)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学生来源地地分广泛,各地经济条件不同,各地学校对计算机教学的投入及重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有的学生对基本操作非常熟悉,而有的学生则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对教师的教学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1.3 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师因素
教师在学识水平、教学经验及教学态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而教学效果也不相同。而其中,最影响教学效果的则是教学态度,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教师对教学缺乏热情,教学工作不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职业院校的学生少有勤奋且少有天才,教师投入少,学生蔫能成才?
2 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
(1)学资源。即在采用相同教学大纲、相同教材的前提下,所有任课教师,案,统一讲义、统一上机操作内容。学资源,是要组织相关专家及任课教师一起,集中大家的智慧,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研究确定统一的教案、编写统一的讲义,设计并建立统一的上机实践操作题库,然后由各任课教师分别授课。编写统一的教案、讲义,不仅可以编写出最优秀的教案、讲义,而且还可以使年轻教师少犯知识性错误。统一上机操作内容,是分模块建立起含有大量练习及测试用题的题库,包括各种理论题及上机训练题。“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建立海量的题库,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练习作业落到实处,使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成为“边学边练”,还可以为教学效果测试提供有效手段。将教案、讲义、题库统一起来,不仅可以使每一位同学都尽可能享受到最优秀的、相同的教学资源,减少不同授课教师在教学投入、教学水平上的差异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可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便利,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本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分别组织教学与测试。不同模块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操作演示、案例教学等。上机练习时,则可采用自由练习结合上机题库进行。每一个模块教学完成后,都要随堂利用上机题库组织一次本模块的上机测试,由系统随机出题,学生的测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由于上机有明确的任务,可以减少学生上机的盲目性,有利于约束学生在机房的不良行为;由于题库量大,测试题随机抽取,可以减少学生考试舞弊现象,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推动学生学习。对于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的同学,也必须参加模块测试以及期末测试,成绩优秀者,可予以免修。
3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利用计算机学科的资源优势,建立教学网站。该网站不仅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如教案、讲义、题库等,还能提供练习、测试,以及师生互动、网上答疑等功能。笔者曾采用Moodle建立过教学网站,教学效果良好,不过Moodle题库中没有操作题功能。
(2)题库组建的原则:理论知识部分,可建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实践部分,则建立操作题。根据知识点,设计题目,重要知识点的题量要多点,难点的题目最好有简单的题目在前作铺垫。题目在录入前,要仔细检查,特别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题目。题目要分章节进行组织,不可杂乱无章。
(3)资源的更新:一般每个学年,都要根据教学效果、学生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学内容、教案、讲义及题库等进行更新或纠错。
(4)需要结合其他一些教学活动,如知识竞赛、打字比赛、Word排版、演示文稿设计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办公自动化也越来越普及,计算机技术将成为每个人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技能。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人才。但是,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还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要求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考虑到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功能.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 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2、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3、教学模式陈旧。简单的照本宣科,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然后笔试或上机的考试。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教学中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厌恶。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教师的课,学生开自己的小差。
4、教材落后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但目前大多数教材都与时代步伐严重脱节,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交替更新过缓,导致计算机基础的很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此外,职业教育教材与中小学教材内容重复严重,完全体现不出职业学校计算机特色,导致学生厌学思想严重。最后,教材理论性知识过多,实践操作内容过少,导致学生上机无所事事,从而使教师上课陷入了尴尬境地。
5、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堂授课都停留在旧的教学模式水平上,填鸭式教学和教师的独自表演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从而导致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而无法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在某种情况下,实验教学要比理论教学更为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想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了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困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例如:我在Word章节的设计任务为“报刊设计操作”和“毕业自荐表制作”,内容涵盖Word里的文字设置、段落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等知识点。上面这些任务都是学生现时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经过在学生中了解的情况,这些任务也是学生特别想学习的内容。
3、优化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由于教材的更新大部分都是跟不上新知识的出现,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将某些长时间都保持重要性的知识进行提取,对过时的或者已经有新知识对其补充过的知识,在讲课时应该提醒学生,让学生有这方面知识的补充。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提高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同专业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加大深度。
4、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理论的升华。有的学生讲起计算机口若悬河,操作起来却是笨手笨脚;有的学生操作如行云流水,可问及基础知识,却是目瞪口呆。作为教师,理论和实践应一起抓。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应当让他去实践,检验自己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有眼高手低的感觉。在课上觉得什么都懂,可一上机就错误百出。
总之,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作为这门前沿学科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专业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教材;再次就应该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提高,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