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第1篇

2006年9月15日 星期五 天气:晴

泡豆子

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泡豆子。妈妈往盆里装了一些水,然后把豆子放进去。我看着那些黄豆,心想:黄豆不需要土,会不会死呢?于是,我就去问妈妈。妓妈说:“傻孩子,黄豆本身就能制造养料。只要有充足的水份和阳光就能发芽。”我听了,心想:这个迷终于解开了。

2006年9月16日星期六 天气:晴

黄豆变大了

今天,我吃完饭,继续观察我的黄豆。我发现黄豆都变大了,长胖了。体积足足比刚泡的时候大了一倍多,我赶紧叫妈妈来看。妈妈看了看说:“只要掉皮了,就能发芽了。”说完,妈妈就把水给倒了,又换了一盆新水。

2006所9月17日 星期天 天气 :晴

有一部分的豆子掉皮了

我吃完晚饭,又来观察我的黄豆。我走进厨房,心里想着豆子会变成什么样。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仔细观察着水中的黄豆。我发现有一部分豆子掉了一层皮,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因为妈妈说过,豆子掉完皮之后就会发芽。于是,我给豆子换了一盆新水。

2006年9月18日 星期一 天气:晴

豆子变臭了

晚饭后,我观察黄豆的情况。我看见黄豆都已掉完皮了,心想:豆子明天就能发芽了。突然,我闻到了一股臭臭的味道,仔细寻找,发现是豆子的味道。我急忙叫来妈妈,妈妈说:“傻孩子,豆子开始掉皮的时候,就不能全部泡在水里了,应该把水倒掉,用湿毛由盖上。”我又问妈妈:“为什么要用湿毛由给豆子盖上,它们怕冷么?”妈妈笑着回答我的问题:“不是怕冷!而是要保证足够的湿度。”啊,我又学到了一个知识。

2006年9月19日 星期二 天气:晴

黄豆发芽了

吃过午饭,又仔细观察我那些胖胖的豆子。我心想:今天夹子肯定发芽了,都好几天了!我拿起毛由认真的观察着,果然,有好些豆子长出了白色的小嫩芽,就那么小小的一点点。摸一摸,湿湿的滑滑的像是刚出生的小鸡的脑袋。软绵绵的摸上去非常舒服。我心里高兴极了。

2006年9月20日 星期三 天气:晴

豆芽有点变绿了

今天,我又仔细的观察黄豆芽,发现黄豆芽有点变绿了。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我就去问妈妈,妈妈说:“你观察的还算仔细,可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变绿”。到现在,我还没有弄明白黄豆芽为什么会变绿?

2006年9月21日 星期四 天气:晴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第2篇

温州市黄龙第一小学四(5)班李忆恺

一天,我看到一本自然科学的书上记载了绿豆发芽的生长过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而且好神奇啊!于是,我好想看清绿豆的真正面目和知道绿豆一天一天长大的生长过程。接着我就来开始探索绿豆的奥秘。

小小的绿豆圆圆的身体,胖胖的很可爱,穿着绿衣裳。我抓了一把绿豆放在盛满了清水的碗里,绿豆好像绿色的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玩着,可爱极了!到了第二天绿豆开始游到水面上,探出了小小的脑袋,从白胖胖的身体中间,发出了小小的嫩芽;第三天,绿豆就脱了绿色的衣裳,发出白白的嫩芽,一天、两天、三天……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芽儿一天一天慢慢地长高了、长大了,芽儿越来越高、越来越长,碗里的水越来越混沌,开始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儿,好像小鱼儿的鱼腥味儿,难闻极了!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第3篇

我今天去菜市场买了一些绿豆,准备做一个“绿豆发芽观察的实验”。

刚买回来的绿豆是浅绿色的,呈椭圆形。它摸起来硬硬的,又光溜溜的,真怀疑这么硬的身体里能长出翠绿的小豆芽儿。

我取了二十几颗绿豆倒进杯子里,放到能照射到阳光的窗户旁,准备泡上整整一晚上。

看着这可爱的小豆子,直希望它们快点长大。

十月二日 星期二 晴

过了一宿,我又跑去看绿豆。经过一整晚的浸泡,绿豆变成了青绿色。看这些绿豆,比刚买来的胖出了一半,这是为什么呢?奶奶告诉了我,这是里面的种子生长的痕象,以后种子还会破壳而出呢!

我还在绿豆上放上浸了水的沙布,这样使水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对绿豆起着有湿润的作用。

过了几个小时,我又来看望绿豆。一开始,什么发现也没有。后来,在我的仔细探究下,才发现了这个隐蔽的东西。原来在绿豆一端有一个小小的圆圈。这个圆圈的颜色不知道是哪种白色,不过,看着很像鱼肚子上的那种白色。

这白点里有什么呢?绿豆接下来还会发生哪些变化?我带着疑问进入了梦乡。

十月三日 星期三 晴

一梦初醒,我赶忙奔向绿豆。绿豆果真大了不少,差不多有一个小孩的指甲盖大小,大约是原来的两倍呢!不过,我还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在绿豆的白色圆点之中长出了一条很短很短的线。我连忙拿出科普书对照知道了这便是绿豆的根,用于吸收营养送给绿叶。那根的颜色是乳白乳白的,看起来像甜美的牛奶,真想使劲的咬它一口。刚长出的茎长只有五六毫米,连一个手指的宽度也达不到,真短!宽更少,只有一两毫米,细的只有笔芯那么粗,看起在一点儿也不显眼。它很脆弱,小风一吹就会摇动,弄得要死要活的样子,好像被别人碰到一根毫毛就没命似的。

啊,小茎儿,快点长大吧,不要再这么脆弱了。

十月四日 星期四 晴

又是新的一天,我洗脸刷牙之后,吃完早饭儿,就去看看小豆儿。我拿开沙布,朝杯里一看,呀,绿豆的壳被撑破了一半,从里面升出嫩绿色的小绿芽。小绿豆摸上去特别光滑,感觉特别舒服,将来豆芽芯就长在上面。这些事实都说明,奶奶说的是对的。

此外茎儿也长起来了,从原来的很短到变长,原来那五六毫米长,两三毫米宽的根摇身一变。变成了壮多了,可见根的生长速度是多么的快。而且绿豆茎儿的头上有一点半黄半绿迹象,这是什么呢?

……

昨天(十月七日)绿豆发芽了,长出了碧绿的叶子,奶奶说:“我们马上可以吃到绿豆芽了。”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第4篇

1.利用农村庭院优势,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在农村,许多农户有较为宽敞的庭院,这正可以为我们所用。如教五年级的“种子发芽实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等课,如果要做演示实验,这可需要好几天,在课堂上无法完成。条件好的城里学校可以利用视频或其他的课件演示,而农村大多数学校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在庭院找个角落,让学生做实验:观察种子发芽实、绿豆芽的生长过程。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基地,便于观察实验,还可以把观察到的现象写成《植物随便插也能成活吗?》《夹竹桃有毒吗?》这样的好文章。如果进一步种些蔬菜、花卉等,不但绿化美化庭院,还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依托农村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我们农村有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茂密的森林,数不清的野花野草,名目繁多的动物。利用这些城里没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再好不过的了。我们学校成立了“红领巾气象站”,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开展了气象观测活动,搜集了谚语1000多条,先后有近百名学生掌握了初步的气象知识,自己动手编写了《气象小知识》《红领巾气象站》《气象谚语大全》《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云》 等材料。这样,学生看多了就记得多,理解得多,观察能力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3.开辟农村活动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把对科学课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农村小学一般都有一些空地,可充分利用起来开辟为生物园地,结合课本中观察实验内容,有目的地种植一些花草、蔬菜和本地常见作物。由学生亲手种植、管理、观察、实验、分析、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并由小组每天指派学生做好观察记录。此外,生物园地还可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鸡、蝌蚪、昆虫等,以便作长期跟踪观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小制作及小发明,如制作电动航模、玩具、小电扇等。有些科学实验材料实验室没有,但是在农村那些材料容易收集,如用废木条做杠杆尺、支架,酒瓶盖做砝码,可在“杠杆尺”等课中使用;教学“电磁铁”时,可用铁钉、废旧漆包线、电池制作高效电磁铁在实验中使用;其他如用废铁片做电键、叶轮模型,乒乓球做地球仪等。我们还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万木林自然保护区”,那里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学生常常到万木林采集动植物标本,参观那里的标本展览室,回校后加以制作。

4.开发农村生活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为了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们让学生随时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在农村有的是庄稼、蔬菜、果树林木。一般家庭还养有牲口,有的家庭甚至养蚕、蛙、蛇等动物,这就是天然的植物园、动物园。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植物美丽的姿态、生长的过程,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直观知识。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举行科普小论文竞赛和科学知识竞赛。如《家燕生活的观察》《蜘蛛捕食的有趣现象》《小鸡饮水的教训》等。

5.针对农村学生的天性,设计科学教学内容

农村的孩子天玩,好动。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让学生亲自制作铁钉电磁铁,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实验。学生最爱玩磁铁了,通过操作,明白了“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一现象。这样,本来很抽象很深奥的科学道理,通过探究摸索变得直观、浅显了。

6.根据农村学校特点,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为了美化学校环境,营造环保氛围,学校可以利用花圃、走廊、生物园等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我校六年级(3)班在班级讲台和窗户边分别摆上了几盆好看的室内花卉,不但增加了教室绿意,缓解视觉疲劳,而且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了科普的“绿色种子”。我们还开展了一些科学实践活动,让家长、学生一起参与。如:五年级“做一个生态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等,这些课题有了家长的参与就容易多了。同时,我们要求每班定期出好一期科普宣传黑板报、开一次有关科普的中队会、布置一个科技角、听一次科普讲座;要求每个学生观看科普录像、阅读科普读物、制作科技作品、了解科学家的简历、提出一些有关科学方面的问题等。

7.结合农村社会环境,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我们学校把万木林、自来水厂、电站、水库、果园等作为科普基地,每年带学生到那里学习、参观、考察;考察中,曾经有个学生问我:“高山越高,离太阳就越近,怎么高山会更冷呢?”这样的问题用语言描述,说服力似乎不是很强,但是,登上了海拔1383.7米的郭岩山,在强烈的风吹下,就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了。在万木林里,他们认识了许多动植物,还初步了解了它们的分类和区别。去了自来水厂,通过对家乡的水资源进行调查等,从而更加珍惜用水。他们还写出较好的小论文来,如《家乡的水资源调查》《毛竹生长过程》等。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第5篇

设计特色:

1、大胆打破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2、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3、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一步步升华。

4、体现“情感性、哲理性、灵活性、创造性”的个人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1、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形态;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学生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增强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具和有关青蛙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件出示: “找”字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字?谁可以用它来组词?

生:找人 找东西 找到 寻找……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群小蝌蚪――课件出示: 小蝌蚪图片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蝌蚪,看它像什么?

生:豆芽 逗号 鼠标 小汤勺

师:那我们看看课文是什么描写的,请大家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1.课件出示: 第一自然段内容。――齐读 (找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

师:了解小蝌蚪样子,我们再看妈妈样子,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青蛙样子句子。

2.认识青蛙,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青蛙外形图)

【 教育专家们常说:“教就是为了不教”。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结构相似,我就以第一自然段做为指导学法的突破口,让学生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⑵读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 看图对比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打破常规按顺序进行教学,大胆进行教材的重组整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师:我们知道小蝌蚪和妈妈相貌相差太大了,小蝌蚪很难找到妈妈,他想出什么办法呢?

生:问人

师:他问谁?

生:鲤鱼阿姨 (课件出示:第二幅图)

师:课文哪个自然段写这幅图内容?

三、探索生长过程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

身体长出看到上去

问:。

答:

(2)检查练习

(3)理解“迎”

师:小朋友,你们是如何理解“迎”呢? (引导观察图:鲤鱼在小蝌蚪的什么位置?)

师:迎上去后小蝌蚪什么称呼?说什么呢?

生:鲤鱼阿姨 ……

师:看多有礼貌的小蝌蚪呀!请同学们有礼貌的读小蝌蚪说的这句话。

生:齐读

师:鲤鱼阿姨什么回答?

(4)角色表演读对话

【读与演结合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

师:小蝌蚪了解到妈妈特点――四条腿 宽嘴巴。他就急着找妈妈,它把谁误认做妈妈?

生:乌龟 ――――课件出示: 图课文第三幅图

师:课文哪段写这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结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重点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把这部分作为指导学法的突破口,小结学习方法,让小组合作学习其他内容。这样突出重点,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完成思考题

课件出示:思考题:

长出 看到 上去

小蝌蚪叫着:。

小蝌蚪知道妈妈:

(3)检查汇报 (小组长汇报)

(4)小结出答案 (课件出示)

(5)理解“追” 为什么这时是“追上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

师:虽不是妈妈,可他从乌龟嘴里知道妈妈是 大眼睛,绿衣裳 这时小蝌蚪对妈妈更了解, 他又出发,过几天,他发现尾巴变短了,游更快了,不知不觉游到了荷花旁,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学生读) ,他披着 (学生读) ,露着(学生读) ,鼓着 (学生读)。他们高兴地叫道:(学生读) 。(老师读青蛙的话)。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后什么做?

(2)齐读最后一句

(3)想象说话

师:见到妈妈以后,它们向妈妈诉说什么呢?

生1:妈妈找你好辛苦呀!

生2:妈妈原来你在这呢!

生3: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

【语文课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师:说着,他们尾巴不见,和妈妈一模一样,和妈妈一样时,小蝌蚪身体发生几次变化?

四、给图片排序

1、先让个学生把错乱的蝌蚪成长图片摆好。

2、然后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练习说话。

【新课标提倡“语文课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即手、口、眼、耳、脑)”,本环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感情升华,懂得保护青蛙

师:......青蛙天天捉害虫,它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家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

六、回顾小结

师:课文写小蝌蚪几次去找妈妈?第一次不知道妈妈长得怎么样,找不到;第二次只从鲤鱼那里知道妈妈四条腿 宽嘴巴还找不到――只知道一部分的特点,不可能把事情办好。第三次小蝌蚪把鲤鱼阿姨和乌龟告诉他妈妈的特点综合起来,对妈妈的特点有了全部的了解,终于找到妈妈,由此看来,我们只有了解事物全部特点,才能很快地找到这事物。

七、拓展练习(任选一题)

1、在大街上和妈妈走散了,如何找妈妈?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第6篇

观察纪实篇

3岁的棒棒特别喜欢家里的那缸金鱼,时常趴在桌前观察小鱼的活动。有一天,他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妈妈,妈妈,我发现小鱼睡觉的时候眼睛是睁开的。”宝贝,你太了不起了,只有耐心和细心,才能发现鱼的这个特点。

妈妈说:宝宝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会特别关注,也因此容易对这样事物集中注意力。这是个培养宝贝观察力的好契机。家长在宝宝关注这些事物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去打扰他们,中断他们的观察,可以在宝宝需要了解更多信息的时候给予引导。比如宝宝观察“蚂蚁搬家”,也许他在观察一段时间后会产生疑问,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这时父母可以给宝宝讲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让他在进一步了解观察对象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兴趣,从而更深入地进行观察――不再只观察搬家的蚂蚁,可以观察所有蚂蚁平时的生活状态。

两岁的多多对爸爸的手机爱不释手,他喜欢按手机的键盘,喜欢听到手机里传来的声音。为了满足宝贝儿子对手机的好奇心,爸爸时不时地就和多多玩打电话的游戏。告诉他怎样正确按键,接听电话要按绿色的接听键,挂机要按红色的键。因为游戏的模拟训练,多多用真手机打电话也一点都不含糊。

游戏是宝宝生活中的重头戏,除了睡眠,宝贝似乎就是在游戏的世界中度过的,游戏是提高宝宝观察力的好方法。例如:将一大堆不一样形状的积木倒在地板上,父母与宝宝一起,看谁先找出同样形状的积木;或者拿两张相似的图片,看谁先找出细微不同的地方等。当宝宝回答正确了,父母要给予鼓励,这会让宝宝对自己的观察力更有信心。

琳琳觉得妈妈最美丽的时候就是坐在梳妆台前,把瓶瓶罐罐里的东西一样样往脸上抹,妈妈立刻有了变化,嘴唇红红的,脸颊白白的,这是妈妈要出门的信号。周末小姨要来带琳琳去公园玩,琳琳让小姨等会儿,她费力坐在梳妆台前,也模仿妈妈的程序一样样往脸上抹,直到把自己抹成了个“小花猫”。

妈妈说:生活这本教科书不但通俗易懂,而且形象生动。因此,在生活中锻炼宝宝的观察力是个不错的建议。菜场里品种众多的蔬菜、生鲜区鱼缸里的鱼、螃蟹,家里阳台上的绿色植物,这些都是小观察员们不能忽视的观察宝藏。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任何场景、事物让宝宝观察,哪怕只是一朵小花也可以引导宝宝摸一摸、看看、嗅嗅,在体验中,宝宝的观察会更加生动。

观察能力晋级篇

观察力是儿童心理发育的部分,从小培养和发展观察力,对于宝宝的心理健康成长大有好处。观察力的培养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细心、耐心,不能一蹴而就。

兴趣,是学习的好老师。了解宝宝感兴趣的事物无疑给宝宝提供了可观察的最佳素材。即便不是所关注的,也可以想办法让宝宝感兴趣。在这里可以调动宝宝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比如,当宝宝对静止不动的图片不再感兴趣时,可以更换能发声的东西或是能变化形状的玩具,让宝宝从听觉、触觉等其他感觉器官找到兴趣点,从而从多种途径去观察事物。再比如,观察水果,可以让宝宝先用眼睛看,再用手触摸,然后用嘴巴尝,不同的感觉器官带给宝贝不一样的认识。

宝宝喜欢挑战,不如给宝宝设定个挑战的目标,如“能帮妈妈从这些图片中找出青菜的图片来吗?”“宝宝能从这张图片中找到迷路的小鹿吗?”给宝宝任务,也意味着循序渐进地启发他们思考:青菜是什么样子的?小鹿会躲在什么地方?宝宝在观察目标任务和周围环境的同时,也是对平时观察的回顾。生活中观察到的青菜是什么样子的;动画片里的小鹿喜欢躲在树丛中等。温故而知新,宝宝在观察中可以收获到更多的知识。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第7篇

《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教师在充分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抓住自由活动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培养幼儿良好个性。

一、充分认识自由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自由活动是了解孩子的窗口。“观察了解孩子”是每一个幼儿老师的必备素质,在自由活动中,幼儿可以是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和显示能力,是高兴或是伤心,只要老师认真观察就能注意到。例如一次自由活动中我发现一个小朋友不经意说了不文明的口头禅。仔细询问原来孩子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学会了老人常说的一些语言,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及家长的沟通,他知道有些话是不文明的不能说,家长也注意到做好孩子的榜样。正是通过自由活动这个窗口,我们更多地观察到孩子最真实、最天性的一面,增强了对孩子的了解,便于在教学活动中循循善诱、正确引导。

自由活动是增进师生感情的平台。自由活动是增强师生感情、接近师生心理距离的最好平台。因为自由活动完全是生活的再现,没有任何指令、规范、约束,孩子心理是完全放松的,这时教师最容易走近孩子的心理,也最容易和孩子增强感情。记得在一次自由活动中点点小朋友的积木被其他同学抢走了,看到其他小朋友拼出各种各样的形状,点点哭了,于是我与点点一起搭建了漂亮的城堡,小朋友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点点,这件很小的事情却拉近了我和点点的心理距离。

自由活动是教师进行课外指导的良机。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靠集体活动中,那些有限的时间,幼儿在自由活动中,会发现去感受,并创造出许多有益且有价值的东西。例如:一天瑶瑶带来了几只漂亮的小金鱼,自由活动中全都围在鱼缸旁看着小鱼,原来小朋友在争论明天带什么给小鱼吃。我抓住这个机会给小朋友讲了一些怎样养小鱼的知识,怎样给小鱼换水、天气冷了,鱼缸要拿进教室,否则小鱼会冻死的等等,一场关于怎样养鱼的讨论在教室里开展起来了。孩子的需要,就是老师的责任,知识的传授必须根据孩子的需要,激发孩子的兴趣,自由活动为老师开启了另一扇教学的大门。

自由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由活动中,孩子们的探索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如大班的孩子带来了陀螺,起初是对旋转的陀螺感兴趣,比谁转的时间长;后来他们发现一些圆形的积木也可以旋转;再者,他们会想办法自己制作陀螺。还有一些拼装的玩具等,发展了幼儿的手部小肌肉,锻炼了手指的灵巧力。小中班的孩子玩一些拼图游戏、套螺母等活动,同样增强了他们的探索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幼儿自由地组合在了一起,在交往中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发挥。特别是年龄稍大些的孩子,。通过合作,使他们的大胆的与人说话,表现自己,全面提高了综合能力。

二、努力创设幼儿创造自由活动的环境

创设自由活动区角。根据幼儿的不同活动需要及兴趣,精心设计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区或设立一些角落,为幼儿开展自由活动创造条件。比如自然角,是大自然在活动室里的缩影,教师可以和幼儿一同摆放秋天的果实(农作物)、昆虫标本、花卉、金鱼,供幼儿观察、认识,还组织幼儿种植了大蒜,生黄豆、绿豆芽,幼儿自己进行管理(浇水、换水),并观察生长过程,给孩子们创造了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增加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比如美术角,为幼儿准备各种美工材料和用具,幼儿根据自由的爱好和生活经验大胆地创作,促进幼儿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还可以结合时代特征创设不同内容的主题区,引导幼儿和教师一起布置美化自己的教育环境,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一定时期的教育内容不断更新,使幼儿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得到锻炼、促进发展。

创设自由活动机会。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家里、教室、路上来回往复,缺少其他自由活动的空间。有的家长过于担心孩子自由活动会带来危险,很少让孩子单独与其他孩子自由活动,使孩子缺少自由活动的机会。教师应根据现在孩子的实际情况,积极为孩子创造自由活动的机会,比如可以经常带孩子到周边的公园草地、社区,一方面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环境中随意、率性地玩乐,尽情享受身心放松的自由感觉,随意间学会相处、相容;一方面可以引导孩子们认识植物、动物,欣赏城市的变迁,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让孩子在自由活动中增长知识。

三、注重扮演好教师在自由活动中的角色

做自由活动的引导者。教师是与幼儿互动的启发者、引导者,及时根据孩子的活动进程调整、引导孩子们的活动。例如带领孩子们去草地上自由玩耍,可以鼓励他们观察各类植物,看谁找出不同的植物品种多,并在找的过程中,教会孩子们认识不同的花草树木。教师要灵活、机动地根据情况适时引导孩子们增强知识、提高能力,在看似无意间有意引导孩子们获取知识、学会本领,实现自由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活;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学的知识,来源于实验,来源于身边的知识,来源于生活过程中的点滴。生物学知识对初中同学来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学好生物学知识,可以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身边的环境,认识生命的本质。把掌握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最终实现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的。笔者在长期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要把生物学的知识教好教活,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教材的知识特点相结合,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就在身边,生物知识就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价值。源于这样的体会,所以笔者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化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印象。

一、采用生活化的教具来开展课堂教学

教具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挑选好合适的教具开展课堂教学,可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尽量采用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具来进行教学,而不是实验室里冷冰冰的模型,会使学生对生物课堂产生亲切感,消除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隔阂,拉近生物学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习《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中的根的结构时,笔者把已经长根的的蚕豆分发给了每一位学生,然后指导学生要观察的部位,怎样进行观察,并结合多媒体根结构的展示,要让学生自己找出根尖的四个部分,并知道学生用放大镜着重观察根尖的根毛区的结构,让学生思考根毛区与其他三个部分的区别,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根毛区结构特点与其功能有何内在的联系?现在不少学生的家里有金鱼缸,所以笔者在学习《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一节时,把特地制作了一个小的金鱼缸搬到了教室里,围绕着金鱼缸里组成成分进行分析,提示学生金鱼缸里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有哪些看不见的微生物?还有哪些非生物的成分?这些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焦距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采用生活化的知识来展开课堂教学

生活成长于现代社会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环境,多姿多彩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生物学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敏锐地从这些素材中筛选出适合用于生物课堂教学的素材来,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合理的膳食》一节教学时,首先从学生日常饮食习惯入手来引导教学。现在的家长,一般都很注意自己孩子的营养,在饮食方面比较讲究,食品的色香味都不错,学生们也都知道要荤素搭配,平时要注意多吃点水果等,但不形成系统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来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掌握较为专业系统的合理膳食。又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教学时,学生现有的知识也知道盆景里的植物有时叶片会发黄,太阳晒晒又会变绿了,根据这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是可能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缺少了一些矿质元素造成的;二是可能由于长期缺乏太阳光的照射引起的。还有生活中的豆芽菜在光下时间长了慢慢变成绿色也是一个道理,从而让学生明白光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三、把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来巩固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