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1篇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平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

。【评:从美术课静物写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三)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观察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定有3条棱。

(2)三条棱中任两条一定是同一个面的长和宽,指出这两条棱也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另一条称为长方体的高。并在图上标出长、宽、高。

(四)正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特征

(1)利用长方体框架(或幻灯片),变动长方体正面的长,使之与宽的长度相等,再变换长方体的高,使之与长、宽的长度相等,从而揭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并出示正方体的实物图及画出立体图,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教者吸取电脑软件的长处,动态地在幻灯屏幕上把一个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映入每一位同学的眼帘,其结论便水到渠成。】

(2)正方体的特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面(包括:个数、形状、面积大小)、棱(包括:条数、长短)、顶点(个数),归纳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归纳特征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其特征。板书:正方体面6个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棱12条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评: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点上来,他们手拿正方体学具,边看边摸边数边讲,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五)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通过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知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具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评: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辩证关系启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

2.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5厘米。

3.说出下面各图形的长、宽、高(课本练一练第4题)

4.下面是一个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的部分图,说出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试说哪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评: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及布置作业

老师通过补充板书:学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及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标在了这个长方体哪个位置。从而加深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认识。

【评:总结的板书设计新颖,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给人铭刻记忆,久久难忘。】

【总评】:

1.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思想(子集思想)、数学方法(按顺序地观察、摸、数物体的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2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点、线、面)

长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正方体: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它又是从那几方面进行总结的呢?

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十二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对比.

共同讨论:

(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

a.“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的棱分别是相对的4条棱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b.“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复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圆柱体:

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提问:

(1)这两个底面有什么特点?(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积相等)

(2)侧面又有什么特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是一个正方形)

(3)底面与侧面又有什么联系?

(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2.出示圆锥体:

请同学共同回忆圆锥体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四)分类,建立知识网络.

我们所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四个立体图形中你能够给他们进行分类吗?

三、练习.

1.填空:

(1)一个长方体有()条棱,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2)一个长方体有()组长度相等的棱.

(3)一个正方体有()个顶点,()条棱,()个面.

(4)正方体有()个相等的面.

(5)圆柱体有()条高,圆锥体有()条高.

(6)圆柱体有()个面,这些面中有()个相等的面,它们分别是圆柱体的()面与()面.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厘米,其中长5厘米,宽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分米,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米?

4.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和它的高相等,它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你知道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认识

分类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3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平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

【评:从美术课静物写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三)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观察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定有3条棱。

(2)三条棱中任两条一定是同一个面的长和宽,指出这两条棱也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另一条称为长方体的高。并在图上标出长、宽、高。

(四)正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特征

(1)利用长方体框架(或幻灯片),变动长方体正面的长,使之与宽的长度相等,再变换长方体的高,使之与长、宽的长度相等,从而揭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并出示正方体的实物图及画出立体图,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教者吸取电脑软件的长处,动态地在幻灯屏幕上把一个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映入每一位同学的眼帘,其结论便水到渠成。】

(2)正方体的特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面(包括:个数、形状、面积大小)、棱(包括:条数、长短)、顶点(个数),归纳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归纳特征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其特征。板书:正方体面6个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棱12条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评: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点上来,他们手拿正方体学具,边看边摸边数边讲,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五)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通过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知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具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评: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辩证关系启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

2.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5厘米。

3.说出下面各图形的长、宽、高(课本练一练第4题)

4.下面是一个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的部分图,说出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试说哪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评: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及布置作业

老师通过补充板书:学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及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标在了这个长方体哪个位置。从而加深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认识。

【评:总结的板书设计新颖,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给人铭刻记忆,久久难忘。】

【总评】:

1.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思想(子集思想)、数学方法(按顺序地观察、摸、数物体的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4篇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例如:在讲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时候,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板书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这时教师拿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再观察,并说出现在这个形体与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后,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相对面积都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不同点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而这个形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体的概念。

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接着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活动教具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当学生肯定是长方体后,教师把长方体切下一块变成正方体问:“这个图形是长方体吗?”在仔细观察后学生发现,现在6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并且其它都符合正方体所有特征,所以说:“不是长方体,是正方体”。到这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已能在变化中观察出本质特征。为了巩固成绩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又拿出一个泥做成的长方体,然后请学生观察并想一想从哪里切下后,可转化为一个正方体?有的说:“6个面都是正方形时”。有的说:“棱长都相等时”。有的说:“长、宽、高都相等时”。至此,可以说学生已从观察表面现象发展到观察本质特征,同时比较牢固地形成了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这种先用教具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形象,再通过语言的解释,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建立形体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形;感觉;学习氛围

一个人对认知的感知,是从视觉、触觉、味觉开始的。一个学生知识的获得也同样是来源于人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生活都会遵循这个规律。教师教学中图形的教学更会遵循这个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感知,形成经验,再形成固定的知识,通过把现实世界具体事物的形状、颜色等各种知识特征在人的大脑里形成一种影像,逐渐累积,久而久之,多而分之,进而提炼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形成生活经验,形成知识。知识累积形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系统,服务于生活。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即在人类感知事物的基础上把认知上升为理论,通过直观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发展。教学中,我认为一年级“分一分认识图形”教学就应该从直观中抽象出图形的概念。这里的图形,也应该区分于人们熟悉的平面图形、二维和三维图形。因为一年级小学生才刚进入学校,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有点人云亦云的味道。因此,教学“分一分认识图形”非常重要,也非常难教,学生也非常难学。教师教学时,讲难了,学生听不懂,点、线、面上不了讲台,不讲,什么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头脑里没概念,随便拿一个物体说这就是长方体、正方体,学生只能跟到一起说,怎样区分?怎样认识?就无从说起。我通过教学实践的感知,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学。

一、寻找图形,变废为宝,生活物品教学巧利用

儿童是好动的、好玩的、听话的,积极性非常高的。教学时让学生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积木、塑料瓶、包装盒、玩具等带到学校来,老师组织儿童进行简单的分类,变废为宝巧利用。这各种各样的物体中就会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家长也会叫这些物品的数学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同时家长也影响很多儿童、学生,他们也会叫出这些物品的数学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样初步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形状、特征就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再加以提醒学生见到的楼房、纸盒、箱子、书、烟囱等都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形状,图形概念的雏形就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

二、游戏教学法,触觉感知,体验图形的特征

借助“盲人摸象”的故事原理,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操场上活动。把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堆放在一起,用布蒙住眼睛,让学生反复地摸出图形,同时说出图形的名称、简要特征,你是怎么判别的。还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轮流把所有的图形摸完,闭着眼睛数出同类物品的个数,正确的给予奖励,错误的小小惩罚(唱歌或做题)。反反复复的练习,学生很快便可掌握各类图形的特征知识,正确区分并千方百计记住。这样寓干瘪的教学于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同时也为后面的图形教学留下伏笔。

三、动手粘贴,组合图形,感知图形的几何特征

一年级有手工课,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纸片,混在一起。课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分类寻找,动手粘贴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让学生感知正方体要六个面一样大小,长方体要两两对面一样大,圆柱要两个圆面。这样符合儿童认识物体是从感官开始的生活规律。学生最熟悉的物体是立体图形,在一年级上册“分一分认识物体”的教材编排时也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多种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就是让学生认识图形从立体图形开始的原理。学生可以粘贴,也可以拆开,动手粘贴和拆开都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四、回归大自然,观察实物,感知图形特征

画画、照相、沙堆、泥塑,采集大自然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图形实物和实物图片,认识图形,感知图形特征。实物与书中的平面图有差别,与照出来的影像图有差别,有时学生认不出来,正方体的平面图就常常与长方体混淆。这说明学生仅有感性认识还不够,还必须促进理性认识的形成。最好的方法是通过给实物观察照相、绘画来完成。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在大自然、日常生活中采集立体图形的平面图,寻找差异,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备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看、画、比,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形状及性质。

五、欣赏组合图,造型激趣,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学生课内认识的、常见的都是规则的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组合的复杂图形,让学生只学书本上那一点点,对于学生是不够的。教材上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组合图形世界,就是为了丰富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神奇。教学时让学生认识、拆分漂亮的“万花筒”“风车”“兔子”“青蛙”等图案,认识它们都是由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组成的,边欣赏图案边说说每个图案的组成,体会图形的造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回家、自己在美术课上去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去创造和设计造型。

六、学时限制,课堂内容课外延伸,创建多角度学习氛围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6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平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7篇

一、要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

许多数学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中都遇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常常会把“长方体”“正方体”说成“长方形”“正方形”,往往纠正多次还是改不了。这仅仅是学生的口误吗?其实不然,学生由于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影响,没有真正建构起清晰的立体图形的表象,因此产生了上述问题。因而,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就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入手,在教学前先依次展示点、线、面、体,在这样完整的展示中,学生形象地看到了点、线、面、体的不同与联系,尤其认识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认识就更形象了,从而自然而然区别于长方形。尽管是一个小环节,但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长方体与长方形虽然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表象。学生的认识充分了,就再也不会轻易把“长方体”说成“长方形”了。

二、要让学生具有“几何观察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空间观念是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与变换的直觉。那么,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首先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学生对于有关“空间与图形”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各种观察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小学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从低年级开始就安排了“观察物体”的学习内容,通过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把“看”作为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逐步发展了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而中高年级,学生则从观察物体提高到观察立体几何图形,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就需要让学生具有“几何观察力”。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几何图形。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立体图形,具有多条棱、多个面和多个顶点,学生在刚接触时数面、棱、顶点的个数总显得很盲目,也毫无规律。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数之前先观察这些图形的面、棱、顶点的分布特点,再让学生有规律地数一数,学生就会驾轻就熟。又如还是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让学生正视一个面、一条棱、一条顶点或随意地看,从这四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将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转换,这样每次有重点地观察,学生不仅对长方体的认识更全面,而且在这样的观察活动中提高了“几何观察力”。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虚实”结合地进行观察。学生在观察物体及图形时,往往只能从一个角度进行观察,如观察长方体时,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两个面,最多同时看到三个面,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六个面,无法观察到完整的一个长方体,在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学生在观察时想象出观察不到的面的情况,甚至有时要想象出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什么图形,从而引导学生不仅观察形体的表面现象,而且透过表面现象观察形体的本质,学生在这样边观察边想象的活动中,才能更有效地积累空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三、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空间观念的形成,仅仅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积累空间感知。空间感知依赖于操作活动,这是由“空间与图形”知识内容的特点决定的。有了触觉的参与,可以使空间感知更准确、更深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8篇

一、主动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实例,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等思维活动,完成形象直观向抽象概括的转化,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我从几何知识本身所存在的趣味因素出发,利用小棒、橡皮筋,让学生在搭一搭、想一想、比一比的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动态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直观的认识,有利于激发思维活动,同时也擦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主动探究知识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渠道之一。

二、设计练习,激活创新思维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已认识到适度引入开放题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现行教材中绝大部分应用题的条件不多不少,答案唯一。学生只需对现有条件进行组合而无须考虑筛选、补充,压缩了思维空间,抑制了创新思维。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设计一些开放题。例如:同学们做好事,三(1)班做好事20件,三(2)班做好事16件。三(3)班做好事多少件?学生一试做,发现条件不充分,于是从自己特有的认识角度出发,每人至少补充了一种条件并进行解答。如:A.三(3)班比三(1)班多做3件。列式:20+3=23(件)。B.三个班一共做好事56件。列式:56-20-16=20(件)。C.三(3)班做的好事件数是前两个班总件数的一半。列式:(20+16)÷2=18(件)。D.三(3)班与三(2)班做好事的件数比是3:2。列式:16÷2×3=24(件)……经过整理归类,共有20多种类型之多,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由此可见,设置条件多余或不足的问题能激活儿童的创造潜能。更为可喜的是,平时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能说能解,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

三、自制学具,培养创新精神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我常常让学生自制学具,并通过自制学具,让学生说说制作学具的感受。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常常使学生拼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先分小组进行学具准备:每个小组分别用硬纸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然后由各组代表说说感受。

生A:我们三人分别剪2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就可围成一个长方体,另外一个同学剪下6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围成一个正方体。

生B:我们直接在一大张硬纸上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再沿着折痕折成长方体和正方体。

生C:我们剪4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和8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用4个长方形和2个正方形围成长方体,其余6个正方形围成正方体。

生D:我们发现,用2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和4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围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也就是说,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正方体必须用6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才可以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