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业设计;分层布置

初中语文作业的布置上,既要有一定的设计难度,也要讲求一定的设计技巧。既要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又要尽量的兼顾思维和技能的发展,并且布置作业也要有度,有所计划的实施。本文将根据新课改革下的语文教学,针对如何合理有效的设计作业进行探讨。

1遵循原则是首要

1.1以目标为中心

作业的布置实质上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的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为布置而布置”的怪圈,学习目标是学习的总纲要求,他不仅是对于内容范围的确定,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前提。学科的学习目标也是课前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练习题的规定方针。如果随着的进行作业的布置和设计,不仅会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后期学习,不利于长久发展。只有尽量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才能使得作业与课堂教学得以相联系。

1.2形式多样化

作业的设计也要讲求多样化。这里所讲的多样化,不是指设计作业要如何花样百出,而是是指布置设计的作业方式能有较多的、较为丰富的形式比如说口头的(背诵、朗读的)、书面(听写、练习题)、课堂作业、课外(课外读书)作业等。多样化形式的的作业,不仅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少学习的枯燥感。通过一些背诵、朗读的作业完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的学习内容,同时提高各项听说的能力。通过作文的练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基础分,提高写作能力。这些不同的形式兼顾了较多的学习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趣味性是加分项

趣味性是提高作业的认可度,也能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当然这里所说的趣味性并不是指必须刻意的去追求某种迎合学生趣味,而是针对那些可以转变风格的作业进行的。“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我们不能保证让每一次作业都是充满趣味的,但也应当对于作业进行更精心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作业效率。例如,《郑人买履》一课题作业,是让学生根据文言文以及学过的内容编一个现代的故事,学生集思广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也加深了他们对于课文的熟悉和理解,我们在课堂上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方法

2.1强调自主性

学生是有其明显个性特点的群体,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好,有的学生学习比较吃力。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认识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可以普遍分为好、中、差三个水平,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应当有所区分的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样兼顾了“优生”和“后进生”的双重需求,既可避免好生“吃不饱”,也可避免后进生“吃不了”。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一直处于主动权,这样学生在接受作业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也无法提起学生的做作业兴趣。在日常的布置作业中,笔者尽量得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体,让他们来设计作业。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块内容,笔者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有的学生写了关于廉颇的感悟,有同学写了对于蔺相如的人物分析,还有的同学将负荆请罪一事改编成了一出舞台剧。学生即时即景、相互交流。课堂的表现和参与度都非常好,并且学生也在作业设计与完成中提高了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2兼容性

常言道“政史地不分家”,对于包容性极强的语文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科间是相互渗透融合的。新课程也强调资源整合。在语文的教材中有经典的历史故事,成语诗词也常常离不开典故,也有各地的大好河山,与地理相通的《水经注》就是典型例子。所以,我们可以在作业设计的时侯,将不同的知识想融合,在思维上、方法上有相关性的学科综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于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也容易使学生拥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2.3分层布置作业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之间是存在客观差距的,这些差距有的是先天的天赋,有的则是由于后天的诸多因素所影响的。不同的学生知识储备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要想达到较佳的的效果,教师就应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学生能够在作业的完成中有成就感,有更多的激情和热情,作业分层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减轻他们的作业负担。作业布置以基础知识为主,以便于他们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优势学生,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有意识地增加难度。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要着重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业的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仍然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的发挥作业作为巩固提高媒介的作用。一份好的作业设计既能够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能在同时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对于教师而言,则可以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听课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昱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新思路研究[J].时代教育,2015,(08).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理论;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分析

前 言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老师一直是处于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他们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导,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所以,在此基础之上的学生都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来说,它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对于语文这一需要想象与创造思维的学科,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是很难进行开放性创造,最终还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被动式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首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师生间的交流,老师们合理的提问能够更加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活跃课堂的气氛,进而提高上课效率。

一、我国初中学生自主性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缺乏,自我效能感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但是很多初中学生由于目标不明确,没有做好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从步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并松懈下来了,导致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学习兴趣缺乏。由于缺乏学习动机,一些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没有将科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再加之学习成绩不理想,打消了自己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效能感降低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无法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对其他人的依赖性增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缺乏明确的目标

很多学生之所以自主性学习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其学习目标不明确,自觉能动性降低。目标是是学生取得学习进步的指航针,同时也是构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部分。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主动制定过学习目标,对于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在中短期目标的制定方面比较模糊和笼统,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和指导性。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没有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导致无法完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目标制定的太低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目标太低学生很容易完成,会使他们缺乏学习竞争,安于现状。

(三)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比较低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太低会直接导致学初中生对于一些学习策略的认识出现偏差,自主性学习能力降低,元认知的主要目的是计划学习并对学习实施有效的控制同时还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由于缺乏元认知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对学习的监控过程无从下手,学习评价没有科学依据。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背诵、反复记忆、讨论、认真思考等。对于一些元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都很容易做到以上几点要求,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还依然无法做到,尤其是学习的时候不能做好记录与整理。在一些初中学校中,部分学生对元认知的使用缺乏灵活性,只会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换成另一种环境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使用了。

(四)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

学生的自控能力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在目前的初中校园中有很少的学生能够经受起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也就要求学生如何实施有效的自我控制。很多的学生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经常出去玩,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尤其是课后时间他们很少进行自主学习,考试的时候成绩自然下降的比较明显。与以往初中学生不同的是,现代的初中生比以前的学生更为懒惰,大部分学生太过于松懈。尤其是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的优势进行学习,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将大部分时间投放于网络游戏上,只有在需要的时候偶尔会上网学习一下。

二、自主学习理论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分析

(一)立足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设问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思考和解析问题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们在设问时要注意把握问题的方向与难易程度,针对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提问。一方面,老师的提问,学生们答不上来,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气氛变得尴尬,使课堂变得沉闷,很可能一堂课就这么无味地进行下去。另一方面,老师的提问太过于简单了,学生根本就不会去展开想象与思考,这样就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老师们的设问也是要把握好度,既要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要使课堂活跃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二)注重提问的方式方法,多变性地设问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老师们的提问方式总是那么突兀的单刀直入,莫名其妙的就丢给学生一个问题,学生们会很积极地去思考吗?课堂的气氛会变得活跃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学生们此时只会感到无味,很难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所以,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变的方式进行设问,有时可以单刀直入,有时也可以婉转,这就看老师们如何去把握了。

(三)不能限定标准答案,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在语文这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里,往往一个问题是不可能会有标准答案的。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比较片面或者是不完整,此时,老师们不能一棍将学生“打死”,而是要逐步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与思考,把握问题的全面性。在某些问题提出之后,老师们可以变向地去提示学生王哪个方向思考,因为答案并不一定就是唯一的。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们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一定要讲究教学的设计策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简单的设问技巧,使学生逐步进入到语文的学习情境中去,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琴.有关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2(5).

[2]何雁翔.自主学习理论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J].价值工程,2010(6).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方法;途径;思考;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教学模式曾一度令教师厌烦,学生头痛。“上课讲课文、复习背课文、考试写课文、考后忘课文”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窒息了初中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面对这一现象和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这就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民素质。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于2001年6月颁布实施。经过近八年的改革实践,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文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改课堂教学实践,试图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思考,并对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进行一些尝试,以望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法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仍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因沿袭形成的“呈现――接受”模式,教学的思想观念仍然陈旧落后。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师对待课改态度尚不够端正

对于新课改这个新生事物来说,有些教师对新课改充满抵触情绪,牢骚满腹,不愿主动地去进行教学改革,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新课改中出现的困难,不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穿新鞋走老路,用新瓶装陈酒”的现象。可以说,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待课改的态度不积极,需要改正。

(二)“专业”教学设计人员尚显不足

一线的教师虽然对实际的课堂教学很了解,往往因教育理论的欠缺等原因,无暇也无法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教学设计很容易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缺乏专业的、实用的教学设计也是目前制约新课改有效推进的一个难题。

(三)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尚未完全衔接

面对学校教育发展对教育新理念的呼唤,“专业”教学设计者十分不解,他们出色的设计理论和模型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为什么不愿意采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教学理论高高在上,下面的一线教师却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阻碍了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二、对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

新课改要求彻底打破传统教育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启发式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以下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方法:

(一)引导启发教学法

主要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兴趣激励教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第一考虑因素。课改的新理念,要求教学为学生服务。套用一句广告词“学语文,兴趣是关键”。

(四)因材施教教学法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三、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初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教学实践,对提升新课改教学效果的途径初步进行了探索: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内容――自学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科学的自学方法,不但是学生自学的基础,而且是他们形成自学能力的前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归类比较把握课文的要点,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同时要求学生在书上勾圈点画,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找问题、思考得解答――互学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思考找出问题答案,再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导语,鼓励学生交流互动,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做必要的指导、点拨,最终解决学生的问题。

(三)评议查问题、锁定难解题――交流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发现过程,要求学生主动的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也可倾听别人的见解,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老师这时可把自己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摆出来,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也可以供学生讨论、评议,这样课堂气氛热烈但不乱,讨论集中而不散。当然,这要求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掌握好课堂的节奏。

总之,在实施新课改和教学法的今天,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吃透大纲和教材,认真备课;还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防止随意性;讲解要少而精,做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干净利落;板书要简明扼要,形成知识体系,练习要精选;并且在工作中和学生打成一片,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和美的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进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达到教与学的预期目的,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文/唐建军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是提升整体教学成效的基础性环节,抓住了有效切入点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总纲要,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要将其延伸到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与现代教学设备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学生有效参与性,体现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为语文教学的扎实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切入点;设计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汇总,教师要将智慧融入进去,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构思,既要尊重学生思维特点,同时也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体现教学智慧对语文课堂的促进功能。笔者在语文课堂设计中充分兼顾各方因素,提高设计的精细化程度与有效性,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 课堂教学切入点设计应当延伸到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如何选准语文教学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当强化教学研究,尤其是要将课前预习环节与课堂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以回顾课前复习知识、检测复习效果为抓手,设计有效切入点,顺利过渡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让语文教学实现课前与课堂的无缝对接。例如在《往事依依》教学中,笔者在预习环节对学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解决字词、熟悉课文内容。学生按照这样的要求进行课前预习,为了检测学生预习效果,以及发挥对学生预习活动的监督检查作用,笔者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设计了预习内容提问检测,提问学生对文学常识资料搜集情况,检查“徜徉”、“浩淼”等字词的读音,了解心旷神怡、搜索枯肠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内容,讲述阅读课文后的感受等等。这样的教学设计将课前预习环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顺利实现了过渡,并且在新授教学中坚持这一环节,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坚持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由此可见,教师在新授课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预习成效检测的切入点设计,让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前后连贯。

二、 课堂教学切入点设计应当与现代教学设备结合起来

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信息化教学手段也应当与语文教学设计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为重要切入点,提高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程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必须牢牢把握三条基本原则,首先要坚持必要性原则,无论何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于教学之中必须要适用,否则只会画蛇添足。有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切实际地增加了许多多媒体演示的内容,结果一节课下来的实际效果却事与愿违,不仅杂乱无章,而且学生掌握理解效果也较差,可见坚持必要性原则是重要性。其次,教师要体现多媒体手段运用设计的针对性原则,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次的使用要达成什么目标、发挥什么效果,要在教学设计中明晰地体现出来。例如《凡尔赛宫》教学中会遇到学生直观感知匮乏的问题,此时设计多媒体演示就要体现教学信息量增加以及形象性提高这样的目标,重在让语文教学课堂信息量更加丰富起来,对语文教学中的薄弱之处进行弥补和完善。另外,教学切入点设计融合多媒体手段的过程中,要控制好频率和节奏,一节课需要使用几次、多长时间,都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保证语文教学的节奏紧凑和高效推进。

三、 课堂教学切入点设计应当注重提高学生有效参与性

初中语文课堂应当是自主、生动和民主的课堂,教师在教学切入点设计时应当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走出来,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自主程度,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做到充分兼顾,以吸纳学生参与探究、相互讨论为切入点,彰显语文教学的素质化程度。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抓住三个要点,首先是教学设计中的角色定位问题,选准什么样的切入点体现新型教学关系,要对师生角色定位进行深入研究,教师要重在“导”,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开展学习研究,一定要改变过去师生之间直接灌输的教学关系。其次,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引导的切入点,抓好教学线索的设置,要将教学要点、难点体现出来,要通过引导提纲体现教学目标任务的推动,以此为抓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枣核》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组思考题,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引导活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结合具体动作与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后花园的描写具有什么作用?枣核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课文借物抒情描写有什么奥妙之处?”在这一组思考题的启迪下,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更加深刻与全面,并且学习研究的过程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着眼于学习载体的优化,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按照均衡分布、人数适中的原则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配合学生进行学习研究活动,集聚集体的智慧推进语文教学开展。

四、 课堂教学切入点设计应当体现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

设计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也要重视课外,尤其是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运用起来,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成效帮助较大,实现“立体课堂”的促进效应。教师首选要进行筛选,哪些资源能够在语文教学拓展活动中加以运用,哪些环节可以帮助课堂教学巩固提高,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促进效果。其次要设计好各种拓展活动,教师可以着眼于语文课内教学拓展延伸为切入点,将学生课内需要巩固提高的内容作为课外活动的主要方向,发挥内外联动的效应。例如学生在文言文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抓住课外专题研究为切入点,巩固教学成效,在课外引导学生系统地研究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要点和技巧,加大阅读理解量,对缓解学生学习畏难情绪以及提高学习成效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上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一定要选准切入点,将教学智慧融入其中,充分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国俊.浅谈语文教学设计的和谐统一原则[J].才智.2008(12)

[2]李建波.语文教学设计五步曲[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07)

[3]应德领.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5)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动态生成;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师生不同生活体验和文本之间的碰撞摩擦、融合生成的过程,是激情和智慧碰撞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本文旨在阐述当下初中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现状,并就怎样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教学的方法提出对策。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现状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动态生成”内涵的不理解,导致一些无效的生成对话,在课堂中教师平常都习惯于自己泛泛叙述,学生被动接受,在课堂中缺乏必要的互动氛围。教师只拿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情况来评估学生对于当堂功课的掌握程度,在课上并不清楚学生是否立刻记住所学内容了。这无疑不利于教学成果的得到和效率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要敢于突破陈规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采用另外一种更加新兴的、对学生熟练掌握语文知识更有帮助的模式。动态生成教学策略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模式,教学设计同时也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让教学尽可能的在预设之内生成,在一般情况下,做到教学目标基本不变,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基本不变,在此为前提,改变教学方式,这是实现教学动态生成策略的重要步骤。个别时候教师也在用动态生成策略教学,但因为“对话”的内容无意义,并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是复杂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的变化,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机智中生成。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学策略的实现方法

1.明白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后,教师更容易提出切实可行的动态生成教学方法。平时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要寻找动态生长点。新课标更加明确规定初中语文教学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对他们今后终生受用。的确如此,课文中包含的时代精神、人生智慧、人生价值的感悟和知识、技能的生长点都可以成为新的动态生长点。

2.动态教学要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研究为特征,以对话为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讨论,逐步领会语文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初中语文教材有余光中著名的新体诗――《乡愁》,教师可假设让学生扮演当年离开大陆去往台湾的人们,经过几十年分别,问学生其中的心路历程或感慨。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个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完成后,站在同样的立场和角度,再补充或者交换自己的意见。比如有的同学说:“与大陆的家乡分别这么多年,不能回到故地与家人团聚,肯定会弥漫哀伤的惆怅”,教师接着站在平等角度说:“去台湾的同胞也就渴望祖国早日统一,这样就会早点回家了。”这样就会把整个问题更加完整,凝聚大家所有人的思想,把语文教材中的整篇课文讲好、学好。

3.动态生成教学策略也要克服无意义、无效的“对话”。比如在讲初中语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教师与学生进行下列问答:教师:“这篇课文作者是谁?”学生:“吴敬梓”。教师:“吴敬梓是哪个地方的人?”学生:“安徽全椒人。”教师:“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小说家?”学生:“清代”。教师虽然也注意在讲授课文前创设动态生成教学情境了,但因为这缺少视界的融合、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的问答式对话,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也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这背离了课文中心思想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4.动态生成教学策略的实现要切实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虽然动态生成教学的发挥要靠教师引导、组织,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才是动态生成的主体。教师应注意采用发问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迂回”战术,从问题的侧面入手,引领学生在更宽泛的层面上思索问题,这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不易形成思维定势。例如学习初中课文《孔乙己》时,教师给出这样两个问题:“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第一个问题与情节结合,学生会关注人物悲惨命运的自身和社会原因,照顾到学习因素;第二个则从表面“责任”的追究入手,更多关注情节,通过对作品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同时正确的引导学生鉴赏,分析文字作品,而不是机械地贴上“标签”,这样的问题将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动态生成策略就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从主动学着会“说话”。任何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该参考、实施这一成功、全新而又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克服动态生成策略实现中的突出问题,这样方能在有效的动态生成中净化和丰富学生的心灵,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潘振宇,陈其光.怎样针对维族学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王增v.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尝试[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效率 提高方法

1.前言

现今虽然普及了新课程改革,各个学科也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但是在初中语文课上依旧存在教学效率低的问题。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础性的学科之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也应考虑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不能一味地追求新的改革教学方式而忽视课堂所应收到的实效。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应当是每个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重点。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也要不断地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初中的教学中,语文是课程安排最多的学科之一。但是比起其他的学科来讲,却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学生语文课上的时间多,但是却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各方面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在课堂上,教师常常对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潜在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多年来,我们的教学目标一直是“使学生掌握什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短短的45分钟,老师唱主角;经常听到老师们说,这节课累死了,可效果不好[1]。

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

3.1初中语文课程本身特点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正确洗理解与运用祖国的通用语言,培养他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这些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能力,学生想提高这些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积累时间。这是语文课程不同其他课程的特点。因此,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表现就不会太明显,对课堂上的效率的量化也是一件较为复杂的工作。

3.2受传统教学弊病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教师是上课的主体,一节课下来,就是教师围绕语文教材上狭隘的课文内容在讲台上讲主题中心思想等等,而学生被动地接受已经模式化的内容。我国传统的语文观念只是将语文教学局限在课本和课堂上,不仅不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连教材的学习也被禁锢在某种固定的模式里[2]。

3.3初中学生的学习接受特点

初中阶段是人个体生命中非常特殊的阶段,其主要的特点是幼稚和半幼稚。其学习上的注意力及思维思维能力还不是非常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学生接受初中语文阶段的知识内容还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消化过程。加上教师课上呆板的教学模式,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必然很快就分散。所以,初中课堂上教学效率必然不高。

4.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效率的方法

4.1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学生的预习

任何一节课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衡量自己教学的成效,就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点,而且要有具体清楚的可操作性教学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子在讲课之前,最好也让学生同时清楚本节课应该学习的大致范围、所应掌握的内容和重难点。只有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目标明确,才能在课上有的放矢,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课文的内容讲到点子上。

经过无数老师的经验表明,上课前假如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工作,那课堂的教学效果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课前预习是学生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的课前预习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是因为预习使得学生对自己会与不会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在听课的过程中有了目的性和选择性;这样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就会放在不懂的地方。另外,在初中语文课的预习上,学生是根据教师给的目标独立地阅读和思考,这本身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新知识的自学行为,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只要学生坚持预习,那么其自学能力及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

4.2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积极主动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为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直接决定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多设计一些活动,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老师少讲学生多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课堂活起来。在这样的学习语文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提高。

4.3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并正学习中给予最大注意力和努力。当代的初中生,其思想较为活跃,涉猎较广,个性也较强。以此,要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一项较难的工作。初中语文课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开展课堂活动、搞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升自身的魅力等方式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和兴趣。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这是顺应时代教育需求,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成绩的需求,只有这样,初中语文课程的新课改教学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石斌.浅议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J].湘潮,2012,(01):122.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满堂灌”,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取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高效课堂构建的重中之重。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要想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必须指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一个详尽、清晰的教学设计。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最大的发展,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制订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以此来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语文素养等各个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

其次,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要注意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切勿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精通,要做到有重点、有突出。另外,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合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拖堂是教学的一大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简约的课堂设计能够很好地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二、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合理的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语文教材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生才会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会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相比于城市教学设施,农村地区的教学设施都比较陈旧、落后,但是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已得到基本的普及,因此在创设初中语文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教材的无穷魅力。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文章的录音,让学生跟随着录音机的播放来想象桃花源的美景,体会作者陶渊明当时的心境。然后根据学生的作答,教师再利用多媒体的图片播放功能向学生呈现桃花源的美景,穿插介绍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力,又巩固了课本知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教师还可以灵活掌握教学方式,组织适当的课堂活动,只有学生切实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才会真真正正地产生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比如,举办每节课之前的三分钟演讲活动。每个学生为了自己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都会积极地去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练习,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样,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他们也乐于知道自己同伴的演讲内容,学习积极性会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总之,构建高效的农村初中语文高效教学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只有这样,师生互动,积极参与,交流发展,高效的农村教学课堂才会得以构建。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一、设计育人目标的意义

初中语文育人目标的设计,至少有三个意义。一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教育教学本质属性的需要。教书育人,即培养人、发展人、养育人和成就人。教师要“育人”,就要先“育己”。三是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为了追求理想的育人目标,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求索。

二、育人目标设计的不足

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育人目标的设置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三点。

1.三维教学目标未能整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不少教师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分别列举教学目标。例如,某教师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掌握文体知识“词”……

过程与方法:采用诵读法让学生熟悉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从而珍惜身边之情……

在此,三维的教学目标未能整合,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育人目标未能与“知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这两个教学目标相互融合。

2.过分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努力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育人目标,但不应过分强调与之相关的人文性。例如,某教师在教学鲁迅的作品《故乡》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从文中所写的中年闰土的景况,“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我觉得,作者想谈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师: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和看法吗?

……

按照这个学生的思路,我们还可派生出“从‘豆腐西施’看‘美女经济’”“中年闰土是否有心理障碍”等话题。这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育人目标不仅被过分强调,甚至被扭曲。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人文性。

3.弱化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

某教师为《春酒》一课设计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既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又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懂得运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事物、望世界,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这里,“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均是笼统、模糊的概念,由此,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被弱化。

三、育人目标的设计和表述

为了落实“三维目标”,特别是充分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具体可从三个层面落实。

1.融合“三维”,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因此,在制定和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时,务必要把它置身在“三维”环境里,进行整体设计与综合推进。例如,教师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育人目标。

体验《最后一课》的严肃悲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国主义感情。

上述教学目标较好地融合了“过程与方法”“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的核心要素,并形成完整的表述,最终成为学习的提示。

2.弹性适当,渐进渐变

“三维目标”贯串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育人目标的设计应具有渐进渐变、螺旋上升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制定和落实这一育人目标时,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例如,教师在教学《邓稼先》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育人目标。

要求学生品读故事,并努力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祖国,献给科学,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和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此,“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和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既值得学习,又值得倡导。先悉心学习,再努力倡导,这恰好体现了“三维目标”渐进渐变的螺旋上升过程。

3.“大题小做”,准确定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和落实育人目标时,应做到切口小、角度小,即既要符合文本的特点,又要与整个目标体系相契合,也就是准确定位。例如,某教师在教学郑振铎的作品《猫》时,写下了这样的育人目标。

要求学生审视猫的不幸命运,从而懂得无论做任何事,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错,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过失。

可见,只有定位准确的育人目标,才能将“教书”与“育人”巧妙结合。