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养蚕日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0月26日,我的蚕宝宝出壳了,一只只小蚕像一只只的小蚂蚁,在盒中缓缓地骂着。我拿来阿姨给的嫩桑叶,洗干净,用毛巾轻轻的拭干了水,剪成细叶,洒在盒里。蚕宝宝缓缓的爬上桑叶,找到下口的地方,紧紧地扒住,津津有味地吃着。它们的胃口不大,每次都有吃剩的。
10月31日。小蚕渐渐地长大了。今天,我给蚕宝宝添桑叶时,发现盒子底有一簇胶似的蚕皮,。啊,小蚕开始蜕第一件衣服了。我在蚕群中找到那条脱了“衣裳”的蚕宝宝,只见它正津津有味地啃着桑叶呢!它的身子比其他的蚕要大一些,颜色也浅了不少,别的蚕还是黑色的,他却是褐色的呢。
11月18日。我趴在蚕宝宝的房子旁,看着蚕在吃桑叶,现在,蚕宝宝们都变得白白胖胖的了,成片的桑叶扔进去,一会儿就被抢光了。蚕宝宝们的身体分为了八节,每一节都有两个小黑点在身体的两侧,听妈妈说,这是节肢动物用来呼吸的气孔。忽然,我发现蚕的腿上长着许多细微的茸毛,蚕是白的,所以茸毛也是白的,如果不仔细看,是一点儿也看不出来的。这些茸毛有什么用呢?我想,大概是为了增加摩擦力,方便爬行。蚕的身子重了,如果摩擦力还像原来那样小,蚕就不能在桑叶上面,下面自由地爬行了,因为那点摩擦力是吊不住蚕宝宝们那肥肥的身体的,所以蚕越大,脚上的绒毛也跟着越多。
一个人获得胜利的时候,
在
那个人挥手欢呼的时候,
他是什么感觉?
当
一个人面对失败的时候,
在
一个人满脸失望的时候,
他是什么感受?
谁?
没有胜利
谁?
没过失败
但是,
冠军只有一个
失败却有许多
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小学科学教材中诸多新奇玄妙的科学现象、生活常识,单纯通过教师语言描述,学生无法理解其义。科学是源于实践的,“做中学”理念强调学生多做多实践,把问题带到实践中去,让实践去解决,小学科学教学也应该如此。教师在提出一个科学现象后便不要再反复解释,让学生先去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科学现象,同时将实践中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教师,此时教师再进行解释,学生有认知、有印象,更易理解、更快掌握,课堂学习效率自然就提升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冷和热》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在教学前先布置学生去做这样两个实验:①买一个乒乓球,弄瘪后用开水烫一下,观察乒乓球的变化;②煮一个鸡蛋,在剥蛋壳之前先用冷水泡一下,观察之后的变化。在下一次课上,笔者问学生:“都发现了什么?”“乒乓球又恢复原样了。”“蛋壳很容易就剥下来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笔者笑着追问。学生摇头,笔者抛出“热胀冷缩”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回想之前的实践:“乒乓球本来是瘪的,但是加热之后就膨胀恢复原状,这是不是热胀呢?”学生纷纷点头。像这样,先做再教,以做促教,让学生在做中认识现象,之后的课堂教学对科学知识只需稍加点拨,学生便能轻松理解,牢固掌握。
二、在做中掌握概念,培养科学素养
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科学意识,能够应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科学现象。知识的应用在于实践,“做中学”既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科学应用能力,提高科学综合素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科学实践:一是主题竞赛性活动,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力;二是立项式活动实践,允许几名学生一组针对一个科学现象进行较长周期的应用实践活动;三是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善于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进行记录并与同学分享。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养蚕》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便组织了“养蚕竞赛”这一实践活动,并对竞赛活动作了如下要求:一是做好养蚕日记;二是观察蚕的发展变化;三是在班级的交流会上发言。三项标准综合考虑,做得最好的学生被评为“养蚕能手”。像这样组织竞赛,将整个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记录养蚕日记,培养科学记录的习惯;通过观察蚕的发展变化,培养科学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最后的经验交流培养科学表述能力。整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进行,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和教师的有效引导,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提高科学应用能力。
孩子们为杨振宁戴上了红领巾,并用六张奖状勾勒出这位科学家的求学经历。杨振宁也回忆起自己在成志学校(附小的前身)的快乐童年,“那时的我,老师评价为‘粗心’,因为经常打破墨水瓶,将试卷弄得一塌糊涂”。喜欢唱歌的他,在小朋友的邀请下,哼唱起至今难忘的童谣:“蝴蝶姑娘我问你,你的家住在哪里……”
在附小的图书馆里,小朋友们围坐在杨振宁身边,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就此展开。
面对大科学家,附小的小朋友有许多问题要问。
一位小男生站起来,声音洪亮,赢得了现场鼓励的掌声。他有礼貌地问道:“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您小时候崇拜谁,我想您崇拜的那个人肯定很厉害,所以我想向他学习一下;第二个问题是,我也想得诺贝尔奖,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做到呢?”
杨振宁的回答让人颇感意外:“你问我小时候崇拜谁,我想是赵云。”
小男生小声地说:“我知道,是《三国演义》里面的。”
至于怎样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这样回答:“我想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不能天天想着去得奖,整天想着就可能入魔了要发神经病一样,这不好。可是呢,你对你所做的事情发生兴趣,将来就可能会有很好的成绩。”
小朋友们有备而来,他们事前了解了这位知名校友的童年经历,有的小朋友知道杨振宁在成志学校时很会爬树,于是问杨振宁爬的是哪几棵树,还想要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些树。
从杨爷爷的回答中,他们进一步了解到,原来喜欢爬树仅仅是为了养蚕。“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养蚕,养蚕的话你得给蚕吃桑叶,所以呢,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采桑叶。最嫩的桑叶蚕最爱吃,最嫩的桑叶长在桑树的上面,所以看到顶上桑叶长得好,就爬上去摘几片桑叶,那时候就很会爬树。”正因为活泼好动,才养成了杨振宁健康的体魄。
学习习惯上,杨振宁给小朋友们两条建议。
一个是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到了我今天这个年纪,很后悔小时候没有写日记,很多我同时代的朋友,他们有人写日记,到了老年的时候,把这些日记整理起来就可以发表了。今天看起来这些日记很有价值,这是值得写的道理之一;还有一个道理是写日记就是练习写文章,写文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不管你将来做什么,做老师也好,做研究也好,带兵打仗,到银行做职员,写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个建议是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
杨振宁回忆上成志学校时,学校很小,没有图书馆。毕业后进了宣武门附近的崇德中学。正是在这所中学的图书馆里,少年杨振宁发现了物理学的奇妙之处。“我就是在那间小屋子里头看到了一本名著,一个英国人写的,翻译成中文,书名叫《神秘的宇宙》。你们的图书馆里也许有这本书,算起来这本书有100多年了。它用通俗的语言把20世纪头30年物理学的大发展通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描述了一下。我看那本书时是中学二年级,觉得这本书真是奥秘无穷,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对物理学发生了兴趣。”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开卷有益,就是把书打开看看就有益处。这句话很有道理,我希望你们好好利用这个图书馆。”
孩子们对杨振宁为何从事物理学研究很感兴趣,他们更好奇杨爷爷小时候是不是门门功课都很厉害。
杨振宁在成志学校念了四年小学,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他觉得自己的课“一般念得还可以”,念得不好的,他认为是音乐和绘画,“我喜欢唱歌,可老师说我唱得音不对,绘画也不行,我画出来的东西都不像”。
杨振宁有一个同班同学熊秉明,也是他的终身密友,熊父和杨父都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熊秉明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艺术学家。这在杨振宁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事实上,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跟家长说,他将来是要学艺术的,杨振宁将来是学科学的”。
由此引出了兴趣的话题,杨振宁言辞恳切地对小朋友们说:“我想,每个小朋友在很小的时候,尤其是小学快毕业的时候,都有一些方向了。喜欢做或者是做得好的,如果有这样的现象,值得你们自己跟父母、老师注意一下,因为一个小孩子对某个东西喜欢的话,常常代表他对那个方向有点才干,如果对这个才干多一些培养,多浇一些水,多给一些养料,就可能将来开花结果。”
关于小朋友问“物理学习有没有窍门”,杨振宁认为没有窍门,他仍然强调兴趣,“你得对这类东西发生兴趣,每个小孩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所以我建议你们对自己发生兴趣的东西多注意”。
为什么要强调对兴趣的注意,杨振宁给小朋友们举了个例子。“比如说集邮,好像是个小事情,但是北京大学有位退休的教授,从小就喜欢集邮,成了物理学教授后仍然对集邮发生兴趣。后来,他想这世界上的邮票非常多,这样下去也不可能把所有邮票都收集全。于是他开始想办法专门收集跟物理学有关的邮票,比如德国的爱因斯坦邮票,波兰的邮票,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于是他就收集波兰的居里夫人邮票。这样收来收去,就有了几百张与物理学有关系的邮票,然后他写了一本书,把邮票印上去,再解释每张邮票背后的故事,这本书变得非常有趣,还得了一个奖。”
“这就代表一个人从最早发现兴趣,然后自己注意培养,持之以恒在上面加一些想法,加一些新的发展方向,就可能出来很多有益处的结果。”
相应地,对于教师而言,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兴趣最为重要。
杨振宁认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世界上的每一行都很重要。因此从老师的立场上,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小孩都走到他能够发展的方向上去。
“假如有的小孩长得特别高,有可能成为篮球健将,所以我想第一是行行出状元,尤其是今天;第二,如果一个小孩对某个方面特别有兴趣,我想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多给他一些鼓励和培养的机会。”
追忆“辑里丝”的辉煌
今天,走在江南的这块土地,看着街边挂着的一块块的“丝”匾,偶然间与流传着的曾几何时的往昔有了一个交会,同样的,一片蚕乡兴旺之景,脑海中不由得想起了那首古诗,“绿榆低映水边门,菱叶莲花数涨痕,苕霄风光夸四月,缫车声递一村村,做丝花落做丝忙,尽日南风麦弄黄,村里剪刀声乍断,又看二叶绿墙桑。”一切,那样的恰如其分。
时光,瞬转到几百年前的明代中叶,有一个叫做“七里村”的地方,地虽偏僻,可农民则习于养蚕,加以湖水清澄,蚕儿既以湖桑之肥润得天独厚,又有澄莹、纯洁之湖水供其精制,故色泽极佳,夙为外人所称许,并开始在国内外名声鹊起,凡南浔、震泽百里内所产之丝,都冠以“七里丝”名。由于“七里丝”独具特色,该丝径在国际生丝市场上也是大受欢迎,法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纷纷前来购买,一时冠绝世界,成为高品质生丝的世界名牌产品。此外,据《徐愚斋日记》记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寿诞之时,有人曾赠送“七里丝”作为礼物而获得了女王的奖赏。
“七里丝”的名称直到清康熙乙丑年前后仍保持着原名。直至雍正初年才将“七里丝”雅化为“辑里丝”。当时的清皇室内各府还规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都必须用辑里丝作径丝精织而成。清政府还在南浔镇上专设收购生丝的“京庄”。传承“辑里丝”的经典
纵观当下学生习作现状:怕写,无话可写。原因在哪?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按着习作模式去引导学生怎样写,导致学生为了写出符合老师“口味”的作文言不由衷。古人云:“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蕃。”脱离了深厚的积累,习作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也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拓宽渠道,积累语言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
一、亲近自然,耳濡目染,捕捉灵感,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指的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获得写作灵感。
生活是小学生习作的大舞台,森林、小溪、田野、果园等都是学生向往的地方,教师该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获得习作的素材呢?天空中的朝霞、晚霞,夜晚的星空等,对小学生来说都很神秘;森林里的花草树木、小动物等都是学生在活动中能接触到的事物。这些素材就是写作的灵感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二、体昧生活,真切体验,积累思索,人人合一
“人人合一”意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蕴含的真谛。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表达出来。如“饲养蚕宝宝”的习作主题,为了让学生能写出好的观察日记,我配合科学教师,让学生在课后饲养蚕宝宝,每天认真观察蚕宝宝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变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培养学生思考与动笔的能力。又如,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认真将参加课外活动的心得记录下来,由于学生已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感到下笔时无话可讲;同时,现代的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媒体也比较多,我会引导学生多收看一些如“动物天地”“人与自然”“动画天地”等节目,引导学生将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从而让学生感受生活真实的一面。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有趣的一面,学生才能做到用自己的心灵去写,才会打动人心。
三、阅读面广,丰富阅历,充实智慧,人文合一
“人文合一”所说的“文”,指的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成果。“人文合一”追求人在优秀传统文化源流浸润中丰富见识。那么,如何鼓励学生在课外增长见识,扩大积累呢?
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至关重要。开学初,我发动了一批愿意买书带到学校分享的学生参加“图书漂流活动”,并鼓励他们写下阅读感言。当第一批参与活动的学生沉醉于书海时,其他学生纷纷要求买书参加第二次的“图书漂流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越来越高,图书漂流活动也越办越好。每月对学生的阅读感言进行评价,被评为精彩感言和经典感言的,奖励免做一天的家庭作业。因为免做家庭作业吸引力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也特别认真仔细,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还做了大量摘记。
其次,教学生注意从写作的角度读书。一方面,要结合儿童的内心世界推荐课外书。如曹文轩系列、秦文君系列、日本安房直子系列以及有关名人传记等等。这些书容易引发学生内心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亲切的一面,产生阅读兴趣。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如《小虎队侦探》《喜羊羊和灰太狼》等一些书籍,由于作品离学生生活太远,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多大作用。二是易于模仿。有些同学爱读杨红樱的小说,入迷时独自乐在其中,笑出声来自己都没察觉。其实,这类书籍由于结构比较复杂,小学生难以真正体会蕴含于作品之中的习作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时要让学生多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思维的方法、表达的方法,只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习作表达,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雪国;女性;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313.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15 ― 02
引言
《雪国》这部小说以雪国温泉旅馆为背景来进行故事描述,以既有钱又有时间的舞蹈研究者岛村和女主人公驹子的邂逅作为全文的主线,并在文章中着重描写了雪国的地域景色的独特感以及女主人公驹子与岛村爱情的凄惨感。在文中,作者把第一女主人公驹子的身世描写得十分凄凉,而这种凄凉的身世又深深地影响着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形成了她既可敬又可悲的性格和十分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小说中将驹子和岛村的感情世界交织在一起,向读者展现出一种悲美结合的独特风格。本文将从名字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这两方面来分析驹子的性格特征,从人物关系中来分析驹子的凄美爱情。
一、驹子的性格特征分析
1.从名字上来看驹子的矛盾性格
在川端康成以往的作品中,他经常会把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融入到名字中,所以,他给主人公起的名字往往都会暗含着某种特殊意义。比如《伊豆的》中的主人公“薰子”、《雪国》中的主人公“驹子”等等,这些名字都包含着特殊含义。
《雪国》中的女主人公叫驹子,驹是小马的意思,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作者想要表达出主人公的温柔善良、柔弱,但同时又拥有着对待感情和生活都非常坚强的性格特点。
在小说当中,作者对驹子的柔弱性格的描写体现在她在面对男主人公感情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作者对驹子的坚强性格的描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她对感情的坚强,体现在她明知道自己的爱情没有结果却还依旧执着的追求着;而另一方面,作者用了大量的手笔来描写她在不幸生活中的坚强。在小说中,作者描写的主人公驹子的身世是这样的。她十几岁便被卖到东京当侍女,虽然之后被人赎身,可一年后替她赎身的人却身染重病而身亡,在那之后一位琴师收留了她,于是她便拜琴师为师学习三弦琴,可好景不长,又因为师父的儿子行男突然患了重病,她为了帮助行男治病而沦为了艺妓。可以说主人公的身世十分凄凉,命运多舛。但尽管如此,驹子并没有在这么不幸的生活当中自甘堕落,而是以一种积极努力的态度追求生活中最后的一丝美好,表现出了与其他艺妓不同的顽强毅力和积极面对挫折的坚强性格。
她虽沦为艺妓,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始终保持着晚上一回家就写日记的习惯。即使在刚开始的时候买不起日记本,她也要花两三分钱买来杂记本用来坚持写日记。而且,她非常在乎自己写的日记,从不会给别人看自己的日记,她甚至还要在自己死前先把日记销毁。而且,驹子从小就喜欢读书,虽然读的不是什么名著,只是一些普通小说或妇女杂志之类的,但是她希望能够从书中可以感受到人生当中美好的一面。写日记和读书,都可以表现出驹子在社会底层中顽强地与艰苦生活做斗争的坚强性格。
除此之外,马驹又是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陪伴人们的宠物,这一点又暗含了驹子只是供男人们娱乐、玩弄和践踏的工具,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驹子后来内心发生了扭曲。所以,驹子这个名字更能充分体现出主人公的有血有肉、柔弱与坚强并存、真实立体的性格特征。
2.从对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看驹子的性格特征
在《雪国》这部小说当中,作者用了大量的手笔用来描写自然景物,从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的雪景,到对房屋的描写,甚至对房前屋后的飞蛾以及蚕、秋虫等动物的细节描写都非常淋漓尽致。作者之所以在这么多地方描写自然景物,就是想赋予这些自然景物以生命和性格,进而能够进一步塑造出驹子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更能让读者感受到驹子在这些独特的自然景物当中的境遇。
在这部作品当中,作者对驹子居住的“奇特的房子”做了重点描写。这座“奇特的房子”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成:房屋很矮,让人觉得十分冷清,整座房子好像悬挂在空中一样,给人一种很不安全的感觉。但在屋子里面却总是很干净,即使是里面的墙壁也总是干净的,而且驹子在收拾卫生的时候,边边角角都擦拭得非常认真,看到烟灰就用随身的手绢擦拭干净;房间更是非常整齐,就连自己要洗的衣服也都整整齐齐的叠好。作者想通过对房屋外观和屋子里面的描写来展现出驹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归纳为:房子的整体外观的低矮冷清的感觉是驹子被命运束缚到这个角落而看不到未来的人生的真实写照;房子悬挂在半空中意喻着她的理想和现实是矛盾的;房子的外表虽然旧而里面的墙壁却是干净的,而且生活中的家也总是干净的,这些都能够体现出驹子给读者带来的“洁净”感,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表现驹子身上的“洁净”,而“洁净”不仅仅是指驹子的生活习惯,更代表了她的感情和内心世界的“洁净”,代表了她对待爱情和生命的态度,蕴含了驹子不向命运低头的坚毅性格。这样的描写,给我们展示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却又十分顽强的女性形象。
作者在作品中除了用大量篇幅对房屋进行描写外,为了将人与自然相结合,还对秋虫和蚕进行了描写,作者想通过对秋虫和蚕的描写来突出地表现出驹子身上独有的性格特征,而这些对动物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使驹子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得生动。作者对秋虫的描写是这样的:“秋虫仿佛像是贴在窗上一样,一动不动,渺小的身躯在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冬天即将来临,秋虫也面临着死亡,尽管它面对的是徒劳和悲哀,但是还在努力的挣扎着”。通过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驹子被命运玩弄却又无力反抗的人物形象,这种无畏的挣扎展现了驹子的内心对命运的反抗,而这种反抗和徒劳正向读者展现了驹子与人生抗争的状态。作者除了对秋虫进行描述外,为了表现驹子和蚕的关系,还用了很多文字来描写蚕。首先,驹子住的房子以前就是养蚕的房子,而且,结局那场大火也是发生在养蚕的房子中。不仅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蚕的意义的延伸,还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写纺纱的过程。通过这些文字描写,能够让读者领悟到驹子和蚕与蚕丝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蚕能够给人以洁白的感觉,而且蚕吐出的丝也是晶莹剔透的,也会给人以纯净感,而这些又与驹子“洁净”的性格特征恰到好处的相吻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雪国》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了表现出驹子是一个虽然身为艺妓,但却在艰苦的环境下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底线,不断和命运进行着顽强地抗争,尽管徒劳,但也决不向命运妥协的坚强的女性形象。但尽管如此,由于她身世的原因,以至于她的生活和爱情却又是畸形的、变态的,因而注定了驹子的悲剧性的结局。通过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驹子的凄惨命运是怀着非常同情和感慨的情怀的。
二、从人物关系看驹子的凄美爱情
作者通过对人物关系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通过对复杂的人物关系的描写来展现驹子的凄美爱情。这样的表达,既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又展现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风格。
首先是男主人公岛村与驹子的凄美爱情,岛村与驹子的爱情也是作品的一条主线。岛村来自于繁华的东京,他是一个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他对生活和爱情都缺乏热情和真诚。由于自身的空虚寂寞,于是他便想从艺妓身上得到心理安慰。他来到雪国后,便认识了平时爱读书、爱写日记、又会弹三弦琴的艺妓驹子,而他又感受到了驹子对他的真诚、热烈的爱情。但是岛村对驹子的感情却是截然相反的。对于岛村来说,驹子只不过是他打发空虚寂寞的工具而已,尽管驹子希望岛村能够对这份真感情做出回应,而且岛村三次来雪国都有驹子的陪伴,但岛村对驹子的感情并不是爱情,只是露水姻缘、过眼云烟而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驹子向往着幸福的感情生活,但事与愿违,她得到的却是感情的失落与痛苦。
作者除了描写了岛村与驹子的感情线外,还描写了其他人物和驹子的复杂的人物关系,描写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体现出驹子爱情的凄美感。在这些当中,最主要的还属行男和叶子与驹子之间的人物关系。
行男是驹子琴师师父的儿子,师父希望驹子能够嫁给行男,但是对于驹子来说行男并不是她真正的爱情,她对行男的感情只是为了报恩的恩情。叶子是驹子的姐妹,而叶子和岛村之间还存在的感情瓜葛。在岛村来到雪国逗留数日后,他非但没有回应驹子对他的真感情,反而渐渐地对叶子产生了好感,但叶子始终没有回应这份感情。与此同时,叶子却对行男一直有着爱慕之情,渐渐地她与行男走到了一起。但是事与愿违,行男最终却因病去世,这对叶子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在行男去世后,叶子每天都会去墓地看他,每晚叶子都会独自在浴室里唱歌,也渐渐地对生活失去了希望。驹子看到了叶子的遭遇与自己的过去十分相似,她怕叶子会赴自己的后尘,于是她知道了岛村对叶子的感情后,想把深受打击的叶子托付给岛村,想让叶子和岛村一起离开雪国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叶子还是没能如她所愿,最后在一场大火中从二楼跳进了火海中身亡。叶子的身体和灵魂都是纯洁而美丽的,而驹子却掺杂了其他成分,在灵魂上驹子有着美好的追求,而真实的驹子却陷入了命运的沼泽当中,可以说叶子和驹子这两个人物是相互应衬的。行男和叶子这两个人与驹子之间构成的人物关系又加深了驹子爱情的悲惨性。
三、小结
驹子这一形象是日本古典美学的代表,作者在整篇中贯穿着日本传统小说的“悲与美的结合”的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名字体现了驹子是一个拥有着矛盾性格的女性;从生活的不幸中可以看出驹子的坚强、毫不妥协的倔强性格;从对自然景物、动物等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驹子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非常“洁净”的性格特点;从人物关系中更能够体现出驹子的凄美爱情。总之,作者从多角度地展现了悲美结合的古典美学意义,给读者以强烈、深刻的视觉冲击和心理享受。
〔参 考 文 献〕
〔1〕〔日〕川端康成.雪国〔M〕. 叶渭渠,唐月梅,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
〔2〕叶渭渠.雪国论〔J〕.日本研究,1987.
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特点,呈现出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其中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过渡期,他们的观察不再局限于知觉,而是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活动相结合。观察力的发展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的提高。因此在此阶段,适当安排观察习作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体验生活,发展观察力,做到“我手写我心”,又可以为高年级的写实作文打好扎实的基础。
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打开心扉,放眼观察,把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纳入脑海,“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一、抓实教材习作
1.放长线,保证观察时间
教材里的习作训练一般一学期安排8次,也就是每两周就有一次作文课。教师要关注这样的时间差,根据习作内容,就近取材,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心中有数,早做准备,以避免习作时出现临时抱佛脚、胡编乱造的情况。
2.适增补,保证观察内容
虽然三、四年级教材安排的习作训练内容大都是观察习作,但是光靠一学期几次的练习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酌情补充相应的内容让他们多练习。当然,习作练习要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触手可及的内容,训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话可说。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为例,此时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力,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深刻性与低年级相比,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安排这样的补充内容,能让学生更系统地进行观察写作的训练。如下表:
二、抓细素描作文
中年级观察作文的主要训练形式是素描训练。素描训练,是以观察实物为途径,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素描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精细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积累各种语言材料。
1.根据内容,分门别类,进行细化处理
教师可将习作内容梳理为以下几大篇,每一大篇下包括许多子篇,子篇里又有更具体的所指,就像包罗万象的万花筒一样。内容的细化处理,可以使观察更有针对性。
静物篇:图片、学习用具、生活用具、玩具、植物等;
动物篇:鱼、鸟、家畜等;
人物篇:亲人、朋友、老师等;
……
2.抓住特点,指导观察,体验发现
一般来说,静物篇偏向静态的观察,侧重定格观察,以形态描写为主;动物篇除了关注这些,还要学生学会捕捉,从活动习性等方面发现动物的个性特点;人物篇比较复杂,要求学生从人的外在表现体会其内在思想、情感的变化。
如在教学《我喜欢的小物品》时,教师可以通过开玩具拍卖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会前,教师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到教室,先说说自己对玩具的了解,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玩具进行更全面的观察,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玩具,比一比谁的发现多,其余的同学可以补充提问,最后进行拍卖。将观察置于拍卖会中,有意观察加有意指导,能为下一节课的写作作很好的铺垫。
三、抓活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就是用眼、耳、口、鼻等多种感觉器官仔细观察,体会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然后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训练。勤写观察日记,能让学生的观察更敏锐,习作素材的积累更厚实,更广泛。
1.生活感悟类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的同时,要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一是从小处着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把观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主动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二是强调在观察中多思考,指导学生换角度观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特殊性。三是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保留空间,鼓励为主。新学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准备好自己心仪的本子,根据个人爱好进行装饰,随心涂鸦,让它成为习作的自留地。其间,教师还应及时表扬,即便是一个词、一个句子,只要学生用得精彩,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小心呵护他们的观察热忱。
2.科学观察类
科学观察日记是我校作文教学的一个亮点,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强大的后盾——科学教师和科学基地。为了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性,从而为写作插上灵动的翅膀,语文教师和科学教师结成联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室、科技园;邀请科学教师开讲座,介绍观察的方法,并进行现场示范;开展“佳作展评”活动,共享资源,等等。
学期一开始,语文教师应及时与科学教师合作,有计划地布置观察任务。春季是个忙碌的季节,适合安排各种观察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地方观察春天,寻找春天的蛛丝马迹,发现气候、地域与动植物生长的关系;指导学生把学校发的种子带回家栽种,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和成长过程,写好成长记录或跟踪日记;开展养蚕活动,在教室的“生物角”养鱼,摆上葱茏的植物,实行认养轮流制。教室里随处可见学生的杰作:纸杯里的蚕豆苗、盒子里的蚕宝宝、可乐瓶里的凤仙花……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
学科整合,资源共享,这样一来,观察方法更科学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入各种动植物的世界;可以欣赏其他同学笔端的生动之处,在快乐中体验成长故事的精彩;还可以在交流写法的过程中,体验语文味和科学味完美结合而产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