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拉萨的天空

拉萨的天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拉萨的天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拉萨的天空范文第1篇

拉萨天空,明朗空旷,明媚得让人觉得奢侈。仰望天上,是蓝,笑吟吟的蓝;俯视大地,是绿,铁青着脸的绿。

喜欢拉萨,喜欢世界上,那个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一样在阳光下萌芽和繁衍,从千百年前的历史深处走来。拉萨似乎比其他同伴更多地受到了天地的。没有哪一个正统的王朝在这里定都,为她带来不可一世的王者霸气,从远古到今天,拉萨都还是一个不被世人所仰慕的城市,就像一个淳朴悠柔的乡村姑娘,置身于满是奇光异彩的美女之中,没有人认为她黯然失色,亦无人为之喝彩。

阳光,阳光。上苍对拉萨似乎是毫不吝啬的,仿佛用积蓄了很久的力量将她照耀。人们想,啊,上帝可得悠着点啊。然而诸如此类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因为拉萨的阳光永不枯竭。阳光底下,是藏民们对神的坚信与虔诚。一个从远古走来的民族,我们不能不说是对神的笃信换来了阳光。阳光之神照耀并哺育着这个能歌善舞和追求和平的民族,黝黑的皮肤写下了千百年的深邃与忧伤,见到他们,总会想,是不是整个藏族的历史都在这种黝黑中积淀下来了?无垠的草原上,是藏民们气势宏大,襟飘带舞的民族雾,悠扬深沉的音乐似乎也浸透了历史,是那样凝重而不可捉摸。欣赏到这样的舞蹈,你会感叹:历史还在演绎呵,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献上一条哈达,他们也是一个友善的民族。

还是喜欢拉萨,喜欢世界上阳光照得最沉重的地方。

千百年的光阴在金戈铁马战不休中悄然逝去,拉萨仍是最最古老,异域风情毫不褪色的阳光之城。千白年的风吹雨打,拉萨,你累了吗?你静静地躺在版图的边缘,也在生命的初始就注定你将孕育一个不曾称霸世界却很迷人的民族。仿佛啊,是柔水在孕育着你。

绿茵的草原,回荡着松赞干布的铁骑的奔腾和嘶喊。兵戎刀戈造就了年轻的吐蕃,也造就了小露锋芒的拉萨。成吉思汗的领土野心阔及欧亚,使小小的拉萨望尘莫及。然而,你忘了,拉萨永远都只愿做一个金碧闪光却不大放异彩的阳光之城。古老的民谣在的天空下底底地吟着,歌颂着那个渡远吐蕃,千秋史笔赞不休的汉族女人。无论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有何目的,历史却这样在布达拉宫的落成中写下。

拉萨,拉萨,世界上阳光最多的地方。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发现阳光真的可以被割舍。走上无垠的草原,有一种感觉叫做高远。碧空之下,仿佛自己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一颗心,被感动着。

拉萨,拉萨,世界上阳光最多的地方。她不允许有一丝的忧愁与悲伤,因为阳光可以照遍每一个角落。

聆听拉萨,隐隐之中悟出了喇嘛们对藏传佛教的赤诚,赤诚之后,献出了裸的心。

遥望拉萨,神秘之中掩饰不了千年古城的苍桑。然而拉萨永远不会哭泣,展现给世人的只有辽远上空的风清云淡,似一个妩媚的少女笑意嫣然。

阳光照彻了拉萨的天空。

阳光照彻了拉萨的草原。

阳光照彻了拉萨的历史。

什么时候爱上了拉萨。什么时候喜欢抬头仰望阳光,直到眼角被刺眼的光芒扎出了清泪。记得小的时候,老人们总爱冬天成群成群地窝聚在阳光底下,眯起眼睛,享受冬日暖阳的炽烤,仿佛在晾晒一本躺在地窖发了霉的书。阳光越是金灿,底下窝聚的老人也越多。此刻谈论的,也无疑是一些久违阳光的尘封往事。拿出来让阳光晒一晒啊,可别在心底化作腐土。有时候,我就相信:阳光是绿色的。

喜欢世界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拉萨的天空范文第2篇

拉萨的云有哪些意象呢?在你心中,拉萨的云更像什么呢?

拉萨的云高挂在布达拉宫的顶端,采日月之光,将蓝天化妆,总是让人去仰望,牵挂着人的梦魂去欣赏。我挺起炽热的胸膛,向着西部的方向,前去拜访。

拉萨的云没有边际,从珠穆朗玛一直到昆仑山上,圣洁地在高山上飘荡,有的挂在山巅,有的在树枝上飘扬,布满整个天空,肆无忌惮地流淌。

拉萨的云格外悠扬,博大的胸怀充满了雨的思想,凝结成雪的磁场,装着青稞酒的心房,有时激情奔放,有时雪雾蒙蒙……我爬上拉萨的云端,踩着洁白的棉毯,迎着微风,仰望蓝天,有太阳在召唤,珠穆朗玛峰在思念。

拉萨的云披在了山的肩上,像一条条洁白的哈达,让山穿上了雪的衣装,天空有了美丽的脸庞,大地赶着羊群在徜徉,使人间有了无尽的希望,要是遇到太阳,还会散发耀眼的光芒。

长着雪的脸庞,穿着风的衣裳,插上了经幡的翅膀,飞翔在蓝天之上,沐浴着日月的光辉,让人激情奔放。

拉萨的云来自布达拉宫的山上,有酥油的清香,有桑烟的火光,蔓延在八廊街的藏房,流淌在拉萨河的边上,洒满了朝圣的路上,让佛塔也穿上了白色的服装。

拉萨的云是朝圣者的向往,不管朝向哪个方向,总是悬挂在人头顶上,笼罩着强烈的阳光。为了寻找闪亮的佛光,甘愿用身体去丈量,直到走向神圣的殿堂,依然为你守护着那片天堂。

拉萨的云如藏民的经房,刻在藏民的心上,装在旋转的经筒上,始终在眼前摇晃,不管有多么繁忙,早晚都要去拜访,默默把经文诵唱,让祈祷与功德无量。

拉萨的云是布达拉宫的白墙,高耸在山上,让人格外向往。每个人如果看到了她的脸庞,都会不由得驻足眺望,有的还会扑下身子把头磕得山响,倾诉自己的衷肠。

拉萨的云让仓央嘉措写成爱情诗章,撒满整个藏乡,人人都在传唱。雪域上处处经幡高扬,总是满载太阳的光芒,如奔跑的藏羚羊……

拉萨的云是布达拉宫的烛光,不管走向何方,把每个人的前程照亮,让转动的经筒装满一生的希望,永远不停地摇晃,寄托着博爱与慈祥,散发着一路阳光,祝福人们幸福安康。

拉萨的天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质疑;引领;铺垫;磨刀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自主质疑,就是指学习者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自己独立思考,主动设疑问难,追根问底,从而探索新知。可是听了上百节语文课下来,学生是在进行真正的“自主质疑”吗?当自主质疑被“绑架”成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时,当自主质疑缺少独立思考时,学生怎么可能在探索新知的世界里找到快乐的源泉?学生之所以无法感受到自主质疑带来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原因有几个:一是学生缺少独立思考,主动设疑问难的空间。几乎每堂课总是重复着以不变应万变的自主质疑三部曲:看到课题你的小脑袋里产生哪些疑惑?读了课文你有什么发现?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每节课都是如此,那么文本又怎能激起学生内心的那份情感共鸣呢?二是教师不舍得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过低估计小学生的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枝枝节节一讲到底,让学生又绕进了接受学习。归根结底,教师是认识不到位,观念没有转变。三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原有的知识体系没能达到理解并接收新事物的程度。新旧知识之间没有构成强烈的好奇、探究和求知的欲望。自主质疑也就无从谈起。要想让学生爱上自主质疑,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自主质疑需要引领

从“三案·六环节”、“三案·六模块”到今天的“生态建构式课堂”实践,学生们在课堂上是敢问了,我们听课时经常能看到课堂上学生竞相举手提问的场景。这都得益于老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长时间的探索实践,将提问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可是,回过头看看表面上踊跃提问的场景,我不禁要问:孩子们在“质疑”的同时,问的有价值吗?他们提的都是有疑而问吗?

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苏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课文分别是《北大荒的秋天》、《西湖》和《拉萨的天空》。在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后,教师在分别执教这三课时,都出示了课题,引导学生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学生甲:北大荒在哪里?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以北大荒的秋天为课题?

学生乙:西湖在哪里?西湖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以西湖为课题?

学生丙:拉萨在哪里?拉萨的天空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以拉萨的天空为课题?……

学生提的这些问题,应该是预习过课文之后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简单肤浅,缺少思考价值。完全是由于学生揣测教师课堂教学,迎合教师教学过程提出的;如果我们稍加引导后就不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场面。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在哪里荡船游玩?游玩时会看到哪些景呢?《做一片美的叶子》谁要做一片美的叶子?为什么不做美丽的花朵,而做一片美的叶子?《北大荒的秋天》北大荒在哪里?为什么不写北大荒其他的季节,而只写北大荒的秋天?等等。引领是一种带有目标性的导向,是为了把学生的敢问真正带到善问的境界。我们要为学生梳理出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才能有目标的去初读课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假质疑”的现状。我们应把质疑环节看成是发展学生语文思维的机会,而不是引出课文内容的手段,让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解读文本,找准延展学生思维的点。

二、自主质疑需要铺垫

很多时候,我们鼓励质疑,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却又感到无从下手,提的问题要么啰嗦零碎,毫无意义;要么无关紧要,缺乏深度;要么不着边际,偏离主题。这种抓不到问题要害,问不到点子上的现象,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开动脑筋,运用智慧,设计一定的教学方法,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一般应采用铺路、搭桥的方式,即在教师的暗示、提示、点拨、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经历自主质疑的过程。没有大胆的放手就没有真正的自主质疑。

比如苏教版教材第五册《拉萨的天空》一课的第一节有这样一句:“那里的天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有的教师在授课时以自己的讲解为主,用优美的语言对拉萨的天空进行了一番描述后,就对学生说:“拉萨的天空多美呀,你对这句描写有什么说的吗?”这时学生也只是肤浅地应付 老师,问道“湛蓝有多蓝?”孩子们的问题意识与进取精神并未被激发,知识可以传授,但思维只可以影响而不可以迁移,更不能强加。质疑是由内而外、疑由心生的。如果换一种教法,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这句话,然后问问:见过蓝宝石吗?见过水洗过的蓝宝石吗?这时出示蓝宝石图片,你会用什么词形容它的蓝?学生此时就会对“拉萨的天空真有这么蓝吗?”“哪有天空蓝的透亮的?”表示怀疑。这样的教学设计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此时再让学生读下文,就很容易通过“明净”、“纯洁”、“蓝晶晶”、“让人神往”和“紧紧吸引”来理解“湛蓝”、“透亮”这一特点。

三、自主质疑需要磨刀

由于遗传因素和后天教育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能力需要一个有实践、训练、培养的过程,需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始阶段会慢一些,花费时间多一些,这没有关系,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让学生自学质疑是在“磨刀”、练功。教学中,把质疑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如:对能力稍差的孩子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时,可采用“你有问题吗?”“你有不同意见吗?”“你还想知道些什么?”等策略,使学生敢于提出不同问题。对他们提问的质量不要过多地评价,绝对不能冷嘲热讽。对他们所提问题要有答复,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决不能作为一种点缀。教给他们提问的技巧,如:抓住课题提问,抓住重点句段提问,抓住矛盾处、重复处等提问等。

拉萨的天空范文第4篇

记得寝室同学有一次欣赏厚厚的画册时抬起头来,一脸兴奋地问我:“你知道我的追求是什么吗?在拉萨开一间小酒吧,用的是本色的木家具,放自己喜欢的音乐,在吧台后面香形形的人……守着布达拉宫和那方澄净的天空一辈子。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就叫――未亡人。”

而后她问我的追求,我想了很久说:“你在拉萨开酒吧,那我就去地中海开餐厅好了,你来旅行食宿全免!”她笑我的幽默。

其实,我不忍心告诉她,开这种小酒吧成本高,风险大,收入少。更不忍心告诉她拉萨的天空并非永远纤尘不染,布达拉宫的宫墙外面也长满了杂草。

我更不会说我的理想是不停地工作,或是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绝对光辉璀璨的人生是我追逐的梦,总说别人过得庸俗,自己才是最现实的那一个。

我的追求像一座繁星之城,流光溢彩却又如此冷酷华丽。这里的人们,或许也曾有过最初的梦想,背个背包塞上耳塞去流浪,抱把吉他做街头摇滚。直到后来才知道,流浪不光是背个包塞个耳塞就能成事,没有资本,相当于沿街乞讨。

之后,那些闪烁着糖果色的追求便被储存在罐子里,只在城市的缝隙中散发孤独的光彩。

在一种极其注重实干与现实的价值观的驱动下,每个人都在默不作声地抢路,只剩下心里的一片嘈杂。

想想自己不也有过憧憬吗?去同里那样一个慢悠悠节奏的小镇,尘世的喧嚣和呐喊一下子退得很远,心又回到了应该在的位置。像一团蓝雾,带有小小的梦幻,距离太近没有感觉,一旦远离,频频回首。我宁愿一辈子固执地生活在一团蓝雾里,却仍要面对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拉萨的天空范文第5篇

来到八廓街,人们一眼便可以发现,街上的人都在围绕着大昭寺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同无数颗星星都围绕着月亮旋转一般。那时,即使你是初到这条街的远方游客,也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这股人流按顺时针方向逛街。据说在拉萨,基本有3条转经的圣道,第一圈是围大昭寺供奉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的大殿外的廊道,第二圈就是八廓街了,称“转八廓”,第三圈可就是绕拉萨市内的大圈了,拉萨人称“转林廓”。

过去,八廓街两边的房子都是带天井的藏式楼房。现在看到的都是经过改造的新式楼房,楼层不高,一楼为门面,经营工艺品、藏药和珠宝首饰等。街道中央有统一修建的开放式摊棚,满是各种玛瑙、骨质、木质、银和藏银做的项链、手链、戒指、手镯,还有法号、香炉、藏刀等。步入八廓街,就像步入了藏族工艺品的博览会。

被“八廓街”环绕的大昭寺金顶上那闪烁的金色和卧鹿,在阳光透露出神秘的气息。传说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嫁入藏时,大昭寺所在地周围是一片沼泽。沼泽中心有一湖泊,置于拉萨城中,有如一巨大的魔女仰天而卧。文成公主占卜后确认在此处建寺便可降魔,于是利用众多的山羊开始驮土建寺。

漫步八廓街头,除了像我一样黑头发的中国人,还有很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戴满各种民间首饰,有的甚至拉上一个喇嘛和他一起合影。

在那天午后,我站在拉萨八廓街,发了一条短信给我所有的朋友:“不到,不知道天空有多蓝;不到拉萨,不知道空气有多新鲜;不到大昭寺,不知道信仰有多虔诚;不到八廓街,不知道逛街多有趣。”

小贴士

1.买转经桶当纪念时要按顺时针转,沿佛殿、灵塔等朝圣时,也要顺着时针方向走。别逛太晚,因为晚上6点之后八廓街就以卖日用品为主了。

拉萨的天空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关注生活;还原本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由此可见,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密不可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更要积极关注生活,结合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还语文教学以本色,构建全新的语文课堂,促进课堂改革与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大多与生活有关。教师要注重对教材内容加工,融合生活情境创设,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蕴含的生活内容,而且还需要结合小学生特点,优化生活情境创设,思考情境呈现方式,从而真正带领学生入境,驱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生活情境,有效地带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拉萨”,令人神往,那里有布达拉宫、有纳木错、有藏獒,而且那里的天空总是很蓝很蓝,给人干净、明朗的感觉,是有名的“日光城”。为此,教师以背景音乐《青藏高原》调和课堂氛围,借助多媒体幻灯片播放栩栩如生的拉萨情境图片,带领学生跟随音乐,一起走进藏民生活。画面中不仅有藏族人民,还有藏族服饰、舞蹈,还有蓝蓝的天空、布达拉宫、青藏高原等等。学生受音乐和画面的感染,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在生活情境创设后,教师与学生互动:同学们,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拉萨呢?本文描写的是拉萨的天空,你觉得从画面中你感受到拉萨的天空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问题一出,语文课堂瞬时活跃起来了,学生七嘴八舌地分享着、交流着。由此可见,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情境对于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大有裨益。

二、回归生活本真,实现生活教学

有时,越是熟悉的生活现象,学生越是熟视无睹,或是根本不会留心观察、体会、感受。为了引领语文课堂回归生活本真,有效地实现生活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生活,一起观察,用心体会,引导学生根据观察体会,体验生活,获得独特感受,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露珠》这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小露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次生活观察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围绕小露珠的外表特点进行仔细观察,从而观察和感悟出小露出的美。在零距离观察体验之后,每个小组发表观点,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小露珠是怎么样的?给人怎么样的一种感受?等。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再切入文本中小露珠的学习,课堂教学如鱼得水,学生非常容易理解。

三、设计生活话题,促进领悟生活

关注生活,不仅要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感受,还必须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机会“说”,有机会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促进学生真正地领悟生活。为此,教师要设计生活话题,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法,表达个性观点,获得独特的生活感悟,从而促进自我发展。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准备结束时,设计话题,引导学生领悟表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师:学习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你能说一说你对天游峰扫路人的看法吗?由于每位学生都有独特的看法和体会,因而学生都非常踊跃地参与课堂,交流表达。有学生说“天游峰的扫路人对工作非常负责,对生活也充满着热爱,我很佩服他”;有学生说“天游峰的扫路人在那么险峻的地方工作,但是却非常豁达开朗,热情好客,感觉他真的很伟大”……从学生的表述中来看,学生不知觉地将扫路人与自己父母的生活工作相对比,从而获得深刻感受。突然,有一个学生说着:“为什么他不换一份工作呢?他年龄又大了点,又在那么险峻的地方工作干苦活,为何不换一份相对轻松、环境又不那么危险的地方工作呢”?此时,教师并没有以对或错评论学生的个性观点,而是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将互动继续,从而让学生真正领悟生活,读懂天游峰扫路人。

四、创造生活条件,引导走向生活

教师不仅要关注生活,还必须创造生活条件,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从而强化学生的生活语言运用,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还语文生活以本色,也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高层次目标。例如:在学习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家乡美景”为题,以介绍方式向其他同学呈现,以吸引人们来此旅游、参观。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都是“小导游”,学生需要选择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点,向其他学生口头介绍这个景点。这其中,如何使自己的介绍更生动、更吸引人便成为探索热点。学生需要在了解景点的基础上,综合课内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大胆介绍、大胆表达,从而真正将语言运用到生活。又如:在学习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水》这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调查水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从而加深学生对水的理解,更加珍惜水资源。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关注生活,从生活入手,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不断探寻生活与语文相融合的教学途径,让生活元素融合进语文课堂,构建本色语文课堂,让语文别有一番滋味。

【参考文献】

[1]梅云霞.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渊源与演进[J].教学与管理.2014(13)

拉萨的天空范文第7篇

喇叭吹响 蘑菇丛生

“这个野花叫Biu’Biu,小时候经常玩,”藏族小伙尕玛对我说,“你看,把它揪下来可以当喇叭吹。”话音未落,那朵野花已经被尕玛叼在嘴里,用力吹响——名副其实的Biu’Biu,那声音不像喇叭一般嘹亮,而是沉闷干涩的响动。

一朵路边的野花,先端如盘,末尾细长似管子——以植物学的视角看来,那是一种名叫“管花马先蒿”的植物,青藏高原常见的野花——不嘹亮的喇叭声吹响,之后藏族小伙抬起头望向天边,目光茫远。

“小时候的玩具?”我问尕玛道,“就当喇叭吹吗?”

“我阿爸不许我吹,我就偷偷吹,”尕玛回忆起往昔,脸上带着略显得意的神色,“这个,吹完以后会下雨的。阿爸说这个喇叭能把雨叫过来。”

那是2006年的四川甘孜,青藏高原东缘,一个八月初的正午时分,日光耀眼,草地上野花散落如毯。作为向导兼司机的尕玛本是带我们去寻找独特的野花,一路边走边闲聊,说起童年,说起Biu’Biu,于是祈雨的号角被无意之间吹响了。

约莫一个小时之后,天空堆积起了大块的云彩,由白变灰,由灰变黑,尕玛笑起来,指着云朵渐渐密集的天空说:“你看,就是要下雨了啊。”

远处的云隆起如同蘑菇,并且还在不断生长壮大——蘑菇的菌伞仿佛发酵一般,迅速膨胀起来,站在草原上,我能够清楚地看出蘑菇的长大历程。继而有风吹来,起初只是些微的凉风,不久便逐渐凛冽,狂风大作,撩起遍地尘烟。“蘑菇云来了,马上就要下雨啦!”尕玛这个把雷雨“召唤”过来的“罪魁祸首”拉着我快步跑向车子的位置,尚未进入车里,迅猛的雨点纷纷坠落,劈劈啪啪,打在脸上有坚实的疼痛感。

雨越下越大,我们躲在车里,看着窗外如同泼洒一般的暴雨。雨里混杂着冰雹,打在窗上,乒乒乓乓。“你怎么叫来了这么大一场雨啊?”我略带责怪地问尕玛,“吹那个野花,真有这么灵的效果么?”

当然那只是传说。八月初的川西高原,午后总能见到带来降雨的蘑菇云,与吹或不吹“祈雨喇叭”无关。旺盛的对流使得水分迅速汇集起来,造就蘑菇状的积雨云,也就是民谚常说“天上蘑菇云,雷雨下不停”。

从云彩的形状来划分,积雨云有“秃积雨云”、“鬃积雨云”之分,这是积雨云发展到不同阶段的不同样子。最开始积雨云向上发展,顶端馒头状、菜花状或棉花糖状,边缘还算清晰,这个阶段就是“秃积雨云”。等到对流强盛,云顶会长出蘑菇菌伞一样的结构,叫做“云砧”,此时云下也是降水最为猛烈的时候。随着云砧的消散,云顶变成头发状,此时就是“鬃积雨云”。一般来说,“云生头发雹”,指的就是这种对流旺盛的“鬃积雨云”。

然而关于积雨云的民谚,在青藏高原有时会失去效力。位于川西的青藏高原东缘还好,到了海拔更高的位置,积雨云的蘑菇有时会变得矮胖——高耸的云顶之下,按说应该有一段云身称为“云腰”,青藏高原的积雨云就基本没有“腰”,甚至有气象专家认为,青藏高原这种特殊形态的积雨云并非积雨云,而是由特殊地形造就的。然而无论成因如何,若是即将远行时见到积雨云,还是准备好雨具为妙。

积云

大团棉花上的彩虹桥

积雨云的前身大约就是积云了,尚未聚集成蘑菇形的白色云团,成块飘浮在纯净的蓝色天空之下,间或变换着模样,可谓高原风光摄影中最常见的云模特。

从大气观测的角度上看,积云是一类云底很低、云块独立的云彩,一般视其形态和大小,主要分为淡积云、浓积云和碎积云。淡积云是天空中规则独立的小云块,倘若淡积云发展变得浓密,垂直方向膨大,就变成了浓积云。碎积云则是形状不规则、快速变化的种类。初至高原的游客们最喜欢积云,那种经典的“蓝天白云”之感自不必说,形状多样的积云也会引起人们的无限联想——他们喜欢把积云想像成各种动物、各种食品抑或什么人的头像脸庞。

平原地区的初夏有时也会出现蓝天和积云相映成趣的景致,但青藏高原上的积云却有一些独特之处。比如浓积云,经常沿山脉排列,整个云体较为扁平——这种形态和在其他地方有很大差别,因为在很多地方,由于对流强盛,浓积云便会如云塔般直立高耸。由于高原常会刮起强风,积云的形态变化非常迅速。碎积云常常被吹成丝缕,淡积云和浓积云也会被吹得变形,比如长出尾巴、吹出漩涡等。

2009年秋天,我曾在中甸目睹了一次积云带来的降雨。通常降水是积雨云的工作,但在青藏高原上,纵然是形状散乱的碎积云,也有可能完成这一使命。那时我刚刚结束在野外的工作回到中甸县城,和朋友一道在独克宗古城闲逛,因为在半小时之前曾有积雨云的黑色云底经过天边,我们也曾担心过是否会下雨。然而见到天空又露出了蔚蓝色,我们才放心地出门。

走到临近大佛寺的山脚下,忽然一些稀稀落落的雨点掉了下来。抬头看去,天空依旧是蓝色的,只有破碎的一点点云块,底端拉出些许细丝,低低地掠过头顶。这就是高原上才会遇到的碎积云降雨了——由于云从山脉移出,随着地形下沉,一些云滴吸收了上升的水汽而变大,就会形成降雨,若不是周边山脉“推波助澜”,这些雨点也不会掉落下来。

雨很快经过,我们踏上登山的台阶,向大佛寺的山门而去,走到半途,有游客指着天空惊叫起来:“快看,快看!”随之回头观望,刚刚下过雨的那片碎积云,底下竟然挂着一小段彩虹!后来,这样的降雨和彩虹我仅在香格里拉就经历了好几次,每一次都为那细碎云下悬挂的七色条纹而叹服——不一样的彩虹,只有在高原才会这般奇幻。

雨雪幡

云下的酒旗

有彩虹的碎积云云底,那些丝丝缕缕的结构,就是所谓的“幡”了,若造成降雨便是“雨幡”,降雪则是“雪幡”。当年武松打虎上山,路过景阳冈走不动脚,就因为看到酒店门口挂着的幡实在撩人心,才进去喝了个三碗不过冈——现在气象学上,也用这个词来形容云下悬挂的丝状附属物,而到了青藏高原,这些幡想必就是极具特色的飘舞经幡啦。

2011年的春天,四月的一个傍晚,我和夫人刚刚抵达拉萨,正拖着行李寻找宾馆时,远远望见大路尽头的云底挂起了漂亮的幡。拍云彩必须争分夺秒,我当即扔下行李,掏出相机,站在路中间拍照片——那一次去拉萨本是为了游览的,结果将夫人抛在一边,去拍什么“胡子一样的云彩”,说来心里委实愧疚。后来在拉萨停留的几天,类似的幡状云经常出现,游览布达拉宫时天气晴朗得令人欢快,直到参观完毕,由后面的道路下山,远远望见天边有一团积雨云的幡一直延伸到了地面。

“这不还是你拍的那个胡子云么?”说起这个,夫人便心生愤懑。

“这个和那个不一样的。”来不及解释,倚在白墙围栏上先拍照再说——这一举动也着实吸引了不少参观布达拉宫完毕的游客,他们纷纷望向远方,看了好一阵子,终究失望地走开了——所谓“云生胡子雨”,这些丝丝缕缕的构造会带来降雨,但若只是在空中的幡,雨雪不会落到地面,而若是接触到了地面,幡就不再是幡,而换成了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降水线迹”。

我大约记住了“降水线迹”所在的位置,之后的一天,那边再度出现了类似的云,于是我决定到那里去看一看。夫人勉强同意了这一要求,我们抵达了拉萨河畔,目睹了成块的积云带着雨幡迅速飘过,阵雨之后,是再度和暖的日光。阳光照耀着拉萨河水,终究成就了此次拉萨之旅不同常人的游览路程。

荚状云&层云

山的穿戴:斗笠与腰带

2011年六月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我们居住在派镇的旅社里,一早起来,江对岸的山峰有如拦腰包裹了一条玉带,一层如雾气一般的云将山围绕了起来。在青藏高原东南,水汽较为丰沛的地方,这种所谓“山腰带”的现象,是因地形特征而产生的一种“地形云”。这种云不像积云那样形状分明,像一层乳白色的雾沉在山的半山腰下,在气象学上从属于“层云”,是高度最低的一类云。此时此刻若是身在山间小径,就会感觉如堕五里雾中,眼前一片白花花湿漉漉的景致,透过云层的太阳也成了迷糊的超大团儿,而若是穿云而出,在山上更高的位置,则有可能见到云海。

在丽江老君山我也曾遇到过这种现象,那时在我身边同样有山和江水。江河的水汽蒸发,使得大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这些水汽沿着山坡爬升,却没有那么强劲的上升力,于是在山间形成了腰带一般的云。若是空气中没有足够丰沛的水汽,欣赏“山腰带”的景致还是靠近江河一些更有机会。

那一次由老君山返回丽江县城,在宽阔的香格里大道上,我又一次涉险站在大路中央,只为了拍摄玉龙雪山顶峰上的“斗笠”。这是所谓的“山戴帽”现象,和“山腰带”同属于山的着装系列,也是典型的“地形云”。原本“山戴帽”应是在山顶扣一个完整的斗笠状云,只不过等到我掏出相机,这个“斗笠”已经残破不全了。

“山戴帽”是一种特殊的荚状云。纵然离开山峰,在天空中也时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斗笠”。尤其青藏高原的东部,山脉皱褶如同波浪,在这里山地中的盆地平原,可以见到长相颇似外星飞碟的云彩——这种云扁平、圆滑,仿佛精细打磨的一般。一些想像力丰富的人们很是热中于为这种云创造故事,他们坚持认为,这种云彩是外星人飞船的伪装。其实这种云彩的塑造,完全依靠独特的山地气流。当气流快速爬升经过山脉,就如同波浪一样起起伏伏,在风头浪尖的地方,就能形成这种云。由于长相与豆荚有些相似,所以气象学上称之为荚状云。

日晕&月华

七彩翎羽、彩云追月

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在天空尚未堆积起团块状积云的时候,天边有时也会飘过丝缕状的云彩。那些云本身就是许多细丝,拼凑在一起,形态优雅,薄如蝉翼,若是经过头顶,它们的形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鸟的飞羽。人们为这一类云彩取了个漂亮的名字,叫做“卷云”。

卷云出现在海拔万米的高空,属于云彩中分布位置较高的一类。不过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海拔高,因此看到天空中的卷云也和平原地区不同——在平原上,卷云如同天涯一般茫远,而在高原上,因为拉近了距离,卷云有时也似乎伸手可及。在连续降雨出现的那段日子里,卷云通常出现在雨的开头或者结尾,一旦那些细丝状的卷云开始变得混乱,边缘模糊,连接成片,或许一场新的持续降雨就要来临。

2010年的六月,我在香格里拉纳帕海边进行植被调查,清晨的天空还是仅有少量卷云,到了午休时,那些卷云竟成了乳白色的一片。“快看,太阳周围有彩虹出来了!”也在抬头看天空的同伴忽然惊叫起来。太阳透过薄薄的云层散出光辉,而在它的周围,有一圈完整的彩色光带,也就是所谓的“彩虹”了。

“要变天了啊,”同行的王姓司机大叔看着这些“彩虹”说,“一有这个,就要变天了。”

民间所谓的“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的正是这所谓的“彩虹”。日月都有可能套上这样的“晕”,它的色彩由天空中的云所制造出来,那些云叫做“卷层云”——虽有卷云丝状的结构,但更典型的特征是接连成片,如同薄薄的一层幕布,铺在天空。卷层云的高度虽比卷云略低,但所处的位置也足以令水珠冻结成冰晶,日光透过这些冰晶,如同白光照射在棱镜上,被分解为七色,投射出来便形成了晕。

当晚果然开始下雨,这场雨不似积雨云带来的降雨那样猛烈,而是淅淅沥沥,不温不火,直到第二天也未停止。此后几天,我们一直在这样的雨的陪伴之下,直到第四天傍晚,我们在迪庆东北部的翁水村住宿,黄昏时雨终于停了下来,再晚些时候,一轮明月竟然钻出了云层。

月亮的周围也蒙着一圈色彩。“这又是什么晕啊?还要继续下雨啊?”被雨水搞得烦躁不堪的同伴抱怨起来。然而那终究不是晕,而是月华。华与晕虽然同是围绕在日月周围的彩色,但华却不是由卷积云造成,而是由天空中的高积云所致。

“应该没问题了,雨后月华出来,说明这次降水要结束了,降水锋面已经挪到别处去了。”我安稳同伴道,“柳永还写过句子呢,说,‘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当晚确实冷到相当程度,第二天果然见到了蓝色天空。终于摆脱了连续阴雨,我们都格外情绪高涨。那天一早,我们便出发去海拔4200米的垭口,一边享受日光,一边继续调查项目,然而中午不到一点钟,远处的天空堆积起了大团“蘑菇”,继而暴雨再度降临。

“不是说雨过去了没事了嘛!”狼狈逃窜到牛棚里,一边避雨,同伴一边抱怨。

雨是过去了,伴随着月华而去的,是锋面降雨,而这突如其来的,则是经典的对流雨,是由积雨云带来的。雨的性质不同,月华只负责其中之一。这多变的天气状况,多变的云和降雨,也算是高原的特色吧。

宝光&旗云

机窗外的云世界

搭乘飞机的时候,我总喜欢事先选好靠机窗的座位,只为能有机会由空中观赏不一样的云。每次由机窗里看到的都会有所不同,有时只是常见的积云,但与地面的风景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滋味,而有时,透过机窗也能见到特殊的云。

一次清晨由成都飞往林芝,我因故没有座在靠窗的位置,本可以和朋友交换,但想着这一旅程的时间其实很短,于是就安心在自己的位子上睡去。醒来时,靠近机窗的朋友炫耀起他的照片来——就在刚刚,机窗下出现了“宝光”。日光投射到飞机下面的云彩上,形成彩色的光环,这也就是所谓的“佛光”,通常要在高山顶峰、俯瞰云海时才能见到。因为错过这次机会而后悔不已,于是我也格外留意在高原上的清晨短途旅程,后来自迪庆飞往昆明的途中,同样是早班航班,我终于透过机窗见到了宝光。由于短途航班的飞机不会飞太高,恰好超过层状云的高度,位置和角度与站在山顶看云海类同,所以见到宝光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了。

2011年由拉萨飞往尼泊尔加德满都的航班上,为了在飞机上观看珠峰,我特意挑选了右侧靠窗的位置。自飞机起飞开始,机窗外的高山、积雪、浓郁浮云,无不震撼人心。尽管提前选定座位时,有位藏族朋友半开玩笑地对我说:“那些景色我们看太多了,不觉得如何了。你们看的少,都在飞机上‘啊’!‘噢’!‘哎呀’!”但这次机会难得,毕竟要飞过世界第一高峰,我还是一片观看、拍照,一边赞叹不已。

快要抵达珠峰的时候,一座山峰上的云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所谓的“旗云”,也就是以山峰为旗杆、云在山的一侧如旗子一般飘扬的景致。这种云也是一种地形云,和风向气压关系密切,在青藏高原,只有少数山头会形成这种旗云。旗子般的云彩,是高海拔孤立山峰的标志,也是登山者赖以判断气象条件的工具。对于攀登珠峰的人来说,如果旗云指向东方,则表示天气正常,如果“旗子”指向西北,则说明风向变为东南,意味着印度低压系统可能来临,天气要转为雨雪。

拉萨的天空范文第8篇

藏历年前后,从小昭寺前到冲赛康市场上可以见到各种各样藏历年才会出现的物品。拉萨地区属于农区,节日的细节时必然少不了对土地的恭敬。从藏历12月初开始,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在水盆里泡青稞种子,慢慢长成青苗,等到藏历初一这一天,油绿的青苗约有一二寸高,摆在佛龛前,预祝来年粮食丰收。在藏历年货市场上有很多专卖青苗的小摊,只是由水盆换成了培植土养植。藏历年每家也不会少了卡赛——用酥油和白面油炸一种供品,“苦过”形如耳朵、“那夏”是长条形状、“不鲁”是圆盘状、大麻花状的名为“木东”。

藏历年货里最常见也最有地域特色的是“竹素琪玛”,也叫“切玛”,是木制的藏式五谷斗,在藏历年或是有贵客来临时,女人会手捧着切玛站在门口迎接。切玛的形状很像是汉地古老的斗,上宽下窄外面彩绘着各种吉祥图案,里面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和人参果之类的食品,在上面插上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藏语叫“孜卓”,还要准备好一个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鲁过),在现在的冲赛康市场上见到最多的是石膏制作的,也算是一种与时俱进了。藏历年时去拜访,走到早已准备好的切玛前,用右手拈着青稞或是糌粑向天空抛撒三次以示恭敬。

藏历年前的街市

藏历年前的拉萨来自藏区各地的人们前来朝圣,他们穿着地域特色明显的服装。每天在大昭寺门前都能遇到千里迢迢磕着等身长头而来的朝圣者,多数是一个村子的人集体结伴而行,他们风尘仆仆满脸的欣喜之色,额头正中结着一块厚厚的茧子,这是他们长期磕等身长头的结果,更是他们表达内心虔诚的外在标志。终于到达心目中的圣地大昭寺,在广场上一字排开,活佛或高僧为每一个人戴上洁白的哈达以示祝福。

在八廓南街转经路的终端,是在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松曲热广场。广场靠近摊位边上的,有一排的氆氇正在出售,手工制作的传统图案的纯羊毛氆氇传统的用处是藏装的领子和衣袖,现在发展到做背包,或者作为装饰。每天也会有很多的男子聚成一圈玩色子游戏,这种古老的藏式游戏被称为“肖”,他们一边摇色子,一边用嬉戏的话语互相调侃,围观的人与玩的人都投入而欢快。大昭寺周边有无数的小巷子,纵横交错的小巷子深处的小摊子上呈现着过年的气息。随着人流的方向慢慢前行,仿佛就浸染了藏历新年的气氛。

我的藏历年

藏历年前,跟着当地人和外来的朝佛者一起转着大昭寺慢慢地转。有一天,在广场的桑炉边上坐着几个远道而来的人,我矫情地坐在人家身边想留个影做个秀,可是这位远从阿坝带着11岁的弟弟跟着舅舅徒步两个半月上来的人,大方地问我从哪里来,还打开他的手机给我看他们一路而来的照片,他从一个英俊时髦而略有倦怠的青年一直走到了现在蓬头垢面却满脸光彩的朝圣者。他的牙雪白,神情兴奋,一步一步走到拉萨一直是他的梦想,这一天他终于实现了。

每年都有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户外方式来到拉萨。上世纪80年代是朝圣神秘世界,90年代是精神苦旅,新世纪的头10年,是火车开通前后对自助旅行的探索时期,而到了2013年的318国道上居然是热闹空前的骑行者车流。似乎很近,其实一直都很远,远到你似乎永远不能真正走进这方土地的更深处,似乎永远不可能与这方土地融为一体。这方土地上的任何节日,任何节日上的仪式,你都注定只能是一个旁观者。

当年我也买了一些藏历年才会有的物品来装饰自己在拉萨的家,家里有一批从各地来的朋友。本来想着一起去八一的鲁朗过藏历年,直到快出发了才发现八一地区的工布新年与拉萨和多数藏区的藏历新年不是同一个时间。

拉萨的人家对传统还是会敬畏地坚持的,藏历12月29的驱鬼就一定必不可少,晚饭过后每人团了一团糌粑,依次放在眼睛、额头、衣襟、腰腿各处擦一擦,滚一滚,最后冲着糌粑团吹了一口气。寓意是除去晦气,带走疾病。这些糌粑团最后被放在一个容器里,里面还有用麦秸扎成的十字形、烧焦成碳的牛粪,这些都是“驱鬼”仪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主人用麦秸捆扎在木棍的上端,制成一个草把在天黑下来时点燃,围着屋子转一圈,嘴里说着“出来吧,出来”,然后全家人护送“鬼”上路。走出家门,在十字路口将草把、装糌粑团的容器扔到火堆中,让所有的晦气一并烧走。之所以选择在村中的十字路口,是因为这样“鬼”才能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按照藏族传统,回家的路上不能回头看,否则会把刚送走的鬼又引回家。

这一天的傍晚,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一堆的烟,尤其是在八廊街周边的十字路口。虽然在拉萨每逢藏历的初一和十五,包括一些重要的节日,一定是要煨香转经,而藏区的节日又非常多,所以感觉隔三差五拉萨就在过节,可是藏历年的隆重和气氛还是有所不同,年三十的街上安安静静,家家户户却热火朝天。

在那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时刻,我们站在布达拉宫的广场,看着四周的烟花点亮天空,布达拉宫在一片灯与火的光芒中神圣而威严。这个最后的夜晚烟花与鞭炮声声,我们回到家里,把鞭炮从二楼一直垂到一楼,鸣放。之后,我们在拉萨河畔,用手中的烟花与满天的星光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