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预案、制作需用课件等,这是教者必做之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一是拓展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课题的引入创设、问题情境的铺排与收缩。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做到了然于胸,执教的时候才能体会教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学的乐趣。

讲解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时,教材上提到“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有学生马上就说:“老师,上面这些都是分母是100的分数,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呢?”有的学生说:可以;当然也有学生说:不可以。为了让学生辨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地把握百分数的概念,笔者没有简单地做出直接判断,而是借此契机,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紧接着提出了两个问题有意识地引起大家的思考:百分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0的分数,那么它和分母是100的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吗?为什么?问题提在点子上,进入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觉有话可说,纷纷发表意见,课堂进入了一个思维的高峰时期。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教者适时作了归纳,形成如下的共识:百分数和分母是100的分数具有的相同点是:百分数和分母是100的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但两者之间不同点更为明显,读法不同:百分数读作百分之几,一般不读作一百分之几;写法不同:百分数要用专用的符号“%”;意义不同:百分数不可以表示实际数量,只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分母是100的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量间的比较关系,还可以表示实际的数量;分子不同: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而分母是100的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

课堂的讨论挖掘了教材所没有明确介绍的“四点不同”,使得学生意识到,百分数是从分母是100的分数中演化出来,专门用于表示两个数量间比较关系的常用概念,它在符号和分子的表达上比分母是100的分数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性变化,从而理解更加深刻了。教者再适时进行补充说明: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的分数或者分母是100的分数。大家的讨论验证了这种对百分数的理解。学生也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了大量百分数的使用实例,进一步确认了这些新认识。不难看出,很多学生收获充实,产生了探究学习成功的喜悦。深入的备课和恰当的引导让人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喜悦。

在试教中,我曾经对教材的例题引入作了改变。我将例题的三人比较投中情况,改成四人比较,将教材表格所列投中数、投篮数、投中比率数和分母是100的分数几项,逐一呈现。这样拉长探究过程,使得新例教学形成步步深入的课堂氛围。但是,这样一来,开头显得精彩了,引入课题耗时多了许多,接触到对百分数的探讨性认识时间不够充分,其后的练习更是来不及安排了。经过伙伴的帮助,我也感到这是做了一个“不合算的交易”。步步深入的引入效果花费了过多的课堂精力,而使得学生接触重点推迟,课的中期和后期攻克难点分配时间不足,练习讨论不够充分。由此,课堂教学设计不应只顾开头的精彩。引入环节毕竟不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要从全课的整个进程统筹各个环节的教学。我体会到这里教材编排简洁的意图,后来的试教则改变了原先的铺排做法,采用了教材的既有安排,直接由分数的比较进入百分数,也取消了所增加的分析对象。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44-02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77、78页。

1.知识目标: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

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

2.能力目标:提高自学、探究、观察、比较、归纳等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教学方法:“以问导学”和“先学后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2.师: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

(2)百分数有什么意义?

(3)百分数什么写?

(4)百分数是不是分数?

(5)百分数的用途是什么?

(6)百分数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课题之后,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探索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3.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归纳为以下四个问题并板书出来。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3)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4)百分数的用途是什么?

(设计意图:围绕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筛选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板书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4.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三个问题看课本第77、78页的内容,在书上边看边圈一圈、划一划,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以及第77页出现的百分数表示的具体意思。给学生的自学时间是3分钟。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在圈一圈、划一划的过程中,自己寻找想要的知识,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看书自学的能力。限定学生自学3分钟,一是为了节约教的时间,二是为了提高学生自学的速度。)

5..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对学困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6.让学生汇报自学和解决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1):

学生: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8%、50%、64.2%……叫做百分数。

师: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都有一个符号(百分号)。

教师:百分数后的这个共同的符号叫百分号。

学生: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说明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吗?

学生:不是。是两个数的关系,两个数量的关系。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2):

教师根据学生的读、写和板演情况进行讲评并让学生更正错误。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3):

学生:百分数有百分号,分数没有百分号。

师问:百分数与分数还有什么不同?

学生:百分数表示两种数量的关系,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或一个数量。

教师出示:一堆煤17/1000吨,运走了它的3/4,运走了它的75%。

提问:说一说上面的三个数具体表示什么意思?

师:(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归纳二者之间的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数或一个数量。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4):

师:(学生结合生活事例说出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后)出示如下表让学生计算其优秀率,并说一说哪一个班的期末测试成绩好一些,为什么一下子能得出哪个班最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百分数的用途和好处)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学能初步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增强师生的情感。让学生汇报自学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并通过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解答,让学生真正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读、写百分数的方法,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点,知道百分数的用途。)

二、练习巩固

1. 让学生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2、3题。(第2题以开火车的方式来读)

2. 教师出示题目:“一支铅笔长17/1000米,也可以说成“17%米。”让学生思考、讨论此题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3. 说一说下面哪些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形式。

(1)一块布长89/100米,用去它的85/100。

(2)我国某地六月降水量为351/100毫米。

(3)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100。

(4)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是100/100。

4.判断。让学生在括号内打“√”或“×”。

(1)某工厂今年产值是去年产值的108%,说明今年产值比去年多。( )

(2)百分数与分数的意义完全相同。 ( )

(3)百分数的单位是1%。( )

(4)最大百分数的是100%。( )

5.让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1—4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技能技巧,提高辨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小结全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请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今天自己学习的满意度。

(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今天自己学习的满意度,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自信心。)

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我融合了“以问导学”和“先学后教”的方法来教学。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

1.问。这是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提问:“我们今天学习百分数,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确定问题:(1)百分数的意义;(2)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3)百分数的用处;(4)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点。这就使教和学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导。这是教学的关键。教师以问题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和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这样既能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境:有时刚刚导入新课,学生就喊“我早就知道了”;有时老师的话刚开了头,学生就把后面的内容讲了出来;有时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学生却提不起劲;有时满以为学生都会了,可是学生的作业却又错误百出;有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点滴思考】

教学的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古人云:“圣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可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使教学以教其不知、释其所疑、长其心智为目的和归宿,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实践探索】

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一下子很难做出准确的把握。不同学生对不同生活事件的感受、理解、深入程度都不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起点也不同;即使同一个学校同一年级,不同的任教老师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时认知起点上的差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有心人——课前调查,了解学习起点

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情况怎么样?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老师点拨和引导?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在教学百分数一课前,为了解没有学习百分数以前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百分数的情况,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

1.你知道百分数吗?

2.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百分数?

3.你能提供生活中使用百分数的例子吗?

学生基本上对百分数有所了解,只是程度不同。所以在设计教案的时候,不能被教材束缚手脚,而应让知识进入学生的活动与经验中,依赖于学生对新学习知识的认知交流,让学生大胆交流,在交流中形成系统的理解。

在调查中我们还应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明确的认识:有些是可以直接拿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人民币、时间等内容时,学生便有不少生活经验可以直接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挖掘和利用。有些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能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构成什么直接联系,但却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汉字的结构变化作比喻引入“倒数”。只有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教学活动。

二、当好用心人——课堂观察,发现学习起点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初,教师可能先选取一个点切入教学教程,但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就会出现课堂教学的“新起点”,从而使实际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那就造成教师无法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无法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此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想法,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发现新的学习起点,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2时安排学生先行探究:

1.画图表示出题意。

(交流中,要关注学生如何把握画图的简洁性与表达题意的完整性)

2.题目一下子要求两个未知量,怎么列方程?试试看。

(这个是新知转为旧知的转化点,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以调整后面的教学重点)

3.方程的检验中有几个关注点?

(这里方程的检验既要关注是否有3倍关系,也要关注是否合计290公顷)

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状况展现出来,让他们面对新知识时,自己能主动去回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新知产生探究的需求。同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来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选取教学环节,把握学习起点,及时调控课堂教学,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

三、成为尽心人——课后反思,提升学习起点

数学知识具有内在连续性的特点,往往上一课的学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学生错误的信息中把握学生后续学习的起点。一年级的学生经常有这种现象出现:作业如果是老师读了题的正确率就高。教师起初以为是学生不认得字,后来字认多了,还是这样。通过分析最后发现原来是学生对信息输入和关键信息的提取存在问题,找到了原因就能对症下药。因此,教师要做个尽心人,从平常的作业批改中及时搜集作业中透露出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必须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对提错问题的学生,绝不能批评,而应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时,也应对其做出鼓励并说明原因。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老师硬币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这个问题与所学内容无关,但教师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根据教学内容在新课导入时、课堂教学中、新课结束时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问架设“梯子”,以激发学生追根问底的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我创设了跟学生玩拍手游戏的情境,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拍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我就问:为什么不拍了?此时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老师能拍吗?怎样拍?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了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留给提问时间,让学生有机会问

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往往是还没有想好问题,老师就说出来了。可见,不是学生不会提问,而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失去了提问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为学生设计提问的时间,并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萌发问题的机会,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给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

四、教给提问方法,使学生善问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教材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进入第三学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出发,把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在前七个单元里教学新知识,全面完成《标准》规定的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在第八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新授内容仍然分四个领域安排。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比例的有关知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解决问题的策略。百分数的应用是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要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较简单的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百分数。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里,教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转化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能把未知的内容变成已知的内容。所以,转化是重要的认知策略,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对于转化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较丰富的体验。本册教材继续教学转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应用,通过具体的转化活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圆柱和圆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确定位置等内容。圆柱与圆锥是本册教材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及计算方法等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小学数学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发生大小变换。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里,结合比例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也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方向的基础上,用“北偏东几度”“南偏西几度”的形式量化描述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还要联系比例尺的知识,用“距离多少”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严格遵照《标准》的要求,精选传统小学数学里有关形体的知识,增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空间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数学事实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领域:先在认识圆和能够应用百分数的基础上教学扇形统计图,再教学众数和中位数。众数和中位数是数据分析时经常使用的统计量。有些时候,平均数不能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特征,就可以考虑用众数或中位数来反映。本册教材里的统计知识,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提高分析、表达和利用数据的能力。

“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编排了三次实践活动。第一次是利用圆柱的体积知识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应用铁块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一定的规律推算铁块的体积。第二次是结合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研究图形的面积变化与边长变化的关系。第三次是使用工具或应用步测的方法,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研究现象,探索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总复习的内容也按四个领域编排。根据《标准》里具体目标的设计分类,在“数与代数”领域里把内容分成数的运算、数的认识、式与方程、正比例与反比例四个部分进行复习。把解决实际问题纳入数的运算、式与方程两个部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小学阶段的测量主要是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物体的体积,教材把测量的内容与图形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能提高复习的效率。“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统计、可能性两个部分进行复习。在总复习里还安排了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综合应用,分别研究住房面积的变化、旅游费用的预算、调查周围的绿地面积、在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这些问题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并富有教育意义。

另外,教材充分关注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数学知识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里的应用。编排的“思考题”满足部分学生多学一些、学深一些的需求,还多次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的过程与效果。

二、全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3.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数学思考方面

1.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2.让学生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在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继续表达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观念。

5.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6.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同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统计观念。

7.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加深对基本数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解决问题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主动用百分数、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解决有关百分数、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飞多样性。

3.让学生砸用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让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用扇形统计图和相关统计量解释数据信息、解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5.让学生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策略的自觉性和能力。

6、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

  2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本班有学生34人,其中女生16人,男15人,还有个韩国孩子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非常强,学习效率也很高。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用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在知识方面,大多数孩子能在基础部分掌握比较牢固,但在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为本学期教材中的“百分数”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已学习五年的北师大版的教材,但学生的数学坏死及应用能力还是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会学,但不一定会用也不一定用得很好,11册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性的培养,更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因此,会在一部分灵活性不太好的学生身上产生一定的困难性。

二、第十一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数与代数

第二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四单元   比的认识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   圆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的特征及圆的对称性,体会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三单元   图形的变换

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经历运用变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画出草图,并进行还原。

经历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统计与概率

第五单元   统计

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综合应用

数学与体育(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中的数(数感、收集数据的方法、数字的用处、对正负数的进一步认识)

看图找关系

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一)

整理与复习(二)

总复习

三、各单元教学目的及重、难点

数与代数

第二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目的

1.注重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增产百分之几(2)种植面积的变化(3)家庭消费的变化(4)利息

2.鼓励学生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及百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

3.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4.解决与“利息”有关的问题

重点、难点

1、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会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单元  比的认识

教学目的

1.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化简比

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会运用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     圆

教学目的

1.  结合具体情境和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圆的特征。

2.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对圆的对称性的认识。

3.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4.经历探索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5.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重点、难点

1、在解释生活现象中体会圆的特征。

2、在与其他图形对称性的比较中,体会圆的对称性的特点。

3、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4、在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和“极限”思想。

5、结合设计与欣赏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图案的美。

第三单元  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的

1.结合观察、操作、想象,分析图形变换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体会图形的美,感受神奇的图形世界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  1  

2、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上设计图案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教学目的

1.在观察、操作与交流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现象中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现象中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

第五单元  统计

教学目的

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复式统计图。

2.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1、体会复式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2、通过选择现实情境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统计的实际意义应用统计图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

数学与体育

教学目的

1.探索“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比赛场次”的规律,体会表、图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2、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中的数

教学目的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数据的处理,发展数感及处理数据的能力。

2.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4.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体会“0”是相对的。

重点、难点

1、通过多种方式体会大数。

2、通过生活中的编码,体会并了解数字的用途,通过定性问题定量化的过程,体会数字的用途。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抵消

4、选择不同的“0”点来表示数据,体会“0”的相对性

看图找关系

足球场内的声音、成员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实际,能从图中分析出某些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图对刻画事物或数之间关系的作用,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

重点、难点

1、根据变化情况,选择合适的图。

2、图刻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图刻画数之间的关系。

整理与复习(一)(二)

你学到了什么(主动整理知识、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复习

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回顾与反思)

问题银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基本练习(期末笔试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进度

周  次

教学内容

课  时

第1周

圆的认识(一)圆的认识(二)欣赏与设计

5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一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教师提供的心理环境是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题的前提条件。问题不是凭空而来的,想让学生提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可问,努力营造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责疑灵感。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适宜气候与土壤”。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提问时,有些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绝不能批评,而应鼓励、启发其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时,也应对其做出鼓励并讲明原因。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老师硬币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这问题本身与所学内容无关,但教师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并鼓励其他同学要像他一样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根据教学内容在新课导入时、课堂教学中、新课结束时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问架设“梯子”,以激发学生追根问底的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跟学生玩拍手游戏的情境,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拍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我就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老师能拍吗?怎样拍?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得金牌32枚,美国得金牌35枚;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得金牌51枚,美国得金牌36枚。这个情境蕴含了许多数学问题,学生也容易发现和提出问题。我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很快就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国第29届得金牌数比上一届多百分之几?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得金牌数比美国少百分之几?第29届奥运会上我国得金牌数比美国多百分之几?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教学,可以说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留给提问的时空,让学生有机会问

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往往是还没有想出来或还没有完全想好问题,而老师却就说出来了,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是刚说出“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几秒钟,看到没有学生举手发问,就立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向学生提问,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权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提问的兴趣和信心。可见,不是学生不会提问,而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提问的参与面不广,学生失去提问的机会。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必须为学生设计提问的空间和时间,并要在实施的过程给学生营造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留给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和机会。如在出示课题后可以对学生说:“看了课题后,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思考后就会争着提出自己急于知道的问题。又如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提出问题。

四、教给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关键词:注重 知识 经验 动态生成

知识的形成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成,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构建。它需要教师科学分析、灵活指导,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以学定教,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探究数学知识。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通过对教学进程的匠心预设和对课堂的有效调控,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作用,促成知识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在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中打破固有的认知结构,把新的知识融入到旧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忽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教学师生互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厢情愿;离开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起点,是促成学生展开探究,促进知识形成的基本要求。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是小学生学习新知引发思考的出发点。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他们的思维还是比较形象、直观。学生在获得某一数学知识后,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常会将其放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借助具体的事物解决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在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方面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征,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情境激不起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陌生的问题情境将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困难。创设的情境应该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情境中蕴含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但并不一定是生活现实。一个游戏,一首儿歌,一则故事等等都可以成为符合儿童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比如: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用这么一则故事引入:有一天,一只老猴子给一群小猴子分桃子,老猴子给3只小猴子分了6个桃子,小猴子喊着说,我们分得太少了。老猴子说,好!那就给你们12个桃子,你们6只小猴分着吃吧。小猴子又喊着说,不行,我们还是太少了。那老猴子接着又说,那我把一筐60个桃子全分给你们30只小猴吧。可小猴子还是嚷嚷着说,我们还是太少了。老师问,小朋友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计算得出每只小猴每次分到的桃子个数是一样的。这样的故事情境创设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另一方面,情境的创设要具有一定挑战性,具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上的平衡,引起认知上的冲突,让他们在跳一跳中才能吃到桃子,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产生学习的渴望,保证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比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出示这样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继续编下去。学生在编的过程中体会到这样一直编下去不是办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想到用图形、文字、符号等方法来表示,找到了新知与经验之间的连接口,然后引入用字母来表示数,这样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方面,情境的创设要为解决数学问题服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到生活情境中去,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知识的形成。有些数学知识的形成学生没有可借鉴的知识经验,这时,就要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构建数学模型。比如,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对“余数”有一些感性的认知和体验,但却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用数学方式思考的过程。教学时,创设这么一个情境:学校要举行六一庆祝活动,王老师拿来15朵红花,分给三年级的各个班级,要求分到的每个班级的朵数一样,你准备怎么分?能用式子表示出来吗?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把15朵花全部给1个班级,15÷1=15(朵);可以把15朵花分给3个班级,每个班级分到5朵,……师:你能用竖式表示出15÷3=5(朵),并能说出每个数的意义吗?生:下面的15表示把15朵花分了,把15朵花分完了,余下没有了,就用0表示。

师继续问,如果16朵分给3个班级,并且尽量分得多,该怎么分?(让学生通过摆小红花)生:每班分到5朵,分掉15朵,还多出1朵不能再分。师追问,如果每班分4朵行吗?生:不行,这样余下来有4朵,每个班级还可以分到1朵。师:如果17朵、22朵又该怎么分?通过操作发现余下的朵数都比3小。师:分到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下的朵数比班级数少,不能再分一朵,余下的朵数在数学上叫余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你能根据刚才分的过程结合以前学过的竖式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吗?

通过情境的创设,把有余数除法和分红花紧密结合,构建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借助分红花的过程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搞清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二、把握起点精心预设,保障知识的动态生成

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起点。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精心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动态生成,以学生学为重心的精心的预设是必须的。但预设不是凭空想象,要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知道学生已经具备哪些新知学习所具备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顺应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好学生学习起点,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学习起点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过低了没有思维的含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碰撞不出思维的火花。比如在学习了比例的性质后,让学生根据乘法式子8×3=4×6写出几道比例,学生凭着口算就能写出几道比例,思维含量太少,对巩固比例基本性质知识也没起到作用。倒不如问学生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有什么好方法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很快地写出几道比例,或者以字母代替数字的形式出现更具有思维含量。起点过高了,学生的思维受阻,动态生成更是无从谈起,这严重干扰了正常知识框架的构建,学生只会停留在模仿的状态。因此,备课时精心预设,哪些地方需要点拨,哪些地方不需要讲,学生知识生成的落脚点在哪里,应设计什么问题能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探究中来,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落脚点应放在哪里呢?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哪些了解,掌握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这是我们在备课预设时要考虑的。由于现在的学生通过看书或家长辅导,对于三角形面积怎么算早已知道,但对于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底×高÷2”还不是很系统地了解,所以,在预设的时候不应把三角形面积计算当作数学学习的起点,不用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按着顺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改变顺序,这样预设:三角形的面积怎么计算你们知道吗?三角形面积=底×高÷2,你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这个公式是对的?以此为起点,让学生展开探究,通过剪拼等方法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正确的。在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底×高÷2”,保障了知识的动态生成。

三、捕捉知识的“生长点”及时调整,演绎精彩的动态生成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马上就喊着说,老师我们早知道了。或者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一脸的茫然,不知道从何回答。这些都说明老师在预设问题的时候没有准确地把握好学生的现实起点。但是预设再充分也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往往捕捉到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无法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必须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这就要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能机智、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捕捉那些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引领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智慧之花闪耀光芒,为动态生成演绎出精彩纷呈的成功课堂。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

比如,分数百分数互化的教学。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教材是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然后化成最简分数,20%=■=■, 3.5%=■=■=■。而在实际教学中,我问学生,我们已经会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教材是以先把小数或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或小数的形式呈现的),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回答的先把百分数写成小数再化成分数,20%=0.2=■,3.5%=0.035=■=■超出我们事先的预设方案。这时,我没有对学生进行否定,而是调整预设方案,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让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方法,把教材呈现的方法作为了解的方法进行处理,向学生介绍。课后反思,觉得学生的这种想法很有道理,这个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百分数互化后学的,并且已有小数化分数的知识和经验,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形式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百分数化分数的起点,更何况像这样的分数是个繁分数,教材已经删除了繁分数,学生对这类分数接触也少,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