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两位数加两位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的算理.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步骤,解决“进位”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听算式写得数.
8+59+37+86+6
2.看算式(卡片)说得数.
35+285+45+204+33
20+1460+2117+8026+50
3.口答:
(1)下面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得多少?
30+(9+5)40+(5+5)
(2)27+2=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板书:
师:两位数加一位数,要先算个位数加个位数,得出的结果再和整十数相加.
(二)学习新课
1.导入.
将27+2变成27+5.
师:这道题得多少?应该怎样计算?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
2.教学例1.
(1)教师示范,建立表象.
教师先摆27根小棒(2捆零7根),再在7根的下面摆5根.演示7根小棒加5根小棒是12根小棒,着重说明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是一个十,并放在表示20根的2捆一边(表示进位).
(2)学生操作,强化表象.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先摆出27根小棒(2捆零7根),再摆出5根小棒.(检查全班学生操作是否“到位”)
师:7根小棒加5根小棒是多少根?(12根)把12根小棒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0根这边,数一数一共是几捆零几根,是多少根?(一共是3捆零2根,是32根)
(3)语言表述,内化表象.
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演示了27加5的计算过程,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把这个过程说出来?(指2~3名学生叙述.为了突出“进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追问学生)
师:结果为什么多了一捆?
(4)抽象概括,弄清算理.
师:根据我们摆小棒的过程和同学们的讲述,请同学们看着算式说出计算27+5应怎样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
指名由学生表述,教师板书:
想:7加5得12,20加12得32.
师:27里面只有2个十,加上5以后,为什么得数里多了一个十?(因为个位数相加时,满十要向十位进1,所以得数里多了一个十)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补充课题,板书“进位”)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先算个位数加个位数,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编成儿歌:
相同数位要对齐,
再从个位数加起,
个位满十别着急,
请向十位去进一.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读两遍.
(5)及时仿做,巩固新知.
口算练习(出示卡片)
46+527+835+944+8
74+953+866+789+4
26+838+967+556+6
3.导学“做一做”第1题.
板书:5+35=____
师:这道题与刚才做的题比较有什么变化?(两位数与一位数交换了位置)这道题该怎样计算?
(1)让学生独立摆学具,教师适当提示.(先摆5根小棒,再摆35根小棒,用5根小棒加5根小棒得10根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30根一边,一共是4捆小棒,是40根)
(2)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摆学具,讲算理.
(3)教师板书:
想:5加5得10,10加30得40.
(4)仿例练习:
38+186+249+578+64
(三)巩固反馈
1.说出在里填几.(投影片)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8+76+5736+20
7+4068+949+6
9+625+384+56
3.照样子填数.
4.游戏——夺红旗.
采取分组接力赛的形式,每组5人,每人一题,把得数填在方框里,从后往前传着做,看哪一组做对的题数多且速度又比较快,哪组夺得红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整十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设计了3组复习题做铺垫和迁移,使新课的导入自然,点题精要.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学习新知识时,教师的示范操作,建立表象是完全必要的.在指导学生操作,强化表象时,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操作“到位”,无论对养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是对学生接受新知识,分散难点都是极为重要的.对“做一做”的导学,设计的恰到好处.再一次指导学生操作,再一次讲述,既有“摆”的升格,也有“讲”的升华.使学生切实弄清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编成儿歌紧扣教学内容,突出了重点知识,且把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了,使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方便容易.
(一)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的算理.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步骤,解决“进位”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听算式写得数.
8+59+37+86+6
2.看算式(卡片)说得数.
35+285+45+204+33
20+1460+2117+8026+50
3.口答:
(1)下面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得多少?
30+(9+5)40+(5+5)
(2)27+2=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板书:
师:两位数加一位数,要先算个位数加个位数,得出的结果再和整十数相加.
(二)学习新课
1.导入.
将27+2变成27+5.
师:这道题得多少?应该怎样计算?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
2.教学例1.
(1)教师示范,建立表象.
教师先摆27根小棒(2捆零7根),再在7根的下面摆5根.演示7根小棒加5根小棒是12根小棒,着重说明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是一个十,并放在表示20根的2捆一边(表示进位).
(2)学生操作,强化表象.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先摆出27根小棒(2捆零7根),再摆出5根小棒.(检查全班学生操作是否“到位”)
师:7根小棒加5根小棒是多少根?(12根)把12根小棒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0根这边,数一数一共是几捆零几根,是多少根?(一共是3捆零2根,是32根)
(3)语言表述,内化表象.
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演示了27加5的计算过程,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把这个过程说出来?(指2~3名学生叙述.为了突出“进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追问学生)
师:结果为什么多了一捆?
(4)抽象概括,弄清算理.
师:根据我们摆小棒的过程和同学们的讲述,请同学们看着算式说出计算27+5应怎样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
指名由学生表述,教师板书:
想:7加5得12,20加12得32.
师:27里面只有2个十,加上5以后,为什么得数里多了一个十?(因为个位数相加时,满十要向十位进1,所以得数里多了一个十)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补充课题,板书“进位”)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先算个位数加个位数,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编成儿歌:
相同数位要对齐,
再从个位数加起,
个位满十别着急,
请向十位去进一.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读两遍.
(5)及时仿做,巩固新知.
口算练习(出示卡片)
46+527+835+944+8
74+953+866+789+4
26+838+967+556+6
3.导学“做一做”第1题.
板书:5+35=____
师:这道题与刚才做的题比较有什么变化?(两位数与一位数交换了位置)这道题该怎样计算?
(1)让学生独立摆学具,教师适当提示.(先摆5根小棒,再摆35根小棒,用5根小棒加5根小棒得10根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30根一边,一共是4捆小棒,是40根)
(2)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摆学具,讲算理.
(3)教师板书:
想:5加5得10,10加30得40.
(4)仿例练习:
38+186+249+578+64
(三)巩固反馈
1.说出在里填几.(投影片)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8+76+5736+20
7+4068+949+6
9+625+384+56
3.照样子填数.
4.游戏——夺红旗.
采取分组接力赛的形式,每组5人,每人一题,把得数填在方框里,从后往前传着做,看哪一组做对的题数多且速度又比较快,哪组夺得红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整十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设计了3组复习题做铺垫和迁移,使新课的导入自然,点题精要.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学习新知识时,教师的示范操作,建立表象是完全必要的.在指导学生操作,强化表象时,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操作“到位”,无论对养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是对学生接受新知识,分散难点都是极为重要的.对“做一做”的导学,设计的恰到好处.再一次指导学生操作,再一次讲述,既有“摆”的升格,也有“讲”的升华.使学生切实弄清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编成儿歌紧扣教学内容,突出了重点知识,且把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了,使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方便容易.
一、 活动目标
1. 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事交流,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和如何实施算法多样化的相关资料与问题。
2. 能够思考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的情境创设;能够比较不同版本教材中情境创设的异同。
3. 通过了解两位教师的不同教学设计的目标,能够思考不同的数学教学价值观。
4. 能够思考算法优化的标准,并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
二、 活动内容、形式与时间
1. 数学组每位教师独立解答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如何实施算法多样化的相关问题,不集中,由每位教师自己抽时间书面解答问题,时间约2小时。
2. 与同事交流独立解答出的问题答案,时间约1小时。
3. 教研组确定一位教师上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研课,数学组其他老师听课。时间约40分钟。(也可以上一节新课,再上一节练习课)
4. 评课与交流。(1)结合听课笔记,独立写出评课提纲,时间约15分钟;(2)数学组教师进行评课交流,时间约45分钟。(一个年级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学教师,可以在独立写出评课提纲的基础上,先进行年级组数学教师交流,并确定一人代表年级组到交流会上发言。最后,全体数学教师评课交流。)
可以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三、 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交流。(注:以下带有“*”号表示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1. 根据你们学校使用的这套教材,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之前,有哪些经验、知识、能力与之关系密切?
2. *你认为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内容,应该在哪一个年级进行教学?查一查不同版本的教材,了解一下它们是安排在哪一个年级进行教学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3. *如果你去上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你会通过创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引出要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吗?还是直接出示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师生共同解决?为什么?
4. 如果你上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并想创设一个现实生活的情境,你会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你会用一个怎样的算式,作为第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算式让师生共同来解决?你用的第一个算式是进位乘法,还是不进位乘法?为什么?
5. *查一查不同版本的教材,看一看这些教材中用到的第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是什么?这些算式中的两位数有什么特点?从算法多样化的角度看,在计算这些算式的结果时,哪些算式容易出现多种算法?哪些算法会少一些?为什么?
6. 阅读下面三个版本的教材,看一看它们各用了哪些现实生活的情境?你喜欢哪一个情境?为什么?
7. 上面三个版的教材中,每一套教材都创设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现实生活情境,有的要求先提出问题,有的在情境中还有对话。
(1) 你在教学时,会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情境与对话,表达成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吗?如果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下同),你是否先要求学生根据买书的情境和人物的对话,说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如“已知一套书是12本,每本书是24元,买一套这样的书一共要付多少钱?”如果这样做,有什么利弊?
(2) 根据教材体系,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你会先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列算式吗?为什么?会有学生能够列出算式24×12吗?如果能,原因是什么?如果有些学生不能列出24×12的算式,可能是哪些地方遇到了困难?
8. 你觉得,如果让学生独立地去解决24×12=?这个计算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同的计算方法?下面的这些计算方法学生有可能出现吗?
(1) 24×12=24+24+…+24(12个24相加);
(2) 24×12=12+12+…+12(24个12相加);
(3) 24×12=24×10+24×2;(4) 24×12=12×20+12×4;
(5) 24×12=24×3×4;(6) 24×12=24×2×6;
(7) 24×12=12×4×6;(8) 24×12=12×3×8;
(9) 24×12=24×20-24×8;(10) 24×12=12×30-12×6;
(11) 24×12=24÷8×12×8;(12) 24×12=12÷6×24×6
(13) 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9. *你觉得,上面的这些方法都能够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说出它们的实际意义吗?比如对于24×12=24×10+24×2这样的算法,可以解释为:10本书是24×10(元),2本书是24×2(元),所以24×10+24×2表示了12本书一共需要的钱数。你觉得,上面六套教材的情境中,哪一个情境更能够解释上面这些算法的实际意义?
10. 如果有学生只是用上面的加法计算,也就是用24个12相加或12个24相加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288,对这样的学生你怎么进行评价?你会表扬他们吗?为什么?你认为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方法,他们还会用加法进行计算吗?为什么?有位教师认为应该表扬,并且用了下面的评价引导语:“你很了不起,很有耐心与毅力,做了一般的同学与老师都没有做的事。你也很清楚什么叫乘法,用的方法是万能的,计算的结果也是正确的。但你的计算方法的步数比较多,请你与其他同学交流,看一看他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有没有你认为更好的方法。”你觉得这样的反馈评价语言合适吗?为什么?
11. 在解决24×12这个题目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会要求学生至少要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结果,还是只要求学生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就可以了?为什么?
12. 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计算题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计算方法?也就是算法多样是不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还是只要求能力强的学生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先要求用一种方法计算出结果,并进一步思考有没有其他的算法?算法多样化是对一个学生集体来说的,还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的?
13. 在上文中列举了解决24×12的13种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有的是具有一般性的方法,运用这种思路可以解决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如上面的第(3)种方法:24×12=24×(10+2)=24×10+24×2,它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拆成一个整十数与一个一位数的和,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问题化归成两位数乘整十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和。这种思路是带有一般性的。而像第(5)种24×12=24×3×4的方法,只是适合这个两位数能够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这类计算问题。运用这种思路就不能解决像29×13这样的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带有特殊性。你认为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带有一般性的方法,还是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带有特殊性的方法?为什么?
14.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意识到有些方法具有一般性,有些方法带有特殊性?你觉得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类有什么教学价值?如何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多种计算方法进行分类?
15. 浙教版教材的编排中,先创设了多个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从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入手,展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过程。请你先读一读下面的教材,再回答问题。
(1) 在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计算28×15后,为什么要让学生去比较23×19与28×15的大小?
(2) 让学生计算23×19与计算28×15在算法多样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有什么好处?
(3) 你觉得在教学中,有必要把23×19的竖式计算的三步过程都展示出来吗?为什么?
(4) 以前的教材常常会出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法则,现行教材一般都不出示这个法则,你觉得有必要出示计算法则吗?出示笔算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利和弊?为什么?
16. 下面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要流程,请你先阅读,再回答问题。
课堂教学流程一:
1. 复习旧知: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
出四个题目:24×6、24×10、16×20、16×4。让四个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独立做。完成后,反馈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
2. 引入新知: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
在学生用竖式计算24×6的基础上,在乘数的十位上写上一个数1,从而使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题目(1),变成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题目(2)。
3. 展开新知:教师与学生一起重点研究第(2)个算式,研究第二个乘数16十位上的1应该怎样乘,逐步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中乘的顺序,积的定位。
得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三条法则: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4. 巩固新知:让学生根据笔算法则,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做练习,以便能够较好地应用法则进行计算,能够巩固技能。出题目时,从不进位到进位,从一次进位到两次进位。如让学生计算12×34、34×13、76×58等等这样的题目。
5. 回顾小结: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说一说有什么收获。
6. 课外作业:布置学生做课本上或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课堂教学流程二:
1. 创设情境,明确待解问题。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问题:某种饮料一箱是24瓶,买这样的饮料16箱,一共有多少瓶?请每一个同学都估计与猜测,大约是多少瓶。并把自己估计的数写在纸上,然后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来说明,你估计与猜测的结果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正确答案,学生得出需要计算:24×16=?
2.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要求每个学生都安静地独立思考,尝试解决24×16=?这个问题。如果已经找到一种方法计算出了结果,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尽量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 梳理思路,准备小组交流。
先整理一下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想一想也可以写一写:如果你在小组里发言,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准备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反思与梳理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升的过程)
4. 小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学生的计算结果与方法。在小组内交流时,要一个一个轮流发言。一个同学在发言时,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倾听,并作适当的记录,主要记录自己没有想到的方法。每位学生尽量不要重复其他同学已经说过的方法。
5. 整理成果,准备全班汇报。
小组交流结束后,组内的同学要讨论与整理,把自己组中的计算方法加以归类,并指定一个同学向全班进行汇报。
6. 全班汇报,汇总归纳策略。
让部分小组的代表报告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原来自己小组中没有想到的计算方法,可以记录下来。学生一般有以下几种解题策略:
(1) 24+24+…+24=384(16个24相加);
(2) 16+16+…+16=384(24个16相加);
(3) 24+24+…+24=192(8个24相加),192×2=384;
(4) 16+16+…+16=192(12个16相加), 192×2=384;
(5) 24×2×8=384;(6) 24×4×4=384;
(7) 16×4×6=384;(8) 16×3×8=384;
(9) 16÷2=8,24×8=192,192×2=384;
(10) 24×10+24×6 =384;(11) 16×20+16×4=384;
(12)
(13) 24×20-24×4=384;(14) 16×30-16×6=384;
(15) 16×10+16×10+16×4=384;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这些解题方法的共同特点: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成为一个“老”问题来解决。即把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转化为加法或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解决。
7. 回顾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共同回顾,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研究的过程是:猜测结果—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归纳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果饮料一箱是24瓶,这样的饮料16箱,一共有384瓶。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我们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常常会学到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你解决以下问题:
(1) 你觉得,在第一个教学流程中,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吗?为什么?如果没有,教师在引导中起了什么作用?
(2) 你觉得,在第二个教学流程中,学生自己能够想出很多计算方法吗?如果能,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能够产生多种计算方法,教师起了哪些作用?
(3) 比较上面的两个教学流程,你觉得主要有什么不同?用第一个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的教师,他们可能想追求什么教学价值?用第二个流程的教师呢?
(4) 如果让你给这两个教学过程写上课堂教学目标(分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进行阐述),那么,你分别会写出哪些目标?请你写一写。
(5) 如果一位教师基本上采用流程一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另一个教师基本上采用流程二的模式进行教学,那么,这两个教师教学的学生可能会有什么差异?为什么?
(6) 上面两个不同的教学流程都是新课教学,当新课教学结束时,就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来说,运用哪一个教学流程学生的技能会更熟练?一般的教材都在新课后,还安排一节两位数乘法的练习课,当再上一节练习课后,学生的运算技能是否还会有差异?为什么?
(7) 教学流程二中所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买饮料),是否比前面六套教材所创设的情境更容易实现算法多样化?更容易解释每一种计算方法的实际意义?为什么?
17. 下面是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你觉得学生可能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什么价值?
问题:小明在解决“三(1)班共有36人,如果每人要买27本作业本,那么一共要买多少本作业本?”这个问题时,列出了以下的竖式,他的计算是正确的吗?
(1) 如果每人买7本作业本,一共要买多少本?
(2) 如果每人买20作业本,一共要买多少本?
你觉得,一个班级中有百分之几的学生会重新列竖式计算,来解决上面的这两个问题?有百分之几的学生会利用上面的竖式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利用上面的竖式解决问题的学生,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18. 学生如果用竖式计算45×67=?,那么要多少步计算才能正确计算出最终结果?如5×7=35(第一步),4×7=28(第二步),28+3=31(第三步)等等。学生可能会在哪一步出现错误?为什么?怎样才能避免学生发生这种错误?
19. 你觉得,让学生多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是不是就能够让学生正确和熟练地计算?如果让学生机械做题,会不会因枯燥乏味而注意力不集中,正确率下降?
20. 在文学中有一些句子,从左往右读和从右往左读是完全一样的,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歌唱家在家唱歌等,这样的句子称为回文句。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中,也可以利用回文的思路,让学生探索与练习。如对于算式21×24,从左往右读是二十一乘二十四。从右往左读是四十二乘十二,即42×12,两个算式显然不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算式,但21×24与42×12的积会相等吗?可以让学生用竖式算一算,学生很快就会发现:21×24=504,42×12=504,所以21×24=42×12。我们不妨称这样的算式为回文算式。又如,对于算式63×48,从右往左读是84×36。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是不是也会相等呢?让学生用竖式算一算,也会发现63×48=3024,84×36=3024,所以又可以得到一个回文算式63×48=84×36。让学生探索:①请先写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再从右往左读得到另一个算式,算一算,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如果有人说:“任何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把这个算式从右往左读得到另一个两位数乘法的算式,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一定都是相等的。”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②下面的这些等式成立吗?算一算。42×48=84×24;36×42=24×63;14×82=28×41;76×34=43×67;26×93=39×62。③什么样的两个两位数相乘,可以使得从左往右读与从右往左读得到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你能找到这样的算式吗?动手找一找。
你觉得,让学生去解决上面的问题,除了能够进一步熟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技能外,还有哪些教学价值?
21. 你能够证明下面的这个命题吗?试一试。
命题:如果a、b、c、d是四个数字,ab上面画一条短线,表示由a、b这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那么等式ab×cd=dc×ba成立的充要条件是ac=bd。
22.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中,也有像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的回文算式吗?如等式132×42=24×231成立吗?如果也有这样的规律,请你写出一个类似第21题这样的命题,并对命题进行证明。
本刊将在2012年第3期继续刊发“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算法多样化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活动方案(二),敬请关注!
(一)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口算的思维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口算的方法.
难点:弄清相同数位的数相减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54=50+()68=8+()
师:5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6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口算(说出计算过程)
30+(7-2)=70-40+5=
3.回答问题:结合36+2和36+20说一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怎样计算?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现在老师把36+2和36+20改变成36-2和36-20(边说边板书:36-236-20),同学们,你们会计算吗?知道计算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题怎样计算.
师:首先学习36-2,这道题是两位数减一位数.
板书:两位数减一位数.
2.教学:36-2=____
师:请同学们拿出36根小棒,去掉2根.(学生动手操作)看看还剩多少根?同桌的同学一边摆一边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从36根小棒中去掉2根,先从6根单根的小棒中去掉2根,整捆的没有变还是30根,把30根和4根合起来是34根)
师:结合操作过程,我们看36-2应该先算6减2,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再用30加4得34.
板书:
口算练习:(先说口算过程再说结果)
57-4=38-5=96-1=
25-3=77-2=49-7=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习36-20,这道题是两位数减整十数.
板书:两位数减整十数.
3.教学:36-20=____
师:请同学们按下面的程序自学:
(1)摆:拿出36根小棒,去掉20根,还剩多少根?
(2)想:为什么从3捆里去掉2捆?(要减的是整十数,所以先从整捆的小棒中去掉2捆也就是20根,还剩16根)
(3)算: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先算30减2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再算10加6得16)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口算练习:(先说口算过程再说结果)
69-40=38-10=96-60=
42-30=66-40=81-50=
4.引导学生对36-2和36-20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们讨论上面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四人一组,下面开始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相同的地方:都是先把被减数分成30和6.
不同的地方:
减2时,要先从个位数里减;
减20时,要先从十位数里减.
5.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大家看个位上的数相减,都够减吗?这叫做不退位减法.以后还要学习退位减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师:计算时,要弄清两位数减一位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个位数和个位数相减后,还要和整十数相加?两位数减整十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十位数和十位数相减后,还要和个位数相加?(教师用手指着相应的例题,讲慢些,注意语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三)巩固反馈
1.看图列式计算.
2.口算.
57-688-449-738-2095-6065-30
3.对比练习.
68-499-775-4
68-4099-7075-40
32-257-594-3
32-2057-5094-30
4.游戏——送信.
在黑板上挂3个信箱,分别写着编号:25,42,50.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口算卡片.游戏开始,教师宣布:“请同学们往25号信箱里送信.”学生根据手中卡片上题目的得数(如果得25)就把卡片送到25号信箱里,都送了再检验送得是否正确,送错的及时纠正.
23+22+4030+2027-2
70-2032+1090-401+24
5+2049-755-522+20
10+4030+1280-3041+1
60-1082-40
5.发散思维练习.
想一想:方框里能填几?
(1)4-1=________(2)6-20=________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准备设计的3道题,为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做了必要的铺垫.通过把36+2和36+20改变成36-2和36-20,利用知识的迁移,自然、简捷地导入新课.
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采取边学边练的教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摆、想、算、比等具体形象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这两种题在算法上的相同与不同,明确了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的道理,很快掌握了口算方法.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特殊情况和确定条件下,两位数乘法一步计算出答案
(1)当被乘数和乘数十位数相同,个位数相加之和为10时,可直接写出答案。步骤:①个位数与个位数相乘之积写后边;②(被乘数十位数+1)×乘数十位数之积写前边即可。如:
46× 44 2024
83× 87 7221
35× 35 1225
45× 45 2025
用这样的方法计算以5为个位数的两位数平方,更是相当快捷:
152 = 225,252 =625,352=1225,
452=2025,552=3025,652=4225,
752=5625,852=7225,952=9025
(2)当被乘数和乘数个位数相同,十位数相加之和为10时,可直接写出答案。步骤:①个位数和个位数相乘,乘积写后边;②十位数和十位数相乘,再与个位数相加,所得之数写在前面即可。
示例如下:
37× 77 2849
28× 88 2464
64× 44 2816
(3)任意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步骤:①个位数和个位数相乘写进位数;
②两位数对角交叉相乘之和加进位数;
③十位数和十位数相乘加进位数,即可直接一步计算出乘积答案。
举例如下:
76× 7824 6 3 8 4
99× 17989 9 8 0 1
例1 例2
如例1所示,28+48+进位数2=78;再如例2所示,81+81+进位数8=170。
综上所述,两位数乘法一步直接算出乘积是后边三位数至六位数直接一步算出乘积的理论和演算的基础,方法步骤一定要记准和熟悉。
二、特定情况和确定条件下三位数至六位数乘法一步计算出乘积的探讨及演示
(1)三位数乘法,举例如下:
99 9× 1799989 9 9 8 0 0 1
例3
35 5× 353525 1 2 6 0 2 5
例4
方法:如例4所示,将35看成一个数,5看成一个数,按两位数乘法步骤去计算。例3同理。
(2)四位数乘法,举例如下:
9999× 197999899 9 9 9 8 0 0 0 1
例5
3535× 24351235 1 2 4 9 6 2 2 5
例6
方法:如例6所示,将前面35看成一个数,后边35看成一个数,就变成了两位数乘法,按两位数乘法方法计算。因为将两位数看成一个数,所以乘积前两位数12是进位数,后两位数25是答案。例5同理。
(3)五位数乘法,举例如下:
3 5 3 55× 3883 5 33055 1 2 4 9 9 7 6 0 2 5
例7
9 9 9 99× 19799 9 99899 9 9 9 9 8 0 0 0 0 1
例8
方法:如例7所示,将353看成一个数,55看成一个数,仍然按照两位数方法计算乘积。运算过程中,被乘数中55前面的两位数30为进位数,最后的两位数为答案。例8同理。
(4)六位数乘法,举例如下:
9 9 9999× 19979 9 9998999 9 9 9 9 9 8 0 0 0 0 0 1
例9
3 5 3535× 3773 5 3286535 1 2 4 9 8 6 9 9 6 2 2 5
例10
方法:如例10所示,将前面353看成一个数,后面535看成一个数,就变成了两位数乘法。按两位数乘法步骤
去计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将三位数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数,那么乘积最后面三位数为答案,乘积最前面三位数286为进位数。例9同理。
综上所述,两位数至六位数都是在
特定条件下进行运算,如35×35=1225,99×99=9801,999×999=998001,9999×9999=99980001等。由此而知,知道两位数乘积,计算三位数乘法记住之前的数据就省力多了。
三、不设定条件,即任意三位数至六位数乘法一步计算出乘积答案的演示
我们掌握了数字计算矛盾的特定性和特殊性,就能掌握任意数乘法的计算的矛盾的共性和普遍性。那么,以下笔者将对“不设定条件下”的运算进行演示。
(1)任意三位数乘法。
86 9× 1107445 6 4 7 4 0 5
例11
65 7× 894369 2 8 8 4 2 3
例12
如例11所示,其方法与特定条件下三位数相同,将86看成一个整体,9单独列出;74视为整体,5单独列出,这样就变成了两位数乘法。例12同理。
(2)任意四位数乘法。
34 76× 68742736 2 5 8 4 7 5 3 6
例13
53 89× 82673742 3 6 3 3 2 6 3 8
例14
如例13所示,将34视为一个数,76视为一个数,74和36各看成一个数,按两位数方法计算。例14同理。
(3)任意五位数乘法。
345 67× 6617652843 2 6 4 5 8 6 1 8 8 1
例15
如例15所示,将345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数,67看成一个数,765看成一个数,43看成一个数,按照两位数乘法方法计算。
(4)任意六位数乘法演示。
894753× 862637322428 5 7 0 3 4 0 6 1 5 2 8 4
例16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两位数
乘两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学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从而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打基础,对今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用竖式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手实践,体验探知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及善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其次进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
具体情境进行教学,还要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下面说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分析,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在学法上采用启发式、兴趣式、自我探究法、分组讨论法,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再来说我的教学过程。
按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出老师带学生买书的情景,可直观得出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此时提出数学问题: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买书这个问题学生能列出算式14×12(板书),却不能解答,进而引出本节的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将学生进行分组,我利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以下三步引导学生学习
第一步 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来复习旧知。拿出准备好的卡片,让学生说出
14×10,14×2的答案。这样不仅检查了学生掌握旧知识的熟练程度,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开了思路。
第二步:探究新知 在上面的基础上说一说14✖️12的算理。 经过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得出14✖️12 ,这里的2在个位上,表示的是2✖️14,这里的1在十位,表示的是10✖️14。这个算式就是2个14 与 10个14相加的和。此时让学生自己尝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和竖式计算的原理
第三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对比自己的计算过程,总结容易出错和需要注意事项并请学生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成果,我也会及时总结并强调两个要点:1 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这里的0可写可不写。2 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
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新知,同时在这个充满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第三环节:寓教于乐,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关游戏:
第一关:填空我能行
第二关:计算我能贏
第三关;错题我来改
通过以上练习的安排,从内容上紧紧围绕重点,并遵循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并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环节:小结反思,回顾新知。
在课程的最后,及时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要点,并留下课后习题,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一、“可怕的”竖式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开始,竖式变得“可怕了”。很多学生在初学该内容的时候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奇葩错误(如图1~4):
从学生的错误中不难看出,很多学生都依托多位数加减法或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迁移”,但这些“迁移”都不灵了!这是怎么回事?
一时间,老师、学生仿佛都对竖式产生了深深的恐惧――竖式真可怕!
二、“简洁的”竖式
竖式如此恐惧,为什么还要学习竖式呢?我们先来对比教材中口算与笔算的异同(如图5):
相同点:都是算出10个24的和与2个24的和,再相加。
不同点:一是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笔算一般从低位算起;二是口算用了三道算式,而笔算只用了一道算式。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竖式与口算过程的算理完全相同,但形式上更加简洁。而简洁美,正是数学的重要特征和需要追求的目标嘛?
因此,竖式虽然“可怕”,但还非学不可!
三、“复杂的”竖式
以往很简单的竖式,现在怎么变得这么难了?因为从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开始,进入小学阶段竖式的一次大“升级”。
很多老师可能都有同感:这节课的教学中,由口算过程过渡到理解竖式算理并不难,似乎都是水到渠成之事。但明白了算理,怎么学生还是算错了呢?原因就在于竖式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合并与拆分。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其实可以看作是由三个竖式合并而成(如图6):
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竖式计算的时候首先就要做好“拆分工作”,但这种拆分又不能真的写成两道乘法算式,最后再相加(其实分开也无不可,这里说的“不能”仅仅指竖式的形式要求而言)。所以就要把一道乘法算式当做两道乘法来做(如图7、图8):
大家不难发现:其中第一个因数(被乘数)用到了两次,而第二个因数(乘数)被拆分成两个“一位数”分别用到一次。这一点与口算过程完全相同,但形式更加“隐蔽”了。正是这种隐蔽性增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难度,让一些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学生难以掌握。
2.计算与计数。
在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第二步计算的时候,部分学生一开始会出现对位不正确的现象(如图3)。原因是学生在这个竖式中,计算与计数的关系没有理解好。在第二步计算的时候,口算过程中很明确是24×10=240,而竖式中多数时候我们却把它当作24×1了。而这个“1”代表的是1个十,所以得数是24个十,也就是240。当我们简写为“24”的时候,末位上的“4”要对齐十位。这种用比拟的方式来简化计算,又用真实的数值来计数,无疑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又一个难点。
3.迁移与变通。
明白了以上两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利用旧知识进行“迁移”会不灵了。因为在迁移过程中,学生忽视了两个最重要的知识 “新接口”:一是竖式由“单式”升级为“复式”,需要三个“回合”才能完成一道两位数乘两位的计算;二是竖式中的计算与计数“真真假假”,在进行第二步计算的时候,为了简便把它当作两位数乘一位数,但在书写计算结果的时候又要还原为两位数乘整十数。这就是学习本节课在迁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两个变通之处。
至此,完全可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是一个“超级符号”了――它用简明的形式规定了复杂运算的程序、规则,使复杂的口算过程变得更加简洁。
四、“深刻的”竖式
明白了竖式是一个“超级符号”,我们就更容易深刻理解计算教学的某些特性了:
1.计算依托于计数。
计算其实就是计数方法的应用与简化,它必须依托于计数。因此,竖式其实是在一个隐形的数位顺序表中进行的(如图9~12)。
可见,在计算教学中,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时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隐形数位顺序表的习惯和能力。这在后续学习小数的意义和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笔算中也显得格外重要。
2.算理外显为算法。
算理与算法互为表里。算理为计算的“内核”,它解决的是计算合理性的问题;而算法为计算的“外壳”,它解决的是计算程序性的问题。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小学阶段采用的算理是应用乘法分配律(虽然三年级尚未学习,但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理解)将其拆分成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计算,再求和。对应竖式计算,就是两个“回合”的乘法计算(如图7、8),再求和。
如果用初中整式相乘的形式,24×12可表示为(20+4)×(10+2)=20×10+20×2+4×10+4×2。这样的算理,则更利于对应“格子算法”(图13)。
利用矩形图,也能更好地理解四个单项式的计算结果(如图14)。
可见,不同的算法源自不同的算理。算法与算理相匹配,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计算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
3.迁移需要变通。
1.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并能通过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2.通过猜想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质疑精神。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决问题
师:从08年春季开始,我们浙江省中小学生可以免交课本费和相应的学习资料费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上学是——(免费了)那么,你一个学期到底免去了多少钱呢?
师:老师事前调查了一下,仅我们四年级同学的课本费、作业本费以及计算器等费用,每人每学期大约就免去了148元钱。那么,一个大组免去了多少钱呢?解决这个问题要先知道什么?怎么列式解决?
生1:148×15。
师:请你估一估,大约是多少钱?
生2:1500元。
生3:2000元。
……
师:说一说估计的方法。
二、验证猜想,总结方法
1.一试列竖式的方法
师:如果要知道它的准确结果,你准备怎么算?
生4:口算。
生5:计算器。
师:要是没有计算器,那该怎么办呢?
生6:列竖式。(很多学生点头附和)
师:这么多同学怎么都想到用列竖式的方法?
生7:以前学过的。
师:以前学过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那么,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能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吗?
师:请你在草稿纸上试一试,不用列竖式方法解题的同学也请你在纸上算一算。
请一生板演:
[ 1 4 8
× 1 5
7 4 0
1 4 8
2 2 2 0]
师:用竖式方法的同学算得的结果跟他一样吗?用这样的方法计算的结果会正确吗?我们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生汇报方法)结果是多少?
生8:也是2220。
2.再试列竖式的方法
师:看来,这道题用这样的方法计算是可以的。下面,我们再来试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看看行不行。请你用刚才的方法,算一算我们班这学期可以免去多少钱。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知道什么?(生答略)
师: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算一算。(算完后可以用计算器验证)
请一生板演:
[ 1 4 8
× 5 4
5 9 2
7 4 0
7 9 9 2]
师(小结):看来,这两道题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计算。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计算呢?
3.验证列竖式的方法
师:请你自己出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用列竖式的方法算一算,并用计算器检验一下。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确实能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4.分析算理,内化理解
师:老师把第一个因数的百位遮住,就变成了什么?
生:48×15。
师:你会先算什么?
生:48×5。
师(将遮住第一个因数百位上的手拿开):那现在呢?
生:148×5。
师:148×5的结果是多少?
生:148×5=740。
师(将第一个因数的百位遮住):接下去算什么?
生:48×1。
师:哪一位上的 “1”?(将遮住第一个因数百位上的手拿开)那现在呢?148×10的结果是多少?表示148个十,所以8写在十位上。(用红粉笔描一描“8”)
师:那2220哪里来的呢?
师(总结):原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多了一位数)都是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最后把两次相乘的积相加,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补充完课题)
三、应用深化,联系实际
师:大家看,我们一个班一学期就免去了这么多钱,其实,政府给我们的优惠还远远不止这些呢!08年开始,政府还给我们每人每年585元的补贴呢!这部分钱用来维修校舍,添置体育器材或教学仪器等。
1.想一想
师:我们班一年享受到这样的津贴会有多少呢?
生:585×54。
2.算一算
师:那咱们整个学校的学生一年能享受到多少津贴呢?(事先了解全校一共有3286人)请用计算器算一算。
生:585×3286。
师:同学们,仅我们一所学校的学生一年就能享受到近200万的津贴,可我们绍兴市有那么多的学生,要是都算一算的话……这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所以,平时我们更加要爱护珍惜身边的学习资源。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练习“做一做”
师:现在请你翻开书本第49页,找到“做一做”,自己选择两题完成。
2.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磁悬浮列车的速度每小时可达到335千米,18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3.补充完整
[ 2 2
× 4
9 4
+ 2
4]
五、全课总结,渗透学法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也就是用旧知去学习新知。这样的学习方法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同学们可以多留意一下。
……
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由原来的两位变成了三位,不少学生已经会计算。基于这样的情况,本节课在设计时以学费问题为学习素材,利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方式,打破一贯的计算教学模式,尝试探究性的学习形式,充分把新知转化成旧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旧知向新知迁移
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来。因此,本课的设计没有孤立地看待三位数乘两位数,没有把教学重点只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上,而是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的技能,构建知识网络。特别是用“遮一遮”的方法,既形象又直接,使得对算理似懂非懂的学生也一下子对算理与方法变得清晰起来。
二、理论向实践迁移
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即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和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本课以学费问题与政府津贴为学习素材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使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些课外知识,也实现了数学特殊的育人功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既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让这些枯燥的计算算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应用。
三、传授向验证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