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太阳课件

太阳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太阳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太阳课件范文第1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园、为、阳、因、脸、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体会作者想像之美,并仿照课文进行创造想像,用口语表达自己喜欢的太阳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认字

教学的主要方法:朗读、体会、感悟

课前准备:

歌曲录音带,文中的插图的复合图

学生收集一些描绘四季景色的图片或照片、水彩颜料

教学流程:

一、激趣、想像导入

1、放歌曲《种太阳》,边听边想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

2、学生动手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太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3、揭题,板书课题,指导“阳”的书写(向学生展示一笔一画认真书写的态度)

4、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初读课文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再按所说的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

2、检查字词的学习。

1)出示无注音的生字,交流哪些字你课前就已认识了。

2)小老师带读(有注音),想带读哪个就带读哪个。

3)开火车读、齐读、抽卡片等巩固生字的字音(有注音)。

4)集体读(无拼音),交流可以怎样来记这些字。

(结合生字)猜字谜------熟字加、减、换偏旁等。

5)读词语。

3、说说“我画的四个太阳分别是( )、( )、( )、( )。

三、诵读课文,说演结合,体会想像美。

1、再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多读几遍,然后读给同桌听。

2、指名逐节读课文。(朗读的要求请同学来提一提)其他同学可不出声地跟读。

3、以学定教,学生喜欢哪段,就指导学生研读好哪段。

绿绿的太阳------说说炎热夏天、烈日当空时的感受

和愿望,体会它所带来的清凉,指导朗读。

金黄的太阳------想像秋日果园的景象,表演“落叶邀请小伙伴品尝水果”的情景。

红红的太阳------说说“漫天飞雪”的感受和心愿,指导朗读,体会它所带来的温暖。

多彩的太阳------交流春景,联系旧知,感悟想像之美,指导有感情地引读、赛读、齐读。

四、指导背诵。

1、配乐朗读,并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背下来。

2、老师按季节顺序引导背诵。

五、巩固识字。

六、指导书写。

1、读一读每一个字,分别给“园、脸”组一个你最想组的词语。

2、给“因为、阳光”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看谁说的通顺、流利。

3、先认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在书上仔细书写生字。

七、口语交际。

1、给自己收集的资料选一个合适的太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太阳课件范文第2篇

1、知道4月22日是地球日。

2、了解地球日的意义。

3、初步认识地球,简单了解其外形特征和运转知识,激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地球仪一个;微机课件:1.地球外形特征及运转规律。2.美丽的风光图片。3.污染环境的种种原因与现象;地球与太阳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课题

1、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2、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生日,谁知道地球的“生日”是哪天呢?(出示卡片)4月22日是地球日。

3、为什么要确定地球日呢?(让全世界的人们知道地球只有一个,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但地球上的环境污染严重,要求大家都来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二、认识地球的外形特征和运转知识。

1、地球在哪里呢?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展示(地球是圆形的,自西向东转,它自转一圈是一天,地球围着太阳转,转一圈是一年。)

2、游戏“地球围着太阳转”:请一名幼儿扮太阳,一名幼儿扮地球,要求扮地球的幼儿围着太阳转的同时要自转,并说自转一圈是一天,围着太阳转一圈是一年。

3、地球这么大,我们怎样才能清楚的看到地球呢?人们根据地球的样子做了个模型叫地球仪。(出示地球仪)

请幼儿在地球仪上找出我们的祖国———中国。

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名字呢?

4、地球上都有什么呢?(人、动物、植物)

三、保护和爱护环境。

1、课件展示:美丽的风光图片。让幼儿了解地球地球上美丽的大自然,激发幼儿热爱地球的情感。

2、“地球妈妈生病了”课件展示:污染环境的种种原因与现象,让幼儿了解人们乱倒垃圾,大量砍伐树木,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破坏和污染了环境。

3、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活动延伸:

太阳课件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5-0052-01

现代媒体技术以其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化、教学信息传递的高容量、高效率以及媒体呈现形、色、意、声相统一的特点,被运用到教学中,教学效果显著增强,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笔者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科学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现代教学媒体技术具有多通道信息传递优势和综合处理声形图文的功能。运用这种优势和功能,使一个个形象逼真、优美的自然画面显示在屏幕上,动态的图片、动画、录像等把学生带到相应的自然环境氛围中,使他们身临其境,增强感染力,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兴趣。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有关资料片断经过剪辑、加工、处理,在学生面前呈现一幅幅优美的大自然景象,学生的情绪为之高涨。随后,在优雅的乐声中,学生欣赏、了解展示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基本材料,感受到人生活在美好大自然中,离不开大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欲望。紧接着呈现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如滥砍、滥耕、捕杀、排放)造成的破坏场景,给学生听、视觉带来强烈的震撼,使学生对上述的做法产生痛恨感,从而明确大自然中的水、空气、土壤、植物、动物等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大自然遭到破坏,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并直接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激发了学生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愿望。课堂结束时,学生们对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的话题仍在继续,下课后还能听到学生们在争论着,表述着自己的豪言壮语……

二、模拟动画化难为易

科学教学中,有许多抽象复杂的知识,学生因时间、处境和年龄的限制而难懂,传统教学手段在这方面难以突破,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就可以突破传统手段在方法、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编输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设备,尤其计算机三维空间的动感功能,可以分解难点,模拟动画,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远在天边为近在眼前,最终化难为易,便于理解。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课,地球的自转、公转规律及其产生的现象抽象而宏观,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规律,把其广阔的运动空间浓缩于屏幕。在理解地球自转时,先出示地球(上面站一小人)和一轮太阳,把学生带入神奇的天体中,然后地球开始自转,同时太阳射点在不停地移动,昼夜交替,不用过多讲解,学生通过形象的演示,很快就弄懂昼夜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面向太阳的那面是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自转一周时间大约是24小时,明白昼夜是地球自转而来。紧接着再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情况,从而了解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同一地点(主要是温带地区)受太阳照射的不同,有时太阳高度大,有时太阳高度小,有时太阳高度适中,因而会出现冷热不同的四季变化规律。

三、课件演示激发创新

太阳课件范文第4篇

如皋市新姚初级中学 邵建峰 邮编:226511

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大至宇宙空间的天体、星象的宏观运动,小至原子及原子核内部的微观运动等,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

在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基本上都采用了课件来辅助教学。而且,越来越多的教师掌握了电脑知识,学会了使用软件来自制课件,并运用于教学中。

自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我听了不少的公开课、表演课,也看到了不少网络上制作的课件,我发现课件制作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 有些课件缺乏科学性

一次,我在观看课件展示水泵的工作过程时,发现课件中水泵的叶轮弯曲方向居然画反了。

我也曾经在观看一位教师展示月食课件时,因为地球与月亮之间距离跟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比例不对发生了月环食现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光进入大气层之前,是不会发生散射的,而大多数课件展示的都是太空里白花花一片的景象。

二、重点不突出,辅助的成分太多

在课件制作中,有些教师配上了很多的动画插图,以至于无法突显重点。色彩过杂,会产生缭乱之感,俗话说:“五色令人盲”。

三、未调动学生的每一个感官

运用视听设备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或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研究资料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把视听结合起来,则能够记忆65%。说明视听结合可为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有利条件。而很多情况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哑巴课件”,没有恰当的配音。

四、细节注意不够,不能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印象,对学生有误导

如网络上的一个船闸工作过程课件中的水位的变化就不科学。其实在船闸两侧的上游或下游水域都是极其宽广的,所以当船闸打开以后,水位基本上没有变化。而这一课件展示的却是另一种情况,当打开上游阀门时,船闸内的水位上升的同时,上游水的水位也在同等速度的下降,这是不符合现实的。

再如我们在网络上所看到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课件展示,蜡烛在左侧,成实像时实像在右侧,但是课件中并没有画出光屏。如果没有光屏对光的漫反射,从侧面是观察不到实像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制作课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审视课件的科学性。

在制作验电器工作原理课件时,因为接触带电,带电棒上的电荷并不会全部移到验电器上,而且验电器上的电荷也不会全部移动到金属箔片上。可我却曾经看到这样的课件。所以我们不仅要能够知道要表达的原理,而且也要注意每个细节上的科学性以及不同物体、同一物体不同部分的比例关系、方位关系。

二、 注重课件的实用性。

我们不管采用怎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所以我认为如果只把教学内容作一次简单的屏幕投影,还不如在黑板上板书给学生的印象深刻。

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课件,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实验的操作都是简单易行的,如果把这些实验制成课件,反而失去了可信度,认为这是人为控制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我们要把难于操作的,发生时间极短的,难于展示的微观世界(如分子之间力的作用及变化),难于展示的宏观宇宙(如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是如何变化的),难于展示的内部情况(如光是如何进入眼球内部的、内燃机活塞运动过程)制成课件,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三、 合理地运用线条、色彩,能够突出主题,突出重点。

我们可以使重要的线条或点闪烁不停,重要的部分用特殊的颜色显示,或把局部放大。根据教学的重点,使需要展示的重要部分突出一些,让学生有目的的观看。

对于颜色的搭配,我认为重点的地方色调要鲜明,背景宜平淡,例如光学课件宜用黑色的背景,突出光的部分。

课件中也可加上适当的图片衬托主题,如学生所喜爱的卡通画,增加课件的生动性。而且我认为如果图片贴近于本堂课的内容那将更好。

四、 使课件具有亲切感。

为了使课件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取一些身边的素材,例如我制作的“中位线定理的运用”课件中,用数码相机拍摄了教学楼前的一座假山全景,这座假山在一个水池里,周围围着栏杆,把这一图片放在课件中,作为引题的材料,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假山两侧栏杆之间的直线距离。学生感觉更亲切一些。

五、 从更好的角度去展示物理过程,使课件更简单易懂。

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制课件有时从常规的角度去说明一个道理反而难,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例如一般的日食月食课件都是站在太阳的角度、展示影子的移动过程来展示日食月食现象的,学生反而不容易理解。而我是从人的角度、从被挡住的视线的移动变化来展示日食月食现象的,效果反而好一些。

六、 注意加上合理的配音,使课件更生动。

古文朗诵加上古典音乐,更具有韵味;“内能”中锯木头时配以锯木声,使动画更形象;“松鼠过水”中加上呼呼风声,更能体现松鼠以尾作帆渡河的机智,比用几笔画出的风形象得多。

七、 注意课件的互动及课件的整体性。

一个好的课件,应该具有良好的流程,操作简易,层次分明。

一堂课,应该有一条主线统领全局。我们制作课件用得最多的是Powerpoint。确实,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将知识按照一条主线串起来,使课件具有良好的流程。

对于有些问题,我们需要展示一些提示动画,例如一道题目怕学生不能理解,需要展示一些提示动画,但是如果学生理解,又可能不需要展示。这时,展示的动画可以制成单独文件,我一般用Flash制出提示动画,然后在Powerpoint中用超级链接链接到这个小动画。这个提示动画可用可不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使课件具有了一定的灵活性,有时可以节约课堂时间。

在一些课件展示上要体现一定的互动性。我很喜欢用Athorware和Flash来帮别人和自己制作课件,它们都带有一定的编程语言,可以通过输入参数控制动画流程或动画结果。当然为了便于管理,所有的文件都要放在一个文件夹内,以免丢失。

太阳课件范文第5篇

《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只有第二自然段是三句话,其它各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文章的主题: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文本部分语言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是却常常忽略了阳光的存在。能留意阳光、感觉到阳光的时候并不多。所以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创设情境,让他们体会到阳光的美好和宝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树立导学意识,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挂图、乐曲磁带、《种太阳》歌曲磁带。

2、丝绸被面或围巾。

3、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阳光,充分地感受阳光。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想象:教师播放音乐(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教师抒情描述: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阳光,你早!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请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音乐最具感染力。和谐的音符与优美的文字,给孩子们创设了乐于接受的情境,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思绪飞扬,在独特的感受中畅所欲言,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

2、感受: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外面去寻找阳光、感觉阳光的温暖好吗?(带领学生到室外,指导学生寻找,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你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回到课内交流,揭示课题。)

(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体验,让他们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并且感受到有大自然的可爱和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话平台

欣赏

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文本美,与大自然的美互相呼应。)

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认识它。

(培养学生边看书边动手、动口的习惯,自己解决读书中遇到的困难。)

2、我们要认识哪些生字,你能告诉大家吗?(指名读生字,认识几个就读几人个。)

(识字要有一个过程,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循序渐进。)

3、哪些字在字音和字形上容易出错或与别的字混淆你能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一下吗?(注意提示认识新偏旁“阝”。)

4、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小组内互考,如果谁遇到不认识的字其它同学要想办法帮忙教会他。练习“开火车”认读生字。

5、游戏:猜猜猜。(看老师的口形,猜猜发的是什么音,看谁的生字卡片举得快,猜得对。)

(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充分让学生自学——小组学——汇报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朗读

1、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读:指名读、组内读。

3、接力读:每人读一自然段,比比谁读得好。

4、选择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写字

1、出示生字“也、长。”指导认读,用“也”练习说话。

2、小组讨论: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说这两个字的笔顺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汇报:提示:“长”字的第一笔是“撇”,第二笔“竖提”是新笔画,注意区别它和“竖勾”有什么不同。

4、教师范写。

5、学生在描红的基础上临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尽量让自己满意。(教师个别指导。)

6、选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字组内评议。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既要有数量上的要求,更要有质量上的要求。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游戏:找朋友。(给生字宝宝找到它的拼音朋友。)

2、开火车读全文。

读悟

1、引读第一自然段。问:你读懂了什么?“金子”该怎样读?

2、太阳出来了,它有什么作用呢?(指名说)在阳光的照射下万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播放课件或出示挂图)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小组讨论)

(1)、汇报。

(2)、从“更绿了、更高了、长长的”这几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几个词该怎样读?

(3)、你见过锦缎吗?(出示课件和锦缎,让学生说说感觉。)

(直观的实物展示和课件相结合,加强了对难点句子的理解,使学生在独特的体验中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去朗读的热情。)

(4)、男女生赛读第二自然段。

3、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闭眼想象阳光跳进家里,照在你身上的感觉。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设情境,让他们充分地体会阳光,在读中悟出阳光的美好。)

4、阳光这么可爱,请你捉点阳光保存下来。(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发言的机会,让他们体会为什么捉不住阳光,为什么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懂得阳光是捉不住的,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熟读

1、多种方式练读课文,边读边相互指出优缺点。(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当小老师读……)

2、配乐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评议。)

背诵

1、闭上眼睛想象课文的情景和阳光照在自己身上的感觉,边想象边练习背诵。

2、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带动作表演。(配乐)

小结

阳光给了我们生命,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比金子更宝贵,我们要珍惜阳光,在阳光的照耀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练习

1、出示课后读读说说,自由练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口头组词。

3、你还认识哪些“日”字旁的字?

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山、出”。引导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新的笔画“竖折”,书空。

3、范写。(“山”的第一笔是“丨”,要写在竖中线上;“出”字的第三笔是长竖而不是由两个“山”组成的,也要写在竖中线上。)

4、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学生作品。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写字的方法,加强个别指导,让学生在写字中体会到汉字的美。)

实践

1、讨论:题目是“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么样?”鼓励学生课下想办法搜集材料,利用班会时间展示、交流。

2、绘画:用自己的彩笔描绘阳光。(播放歌曲《种太阳》)

(这两项活动在教学中可任选其一。)

伴教锦囊

太阳

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行星的光和热的源泉。它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太阳是一个直径约1.4×106公里的气体球,表面温度约6000K,密度极其稀薄。在太阳表面温度最低的区域有少量的分子,但绝大多数物质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在太阳中心高温、高压、高密度的环境中,发生着氢变为氦的热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主要以辐射的形式稳定地向空间发射,其中约22亿分之一的能量到达地球,是地球上的生物所需的光和热的主要来源。太阳是除地球以外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体,而且是唯一的可以详细考查其表面结构的恒星,所以对太阳的研究人们历来十分重视。太阳的寿命估计为100亿年,目前已度过了约50亿年。

阅读在线

儿歌《太阳公公》

太阳公公起得早,

他怕宝宝睡懒觉,

爬上窗口瞧一瞧,

咦,宝宝不见了!

宝宝正在园子里,

一二三四做早操,

太阳课件范文第6篇

一、注重简约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注意课件的简约性,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自主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教学课件的设计不能制作得过于凌乱和花哨,所设计的信息量不应过于繁杂,尽可能多使用图表,文字注释时,应使用精简、精炼的文字进行说明注释,突出重点,太多的文字,影响画面排列质量,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疲劳,产生相反的效果。颜色要使用合理,搭配协调,过多的颜色会对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件中还应注意文字大小使用合理和恰当,操作简单,最大限度地降低冗余信息的出现。

二、强化交互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课件的交互性,传统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都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且依靠黑板的教学也很难达到交互性教学的目的。

真正高效的教学应该是具有双向性,交互性的教学,只有学生与教师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发现学生不能掌握知识的根源,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更适应学生的学习。因此,多媒体课件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更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架构体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的教学课件。

三、突出针对性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当有很强的针对性,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所有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引入多种形式的信息知识,如,动画、文字、图像、影像等,但是应当时刻保持针对性的主题突出,避免引起学生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的学习感受,通过多种信息对主题的重复性阐释,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学习“椭圆的定义”一节内容,教师可以播放太阳系九大行星绕日运行的轨道视频材料引入椭圆的形状,然后教师可以引入椭圆的面积公式S=π×a×b(其中a,b分别是椭圆的长半轴,短半轴的长)。教师可以使用“几何画板”等软件,通过改变a,b数值,观察椭圆形图像的变化规律,归纳、分析、总结,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影响椭圆形面积,形状的因素,以及变化情况,从而获得椭圆的定义与性质等,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迹是如何确定的,这也是研究椭圆形的重要价值之一。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板书的推导分析展现功能的结合应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节奏与教学节奏更加同步,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互。

四、具有集成性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感官系统越多,大脑与外界信息之间建立的神经网络连接也就越多,同时对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的作用效果也就越高。多媒体教学技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可以更好地调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系统对知识进行摄入、分析和记忆。因此,教师在多媒体课件设计时应注意集成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具有高集成性的教学课件,可以将文字形式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通过声形互动和动静结合等方式使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更强烈的多层次性,多角度性。如,教学圆锥曲线的统一性,根据方程(1-e2)x2+y2-2px+p2=0,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离心率与圆锥曲线形状的关联的课件,拖动e,通过动态的改变e值,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图形图像的变化情况。再将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圆锥曲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

太阳课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最佳效应;介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由于信息技术的参与,使课堂教学信息的传播形式有新的变化。作为教师,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必须认真设计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数学课更精确、更科学、更完善。但有不少信息技术课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效应。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应从哪些方面来确定信息技术介入的最佳效应。

一、创设学习情境时介入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使“情境”更加逼真、生动、有趣。学生愉快地“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直线、射线和线段”一课时,向学生提出全日食现象问题,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这一现象的形成过程: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当月亮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月亮遮挡住太阳照到地球上的光线,地球的一部分地区出现黑暗,全日食现象发生。这时我问学生,当全日食现象发生时,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这时,太阳、月亮、地球在一条直线上,”这时课件演示出一条直线,穿过三个天体。随后三个天体在屏幕上消失,只有一条直线,学生对直线的特征有了亲切的感受。小学生本来就对自然现象就充满好奇心,利用课件把自然现象演示得这样生动、有趣,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对知识的感受也更加亲切和深刻。

二、在学生思维受阻时介入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常常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致使思维受阻。此时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充分地把事物的特征全面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使学生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的方法,但很多实验难以具体操作,把一个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近似度较差,很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应用课件教学,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等分份数如果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近似长方形。这样学生理解了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其面积不变。应用课件进一步将圆与转化成的长方形进行对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圆周长的一半等于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长方形的宽,于是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若干曲线逐渐变直的过程动态呈现,为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充实基础。

三、在揭示算理时介入

数学教学中的很多算理,学生较难理解。而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又是教学的大忌。因此,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知道算理的来龙去脉,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就能达到这一目的。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学生对“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难以理解。 这时运用多媒体演示二人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1分钟后,小强走了65米,小丽走了70米,二人1分钟走了(65+70)米,2分钟走了2个(65+70)米……4分钟走了4个(65+70)米,这时相遇。学生明白了(65+70)×4的算理。 从而理解了“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这一重要关系式。

四、在教学关键处介入

在教学关键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电教媒体的参与,把一本由枯燥的文字表达形式的教材变成了文图、声形并茂的活教材,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角的大小比较》首先用课件出示一个∠1,接着再出示一个∠2,让学生猜一猜哪一个角大?当学生的猜测产生分歧时,这时课件移动∠2,使两个角的一条边重合,顶点重合。而其中∠2的一条边比∠1的一条边叉开得大,说明∠2大于∠1。从而说明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然后,再把∠1和∠2的边延长,让学生注意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角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得出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这样,整个比较、变化过程全容于屏幕中,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的主要特征,还优化了学法的指导,启迪了学生思维。

五、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介入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使学生多角度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应用课件启发学生多种角度思考,多种方法解题。例如求中队旗的面积,(单位:厘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图形进行拼合或分割,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图形,使学生的思路大开。

方法一:加辅助线CD,把原图形转化为长方形,长方形面积减去三角形面积,即队旗的面积。(如图1)。

方法二:加辅助线EF,把原图形转化成两个梯形,两梯形面积之和即队旗的面积。(如图2)

方法三:加辅助线FM,把原图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它们的面积之和即队旗的面积。(如图3)

方法四:延长DE至F,把原图形分割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它们的面积之和即队旗的面积。(如图4)

方法五:以E点为轴,三角形FED向下旋转,与三角形EMC拼成一个小正方形,长方形ABMF与正方形EMCN的面积之和即队旗的面积。(如图5)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活灵活现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太阳课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地理教学;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为辅助课堂教学精心设计的教学软件,具有直观形象、动感丰富、新颖有趣、交互便利、音乐优美、感染力强等诸多优点。初中地理科目内容比较抽象,空间跨度大,思维的逻辑性强,很多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力,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也就可能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多媒体必将成为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现代地理教学的改革也迫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重视图式教学,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锻炼,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达到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兴趣的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一旦激发了学习兴趣,就能唤起探索精神、求知欲望。计算机多媒体的屏幕显示内容动感,富有吸引力和渗透力。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力图使画面内容生动,尽可能地用一些动画、音乐,将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其中,使学生爱听、爱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尽快地融入教学情境中。例如,学习八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三节《合理布局发展交通运输业》(广东版,下同)一节,在复习完我国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后提问: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有说公路的,有说铁路的,有说航空的,有说水运的,也有说管道运输的。这时可播放一段火车开动及青藏铁路的录像,配有火车开动的声音,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了,他们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铁路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和制作地图,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传统的地图教学是静态展示某一地区的地图,将其包含的各类信息展示给学生,不足的是静态地图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学生感觉单调无味,学习兴致不高。同时,由于传统的地图教学将地图与其空间信息割裂开来,限制了学生提高分析地图的能力。而多媒体地图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将地图与其空间信息结合在一起,并且以多媒体的形式动态综合和交互地演示,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它还能以超链接的方式组织管理各类信息和教学程序,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甚至带来强烈的震撼,能持久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协作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此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大容量的空间信息,并最大限度地内化为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多媒体教学是教师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手段。例如,在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中,地球的公转和四季的形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仅仅用传统的地图静态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信息逐个传授给学生,老师即使磨破嘴皮,讲解得再详细再卖力,学生凭空想象也难以真正理解、接受和掌握。而教师将这部分内容通过多媒体组合课件加以演示,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认识地球如何绕太阳转动、运动时的方向以及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分别落在地球上的什么位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知空间,从而能更好地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