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趣的汉字手抄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课内识字方式新颖多样,充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一)善用识字游戏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喜欢展现自己,乐于参与游戏这一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适时地、有选择地运用各种识字游戏,如开火车,猜字谜,背顺口溜,变缺为整(让学生把一个不完整的字补充完整),生字魔术(给一个指定的字加一笔,变成不同的几个字)等。例学习“日”这个生字后,让学生玩生字魔术,给“日”加一笔看看能组成哪些生字,先让同桌之间交流再汇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学生汇报“日”加一笔变成了“目、田、甲、申、由、电”等多个字,用一字带认多字,可谓事半功倍。类似这样有趣的识字游戏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利用识字游戏,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认字,从而达到识字教学“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地。
(二)随文识字,一举两得
通过预习和识字游戏,学生对生字有了初步的感知,那么,如果再领着学生在朗读课文中随课文识字则既是新授,又是复现,而且是生动地复现——每个生字都成了有意义的符号。因此,形式多样的朗读必不可少,自由读加强学生对生字的熟悉程度;听课文录音精确生字的读音;开火车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比赛读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这一切不同形式的朗读,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会识字,让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认识生字,熟悉生字,记忆生字。
(三)借助多媒体设备,提高识字趣味性
在多媒体设备较为普及的今天,学生学习生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把一些较难的生字放大、缩小几倍呈现在学生面前,或把这些难字易错的部分改变成另一种颜色展现在学生眼前,或把这些难字加粗加斜后让学生观察,或把这些难字改变成另外的字体出示给学生辨认,总之是让学生通过强烈的视觉刺激,加深他们对这些难字的印象。
(四)化抽象为形象,简化记字过程
汉字作为抽象符号,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既不喜欢,效果还差。改变一种思路,让汉字化抽象为形象,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喜欢直观形象有趣的学习内容的心理特点。如教“川”字时就可以用简笔画识字法,两道河堤夹着一条河,演变成汉字就成了“川”字;又如教“泪”时,可以用形象识字,“目”是眼睛,从眼睛里流出的水就是“泪”。这样直观形象有趣的识字教学,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很快地记住这些汉字,而且终生难忘。
(五)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
在一段时间学习后,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汉语拼音,笔画名称,笔顺,还掌握了一些汉字记忆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熟字减偏旁;熟字换偏旁;熟字加熟字……这时教师就应逐渐淡化在识字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应逐步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思考,主动记忆生字。因为学生只有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才能切实提高记忆效果和识字效率。同时,因为识字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他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因“字”制宜,学习新字时,易学的少用些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突破重点难点汉字身上以提高识字效率。
二、课外识字活动范围广,参与程度高,多种方式促进学生提高识字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在校园中创设识字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自制字卡。利用学生爱做手工的兴趣爱好,请学生自制字卡,即把自认为较难记住的生字写在卡片上,卡片正面写生字,卡片反面写生词,卡片的颜色形状造型不限,但上面的字一定要醒目。学生在动手制作字卡的过程中,巩固记忆了生字。在课余时间学生互相交流欣赏自制的字卡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加强了学生对生字的印象,可谓一举两得。
2.记忆同班同学的姓名,让认字活动无处不在。每天轮流一名学生协助学习委员发作业本,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别人。同时,给每个学生印发全班学生的座位表,让家长在家辅导、帮助学生尽快地熟悉全班同学的姓名。
(二)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在社会生活中识字
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大力宣传识字教学目标,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识字。比如,让学生认读家中物品的商标;每天学生读一个小故事,不认识的字家长及时予以帮助,让识字和阅读合二为一……鼓励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下,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地记忆汉字,增强识字的趣味性,也在识字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积极扩展课外资源,提高识字效率
1.不拘于语文教材,博览群书。《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为达到这个阅读量,同时增加识字量,博览群书势在必行。如读背古诗识字。学生每周读背一首古诗。每读会一首古诗,都能认识三五个生字。在简单了解诗的意思之后,无意中又学到了几个生字。时间长了,这可是不小的识字量。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不但能汲取书中的精神营养,而且能多多识字,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2.平时运用中做到识好字、写好字、用好字。在平时生活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做到多认字、写好字、用好字。如读书汇报活动中,比一比谁认的字最多,谁文章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作文训练中,看谁写的句子最多,看谁写的作文汉字出错率最低;学生出手抄报时,鼓励学生将绘画和识字写字以及读写实践有机结合。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将识字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书本渗透到社会生活,有效地提高了识字效率,为学生的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写字教学 教学润色
一、写字教学与语文教学存在着天然联系
语文课堂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是写字教学的主力军。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写字教学得天独厚,语文课堂上的学生识字、写字,教师板书或初学新字时的示范,以及学生作业本上的一个汉字、一个美句、一段充满睿智的话语,只要是用书写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可以视为写字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可见,写字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另外,在各阶段语文教学目标中,把识字写字和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国家对汉字书写的重视。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这一基本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写字兴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锤炼认真、娴熟的书写能力,是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
从古至今,许多名家、伟人,凡是拥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他们大多都写有一手漂亮的汉字。从学生角度考虑,汉字的学习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每节课都要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写好字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学好语文的必备条件。
二、语文教学环境有利于渗透写字教学
语文离不开汉字,语文教学也就离不开写字教学。因此我们看到语文教学中处处渗透着写字教学。另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写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实现“动静结合”,学生通过写字训练,学生会逐步体会到“宁静致远”的意境。
首先,确保有效的课堂练字时间。可以开展课前二分钟练字活动,每节课开始前的二分钟时间,作为学生练习写字的专用时间,每天让学生练习两个字,一个周,学生就可以练十个字,一个月就可以练四十个字,一个学期、一学年、五学年,积累下来,学生的练字量可想而知,每节课前练习两个字,既能实现学生的由动到静状态的改变,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其次,有意识地渗透写字教学。语文教学与写字教学密切相关,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写字教学都可以融入其中。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强调或者着重指导某些易混易错的字,如,“既”和“即”,学生经常混淆,此时,教师可以应重点书写示范,让学生观察字形的异同:左半边相同,右半边笔画数不同,“既”是四画,“即”是二画;再板书音节,指导学生观察,发现“既”是四声,“即”是二声;得出结论:“既”是四声右边就是四画,“即”是二声右边就是二画。板书示范,有效指导,易混淆的字不再混淆。
再次,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穿插写字教学。语文教材离不开汉字,语文课堂当然离不开写字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穿插写字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自信心。如在学习四大名著及其作者时,学生经常混淆,在教授时,教师可以将中国四大名著及其作者进行板书:
《红楼梦》 曹雪芹
《西游记》 吴承恩
《水浒传》 施耐庵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教师结合板书指导学生将名著与作者进行联系记忆,方法可以从“字形”入手。教师引导:《红楼梦》中有“红”,曹雪芹中有“日”,两字相连“红日”。教师点播,学生思维的窗户被打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交流:《西游记》吴承恩――西天;《水浒传》施耐庵――水立方;《三国演义》罗贯中――“三、四”。有趣的汉字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牢固记忆语文知识。
最后,语文课堂延伸仍然离不开写字教学。学生的课内课外作业、单元期末检测、习作日记、手抄报设计、社会实践调查、成长档案填写、班级的板报书写等,都需要学生的通过书写来完成,因此,语文课堂的延伸仍然离不开写字教学。
三、写字教学能够为语文教学润色
写字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使学生们掌握汉字书写的方法,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学生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写字教学为语文课堂教学润色。
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小学生良好习作心境的营造如下:
一、环境育情,设置良好的习作氛围
要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写作,教师就要设置一种教学氛围,让学生常被练习习作的特殊气氛所感染。如教师在教室精心布置习作园地――开辟“佳作欣赏”、“习作点评”、“作家名言”等栏目。悬挂校报、校刊,张贴学生手抄报和优秀习作。在教室设图书角。进行各种有趣的读书、欣赏、观察活动。如,晨:安排每天一佳作欣赏,让学生轮流上台朗读;午:听同学的口头作文录音,欣赏优美配乐诗朗诵;放学前:给同学的佳作写一则评语。教室的窗外是个风景如画的小山坡,山坡上有两片树林,树林里既有四季长青的松柏,也有展示四季分明的落叶乔木,各种野花点缀其间。各种鸟儿自由地低语……菜农在地里劳作,庄稼在地里竞相生长……我每天让学生去找新的发现,学生观察的兴趣日益高涨。后来,我就让孩子们窗外的发现与教室的所有事物联系起来想,触动了学生的习作灵感。
二、课堂激趣,拨动学生的习作琴弦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教师应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习作。
(一)用双眼看之后写作。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初春踏青、夏令露营、秋日登高、冬天赏雪。我常带领孩子观察窗外的小山坡,用心灵跟山坡上的事物对话,在优美的意境中去点燃他们的写作灵感。例如,我带领孩子们观察深秋的山坡,用心跟山坡上的一种景物或者多个景物对话。孩子们沉浸在“深秋”的景色中了。他们再写《深秋》的作文时,浮现在儿童脑海中的秋景,已不单单是山坡、树林、蔬菜……而是融铸着感情的“秋的情境”,每一种景物都是富有人性的鲜活的生命。“栾树高高地举起红红的火把向人们宣誓:我将成为冬天里的一把火,时刻准备着温暖孩子们的心。”“松柏依旧那样苍翠,兴奋地迎接冬的来临。”“机灵的松鼠收起顽皮的天性,勤劳地收藏过冬的食物。”……他们由此领悟到:秋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又是一个奉献的季节;秋是一个遗憾的季节,又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季节;秋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季节,又是一个勤劳的季节……
孩子们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神思飞扬,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二)用双手做之后写作。小孩子喜欢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他们动手动脑自制祖国各地方地形图,如:、台湾岛、崭新的重庆、可爱的城口;做一些形态各异的小玩具,如、小坦克、小手枪、小帆船、小房子;或者发明“环保香瓜子纸袋”、“电吹风太阳伞”、“野外太阳能炉”……然后要求他们将制作的过程和小玩具所引起的联想写成文章。学生就会乐于写之。
(三)用双耳听之后写作。利用现代媒体参与听,到生活中去听,让学生喜听乐写。如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等要求他们以“一条重要的消息”为题,把从广播、电视中听到的新闻记录下来。让学生听录音故事后续编结局,让学生听乐曲后写联想。这些训练既可以提高听力,又能扩展想象。
(四)开展活动促写作。把游戏或者比赛活动等适当引进课堂,让活动点燃学生最佳的习作情趣,将无意注意和有意学习结合起来。活动一结束老师顺着同学们的兴味,让他们先说后写,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三、讲评动情,激励向上的习作心境
教师在作文评讲中,应努力创设鼓励的情感气氛,让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一)批改中含“孩子情”。教师将作文批改语言贴近童心,焕发感情。
1.批改中带童调。捕捉习作中的闪光点,如朋友般与学生娓娓交谈,在亲切自然的真情交流中,让学生受到鼓励和教育。如一个孩子在《汉字真神奇》一文中写到:“汉字真神奇,月字一出现,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弯新月挂在天空摇啊摇,载着我进入甜甜的梦乡。”我给的评语是“这句话把老师带到了神秘的夜空!小船摇荡起我的理想。”这样的评语就很能感染学生。
2.批改中揣童心。教师给作文评分,尽量给出高分,尤其是那些习作水平较低而稍有进步的同学,多给予鼓励,消除他们畏难心理,使他们觉得我认真了,也行!让每一次作文的评分都能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3.批改中借童手。作文批改可适当放手让同学分成四人小组互评互改或者优劣兼搭的二人小组交换改,老师巡回指导。一来激发学生兴趣;二来能让学生取长补短,在集体评改中分享写作的快乐,提高修改能力。
(二)讲评中赋童趣。
让学生成为作文讲评的“主人”,参与分析、讨论,在有趣的评讲活动中,增强写作信心。
四、课外蓄情,延续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系列生动的课后读写活动,能使课堂上营造的写作心境,在课外延展、升华。然后返回课堂,形成习作心境良性循环。
(一)捕捉社会生活中的“新奇”。组织学生观察社会生活,捕捉写作热点、亮点,通过书刊、网上、电视、广播以及自然景物,收集写作生动素材,在班上组织汇报会,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新奇”发现,使各种信息纷呈交流,碰撞出写作灵感的“火花”。
(二)积累课外书中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写好读书笔记。
(三)成立小作家兴趣小组。组织学生搞小报刊的编辑活动,自己起报名刊名,当小记者采访校内外新人新事,自己撰写、排版和插图,完成后评比和展览。同时,鼓励学生向其它刊物投稿,并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比赛。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意义 理论依据 内容选择 编排与呈现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的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语文活动的设计和展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和已掌握的各科知识,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体验,获得能力,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教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分科教学,也就是说,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前,我国古代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古代的《三字经》、《千字文》等识字教材除了教学生识字以外,还涵摄了历史地理、文物服器、人伦道德、科学百物等广泛内容。孔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教育把读书识字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现在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对传统教育合理因素和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建国后受前苏联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学科界线越来越细,过分追求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分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语文学习变成了语言研究。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这样一条路子。语文作为交际工具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急需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只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割裂学科知识间的联系,隔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失去实践和应用价值。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开放的课程组织形式,超越了传统语文单一学科的界限,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通过先让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再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地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之所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性不言而喻。汉语言从字开始产生就体现出其综合性,汉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由此延伸至词、句、篇。汉语运用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更是一种综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突出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时空的延伸与拓展。语文作为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决定了其知识涵盖面的广泛。仅小学语文教学就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天文、医学、自然、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语文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习的内容不囿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更多的来源于社会、自然、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
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表现为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能力的糅合、学习方式的复合、学习效益的综合。“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生活是正文,语文课本只是注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正是实践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和实践体验。“实践”不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条件和基础,还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和目的。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选择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各种版本的教材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人教版高段五、六年级每册教材都集中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安排在阅读教学课文后的练习中,结合单元专题,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则是单独成组,突破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综合为“感受读书的快乐”,大综合为“遨游汉字王国”。大综合又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有趣的汉字”,着重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建议开展的活动有:搜集和编写字谜,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第二板块是“我爱你,汉字”,着重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建议开展的活动有: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通过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社会用字调查等,认识错别字造成的危害,自觉规范地使用汉字。下册小综合为“语言的艺术”,大综合为“走进信息世界”。大综合分为“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内容是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六年级上册的小综合为“歌颂祖国”,要求学生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开展访问参观、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大综合性学习为“轻叩诗歌的大门”,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分成“诗海拾贝”、“与诗同行”两部分,主要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动手写诗、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向母校、师友告别”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两大板块分别为“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用各种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为母校做点事,写倡议书、建议书,互留赠言,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与呈现
人教版教材在进入第三学段后,每册除继续安排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主题活动板块。每个板块设“活动建议”、“阅读材料”两个栏目。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开展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搜集,教师可以补充。由此可见,这既是一个规定了方向、有很大空间的教学单元,又是一个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的语文活动。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信息,介绍相关资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范文,使学生能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可行建议。
人教版教材除设置大、小综合性学习外,高段每册还保留了中、低段“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栏目。“展示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运用具有个性化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本领和学习收获。
北师大版教材则通过每个单元的“语文天地”和“综合学习”中的“初显身手”栏目,建议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高段活动的主题(内容)包括表演、收集资料或图片、办板报、办联欢会、开玩具交易会、办展板、手抄报、做天气统计图、采访或访问、调查等。
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学中除了学习专题和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外,对于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学生都有相当大的自。综合性学习从各地教师的自发性尝试,进入国家课程的规范性实施;从以课外开展活动为主,进入课堂教学的领域。其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如人教版五上“遨游汉字王国”,编者在设计这些以文化奠基为线索的开放单元时,必须考虑这样的单元是否具备让学生学习识字、阅读、习作的材料,是否提供含有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可能,是否适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学习方法等。开放性单元没有主体课文,为教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空间和展开思路。同时,开放性单元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集中体现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运用密切联系的特点,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思维活动日渐丰富,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要求更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从学生年龄、兴趣、爱好和时代要求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题方案,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第1版.
[2]陈志强.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新探[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09).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化;人文关怀;起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知识界和教育界把对文化的终身关怀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这就要求孩子们在学习母语的同时更要多一分使命感、责任感,对祖国悠久的古典文化心存热爱探索之心,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永久的精神家园。而放眼今天的小学校园,学生对古典文化知之甚少,充溢孩子有限大脑空间的,多为喜羊羊、熊大熊二之类的动画明星及各种游戏。如何唤起小学生们对母语的感情,激发他们对学国古典文化的兴趣,提高其人文素质,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尝试着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一课题,在执教班级中开展题为“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寻找人文关怀的起点”的系列古典文化渗透实践活动。我相信,每个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亟待开发的丰富矿藏,里面富含对祖国古典文化的追寻与探索,更富含对人类文明一生的关怀与渴望。当我们用特殊的方式唤醒孩子们这份久埋心底的巨大潜能时,孩子们回应给我们的,回应给社会的,必将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二、课题的实施过程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要使孩子们对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主动探索学习并非易事。赞科夫曾经说过:“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于是,我遵循孩子们的认识规律,计划在每周的第一节语文课中穿插以“字―词―句―段―篇”为实施步骤的熏陶实践活动,以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探索,并以“古典文化沙龙”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具体计划如下:
1.文字的起源及流变。让学生回去自行查阅有关古文字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孩子们进行交流并由教师辅助讲解。并以“中国古代文字趣谈”为题让孩子们上台讲解,在增加学生对古文字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部分旨在让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起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继续探讨本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成语沙龙。让学生回去自行查阅有关成语的相关资料,并以“成语沙龙”为题进行成语知识的全面交流。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成语接龙。通过做成语接龙的游戏,加大学生成语的积累量;(2)成语故事大家谈。通过让每个孩子收集并讲一个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3)成语对对碰。这也是一个成语小游戏。游戏规则大体是一个学生上台表演指定成语,另一个学生根据看到的表演猜出相应的成语。此游戏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4)成语联盟。这是学生学习成语达到一定水平后进行的能力专项训练。起初可以指定一个成语让学生造句,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最后达到成语的连词成段。
3.诗词的熏陶及创作手法初探。在学生对古代字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并兴趣盎然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古典诗词的教育。具体的是,可先进行对联的趣味沙龙。通过让孩子们收集对联,师生同台讲对联故事,对对联等多种有趣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对联语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教师讲解,渗透联语中的声韵美和对仗等方面的结构美,为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提供有利的知识前提。在对学生进行诗词熏陶时,可从诵诗、赏诗、作诗三个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
(1)在黑板一角设置“每日古诗”,要求学生自查自明诗意并在当天背过。除此之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背诗,并用男女生打擂台的形式进行检验;(2)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名家名作。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赏诗的方法。可以从“寻诗源”、“明诗意”、“悟诗情”、“析诗法”、“入诗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力求学生掌握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赏析方法。当然,在赏析过程中还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精神;(3)在赏诗的过程中对诗词的创作手法进行初步的探索,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将所掌握的创作手法运用与实践写作,练习自创古体诗词。并以手抄报和自创诗集的形式进行集体交流,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深层次了解并提高动手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4.推荐优秀古文篇目。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坡度有层次地进行。首先向学生推荐优秀古文篇目中的优秀段落,让学生们查阅相关材料并进行自由诵读背诵,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完成其他段落的赏析。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谈对某一整篇、某一段落或某一句话的理解把握学生的感知情况。更有效的手段是在日常管理中随时随地地运用古文中良好的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借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以前,我让学生自学生字,要求记住读音,认清字形,再想想怎么组词,学生读一二遍后便无事可做,问他们都说学完了,可检查起来效果却不理想。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在自学生字时先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寓识字教学于“无意”中[文秘站网文章-文秘站网帮您找文章]
1、寓识字教学于学生相互交往中
刚入学的儿童在与同伴的初次交往中,最关注的问题是同伴姓什么,叫什么。这时,教师如果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将班中每个学生的姓名书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识字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每当课余,孩子们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有的热情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姓名,有的好奇地寻找着同伴的大名,还有的兴奋地讲述着自己认识了多少同学的大名。孩子们在充满自主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不下五十个汉字。随着学习生活的延伸,孩子们相互间的交往也日趋加深,于是,我们还可以引导他们彼此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家庭的地址等。这种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做法,识字效果真可谓事半功倍。
2、寓识字教学于学生认识校园环境中
置身于现代化的校园,那如茵的绿草,参天的大树,婀娜的花卉,着实令人心醉。而四周的那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世名言,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块块引人注目的物名标牌,更是识字教学极为宝贵的资源。在新生入学后,教师总是带着孩子们倘佯于学校的花坛边,林荫下,一边指导他们认识标牌上的植物名称,如冬青树、银杏树和月季、等,一边引导他们认读诗一般的护绿标语:“我给小草一份爱,小草送我一份绿。”“爱我,护我,天天来看我。”孩子门就在这样的活动中,了解了校园,亲近了学校,同时,又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了许多与学校生活相关的汉字。实践证明,这样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汉字的做法,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寓识字教学于学生游戏活动中
低年级学生喜爱游戏活动。引导他们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能力认识一些字词,寓教于乐,又是一种识字的好办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手把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字形又不复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并对一些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适时适度地进行比较。如一次猜谜活动中,一位学生出了这样一则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打一动物)。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在黑板上出示了“帽子”,“脖子”这两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词语,并引导学生将“戴”和“带”作比较。这样,不仅有效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而且在不经意间复习巩固了学过的生字。另外,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或者在练习中>文秘站:
A、竞赛法
竞赛的类型有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等。在教完一课生字之后即要求学生练习书写,至于写几遍可由自己决定,只要自己认为掌握了即可。
小组竞赛时,通常每组抽一名学生上台板书,听写完后,当堂批改,并将小组其他同学的成绩累加,计算出该小组总成绩,成绩最差小组要向最优小组鞠躬表示佩服(或用其他方法,总之一定要有奖罚);男女生竞赛时,则由男女生分列两队,轮流上台板书老师所报之生字,看哪一队完成得又快又好,落败方要向获胜方鼓掌致敬。
采用竞赛发以来,效果非常明显,以前听写一课生字,包括拼音,错误总有七八处之多,而现在几乎每次都只有一二处失误。这是因为大家不再把练习当作负担,它已经成为了游戏的一部分,荣誉的一部分,学生们在前期的练习中都练得更为投入,格外用心。
在比赛之前,我通常会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再看一看生字,这时课堂上没有一个人开小差,个个都紧张地盯着书,口里念念有词,手上连比带划,同一小组的同学更是互相叮咛、互相检查。
班上程玲同学学习比较吃力,以前次次听写情况都很差。自从采用比赛制后,她自己提高了注意力,再加上同组同学的热情帮助和督促,已有两三次听写全对了。这是非常难得的进步,老师和同学都给予她热情洋溢的赞扬,她也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了。
男女生竞赛也同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赛时气氛热烈,你追我赶。我班任晓玲同学甚至在一次女生失败后立时哭出声来,其他女生也不愿为男生鼓掌。我趁机激将:面子不是靠口头的倔强争得来的,而是要靠你心里的倔强,靠你认真练习才能争得来的。紧张激烈的竞赛气氛,促使学生在自己掌握的主动练习中更投入、更用心。
B、“抓特务”
小学生都崇拜,我就在教完生字之后,告诉他们,现在你们就是一个个小侦察兵,我现在派遣你们到丛林中去搜查敌人,捕捉特务,同时在黑板上挂出大幅简笔画,上有丛林,山岩等,将所学生字字形、拼音密布于其中,让学生去搜索。“特务”抓到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教育”,巡视检查有谁抓到了“特务”,却没有把它“改造”好。
学生对这一练习也特别喜爱,做起来兴趣高昂,全神贯注。“抓特务”对于促使学生牢记字形、字音及笔顺颇为有效,我班龚立同学一向粗心大意,写字总是增减壁画,经过几次这样的练习后,书写正确性大有长进。
C、拼图法
这是一种适合在家庭中进行的练习。我请家长帮助孩子准备一些纸片,写上本课生字,然后剪成两部分或者三部分后打乱,再由学生将它们一一拼拢成字,粘贴在作业本上。这一练习引入学生爱玩的拼
图游戏,对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很有用处。“造火车”的练习非常适用于复习阶段。比如按偏旁归类,复习一学期或一单元生字时,老师可先将“火车头”——共同的偏旁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动手寻找有这些偏旁的所有生字,看谁的“火车”造得又块又好。
主动的练习才是高质量的练习,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积累知识。
二、识字教学必须克服两种倾向。
1、克服重形轻义的倾向。
识字包括音、形、义三个内容,那么,三者之中,谁轻谁重呢?汉字是非拼音文字,读音复杂,汉语又多方言,影响交流。因此,汉字的普通话读音很重要。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字形复杂,识字必须记字形,因此形也很重要。结果,我们的识字教学,历来都很重视音和形,以至于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看见一个字能念出来,就是认得这个字了。某年级的学生能识多少多少字,常常是以次为标准的。对于字义,则往往不够重视。
首先,字义果真那么容易掌握吗?其实不然。虽然学生刚入学时所学的大都是日常用字,容易理解,但是,要通过识字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词的概念,把方言词转化为普通话词,把日常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却是一项颇为细致的工作,需要认真对待。特别是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所学的也不再仅仅是日常用字,掌握字义逐渐困难起来:(1)多音字、近义字、同义字、同音字的大量出现,使字义复杂化了。(2)抽象的、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字词大量增加,加大了掌握字义的难度。(3)生字带出来的词语越来越多,用字连词造句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与此同时,学生掌握字形的难度却逐步减弱:(1)学生学会了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知识,基本上能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字形。(2)学生学了一定数量的生字,其中大量的是构字率很高的独体字,学生在学习生字时,就能够用旧字作为记忆生字的基础。(3)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形的感知,已经开始从模糊的泛化向精确的分化发展。
其次,字义在汉字构成诸因素中的独特地位不容忽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字义是作为一个条件刺激物的字成为信号的实质因素。只有掌握字音,字形才有意义。否则,识字活动只不过是掌握一些声响和线条的过程而已。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不应笼统地提以字形为重点,应该分阶段提出:在入学的第一学期,以形为重点;从第二学期开始,就以义为重点。加强字义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扩大字义教学的范围。新字要理解字义,旧字形成的新词,也应该重新讲解字义。(2)加强字义理解的深度。近义字要辨析字义,褒贬义要体会不同的感彩,虚字要联系句子学习它的用法。(3)丰富学生的词汇。(4)加强字义教学的计划性。
2、克服“音——义——形”模式化的分化教学倾向
近几年,识字教学音义形分步走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把生字的音义形分散在阅读的不同环节里逐步进行教学:在讲读之前,结合初读解决字音,使学生既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也能粗解字义;到了讲解课文时,才结合内容讲解字义,这样做既利于学生对字义的掌握,又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音义形分步走,第一步虽不教字形,但必须出现字卡,并根据字形分析的意图标上色笔,让学生先与字形见面,不自觉地感受字形教学,发挥“蕴含教育”的作用,蓄以待发,为后面分析字形做好感知准备。(2)在学习生字注音时,应同时出现字形,不见字形单独拼读注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3)用生字开花组词。所以在教学中音义形齐步走一起教,不应分步走几次教。
三、串珠成串,掌握多音字
多音字是识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习起来耗时费力而往往效果不佳,给语文学习,特别是理解、运用汉字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鉴于汉字的这一特点,我在语文课多音字教学中,采用“串珠成串”的方法,指导学生精心编造能概括出某一多音字不同的常用音义的句子,以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造句和朗读过程中掌握多音字的读音。造句要求尽量把某个多音字的常用音义用上,并拓宽思路,力求既通顺连贯、有一定思想内容,又短小精悍,便于记诵。如:师先示例:“好”,共有两个常用义项,造句为:想取得好(hao)成绩,得先有好(hao)学的态度。再如“重”,造句为:老师重(chong)新讲了一遍重(zhong)要的知识。
然后,要求学生仿照例句进行多音字造句,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有些字的形体比较复杂或者某些部件比较隐蔽,如果观察不仔细,就很容易出现多点、少点、多横、少竖等写错部件的错误。我们开展消灭错别字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消灭错别字、正确读写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主要形式有:
A、开故事会。让学生在笑声和深思中充分认识到,写错别字不是小事一桩。
故事一:1930年5月,和冯玉祥、阎锡山的联军展开,冯玉祥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进军命令时,把“沁阳”写成“泌阳”,结果部队向相反方向前进,贻误了战机。一笔之误,导致部队南辕北辙,十万大军惨遭伤亡。
故事二:有一男青年约女朋友去公园,他写了这样一些纸条:“公元前见面。”女朋友见后,回了一张纸条:“我无法与古人见面。”
故事三:有一爱写错别字的男生总是把“歇”写成“喝”字。他有这样一则日记:“一天下午,劳动委员指挥我们抬茅粪,大伙干得可起劲了,谁也不愿喝一喝。后来,我实在有点累了,就背着劳动委员,偷偷地喝了喝。”
B、出版专题黑板报、手抄报,设立专题广播节目。要求学生主动搜集有关读写错别字的生动材料,定期出版“消灭错别字”专刊,充分展示读写错别字所带来的危害和闹出的笑话。
C、组织学生重点调查街上标语,招牌用字。如发现有错别字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并注何处发现,上门帮其指出。
二、目标与要求实施小学“读书、写字、诵读”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体系,真正地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形成“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逐步形成认真读书,善于写作,规范汉字的行文书写的文化氛围。
三、方法与措施:
1.纳入校本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开发校本课程,每两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着,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如: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一、二年级写填空式读书笔记,
三、四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
五、六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读物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我们要上好读物推荐课,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阅读欣赏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读书汇报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①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籍的内容。②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③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④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2、加强图书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学校要着力做好图书室装备工作,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学生报刊读物种类多,数量足,不少于5种,班级各类报刊累计不少3份;每学期向师生提供不少于3本的必读书目。学校要有专用阅览室,力求面积足、采光好、布置美。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图书管理员,各班级配有学生兼职图书联络员,建立健全图书借阅制度,有计划的开展借阅活动,保证学生每学期平均借阅3-5本书。开辟“跳蚤”书市,鼓励学生将家中的藏书变为“行走的书”,以书为媒介,广交书友。要利用校园空间,合理地设置阅读文化环境,让师生主动亲近阅读。定期推荐一些可读的优秀书目,以供教师和家长选择引导孩子读书。
3、倡导师生同读,实现师生共进。书籍记载
着人类成长的历程,把文明代代相传,绵延至今。无论是严谨雄辩的哲学思想,还是奥妙无穷的科学知识;无论是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还是神奇有趣的神话传说……无不以书的形式传承至今,书籍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从促进师生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引领教师和学生,形成“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良好读书风尚,实现‘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目标。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教师,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形成学习、思考、教学、提高的良性循环。在教师间开展读书笔记交流、读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读书故事讲述、读书成果展览等活动,激发教师读书热情。教师每人每年购置2本图书,订阅1份报刊(必是教育杂志)。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每学期都要举办“语文课外阅读名着讲座”,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课外阅读公开课,要有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写一幅字的“三同”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4、开展多种活动,培养阅读兴趣有计划地举办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组织“书香班级”、“班级阅读之星”、“诗词诵读大王”、“小书法家”评比,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
5、强化考核评比,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我校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各部门要狠抓计划落实工作,以检查促开展,以活动促提高,以评比促提升。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
6、加强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时空以阅读课为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觉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具体安排:
(一)前期准备
1、创设浓郁的校园阅读氛围。利用校园空间,合理设置阅读文化环境(如廊道文化、阅读墙、标语牌、宣传栏、校园花木文化、班级图书角等)
2、建立健全班图书管理体系,每班配有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借阅和收发工作,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和同学们交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3、配齐班级的报刊,建立健全报刊管理制度。
(二)常规性过程管理
1、每学年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倡议家长与学生共读。
2、使用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积累知识。
3、定期开设“语文名着阅读讲座”或“名着欣赏讲座”。
4、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读书卡片展、阅读手抄报。
5、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沙龙活动、赛诗会、文学人物评论会。
6、定期组织“书香班级”、“班级阅读之星”、“诗词诵读大王”、“最佳读后感奖”、“最佳读书小报”等评比活动,激励学生自主读书。
五、活动阶段:
(一)宣传发动,制定计划。
1、每位学生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使他们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
来读书。如:安排中午的时间,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周
六、周日的休息时间。每天读书不得少于半小时。
2、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选择合适的读物,慢慢引导孩子扩大阅读范围。
(二)实施行动。
1、开辟三大阅读时空:
(1)充分利用《阅读与写字》这门新课程,在比较正规的时间段,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阅读指导方式,例如:开启词句百宝箱、美文美段赏析、读书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2)充分利用早读、午间、课前五分钟、放学十分钟等零散的阅读时间段,培养语文值日生,开设晨曦书简,带领学生欣赏优美词句段或古诗词,使阅读时时在、处处有,使学生天天采到果实,寻到宝藏,及至打开知识的大门。
(3)发动学生把好书带回家,和家长共读一本好书,开辟出家庭这块阅读的馨香乐园,使阅读成为家庭的一种习惯,使阅读更好地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开展交流活动。例如,学生选取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分享。老师和学生一起共读一本书,谈谈读书心得。
3、老师做好导读工作,引导学生阅读方法。提倡个性阅读,初步教给学生读书做记号,读书做笔记的简单读书方法。要求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摘录在“采蜜本“中,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日记。同时,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展评供大家欣赏。
4、运用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从教材扩展延伸。在用好教材以外,安排一些相关的读物。例如,学习课文《开天辟地》后,引导学生阅读神话故事。这样,既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
5、利用板报和每天诵读《日有所诵》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做书签、古诗文诵读、绘制读书小报、讲故事比赛、读书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具体安排3月份:
1.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主阵地,广泛宣传读书活动的意义,让学生懂得“我的眼睛因好书而明亮,心灵因好书而澄清,品德因好书而高尚,灵魂因好书而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